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耶雷雨扬全文小说5
❶ 芭蕾舞剧雷雨的演出介绍
演出大事记
本剧是根据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改编、创作的。1981年12月戏剧家曹禺为本剧演出撰写了《为中国文化争光——看芭蕾舞剧〈雷雨〉有感》的文章,又于1982年在《曹禺谈芭蕾舞剧〈雷雨〉》的文章(5月10日上海《新民晚报》)中再一次肯定芭蕾舞剧《雷雨》对人物的处理。
1983年首都舞蹈界召开芭蕾舞剧《雷雨》的专题座谈会,探讨其成就与不足(见《舞蹈》1983年第3期《〈雷雨〉声中的启迪》),肯定它是“为开拓中国舞剧事业的勃兴之路所取得的成就”。
本剧曾参加第十届“上海之春”演出。1983年获上海市文化局1980—1982年度创作演出奖。
评论撷萃
评论撷萃为中国文化争光——看芭蕾舞剧《雷雨》有感
曹禺
芭蕾舞剧《雷雨》是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创作。它的成功,不是因为过去有个常演的戏《雷雨》,可以模仿,可以抄袭。而是打破话剧《雷雨》的框框,用芭蕾的语汇,把它重新写过,凡是艺术家必须有独创、有勇气、有见解、有想象、有表现能力。上海芭蕾舞团艺术家们是具有这些条件的。
一年前,胡蓉蓉同志和她的伙伴们到我家,谈起改编《雷雨》为芭蕾舞剧。我觉得这是妙想天开,不能成功。可她们说:“我们有想法!有路子!”她们眼里闪着一种惊人的异彩。我有个怪念头,凡是真有思路、有信心、有勇气的人,时常露出这样的神色;但我还是迷惑,我虽有些兴趣,我毕竟将信将疑。
这一年,我们晤谈了几次,讨论热烈,毫不拘束。不管上海是天朗气清或是细雨霏霏,这群芭蕾舞家和作曲家总是在快乐的笑声中来,又欢快地回去。
暮秋,上海芭蕾舞团邀我去看舞剧连排。宽阔明亮的排练间,摆了一架钢琴,没有光和景,没有华丽的服装,演员们着代替服,音乐伴随着芭蕾演员的心灵和流旋飘逸的舞姿,时而切切私语,时而幽怨暗恨,时而激烈昂扬,时而暴雨狂风。这一群男女艺术家,纵情尽兴地舞起一场无言的悲欢离合的戏来。连排完了,大家很受感动,才知道这是经历了严冬酷暑,下了一年磨练的苦功的收获。我们认为这出舞剧或将在千百个舞剧中占一个显著的位置;时间会证明,随着不断的精雕细琢,它将逐渐成为群众喜爱的创作。
正式在舞台上演出了,这出丰富多彩的舞剧多次获得观众热烈的赞许。这个舞剧独创新风,在穿插与神韵上有它自己的抑扬顿挫、承应转换的境界。我赞同那样的删节与改动。如“鲁贵窥听”“朴园忆旧”这两场舞蹈,省略话剧要用多少言语才讲得明白的情节。
编舞家、舞蹈家和音乐专家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打动我的,是舞剧第三幕。繁漪死命拦住要逃走的周萍的那一场,芭蕾舞剧给她以充沛有力的大起大落的表现。舞剧的繁漪,比话剧舞台上的更洒脱了。两个繁漪的演员:杜红玲与石钟琴都各有独到之处。
现在许多人在议论芭蕾舞剧《雷雨》了。有人讲:新颖别致,难以言喻;有人讲:恰到好处,希望再看。一位朋友对我说:“芭蕾舞剧的灵感,一向来自神话、传说、小说、歌剧、音乐、诗歌。此外,由编导自己写故事。由话剧移植的芭蕾舞剧,过去成功的只有一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现在的芭蕾舞剧《雷雨》也是较好的一例。”这种成就当然是芭蕾艺术家们的功劳。我感谢的是,在上海市委和文化局的领导下,上海芭蕾舞团把行将半个世纪的老戏,搬到今天的芭蕾舞台上,使它又年轻起来。
这个舞剧,正如胡蓉蓉同志和她的伙伴们引以自豪的,是“民族化”了的。这很重要。西方的艺术,拿到中国来,不应止于照搬。对于各种文化,我们是善于吸收、融会的。
艺术家们说,芭蕾舞剧要“性格化”。这是个难题目。仿佛大部分的芭蕾舞剧的人物,都有点概念化。最好的芭蕾舞演员有极高的艺术与技巧,但他们多半仅仅表现“善与恶”、“美与丑”、“抒情与激烈”、“悲哀与昂扬”的意境,不能生根于“人的性格”的土壤里。然而,芭蕾舞剧《雷雨》中八个人物,有表达追求“性格化”的舞蹈,也有一定的个性。
芭蕾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从文艺复兴到今天,五百多年来的变化与发展,由意大利传遍到全世界。它是一种既有普及的群众基础,又有提高的广阔前景的艺术。中国介绍芭蕾,时间短、进步快。但是,今天无论首都和上海,都需要大跨一步,大下功夫,提高体力,严格结实地科学地打下芭蕾艺术与技巧的深厚基础。聘请世界芭蕾的好教师与我国芭蕾的好教师协同教练,摸出中国芭蕾舞的路子来。要如中国的体育界一样,登上国际高峰。“说”容易,“做”很难。这需要我国文化领导者与艺术家们下大决心。
中国的芭蕾,一定要发扬中国人的气魄与实力,为国争光,为中国文化争光。
(选自《上海画报》1982年第2期)
❷ <雷雨>读书笔记或读后感
我个人认为你可以选以下一个着重写或几个方面写:
1、《雷雨》中对于你比较偏爱的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你自己的结论(如蘩漪,她是一个比周萍和四凤还要令人同情的人,正如她自己所说,她被两代人欺负,她所做的一切是可以原谅的)
