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房有术在线听书
A. 急!最常识的文学常识。谢了,真急。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词是韵文文体之一,又称"曲子词",即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由于它是配乐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或至少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如《西江月》、《清平乐》),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参考资料:网络贴吧
B. 迷茫者说:书是什么什么
书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承工具,是传递经验的一种载体,是人类的朋友、导师、顾问。
书是作者心情的的真实反映。
有人因书而出名,有人因书而惹来杀人之祸。
书可以是一本装订好的著作,可以是一种感悟,可以是一种心情,也可以是一颗小石头。
一万个人,对于书的理解有一万种不同的答案,但真要说什么是书,就好比用一把文具尺用量喜马拉雅山,用秒去计算地球的年龄。
对于一些人来说,书就是能让自己废寝忘食、让自己沉醉其中不觉时间溜走的一东西。
什么是书?书就是人的爱好、人的生活。
那簿簿的一本书,是许多人的心爱之物。人们习惯于从书中体会各种各样的心情故事,享受那一种宁静、那一种豁达、那一种悲愤。但书真的就是那装订好的册子吗?
大自然,是人类无法读懂的书,每一个人,也是一本书。
世间万物,什么不是书?
书,并不是那一本本的书,而是一种人生的感悟。
喜、怒、哀、乐,花、草、虫、鱼……
何物不是书?何处不是书?
C. 新唐书.列传.文艺上翻译
中宗竟不允,手制答曰:“阴阳乖爽,事属在予,待罪私门,难依来表
D. 高分悬赏写诗歌!(3000分!!!)
登庐山 尐毪苽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书 愤 尐毪苽
昌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
我的诗没什么,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想做朋友的留个QQ哦
月在回廊新月如钩,这本非常搞笑的,而且也不白
木槿花西月锦绣,这本也很强大,虽然有人说女主花心,但是我还是喜欢看
醉玲珑不错啊,很大气的文
我自望星朝天歌,作者很辛苦的,听说在很短时间内写完的,但也很好看
红莲令,女主的个性很倔强也很坚强,文笔也爽快利落,人物形象塑造的也不错
拈花一笑醉流景,很不错的文,但是最近听说有抄袭,不过我还是喜欢看
神仙也有江湖,这本书里的男主呢,是邪魅又冷漠的,很符合我的审美啊
江湖遍地卖装备,这本书构思很奇妙,是女主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网游里后发生的故事,和男主在网游里相爱,最后发展到现实中,女主是非常惹人喜欢的性格
大龙门客栈,这本书是星野樱写的,相信你应该看过清空万里吧,对,就是那本书的作者,还是一如既往的搞笑
穿越之武林怪传,这本,是我最最最喜欢的一本了,貌似蜀客的文都很好看的,男主是那种闷骚型的,也很帅哦,还很疼女主,绝对的一对一
F. 中国传统文化 剪纸
1、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
3、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御房有术在线听书扩展阅读:
内容意义:
1、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
2、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
G. 《苏东坡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1
首先林语堂写这本书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从附录里这些资料的来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诗集和文章。
从小读苏轼的诗长大,一直对于这个人物非常好奇,对于宋朝年间的一些事情也颇有兴趣。
从这本书我了解到,苏轼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别是他中年以后,一直过着颠沛流离,在一个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这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但是他还是能从当中找到趣味,以一种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为人处世当中。
苏轼当过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当地的居民很喜欢这位太守。他很亲民,常常请别人或去别人家吃饭喝酒谈国事。他非常为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谷物歉收时,拼命为百姓想办法,多谋取一点粮食,即便这样会让那些小人更讨厌他,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同样,他和他弟弟苏辙的关系以及相处方式非常让我羡慕。这样一对兄弟,相处如此融洽,分别时格外的依依不舍。他们在官场上的立场相同,可以随时为对方付出一切。他们俩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处时却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场上的低谷时,会相互陪伴,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每次苏东坡写完一首诗,总会把它第一个寄给他的弟弟子由,与他分享。
虽然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较难理解,但是这本书确实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以及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还如此乐观,还笑迎人生的这样一位特别时期的伟大诗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2
接连三天,阅读《苏东坡传》。印象中,这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还是刚毕业时,爱书的当时还读中学的兄弟买了这本书,送给了我。而当时,恰好有同学到家玩。于是,在同样爱书的我这里借书阅读,似乎也成了她进步的表现。
于是,每想起那同学,《苏东坡传》也就条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几次与她聚首,没有说起那本书。但苏东坡情节,还是时时影响着我。
《苏东坡传》,能够了解宋朝那个朝代历史的书,能够找到那个朝代许多智者,知道他们许多事情的书,一位大家写的不朽的书。
苏东坡还有一段流放岁月,最远到过当今海南。当时的海南可不是经济特区,而是一个鸟不生蛋的荒岛,极为落后。可他丝毫没有怨言,俨然是个“乐天派”。虽然苦,却也落得个清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文学家们这样评价苏东坡:
“善谈吐,游踪甚广。天生聪慧,对佛理一触即通。”——林语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王国宪
“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燮星期
从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苏东坡——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苏东坡传》读后感3
喜爱传统文化尤其中国文学的人,绕不开苏东坡。十多年前读过两回,而今电子版也好,快且方便。许多事情是个习惯,没有改变不了的习惯。
最喜书中两段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东坡一生,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常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大多时候是在贬谪中,带着官场泼给他的脏水。子由明见,一语道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这个世界常常是庸才小人制控着天才君子。昔日好友掌权之后往死里整他,面对小人,他不屑于还以颜色。因为他是东坡,心思没在官职上。
天纵大才,诗文书画,心思在此。北宋政权早亡了,东坡作品仍在,连着他的精神气局和人格。这是个元气充沛的人,他会把凄苦的生活过得绘声绘色。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反之,相当多的人对上阿谀奉承,对下横眉冷对,对己骄奢淫逸。如此,心即被上了锁,既便有自由,也是被囚禁的,为名利色权所囚。
欣赏吴复古。一个中央党校的教授,三十四岁辞了职去做道士。九十六岁终,辞官有益身心。
寿夭无定。热情浪漫的东坡,炼丹瑜伽养生,六十四岁亡。沉默寡言的子由,三儿七女,活到七十三。
《苏东坡传》读后感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每当听大人们唱起这首诗,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心里浮现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样的放荡不羁,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样的悲伤心痛,而是一个一心想着百姓的诗人。
我认为,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身,诗文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朝中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出的进取、旷达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的星空中。
我还记得《苏东坡传》中,有一次苏东坡与他弟弟的谈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从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讨好某人,在他眼中,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田间的一个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个好人,不过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救国罢了。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没错,苏东坡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诗作还留给人们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给鲁迅的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世间再无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5
