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曹操
Ⅰ 听力带动阅读(二)
凯叔讲故事——凯叔的精彩讲述,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
(最喜欢听凯叔每一类故事前面那句话:每天三分钟,国学童子功;听英雄故事,长少年志气;听历史的味儿,攒人生的劲儿……)
接下来又一个良心推荐——凯叔讲故事,凯叔讲得确实好,我也喜欢听,孩儿他爸经常跟娃听得入了迷,小姑娘听得最多的有《凯叔三国演义》、凯叔《神奇图书馆》、《凯叔讲历史》、《凯叔西游记》、《口袋神探》、《凯叔封神演义》……
我自己觉得听凯叔讲故事,最大的帮助是对非虚构类作品特别是历史类的引导。听了《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就想再读纸质书,一股劲儿听着读着,感觉特别畅快。
听了《凯叔讲历史》绘本馆借着相应的纸质书读着。当天了解了哪些历史故事,历史知识都给我讲着,一边大量输入,一边表达输出着,现在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好长时间了去绘本馆借的全是关于历史的书籍。
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她听过的《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连接在一起,更激发了她的兴趣和成就感。
我原来认为的不太容易引导的非虚构类作品,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这一点真的特别感谢这几个听书APP。老师和家长都不是万能的,需要这些专业的老师来引领,既然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便利,我们何不好好利用起来呢,让他们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强大助力!
就在我写稿的这段时间,小海苔正迷着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的有声书呢,纸质书已经读了一遍,去年暑假买回来厚厚的九本书,我没想着她这么早会看,但我很庆幸,当她想看时,家里正好有。
豆神学习法(原名诸葛学堂)
贯彻大语文概念——校内语文知识和校外文学素养深度融合,别具一格的讲解,让孩子们兴趣盎然
再来一个诸葛学堂,现在叫豆神学习法。
由窦昕的团队主打的关于大语文学习的一个APP,初次接触是在去年疫情期间,但当时只关注课堂同步了,觉得没必要听同步,所以没太重视。后来改名豆神学习法,内容等等都进行了改革创新,里面有许多大咖老师讲的名著文学生动有趣,在欢乐中记住了许多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
其中小海苔听得最多的:豆神讲的《三国演义》、曹操;杨宏业老师讲的《西游记》;邵鑫老师讲的《水浒传》;赵伯奇老师讲的《安徒生童话》,《乐死人的文学史宋代篇》……
从年前到前一段时间,小姑娘听邵鑫老师讲的《水浒传》,边听书,边读书,边跟爸爸聊故事,把《水浒传》过了一遍,同时还听了赵伯奇老师的《乐死人的文学史宋代篇》,趁机了解了许多关于宋朝的历史。
我有时还会用豆神学习法里的大咖老师们激励激励小姑娘,看那些老师们的简介,不是北大的就是北师大的,都是名牌大学毕业,都是饱读诗书,都是知识渊博,讲课又生动有趣,个个男的帅女的美,哈哈,这样无形中的影响会比咱们专门的大道理说教管用得多吧!
除了这几个专门的APP,平时还用网络网盘里存的从各处优秀的老师爸爸妈妈们那儿搜集的资源,然后存到播放器倾听者里面,这个很方便没网也可以听,随身携带,随时听,也保护了视力。
真的得感谢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以上几个听书的工具各有所长,都特别专业,特别用心,也特别良心。我家孩儿就来回换着听,这个更新完了就听别的,特别是同一类型的,听不同的人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她就听了好几个版本的解读。这对于它的理解内容有太大的帮助了,这些是即使作为语文老师的妈妈也远远起不到的效果,这些老师们都是全国顶尖的专业研究的,经过反复调研的,我觉得绝对值得信赖。
还有要说的一点就是对于这些软件的使用,我的态度一直比较佛系,她说喜欢就办会员,她看什么看几遍我一概不管,就连基本的操作我都不太熟悉。其实内容也不太了解,都是她讲给我的,给了她完全的自主权,比如国学机买下几年了,我都不太会操作,都是她自己操作,这几个APP也都在她的平板上,我们从不要求她该看什么!
不要因为家长的专制影响孩子的兴趣。
她是比较独立,有主见的孩子,我也希望她这样,所以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们亲自去尝试尝试,给她们更多的自主权,学会为自己做主,形成自己的内驱力!
