微小说的概念阅读答案
A. 如何界定小说是微小说还是大型小说
字数的多少,是区别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的一个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人们通常把一千字之内的小说称为微型小说一千字到一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一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这只是就字数而言的,其实,长、中、短篇小说的区别,主要是由作品反映生活的范围、作品的容量来决定的。长篇小说容量最大,最广阔,篇幅也比较长,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它一般是通过比较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来表现社会生活的,如《红楼梦》。中篇小说反映生活的范围虽不像长篇那样广阔,但也能反映出一定广度的生活面,它的人物的多寡、情节的繁简介于长篇与短篇之间,如《人到中年》。短篇小说的特点是紧凑、短小精悍,它往往只写了一个或很少几个人物,描写了生活的一个片断或插曲。短篇小说所反映的生活虽不及长篇、中篇广阔,但也同样是完整的,有些还具有深刻、丰富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1942.html?wtp=tt#6
B. 求一个800字的玄幻 微小说
贤者之石
黑色的雨已经下了七天。达奥苏睁开双眼,篝火已经熄灭,少女正抱膝坐着,看着余烬发呆。细长的睫毛挂着露水,拖着泥污的白色长裙好像仍如三天前相遇时那样,让人想起翅膀残破的蝴蝶。看不见她的双眼,正在假寐也说不定。混沌之森的天空依然晦暗,空气滞重,落叶腐败的气息混合着树木的苦涩气味,让人难以呼吸。“喂喂,没睡着吧?”达奥苏冲她摇了摇手。下半夜她放哨。少女抬起头来,眼睛清澈如古井,看不见波澜。达奥苏下意识地把目光抬了抬。“好吧,姑娘。我们走。”达奥苏慢慢起身,短剑插在腰间,箭袋挪到称手的位置,一手拿起长弓,一手将包裹扛在肩上。大步向林中走去。少女沉默地起身,跟了上来。达奥苏看似漫不经心地迈着步子,但其实每跨出一步,都警觉地聆听着周围的动静。在暗处隐藏着各种危险的猛兽和陷阱。不像妖魔之森,这些陷阱并非艾莱亚精灵的作品,它们是奈菲亚的意志。奈菲亚是一种领域,当你踏进任何一个奈菲亚的迷宫,这个领域中的物质就发生交换和排列,生成一个个规模和大小不同的迷宫,只有杀死迷宫的夺护者,才能走出迷宫。有的人说迷宫中的一切都是幻象,是奈菲亚对进入者心智的干扰。达奥苏向来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这也只有那些书呆子提得出来。达奥苏在一个迷宫中曾吃过好一记熊掌,肩膀上至今留有疤痕。不过,现在达奥苏开始对这个说法有些相信了。混沌之森不是奈菲亚中最危险的一种,这也不是达奥苏到过的第一个混沌之森。但……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觉自己仿佛身在梦中。一切的不正常,还要从瑟恩的出现说起。瑟恩是达奥苏幼时的玩伴,从小不正经。成年后,达奥苏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赏金猎人,而瑟恩则混成了一个无甚名气的盗墓贼。考虑到他的职业,无甚名气也算得上一种成功。盗墓不好干,宝物多的墓穴怪物也多,有时遇到一些棘手的,瑟恩也会约达奥苏去助拳。这类事情比一般任务的油水多得多,念在幼时情谊,达奥苏也乐得帮忙。那天达奥苏正在酒馆喝酒,瑟恩一头撞进来,神神秘秘地说,搞到了一份很了不得的地图。“贤者之石?开什么玩笑!”达奥苏当时怀疑老友是不是失心疯了。传说中让人拥有不老生命的魔石。这种东西即使存在,也不是他们这种小人物能够觊觎的。下龙窟斩杀巴斯达听起来更加可行。达奥苏一直很想要一个龙皮箭袋。“白痴!你以为贤者之石真是一块石头?三天后,这个地点!”瑟恩把地图往桌子上一拍,扬长而去。虽然很莫名。但以达奥苏对瑟恩的了解,送死他是不会干的。三天后,他来到地图上的地点。看起来也只是普通混沌之森的入口。瑟恩没等他打招呼,就走进了领域。达奥苏怒骂一声,跟着走了进去。这是迷梦的开始。进入森林之后,瑟恩竟然不见了踪影。而就在这时,十一月里,吹起了以太风。往常两天就能走到迷宫的尽头,可现在已经走了七天。在第四天,达奥苏遇到了这个女孩。比划半天后,达奥苏知道了她是个哑巴,大概是迷路走进来的。达奥苏抬起头,黑色的雨仍然落个不停,落在他青色的斗蓬上,放出诡异的荧光。这算什么事儿呢?达奥苏叹口气,继续前行。身后的少女仍然默默地走着,脚步这样轻,像是要走到天上去。等一下。达奥苏的心中猛地一动,他想到了另一种可能。他转过身,抬起长弓,对准了少女。“你是这个迷宫的守护者?”少女竟然微笑了。她抬起左臂,掌心中繁复的咒印开始发出光芒。你以为贤者之石真是一块石头?达奥苏仿佛看到了瑟恩满不在乎的笑容。被你害死了,你个烂人。达奥苏在最后一刻这样想。被抹去的记忆苏醒了……一次次在森林中醒来,一次次前行……时间的囚牢,这就是贤者之石的所谓永生?然后再次被抹去,一切归于零。黑色的雨已经下了七天。达奥苏睁开双眼,篝火已经熄灭,少女正抱膝坐着,看着余烬发呆。细长的睫毛挂着露水,拖着泥污的白色长裙好像仍如三天前相遇时那样,让人想起翅膀残破的蝴蝶。
C. 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界定
1. 在汉语瑰丽多彩的语言世界中,称谓语与称呼语的界定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焦点。曹炜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2.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两者的定义。一些学者认为称谓语与称呼语是相同的,即用以直接命名个体身份、地位、职业等的词汇,正如《辞源》和《汉语大词典》所解释的那样。
3. 杨应芹和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辞典》中强调,称谓即是人们相互之间的称呼名称,而孙维张先生则明确指出,这是交际中称呼别人和自己的方式。
