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中学生阅读鉴赏小说
A. 老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比如《西游记》、《水浒传》
我作为家长,发现孩子在阅读方面缺乏方法,我经常这样指导他,效果明显。他每次语文考试,阅读题失分比较少。
一、有选择地挑选名著或佳作进行阅读。听说不同年级都有参考书目,且与考试有关,所以,有选择地阅读,十分必要。
二、阅读时,可以根据平时老师教的方法去进行摘录好词好句、故事梗概、写读书后记。比如阅读《西游记》、《水浒传》时,重点要学习作者如何进行人物描写:明白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最能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特征。
三、阅读完每个章节、每个故事之后,分析一下构思,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比如,在阅读《西游记》、《水浒传》这类人物众多,故事及情节比较复杂的名著时,要记住故事中的全部人物特征、人物形象是不可能的,我们须边读边做记录,学习作者如何设置铺垫、如何高潮迭起、如何柳喑花明。
四、分类阅读,把不同体裁的作品分开收集,并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切忌只凭喜好,一味地只读某类名著。看名著不在乎多,不在乎杂,重要的是全面了解。比如,散文,挑五六本有代表性的来阅读,就可以知道其章法和风格。
五、科学把握时间,劳逸结合,注意阅读的姿势、注意保护视力。
这个问题我有实践经验,因为过年疫情在家,就一直在陪孩子读经典名著。我用了4个技巧,孩子 从不懂,到想懂,再到想读,最后重复读 ,其中就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1. 想办法引起孩子发问。 不叫孩子读书,而是我和他爸爸经常在他面前说一点书里的故事,尤其是带成语的典故。
比如,我们会聊草船借箭里的周瑜和诸葛亮是怎么较量的,曹操又是怎么中计了。
孩子听我俩聊得起劲,就很想参与,可是他又不懂,就开始问我们。
2 .不从头读书,问到哪里读哪里。
孩子问到哪里,我们就给他看哪里。不提读书的事,只是告诉他我们是从这里看的。很多父母喜欢让孩子从头读书,我们觉得开始读书时,没有必要,因为兴趣更重要。
孩子看了故事自然就会发现有些地方是前面讲的,要看懂得往前看。比如周瑜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跟诸葛亮不对付?
3. 看不是目的,理解和感悟是关键 。
孩子看完书后,我们会一起讨论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做?
例如,周瑜与诸葛亮不对付,是因为什么?说明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是周瑜,你觉得怎么做才更聪明?
4 .阅读是输入,分享是输出,也是真正有所得 。
通过以上三步,我们发现孩子很爱《三国演义》,而且,他经常重复读同一个章节,这让我和他爸爸特别欣慰。
重复读,才说明他真的爱上了。为了让他更进一步,我们又开始引导他跟我们分享他读的故事。
例如,有时候我们故意开一个头,然后说自己忘记了后面的内容,孩子就会很热情地跟我们把接下来的故事讲完。
总之,阅读对孩子成长来说很重要,但是千万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对阅读失去兴趣。
一定要注意, 阅读是因兴趣而读,因读而有所思,因思而有所得。
我读书的经验是找到最简单的、最容易记住的、最有趣味的地方作为切入点,慢慢地扩大。供参考
西游记,唐歌颂,
印度取经文化扬!
我国大唐极兴胜,
世界各国皆尊敬!
水浒传,人民颂,
梁山英雄记心中!
社会 人民来推动,
时代将他来歌颂!
最好是和学生一起读,每天分享阅读感受,这样学生就不会把读名著当做是任务,而是真真正正的精神享受。老师和学生一起读,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在这个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育体制中,如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已经成了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
首先《西游》《水浒》无疑是优秀的古典通俗文学名著,学生不仅能在其中学到很多 历史 文化知识,还能提高写作技巧,丰富自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但也存在一个问题,这两本书是明代作品,由于时代差异,小说中存在一些与现代法律,道德规范冲突的情节与理念。比如《水浒》里梁山好汉快意恩仇,杀人放火的桥段、《西游记》中取经途中闯关历劫,降妖除魔时出现的暴力手段(如八戒沙僧摔死黄袍怪的两个孩子等)。
对于这些故事,老师一定要正确引导,要向学生阐明书中的特殊 历史 背景,明白这些暴力行为是反抗阶级压迫或非和平环境下维持生存的非常手段,需辩证看待,不可盲目模仿。
先找出经典场景与学生共同阅读和分析,培养兴趣后可让学生按计划自己阅读,写心得,并与他人分享。
去年刚硕士毕业,修过新闻学与 历史 学。不隐藏地说,我是上了大学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看书的。惭愧的是到现在我都没有把四大名著看完。真的,有时候翻起来很无趣。随着年龄渐长,对经典越来越有兴趣,感觉读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意味。
针对学生,该如何培养其阅读的兴趣才是摆在第一位的。对于名著背后的 历史 北京以及针对名著所形成的学术研究,这些对于中学生来说,可能接受起来会比较困难。但是对于内容本身,是具有故事化色彩的,如果以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乐趣,就很重要了。
演绎。学生喜欢此类活动,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一情节,学生自由发挥,将其演绎出来。在准备的过程中,相信学生对名著会看得更深,会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写作代入法。以某一个人物为主角,探讨他的所作所为。假定自己就是经典中的某个人物,我会怎么做。这也是一种颇为有趣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来探讨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和经典中人物的做法不一样,这就可以更好的和 历史 背景,作者想表达的 情感 联系起来了。
针对《西游记》中著名的情节,如三打白骨精,角色特征明显,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并进行演绎。讨论其中各人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都是很好的角度。
从故事化上升到人情,可以一层剥一层。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绝不仅仅是阅读一遍内容这么简单。更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激发 探索 的欲望。若学生们针对一个问题互相争论了起来,那引导肯定就是成功的。
供讨论,谢谢!