Ⅱ 《孙子兵法》听书笔记03-《始计篇》诡计,就是引诱对方犯错误
(职场:具体战术技巧)
关键点:一、12条诡道,也就是12条骗术。做事靠实力,靠五事七计,不要靠骗术。
二、赵云的空城计:主客虚实,得失不对等,所以曹操撤走。知战之地,知战之时,则可千里而会战
三、如何应用:
1.引导对方放错误
2.不忘初心,不忘本谋
3.不要贪心,不存侥幸
金句:
1. 俗话说“兵不厌诈”,但是你不能靠学了骗术就上战场。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样,打仗靠的是实力,不是靠骗术。
2. 骗术是到了那个时候,灵机一动,可能有那么一招。可能有,可能没有,可能有用,可能没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3. 曹操说:诡道,“常法之外也”
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李世民说,兵法就四个字 “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地去引诱对方犯错误。
4. 面对诡计,一是不忘本谋,二是不存侥幸,三是不要贪心
自我总结:“兵者,诡道也。”
不要被这句话误解,打仗,靠的是实力,是五事七计,是原则,不是奇谋巧计。
曹操说:诡道,“常法之外也”
一、12 条诡道:
孙子讲了十二条诡道,也就是十二种骗术。
1. 能而示之不能
本来我能的,但我示弱,假装我不能。
2. 用而示之不用
我准备用了,我假装不用来骗你。
例子:白登之围
娄敬说,正常来讲两国交战之前,双方都要耀武扬威来吓退对方,但是我去匈奴一路所见老弱病残。这不科学呀,必然有诈,他就是引诱我们去打的。
结果刘邦被困
匈奴的冒顿单于在这里用的就是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士兵、战马我都有,但是在大战之前我先藏起来。
3.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明明我们摸到他鼻子底下了,还放出假情报,让他以为我们很远,麻痹他。或者我们离得很远,却假装我们的大军已经到了,吓唬他撤退,甚至是诈他投降。
例子:拿破仑就这么俘虏过奥地利的军队,他在战场上突然和一支奥地利军队遭遇,他的人少,对方人多。拿破仑摆出主力的架式,直接大大咧咧地就命令他们投降。奥军就上当了,举手缴械投降。
4. 利而诱之
就是用利益来引诱他犯错。
例子:白登之围里匈奴的冒顿单于和妃子,也是因为利益放过了这个可以打击刘邦的战机。
5. 乱而取之
把它搅乱,浑水摸鱼,乱中取胜。这跟三十六计联系起来了,三十六计里面有浑水摸鱼这一计。
6. 实而备之
如果他的兵势很坚实,那我就要小心地防备。
7. 强而避之
如果他的兵势很强大,我就要避开他的锋芒,不要跟他直接交锋。
8. 怒而挠之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激将法,给他挠挠。
例子:在五丈原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衣服,就是激他出战。但是司马懿不怕你挠,你挠你的,女人衣服我收下,我就不跟你作战。
9. 卑而骄之
假装卑微,让他骄傲不防备
例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夫差生病了拉的屎,勾践去尝他的粪便,说通过尝他的粪便知道他的健康状况,你想他已经卑微到什么程度了。
正常来讲,一个人卑微到这样的程度,他肯定有阴谋。但是每个人都有骄傲自大的弱点,夫差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这么卑微,所以他就上了勾践的当,最后被勾践灭了。
10. 佚而劳之
就是折腾调动敌人,让他疲于奔命,不停地来骚扰他,让他一刻也不得休息。
11. 亲而离之
就是使离间计。
例子: 我们在讲长平之战的时候,秦国也是离间了赵王跟廉颇的关系,这才换上了赵括。
12.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趁他不防备,给他来一个突然袭击。
小结:我们讲“五事七计”的时候,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该打,我们觉得自己能用上。
这十二招学了之后,恐怕你不一定用得上。
俗话说“兵不厌诈”,但是你不能靠学了骗术就上战场。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样,打仗靠的是实力,不是靠骗术。
骗术是到了那个时候,灵机一动,可能有那么一招。可能有,可能没有,可能有用,可能没用,那是不能依靠的。
二、举例:赵云的空城计
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赵云负责防守别屯,赵云带了几十个骑兵出营去察看地形,突然就和曹操大军遭遇了。赵云且战且退,曹操大军就一路追来。赵云退回军营,大开营门,偃旗息鼓。
曹操要判断现在什么情况:他几十个人出来,然后我一路打打停停,他到了军营里面,大开其门,偃旗息鼓,好像是一座空营。
现在曹操面临单选题:
A.赵云是出营侦察,与我大军遭遇,掉我掌心里了,现在我扑上去就可以把他灭了。
B.赵云可能早就发现我们的大军了,故意派出小股部队来引诱我,假装失败,一路把我引到他这座空营里来,周围他早都埋伏好了,我只要一冲上去,他的伏兵尽起,我今天就死在这儿了。
曹操继续用《孙子兵法》来思考:今天这一仗不是我计划中的,如果我不碰见他,我根本就不会到这儿来。
兵法里又讲,“知战之地,知战之时,则可千里而会战。”简单地说,选择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作战,都是由我来选择,我定好时间、地点,把他弄到这儿来跟他战。
今天这情况不是我曹操安排的,没有他我根本不会到这儿来,那多半就是赵云安排的
所以说他为主,我为客,他为实,我为虚。
选B ,交卷
曹操的选择到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你不能按结果去看。如果你在那时,还是应该做出曹操的选择。
因为得失不对等
假定你赢了,你也就灭了一个小赵云而已;假定你是上了赵云的当,可能今天就把你曹操本人解决在这儿了,这个得失是不对等的。
打仗不靠假动作,还是靠实力
曹操说:诡道,“常法之外也”
这些诈术都不是主要的,它是在我们正常之外,到时候随机应变,临时发生的一些偶然。
孙子说:“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最后一步、临门一脚就靠这个取胜,但是不能先教给你。因为先教给你,你也没用,这完全是在最后灵机一动的东西。教你一个空城计,你能有用吗?