2、你也可以针对《雷雨》的故事情节进行大致的分析,即可以总体把握人物特点
3、你还可以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等方面来深入剖析曹禺先生这部名作的思想内涵及它所包含的当时社会的黑暗性
4、同样,你也可以用分析文章的办法来分析它,比如从文章写作背景、特点、写作方法等方面分析
不过我个人认为,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宜小不宜大,涵盖面太广反而不能深刻的表达你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例文:
(一)
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情情仇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
悲剧的初始,往往是一个并不动人的错误.富家少爷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与家中女仆坠入爱河,这样的故事在那时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见.理所当然,富家长辈愤然反对二人"悬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将怀抱婴儿的女仆赶走,还"用心良苦"的强要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悲剧的初形在这里开始酝酿而出.
周朴园,作为剧中中心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又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 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全都,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他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于鲁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以后还仍拘泥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 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么 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 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莫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的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么 堂堂正正的对峙,随后潇潇洒洒的扬头离去,总比自行降自己于他人身下要舒畅,不是么
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二)
曹禺曾说:“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他的一生并不是顺利的,平坦的。这也让我更加深信正是这些痛苦的经历,才使他产生了伟大的作品,诉说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难。
《雷雨》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周朴园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者,也是一个资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继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受过一定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缺乏反抗勇气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摆脱与继母的这种不伦关系,又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婢女四凤,而蘩漪的儿子周冲也爱上了四凤。出于嫉妒,蘩漪通知四凤的母亲侍萍来领走四凤。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第二个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蘩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妈痴呆了,绝望的蘩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罪恶的家庭崩溃了。
