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听书 » 养生之道听书版

养生之道听书版

发布时间: 2025-04-09 14:35:35

『壹』 赞美苏轼的文章

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

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

出自钱穆《国史大纲》。

(1)养生之道听书版扩展阅读

历史对苏轼的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

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诗,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党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

『贰』 作为中老年人,你更愿意接受数字阅读的方式读书吗主要看什么类型的内容

我爸作为中老年人,他还是很喜欢新鲜事物的,所以他更能接受数字阅读的方式读书,觉得很方便也很快捷。

根据他的读书经验,在阅读类型及方式方法上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少而精,有韧性。一般来说,老年人阅历丰富,可以学习的面很广,可以阅读的书 很多,但各人的经历、兴趣不同,不能盲目攀比,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的特 点和长处出发。
宁可少点,学得慢点,时间长点,也不要一下子面面俱到去学系列课目, “贪多嚼不烂”,不仅难“消化”,而且身体也“受不了”。 但少、慢、长,就要有靭性,在 学习的征途上要不怕挫折,坚韧奋斗。
鲁迅先生就是个“深沉的韧性的战斗”典范,他一 生中著作、译著和书信,总数达700万字,直到临终前两天,还在写《关于太炎先生二三 事》。他坚靭不拔的毅力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是老年人学习的榜样。充分发挥自己分析、 研究能力强的特点,养成爱动脑子的习惯,碰到难点不泄气,始终乐观、顽强地学习,这 既是一种学习的精神,也是老年人学习的首要方法。

2。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老年人学习既要少而精,又要广而博。专精与广博是辨证的 统一,是相辅相成的。既要结合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知识潜能,专一精深地学习,又要善 于向别人学习、向社会学习。
博学可以多才,识广才能觉深。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借鉴 他人失败的教训,举一反三,增长自己的智慧、学识。 这是老年人学习的又一条有效的捷 径,可行的方法。



3。个人奋进,相互学习。
在学习的道路上,个人发奋努力,独立钻研是学有所得的首 要方法。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真正学习专精广博,还必须开展相互学习。“三人 行必有我师”,老年人应注意相互学习,发挥群体效益。 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 活日新月异,老年人学习更需讲究“群体效益”。
在个人奋进的前提下,开展互补互济, 相互学习,才能百尺竿头,更上一节。这是取得学习成效的可靠方法。

『叁』 扬州名人资料

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热点内容
听书农门辣女山里汉甜宠妻免费阅读 发布:2025-04-16 16:50:00 浏览:854
军婚穿越的小说完结小说 发布:2025-04-16 16:45:10 浏览:238
好看的小说大全躺着看 发布:2025-04-16 16:18:35 浏览:674
有什么火影的推荐小说 发布:2025-04-16 16:17:14 浏览:481
r向小说推荐 发布:2025-04-16 16:14:13 浏览:268
现言空间修真小说推荐 发布:2025-04-16 16:11:06 浏览:887
姐妹恋好看小说有哪些 发布:2025-04-16 16:09:19 浏览:696
有没有温馨甜宠的古言小说推荐 发布:2025-04-16 15:58:21 浏览:779
诗意校园小说 发布:2025-04-16 15:53:11 浏览:33
女主生活系统的小说推荐 发布:2025-04-16 15:49:22 浏览: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