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推荐 » 长篇小说煤油灯喘息小说阅读

长篇小说煤油灯喘息小说阅读

发布时间: 2021-07-01 20:57:52

『壹』 叶圣陶小说《隔膜》的简介

《隔膜》作为叶圣陶的早期作品迥异于其后期的创作。众所周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缔造者之一,叶圣陶的小说带有浓厚的“为人生”色彩,试看他的几部名篇《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饭》等,均体现了对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文研会的其他成员如鲁迅、沈雁冰、王统照等人一样,叶圣陶是将文学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来,极切地关注着社会问题,当仁不让地汇入早期“社会问题小说”的创作队伍中,并成为“其中成熟最快且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隔膜》之于叶圣陶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它们都是“独语体”的,越过社会,越过众人,也越过自己显而易见的风格,退回到隐秘的内心深处,不求反响,不求共鸣,不求为人所知。他们只是要单纯地记录那些困扰自己纠缠不清的思绪,让它从笔端滴落留驻纸上,作为曾经有过的记忆。
阅读《隔膜》,除却那稍稍带有时代特征的“蓄音片”、“令郎”、“作揖”等语词外,我们看不出它所叙述的情境离我们的遥远。相反,拨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烟云,我们似乎能够轻易走入作家的心底,轻车熟路地洞悉其心境以及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与他之间的同感并未因为创作时代的久远而消弥。因为那种相似的感同身受的苦恼与迷茫同样曾纠缠过我们每一个人。《隔膜》的感觉与我们是相通的,这便是它历经八十多年仍能打动读者的深层原因。文章不长,几乎完全是叙述者一人的讲叙,只在大体的环境概括中,简单勾勒了三个场面,以承托起短篇小说的框架。至于具体的情节波澜则并未展开,没有起承转合,没有旁枝末节,作者
一开场的自述已奠定了整个文章的基调和主题。所以,这是一篇不太象小说的小说,若归入散文亦无不可。因为如果大致抽空或置换文中的三个场面,抽空所涉及到的人物和对话,文章的主题和基调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依然成立,只是那样它将成为名符其实的散文,与小说这一体裁的相隔也就太远了。这样古怪的小说,不仅在二十年代,即便整个现代文学的长河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作者截取的三个场景分别是“相逢”——亲戚的书斋、“饮宴”——朋友的餐室、“闲聚”——众人喧闹的茶馆,这便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系中提取出了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是自己无法左右与选择的血缘关系,二是生活中接触较多可以互相照应的熟识关系,三是毫无瓜葛的陌路关系。三种关系一是天意给予的,二是自我选择的,三是难以称为关系的关系,它们几乎可以涵纳世上的一切交往,虽然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浓淡程度,不能绝对得同日而语,但它们给予叙述者的感觉却异常雷同、如出一辄,那就是——隔膜。相逢如何,不过是说意料之中你应我答的话,客套的寒喧的程式化的但又不能省略的话,找一些掩饰尴尬填补沉默的无关紧要的问题,但说者只顾说了,似是尽了义务卸去责任,于是并不专心听答者的应对,对其几乎充耳不闻,答者也便跟着淡漠无味。交流在尴尬中阻塞了,象中间被筑起堤坝的小河,浪花只在自己小小的范畴中盘旋。饮宴又如何呢?与不相熟的人举杯叙情,即便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却只是言不由衷的应酬而已,依是各怀了各的心,虚情假意一番。人头攒动吵嚷热闹的公共场合里,互相问好高声谈论,似是交情笃深一拍即合,却又毫在意对方,少了谁也不会被发现,多了谁也不会有人惊喜,大家都在热烈的无聊着。三个场景概括要约了无所不在的隔膜,无所不在的寂寞,委实让人难以承受。
《隔膜》写了人的荒诞处境,写了人日常的一种孤立无援的存在方式,隔膜也是人无法摆脱的一种无奈境遇。尽管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却互不了解,互不关心,互不在乎,互无意义,他人在自己眼中如同自己在他人眼中一样,仅沦为一个无足轻重单调而空洞的行动符号,人是这样群居而又孤独无助与自身绝缘的动物。这种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涯的疏离是令人恐惧的,人活着非旦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困扰艰辛还要逃避与类群的接触,岂不是一种绝境中的绝境,挣扎中的挣扎?
隔膜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墙壁,人们竞相筑起的用于自我防卫的墙壁又成为难以跨越的隔膜。人成为彼此在世间的障碍物、累赘、或危险品。人人设防、人人自危,在保持距离互相隐瞒这一点上却有着高度的默契,自觉自愿地加深拉长着原有的鸿沟。
《隔膜》中的叙述者烦恼于那些无聊无谓的交往应付,烦恼于那些“蓄音片”式的对话交流,也烦恼于欲摆脱而不能的窘然处境,在与亲戚的叙旧中,“我如漂流在无人的孤岛,我如坠入于寂寞的永劫,那种孤凄彷徨的感觉,超于痛苦以上,透入我的每一相细胞,使我神思昏乱,对于一切都疏远,淡漠。”在作客友人家中,“我想他们各有各的心,为什么深深地掩饰着,专门用蓄音片说话?这个不可解。”“我没有别的盼望,只盼时间开快步,赶快过了这两点钟。”在人群川流不息的茶馆,“我欲探求他们每天聚集在这里的缘故,竟不可得。他们欲会见某某么?不是,因为我没见两个人在那里倾心地谈话。他们欲讨论某个问题么?不是,因为我听他们的谈话,不必辨个是非,不要什么解答,无结果就是他们的结果。”这是无可穿透的心与心的隔膜。人们象一个个刺猬,本欲在冬日里相互偎依取暖,然而彼此倒立起来的刺又使它们难以接近,于是只能处于一种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下,欲达不达模棱两可地延宕着,枯燥无味的心绪永不得改变。
在个人与他人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想把他人当作对象,当作客体,同时又想摆脱自己成为他人的对象,使人感到压抑的地位,于是人们不得不处在紧张乃至冲突的关系之中。“他人是我的地狱,”我们每个人都在别人的目光下苟活,处于从属于他人的境况之中。这就是《隔膜》想要表现的深层含义。
作为二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作为一个宗旨是以文学干预生活的知识分子,叶圣陶的《隔膜》是一次意外的收获。这里没有恼人的社会问题,没有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没有抨击批判滴血为墨的铿锵力度,但是却是绵里抽丝的缓慢而持久的钝痛,它不是为表现什么,不是为教化何人,只是单纯地记录了自我感觉,这是作家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所成就的,以它原生态的极强生命力感动了读者。通过文本,我们理解了八十年前的作者,理解了八十年前那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空虚和痛彻骨髓的孤寂,我们不自觉得为它颤栗。也许,在喧哗里落寞,在孤寂中陶然是人类永远无法自解的一个谜语吧!
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其文:
(一)创作经历
1、他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从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叶圣陶的创作取得了全面的丰收。叶圣陶本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最显著的,就是以饱满浓郁的政治热情,迅速直接地描绘革命斗争的壮烈图景,歌颂群众运动的宏伟场面。这就使他本时期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精神被茅盾誉为“杠鼎”之作的《倪焕之》是新文学史上优秀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名著。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2、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表·译者的话》)。
(二)创作主题及其风格
1、圣陶谈到他作小说的态度,常喜欢说:我只是如实地写。这是作者的自白,我们应该相信。但他初期的创作,在“如实地”取材与描写之外,确还有些别的,我们称为理想,这种理想有相当的一致,不能逃过细心的读者的眼目。后来经历渐渐多了,思想渐渐结实了,手法也渐渐老练了,这才有真个“如实地写”的作品。仿佛有人说过,法国的写实主义到俄国就变了味,这就是加进了理想的色彩。假使这句话不错,圣陶初期的作风可以说是近于俄国的,而后期可以说是近于法国的。因为是“如实地写”,所以是客观的。他的小说取材于自己及家庭的极少,又不大用第一身,笔锋也不常带情感。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对话及作者关于人物或事件的解释里,往往出现,特别在初期的作品中。爱与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说的两块基石。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时的思潮;但他能用艺术表现,便较一般人为深入。
2、自由的一面是解放,还有一面是尊重个性。圣陶特别着眼在妇女与儿童身上。他写出被压迫的妇女,如农妇,童养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写一个农妇的。对于中等家庭的主妇的服从与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春游》(《隔膜》中)里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两封回信》里说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笼子里的画眉,花盆里的蕙兰”,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类平等的一个‘人’”。他后来在《未厌集》里还有两篇小说(《遗腹子》,《小妹妹》),写重男轻女的传统对于女子压迫的力量。圣陶做过多年小学教师,他最懂得儿童,也最关心儿童。他以为儿童不是供我们游戏和消遣的,也不是给我们防老的,他们应有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有他们的权利与生活,我们不应嫌恶他们,也不应将他们当作我们的具体而微看。《啼声》(《火灾》中)是用了一个女婴口吻的激烈的抗议;在圣陶的作品中,这是一篇仅见的激昂的文字。他憧憬着“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是自由的,发展个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都被揿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圣陶极厌恶这些模型或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下,他“只觉一个虚幻的自己包围在广大的虚幻里”(见《隔膜》中《不快之感》)。
3、圣陶小说的另一面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圣陶后期作品(大概可以说从《线下》后半部起)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便是写实主义手法的完成。圣陶的生活与时代都在变动着,他的眼从村镇转到城市,从儿童与女人转到战争与革命的侧面的一些事件了圣陶写作最快,但决非不经心;他在《倪焕之》的《自记》里说:“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我们可以知道他平日的态度。他最擅长的是结尾,他的作品的结尾,几乎没有一篇不波俏的。他自己曾戏以此自诩;钱杏邨先生也说他的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
4、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叶圣陶是发起人之一,后来又成为其骨干成员和创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强调文学必须反映人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被压迫损害者;他的创作集中地、充分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血与泪” 的文学宗旨。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对旧中国的教育界十分熟。在他写的近百个短篇中,与教育有关的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构成了叶圣陶创作的独特领域――教育文学。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对封建教育有一个清醒、透彻的认识,对衰朽没落的旧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还表现在以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少年儿童悲惨不幸的遭遇和他们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难。喊出了被束缚、禁锢在封建教育下儿童的心声和愿望,要求全社会尊重儿童、关心儿童、同情儿童、了解儿童,使他们获得发展天性的自由,这是叶圣陶民主主义教育文学另一个重要表现。他的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与“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一致的,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从总的倾向看,叶圣陶“五四”前后的创作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朱自清、叶圣陶语)
(三)语言艺术风格:
1、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确实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传神状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地观察琢磨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另一个特色。
2、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三、叶圣陶其趣:
(一)写童话的原由: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是我国语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通用教材--全国中学、师范学校语文课本。叶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前辈,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学子们童心的无邪、童真的灵幻、童趣的稚拙时时感染着他。这时,他读了鲁迅《二十四孝图》一文,说有一位童年小友因为只能读“人之初,性本善”,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缺乏生气和希望,竟至死亡。由此,萌发了为儿童写作的愿望。他拿起笔来,成为我国近代童话创作的第一人!
(二)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爱酒嗜酒,一生留下诸多酒话。本文向大家介绍有关他的几则饮酒轶闻雅趣。
文友酒会
三十年代,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时,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叶圣陶和丰子恺等几位朋友便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友酒会,叶圣陶自任会长,规定只有一顿能喝5斤以上黄酒者方能申请入会当会员,每周的周末举行一次会员聚会。当时,同在开明书店任编辑的钱君陶也想入会,但他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准入会心里没有底。一次他问已是酒会会员的丰子恺自己能否入会,丰子恺感到说不准,表示要请求会长叶圣陶后方能决定。当丰子恺向叶圣陶汇报此事时,叶圣陶幽默地说,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个预备会员罢。事后,叶圣陶路遇钱君陶,便风趣地对他说:“你也是酒会会员了,要锻炼酒量,争取早日报‘预备’两字去掉!”
醉酒经历
叶圣陶一生好酒但自制力很强,很少有醉酒的记录。据叶圣陶儿子叶至诚介绍,从他记事开始,叶圣陶醉酒仅有两次。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总司令60大寿时,当时定居上海的叶圣陶受邀出席朱总司令生日午宴,因过于兴奋激动,醉酒后由中共上海办事处两位工作人员护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间在武汉大学时,有一位武汉大学的英国教授雷纳,听说叶圣陶善饮,想与其较量一下。他专门邀请叶圣陶到他的寓所对饮,叶圣陶欣然前往。那次也是中午,两人如何对饮不得而知,到午后太阳打斜时,叶圣陶才踉踉跄跄回家。叶至诚迎上前去扶他时,他还笑着说:“我呒啥(吴语意为‘没关系’)。”后进卧室躺下睡着了。事后叶至诚了解到,那次较量,雷纳教授先喝醉了,只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而叶圣陶还走了一段路。
海棠雅聚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先后出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他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树,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海棠花盛开的4月19日,叶圣陶总要邀请朱光潜、俞平伯、王伯祥等一批挚友亲朋来家小聚。而每当此时,俞平伯总会带上一瓶桂花酒,朱光潜则捎上一瓶白兰地,主人在准备的下酒菜中,必备一只叶圣陶自制的酱鸭。他们赏花饮酒,促膝谈心,花香酒香,沁人心脾。此情此景,堪称饮酒之最佳环境,超过任何的星级宾馆和酒家。“十年内乱”中,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均遭受迫害,“海棠雅聚”自然也就好景难再了。
叶圣陶享年94岁,堪称高寿。除了他心胸开阔善待人生外,适量饮酒也是他的长寿原因之一。虽然叶圣陶黄酒能喝5斤以上,但大多时候仅以一两多白酒解瘾,可见他具有极强的自制力。叶圣陶晚年欣逢太平盛世,每天晚饭时他喜欢饮上一杯绍兴黄酒或葡萄酒,对酒的钟爱直至生命终止。
(三)叶圣陶与朱自清
叶圣陶与朱自清相识于1921年秋天。叶圣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不久就成了好朋友。叶圣陶蛰居上海,朱自清则在北平,一南一北,但鱼雁不绝。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不幸逝世。8月30日,叶圣陶、陈望道等与清华同学会联合举行的朱自清追悼会,并在会上致词,对失去一位文坛干将和诚挚知友而痛惜不已。收起

