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小说阅读理解答案
『壹』 现代文小说阅读训练(有答案)
父亲的救援
张铭书
⑴1992年,我在地区高师读书,父母亲在老家种田。父亲为贴补家用,不顾多年腰疼的老毛病,农忙之余帮人跑起了长途货运。这年父亲已46岁。
⑵正是这年,出了一件大事,父亲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所有的细节。
⑶那天正好是寒露,阴历的八月二十九。天黑且下着雨的时候,父亲从外地跑车回来。刚一进村,就看见村支书迎头挡在车灯前面,朝父亲一个劲儿地摆手。父亲赶紧刹车。支书一脸焦急地说:“快!你娃出事了!”原来他刚刚从电视里插播的紧急通告里看到: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在本市遭遇车祸,被紧急送往市一院,司机已逃逸,小伙身上只找出一些零钱,另有一本学生证,望家人紧急联系。学生证上写着我的名字,所以支书便急吼吼地来找我父亲。
⑷父亲的脸迅速变得煞白,他蹲在车下先抽了两分钟烟,然后抬头问支书:“你家里还有多少钱?”支书说:“也不太多。”父亲说:“有多少拿多少吧。”幸好父亲身上还装着代收的几千元货款。
⑸父亲不敢让我母亲知道,家也没回,当即发动车,准备直奔市一院。车开到镇子上,不敢再开了,因为手抖得太厉害。就从街上找到他的一名老战友,帮忙驾车直扑市里。从小镇到市区仅八十公里,一个小时后就到了。
(6)主治医生马上催他火速往住院部缴钱:“伤情非常严重,需立即手术,如果再晚几个小时联系不到家人,双腿将很难保住。”
⑺父亲再也隐忍不住,眼泪哗一下倾倒了满脸。他跌跌撞撞地赶紧往缴费处跑。【示例:“再也”、“眼泪哗一下倾倒”、“跌跌撞撞地赶紧”、“跑”等词,写出父亲在得知“我”伤势如此严重后的巨大悲痛,再刚强的父亲也承受不了如此的打击。】
⑻从缴费处回来,父亲不顾护士的拦阻,硬闯进急诊室。
⑼父亲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容。人已昏迷过去。父亲的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他发现这个小伙并非他儿子——也就是说,并不是我。父亲从里面退出来,反复端详从小伙身上找出的那张学生证,学生证上的照片和名字都是我的,没有错呀。父亲迷惑了。
⑽这时来了几名警察,警察告诉父亲,这个小伙的身份刚刚弄清了,原来是一名小偷,之前在公交车上偷了几个学生的东西,被人发觉后就跳车狂奔,他做贼心虚,已经把所有追赶的人都甩掉了,还是不停地飞跑,结果就跑到了一个车轮下了。
⑾【A】父亲这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虚脱得一身大汗,瘫坐在门口的石头台阶上,再也站不起来。
⑿这时,父亲的战友提醒道:“病人不是你儿子,你缴的住院押金怎么办?”
⒀父亲说:“当然要退了,他偷了我儿子,还害得差点吓死我,哪能再给他白扔钱?”