我曾经也大概地看过人艺的话剧《雷雨》。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都惊叹于曹禺大师对戏剧的掌握。他巧妙地将一个大家庭几十年的恩怨情愁浓缩到一天来表现,浓缩到四幕,两个场景来表现。集中的地点和时间所表现的东西却并不单薄,有畸形的爱,突破束缚的勇气,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坚信和宿命的痛苦。围绕着八个人物,我看到的是整个社会。同时,我也生动地看到戏剧这种文学题材的特点。这部剧作为一个经典,的确是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阅读的。
曹禺曾说:“《雷雨》的主题不是以道德败坏和乱伦为主题的,也不是写因果报应,《雷雨》写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的发酵,情绪的汹涌推动着我诽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宇宙间的残忍,相信种种宇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我很能理解,作者在创作时候并没有一种明确的主题,而是处于本能地一种倾诉,跟着自己的感觉去表现一个世界。
无疑的,我看到了一个罪恶的社会,一个危机四伏的黑暗的社会。但是这也更多的是对世界的一种感觉,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历史某个时期,这也正是我在这个时代去读的时候,还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现的那个家庭,那个社会给我一种无路可逃的感觉。周萍、四凤、周冲,还有蘩漪似乎一直都处于一种想要逃离这一切的状态里,他们想要离开,想要摆脱,想要征服。但是他们的痛苦却始终没有出路,反反复复地挣扎,甚至死成为了唯一的解脱。是的,那个社会,那样的生活没有给他们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雾般不能真实地抵达。探索真理的路上他们已经不能忍受,我想这也正是一种无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为自己作品集写后记的时候说:“今天看来,必然有很多缺点和谬误”,然后他谈到没有写一个无产阶级人物,没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却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会跨越时代,跨越阶级。
从周鲁两家的冲突上,表现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冲突。侍萍和四风是旧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但是同样她们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世界没有告诉她们:她们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里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许她应该让自己心理负担的少一点,而不必把社会造成的悲剧由自己独自承担。
我想,这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宿命论思想,很多东西归于命运。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也没有影响作品的深刻性。我当然不会认为世界上存在什么天命的因果报应。但是社会和家庭给予一群人的悲哀,却正是这样才被展现地淋漓尽致。他们的确可以在黑夜里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对于他们已经太难了。
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但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蘩漪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一个受伤甚至近乎于变态的女人身上,我隐约看到了她同年青人一样纯真的爱。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在无人可爱中寻找自己唯一的爱人;这是错误的爱,痛苦的爱,却也是深刻的爱。她是一个被爱折磨却没有出路的人。如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么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或许这也是她对丈夫、对自己不尊重的一种变态了的报复。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