『贰』 小说"金光大道"的作者是谁

小说"金光大道"的作者是浩然! 希望可以帮助你! 山东省昌乐县是浩然艺术生命的第二故乡。1960年,浩然以俄文报《友好报》记者的身份,下放到昌乐县东村劳动锻炼,度过了他生命中难忘的8个月。在那里,他创建了东村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带领全村400名干部群众生产自救,渡过难关,与那里的父老相亲们结下了生死相依的血肉关系。他白天与社员一起劳动,忍着饥饿耪荒地、抢麦收、护秋坡、修水库,晚上熬夜写作(秋季晚上还要与干部社员一起巡逻护秋),《车轮飞转》《送菜籽》《半月敲门》《太阳当空照》《人强马壮》《珍珠》《大肚子蝈蝈》《荣荣》等20多个优秀的短篇小说,就是那时在昌乐问世。
浩然曾回忆当时写作的情景:“那时写东西从不讲究什么场合,田间地头、推土车架上、粪筐上、场院屋的炕头上,都能凑合着写。晚上屋里那盏小煤油灯经常亮到鸡叫头遍。”“当深夜,我披着月光,漫步在寂静清爽、飘着米谷香味的场边上,许多激动过我的事情都展现在眼前,许多话语都涌到唇边,急不可待要向别人倾诉。于是我把粪娄翻扣在场上,在上面铺一条麻袋,把保险灯捻亮,就趴在这个‘桌子’上写开了。……有时为防蚊子叮咬,不得不换上长衣长裤,把袖口扎起来,常常是一写到半夜,还看了场,一举两得。”(浩然:《我的人生》)《艳阳天》中惊心动魄的大雨中抢救麦垛的情节,就是来自他在东村的真实生活。书中那个至为感人的农业社饲养员马老四,就是以东村大队保管员田敬元为原型创作的。
浩然念念不忘昌乐乡亲,曾先后五次重返昌乐探望,一次带着老伴,一次带着女儿,每次来访总是怀着赤子般的虔诚,一个门口一个门口的登门拜访,并把自己从北京捎来的糕点礼品一一送到乡亲中那些老者、弱者手中。1990年,浩然写了《东村的乡亲们》,收入他由青岛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纪实文学集《婚姻小路上的爱情坎坷》,后又编入《浩然全集》第18卷。1999年,长征出版社出版了由昌乐县政协编辑的《浩然与昌乐》一书(这本书我还没有,很遗憾)。2000年出版的浩然口述自传《我的人生》中,有一章记述的就是他在昌乐的难忘岁月。影碟《浩然传奇》是北京电视台在浩然病重住院期间摄制的两集传记纪录片,里面就有浩然晚年回昌乐县东村看望乡亲们的珍贵镜头。
鉴于浩然与昌乐县的不解之缘,昌乐启动了《艳阳天》再现工程,以浩然文化为主线,准备建设一处集文化局机关、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文物陈列室、文化艺术馆和浩然文学馆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艳阳天》、《金光大道》、《苍生》、《乐土》、《活泉》、《圆梦》等。