4. 然而,另一派观点认为称谓语并不等同于称呼语,称谓语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和身份表达,而称呼语则特指当面的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称谓,这一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所体现。
5.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习惯将称谓语和称呼语视为同义,认为只是语体风格的差异,但这种看法在学术界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后者,即两者有所区别的观点。
6. 然而,这两种主流观点都存在不足之处。前者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界限,忽略了诸如“教师”这类不能直接面对面称呼的称谓。
7. 后者的缺陷在于忽视了称呼语中那些不反映社会关系的称呼,如“老曹”等。实际上,称谓语与称呼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8. 从理论角度看,称谓语涵盖了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词汇表现,既包括当面的称呼,也包括不涉及面对面交流的称谓。而称呼语则专指交际中的直接称呼,它反映的是即时的交际行为。
9.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称谓既是称谓语又是称呼语,如“老师”、“老伴”,而有些则不是,如“教师”、“老曹”。这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交叉关系,部分重叠,部分独立。
10. 总结来说,称谓语是对社会关系和角色的命名,而称呼语则是面对面交流中的直接称呼。理解并区分这两者,对于语言的使用和社交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11. 深入研究这些微妙差异,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社会互动中的语言艺术。相关阅读推荐:林黛玉的言辞艺术、语言交际的智慧:微小说《返璞归真》解析、社交中的微妙差别:《文人相吹》中的称谓探讨、为何说“我是你老师”而非“我是你教师”、成语中的语言奥秘:探究“吃”的深层含义等。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浏览主页菜单“语言学”系列或点击阅读原文,解锁更多语言学知识库。
D. 微小说(16):偏心的父母
文摘/春回大地
八十年代,老李家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只好把老大寄养到岳父母家。
超生的老二由他们养着,面对这个小生命的突然到来,老李是百般呵护,疼爱有加。
虽然家里有时候不够吃的,但他们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让孩子吃饱穿暖。作为承欢在膝下的老二,他们显示出了伟大的母爱和父爱。
而寄养在岳父母家里的老大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老李还有一个小舅子刚结婚。
娶进来的这个舅妈,看着小姑子家的孩子寄养在自己家,是各种不顺眼。
本身家里打的粮食就不够吃的,还要养这么个小东西,这个舅妈经常对他非打即骂。
岳父母年纪大了,自己小舅子又不当家,只能任这个舅妈欺凌,穿的衣服全是补丁,吃饭更是从未没吃饱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老李这才把他从岳父母家接了回来。
可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老大变得沉默寡言,回到自己家对什么都陌生,只转着两个眼珠子东看西看。
对老李两口子是自己父母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别说叫爸叫妈了,有时候饿了,都不知道要吃的。
每次都是给就吃,不给就靠在门框上一句话不说,只瞪着两个眼珠子乱转。
老李一度认为这个儿子,不会是个傻子吧,怎么看着呆呆的,整天一句话也不会说?
而老二可就活泼多了,不但一口一个爸妈的叫着,有时候老李从田里干活回来,老二还会给他倒水,跟着屁股后面要吃要喝的,不但会撒娇,而且会讨好人。
老大整天就闷着个声,像个木头疙瘩,有时候和老二打架了,也只会张着大嘴哇哇哭。
渐渐的老李认为老大活脱脱的就是一个傻子,慢慢的什么事都偏心这个聪明伶俐的老二了。
两个人打架时,首先挨骂的必然是老大,有什么好吃或者穿的,也都是让老大让着老二。
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老二被宠溺的嚣张跋扈,目中无人,什么事都要先紧着自己,从不会为别人着想。
而老大被冷落的独立又现实,从小就知道靠自己,对父母的爱体会的少之又少。
很快二十年过去了,老李两口子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两个儿子也都成家立业。
可老二并没有老大过的好,本来娶了个媳妇,可被从小养成的目中无人的性格给作离婚了。
本来想去老大家借点钱,把媳妇接回来,可嫂子出来直接一句话说道:“我们家没钱。”
两兄弟从此也反目成仇了。其实老大很早就认为是老二这个超生的,抢走了本属于他的一切。
而老李两口子,面对两个儿子现在的境况,他们当然知道这个时候去找过得好的老大,让他养老更好一些。
可老大对他们充满了排斥和不满,特别对比自己的弟弟,他无数次觉得自己都是捡来的,不是他们亲生的。
再加上自己老婆也不喜欢这对公婆,对他们想要自己养老的愿望,老大直接把他们推给了老二。
“你们从小不是疼爱他吗,去找他啊。”
“你弟弟现在过的不太好。”
老大根本不听他们的解释,老两口只好再去找老二,可刚到老二家还没进门,就被撵了出来。
“我现在自己都顾不了自己了,哪有钱养你们?”
听到这话,老两口这才明白,他们从小到大偏心的后果:不但让他们兄弟反目。
而且把偏心的老二培养的自私自利,一直被冷落的老大也被搞的心灰意冷。
现在老了,干不动了,被两个儿子推来推去时,他们这才明白作为父母偏心导致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