让我想起一句话:爱和怜悯都是罪。
❸ 轩辕剑5同盟营地的那个长股民疾速的亲人上哪找啊
你先答应替疾速寻找亲人,等主线剧情进入朱雀国之后,在传送点屋子的后面,可以找到疾速的亲人,得到溶石魔羽,回盟军大营找疾速,得到归元花露水。
❹ 三国演义。边城。呐喊。雷雨。老人与海的作者简介,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以及经典故事情节与结构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罗贯中像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罗贯中,元末明初生于山西太原祁。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他根据自己看法,将历史艺术化,写成了《三国演义》。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他许多作品今天依然显出极强的生命力。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以《边城》等作品享誉文坛,蜚声海外。
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一个旧军官家庭,后因家境转入困顿,刚刚小学毕业、年龄还不满十五岁时,即厕身行伍,到人世间去“学习生存”。其后数年间,他随当地军阀部队辗转于湘、川、黔边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在创作的同时,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以其在文坛的广泛影响,被视为“京派”作家年轻一代的领袖。一九四九年以后,由于“历史的误会”,改行从事古代文物研究,并先后出版《明锦》(与人合作)、《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古代文物图案集及学术论文集。一九六四年,受周恩来之嘱,着手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脱离滚滚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块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正因为这“爱”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边茶峒里的“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
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❺ 柯受良和雷雨扬合拍电影
大概是《刑杀之法》吧
❻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七把名剑都叫啥名
有九把和八把之说哦。1、九把说,见于《史记》,“天下之剑韩为众,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九大名剑,皆出自西平”。这九大名剑分别为: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2、八把说,见于《越绝书》,书中记载全部为著名的铸剑师欧冶子所铸,共八把,五把给了勾践,三把给了楚昭王。八把剑分别为: 1、湛卢;2、巨阙;3、胜邪;4、鱼肠;5、纯钧;6、龙渊;7、太阿;8、工布3、十把说。后来欧冶子的徒弟干将莫邪夫妇俩又铸了两把宝剑,与其师的八把合到了一起就是成了十把。即以上八把再加上干将、莫邪两把。
❼ 华夏神剑谱
一、辕剑
辕剑,取于“轩辕”一词,而“轩辕”二字则与天下第一帝——黄帝有关。黄帝的先祖是有熊氏,而有熊氏崇尚的就是土德,因为唯有土地方可生存。而土多是黄色,黄帝母亲就附宝给他起名叫黄帝。又因他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之丘,于是他就以姬为姓,以轩辕为号,所以黄帝我们也称之轩辕氏。在中华文明发端之始,黄帝就开始造车,所以“轩辕”二字又有了车的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华夏始祖早就将龙、凤、龟、麟,视为四大圣物,并深深地渗入到农耕时代与之相关的水土文化之中。黄帝号为轩辕氏,轩辕二字,即为“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龟。但"轩辕"一词传到现在,多为指车,少有人指龟。
铸造辕剑,则有这样的传说:黄帝命令座下一对十分思爱的夫妻铸剑师,要他们铸一把绝世名剑。但两位铸剑师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无法铸成理想的绝世名剑。那日黄帝来到剑房视察,不知是不是受神灵之点化,他断然割下自己的臂肉,投进剑炉。中华第一神剑——辕剑,即刻铸就。