『叁』 林海音写的《殉》主要内容

写婚姻的。



绣花绷子绷得很紧,每一针扎下去,都会发出“砰”的一声,然后又是丝线拉过软缎,长长的一声:“嘶——”,绣花的人心无二用,专心在绣花的工作上。因为太专心了,竟弄得鼻孔张着,嘴唇翘着,整个的脸也像绣花绸子一样的绷得很紧。
最后的一张叶子就要完成了,然后拿去让小芸她婶婶用缝衣机给打上边,比较快当些。但是配个什么颜色的边呢?方大奶奶想着便停下了针,把绣花绷子举到眼前一比。如果照她的意思,葱心绿的边,一寸半宽,最合适。可是谁知道小芸愿意不愿意呢?年轻人现在脑筋不一样了,配起颜色来,也是怪里怪气的,这孩子就许这么说:“妈!来个灰色儿的!”那可使不得,是结婚用的哪!
砰,嘶——,砰,嘶——,方大奶奶接着绣她的叶子。没几针,线完了,得再穿根新线,这可难了她。一根绣花针比近比远都穿不进去,虽然戴着老花镜。她不得不叫小芸了,可是她们同学几个正在隔壁屋里说得高兴呢!在方大奶奶正要喊的时候,隔着纸门,她听见刘家的小姐说话了:
“方小芸,你倒是去不去呢?”
“吃完饭再去吧,妈说留你们吃饭,她还特意上街给你们添菜去了呢?”
“现在还早,我们可以去了赶回来吃饭。我跟你说的那家委托行,有许多新到的耳环,花纱手套,都是你结婚要用的。我陪你去买,可以打个折扣。”
“说实话,”小芸很和婉地解释:“我妈正在给我赶绣花枕头,她眼睛不太好,每根线差不多都得我替她穿。快绣完了,我出去没人给她穿针引线,工作就得停顿,不好意思。”
“哦——!那就难怪了,人家方小芸急着等这对鸳鸯枕好入洞房呀!”
“别胡说,我妈才不那么俗气,绣什么鸳鸯!”
“那么伯母绣的是什么花样儿呢?”
“你们猜。”
“麒麟送子?”
“呸!”
“花好月圆?”
“无聊!”
“祝君早安?”
“又不是绣洗脸毛巾!我告诉你们吧,妈绣的是一枝初放的浅粉色的荷花,荷叶上露珠滚滚,旁边是一只蜻蜓点水。”
“好雅致,伯母怎么想出这么一个别出心裁的花样儿呢?自己绣可也真麻烦,为什么不花钱找人用机器绣呢?”
“是呀,我也说过,现在也没什么嫁妆的那一套了,可是母亲满心想趁我结婚温习一下她旧日的手艺,我怎么好拦阻她?我不是跟你们说过吗,我的母亲还是一个处女,她是最纯洁不过的女人,所以她的艺术眼光也不同凡俗……”
——唉!这孩子今天怎么这么多话!
方大奶奶听到这里,不由得皱了下眉头,她不愿再听下去了,她真不知道小芸一向对她的同学们都是怎么形容自己的母亲?还预备怎么说下去?她把绣花针别在软级上,轻轻放在桌上,便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出这间屋子。她知道小芸以为她到厦门街买熟菜去了,所以才这么放肆地谈论着母亲。
她一边穿鞋又不由得想起半年前的事,她记得清清楚楚,小芸向她提出要和敏雄结婚的事。她早就看出在一群追求小芸的张三李四里面,她的女儿是看中了那个驾喷气机的陆敏雄了。喷气机!从天空上“刷”地一下飞过去,总害得她的心也“刷”地一下被摘了去。可是说老实话,她确实很喜欢敏雄。第一,他朝气,生龙活虎的。不过,驾飞机,而且驾的是那么快的喷气机,三长两短是保不住的,唉!她怕打仗,怕听到死,怕快。所以她忍不住把利害对小芸说个明白:
“小芸,敏雄样样好,没得挑剔,婚姻也是你自己的事,这年头儿的父母做不了什么主,可是——可是嫁给一个生命随时有危险的军人,尤其是敏雄,是驾喷气机的,要有个什么的话,你可得认命呀!”
她是过来人,她知道认命是什么滋味,她可不愿意叫小芸也有一天走上她的路。但是小芸这孩子听了后,脸向着她,双手搭在她的肩头上,穿着紧裹着屁股的牛仔裤的两腿分开站着,一条马尾儿甩了一下,侧着头,倒像哄孩子似地笑说:
“妈!您那认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我知道,是因为爸爸的缘故,您才替我担这份心的。不过做军人的,在他的责任中,却应当随时有牺牲生命的精神,这和爸爸的情形又不同了。如果敏雄——他真有什么不幸发生,在这个大时代里,我想我应当承当得起。妈!您放心,别为我多虑。答应我——嫁给他。”
小芸说到后来显得激昂起来了,两眼噙着泪水,搭在母亲肩上的两手,摇撼了两下,跟着小湿嘴儿吻了母亲的老脸。她没有把这套话背得很清楚,但是她听得最明白的是小芸说的认命,“您那认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小芸这孩子几时变得这么会说话的?她只知道小芸会撒娇,会哄人,居然也会讲大篇道理,还不肯认命哩!她没了主意,便去找小芸的叔婶,她把自己的意见和小芸的话,叙述了一遍之后,便下了这么个结论:“叔叔做主。”等着小芸的叔叔家麟来回答。谁知叔叔也站在小芸那一头。
“也对,这不是讲认命的时代了,如果小芸真有这样理智的见解,她就不怕嫁给一个随时有性命之危的军人。大嫂,你就随了她吧!”
哦!叔叔也是这么不认命的人,那么讲认命的该就是她一个人了。认命不对么?她有点迷惘,愣愣地看着在屋里来回踱着的家麟。她忽然发现家麟脑后的头发怎么也白了许多呢?老了,大家都老了,扰不过年轻人了。记得家麟刚从法国回来的时候,穿着一身藏青哗叽的西服,站在堂屋地上喊大嫂。呀,莫非他现在身上穿的还是那套?应当是,裤子后面磨得油亮了,哗叽穿旧了,就是这样。“大嫂,不用犹豫了,就放心给小芸张罗结婚的事罢!”直到婶婶说了话,她才从漫无目的的遐想中醒过来。
方大奶奶想着这半年前的往事,脚步不知怎么竟走到后院厨房来,看见阿满在切牛肉,她才想起她到厨房来是没有什么事的。她在厨房里转了一圈,掀掀锅盖,开开碗橱,阿满不高兴了,鼓着嘴在瞪她,她这才从墙壁的钉子上取下了线网袋来,向阿满絮叨着说:“牛肉不要切成大直丝哟!我再去买点儿什么来,三个大姑娘,一定很能吃的。”
穿出两条横巷,本来是到厦门街的捷径,可是方大奶奶没这么走,她出了家门便一直朝高处去。走上了水源路,眼界立刻开朗,但是有点喘,心也跳着。眼睛朝堤下望去,秋高水也涨了么?怎么今天看起来,水流得这么急似的。她跟着流水的方向抬头向上看,呀!川端桥西面是通红的半个天!太阳是金黄黄的一个大轮子,就要沉下去了。是眼睛不好吗?水流得那么快,金轮子也滚得那么急。她不常看见落日的情景,但是她还记得那次在北海的白塔顶上所看见的落日,比这沉静多了,也是这么一个黄澄澄的金轮子,徐徐地沉下,沉下,终于沉到她的视线所不能及的下面去了。她的心,就遥远地随着那金轮子坠下去了。那时北海是一片黄昏的苍茫,水面上闪着一层微弱的金光,几只小船正向五龙亭划去。那刹那间的情景,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上,有二十几年,不,三十几年喽!日子也跟流水似的,急急忙忙地向前追,把她追老了,把小芸追到有一天要嫁人了,还不肯认命,这孩子!
认命,第一次告诉她要认命的,是她的二姐,也就是从暮色苍茫中走下白塔来的事。也许二姐看她沉默不语,以为她心怀悲痛,所以挨近她,拉起她的手安慰说:“三妹,命里注定的事也没办法,自己的身子要紧,看你瘦多了。闲下来绣绣花,看看书,回娘家来散散心,女人天生就得认命。”其实她不言不语,满怀的是另一件心事,但是听了二姐的话,她也不禁轻轻地叹口气说:“我都知道,二姐。”
