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迟志强小说阅读

迟志强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 2025-01-15 12:03:50

Ⅰ 最好听的歌曲名字有哪些

《起风了》、《只是太爱你》、《三生三世》、《光年之外》、《凉凉》。

1、《起风了》

《起风了》是电视剧《加油,你是最棒的》主题曲,由高桥优作曲,米果作词,吴青峰演唱。吴青峰的声音就像清爽柠檬味道的苏打水,细腻的气泡有迷人的甜凉,回味品尝都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柔和悲悯。

有人说:“听到这首歌,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眼泪止都止不住。”我们都曾热爱过这个世界,并为之奋斗过。追逐过光,追逐过想爱的人。

2、《只是太爱你》

《只是太爱你》是由Johnny Yim编曲,张敬轩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最早在张敬轩2010年9月27日举办的“MOOV Live”演唱会上演唱,后推出录音室版本,收录于张敬轩2011年4月15日发行的新歌+精选专辑《P.S. I Love You》中。

5、《凉凉》

《凉凉》的歌词是刘畅为古装玄幻仙侠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量身定做的,由音乐制作人谭旋谱曲,是两人一气呵成之作,并邀请张碧晨和杨宗纬演唱。

刘畅在创作前,数次阅读《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原著小说,因为整部剧里有太多让人心凉的劫难,但又有一个让人温暖的结局,所以刘畅写这首词也是为了传递给观众凉中带暖的感受。

Ⅱ 王十月的《少年行》

博文正文 王十月中篇小说《少年行》细评
作者:王十月 2009-09-11 11:01 星期五 晴
在网络上遇到这篇评论,转存于此并谢作者.

王十月中篇小说《少年行》细评
“常”与“变”:激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世界

(转自Aliwen的博客)


发表于《特区文学》2007年第5期的中篇小说《少年行》(作者王十月)同时被选登在《小说月报》2007年第12期,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已受到现代化进程影响的湖南一个叫烟村的小乡村里有五个青年,他们由于大体上相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机缘聚在了一起,开始了他们五个人的寻梦与追求理想的过程,经过一系列事件五个青年的追求理想之旅最终均受阻,且有两人已经惨死于自己的家乡,作者力图深刻地把握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常”与“变”及产生的阵痛,并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乡村社会的多个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判断与思考。

一、城与乡

《少年行》开篇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一九九零年五月五日,根据故事发生的场景及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将这一时间看成一个过程更为合适。那时,中国社会历经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整体上处于一个转型期,改革开放作为治国的重要方略和具体政策已经显示出其正确性(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国家整体上出现突破性发展是其表征),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实践中获益匪浅,尤其是大城市和东部更得到了前未竟有的发展。这些发展正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中国的乡村社会,与此相伴的是横亘千古的乡村家园开始迎接现代化的成果,并承担着一种全新的、带有现代大都市想象与实践的思想观念侵入其中时所遭受的阵痛。

在这一大背景下,作者首先对中国八、九十年代的新型城与乡的关系作出了判断。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乡村经济虽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远未达到城市的水平,中国亦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之旅,农村经济除了几个模范窗口外大都长期处于低迷甚至凋敝状态。经济的差距反映在人的生活上便是城市的现代化以享乐(此处并无贬义)、休闲、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方式,而农村却仍固守着千年来的耕读传家的生活理想,农民们期盼着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为典范的生活状态。此时,乡村仍然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的区域,但是二者的差距却被作家进一步放入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1]城乡经济发展在建国后三十年间差距并不明显,但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这种分化不仅造成了差距,而且这一不断扩大的差距引起了中国乡村社会与都市的对立、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立,最终指向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少年行》恰在这个意义上对城与乡的关系做出了独特而又深刻的判断。

“西狗小学毕业后退学了,在家里种了几年地。他不喜欢种地,他的父母让他去学瓦匠,可是西狗不喜欢当瓦匠,他说当瓦匠没有出息。”“西狗的梦想是当歌星。它可以算得上是烟村最早的追星族了。有一段时间,他的偶像是小虎队里的乖乖虎苏有朋,他的房间里贴满了小虎队的照片,他还让刘小手帮他做了个苏有朋的发型。”西狗作为无业者(时其正小学毕业,事实上在城市中由于义务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同龄孩子们正在上学)正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取向与选择。于是在现代化进程刚刚推进到农村时,当泥瓦匠与追星族当歌星这两种严重不相容的追求遭遇的时候,西狗与父辈们的冲突便开始了,他们各执一端。这一冲突反映的是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中年轻一代的选择与价值取向,泥瓦匠的生活是延续父辈的生活理想,是乡土中国传统生存方式的延续,是乡土中国农耕传统的“常”,而追星族当歌星是当时城市青年均曾有过的追求,是现代中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与当时改革开放潮流暗合时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引起的激荡在思想观念与文化心理层面的反映。这种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城与乡的关系并不具对等性,《少年行》中所引出的城与乡的关系完全是“城”作为强势经济体与文化体对乡村普通民众从思想观念层面产生影响,乡村中国在这一激荡中,它固有的“常”也开始松动,并萌动了某种“变”。乡村内部以青年为主的新一代农民不再盲目认同父辈的生活理想,能很快地从观念上脱离乡土中国的束缚并走向对城市的全方位认可与痴迷。