⒁父亲就到收费处去退钱。收费处让父亲找主治医生开退费说明。主治医生刷刷几笔就开好了。
⒂父亲却犹豫起来,说,算了,这钱我不退了,你们接着给他治吧,长得那么漂亮的小伙子,要是少了两条腿多可惜呀,他家里应该也有父母,他的父母也一定会疼得心慌。
⒃小伙的手术顺利进行。
⒄此时已是深夜,雨也停了,父亲想来学校找我,又怕打搅我睡觉,就和战友在车里胡乱挤了一宿。【B】第二日早上才来学校,看见我后,冲上来就紧紧抱了我一下。父亲一贯性格刚强,平时很少流露感情,这次拥抱,还是我有记忆以来的第一次。
⒅那小伙在医院的精心治疗下,恢复得很好。小伙出院那天,阳光灿烂。他寻到我家,给我父亲磕了仨响头,非要认我父亲为干爹。
⒆我父亲担心他再学坏,就让他跟自己学开车。
⒇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他已成为本市运输业非常叫得响的一位老板,去年,还被市里评为“年度最具爱心十大人物”之一。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1期)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内容。(3分)
▲
11.文章第15段说“父亲却犹豫起来”,结合上下文,说说父亲犹豫的原因。(3分)
▲
12.仿照对文章第7段画线句的评注,从文中另外两处画线的句子中选择一处,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评注。(3分)
我选( ▲ )处,评注: ▲
13.文中的父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3分)
▲
14.联系全文,小说标题“父亲的救援”有什么含义?(4分)
答案: ▲
10.(3分)父亲决然救援一个偷了自己儿子钱出车祸的小偷,并使他走上正途。(大意对即可。)
11.(3分)父亲想到了小伙子如果得不到及时医治就得失去两条腿,他的未来要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想到小伙子的父母如果知道小伙子的遭遇也会疼得心慌。(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引用原文亦可。)
12.(3分)示例:我选【A】句,评注:“才”、“虚脱”、“瘫坐”、“再也”等词写出了真相大白后,父亲紧绷的心弦一下子松开了,惊人的狂喜和惊人的打击给父亲带来的情感变化是如此巨大。
我选【B】句,评注:“才”、“冲上来”、“就”、“紧紧”等词写出父亲见到安然无恙的“我”内心的狂喜,这劫后重生的巨大幸福感使一向刚强的父亲不禁真情流露。(评注角度不限,理解正确即可。)
13.(3分)勤劳、宽容(有爱心、善良)、爱家人。(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4.(4分)一指父亲用借来的钱救了小伙子的生命;二指父亲用他的宽容和爱心拯救了小伙子的灵魂(精神)。(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贰』 中国铁 阅读答案
1.小说开头描写铁匠父子被迫为日本鬼子打造军刀的情形 小铁匠打铁时胳膊沉重 表情痛苦是因为什么 老铁匠面无表情 依然从容镇定的打铁是因为什么
2.铁匠父子都是坚定地爱国者 小铁匠最感人的爱国行动是什么?老铁匠最感人的爱国行动是什么
3.文中有不少描写很精彩 震撼人心 请从文中“小野就抽出腰间的军刀 哇哇怪叫着冲上来 一道寒光自上而下 直逼老铁匠 老铁匠微微一笑 手中刀轻轻一迎 ”噗“一声响 小野的军刀 便折为两截”“风雨中 白色顾家岿然不动 似乎他的每一块骨头 都闪烁出红和蓝的光泽 红色像铁锈或者红的炉火 蓝色像刀锋或者蓝的炉火”两处描写中任选一处进行点评赏析
答案要点,还需要完善!
(1)作品颂扬了铁匠父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突出了“能屈能伸”的斗争策略。
(2)小说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铁匠打铁,一次一次烧软,一次一次打硬,最后在刀柄上刻
上“中国铁”三字,以这把无坚不摧的钢刀,象征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爱国精神。
(3)小说结尾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以断墙里伫立的老人的骨架,寄寓老铁匠精神不死,爱
国情怀世代永存,从而升华了主题。
给点分吧!!!!!!