命里注定的事怎能不认呢!如果那年父亲不在火车上遇见他的同年方椿年,怎么会有她和家麒的一段婚姻?或者父亲在火车上遇见的不是家麒的父亲,而是李景铭年伯,张东坡年伯,也许她做了李家或张家的少奶奶。即使你父遇见的是家麒的父亲,而时间迟个几年的,情形就许不同,她虽仍是方家的少奶奶,但不是大少奶奶,而是二少奶奶了呢!小芸常把“时代”挂在嘴头,她的命运何尝不是她那个时代所造成的呢?那年父亲为什么回南方?是民国初的一次什么内战来着,祖父在扬州原籍病倒了,父亲匆匆地决定回家探望,顺便料理家里的盐务,她的娘家姓朱,是扬州的大盐商呢!但是父亲有书呆子气,不能承继祖父的盐业,竟老远地跑到北京读书、做官,把母亲接了来,就算在北京成家落户了。怎么这么巧,方家的老爷子也回南方,也是这趟车。
那天她正在书房里写大楷,临的是柳公权玄秘堆。二姐开门进来了,先喊一声:“三妹,”探头左右看看,又问说:“今天你一个人?老师和四弟五弟呢?”
“老师回家探母去了,四弟三弟到土地庙买蛐蛐儿去了。”二姐这时才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她知道这是父亲刚从扬州寄来给母亲的,密密层层地写了好几张,二姐从中间抽出一张来递给她,笑着说:“看吧!别脸红。”
……方府系金陵世家,椿年又与我有同年之谊,其长公子家麒现就学于京师高等学堂,英年秀发,前程远大,与吾家芸女堪称佳配,此次南归与椿年同车,因谐此议,殆亦所谓天作之合也。汝意去何……
她怎能不害羞,红着脸把信扔给二姐,二姐直羞她:“不笑话我了吧?你也一样了呀!”她和二姐只差两岁,二姐自从去年和昆山顾家订婚后,便停止到书房来读书,赶学绣花忙嫁妆了。在那年月,嫁妆真是一件要紧的事,光是绣活就不知有多少件。除了自己用的以外,还要打听好夫家都有什么人,给婆婆绣鞋面,公公的眼镜盒,小姑子的绸绢子,伯婆、婶婆,都不可缺少。
她十四岁和方家麒订了婚,便走出书房,回到绣房,孝女经还没念完呢。本来说是十八岁和二姐同时出嫁的,但是她被延迟下来了,是因为家麒身体不好,有病。这样一拖,竟五年下来,二姐已经生了两个孩子。她呢,枕头一对对地绣,绣到后来,也不知道是给谁绣的了。一对寄给二姐,送顾家的小姑陪嫁;一对寄回扬州给表妹添妆;一对……她曾歇了一阵子没有绣,但不久因为无聊又随着时兴样儿绣十字布了,数着那细小的格子,交叉,交叉,红线,绿线,紫线地绣下去。忽然有一天,一个重大决定的消息送到她耳边来,说是家麒的病并无起色,方家要求索性给完了婚,冲冲喜气。她的父母听了先是一惊,但经过一阵考虑和商量,终于答应了。她虽然有点害怕,但糊涂的成分更多。她暗想,嫁过去也好,四弟五弟也订了婚,如果她不嫁,弟弟们也成不了亲。不是她女心向外,反正是方家的人了,嫁过去虽然厮守着多病的丈夫,也许真的冲了喜气,病就好了也说不定。可是,万一——不想,不想,不想这些。
五彩的丝绒线,红纸剪成的双喜字,染得大红大绿的花生、白果、桂圆,在她的第一件嫁妆上都系着,贴着,藏着。每个人,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把吉祥的字句挂在嘴边。那气氛,不容易使人想到那个病人的身上去。所以在婚前,忧虑只算是一闪,并没有使她十分不安。
日子终于到了,她被妆扮得凤冠霞帔地上了轿。那轿子有规律地颠呀,颠呀,颠呀的,似梦非梦,一直把她颠到了另一个境界。她迷迷糊糊,被搀下了轿,拜过天地,进了新房,直到红盖头被掀开了,她的头还是深垂着的。坐床之后,当她把眼皮稍一抬起,往横一斜,首先看见的是旁边地上的两只脚,穿的是青缎子千层底的双脸鞋,雪白的洋袜子。她乘着屋里没有人的时候,闪快地又把眼睛向上溜了一眼,吓她一跳——是个纸扎的人!不,不,不,该是她的丈夫。除非她的丈夫,谁有资格挨着她坐在一起!除非她的丈夫,谁会有那样一副模样!她这才梦醒了,心“咚”地往下一沉,一下就掉到深渊里去了。她低头看自己脚下穿的绣花鞋,被绣金的百褶裙盖住了一半,只露出一段鞋尖来。一眨眼,雨滴泪正好落到捏在手里的手绢上,她把手绢揉呀揉的,想把它揉碎了。
哄哄嚷嚷地过了许久,好像有长辈的女人在要求客人退出新房,以便新郎早些休息。人果然散了,跟着她听到一些声音:他在咳嗽,喘气,痰盂拿来了,大口的血喷出来——有人说:“还是躺下吧,大少爷。”于是那青缎子双脸鞋移动了,他被搀扶着上了床,从她的身边蹭过,吃力地躺下去,跟着长久地吁出一口轻松的气。又有人说:“今天晚上大少奶奶在老太太房里歇着吧!”于是她被搀下了床,两腿有点发麻,差点儿没站稳。珠罗帐外,烛影摇红,大红缎子被,一层层叠上去。朱漆描金的箱子上,黄铜大锁被映得发着金红的光。到处都是红的,红的烛,红的被,红的箱子,红的血!但她被搀出了这红色的新房。这是她的新婚之夜。
她在家麒的有生之日,确实尽了为妻的责任,家麒也真正地感激她。过了新婚的三朝,她把伺候丈夫的责任从婆婆和老仆妇的手里接过来。为他换衣裤,煮莲子羹,端汤喂药,为他抹去嘴角猩红的血。在他精神好一点的日子,也能从床上坐起来,要她从书架上拿这书那书来看,这时她的心情也会随着开朗,觉得他会渐渐好起来的。
有一天,他要她打开书桌中间的抽屉,取出他的一叠文稿。他抽出一张给她看,那上面写着:
余与扬州朱淑芸女士订婚已八年美,鱼轩屡误,盖因余病肺久不愈也,故每诵“过时而不来,将随秋草萎”之句,必深枨触,而对淑芸女士深感愧疚。今试写新体诗一首,寄余相思之苦云:
啊!淑芳吾爱!
病魔的折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误却我俩的佳期。
使我愁绪恹恹!
啊!淑芸吾爱!
悠悠白云,蔚蓝的天,
寄我相思一片,
飘到吾爱的身边。
……………………
……………………
她不太习惯这种显得太出骨,没有平仄,又不像旧诗那样文雅铿锵的白话体,因此觉得有点好笑。但是那诗里边的意思也的确使她感动,那总算是情诗呀!总算是一个男人为她而写的情诗呀!她看完不由得微笑地递还给家麒。家麒接过纸片,又伸过手来握住她的,那手不像手,温都都、软囊囊地搭在她的手背上。她心一麻,不由得把自己的手抽缩回来,伺候他躺下。看他两顿泛着微微的红润,她在想:他不会总这么在弱,等他一胖起来,就会像他的弟弟家麟一样,因为她看过他健康时和他弟弟合拍的照片,兄弟俩很像。家麟在清华大学住读,回来过两次看哥哥,她都曾见到的,所以她这么想。
但是像这样心情开朗的时光并不多见,自从家麒昏厥过两次以后,她知道他已经病到什么程度,她不能再欺瞒自己了。有一天,她刚从参局子买来的高丽参和阿胶还没拆包,家麒便把她叫到床边来,微弱地对她说:“淑芸,我不行了,委屈你了!”他连伸出那软囊囊的手的力量都没有,便昏了过去,这一次,他就永远没醒过来。
“一日夫妻百日恩”,她和家麒夫妻做了不止一日,足足有一个月,可是那也算是夫妻么?她哭得很伤心,别人看了也心酸,但是,她哭的是什么呢!
日子渐渐要靠打发来捱度了。白天,她还可以磨磨蹭蹭守在婆婆的身边一整天。早晨帮婆婆梳头,从把棉花撕碎塞进篦子里到给婆婆篦头、扎绳、抿刨花、绾髻、别横簪、插上九连环金管,就费去了大半个上午。接着弄这弄那。太阳升到中天了,看驼背老王把天棚拉上。下午很寂静,偷懒的仆妇们都躲到下房去了,只有老俞妈在廊檐下洗老太太的水烟袋,呱哒呱哒——呱哒,三拍停一拍,这样有节奏地呱哒下去,是因为老俞妈一边干活,一边打瞌睡。她从厢房出来到老太太堂屋去,经过老俞妈跟前,总要拍拍她的肩头咳一下,老俞妈睁开了眼冲着少奶奶傻笑。大竹帘子很重,掀开时帘子上的钢片儿敲着门框,又是呱哒一声,把坐在太师椅上打瞌睡的婆婆也惊醒了。她进来先替婆婆装烟,从大榆木柜里拿出一包双狮牌的福建烟丝来,那烟丝真细,捏着软绵绵的。听婆婆抽烟有三个步奏,“呼笃”,吹燃那纸媒儿,“咕噜咕噜”地抽起来,然后提出那小椅子,倒过来向痰盂里一吹,热烟灰掉进水里“嘶”的一声,熄了。婆婆一面抽着水烟,一筒一阁的,一面絮谈着家中的琐事。她就站在硬木方桌旁,一边谛听着,一边搓纸媒儿,黄色的表芯纸裁成一寸多宽,用掌心在光滑的桌面上一根一根地搓,搓了满满一大把,放在条案的帽筒里。正中的自鸣钟,金色的大圆锤正一秒一秒地摆来摆去,“五点多了!”不论是谁会这么提醒一声。天棚拉开了,夕阳照到廊檐下。老俞妈又牙疼了,她摘下一片夹竹桃的叶子,含在嘴里嚼着,说这是治牙疼的。这时也许送花的来了,用晚香玉和茉莉串成的鲜花篮,中间插几朵红绣球。她挑了一个,交给陪嫁的张妈送回自己屋里,她跟在后面走。到屋里看张妈把花篮挂进珠罗帐里,满屋立刻清幽幽地散出花香来。擦得晶亮的煤油灯送进屋来,白天算是过去了。