《苏东坡传》终于看完了,一方面俗务缠身看得慢,另一方面是写得太好了,不忍掩卷。作者林语堂先生不愧是大师,几十万字夸一个人都不带重复的,使我们有幸与一位天才有了全面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先前认识的东坡居士是何等人也?大文豪、一生漂泊流放的落魄官员、一位创造了菜谱的美食家。太肤浅!如果我来评价,应该再加上,东坡先生是一位让人无法仰望的天才,一个忠诚于政治理想的政治家,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痴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父亲一样的兄长,亲切的朋友,随遇而安与邻为睦的和蔼老人,甚至是政敌眼中打不死的小强。这些还不够,他还是一位有独特见解的经济学家,用富有远见的判断力和强有力的措施,抑制了辖区内由灾害引起的饥荒。他疏浚河道,整治西湖,造福百姓,是一位治理有方的能吏,甚至还兼任一段时间的浙江军区司令,整肃了军营风气。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医生,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一个情商极高的人,从不恃才傲物,每一个流放地的上至官员下至贩夫走卒农妇,皆为朋友。当他从海外流放归来,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众人争睹风采。
东坡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从容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既能安居翰林谋划天下,亦可在每个流放地入乡随俗随遇而安结庐而居。在其位谋其政,处江湖之远思其民。他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在一生经历了无数严重的政治迫害里,总能在山水、醇酒、诗词歌赋中找到平衡,最后他居然宽恕了不断施害的恶毒的政治对手,彰显了博大的胸襟。
这绝对是一个伟大而有趣的灵魂,在这面镜子前,那些自称中国文人的,不过是些懂得识文断句粗通文墨,用以为生的俗人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6
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
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我在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沧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
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
《苏东坡传》读后感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8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9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几千年前,从高贵的.皇太后到普通的老百姓,但凡是客观的人,无一不被苏东坡的才华性格所吸引。
几千年后的今天,人们谈起那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苏轼,仍不禁流露出敬佩的神色。
我也十分喜爱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宝藏人物,他是年少有志才华横溢的苏子瞻、不慕名利而诚实顽固的苏轼、平易近人又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他堪称"完美",但也会犯错。而我,却因为他犯错后的态度被打动。
在当时朝廷小人百出的时代,又恰巧碰上了闹得轰轰烈烈的变法,直言不讳的苏轼,出现的那么不合适。果不其然,他因为他的诚实"犯了错"。若是大多数人,应该被打倒了,然而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活出了更美好的自己。
我深信不疑,他曾不止一次在被贬的路上哀声叹气,但最终,我们认识到的还是幽默、开朗又喜自嘲的他,也许几千年前的一天,苏东坡正津津有味地手把手教着一个厨子东坡饼,东坡肉的做法。厨子问了句:“您可曾争取过回朝廷的机会?"东坡一边搓着面饼一边一边笑着说 :"我若回去了,你们崇拜谁的手艺呢?"
苏轼传奇般的一生,留下了让人们欣赏的各种诗篇、美食,这几千年,他都活在人们身边和心中。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他让语言和文笔中永远没有隔阂: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他让生命因为语言而夺目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他让宋氏笔调源远流长……——题记
一提到苏东坡,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头,仿佛他就是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苏东坡传》读后感。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痛楚,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
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画作,在当时也是无人能比。就这么一个天才级的人物却是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但依然自得其乐。轼以他坦荡的胸怀,尽情的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所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于他不畏艰难,敢于对文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在于他忠心为国,爱民如子,勤政为民,与民同乐的气概;在于他感怀伤事,对于政治上的失意,依然能够胸怀祖国,情系民生,将自己的满腔热血付之与诗词创作的另一种生存力量。
苏轼的命运可谓悲惨,但我们翻看他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却几乎看不到他哭哭啼啼。他总是幽默、乐观地去看待挫折。
苏轼的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他的一首词就很形象的反应了他的这一特点。就是他在经历了文字狱,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的一天,他和几个好友出去游玩,遇上了雨,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四处奔跑,结果还是被淋得湿透,十分狼狈。只有苏东坡不在乎,好像没雨一样,一边走一边吟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他就此写了一首《定风波》
苏轼就是以这样一种淡薄达观的心境,去迎接人生的无数风风雨雨的。他自己非常喜欢“回首向来萧瑟处”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在晚年贬居海南的时候,还在自己的诗里用了这两句。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态度,贯穿了苏东坡大起大落的一生,成就了一种高贵的人生境界。
苏轼所以能如此开朗乐天,绝非偶然,这是与他超尘脱俗的人生悟性分不开的。他为人超拔物欲,淡漠富贵,而倾情人格品第、学问文章。这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自然流露,时时体现。如“心闲万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
结语:
最喜欢苏子藉水月之流逝、盈虚为喻,阐明天地永恒及人生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人生荣辱毁誉之变化不可免,无须悲观失望,应豁达开朗,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自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诗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苏轼所写的。可是你确定你很了解苏轼吗。
读了《苏东坡传》我才知道我对他的了解太浅了。
苏轼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不仅如此他还炼丹药,修炼瑜伽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传的古诗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为他弟弟所写的,整首诗无处不透露出他对弟弟苏辙的思念,可见苏轼的重情重义。苏轼的词恰似北宋词坛的一阵清风,既影响了当代,又为词体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苏轼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不仅用来写爱情、离别、旅游等,还用来描绘农村生活、报国壮志、贬居生涯等。他用笔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寄托自己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但苏轼词真正的黄金时段是在他被贬的时候。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并将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进监狱,之后侥幸被放出的苏轼开始了“被贬生涯”。
在被贬的这段岁月中苏轼领略了很多事,这也促使他的写作风格出现变化。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俩者耳。”表达了自己想报效祖国的心里,又同时安慰自己虽然被贬,但能赏到如此美好的风景是只有像他现在的一样的闲人才能欣赏得到。
书中也提到过苏东坡诗的受欢迎程度,当时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苏东坡的诗当宝贝一样,总是第一时间弄到最新的苏东坡的诗,可见这也是为何,之后皇后帮助东坡。
总的来说,正是因为东坡先生的所作所为,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无奇。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苏东坡,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苏东坡,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苏东坡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苏东坡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H. 求~童话...关于人和动物的感恩故事...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送给我一颗鸟蛋,当时,我并不知道那是一颗什么鸟蛋,只是在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将它孵化出来直到养大!