在面对现代大都市对乡土中国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乡土中国并没有形成应有之势给予回击,它反以其千年不变的恒常在不动声息地承载着这一切并进行了被动的自我维护与修复。农村经济尽管衰落,但并未到崩溃状态,农民尽管很穷,但他们仍然坚守着中国古老的耕读传家的生活理想,农村以承担一切苦难的姿态总是在默默无息但又坚韧地存在着。赵大伟从“不良青年”群体中退出并心甘情愿地顺从且适应父辈们的意愿,坚持不懈地延续着父辈们的生活理想同时也尽享着乡土中国带给他的似乎是浑然天成的宁静与乡土家园的那份幸福,他的在现代乡土中国萌发的理想,终于在从“发廊”返回到“家”的这个过程中消失了。古老的乡土中国自有一种面对任何外来冲击的定力,生存于其间的乡土中国子民更是一代又一代坚守着自己的乡村家园,坚守着自己的生存信念和那份最纯真的“地之子”的理想。

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发生的激荡延续到农村,具有强势经济和先进文化与思想观念的大都市对农村的影响极其深远,乡村生活的庸常与大都市异样的繁华之间的反差尤为甚,但乡土中国在这一“变”之中却仍然顽强地固守着它的“常”。“世变缘常”,当乡土中国的子民游走在“变”与“常”之间,并力求突破“常”实现更大的“变”时,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二、小人物及其命运“重奏”

“文学关注的是这个文化空间如何决定人们的命运、性格以及体验生命的特征。”[2]于是《少年行》中的乡村已经不是泥泞的山路和冰冷的水田,不是沉甸甸的担子和残破的茅屋,乡村此时成为一个思念和思索的美学对象,一种故事、一种抒情、甚至一种神话,作家在关注城对乡影响的同时,更在积极而又深入地观察着生存于其间的人,中国乡村这一受地缘规制的空间是如何对人们的命运产生决定性影响成了作家创作始终的思索。

《少年行》中主人公分别是:“我”(王红兵)、西狗、赵大伟、四毛、刘小手,作品堪称五人小史,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乡村五个无业青年聚在一起做着和民间传统生存理想相悖的事。他们在自己的乡村没有地位,但他们却是不约而同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现代大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又都在一定时期内向这种生活方式作出了靠拢的努力,可这些努力“总被雨打风吹去”,甚为徒劳。作为身处乡村社会无任何影响力的小人物,“命运”对于他们而言总是意味着一种主宰与支配的力量,在这种力量下,小人物的生命都显得那么脆弱与无意义,而且无所依凭。首先来看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土中国的这一例惨剧。四毛“其实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的青年”,从一开始“四毛经常对我谈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他的心里向往着英雄,向往着做一番大事业,可是那时的农村,并不像作家们笔下描写的,是田园牧歌样的生活,农村的气氛是死寂的,是没有生机的,是让人窒息的。我们真的没有出路,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娶妻生子,耕田种地,然后像我们的父辈一样老去。可是我们不甘心这样,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又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呢?”尽管理想之旅充满着无尽的迷茫,但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并藉此得以安慰,他始终坚信“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可他的理想不久后便被“强暴”了,四毛成了“鸭司令”,然后被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虐打。理想丧失之后,四毛的英雄情结却并未终结,“四毛开始对人们说他是司令,四毛渐渐地就有了一个鸭司令的外号。四毛和他的鸭子们,果真有了很深的感情,我们这些兄弟,还有他残暴的父亲,我们这些被称之为人的动物,渐渐地退出了他的思维,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鸭子。那些鸭子是他的士兵,他是指挥着那群鸭子的司令官。”在这里,他的生命得到了另一种成全,但又是何其残忍,他成了“英雄”,可“英雄”死了,他的死近乎一种悲壮。中国乡土传统中的父子宗法伦理之情被颠覆了,并让位于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变态的情感。中国宗法社会与乡村民间并不能为个体理想的实现提供一个多面的舞台,但“英雄”亦并非全需走上这个舞台,而可以以任何个体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理想之旅、“英雄”之旅。于是命运对四毛而言有如一个滚动了千年的车轮至此呈现出一种“恶”的惯性继续从他身上碾过,他的命运在乡村社会的“常”中走向虚无,最后直至躯体的灰飞烟灭。四毛最终守住了一种绝望之绝望,在这个意义上,死是一种诀别的成全,他的死有更为壮阔的心路历程,这种壮阔是个体最决绝的反抗与指归。死在这个意义上有了另一种美学上的价值,有了另类的小人物心灵史上的意义。