辕剑的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而剑柄两则,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后来黄帝将这把象征着华夏民族之气的圣道之剑,传给了夏禹,所以此剑也有“轩辕夏禹剑”之称。
二、湛卢剑
说起湛卢剑,自然不能不说铸剑世祖——欧冶子。约公元前509年欧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携妻朱氏、女儿莫邪及徒弟干将。从宁波出发,到丽水瓯江,顺流而下到了福建的松溪县,他看中了那的湛卢山,是个寻铁铸剑的好地方。
据说他在此山上,一共铸成了五柄剑,第一柄就是“湛卢剑”,此剑湛湛然通体黑色,这种深沉的黑墨色,让人提剑在手,首先感觉到的不是它的锋利,而是能感觉出它的宽厚和慈祥。第二柄是“纯钧剑”,此剑出鞘,如芙蓉出水,泱泱如水消溶;第三柄是“胜邪剑”此剑是专取其爱女莫邪之名而立意;第四柄“鱼肠剑”此剑被专诸,受公子姬光之意,将剑藏于鱼腹之中,企图弑君谋位而得名,也正因为此,该剑又被后人视为不法之物;第五柄“巨阙剑”,巨,即是切之意,阙,意为锐利无比,此剑能削铁如泥。
传说湛卢剑是一柄神奇之剑,它会滴血认主,唯有仁道之君,方可使用此剑。于是人们说“湛卢剑”不仅仅是一件兵器,而是一只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上帝之眼,注视着天下君王。“君有道,剑在侧,国兴旺。君无道,剑飞弃,国破败。”就是对此“仁道之剑”的最好写照。
湛卢剑在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战败,将湛卢剑作为贡品敬献给吴王阖闾,吴王视为国宝,终日佩带在身,后又落到楚国被楚昭王所得,后传到南宋名将岳飞手中,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不知去向。
三、赤霄剑
众所周知,此剑为汉高祖刘邦的佩剑。因为刘邦起事前,用现在的说法,也不过是一个社会上的混混而已。于是有关此剑的各种传奇版本有不少。
其中以公孙冶为首的五位铸剑大师,揉合天下数百种精石,历经八年终于铸出这把千古神奇兵器的说法,是最为可信的。因为只有人和时间,才有可能创造出奇迹。
赤霄剑长三尺,剑身以玄铁铸造,人离剑七步之外,即可感觉到一股浓重的帝王之气。据说赤霄剑出炉之时,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雨交加,连王气所集的秦王宫殿,都为之震动不已。
公孙冶一看此剑,就面色大变,跌足长叹:“此剑既出,则天下大乱,我公孙冶竟成千古罪人也!”然后,惨然一笑,断然横剑自刎。而那赤霄剑,饮血之后却红光一闪,破天而去,不知所踪。
后来怎么就落入了刘邦之手,并让他在芒砀山,凭此剑“斩蛇起义”,他不仅铲除了暴秦,还战败了与他争雄天下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开创了数百年汉室基业。赤霄剑,也因此成为一代帝王之剑。
四、泰阿剑
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师伐吴,出征前派越臣文种为特使暗赴楚国,请楚昭王带兵在吴国西部边境起事,以牵制吴国的兵力。楚王早闻越国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湛卢山上,铸造出一柄"湛卢"宝剑,于是他乘机向越王提出,也要给他铸一柄宝剑,来作为出兵的交换条件。越王无奈,只好再命欧冶子为楚王再铸一柄宝剑。
欧冶子受命后,感觉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当时他们在湛卢山铸造大批的兵器,供军方使用。湛卢山上已经没有上乘的铸剑材料,能铸造出绝世名剑。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寻找新的铸剑场所,但能铸出绝世名剑的地方到底在那呢?他们一家苦思冥想,一愁莫展。
那年时值中秋之夜,他一家人上湛云峰饮酒赏月,欧冶子心中烦愁,几杯酒下肚就朦胧睡去。这时,有位白发童颜老人,站在云间,高声叫道:“欧冶子,你铸剑报国,可到秦溪山麓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龙水,还有亮石坑发光洞的宝石供你磨剑。”欧冶子忙作揖曰:“请问仙翁?秦溪山麓在何处?”白发老人道:“骑上白鹤它会带你去”。白鹤将欧冶子带到一处四周古木参天,湖月清澈,环境幽静的地方。欧冶子不觉大叫一声:“好地方!好地方”,妻子一把他推醒,欧冶子方知是一场梦。
第二天早晨,欧冶子夫妇携女儿莫邪,挑着行李,按白发老人指点的方向出发。他们日行夜宿,翻过八十一座山,渡过六十四条溪,才找到秦溪山,这就是浙江最高峰风阳山贩山麓,青山绿水,苍松翠柏,附近无鸡鸣犬吠。于是欧冶子认定此地就是铸剑的最好所在,他结庐砌灶,取英铸剑。他在此铸出“龙渊”、“泰阿”、“工布”三剑后,由越王献给楚王,楚王得剑后大喜,立即答应帮助越国。