我把它放到暖和的地方,用棉花做了一个简易的鸟窝。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些日子,小生命终于诞生了。您不知道 ,破壳而出的那一瞬间,我有多么惊讶、多么高兴!我挑了一些极小的食物,喂给它吃,这小家伙还真能吃,一连吃了很多。我按照朋友教给的方法加以精心喂养和调教,几个月下来,小鹦鹉不但学会了“你好”、 “晚安” 、“欢迎”、 “拜拜”,...等等普通的日常用语,还从那些闲杂人员中学会了“顶嘴”和一些诸如: “去你”, “打死”等之类的话。久而久之,这个小鹦鹉还学起了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锤子敲打的声音,健康歌里的“脖子扭扭,屁股扭扭”。
就这样,我和小鹦鹉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当我放学回家,它就会落到我的肩膀上,用嘴给我“梳头”表示欢迎我回来。早上的时候,总是它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它经常喊着:“懒猪,起床了。”
有一次放学回家后,我发现钥匙放在了屋里,我非常着急,就在我沮丧的时候,小鹦鹉飞到了我肩上,用它那锋利的嘴角啄着我的脸,顽皮的说道:“有办法、有办法!”说完就不知去向了。我知道依赖鹦鹉是不行的,只有自己想办法才行,我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玻璃打碎,就在我举起石头时,忽然小鹦鹉飞到我肩头扇动着它的翅膀,我仔细一看,它嘴里衔着一串钥匙,我喜出望外,这一次是鹦鹉帮我渡过了难关。
还有一件事,使我终身难忘。记得那一次,我在池塘边玩,当时只有我一人在那儿,一不小心,我摔了一跤,掉进了池塘,池塘的水非常深,可我偏偏是一个“旱鸭子”,我努力的挣扎,可我怎么也爬不上岸来,我绝望了,以为这回完蛋了。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父母居然赶过来把我拉了上来。后来才知道,是我的小鹦鹉及时飞到父亲身上,用嘴拼命的把父亲往池塘边拖,我才得以获救。
就因为有了这只可爱的鹦鹉,我的同学经常来找我玩,使我的生活也增添了几分乐趣。
一天,我正在和我的小鹦鹉一起玩耍,妈妈却把我叫到一边,严肃的说:“儿子,你必须把鹦鹉放回大自然!”我问妈妈:“为什么呀?”妈妈告诉我:“小鸟与人经常生活在一起,而不生活在自然中,不但生活不好,而且还将缩短寿命。”
听了妈妈的话,我心情很矛盾,是将它放回大自然,还是将它留在我身边呢?我一连几天茶不思、饭不想,夜晚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小鹦鹉看到我不高兴的样子,好像知道了什么似的,也和我一样整天闷闷不乐。经过几天的慎重思考后,我最终作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它放回大自然。作出这个决定后,我便觉得全身轻松了许多。因为我是多么爱它的呀!我怎么忍心让它生活不愉快,怎么忍心让它缩短寿命呢?
一天清晨,我将小鹦鹉捧在手心,脸紧靠着它的头。我和它相处这么久,关系那么融洽,我是多么舍不得让它离开啊!当我松开手的一刹那,我的心情是多么沉重,也就是在那一刹那,我第一次因为心事流下了眼泪。小鹦鹉并未立即离去,而是用自己的小爪子抓了抓脸,好似它也十分伤心,正和我一起流泪呢!我和它望了又望,终于,它扇动它的翅膀,向空中飞去。我一直注视着它,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第二天早晨,和平日一样,我被一种熟悉的声音吵醒。当我睁开眼,小鹦鹉正在做着鬼脸呢!“咦,我的小鹦鹉怎么会在这里呢?昨天我不是把你往回大自然了吗?”我心里寻思着。我和小鹦鹉又玩了许久,到了下午,我又将它放走了。可没过多久,它还是飞了回来。看来这小家伙是赖着不走了。
后来,我听同学说,动物是有感情的,你养育了它,它就会依恋你、感激你。而且它会一直跟随你的。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将它赶走,我们之间比以前更加友好了。
老师们、同学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前提。从我与小鹦鹉的故事中,使我更加懂得:如果我们能善待动物,动物也能回报我们。就让我们一起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奏响二十一世纪的和谐之声吧!