中国的乡土社会以无限的承载能力不仅仅在制造一个个生死场,同时千年来它仍以其经久不息的惯性在现代中国倔强地存在着,乡土中国的子民们仍在坚强地延续着父辈们的理想,他们是“小人物”甚至是“灰色人物”,但他们有着自己对乡土中国“常”的理解:一个人选择了植物式的生活方式平静地生活了下来,看上去似乎满含了屈辱,而事实上他的这种植物式生存却既是对于“命运”的退让与屈从,反过来又显示着一种退亦为进的生命力,没有理想与激情,他们依旧幸福,他们的生命透着如植物一样枯荣代谢的平凡生命自身所独具的一份宁静与庄严。《少年行》中赵大伟的生命历程经历了从“不良青年”退回到传统的“地之子”,他的生命中没有理想与激情,只有新婚生活的平静与农耕生活得安淡,他在对于理想的抛弃与对命运的退让、屈从中,透射出了中国乡土社会横亘千年的生命力。乡土中国的农民们平凡庸常而又卑微地活着,他们在守“常”中亦自有一种封闭自足的庄严与淡漠的凝重,但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并非没有意义!中国乡土社会直至今日仍能稳定,“三农”问题虽加剧但并未引起社会的动荡,他们功不可没!他们的这种放弃理想、回归乡土的抉择并不是人物的自甘堕落,反而恰恰意味着人在“命运”压迫之下并未堕落,他们庄重地、负责地、体面而周全地活下去,成为中国乡土社会的最后亦最有力的核心支撑。

作家在借对人物命运加以思虑所要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思考。作家以一种糅合了讽刺与悲悯这两种相互背离的感情态度的语调来表现一个更替时代所造成的人间世事的迅速更迭和人世悲欢的无常,人的生命在无常中走失,在一种坚守中陨落而且近乎某种悲壮。民间乡土社会在应对现代化进程时的一种有力的坚守构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民间也在这一对立中得以延续。在这个史诗性的意义上,身处乡土中国的“小人物”及其命运动态式展示具有了某种美学价值。

三、现代性的批判走向民间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是对中国乡村从经济到思想观念上的一次深刻启蒙,是20世纪中国社会第二次启蒙,意义非凡,但同时又由于影响进程的极度不平衡性,其影响到农村极其有限。作者以一种反观的姿态审视这种发展过程及其对乡土中国农民产生的从经济到思想观念的嬗变时始终坚持着批判性视域与姿态。先来看三个关键词的出处:



尊严!这个词从只读过小学的西狗嘴里说了出来,让我更加对西狗嘴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当时几乎热泪盈眶。西狗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可是四毛的父亲才不管什么尊严不尊严,他说,老子教育儿子管你卵事,你少管闲事,死一边去,别人怕你西狗老子可不怕。

那天晚上,西狗对刘小说,你这小手理发店听起来太土了,要改一个名字。刘小手说,改什么名字好?西狗说,就叫深圳发廊吧。刘小手说,叫深圳发廊好吗?我们这里可是在烟村,我们这里的人谁也没有去过深圳。西狗说,你他妈真蠢哟,没有去过才更有吸引力嘛。那时,我们已开始听到过一些关于深圳的传说,那个遥远的南方城市,在我们少年的心头是如何神秘,深圳成了我们这群懵懂少年心中的梦想。在我们的意识里,深圳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地方,那里遍地黄金,只要我们去到那里,就会梦想成真。刘小手觉得西狗的话很有道理,于是果断地将“刘小手理发店”几个字用白石灰抹去,又弄了一桶红油漆,让我写上“深圳发廊”四个大字。

那时我还没有确切的偶像,西狗的偶像就是我的偶像。西狗的偶像一会儿是迟志强,一会儿是小虎队,一会儿又是四大杀手。迟志强和小虎队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而四大杀手却离我们很近。我这里所说的四大杀手不是武侠小说里的人,而是我们那里的几个不良青年,那时,我们那里的不良青年都有外号,比如我们烟村有五鬼十三妖,我、西狗、刘小手、四毛、赵大伟,我们就是那五鬼。而在这些不良青年里面,最负盛名的就是四大杀手。