她最怕晚饭后的掌灯时光,点上煤油灯,火光噗噗噗地跳动着亮起来,立刻把她的影子投在帐子上,一回头总吓她一跳。她不喜欢自己的大黑影子跟着她满屋子转,把灯端到大榆木柜旁边的矮几上去,那影子才消灭了。就这么,闻着晚香玉和茉莉混合的香气,她冷冷清清地把自己送进帐子。躺下去,第一眼从帐子里看出去,就是箱子上高曾着十六床陪嫁过来的缎被。她几乎每天都想一遍,就凭她一个人,今年才二十三岁,要到什么年月,才能把这十六床被子盖完呢?有个人,哪怕就是那么病恹恹的一辈子,让她无休无止地伺候着,也是好的,好歹是个人呀!或者——跟他回过一次房呢,给她留下一儿半女,也让她日子过得有盼头儿!
转过年来的清明,她守寡快一年了。那天早上,她起得特别早,因为要准备家里上供烧纸的事。家里的女人们都忙着在元宝,她也拿了一叠锡箔到自己房里来叠。她一边叠一边想着刚才公公亲自在装元宝的白纸包袱上写祖宗们名字的情景,老鬼写完写到新鬼家麒的名字时,公公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的,还有什么比老来丧子更痛心的?可是站在一旁新寡的她,岂不是更悲痛吗?公公到底还有他的第二个儿子可以盼,家麟像铁打的那么结实,又聪明,又孝顺,洋学旧学都能来,都已经大学快毕业了。她呢?她怎么才是个了局?一样的兄弟,家麒为什么就没有像家麟那样的身子骨呢?一样的姐妹,她为什么就不能跟二姐一样,丈夫儿女的福集一身呢?
她很纳闷儿,竟心不在焉地停了手边的工作,在愣愣地想着。忽然外面传来了一阵皮鞋声,她惊醒地抬头向窗外望望,原来是家麟进来了,先叫:“嫂嫂!”
“哦——是二弟,你几时进城的?”
“回来一会儿了,爹写信叫我别忘了今天要回家来行礼。”
“是呀,人太少了,上起供来也冷清。”
“嫂嫂,我是要找一本《天演论》,记得哥哥有。”
“是有这么一本书,我给你找。”
她里里外外地翻了一阵,都没有找到。“也许在书架上。”她一边对家麟说,一边走上了书架的垫脚凳。就在回头的一瞥下,心里一愣,家麟的眼为什么这样看着她?她心慌了,取书时差点儿歪倒下来。“我来,嫂嫂。”家麟说着,很快地走过来了,就在她一至之间,他扶住了她,她伸出手来,手就被他握住了,紧紧的。她更心慌了,脸也发烧,轻轻地把手缩回来。那奇异的一握究竟有多久?只一刹那吧?可是在她却是个永恒。在这一生中,她有一种最不明白的事,就是家麟为什么那样看,那样握住她的手?他不是轻薄的人,她知道。那么他是怜悯她的遭遇?还是她自己把手伸出去的错误呢?她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在那急促间竟不由得伸出手去呢?她并不讨厌家麟,一直把从来没有见过的健康时代的丈夫的影像,投在家麟的身上,难道这便是那小小罪过的根源吗?当时他是怎样走出她的屋子,她简直不记得了。但是她记得很清楚的是过后不久,她就站在院子里看烧包袱了,火势顺着春风向西吹,纸灰飘飘扬扬地升上去。公公奠酒,很严肃地端了一杯酒,绕着包袱洒泼。她的心乱糟糟的,却随着纸灰儿飘呀,绕呀的。
她没有喝酒,可是觉得醉沉沉的。这点感觉,今生也只给过她那么一次而已。就在那天的下午,二姐派了车子来接她到北海散散心,走到白塔顶上,便看了那一次最美的日落,她的些许沉醉的心绪,就随着那个日落坠下去,再也找不到了。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天天在升在落,人的情形就不同了。
呀!怎么这样糊涂的,要到厦门街,竟追着那个日落走过了头,跑到川端桥上来干吗?方大奶奶从桥上退回来,责备着自己,真是老了,精神总是这么恍恍惚惚的,早上绣花针别在自己胸前的衣襟上,却到处乱扔,还是小芸看见了:“喏喏喏,不就别在您心口上了吗!”
“记性坏透了,总是忘。”
“可是有件事你没忘,放在爸爸纺绸小褂左上口袋里陪葬的那张全身小照!”
小芸就是这么淘气,惹人疼爱,小嘴儿一会儿是蜜,一会儿是针。
陪葬,也许小芸比喻得不错,她是为陪葬而嫁给家麒的吗?从北海回来的那天晚上,她老早就睡下了。她翻来覆去地想了许久,二姐说得最对,她得认命,因为她是女人。无论她觉得家麟怎么不讨厌,那也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她要躲着他些,出了笑话,两家的名声要紧,父亲和公公的名字说出来都是叮当响的,他们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家呀!她把被子拉上来,蒙住头,眼泪撒开地流。远处鸡叫了,她才迷迷糊糊地睡着。醒来,东昌纸的窗格子上,满是太阳光。她支起身子来,头发重,十字布枕头上绣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沾满了黄色的泪渍。
那张陪葬的照片,她只对小芸说了一次,这孩子就记住了,还常常说出来取笑她呢!那张照片的姿势她很喜欢,是十六岁时照的,元宝领子敞开着,高高的,头发前面的刘海是剪的像个人字形,胸前捧着一把芍药,站在书房门口,是耶年父亲的生日叫了厂甸的铸新照相馆到家里来拍的。照片摆在家麒的枕头边,给他看着玩的。他死后换装裹,她就顺手拿了塞进死鬼贴身纺绸小褂的口袋里了。唉!随了他去吧!在更早的年月里,女人还得活生生的以身相殉呢,她虽没这么做,但是自从两张小照陪着他一同进了那口楠木棺材以后,她这一生和殉葬又有什么不同!
她是听从了二姐的话,在寂寞中又拿起了绣花针。那时的眼力可真好,她记得绣一只鹦鹉就用了十六色的丝线,放在现在可要难死她了,到了晚上连蓝绿色都分不清楚。提起绣线,她最想念三婶婆,那时二婶婆也像她现在的岁数吧?可是她就眼不花,耳不聋的,也喜欢缝缝绣绣。她们常一同到绒线胡同的瑞玉兴去买绣线,坐在玻璃柜台的旁边,伙计端茶拿烟,从楼上把大批的绣花线拿下来,随她们慢慢地挑选。
坐在敞亮的玻璃窗下刺绣,是她这一生中主要的生活。绣线分色夹在一本厚厚的洋书里,一根根地抽出来,扎在软缎上,十字布上,白府绸上。有一个时期她坐在窗下绣花,盼望着一个奇怪的日子——礼拜六。常常是在驼子老王把天棚拉开了,她就把手中的活计扔在桌子上,伸伸懒腰站起来,隔着镂空纱的窗帘向外发愣。外院响起了皮鞋声,是家麟从郊外的大学回来了,那高大健壮的身影走进垂花门来,就会使她心胸澎湃,像海浪那样的鼓动着。他还像个大孩子,低头用脚点数着漫着大方砖的院子向公婆的房里走。婆婆也许早慈爱地等待在院子里了,他看来满心快活,迎上去叫一声“姆妈”,就被婆婆拥进堂屋里去了。她觉得很孤寂,心里没着落,望着对面通跨院的四扇绿屏门上的四个大红字“紫气东来”,好久好久。