二战中,一个年仅8岁的犹太女孩为了躲避纳粹的魔爪,背井离乡,独自逃进深山,意外地和狼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米莎·迪芬塞卡今年70岁,从外表看她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她坚持说这只是表面现象。“我永远也不可能和其它人一样。我是大自然制造的一个错误。出门前我也会像别人一样化妆,我和别人做着相同的事情,但内心里我是个动物。”当然,她指的动物是狼。
米莎的母亲是个俄罗斯籍的犹太人,乌黑的眼睛,头发又黑又长。米莎的父亲是个德国犹太人,棕色的头发,蓝眼睛。纳粹分子刚开始屠杀犹太人时,米莎的父母从德国逃到了比利时。后来比利时也被纳粹军队占,米莎的家人只得东躲西藏地生活。米莎的母亲因为长相具有明显犹太人的特征,始终不敢出门。米莎偶尔和爸爸一块出去,她有时还要去上学。为了米莎的安全,她的父母事先做了周密的计划。他们告诉米莎如果他们被纳粹抓住,会有一个女人到学校接米莎,然后把她带到安全的地方。
躲避纳粹 与狼为友
1941年的一天,不幸发生了。米莎的爸爸没有像以往那样到学校接她,来的是个陌生的女人,她把米莎接到了位于布鲁塞尔市郊的一处陌生人家里。从那以后,米莎再也没见过她的父母。
一次偶然的机会,米莎听到收养她的一家人正在悄悄商量要不要把米莎交给纳粹官兵。惶恐之下,米莎决定出逃,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她从养父母家里偷了一些面包和几个苹果,身上还戴了个指南针。据她的养父母说她的亲生父母去东欧了,所以米莎决定向东走。
一路上,米莎尽量避免和人接触,能找到什么偷到什么就吃什么。人在饥饿的时候什么都吃,腐肉、虫子,甚至是泥巴。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用东西来填满肚子。”她睡在谷仓里、树洞里、山洞里、或者干脆露天,她说有几次居然蜷在被屠宰后的马的尸体里睡着了。
在波兰境内,米莎第一次遇到了狼。那天,她从一户农舍里偷了点吃的,一个男人追出来,向她扔石头。米莎拼命地跑,躲进了树林。她受了伤,疼得直叫,那叫声好像狼嚎。突然,米莎发现有什么东西在看着她。她开始以为是一只狗,就丢给它一块肉,但它不肯靠近。它的叫声让米莎意识到这不是一只狗,而是一只狼。
米莎渐渐和狼稔熟起来,她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母狼对米莎很好,捕食到的猎物都分给她吃。米莎叫她丽塔妈妈。那段日子,米莎过得很开心。丽塔妈妈打猎回来,会和米莎分享她的战利品,如兔子之类的野味。吃饱后,米莎就依偎在丽塔妈妈身边,笑着睡去。米莎仿佛又找到了一个妈妈,对米莎而言,丽塔妈妈就是整个世界。
后来,丽塔妈妈有了一只公狼做伴。公狼起初对米莎很不友善,它几次企图袭击米莎,都被丽塔妈妈阻止了。摸清了公狼的性情后,米莎学乖了很多。每当公狼发威时,米莎就做出屈服的表示,身子往地上一躺,蜷起四肢,露出喉咙,公狼见状也就罢休了。
米莎和这两只狼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至于到底有多久,米莎说自己当时太小,没有时间概念。后来,两只狼被猎人打死了,米莎为此非常伤心。她离开了树林,一个人继续赶路。
几个星期后,米莎遇到了一群狼。这可是个大家庭,有狼爸爸、狼妈妈,还有几个幼崽。米莎也加入其中。狼爸爸、狼妈妈外出捕捉猎物时,米莎就留下来照顾幼狼,做起保姆来。等它们回来了,米莎模仿幼狼的样子,四肢蹲下,舔舔狼妈妈的鼻子讨食吃。起初,狼妈妈身子向后一退,不肯给米莎喂食。但米莎不断发出轻轻的叫声,哀求着,狼妈妈慢慢靠近,这才把食物吐给米莎吃。渐渐地,狼妈妈开始像对待自己幼子一样对待米莎,米莎也成为这个特殊家庭的一员。然而,好景不长,狼群解散了,米莎又重新回到一个人的生活。她向东走到了乌克兰,也曾偷乘火车到克罗地亚、意大利。前前后后用了四年多的时间。
战后回归人类 保护动物
1945年二战结束,米莎回到了比利时。她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别人听,但人们都不相信她的话。米莎的故事实在太离奇,人们不相信一个孩子能忍受这种遭遇。于是,米莎选择沉默,她把过去的事情深深放在心底。
在比利时,两个老师收留了米莎,还送她上了大学。米莎的脚趾前后接受了四次手术,因为之前她的脚趾已经长到了一起,而且可以深深抓地,就像猿人一样。米莎尝试过很多工作,她曾被送到女子修道院,但她逃走了。后来她留在一家运输公司做女乘务员。
半个多世纪过去,米莎和丈夫莫里斯现在住在美国东海岸的一座小村庄里。他们1985年从荷兰移民到美国。他们拥有一间白色的平房,外观很朴素。她的家很好找,是远近闻名的动物庇护所。门前台阶上立着一座大象雕塑,灌木丛里有一座熊的塑像,家里养了23只猫和2只狗,院子里每棵树的树枝上都挂着鸟食。两只狗在院子里互相追逐,肆意打滚。栅栏上挂着个牌子“小心院里有狗”。
米莎走进厨房,见一只大肥猫正躺在水槽里,还有一只在橱柜上找了个地方歇着。这时,她的狗跑进来,跳上桌子,抢到了一片意大利香肠。“不行。亲爱的,不行。”米莎用怜爱的语气说,边说边挠挠狗的耳朵。米莎说对人她从来不会这么耐心,但对动物她有用不完的耐心。她在二战期间目睹的一切令她对人类充满愤怒。
米莎说逃难中她看到的最悲惨的是一些孩子。他们从火车上被卸下来,排成一列,然后被一个个枪毙。这些孩子们死前一句话也没有说,也没有人喊叫。每声枪响后都有一个儿童倒下,倒进了大坑。一个小女孩死时手里还抱着她的布娃娃。从那一刻起,米莎对自己说:“我和人类的关系已经结束了,永远结束了。”那些杀人的士兵可能已经做了父亲,也有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怎么能做出如此残酷的事呢?米莎不明白。相比之下,米莎觉得狼比人好多了,至少它们能够接纳她。
多年来,米莎一直对人类怀有戒心。她随身带刀,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有刀。大门口有把弯刀,客厅有把日式宝剑,床上也放着匕首。
米莎还有个危险的习惯。她在无法发泄自己情绪或者遇到挫折时会咬人,哪怕是她的丈夫。米莎说她曾把莫里斯咬得鲜血直流,几乎喘不上气来。莫里斯说30年前他和米莎刚认识时,米莎特别容易发脾气,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她咬人的导火线,幸亏莫里斯的脾气好,他包容了米莎的过激行为。
米莎说她本不想发怒,但一旦被激怒,她就会失控,变得极其危险。她经常告诫自己:不能咬人,不行。
1997年,米莎把这段经历写成书,定名为《是狼救了我》。
非典余悸未消,禽流感汹涌而至;猪链球菌仍在肆虐,皮肤炭疽疫情又现。据报道,近日沈阳突发皮肤炭疽疫情,截至8月5日下午十六时,沈阳市累计报告皮肤炭疽病例十二例,其中七例为确诊病例,已死亡一例。
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这四种疫情都与动物有关。非典过后,人们不敢吃果子狸等野味了;禽流感发生后,人们对鸡产生了畏惧之心;人感染猪链球菌牺牲数十条生命后,人们发现蠢笨的猪竟然也会“报复”;这回皮肤炭疽病的突发,更让人们大吃一惊:忠厚老实的牛也会“害人”了!