『叁』 中国高铁作者孙克文 说明文阅读理解答案
有句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过去适用,放在高铁上就不适用了。
以前的火车,像内燃机火车,它的车头就是一个发动机,牵引着后面的车厢往前跑,车厢本身并不具有动力,所以要想跑得快,发动机的动力就要大,但发动机不能造得无限大,一来技术跟不上,二来太重,也跑不快。
于是有人想到,把火车的动力平均分散到各节车厢,让车厢自身也带动力,而不仅仅靠车头拉。铁路电气化让这种设想成为可能,于是就有了动车。
什么叫动车组?就是由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的车组。带动力的车厢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厢叫拖车。
沪杭高铁动车组司机王海平说,目前国产的普通动车组,像CRH2动车组,有4组动力系统,平均分配在4节车厢,而车头本身已经没有动力系统了,只是一个控制室。这种普通的动车组,能跑到时速200多公里。
沪杭高铁上使用的国产和谐号CRH380A动车组,共有8节车厢,设置了多达6组动力系统,分别在2号、3号、4号、5号、6号和7号车厢下面。
也就是说,除了1号和8号车厢,其余车厢都带有动力系统。动力多了,车子当然跑得更快。
“这么说吧,以前的内燃机火车发动机相当于1缸发动机,普通动车组是4缸发动机,而沪杭高铁上的动车组,采用的是6缸发动机。”王海平说。
以前铁道线,是有砟轨道
法拉利汽车动力很强劲,但让它到山区七高八低的搓板路上去跑,估计还没拖拉机快。为什么?就是因为路不平,所以有了好的车子,路还得好。
以前的铁道线,采用的是有砟(音同“碴”,小块的石头)轨道:先用土堆起一条像堤坝一样的路基,然后在土质路基上铺小石块,再在小石块路基上铺上枕木,最后将两条铁轨固定在枕木上。
这种有砟轨道施工简单,造价低,但容易沉降变形。而且当列车时速超过250公里时,路基上的石块很容易被压碎,影响行车安全与稳定性。
『肆』 中国铁阅读答案,大哥,帮帮忙吧。
1、取刀试刀;携刀失踪。
2巧设悬念,处处设疑,使文章疑窦丛生,扣人心弦。日本人早在村子通往外界的唯一路口设下重重关卡,老铁匠却突然失踪,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老铁匠究竟去了哪里?这位下文墙倒老铁匠现身埋下伏笔。
4、他们都有勇有谋,有一颗爱国之心。老铁匠倾其技艺,精心打造了一把削铁如泥的军刀,竟然是为了削断日本军刀;为了不让军刀落入敌手,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这把军刀。“老头子”将近六十,却像青壮年一样,用自己的胆识出没于敌人严密封锁之下的芦苇荡,成为一名出色的交通员。在护送两个女孩时,由于过于自信,竟让大菱挂了花,他难过、懊悔之余,精心设局,用计谋诱敌于芦苇荡中,智歼敌寇。
『伍』 周海亮写的《铁》的阅读答案
(1)作品颂扬了铁匠父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突出了“能屈能伸”的斗争策略。
(2)小说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铁匠打铁,一次一次烧软,一次一次打硬,最后在刀柄上刻
上“中国铁”三字,以这把无坚不摧的钢刀,象征中国人民不可征服的爱国精神。
(3)小说结尾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以断墙里伫立的老人的骨架,寄寓老铁匠精神不死,爱
国情怀世代永存,从而升华了主题。
『陆』 铁的阅读答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情节曲折、极富戏剧性,但老铁匠的失踪、小铁匠的组织暴动,来得太突然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B. 小说一开始写老铁匠得知自己被村人说成是汉奸后仍面无表情地打铁,说明老铁匠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反抗,而是逆来顺受想要忍气吞声躲过这一劫。C. “刀抦上清晰地刻着三个字:中国铁。”文字简练,系点睛之笔,对主题进行了阐释与深化,使标题的匠心得以彰显。D. 小说以饱含深情的笔调,用爱国主义者的鲜血和骨气让一块普通的铁拥有了震撼心灵的内涵,老铁匠与小铁匠互相映衬,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美。E. 作者运用悬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了父子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大形象。(2)“铁”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 小说中的老铁匠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 老铁匠说“能屈能仲才是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11.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这叫“艺术留白”,是为了让读者“参与创作”,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并得到不一样的作品内涵或启发。