做为一个老师,一定要会教学生。如今,真的有许多的老师不具备教学生的能力,甚至是滥竽充数。
对有能力的老师来说,都是懂得并掌握如何指导学生读好名著的。
他们知道,名著与非名著的读法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粗读一下,至多再稍细的读一下就可以了。前者则要三读,即:粗读,细读,精读。像《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就的五读,加上深读,悟读。形象的说,读名著很象谈情说爱。
粗读是首次见面,不能冒失,就翻阅丶浏览一下,以获得第一印象,入眼了,就约下回。自然,名著都是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谁看了都不会不回头的。
细读是第二次握手,带着渇望,带着心仪,也带着激动,很想仔细看看,恨不得一下子看个够,看个透。可是,这可急不得,必须有一个过程。即使把五官全变成眼睛,也细不到透彻的地步。这里有个很有趣的细节顺便说一下。那就是,名著真的像美人,你喜爱她,她也喜欢你。总有种种神情留给你。这就妥啦——
三进“山城”—精读啦!精读就是汲取精华,把精彩的语言丶情节丶故事等等,都提取出来,标示出来,摘录下来,贮存在脑子里。这时候,你一定有一种冲动,就是想把那名著吃进肚儿里。这就进入——
第四步了,深读。怎么深?就是反复揣摩那些精华之中的精髓,并抠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旦找到了内在联系,你就会顺理成章的踏上悟读的台阶。
悟读,就是把名著中的人事物和情理法,与 历史 的现实的 社会 相对照,悟出真谛。悟得新意,悟成至宝,使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为我用。
可以肯定,有能力的老师都会循序渐进的教导学生学好名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名著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是值得永远流传的巨著,其实我一直认为名著的话读一遍没有什么感觉,要多读长读。作为老师的话,如果指导指导学生读名著的话,最开始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开始读简要本最好,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愿意继续深读下去。
同时如果读完整版的名著,老师应该先列一个提纲,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知道注意什么,抓住什么重点。当学生读过一遍之后,如果他有兴趣会继续读,那么这个时候就不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了,完全可以凭着学生自己的兴趣进行阅读
B. 如何引导学生鉴赏高考小说环境描写
在上《林黛玉进贾府》前,我发现有的学生竟然不知宝玉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一现象让我大吃一惊,因此我调查了我所任教的两个半的学生名著的阅读情况:有90%的学生不读名著,其中喜欢看但没有时间看的占60%,太长了的占20%,太难了看不懂得占15%,其他占5%。这一结果真是令人吃惊。名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名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写作与文化。但当下的中学生名著读得越来越少。经典名著在中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次要的角色。名著之中的审美意义、价值判断均可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而在当下,名著的这一引导作用以及其他教育功能,在渐渐被削弱。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媒体信息的冲击。网络、电影、电视、游戏以及、FLASH、卡通等等现代资讯就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造成无时不在的影响和诱惑,加上青春期爱动的心理,使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读这些名著。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读学生课外阅读少,有一部分学生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可他们经常拿起的是漫画、时尚读物、言情武打小说、网络小文学。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说:名著普及困难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名著历史发生久远,唤不起共鸣,而且社会影响严重,很少人能精心欣赏这些巨著。年轻一代比较自我,社会上流行的东西对他们影响较大。
其三是阅读条件的限制。城市中学的条件可能要好一些,但一些乡镇中学、农场学校,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学校的藏书少得可怜,都是一些老掉了牙的旧书躺在那里,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学生也不例外,新书界的学生就多,而名著多时一些旧书,自然少人问津。
其四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为此负责。语文教学总是把选入中学教材的名著片断解剖得支离破碎,分析出许许多多令人意想不到也联系不上的意义出来,以致于学生对名著望而生畏,敬而远之。他们产生了名著读不懂,只有长大了之后才能读的心理。
一味的指责学生不读名著时没有道理的,从这次调查反思我发现,中学生阅读名著,教师的引导意义非常重大。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语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会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面对大部头作品,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阅读目标也往往难以实现。所以使我们要急于解决的问题。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作用。
1)名著是过去文明汇聚和文化的记忆和希望的表达,更是反映一个社会生活的缩影,是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历史借鉴和人类研究等等的体现,是历代圣贤名士的智慧精华,是世界文化的精髓,使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熏染、人格的构件、喜欢的生成、环境的优化、传统得传承。学生阅读名著多少都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发展思维、培养林干、孕育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养有着巨大的作用。
2)新课标要求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名著大多语言优美,并代表一个时代的文艺、文法,经常读,自然能融会贯通,继而应用自如,语文能力自然有所提高,能做到下比如有神。
2、帮助学生选书
教师要给学生有目的的帮助和指导,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名著,启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如《西游记》、《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红楼梦》等作品真实的反映较长时段的典型化生活场景,从中易于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而这些作品中的许多生活场景描写,运用了丰富的语汇,能体现出作家作品的风格,应到学生总结可以使学生有多方面的收获。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可见选择阅读的重要。读书应力求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杂志等,要有一定的阅读面和量的积累;同时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目前语文教材有许多课文节选自名家名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节选自《红楼梦》等,可从课文引伸去介绍阅读四大名著,这都是一般适宜中学生阅读的名著;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后可推荐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集,学《竞选州长》后看马克·吐温的小说,学《变色龙》后看契诃夫的其他小说等。
3、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
1)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浏览、泛读、略读、精读、品读等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阅读方法。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有的书则须咀嚼消化。知识性读物可泛读和略读;文质兼美的佳作可品读和精读;新闻评论,只作一般了解,则宜浏览。
其次,还要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
2)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读书的内容。即使是名家名作,其中也难免有糟粕或落后的东西,教师应让学生避其糟粕,读其精华。
4、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吸收。
1)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吸收作品的写作方法和优美词句。