怎么办?非典过后,我们忙着研制非典疫苗———据报道,正式的非典疫苗近日已进行人体试验。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暴发后,我们赶紧进行猪链球菌疫苗试验和生产———据说首批疫苗近日即将投放疫区。这回皮肤炭疽病暴发,我想可能已有人在进行这方面疫苗的试验了。
这多少给我们带来一些安慰,然而,如果以为这样就高枕无忧,那就大错特错了。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的台湾学者赖明诏认为,其实病毒比病毒学家还聪明,在人和细菌病毒的战争中,人类赢不了病毒或细菌,因为病毒或细菌会发生变异。比如禽流感,从暴发到现在,其病毒已经发生了数次变异,令人防不胜防。非典病毒变异更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曾经在艾滋病研究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美国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就警告人们:由于非典病毒不断变化,今后很可能会有传染性更强、毒性更大的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出现。
研制疫苗,显然是“事后诸葛亮”,只能处于被动;大规模屠杀染菌动物,也只不过是“人急跳墙”的应急之举。如今,我们必须反思:动物为何会频频报复人类?
如果我们稍稍检点一下现代社会以来我们对动物的态度,把动物也当做生命想一想,一定会觉得动物们的报复实在微不足道。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了,而对动物的杀戮却也成千上万倍地增加了,每天当我们一觉醒来,不知有多少鸡悲鸣着被割断了脖子,不知有多少头牛哀嚎着沉重地倒下。除了屠杀数量激增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动物的态度已完全改变。古时人们宰杀动物,还要祷告一番,这祷告意味着,我虽然不得不杀你,但我仍感到心中不安,我毕竟剥夺了你的生命。
现在,我们对动物的宰杀已经规模化、自动化,成千上万的动物被驱赶进屠宰场,顷刻间身首异处,血流成河。对于宰杀动物,我们已习以为常,我们已不存丝毫怜悯。
我们不仅肆无忌惮地屠杀动物,屠杀之前,我们还无所顾忌地虐待它们。为了让它们长得快,我们给它们吃这样那样的激素,导致它们的基因发生变异;为了节省成本,我们把它们圈在狭窄污浊的牢笼里,让它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现在养殖场里的猪,它们的生活实在是不如以前的猪啊!)。
环境伦理学创立者之一的施韦兹指出:“真正伦理的(有道德的)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只是在具体情况和必然性的强制下,他才会做出区别。即他处于这种情况,为了保存其生命,他必须决定牺牲那些生命。在这种具体决定中,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主观和随意性,并承担起对被牺牲的生命的责任。”人类食用动物,是正常的生态学行为,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对待动物,可以宰杀了他们食用了他们而没有丝毫愧疚。我们要意识到动物也是生命,也有痛感,因而同情动物的痛苦,在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动物或剥夺其生命时,应尽力减轻其痛苦,同时为自己的行为内疚,对动物的牺牲表示感激。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程度。
世间万物看似喧嚣纷乱,其实是有规则的。现代人对动物的冷漠与残忍,导致了人与动物关系的空前紧张并引发人与动物之战。在这场战争中,人类的被动已经暴露无遗。我们已到了最紧要关头,如果我们还不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不学会尊重动物、怜惜动物,不远的将来,人类的处境将岌岌可危!
一个家庭主妇一次准备油炸几条黄鳝鱼作为晚餐上面的一道菜。她将买来的大小几条黄鳝鱼都放到水里,撒上盐巴(可以使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出来,鱼被撒盐的淡水泡过以后浑身痉挛,会不断的将肚子里面的东西吐出来)。
过了一会,等这些鱼将肚子里面的脏物吐的差不多了。开始一条一条的放到油锅里面去炸,被炸的黄鳝总是在油锅里面痛苦的挣扎着直到死亡。当炸到一条大黄鳝的时候,这条黄鳝并没有象别的黄鳝一样不停的挣扎,而是头冲下,尾朝上的一下立了起来。
家庭主妇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她捞出了大黄鳝,切开了它的肚子,发现里面还有一直活崩乱跳的小黄鳝。
后记:对大黄鳝来说,那只小黄鳝不一定是它的孩子。它还是在盐水中痛苦的把它吞了下去,而且在几网络的高温油锅中,拼死保护小黄鳝,这是动物之间的真情...