传说晋国当年攻楚,并将其围了三年,就是想得到楚国的镇国之宝“泰阿剑”。但楚王不屈,就是不交出此剑,当他决定持剑亲上城头杀敌时,他叮嘱手下,如果城破,他将用此剑自刎。他自刎后其左右要拾其剑,骑快马奔到太湖,将此剑沉入湖底,让泰阿剑永留楚国。
第二天拂晓,楚王登上城头双手捧剑,长叹一声:泰阿剑啊,泰阿剑,我今天将用自己的鲜血来祭你!于是,拔剑出鞘,引剑直指敌军。匪夷所思的奇迹出现了:只见一团磅礴剑气激射而出,城外霎时飞砂走石遮天蔽日,晋国兵马大乱,片刻之后,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晋军全军覆没。
在《越绝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楚王召来国中智者风胡子问道:“泰阿剑为何会有如此之威?”风胡子对道:"泰阿剑是一把威道之剑,而内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处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内心之威的卓越表现,正是大王的内心之威,激发出泰阿剑的剑气之威啊!”于是泰阿剑成了一把威道之剑。
五、七星龙渊
据说当年欧冶子携妻女,来到仙人指点的秦溪山时,只见在两棵千年古树下面,整齐地排列着七口井,其形如北斗七星,井中寒泉清洌见底,欧冶子认定此地是铸造宝剑的最佳地点。
欧冶子汲水淬剑,当他将第一把剑放在石墩锤打时,突然乌云四起,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七条金龙从井口钻出,冲上云霄,尔后齐向剑坯上喷了口水后,就腾云驾雾而去。欧冶子举剑观之,只见剑身刚柔并济,剑锋锐利无比,他随手举剑向巨石劈去,只听“啪”的一声,巨石被劈成两瓣。
但此剑虽然锋利无比,外表并不光亮好看。欧冶子想起那梦中仙人,曾指点“亮石坑的宝石可供你磨剑”。于是他四处打听这“亮石坑”在何处?后来到九姑山访问一位采药老翁,老翁告诉他:“离城四十里处,有个发光洞,存亮石数以万计,若能得石磨剑,磨出的宝剑必定光亮无比;只是洞边有巨鹰把守,无人敢取”。于是欧冶子带妻女,各执一把宝剑,奔赴发光洞。找到发光洞后,果然看到一只凶猛无比的巨鹰。那巨鹰一见生人到来,就拍动翅膀凶猛扑了下来,一双利爪拦腰就将莫邪抓住后飞向天空。欧冶子夫妻执剑拼死与其搏斗。莫邪虽被抓在空中,但她一边挣扎,一边持剑朝巨鹰的翅膀乱刺,结果巨鹰被砍伤坠地,欧冶子上前补上一剑,结果了巨鹰的性命。他们取回亮石,果然磨出来的宝剑,不但锋利无比,斩铁如泥,而且光亮如银。
在《吴越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因荒不择路,逃到了长江边。前是波涛万顷的长江水,后有刀枪在手的万千追兵,正在危急万分之时。一渔翁驾一小船将伍子胥渡过对岸,伍子胥要其留名,以图日后回报。渔翁不言其名,只自称“渔丈人”也。伍子胥无奈只好作揖道别,但行出不远,总感不谢救命之思,非君子所为。于是又返了回来,并解下腰间的祖传三世的七星龙渊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
"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七星龙渊剑就是成了一把诚信高洁之剑。
此剑后来为了回避唐皇李渊之名,改为"七星龙泉剑"。
六、干将剑
干将,吴国人,欧冶子之婿jqk约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33年]。据说他原本就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铸剑师。他生成八尺之躯,英武异常。在未拜在欧冶子门下时,就已经懂得了熔、锻、铲、锉、刻、淬、磨等诸般铸剑工艺。只因欧冶子之女莫邪是一位眉清目秀、聪明贤慧,勤劳勇敢的好女子。为了能与莫邪成亲,才成了欧冶子的徒弟。
干将剑刃长三尺,柄长六寸,刃宽约三寸许,系红樱剑絮,重九锵,即三斤十二两,剑身有龟纹雕饰,舞动时有如虎啸。
七、莫邪剑
莫邪,欧冶子之女,干将之妻,赤之母。
莫邪剑刃长四尺,柄长一尺,刃宽约两寸许,系湖绿剑絮,重约十锵,即约四斤二两七分,剑身有漫冶,即水纹雕饰,舞动时银光流泻,如银蛇吐信。
干将莫邪剑是雄雌双剑。当你看到其中一柄剑时,就必然会看到另一柄剑。这两柄宝剑是永不分离的。
此剑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干将眼看三月的铸剑期将满,但因炉中的铁英还是无法溶化,而不能如期铸成宝剑。莫邪为了救夫,就自投剑炉之中,从而铸成了这天下无双的干将莫邪雄雌双剑。
这种传说有多少真实性,我们无需考证。但铸铁在加热过程中,碳的含量会不断下降,如果不能适当在加入碳的成份,那铸造出来的剑,就会变得柔韧而缺乏刚度,这样的剑最多只是一口熟铁剑,而不可能成为能削铁如泥的宝剑。
就从当时的生产条件来看,干将不可能在那时会拥有一个,能跳入一个大活人的大坩锅。于是另一种说法可能更可信些,即莫邪剪掉头发和指爪投入炼炉,而头发和指爪都可以化为碳的成份,使铸铁的晶格结构产生有序变化而溶解,从而就能铸造出柔韧而又锋锐的钢剑。