2)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吸收作品中的优良道德、品德观念。
3)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辨书中言论、人物及其言行的是与非,并用于指导自身的言行。
5、教师要组织鼓励学生交流运用。
1)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运用各类课外阅读所得知识的行为,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
2)可以组织各种交流活动,比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你问我答,交换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等方式。
3)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表扬学生自觉或不自觉运用课外阅读所得知识的行动(无论口头或书面),同时自身要做好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
总之,在名著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是名著走近学生,让学生喜欢名著。
C. 如何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考阅读题更侧重的是阅读能力的测试,这也充分体现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程度。在中考语文答题过程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学生失分颇多。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抛弃错误的认识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体现语文实际能力的重要窗口,阅读能力反映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今后是否能适应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需要。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泉州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占了40多分,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升学的命运。同时,还要让学生改变语文只要死记硬背或临场发挥就好了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们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思维形式,做到勤于动脑、动手进行积极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明确阅读要求
养成阅读习惯
要想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8.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9.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10.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教师让学生明确以上这些对于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在做阅读题时就会有针对性,就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不会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叮。学生明确了阅读的要求是迈出了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阅读教学中,我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现代文阅读的一些基本要求,以教材为范例,把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放手让学生去读,去品,去悟,进而在认真反复的品读中发现问题,提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情实感,品味文章的精妙之处。学生少走了不少弯路。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同时,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预习,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才能够发现问题,然后在课堂上等待老师答疑解惑。其次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标注”,如对关键性字词、重点语句等进行圈、点、勾、划。遇到不懂的字词、语句也要标明,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同学,养成这些好习惯。此外,必须在书本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疑惑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疑问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古人也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要求学生要多读,虽不能读到百遍,但至少也要读三到五遍,从浏览到精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无论通读、翻读、查读、跳读,注意力越集中,目标就越明确,效果也就越明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过程中,还要强化学生的生活实践,把阅读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学课文与学生活、学做人结合起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阅读和应用实践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三、重视名著阅读
厚积才能薄发
阅读教学仅靠课本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延伸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使学生具有丰富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并在课外阅读建议中列举出14部名著,其中童话、寓言各2部,诗歌1部,散文1部,长篇文学名著中国3部,外国5部。
2004年以来,泉州中考语文试题对名著阅读的考查一年比一年更重视。考查范围集中在六部中外名著,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题型多样。
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尤其在现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中考制度的不断改革,阅读名著已成为中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并将名著阅读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每学期伊始都要求同学们购买名著或借阅名著,并做好不少于20篇的读书笔记。由于学生素质不同,教师可以给语文底子稍差些的同学规定阅读任务。也可以让这些同学口述某些章节的内容和自己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或者问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在同学口述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指导。对于文学功底较好的同学,老师要求这部分同学详细地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及时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鉴于此,我挑最精彩的名著情节,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开展讲名著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提高大家对名著的认知度。在多媒体教室,寻找名著中相应的视频播放供同学们观看,加深名著在他们脑海中的印象,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笔者细心发现不少学生,如果能够喜欢阅读名著,认认真真读完我们推荐的名著,认认真真的写好读书笔记,那么做现代文阅读题,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所以说,厚积才能薄发。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现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在八年级这个阶段,学生面临地理、生物会考,大家压力相对较大,老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督促学生阅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会有一定的阅读效果。诚然,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勤于总结,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定会找到更好的方法、途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才能快速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