『肆』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这句话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沉重”表达了战士们对可敬的军需处长离去的悲痛及怀念的心情,但在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下,战士们意志更加坚定,于是脚步也显得更坚定。“坚定”表达出了战士们对革命的信念的执著,他们坚信胜利就在不久的未来。

『伍』 张姞民文学成就。资料

张绍民
诗人、作家
了解张绍民的更多含义
了解张绍民的更多含义
人物经历
代表作品
个人奖项
著名言论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创作经历
文学方面
4代表作品
5个人奖项
6著名言论
7参考资料
张绍民,男,出生于七十年代,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著有《金刚经的帮助》、《坛经的智慧人生》、《茶经可以这样读》、《易经的人生奥秘》等书。2005年,诗歌《从前的灯光》在第二届短信文学大奖赛中获得最高奖项金拇指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张绍民
性别

外文名
Zhang Shaomin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展开全部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绍民
张绍民十来岁时虽识字不多,但足够阅读,父亲的藏书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成了他最喜欢的伙伴,他时常借着做晚饭炉灶里的火光阅读,不认识的字就直接跳过去。

高考由于分数不高,张绍民通过自费的方式,念了湖南师大中文系。统招生(考上的)和自费生(自费读)在大学的境遇是不一样的,对此张绍民有切身感受。

大三那年,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了三个自费中文系学生自卑、奋斗、写作的中篇小说,取名《中文系》,投给当时湖南知名度最高的文学刊物《芙蓉》。[1]

创作经历

1997年寒冬,张绍民应邀参加青春诗会,他脱口而出“闪电不能修改”、“泥土与水已经很旧了”、“水吃到寒冷才会露出骨头”,让不少成名已久的诗人震惊。

诗会结束后,张绍民在北京转了一圈,觉得天地广阔,决心留下发展,先是在出版社做编辑,学习出版知识,后来自己离职单干,尝试着编辑策划一些书。

2005年,全国精短文学大赛拉开帷幕,张绍民获悉后,花十分钟,创作一首73个字的诗《从前的灯光》,获了个特等奖,奖品是一辆小汽车。

2008年前后,张绍民的出版生意遭遇资金链断裂,外面的欠款也收不回来。

2009年春节后,张绍民返京,靠写作编稿为生。

2011年11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刀王的盛宴》出版,文化名人邹静之、贾平凹、麦家鼎力推荐

文学方面

在文学方面,《读书》、《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刊物推介其作品,获得过《人民文学》《诗刊》《儿童文学》杂志的诗歌奖。作品选入中学课外教材,小学地方教材,大学写作教材。《从前的灯光》一诗广泛传播。出版过长篇小说,诗集等。作品翻译到美国日本等地。

代表作品
​《从前的灯光》

《刀王的盛宴》

吹灭灯

黑暗就回了家

许多夜里

我们灭灯聊天

节约煤油

话语明亮

那天来客

深冬的黑夜

娘点亮两盏煤油灯

灯光亮出了白天

屋里堆满了光的积雪

没有好吃的

娘用灯光

招待客人

.
个人奖项
2005年,诗歌《从前的灯光》在第二届短信文学大奖赛中获得最高奖项金拇指奖。[1]

著名言论
​1.人民现在不阅读今天所谓著名诗人的诗,而依旧只接受李白杜甫屈原苏轼,开会的这些著名诗人对此有何看法?