I. 明代的皇帝和百姓,如何吃喝玩乐
明代的娱乐和娱乐业在整部书中,是最难写的部分。即使在今天,娱乐业的税收、整体情况也是各行各业中最难以统计的部分。在有关明代经济的各类著作中,基本都没有将其单独进行涉猎。其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对于娱乐业往往采取敌视、轻视或是漠视的态度。因为,古代社会田赋、盐差马等方面的税收占据主体,而娱乐业、手工业、矿业等都被冲入“杂泛”当中,基本难以厘清。
因此,封建社会娱乐业的税收问题恐怕将是一个永远的迷。然而,娱乐业又是不能不说的问题。许多明代的支持者在夸耀明代的时候,往往说到明代的娱乐业的发达。作为一本立足于百姓生活的书,娱乐业不能不提及。
明代的人如何娱乐?明代的娱乐业生存状态又是什么呢?我们不妨还是先由朱元璋的皇家说起。
明代的皇帝和百姓,如何吃喝玩乐(图文)
明宣宗行乐图
朱元璋爱玩一字诗
陈君佐,扬州滑稽演员。洪武年间,服务于南京皇宫。朱元璋非常喜欢他,经常让他说“一字笑话”。什么是一字笑话?陈君佐在洪武初年,从扬州游玩到南京城时误入宫廷禁地,被人抓住要去游街。陈君佐连忙跪倒在地“哎呀,公公。请放了小人吧,我陈君佐自当感恩戴德。早晚为您焚香祷告,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太监冷冷一笑“放你?不难。公公我,今天生了闷气。你小子儿如果能说一个字把咱家逗笑了,我就放了你!”
“屁!”“啊?你敢骂我!”太监闻听勃然大怒。
“不不不,我就像个屁。放也由公公,不放也由公公呀!”公公听罢,仰头大笑。
这就是“一字笑话”。想要说好它,没有足够的才智是做不到的。一日朱元璋又让他说“一字笑话”,这可愁坏了陈君佐。经过一夜的冥思苦想,陈君佐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方法。他立刻令人连夜出宫,搜罗负鼓盲翁。告诉他们皇上要听他们说书,众盲瓮一听高兴得感激涕零。各个连夜练功排练,等待着第二天的“光荣时刻”。
第二天,十多名领着十多名盲瓮来到金水桥上。而这时,朱元璋则站在不远处看着。陈君佐到了桥上后,突然大叫一声“拜”。众众盲瓮以为皇帝来到,一阵慌乱。有的人一紧张,往后一退,脚下一滑滚落水中。其他人不知何故,心神一乱,动作更加混乱,纷纷落入水中。朱元璋站在不远处,看到这个滑稽的场景不禁捧腹大笑。
朱元璋作为苦孩子出身的皇帝,对于娱乐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在他的心中乃至内心,是一种对于粮食、对于疾病的恐惧,在这种恐惧下,娱乐对于他太奢侈了。因此,对于娱乐和娱乐的从业者他往往采取敌视态度。一方面,这出于封建社会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他的内心。当年元帝国的各级官吏就是在百姓水深火热中,还在进行着各种娱乐。
然而,自朱元璋、朱棣父子之后,明帝国的统治者们一没有经历过苦日子,也就没有了朱元璋父子的“天然抗拒”。二则娱乐本身对于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谁不想高高兴兴的呢?因此,自宣德皇帝之后,皇帝们对于娱乐业的管控越来越松驰。
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特别是万历年间。随着白银帝国的逐渐形成,对外贸易顺差越来越多。娱乐业在空前发达的状态下,女性休闲生活逐渐发达起来。由此,打破了之前评论女性地位在明朝空前低下的传统观念。
明代的皇帝和百姓,如何吃喝玩乐(图文)
清代射柳图
朱元璋父子的“射柳”游戏及由此引发的政治血案
尽管娱乐对于朱元璋来说很奢侈,但是,毕竟人是需要放松的。因此,朱元璋对于一些既能够锻炼本身体能又能高兴的游戏还是比较支持的。例如“端午射柳”。“射柳”有的说是源于春秋时期养由基百步穿柳。由此可见,“射柳”是一种军事游戏,和“百步穿杨”有很大的关系。
在此处,“百步穿杨”的杨,其实指的是姓杨的杨。当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和邗沟时,曾经在两岸栽种柳树,并赐这些柳树为“杨”。因此,杨柳杨柳,说的就是柳树。
这种军事游戏在宋金辽时期,中国北方地区非常盛行,元朝建立后推广到了全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阴历三月辛卯端午节(阳历1391年5月9日),朱元璋率领公侯子弟射柳。
各位读者不要小看这条记载,尽管在《明太祖实录》中只有“射柳,中者赏彩帛”这几个字,但却是娱乐强大的体现,就连朱元璋这样的人都需要娱乐。更何况其他人能呢。由此,明朝的帝王们从此以后便越来越多的娱乐了起来。
1413年5月4日的端午节,永乐皇帝的娱乐形式多了许多。除了射柳之外,还有蹴鞠等。《明成祖帝实录》(永乐十一年五月癸未)记载,永乐皇帝玩得很高兴。对于射柳射中者不但有彩帛还有纸币发,更令手下众人赋诗庆贺。
在这场娱乐汇演中,当时的皇太孙未来的明宣宗大放异彩。因为,他射柳射得好,永乐又见万国来朝心情一高兴,出了一幅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他迅速答出“一统山河日月明”。由此可见,明宣宗委实不简单。历史也确实告诉我们,明宣宗是一位好皇帝,虽然他的娱乐项目比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多,但并没有耽误国家政事。
在宣宗朝,曾经发生过一件大事儿,宣宗废除官妓。由此,催生出了明朝中后期青楼业和男妓的盛行。这咱们先按下不表,继续说一下由“射柳”引发出的“政治血案”。
建文帝登基之后,朱棣造反。建文二年五月,朱棣攻破山东德州后,并发临邑。这一日,恰逢宿安人纪纲与穆肃投军。燕王朱棣将二人叫到马前。手中马鞭一指纪纲“尔有何本领!”,纪纲答曰“草民力大无穷,刀马纯熟。在军中取敌将头颅如探囊取物一般”。朱棣冷冷一下,催马前行,“尔说力大无穷,可能阻我前行?”
