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李鸿章
⑴ 如何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首先就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因为每个人认识自己是比较困难的,苏格拉底曾说人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你自己,如果你能够把自己更好的认识清楚了,那么才能够做到知己,知道自己的短处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让自己变成美好的自己,而不是变成讨厌的样子。
每个人的话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把缺点改正把优点发扬,那么就会成为更好的样子,也是自己努力向上的动力,当然你成为了更美好的自己,也有可能就成了别人的榜样,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李鸿章。他就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好例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样子,当然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⑵ 名家层出不穷的东北大鼓是什么
清代以来,在沈阳流传的各种大鼓中,东北大鼓与西河大鼓两个曲种影响最大。要说东北大鼓,还得先从“弦子书”讲起。弦子书又叫“一人班”。刘世英在《陪都纪略》中记述的“一人班”是:
手处口,两相应。
打家伙,手乱动。
二黄梆,生旦净。
乐不拘,世俗称。
从这段记述看,“一人班”是一个人自己打家伙,学唱二黄、梆子戏的生旦净各种角色的唱段。所以,弦子书俗称“一人班”。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盛京文盛书房刊行的清音子弟书《绝红柳》中有:“一人班弦子书他腿上绑着两块板。接骨断筋的架式(势),还捆着一根犯法绳。满把撸的弦子弹的总是老八谱,嗓子别(憋)的红头仗(涨)脸恰似出恭。”这也说明“一人班”就是弦子书。
弦子书又叫弦子果,一人操三弦演唱,桌角上有两块板,有绳牵动,另一头绑在艺人腿上,可击打节奏。这个曲种以说唱中篇曲目为主。有《回龙传》《刘公案》《回杯记》等几十个曲目。
学大鼓书的青少年
在历史曲目中,多为宣传爱国主义的唱本,如《火牛阵》《花木兰》《甘州城》(杨门女将故事)、《梁红玉》《崖山泪》(南宋亡国,君臣投海自尽的故事)等作品。现代曲目,题材很广。有宣传辛亥革命的《民国成》《共和魂》;倡导民国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的《新国民》《从军乐》《义勇少年》《民国捐》《上学堂》;有宣传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实业的《谈地说天》《地球谈》《破迷信》《斗风鉴》《蚕桑谈》《田家乐》《渔家乐》《牧牛谈》《崇俭方》;有宣传移风易俗,反对尘俗恶性的《剪辫子》《天足乐》《小脚泪》《早婚害》《烟鬼叹》《赌棍叹》等。其中许多唱本都被奉天大鼓(东北大鼓)艺人采用,成为世代相传的保留曲目。现有艺人口述本为证。
伪满时期,奉天东都石印公司翻印出版过上百种小唱本,主要是传统鼓词、子弟书曲目。奉天大鼓艺人张青林、李青泉都在偏僻山村演唱过自编的《还我河山》《卢沟桥事变》等现代曲目,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共鸣。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后,中国共产党中央派出一些文化干部来到东北。同年11月初,东北书店在沈阳成立,1946年转移到哈尔滨,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又迁回。东北书店在东北解放战争时
⑶ 单口相声中的定场诗
刘宝瑞先生常用的定场诗:
1.天上一阵黑咕咚,好似白面往下扔。倒比棉花来的冲,如柳栽花一般同。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坟头总比馒头大,井口儿是个大窟窿。
2.马瘦毛长蹄子胖(十冬腊月大雪降),两口子睡觉争热炕。老头儿要在炕里头睡,老婆儿死乞白赖偏不让。老头儿说是我捡的柴,老婆儿说这是我烧的炕,老头儿说偏睡偏睡偏要睡,老婆儿说不让不让偏不让。老头儿抄起了掏灰耙,老婆儿拿起了擀面杖,老两口乒登乓当打到了大天亮,挺好的热炕,谁也没睡上!
3.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不是葫芦不是瓢,在水里一冲一冒。有人说是鱼肚,有人说是尿泡。俩人打赌江边瞧,原来是和尚洗澡。
4.初三十三二十三,两口子吃饭把门关。苍蝇叼走个饭米粒,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老头一走整三个月,书没捎来信没传。找个算卦的先生算一算,先生说按卦中看,伤财惹气赔盘缠!