2.在传媒出版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人民却抛弃了诗,开会的这些著名诗人对此有何看法?

3.新诗现在圈子化,没有广阔的群众性,诗人的写作是写给人民看?还是像内部文件一样只发给少数人看?

4.大量年轻诗人是西方大师的忠实奴才,以西方大师为爹娘。这种诗人,西方并不卖账。真正有才华的诗人不阅读西方作品,照样写出伟大作品。你能做到铲除西方大师而能写出好作品吗?

5.我们写的是汉诗,你能把手中西方大师的诗都烧掉,判他们死刑,而依旧能写出好作品吗?要知道,古代诗人都没有读过国外的诗,他们写得很伟大,超过了所有今天西方大师的作品,你怎样看?

6.一个著名诗人究竟写了几首,写出了几句让全国人民都能背诵的诗?现在的诗可以分为可以阅读的诗,可以背诵的诗。你的诗有没有被人们背诵的价值?

7.现在大多数诗只能称为写日常生活的诗,这种诗人缺乏悟性,想象力。作为著名诗人,你能拿出一两句有惊人想象力的句子,让群众大开眼界叫好吗?

8.真正的好诗,是搞诗歌的人叫好,不搞诗歌的大多数群众也认为好,你有这样的作品吗?

9.你能用最少的字数写出最伟大的句子,写出最好的短诗吗?古代诗歌精确到每一个字,而新诗可以随意大小便。对此,有何看法?

10.最优秀的诗人能写出几行以内的好短诗,又能写出万行以上的成体系的长诗,你有没有这种能量?

11.所谓才思敏捷,你能脱口而出好诗吗?修改也能出好诗,你修改的诗改得很苦,依旧写得不怎么样,你认为这两种才华,哪一种更好?

12.新诗最失败的地方,恐怕是人民对诗歌敬而远之,而诗人还在小圈子里趾高气扬争地盘。对此有何看法?

13.虽然人民不懂今天诗人们的作品,但人民只是没有读到他们心坎上喜欢的作品,他们依旧消费诗歌,只能消费古代诗歌,如果有好的诗新,他们依旧会喜欢的。你怎样看?

14.许多不懂诗歌的人控制了刊物,许多写得不好的人成为了著名诗人。许多著名诗歌人士是因为有机会有能力经常参加各种重要诗歌会议,这种开会动物,开会开出来的著名诗歌人士。有一些真正的好诗一直排挤在诗坛外,发表不了,获不了奖,入不了选集,无法进入诗歌的视野。你怎样看?

15.现在大量刊物圈子化,进入不了圈子,也就进入不了诗歌,哪怕写得最好,不能及时得到认可,甚至被埋没。你怎样看?

16.你怎样评价自己是一个著名诗人? 你能真实说出对自己作品评价吗?你把自己评价很高,而人民置之不理,你会说人民的素质差,不懂诗吗?有一种真正的好诗,连文盲听了都认为好,你同意吗?

17.那些获大奖的诗,人民都不知道,那些获大奖的诗,比不上没有获奖的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18.诗歌没有新旧之分,李白的歌行体早就有了今天所谓的长短句式。为什么新诗在魅力上有那么多比不上古代诗歌?

19.人们兴高采烈地诋毁诗歌时,著名诗人能否拿出让人心服口服的好诗来,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领略真正好诗的神奇魅力?

20.如果别人写得比你好,而且他的年龄又很小,你会推出他,还是怎样看?写得好的诗人从来没有出席过什么诗歌重要活动,也从来没有获过奖,作为你经常获奖,经常包揽各种诗歌荣誉,面对这样一个诗人,你会怎么看?

21.选入语文课本教材的诗有许多不怎么样,误导了正在成长的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耽误了他们进入真正的诗歌世界。又怎样让真正的好诗编入教材呢?

22.评论家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诗人诗歌写评论,而评论的对象可能作品并不怎么样。但这样的评论却又真的把平庸的诗人推成了著名诗人。怎么看这样的评论家?

23.你去年写的诗,中国的读者还记得吗?你五年前写下的诗中国读者还记得吗?十年前写下的诗中国的读者还记得吗?著名诗人的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吗?

24.连现在的读者都不懂的著名诗人的作品,将来的读者会读吗?能流传下去吗?

25.你的诗集印5000册,有4500册卖不出去,500册销量的著名诗人,一直坚持自己是大师,大师的作品真的需要像核武器一样保密,而不需要大量的人民作读者?

26.如果不写生活,不写你的人生经历,要你写那种高度想象力,高度思想思考的作品,能写得出来吗?许多著名诗人大多数的诗只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生活,只能称为生活诗人?除了生活之外,还能写出更好的诗吗?

27.古代有许多励志诗,有许多诗读了以后,可以加强人的修养,新诗少有这种作品。新诗对人的鼓舞作用到哪里去了?

28.古代好诗歌具有启蒙作用,从两三岁开始就可以让孩子学会背诵。今天又有几首新诗可以用作孩子的启蒙呢?

29.作为著名诗人,你的诗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会不会受到欢迎?你有没有想过,中国以往的儿童都以读诗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著名诗人的诗能让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吗?

30.如果用一句话来体现你的诗歌才华,像古代诗人对对子一样,你能拿出一个最好最短的句子,让大众刻骨铭心吗?

31.有许多专业作家诗人在文联文化馆作协靠纳税人的血汗钱养着他们写诗,这些著名诗人拿着纳血人的血汗钱,却写不出纳税人喜欢的真正好作品,你认为他花咱老百姓的血汗钱,有诗歌道德和修养吗?他们对得起纳税吗?

32.许多著名诗人有单位养着,经济有会开,但另一帮底层诗人却苦于诗歌没有行路,但正是这些草根诗人用他们纳税人的钱,养了那一批趾高气扬的诗人。著名诗人对草根诗人是什么态度?

33.把诗写成歌,成为流行歌曲,这条途径还算行得通,你能写出雅俗共赏,人人明白,既有贵族气息又有平民意识的诗吗?

34.现在写诗的,写歌词的基本上都各干各的,有时可统一,使歌词成为真正的诗,而又被人们记在口头上,你认为如何?

35.上了四十岁的诗人,都知道上世界八九十年代,全国狂热热爱诗歌,但当时的诗人奉献给人民的作品,大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到现在人们都忘记了。如果人民读到的是刻骨铭心的作品,终生难忘的作品,那么今天人民对诗歌不会这样冷,你以为呢?

36.2007年是中国新诗90年,诗歌界也会热闹,但更多的人民群众忙于谋生,不参与,人民不参与诗歌史,那么诗歌史还有意思吗?

37.写新诗就像放自来水,毫无约束,散漫的东西丧失了民心。而古代诗歌写作有约束,反而被人记得牢。你认为写诗是否可以受到约束?要你写四行以内,八行以内的诗,几十个字以内的诗,你能写出多少好诗?

38.古代诗歌有凝固的价值,一首诗4行每行5个字,就二十个字一首的诗,凝固几千年依旧有香气,现在的诗随处可改可删可加,没有凝固的价值。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39.许多诗都是文字堆积,一堆文字垃圾,反而怪读者不懂诗,说读者不优秀。著名诗人可不可以反问自己为读者写下了好作品没有?