三个词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关于“尊严”。乡土中国是以封闭、庸常为特征的,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们共同遵守着已确立的宗法伦理秩序,这种秩序严格地尊崇长幼顺序、强弱之序,以个体让渡自己的权力共同实现集体权力对个体权利的超越为前提,是通过集体对单个个体的管制与支配发生作用的。而现代民主、个体等思想一经冲入乡土中国,这种半宗法体系便首当其冲,“尊严”一词的使用本身是一个符号,作者借用这一符号对宗法文化体系的杀人本质猛力一击,是对乡土中国的恒常的否定性评价。作为对乡村批判依据的“尊严”一词恰是现代社会及现代性的要求,是现代化进程中都市文明的显现特征之一,于是“尊严”一词成为用现代性及都市文明来批判乡土中国“恶”的一把匕首与投枪。

其次,关于“深圳发廊”和“不良青年”。 “深圳发廊”仍然涉及到当中国乡土社会及其所处之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之中,由于受到先进经济域的各种意识的影响,作为仍处于闭塞与落后之状态的乡土中国子民对之保有的一种迷恋与向往。这里,“深圳发廊”只是作为一个符号显现了那时乡村中年轻一代对现代化成果的认可与向往,但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现代化大潮在对封闭的农村造成冲击的同时,乡土中国并没有也不可能立刻提供一个可以让醒悟过来的有志青年成才与创业的“舞台”,也即乡村半宗法体系的平衡性被打破之后一种新的秩序尚未确立,而旧有体系自身不足以维护其完整性时,“不良青年”应运而生。“不良青年”群体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其独特性,不同于20年代的阿Q、赌徒吉顺等(他们并不足以对他人造成危害),而80年代乡村中的“不良青年”则对社会正常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其产生伊始便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惯常秩序,他人正常生活秩序及人身安全等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直接危及社会发展。作家在这个层面上对中国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乡村及小城镇做出了精微而又极为准确的“史”的考察,并历史地批判了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在乡村中的推进所引起的不良后果,但仅仅是对这一进程的具体过程所暴露出的问题做出批判性质疑,作家并不是否定改革开放本身,这在过去的文本中很难见到。

最后,关于“吃人”。鲁迅《狂人日记》中说“中国有四千年吃人的历史”,而实际上这个历史从来都没有中止。《少年行》中让读者感受最强烈的无疑是四毛的死,前面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赘述,需指出的是四毛的死发生在改革开放及现代化进程推向农村之际并产生实际影响的时候。作家并不全部否定乡土中国农民已有的生活方式,但对于他们“吃人”一事是持极力的批判态度,十五年后再反思此事“我一直对四毛心怀尊敬,他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可惜的是生活没有给他一个舞台。”乡土中国以集体之力来合谋杀人,这个人生惨剧是由于个体理想遭遇宗法社会秩序、社会与个人不相容时由社会造成,而父亲却被推至这个冲突的风口浪尖上,父亲成为社会压迫个体的代言人,这便是文本写出的另一种残忍,又是极富戏剧性的一页。作者在此思考的是乡土中国本身惯常的残忍,当这种残忍亦成为一种“常”时,一旦遭遇“变”时,便尽显其杀人本质。

作者在对八、九十年代乡土中国社会做出深刻的比较与观照之后,站在批判性的立场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的方方面面均做出出了批判,且有些是以往文学从未关注过的,更为可贵的是对改革开放在中国的推进及其影响做出了审慎而又中肯的反思与批判。

四、乡土中国的文学想象及其嬗变

《少年行》透射出了与这个“伟大”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或者说时代精神不甚相称的特点,文本之中并无多少歌颂性内容可言。虽写农村与农民,但却有着久已远去的那种尖刻与深沉,与改革开放浪潮并不呈呼应关系,也不是《马桥词典》、《白鹿原》等九十年代出现并被称为经典之作的民间立场及批判性,也与当下“三农”问题题材热有着很大的距离,该作主题自身自有其模糊性。是已有的乡土文学观念所不能解释的并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向,它重构了乡土文学想象的空间,达到了对乡土中国理解的高度与深度。下面我将着重论述乡土文学精神在20世纪中国至此发生的转向与回归。