纪纲上前抓住了马尾巴,双膀较力,顷刻间竟然将朱棣坐下这匹千里骏马拽住。无论朱棣如何催动,这战马竟然不能走动丝毫。朱棣大喜,立刻收了纪纲。其后,战功卓著。朱棣继位后,被封为锦衣卫指挥使。
然而,纪纲这个人残暴、贪婪成性。朱棣在位初期诛杀建文帝旧臣及其亲眷数万人,多是由纪纲这个人负责。更为令人发指的是,他还将数百名小孩儿阉割,或者送入宫中成为自己的心腹党羽或者服侍自己。著名的文学大家解缙,就是被纪纲派人将其灌醉后裸体放入雪地中活活冻死。
因为纪纲是朱棣的亲信,不但是是锦衣卫使又是都指挥佥事,其权力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人物。阳武侯因为与他争夺一位女道姑差点被其打死,浙江按察使周新因为历数纪纲的罪状反被诬陷,以某犯罪处死。
终于到后来,纪纲在家里私穿龙袍,私养亡命之徒,打造了足以装备数万军队的武器铠甲等,更有甚者还暗中修建通往皇宫的隧道。准备时机成熟推翻朱棣。永乐十四年(1416年)端午节(5月2日),纪纲想学赵高指鹿为马,看看众人是否与自己是一心。
他告诉手下庞英:明日我故意射不准柳枝,你则将其撅折并高呼“纪大人射中”。到那时看看有没有人敢提出异议。结果,万千双眼睛在第二天庞英喊出“纪大人射中”之后全瞎了。然而,纪纲忘记了他对手并不是胡亥。朱棣三个月后突然发难,将纪纲抓捕。纪纲被凌迟处死其罪状被昭告天下。
朱棣之后的历代明朝皇帝都保留了这一习俗,到了后来,“射柳”和马球比赛同时进行。与此同时,宫廷游戏也越来越多。与皇族相比,明代的官员的娱乐方式也随着皇帝的变迁而变迁。说起,官员的娱乐方式,首先就要涉及到官员的休假制度,因为,休假的主要内容就是放松、娱乐。
明代的老鹰抓小鸡、跳绳、高尔夫球等;敬亭遗韵与负鼓盲翁;朱元璋最爱《琵琶记》
民间的娱乐民间的娱乐形式有许多。例如民间的庙会就有飞叉、中幡、耍花坛、双石、杠子、石锁、花砖、舞狮子、竿术、刀门、马戏、弄伞、筒子、扒竿、蹬梯(车、人)、筋斗、弹(捶丸)丸等各种杂技。除此以外,还有魔术、口技等。例如,中国第一本魔术专著就出版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里面记载着20多种魔术表演。其中“捶丸”是明代中后期,宫廷与民间都非常流行的一种运动。起初,捶丸只在民间流行,其后才逐步进入宫中。捶丸由唐代出现的步打(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发展而来,到宋代基本成型。在宋代,从宋太宗开始每年的三月都要举行捶丸比赛。捶丸使用的球杖和今天的高尔夫球杖相似,呈L型,玩法也相似。用弯曲过来的木耙极大由硬木做成的小球,以进入洞穴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明代的皇帝和百姓,如何吃喝玩乐(图文)
明成祖最爱打马球
在民间儒家子弟当中最流行的当属围棋和象棋。
到了元旦,与宫中千篇一律的烧香、放鞭炮、跑马(由顺天府在东直门外举办)不同,民间的娱乐形式非常多。主要有:逛花市(这是明朝的一大贡献)、杂技、游艺等。其中,放的鞭炮比宫中的要丰富许多。鞭炮的名称有霸王鞭、地老鼠、几十种之多。
除了以上外,还有一些自娱自乐的游戏,例如儿童玩的“抓子”。这种游戏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流行。笔者小时候玩的一种“抓子”游戏是这样的:将石子儿放在掌心,然后抛起。之后用掌背接住,再抛之后掌心接住。由此反复,直到跳出为止。看谁坚持时间长。当然,这种游戏一般是女孩儿玩的居多,男孩儿在笔者小时候主要是“摔方宝”。明朝这种游戏没有出现。明朝男孩儿玩的一般是踢毽子。
儿童群体游戏,就是至今我们仍在玩的老鹰抓小鸡、跳大绳。
成年人的游戏方式有很多,例如掷骰子、推牌九、一点半、四色牌、掷小谣儿、打梭哈、捡红点等室内游戏。室外游戏如六博、投壶、高跷、弄丸、陀螺、竹马、八封阵等。
元宵节因为是大节日,所以娱乐形式比较多。例如宫内有逛灯、蹴鞠(由宫内嫔妃组织的“齐云社”表演)等。成化年间,由于民间娱乐形式影响加深。宫内也开始有了魔术和杂技。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明宪宗行乐图》就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表现。那个时期的观灯最有特点。
清明节除了踏青之外,就是嫔妃们可以玩秋千。民间则继续表演着高跷、杂技。
端午节,皇宫会在西苑举办龙舟比赛。民间除了龙舟比赛之外,最盛行的当属斗草。这种游戏,现在仍然被民间游戏着,史料正式记载出现在魏晋时期。这种游戏现在属于儿童游戏,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属于老少皆宜的面目。主要玩法是:拿树叶或草的茎相互缠绕,双方用力拉,哪方的草茎先断哪方输。
同民间一样,七夕节,宫内女眷也会进行乞巧活动,由宫内24衙门之一的兵仗局组织。
紧随其后的中元节,宫中的甜食房要照制进供佛波罗蜜;西苑要做法事,放荷灯。至于观赏盛开的荷花、斗蟋蟀等,也是这月宫中的娱乐活动的一部分。
明代宫廷的娱乐形式在武宗时期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正德三年(1508年)命令天下将擅于杂技、骑射、马戏、曲艺、戏曲、吹拉弹唱的人送到北京,并在河间等府建造乐户的居住地。
敬亭遗韵与负鼓盲翁
荒草地上躺着一位老人,身上的血在流。他的右手紧紧地握着一把三弦,嘴里嘟囔着:中华神州五千年,代代皆有真英灵。大明皇帝丢了命,清兵南下败南明。许久之后,老人醒来,看了看四周,两眼流泪。爬了起来,掸了掸身上的土。一阵狂笑,拿起了三弦,一阵弹拨。高声唱着: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就是评书和评话等多门曲艺共同的祖师:柳敬亭。这位柳敬亭生于万历十四年(1587年),卒于康熙十六年(1670年)。此人生于泰州,原名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江苏泰州人。