三、总结:如何应用?
1. 诡道是引诱对方犯错误。
李世民说,兵法就四个字 “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地去引诱对方犯错误。
2. 不忘初心、不忘本谋
你本来是怎么谋划的,你别忘了。
3. 不要贪心、不存侥幸
我们不能研究怎么去骗别人,但是我们得研究怎么防止被别人骗。
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
不是靠智慧,而是靠你的修养
Ⅲ 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罗贯中为何却捧高刘备贬低曹操
南宋时,汉人再次偏安南方,蜀汉正统的意识又被唤醒。再加上元人统治残暴,战争更多,老百姓更希望刘备一样的仁君来统治,这种环境下,尊刘贬曹就再正常不过了。
一方面是民间的声音,一方面是历史的声音,这两点才形成了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意识。
Ⅳ 如图所示:这是袁阔成的评书《三国演义》一共365回!我是华为nova2plus bac al00
当代评书著名的有四大家分别是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除了这四位还有连阔如、王玥波、张少佐等名家。其中每个人都有许多精彩的拿手之作,但是这些评书的巅峰当属于袁阔成的《三国演义》。
袁阔成出生于辽宁营口,属于评书世家。幼年就活跃在书场,同时袁阔成也是说新书的第一人。有一句话说的好“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可见袁阔成的评书造诣。
袁阔成这部《三国演义》为什么是封神之作呢?首先袁阔成十分客观的对待魏蜀吴,因为罗贯中书中主要是称刘贬曹,而袁阔成却公正的评价了曹操、刘备、孙权。这才使得我们认识了一个虽然狡诈却也是雄才大略满腹才情的曹操,刘备虽然以仁义著称却也是优柔寡断,孙权虽少年英雄却也有犹豫不决之时。
其次就是袁阔成对于书中的剧情评书十分考究,许多地名都是古今对比的。《三国演义》这部书人们早已经知晓剧情,就是孩童都知道“三英战吕布”,但是如何让剧情更加吸引人,那就得在当中加入一些小包袱,但又不可太多否则很容易出戏。
这部书一共365回,袁阔成用独特的脆快嗓音,讲述了汉末到晋初的纷争故事。袁阔成虽然评书不多,这一部《三国演义》让其他书都黯淡无光。至今这部评书在多个听书平台都高居榜首,现如今袁阔成老师已经去世,也在也听不到他的“下回分解”了。
Ⅳ 你知道“家贼难防,偷断屋梁”这个典故出自哪个名人
《增广贤文》之四百三十四:“ 家贼难防,偷断屋梁。 ”这句贤文的意思是:家里人作贼难以防范,连房梁都有可能被偷走。
“家贼难防,偷断屋梁”这个典故出自哪个名人呢?最近,我在微信听书上得到了答案。原来“家贼难防,偷断屋梁”这个典故源于曹操。
曹操从小胸怀大志,建功立业是他一直的志愿。黄巾军起义他就知道自己的机会要到了。于是就打算着招兵买马,打造自己的队伍去闯天下。但是这招兵买马得需要非常多的钱啊。虽说他是一个富家子弟,但是招兵买马根本就资本不够,于是他就向他的老爹曹嵩要钱了。
他的老爹当时算是当时的一个大官了,在当时是十个当官九个贪而曹嵩明显也不是什么清官,所以钱他还是有的。但是他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平时就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坚决的拒绝了曹操的要求。
这可把曹操急坏了。而曹操在家呆了几天后就有了一个好主意。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曾经在京城为官时,搜刮了打量了民脂民膏,而曹嵩到老家后,觉得这一些财宝太过惹眼了,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将这一些金银珠宝全部兑换成了黄金,然后把这些黄金铸造成了和青砖大小的金砖,又找染料把金砖染成了和青砖一样了颜色。之后曹嵩下令建造一栋房子,用来居住。
在房子落成要上大梁的那一天,曹嵩就亲自将那几块伪装成青砖的金砖垫在了大梁的下面。这一件事情曹嵩谁也没有告诉,而曹操却是知道这一件事情的。
而这一次曹操需要招兵买马,他的父亲死活不给他钱,曹操不得已之下想到他父亲藏起来的这几块金砖。于是曹操就动歪脑筋了。他偷偷地就把那几块金砖拿了出来,为避免他的父亲知道,就找了几块大小差不多的砖头替换了上去。然后曹操就高高兴兴地拿着这一大笔钱去招兵买马去了。
过一段时间之后,曹嵩纳闷了:“诶?这个小子,我也没有给他钱,怎么他就有资本招兵买马了呢?”他想了大半天,突然打了一个冷颤,一撒腿就跑到了自己房子看。这一看,心都凉了一半,垫大梁的那几个砖头明显松动了。他马上爬到了屋顶看,一把那青砖拿出来,大梁就塌了,而那砖果然被掉包了。
气的曹嵩大喊:“真的是家贼难防,偷断屋梁啊”。而街坊邻里知道这件事情后,这一句话也就流传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