在“五·四”乡土小说创作中“鲁迅是站在‘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立场来书写乡土的,其全部乡土小说都渗透着对‘乡下人’那种无法适应现代社会与文化变革的精神状态的真诚而强烈的痛心和批判态度。”[3]由于鲁迅既是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的“五·四”先驱者,同时又是与中国农民有着深厚血肉联系的“地之子”,于是他一方面有着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也在深切地同情并关注着乡土中国农民的悲与哀,因此“鲁迅的乡土小说呈现为两种形态:其一是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虽然不完全排斥情感内容但更具有积极主动批判意识的充满着理性之光的形上之作;其二是以《故乡》、《祝福》为代表的虽然不缺乏理性的烛光但更显消极被动批判意识的充满着情感形式的形下之作。”[3]理性之光能使作家带着批判性的视角更深刻地把握乡土中国的现状,其后的20年代北京乡土作家群和上海乡土作家群的创作基本上倾向于《故乡》、《社戏》式的内涵,那种“地之子”的乡愁以人道主义的情感方式悄悄冲淡甚至消解了批判的锋芒而大体上呈现出一种消极的悲戚和一唱三咏的哀叹声。而此后中国乡土近百年小说的发展仍未取得突破性发展,理性精神不足。《少年行》也写乡村“不良青年”火拼,父亲逼死儿子,封闭的乡村中在“变”中的“恶”,且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批判,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能更好地发挥作为一种批判性思考的“武器”积极地对乡土中国之丑陋与“吃人”进行批判,尽管由于篇幅有限,作家观察点也并非达到全景式,但确实是向理性批判之旅迈了一大步,是对上世纪鲁迅开辟的乡土理性批判精神的延续与复归。

乡土文明其重要的一方面便是书写工业文明进击下的传统文明逐渐淡出历史走向边缘的过程。上世纪20年代末沈从文开始书写其“湘西世界”,他的乡土小说也写湘西部落社会在外来政治、经济压迫下的崩溃,也写农民生活的挣扎,如《丈夫》、《菜园》、《长河》中写农民悲剧。在中华民族整体衰颓异常的时候,沈从文的意义是开掘出了“五·四”启蒙文学遗忘了的除了恶之外的另一种乡村景观和一种美,这种美可以再造民族新鲜的血液,可以使老态龙钟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活力,重铸民族之魂。那时,在“启蒙的文学”要求下,乡土浪漫是被边缘化了的,更不用说存在于湘西边地世界的浪漫的田园牧歌,可沈从文却用“梦”与“真”来构筑一个超阶级的“神话世界”,完成作者梦幻中美丽形象的文学显现。三十年代的沈从文和四十年代的汪曾祺在城与乡的对照中选择乡土世界来对抗都市文明与工业文明,而《少年行》中,乡土中国亦处于新一轮的由于现代化大都市文明侵入乡村时乡村被边缘化的过程,乡村在这一对抗过程中并不是软弱无力的,而是有着极其深远的民间传统底蕴并长期对农村产生重大影响。但这一对抗并不是作者借乡村世界追寻一种“梦”与“真”,守望一种美丽的神话,显现作为民族之魂的田园牧歌,而是暴露乡村及其传统的恶魔性因素,“我”十五年后以冷峻的神情、痛彻的心灵沉思这一往事,同时这一往事和其乡村记忆作为一种批判对象而达到了书写乡土中国的另一种高度。

作家的创作似乎与20世纪卓有影响的小说流派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些差异却以记忆与重构的方式再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化进程推向农村时引起的激荡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农村及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民的真实现状,并对此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少年行》仅仅是一部中篇小说,不可能全景式地反映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的农村发生对乡土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及现状,但其毕竟为我们提供了观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土中国久已离失的那面批判性“镜子”。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叙写与思考了某些乡土文学的主题并对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更以批判性的立场提供了当下中国农村改革及“三农”问题解决过程的某些警醒。
小说具体内容阅读请见中文网

热点内容
特别点的好看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5 12:14:38 浏览:569
有什么好看的小说动漫 发布:2025-01-15 12:13:13 浏览:153
迟志强小说阅读 发布:2025-01-15 12:03:50 浏览:145
又甜又欲的小说言情 发布:2025-01-15 11:54:54 浏览:175
小说改编校园类电视剧有哪些 发布:2025-01-15 11:52:11 浏览:511
浪漫爱情校园短篇小说 发布:2025-01-15 11:40:31 浏览:222
最长的言情排行榜小说前50名 发布:2025-01-15 11:40:20 浏览:802
无限游戏类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15 11:40:19 浏览:535
大力金刚掌完结小说 发布:2025-01-15 11:35:24 浏览:192
言情现代重生复仇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15 11:33:12 浏览: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