B.结合下文可知,老铁匠面无表情说明他胸有成竹,早就想好了反抗到底的策略。E.文中没有心理描写。)(2)①铁是本文的线索。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重要情节。③铁暗示本文的主题,象征着中国人民钢铁般的傲骨和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3)①从老铁匠锻造的削铁如泥的 军 刀 可以看出他的技艺高超;②从他面对村人的误解从容淡定、面对敌人的淫威沉着周旋可以看出他的能屈能伸,临危不惧;③从他最后突然失踪化为墙中骨架可以看出他视死如归,坚决反抗的爱国精神。(4)同意。(2分)①我们需要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也许更需要忍辱负重。一块普通的铁,只有忍耐住千百次锻打的痛苦,才会在火与锤的唤呼下变得刚硬锋利,成为削铁如泥的利器;一个平凡的人,只有经受得起被他人误解,能屈能伸,才能够等待最佳时机一击制胜,成就不凡的人生。(2分)②我们不但要懂得去爱国,更需要掌握爱国的方式。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期,勇敢献身是爱国。在和平建设时期,理智、合法地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韬光养晦,建设强大的祖国同样是爱国。头脑发热冲动的打砸国人的日产汽车,焚烧国内的家乐福超市都是不理智不合法的伪爱国。(2分)③我们在生活中,在失意时能忍耐,在逆境或困境中能乐观向上,在得意时能信心百倍干一番大事业,这才是我们做人的应有之义。(2分)
◤◣海天一色◢◥团队 为您解答,满意请才采纳哦,亲~不懂请追问~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柒』 这是周海亮的《中国铁》短文,拜托了
【参考答案】:
1.以“中国铁”为题,一方面表现铁匠父子的铮铮铁骨,另一方面体现父子俩赤诚的爱国心。
2.不认同。老铁匠最终带着军刀消失,以死报国足以说明他有一颗伟大的爱国之心;小铁匠组织反抗日军的暴动,最后在突围中中弹身亡也说明他不是汉奸,而是一位具有反抗精神、热爱祖国的幼稚青年。
3.(1)表现老铁匠对村民的看法的不解与自己伤心;他相信自己不会是汉奸,对人们的误解他不屑争辩。
(2)体现出老铁匠的自信以及面对侵略者的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的精神风貌。
4.主要围绕“设置悬念”和“刻画人物细腻”等方面谈,做到例理结合即可。
------分隔线----------------------------
『捌』 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乡村教师
岳 勇
(1)临近大学毕业的那段日子,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唯有娟子按兵不动,如无事人一般。
(2)我们同宿舍的几个姐妹都劝她出去活动活动,争取能在城里留下来。哪知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
(3)我们都吃了一惊,娟子的老家我们结伴去游玩过一次,在大巴山最深处,汽车在二十里以外就进不去了。村里人住的全是茅草屋。我们当时都笑着调侃说那儿是全国最贫瘠的地方。而现在,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我们都替她惋惜。
(4)这时,娟子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了一个故事。
(5)10年前,大巴山深处有一所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一间茅屋搭成的教室,只有一个班级,也只有一个老师。班上有13名学生,那位乡村老师将他们从一年级教起,一直教到六年级。
(6)然而,就在小学快毕业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
(7)有个放牛娃在山上玩火,不小心把茅屋教室给引燃了。等大家发现时,大火已经快封住了教室门。
(8)教室里的13名乡下娃子都乱了套,但那位乡村教师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镇静。他一面教孩子们不要慌张,一面将被大火围困的孩子们一个个往外背。大火已将窄窄的木门完全封住,老师的衣服、头发和胡子全都烧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到最后,教室里只剩下两名女同学。
(9)老师在一次冲进火海,那两名女同学正坐在教室里哇哇大哭。老师看了她俩一眼,最后咬咬牙,背起其中一个就往外冲。
(10)烧得通红的门框呼地一声砸下,将老师砸了一个踉跄,但他最后还是背着那个女孩从大火中爬了出来。
(11)他把那个女孩被盗安全地带,然后又急急地冲进了早已变成火海的教室。就在这时,轰的一声,教室烧塌了。老师和最后那名学生再也没有出来……
(12)讲完这个故事,娟子眼圈都红了。
(13)我们都猜了出来:“最后就出来的那名女同学就是你,是么?”