此君15岁那一年,因为犯法逃亡他乡。因为,听艺人说过书,又喜好音乐,便弹三弦说起书来。名震江南。到后来,在云间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市说书名家莫后光的指点,艺业大增。崇祯十三年,成为明末枭雄左良玉的幕僚兼御用艺人。因为,其长期从事曲艺工作,擅于与各色人等交接。为此,左良玉命他经常走访南京,和权臣马士英、阮大铖疏通关系,人称“柳将军”。
顺治二年,左良玉奇兵以清君侧为名,捉拿马阮二人。但中途左良玉病死,其子左梦庚投降清军,柳敬亭和大将袁继咸誓死不从。最终,袁继咸被抓,柳敬亭差点儿死于乱军之中。自此,重操旧业说书度日。康熙元年(1622年),因为清朝皇帝和王公大臣特别喜欢听书,漕运总督蔡士英命他随行来到北京,给王公大臣们说书。
其后,在北京演出期间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一切乐器不能使用。柳敬亭便舍弃了三弦只用嘴说,由此,一门新的曲艺诞生,他就是现在的评书。当然,这种是评书的雏形,评书的真正创始人是王鸿兴。至今已传到了第十一代。晚年他收徒居辅臣,居辅臣则成为评话的创始人。
明代的皇帝和百姓,如何吃喝玩乐(图文)
明宪宗行乐图
之所以提到柳敬亭,一是各类著作中对于曲艺谈之甚少,相反戏曲往往被许多著作谈及。究其原因,主要是戏曲被某些人看作是高雅艺术,曲艺作为民间的娱乐形式往往不被人重视。而在娱乐形式并不丰富多彩的封建社会,曲艺的受众面比戏曲要多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之外,基本上都是由曲艺先生进行表演、流传,直至出现文学巨擘进行整理修改方才形成。这一点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两本书最为明显。
既然,这本书谈的主要是百姓生活,曲艺不能不说。而明代曲艺方面给后人最大的贡献就是,直接促进了评书、评话的诞生。
同几乎所有封建社会的艺人一样,年轻时无论他多么得风光无限,年老时总会穷困潦倒。以柳敬亭为例,他说一回书的定价就是一两银子,而且还要提前十天预约。但晚年却很凄凉,也可以说是穷困交加。
明代说书非常盛行,皇宫内的有些宦官就专门习此技术。这个时候的说书一般都是有乐器伴奏。而且,明代开国说书先生就有一个特点:时事书。
例如《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这本书的形成。每次郑和率船出海之后,数千乃至数万人的随行队伍成员们就会向世人讲述各种奇闻异事。许多说书先生便根据这些新奇的事儿,或者加入书中或者单独成为故事。当时的人称之为“看场之平话”。
中国名著中有一部分经历了:史家记录到民间传播,最终由曲艺弘扬流传后小说家写作这一阶段。《三宝》这本书也是如此,到万历年间由罗懋登对说书先生的内容进行润色、加工成书。最典型最知名的当属《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曲艺对于文学、艺术的影响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大的,而且在今天也有着强大的娱乐诱惑力。例如,身为曲艺曲种的二人转、相声、评书、评弹等,至今都有着无数痴迷者。明代大众最广泛的娱乐欣赏方式是曲艺,较为高级的就是戏剧了。再介绍明代戏剧业之前,请先看一个小故事。
千里大旱,裂土深深。乌鸦在干枯的树上欢叫,呱呱呱地声音让人倍感凄凉。阵阵哭泣声中,一位身着粗布的女子,正哎哎切切地哭着。她跪倒在地,用留着鲜血的手刮着地面。慢慢的地面被挖出了坑,越来越深越来大。最终,那巨大的坑可以承载两个人居住之后,她才站起了身,艰难的回往家中。
家中有两具尸体,男的五十开外,女的五十左右。女子一见二者面容,不禁再次痛苦失声。“爹呀,娘呀,怪媳妇我未能尽孝。媳妇之最,媳妇之罪!”说吧,女子先将婆婆的尸体放在一个破芦席上拽向了那个她双手挖出的坑。
按照坟头儿的规矩,必须要冒尖儿的。因此,这位女子再次用双手挖土。那坚硬似铁的地面,让女子的心更坚疼痛。每挖一下,她的身子就震颤一下。她在口中默念着“二郎呀,二郎!你为何总不归家!”
挖好了坟头,女子回家整理了一下包了个小包袱匆匆上路前往京城。这一日,她来到相府门前乞讨。突见一人骑着高头大马,满面红光的走来。女子高呼一声“二郎!”那人猛见此女,浑身一颤。“哎呀”一声,之后眉头紧锁,牙关紧咬。低声说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赵贞女!蔡氏!非是我蔡邕歹毒,今日为了我的荣华富贵,我怎能容你!”
想到此处,蔡邕一提马的缰绳,那马稀溜溜几声嘶鸣之后,直奔女子而来。
许多人都知道蔡邕是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个很知名的女儿:蔡文姬。蔡邕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知识分子。可惜,因为民间素来对知识分子有些看法。而且,确实有一些人自从考取了功名之后,抛弃妻子投入富贵豪门的怀抱。因此,民间自然对某些知识分子采取敌视态度。因为蔡邕的知名度较高,很不幸,蔡邕被选中成为了这样的代表。
这是《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内容。该剧出现于宋代,在南宋这个故事流传非常广,特别是曲艺和戏曲、民歌小调等都有所展现。“秦香莲”这个故事在清朝没有出现前,“赵贞女”就是“丈夫忘恩负义”的受害者的代表。更有一种说法认为,秦香莲故事中的主人公陈世美的原型陈熟美的两个好朋友仇梦麟和胡梦蝶,因与陈熟美发生冲突。正在气愤之极,忽然看到了《琵琶记》这部戏。因为,这部戏的前身就是《赵贞女蔡二郎》,所以,二人买通剧作家写了“秦香莲陈世美”的故事。
总而言之,赵贞女和蔡邕的故事流传和影响极光。对此,陆游在《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中便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可到了元代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赵贞女和蔡二郎的故事彻底变了味儿。正因为,这种变化,才使得这部剧在明初朱元璋治理下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