5.我被盖你被,你毡盖我毡。你若有钱我共使,我若无钱用你钱。上山时你扶我脚,下山时我扶你肩。我有子时做你婿,你有女时伴我眠。你依此誓时,我死在你后;我违此誓时,你死在我前。
6.天上冷嗦嗦,地下滚绣球。有馅是包子,没馅窝窝头。
7.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切糕沾白糖。
8.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就初三,初一十五半拉月,六月三十整半年。
郭德纲常用的定场诗:
1.伤情最是晚凉天,憔悴斯人不堪言(怜)。邀酒摧肠三杯醉,寻香惊梦五更寒。钗头凤斜卿有泪,荼靡花了我无缘。小楼寂寞心与月,也难如钩也难圆。
2、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3.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先生)解战袍。
注释:这首诗大大的有名,原是明世宗朱厚熜的《送毛伯温》。
4.八月中秋白露,路上行人凄凉。小桥流水桂花香,日夜千思万想。心中不得宁静,清早览罢文章。十年寒苦在书房,方显才高志广。
注释:此词奥妙在于每句首字均是前一句末字的一半。
5.曲木为直终必弯,养狼当犬看家难。墨染鸬鹚黑不久,粉刷乌鸦白不坚。蜜饯黄莲终需苦,强摘瓜果不能甜。好事总得善人做,哪有凡人做神仙。
6.山前梅鹿山后狼,狼鹿结拜在山岗。狼有难来鹿答救,鹿有难来狼躲藏。箭射乌鸦蓬头起,箭头落在狼身上。劝君交友需谨慎,千万莫交无意郎。
7.金山逐影几千秋,云索高飞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银月滚金球。远自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透,天缘有分画中游。
8.天为罗盖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何人撒下名利网,富贵贫困不一般。也有骑马与坐轿,也有推车把担担。骑马坐轿修来的福,推车担担命该然。骏马驮着痴呆汉,美妇常伴拙夫眠。八十老翁门前站,三岁顽童染黄泉。不是老天不睁眼,善恶到头报应循环。
9.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湿草之仁。羊羔跪乳报母恩,猿偷仙果自奔。蛛织罗网护体,鼠盗余粮防身。梅鹿见食等成群,无义之人可恨!
注释:前两句出自李汝珍《镜花缘》。这两句话是两个典故:“犬有湿草之仁”,出自晋人干宝《搜神记》,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人李信纯的事。这李信纯有一只狗,取名黑龙,颇通人性。有一天,李信纯外出会朋友,不想喝得酩酊大醉,回家路上摔倒在一片草地上便睡了过去。恰在这时,一批猎人放火围猎,眼看大火就要烧到李信纯身边,可他浑然不知。那狗想拉他,却拉不动。于是便跳到附近的水沟里把全身弄湿,然后跑回来,用身上的水将李信纯身边的草打湿,往返多次,才使得李信纯幸免一死。“马有垂缰之义”,出自《异苑》,说的是前秦世祖皇帝苻坚在与容冲的一次交仗中,不幸战败,落荒而逃,不料一失足掉在了山洞里,爬又爬不上来。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坐骑突跪在涧边,将缰绳垂了下来,苻坚抓住缰绳爬上来,才脱了大难。
10.结草衔环遍地愁,龙争虎斗几时休,抬头吴越楚,再看梁唐晋汉周。
11.守法朝朝忧闷,强梁夜夜欢歌。损人利己骑马骡,正直公平挨饿。修桥补路瞎眼,杀人放火儿多。我到西天问我佛,佛曰:我也没辙!
12.马瘦毛长蹄子肥,儿子偷爹不算贼。瞎大爷娶个瞎大奶奶,老俩口过了多半辈,谁也没看见谁。
13.难难难,道德玄,不是知音不可谈,对了知音谈几句,不是知音枉费舌尖!
