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小说教案
A.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
“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播放朗读课件)
同学们,阅读一篇小说,就如同认识一个人一样,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你才能与他相知交流。从这篇小说中,你读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总结:
1、感知人物
人物: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我”
问题设计:
在众多人物中,谁是小说主人公?
(众说纷纭,预计会落在“我”和“闰土”上,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师总结:
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二是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感知情节
线索: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给学生创造自由发表观点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三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
第一部分是前五个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写“我”回故乡。“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六自然段开始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结尾。这一部分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题
问题设计:
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教师总结:
阔别故乡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内心应是按捺不住的欣喜与激动,而“我”却以沉重的心情感叹物是人非。在离开故乡时,发自内心的呼喊:渴望人与人的沟通,渴望新生活。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剖析人物
《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生答:变)
问题: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人变(以闰土为例课件展示)
对比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稀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悲哀痛苦,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
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②景变(课件展示)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问题: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
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问题: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问题:在表现人物二十年前的关系变化时,你觉得哪些情节最能触动你的灵魂?
(学生发言)
分析示例:
一声“老爷”呼出了小说的主题
儿时亲密无间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声悲惨而又冰冷的“老爷”生生把两个本该是“西窗剪烛”“夜话巴山”的朋友隔成了两个迥异的世界。这中间,隔着的应该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尽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卫也奈何不了的。这也带给作者深深的思考:
齐读“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三、品味句子含义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引导:“我”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个“辛苦”的内容——“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忙碌;闰土:贫穷窘迫、愚昧麻木;杨二嫂: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酸刻薄、自私势利、处心积虑。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篇2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篇3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故乡”是个很美丽的字眼,一提到故乡,同学们都想起了什么?(亲人、美景、美食),变化也是故乡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的家乡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一代大文豪,鲁迅,他的家长在二十余年间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都有哪些变化呢?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共同走进鲁迅的故乡。(展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找出文中关于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条件下分析文中对比写法的作用。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文章人物形象的'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深刻的感受到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毒害,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知识大比拼
1、鲁迅,原名______,字_______,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散文集有《_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秕谷:猹:獾:髀:
嗤笑:惘然:恣睢:
三、教学内容
同学们,一篇优秀小说的基础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同学的提前预习,本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哪些人物?(我、我的母亲、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等),刚开始老师就已经提示过大家,“变”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其中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最大,我们接下来就逐一分析
1、请同学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自由组合,给同学们六分钟时间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闰土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外貌、动作、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每一组派一个代表回答,看谁回答的最全最完整。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动作说话滔滔不绝,动作干脆利落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羽毛,还告诉我许多稀奇的事情,对“我”友好、热情,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对生活的态度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灰黄的脸,眼睛周围肿的通红;破毡帽,薄棉衣,像是松树皮的手。
动作: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动作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对我恭恭敬敬,喊我“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生活的困苦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很无奈,把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教师总结a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闰土由一个天真活泼的英雄少年变成了一个被生活所迫的木偶,这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那个天真的孩子永远消失了呢?文中就有相关的语句,请同学们快速寻找,看看咱们班谁是第一个破案高手,谁是小福尔摩斯。
总结:1、多子,饥荒,岢税,兵,匪,官,绅,
教师提示:还有呢?闰土对“我”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受什么的影响?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和束缚。
3、教师总结b
的确,这也跟《故乡》创作的社会背景有关,(展示社会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之后,封建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仅仅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时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人们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在这种双重压迫下,人们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同时没有政治权利的日子中。
4、但是,对于这种毒害的根源,闰土认识到没有?(没有),对这种没有觉悟的国民,鲁迅是怎样一种情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那么同学们在鲁迅的其他作品还能举出相关的例子吗?《藤野先生》中围看枪毙同胞的中国人,《药》中把革命党人的鲜血制成人血馒头给孩子治病的中国人。
5、那么杨二嫂变了没有?变了,同学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回答)
由一个漂亮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自私的圆规。
我们可以想到原因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回答:是一样的)
6、猜猜谁是文章的主人公?
闰土“我”“杨二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判断作品中的主人公,并不是看他在文章中所占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不是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不是跟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7、那么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呢?
a、以杨二嫂的自私、尖酸和刻薄来对比衬托出闰土的淳朴厚实。
b、从更深的意义上展示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揭示出封建传统礼教对人们精神上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三、我们可以看出文章中对鲁迅由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分析,用到了许多描写方法,若时间允许,进行写作小练笔,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对比的手法要体现出来)
四、若是时间不允许,结尾,因为他们的心灵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因为他们向困难的生活低头屈服了,所以他们的生活注定是不幸福的,再次老师希望同学们:
寄语:不管身处何境,愿同学们都能坚守住灵魂的那一方净土,用心品味,用爱生活!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学习运用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运用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写法。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的写法。
2.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
.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
一、复习导入
听写字词
二、复习有关闰土的描写
对比内容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言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有智有勇,热情、纯真。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态度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三、品味有关杨二嫂的对比描写
四、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出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2.回到故乡“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这段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段话告诉我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等于没有希望;希望虽然遥远,而且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奋斗,去实践,希望就能实现。表达了“我”对“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
五、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本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本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本文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
七.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欣赏小说,要学会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时,不妨写一写人物小传。请你为闰土写一人物小传。
【板书设计】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设计思路】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本文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