(14)“是的。”娟子含泪点点头,“但你们知道最后那位被老师留在教室里再也没有被出来的同学是谁么?”我们都摇摇头。
(15)娟子说:“是老师的女儿呀!”
(16)说完这句话,娟子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
(17)我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18)最后,我们宿舍有三个姐妹跟着娟子去她老家作了一名乡村教师。我是其中一位。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4 分)
答:即将大学毕业的娟子主动放弃留在城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回乡工作。同宿舍的姐妹们大惑不解,于是娟子给她们讲述了一个乡村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真实故事,为乡村教师的精神所感动,同宿舍的三个姐妹跟着娟子一同去她老家做了乡村教师。
答题要点:1、娟子的决定;2、乡村教师的事迹;3、事迹对我们的感染;4、“我们“的举动”。每个要点1分。
2.“乡村教师”这一题目有两层含义,请分别写出来。(2 分)
答:① 以此纪念舍己数学生的乡村教师;
② 以此赞扬去乡村任教的大学毕业生。
3.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从全文看,(5)一(11 )自然段采用了哪一种顺序?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3 分)
答:插叙。(1 分)
作用是:把娟子回乡下任教的原因交代更加清楚(2分)
4.在“同学们都为毕业后能留在城里能有份好工作忙开了”的时候,“娟子却轻描淡写地放弃了这次改变命运跳出农门的良机,要重新回到那穷山沟” ,这是为什么?( 4 分)
答:一是为小学教师舍身救学生的精神所感动(或“感激小学教师的救命之恩”,或“传承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爱”),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荣;二是想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养育自己的家乡、让贫苦的家乡不再贫苦。
答题要点:1、精神鼓舞(或“载誉而归”,或“传承爱心”);2、回报家乡。每个要点2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联想到汶川大地震救援中的哪些情景?感悟到了什么?( 4 分)
10、有人认为第三段中加点的成语“轻描淡写”用得不恰当,你的意见如何?请讲明理由。(2分)
1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上文的故事内容,不超过55字。(2分)
12、小说作者叙述故事为什么用插叙而不用顺叙?(至少讲两个理由)(2分)
13、见文中划线的句子。乡村教师在“看了她俩一眼”到“最后咬咬牙”的瞬间是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悉心揣摩,合理想象,用3~5句话描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2分)
1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乡村教师,也有人说是娟子。请对娟子这一人物形象作一点简要的分析(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她的表现看她是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用意何在)。(3分)
参考答案:10、开放题。不恰当:“轻描淡写”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仅淡淡带过,有范围限定,不能修饰“放弃”。恰当:“放弃”是指前文“娟子却笑笑说:‘我要回乡下去。’”,“轻描淡写”修饰的还是“说”。
11、乡村教师从火海里救出娟子等12个学生,最后去救女儿时不幸与女儿一同遇难。娟子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村作教师。
12、造悬念,行文曲折;表现主题的需要,突出乡村教师无私博大的爱以及这种爱的无限延伸(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使结构紧凑,内容更丰富。(其它言之成理的也可以)
13、略
14、供参考:贫穷农村的孩子都希望改变命运跳出“农门”,而大学毕业的娟子却毅然决定回老家当一名乡村教师,为建设落后的家乡做贡献,这说明她是个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热血青年,她爱家乡,不忘本,有志向。娟子这一形象一方面在衬托她的老师,同时也在表现“乡村教师”这一代又一代的爱的延伸,也给只为改变个人命运而奋斗者立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