部分其他定场诗:
1.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展翅绕天涯。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
2.铁甲将军夜度关,朝臣带露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
3.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4.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损人利己苗,气是无烟火炮。四件将来合就,相当不久分毫。劝君莫恋最为高,才是修身正道。
5.富贵五更春梦,功名一片浮云。眼前骨肉亦非真,恩爱翻成仇恨。莫把金枷套颈,休将玉锁缠身。清心寡欲脱凡尘,快乐风光本分。
6.堪羡当年李谪仙,吟诗斗酒有连篇;蟠胸锦绣欺时彦,落笔风云迈古贤。书草和番威远塞,词歌倾国媚新弦;莫言才干风流尽,明月长悬采石边。
7.兔走乌飞疾若驰,百年世事总依稀。累朝富贵三更梦,历代君王一局棋。禹定九州汤受业,秦吞六国汉登基。百年光景无多日,昼夜追欢还是迟。
8.怒气雄声出海门,舟人云是子胥魂。天排雪浪晴雷吼,地拥银山万马奔。上应天轮分晦朔,下临宇宙定朝昏。吴征越战今何在?一曲渔歌过晚村。
9.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路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注释:这首是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写的,写后不久就一病不起。忧怀国事之心很重。
10.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远报儿女,近在己身。苍天有眼,报应分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1.三通鼓角四更鸡,日色高升月色低。时序秋冬又春夏,舟车南北复东西。镜中次第人颜老,世上参差事不齐。若向其间寻稳便,一壶浊酒一餐奇。
12.朵朵峰峦拥翠华,倚云楼阁是僧家。凭栏尽日无人语,濯足寒泉数落花。
13.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相聚几时休?早知死后无情义,索把生前恩爱勾。
14.得便宜处欣欣乐,不过心时闷闷忧。不讨便宜不折本,也无欢乐也无愁。
15.广知世事休开口,纵会人前只点头。假若连头俱不点,一生无恼亦无愁。
16.项橐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知。
17.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一时轻信人言语,自有明人话不平。
18.夜静瑶台月正圆,清风淅沥满林峦。朱弦慢促相思调,不是知音不与弹。
19.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法误苍生。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讽天津杜宇声。
20.文章谩说自天成,曲学偏邪识者轻。强辨钨刑非正道,误餐鱼饵岂真情。好谋己遂生前志,执拗空遗死后名。亲见亡儿阴受梏,始知天理报分明。
21.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占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假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22.来时秋暮,到时春暮,归去又还秋暮。丰乐楼上望西川,动不动八千里路。青山无数,白云无数,绿水又还无数。人生七十古来稀,算恁地光阴,能来得几度!
23.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
24.先自春光似酒浓,时听燕语透帘栊。小桥杨柳飘香絮,山寺绯桃散落红。鸯渐老,蝶西东,春归难觅恨无穷,侵阶草色迷朝雨,满地梨花逐晓风。
25.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
26.祖师度我出红尘,铁树开花始见春。化化轮回重化化,生生转变再生生。欲知有色还无色,须识无形却有形。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27.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若论破国亡家者,尽是贪花恋色人。
28.饮酒不醉最为高,好色不乱乃英豪。无义之财君莫取,忍气侥人祸自消。
29.三杯能和万事,一醉善解千愁,阴阳和颀喜相求,孤寡须知绝后。财乃润家之宝,气为造命之由,助人情性反为仇,持论何多差谬!
30.春花秋月足风流,不分红颜易白头。试把人心比松柏,几人能为岁寒留?
31.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
32.塞翁得马非为吉,宋子双盲岂是凶。祸福前程如漆暗,但平方寸答天公。
33.春时耕种夏时耘,粒粒颗颗费力勤。春丢细糠如剖玉,炊成香饭似堆银。三餐饱食无余事,一口饥时可疗贫。堪叹沟中狼藉贱,可怜天下有穷人!
34.隔河看见一锭金,山又高来水又深。有心过河把金子捡,又恐怕王八咬了我的脚后跟。舍了罢来舍了罢,外财不富命穷人。猛虎虽瘦雄心在,君自身贫志不贫!