40.许多著名诗人用先锋、前卫恐吓老百姓,结果都把老百姓吓跑了,先锋前卫非常可怕,你觉得是这样吗?怎样的

『陆』 那位日本作家的小说里写过这些话鸟儿向村子飞去。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鸟儿问女孩:......

《去年的树》—新美南吉(日本):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着听鸟儿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树对鸟儿说:
“再见了,小鸟!明年请你再回来,还唱歌儿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就向南方飞去了。
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说。
树根回答: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山谷里有个很大的工厂,锯木头的声音“沙——”“沙——”地响着。鸟儿落在工厂的大门上。她问大门说:“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
“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在一盏煤油灯旁,坐着个小女孩儿。鸟儿问女孩儿说: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儿回答说: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去年的树》英文:
A tree and a bird are the good friends
The bird stands on the branch, sings to the tree everyday.So the tree, listens to the bird to sing everyday.The day passes by day-by-day, the cold winter had arrived.The bird must leave the tree, flies the far .The tree said to the bird ;Goodbye,the little bird! Next year spring will ask you to come back, but also will sing to me . The bird said ;OK, next spring I will come back, and sing to you.Please be waiting for me! Flying to the south.Spring came.On in wilderness, the forest snow all melted.The bird returns here, asked her the good friend tree to come.But, the tree disappears, is only left over the tree root to keep there.;Stands in here that tree, what place has gone to? ;The bird asks the tree root.Tree root reply: The logging person cut down with the axe , pulls goes to the mountain valley . The bird flies to the mountain valley .
In the mountain valley has a very big factory, seeing the wood the sound"Sha Sha..|; is making a sound.The bird falls on the factory front door.She asks the front door: Gate gentleman, do you know where is my good friend tree ? The front door replied: Is the tree?It has been for slivers tall and slender in the factory, made the matches, transported to sell out in that side village
The bird flies to the village
Nearby a kerosene lamp, sits a little girl.The bird asks the girl: Excuse me, please tell me, where is the matches ?
The little girl replied: The matches already used up.But the matches light fire, is also shining in this lamp.

The bird stared at the lights with big eyes.
Then she sings last year has sung the song to the lights
Sang the song, the bird has looked at the lights for a while ,and flew away.

『柒』 六十年代也出过一部名为(火种)的长篇小说,有谁知道的简介一下,谢谢,

还有一个主角叫柳文盛。那时候巳经很会做生意,他去买火水先送火水灯。(火水灯即煤油灯)

『捌』 名家写老人的散文

母亲
春天,让我去滋润那等待了一冬的田圃和牧场。鱼塘和小溪也期盼着我去将它们填满,让鱼儿在那里自由嬉戏,我将要来到,降落在春天的大地上。

我悄悄地来了,没有人注意到我的踪迹,但当早晨人们打开窗户,将会发现空气变得那么清新。小鸟在欢快地歌唱,小草也因春的到来而笑出了眼泪,哦!那是泪吗?不,那是我,春在欢迎我,因为我让她更加生机勃勃。可是孩子们呀!为什么在我来到时拒绝我?为什么独自撑伞在雨中行走?如果你伤心,让我来安慰你,如果你孤独,让我来陪伴你。可是不要用伞将你我相隔,它只会隔开我对你们的爱。

当我透过白云降落到人间,我看到无数孩子在母亲的怀里,睡得那样香甜。让我叫醒你们吧!春已来到,你们也应该睁开眼睛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不要做躲在屋檐下的喜鹊,张开你们的翅膀,接受风雨的洗礼。春来了,我来了。看那柳条,看那燕子,看看你身边所有的事物,哪一样不是因我而笑,因我而快乐。孩子们请不要把乌云装进心中,它们只会让你悲伤。让我来吹散它们,幸福的种子将在你心底发芽。到那时,你会发现,原来世界如此美妙,一点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有人会说我是天上的泪,而我说我是快乐的天使,降落到人间,带给每个人幸福。孩子们,当你们在河边玩耍,坐着数星星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那是我的祝福,我的祝福将伴你们直到永远 四月的大地在等待,等待着我的到来:在郊外,田圃与牧场静静的等待,它们等待久了;在田园,鱼塘与小溪静静的等待,它们等待久了。于是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悄悄地来了,没有人注意到我的踪迹,但当早晨人们打开窗户,将会发现空气变得那么清新。小鸟在欢快地歌唱,小草也因春的到来而笑出了眼泪,哦!那是泪吗?不,那是我,我的爱心如同一根细细的线把天和地紧紧的连接、交织在一起。我轻轻的来了.可是孩子们呀!为什么独自撑伞在雨中行走?如果你伤心,让我来安慰你,为什么要关起你们的门窗?如果你孤独,让我来陪伴你。可是不要用伞用窗将你我相隔,它只会隔开我对你们的爱,为什么在我来到时拒绝我?我是来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脸让我亲一亲?

润如油膏的田圃的泥土值得你去踩一踩;牧场里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值得你去看一看;溪水新编的洗衣谣值得你去听一听,快, 跟我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欢快的笑声就好像儿时的我在白云的襁褓中的笑声

让我叫醒你们吧!无数在母亲的怀里睡得香甜的孩子。不要做躲在屋檐下的喜鹊,张开你们的翅膀,接受风雨的洗礼,不要把乌云装进心中,它们只会让你悲伤,让我来吹散它们,一点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请你们勇敢地笑吧。

我来了,我来了就不会回去了,当你们自由的笑了,我就会快乐的安息.谢谢你们,让我找到了终身的归宿。.

『玖』 匪我思存最新小说民国小说沈延世

1、小说:《民国新坑》
2、作者:匪我思存
3、角色:沈延世、陈观野、傅琴棋
4、简介:沈延世性子疏懒,照例是不大肯记日子,有一日忽然想起来问陈观野:“我们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陈观野倒是记得清清楚楚:“光绪三十二年的正月初八。”
那年立春早,正月初八时气已经暖和,沈延世独自从家里溜出来,骑着马去逛庙会,不曾想遇见了在那里摆摊卖字的陈观野。
5、节选:县长大喜过望,立刻帮他借了匹好马,陈观野果然快马加鞭,赶到省城,连饭都没顾得上吃,就冲上火车,火车疾驰一日两夜进了衍平,陈观野一下火车,果然就看见沈延世卫队长派出的汽车就在站台上等着。
他在车上倒也沉得住气,直到进了医院见着熬出两眼青黑圈的卫队长,方才开口:“到底怎么回事?”
“原本似乎是受凉伤风,就是偶尔咳嗽两声,炖了冰糖梨,您知道他那脾气,爱吃不吃的。前方正在用兵,本来就忙,突然又跟傅小姐生了场闲气,回家来特别不高兴,半夜发起高烧,西洋大夫看过说不太好恐怕是肺炎,连夜送到医院来,不过两天,就人事不知,现在医生都不敢说病情会如何。”
6、内容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a6a990102ven7.html

热点内容
女主穿越重生网游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02 04:31:56 浏览:586
超级虐心催泪兄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02 04:30:30 浏览:284
刀尖听书8集 发布:2025-01-02 04:25:29 浏览:282
穿越最金典的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02 04:23:15 浏览:391
金主小说现实言情虐文 发布:2025-01-02 04:07:25 浏览:329
文言文小说阅读软件 发布:2025-01-02 04:05:58 浏览:274
上错花轿嫁对郎听书 发布:2025-01-02 03:56:35 浏览:623
ms芙子的全部小说免费下载 发布:2025-01-02 03:54:35 浏览:288
霍凌沉的小说名字 发布:2025-01-02 03:53:16 浏览:566
成佛成魔你说了算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发布:2025-01-02 03:51:03 浏览: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