35.拐李仙师剑法高,钟离辞官别汉朝,国舅手持阴阳板,彩和单扬品玉萧,洞宾背剑清风客,国老骑驴过赵桥,仙姑进来长生酒,湘子花篮献寿桃。
36.依山傍水房树间,行也安然,住也安然。一条耕牛伴顷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夜晚妻子话灯前,今也谈谈,古也谈谈。日上三杆尤在眠,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⑷ 慈禧是汉人还是满人
慈禧是满人,姓叶赫那拉氏。
身世传说
一般认为慈禧为满洲镶蓝旗人,玉牒明确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据叶赫那拉·根正的口述记载,慈禧出生于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今辟才胡同。
但也有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慈禧太后很有可能是汉族人。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赵发旺说,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禧太后的五辈外甥,宋双花、宋六则等人是慈禧的五辈侄孙。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澄情。
从此,刘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证材料的不断丰富,愈加增强了刘奇的信心,有关著述也颇见报端。
2012年 4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上,刘奇撰写的《揭开慈禧童年之谜》,获得一等奖。这篇7000余字的论文,集中阐述了慈禧的身世问题。
据刘奇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
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兰儿),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获精心培养。咸丰二年( 1852年),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
生平简介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正面评价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
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⑸ 亲手害死珍妃娘娘的大太监崔玉贵,后来怎么样了
1900年7月,八国联军的枪炮声已经在北京城外此起彼伏。眼看北京城是守不住了,宫里的宫女太监们人心惶惶。慈禧虽说没显示出慌乱的迹象来,但她这几日的嘴角却歪得更狠了。谁都知道,这意味着慈禧心里正不痛快呢。所以大家噤若寒蝉,做事也小心翼翼,唯恐犯下一点差错,触了霉头。
这天,崔玉贵在茶馆里又被大家怂恿,要他讲讲珍妃究竟是怎么死的?说起这事,崔玉贵颇有些得意,毕竟事情真相他最清楚,所以他绘声绘色地把如何传珍妃,又如何把珍妃推下水井都讲了个明明白白。结果有人听他讲完,就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杀珍妃缺德。不光骂,还把装了茶水的茶碗向他脸上砸来。崔玉贵练过武功,头一偏,躲开了,可是那滚烫的热水却泼到了他的背上。
旁边的人也跟着那人一起起哄,骂崔玉贵。众怒难犯,崔玉贵只得灰溜溜回到了立马关帝庙。越想越气,竟一夜不曾合眼。不久,崔玉贵觉得背上刺痒难忍,便找大夫来看,才发现竟生了背疮。崔玉贵服了大夫开的药,没有什么效果。
不几日,整个背上都刺痒起来,越痒越挠。结果一个背被他抓得血脓长流,不久因此丧了命。崔玉贵死后,有人说崔玉贵死得蹊跷,怕是因为杀了珍妃,被人下了毒。不过无凭无据,再说崔玉贵不过是个退休的老太监,谁又去查呢!
⑹ 明湖居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中心思想:
借一个不愿做官、奔走江湖行医的名士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当时官吏昏庸残暴的行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也表现出作者支持革命运动,主张维新图强、科学救国的政治态度。这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生动形象,在语言运用和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
(6)听书李鸿章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原题为“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作者清末刘鹗,笔名洪都百炼生。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这部作品:“叙景状物,时有可观。”《明湖居听书》便是“可观”的一节。记叙文中纵使记述静物,有时也要加入动态的叙述,以增加情趣。《明湖居听书》是很典型的例子。
赏析:
《明湖居听书》描写民间艺人王小玉精妙绝伦的鼓书技艺,有“文章绝调”之誉。艺术上的成功,很赤济呈度上得力于“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例如,在再三铺垫、反复烘托之后,写小玉登台说书:“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刘鹦十分善于通过“比喻(博喻)”使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听觉形象转换为具体可感、易于体会的其它感觉。
“声音”“入耳”感到“伏贴”、“畅快”原是听觉感知,但作者却说成是“五脏六腑”感到“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觉得“畅快”。
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写得非常成功。全文从写作方法上看,衬托方法有其显著特色:用动衬静 ,环境烘托,蕴含狂热观众,衬托说书魅力。说唱的声音之美
,并无实体形象。
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因而小说开头落笔不凡,极力描写戏园的盛况,听书的很早就到了戏园。不过 10点,“园子里已经坐得满满的了” 。
11点钟,许多官员也“陆续进来”,不到 12点 ,“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其实,白妞说书是在下午
1点钟。听书的人多。园内已经坐满,但“不断还有人来”。
因为人多 ,“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老残也是使了钱 ,“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声音嘈杂。人们彼此招呼,高谈阔论,说笑自如,叽叽喳喳,乱扯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