据说干将铸造出干将莫邪双剑后,只将莫邪剑献给了楚王,而将干将剑埋于山中。并嘱咐莫邪等到儿子成人后,一定要用干将剑为其报仇。后来楚王得知干将另藏宝剑,一怒之下果真将他杀了。
干将死后,莫邪生下一子,名为赤。其子生来与众不同,双眉相距尺余,固又名眉间尺。他成人后就背负干将剑,前往楚国报仇。而楚王在梦境中早有预知,就命人到处追捕。赤四下躲避,始终无法下手。
一日山间得遇一剑客,允诺说只要他得到干将剑与赤的人头,即可代其成事。赤当即就提剑刎头相付。
剑客依诺面见楚王。赤的人头虽死,但仇恨未减半分,楚王看了惊惧不已。剑客即献计将赤的从头用沸水煮,并请楚王移驾一观。楚王不疑有诈。待楚王探头相望,剑客提起干将剑,就将楚王的头斩落锅中,并当即自刎也将自己的头吹到了锅中。三头于沸水中混为一体无法辨识。宫人分其三份,合葬一处,于是就有了“三王墓”之说。
但有人考证,干将莫邪剑,在吴越争霸时沉入延平的剑溪,即现在的福建南平市的闽江之中。干将莫邪剑,因为有上述传说,也成了一柄爱情之剑。
八、鱼肠剑
鱼肠剑,是欧冶子在湛卢山上铸造的五柄名剑之一。此剑到底多长,现在无法具体考证。但一定不会太长,长了它就决不可能,能藏到鱼肠之中。最可能的长度应当是“不足半尺”。
但这尺旧时是没有统一的。禹时十寸为一尺,汤时十二寸为一尺,武王时则是八寸为一尺。因此这鱼肠剑的长度,也只能是个大约数。
说到鱼肠剑就不能说到专诸,专诸是吴国堂邑人,当时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时就知道,专诸是一位状如饿虎,声像巨雷,力能扛鼎,身手快捷,肝胆侠义的勇士。有一次伍子胥看到专诸跟很多人打架,“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正打到热闹处,他老婆赶来只在他背后喊一声“你还不快跟我回去”。他就立刻停手,跟在老婆后边回家了。在凡人的眼中这专诸,也只是一个怕老婆的货色,但在伍子胥眼中,则是一个勇猛而又理性的真汉子,于是他就选定了专诸,为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让公子光夺得皇位后,好帮他去打楚国为他报仇。
公子光为什么要杀吴王僚呢?这得从吴王寿梦说起:吴王寿梦共四子:诸樊、馀祭、馀昧、季札。寿梦知道这四子之中唯有季札最贤能。于是他想立他为太子,季札心知如果这样,有可能会出现“煮豆烧豆箕”的惨剧,于是他坚决不受,吴王只好改立长子诸樊为太子。寿梦临死时,与四子相约,王位以兄弟相传,直至季札为吴王。
诸樊当王后传位季札,季札仍不受,诸樊死,馀祭接位,馀祭死,馀昧接位。至馀昧死,按照寿梦遗言,当立季札为王。但季札不想当皇帝连夜出逃,吴国大臣没法就立馀昧之子僚为王。而公子光则是诸樊的长子,寿梦的长孙,季札不愿为王,按理应当由他来继位,轮不到僚来当皇帝。于是他就在暗中广纳人才,为夺取王位做准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诸就成了最佳的杀手。于是人人皆知的血腥一幕就那样上演了。吴王僚死在了专诸的鱼肠剑下,专诸被公子光布下的剑手砍成了肉泥。公子光成了吴王阖闾。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夫概为先锋,出兵六万攻占楚国国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
鱼肠剑,也因此成了一柄义勇与不法之剑与一身的天下名剑。
九、纯钧剑
纯钧剑,又名纯钩剑。此剑依然是欧冶子在湛卢山上所铸。在《越绝书.外传记宝剑》中,是这样述它的:“如芙蓉始出,观其(纹),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观其断,岩岩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此所谓纯钩耶”。
纯钧剑,外观虽然精致华美,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但锋芒决不因其华美而减之,它斩金截铁,依然如同摧枯拉朽。也就是它将亮丽优美与锋芒不减完美地融为一体,被喻为尊贵无双的千古绝唱之剑。
传说,有人向越王勾践许以千匹骏马,三处富乡,两座大城,来换这把纯钧剑。勾践看到这么多的好东西,心里正在犹豫是不是与其换之。为了慎重起见,他请来了著名相剑大师——薛烛,想听听他的意见。
薛烛一看纯钧剑,就立刻厉声道:“这把剑是天人共铸的不二之作。为铸这把剑,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锡,万载若耶江,江涸而出铜。铸剑之时,雷公打铁,雨娘淋水,蛟龙捧炉,天帝装炭。铸剑大师欧冶子承天之命呕心沥血与众神铸磨十载此剑方成。剑成之后,众神归天,赤堇山闭合如初,若耶江波涛再起。如此绝世无双的宝剑,区区骏马城池何足道哉……”
当然这也是古人对纯均剑的一种敬仰,而编出的优美传说。但做为一种文化传承,后人还是喜欢这样的传说的。于是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就将这柄绝美的纯钧剑,化入他的小说《越女剑》中,使这柄尊贵华美之剑,更加地广为流传。
据说在2004年“龙泉论剑”时,龙泉工匠曾向金庸先生赠送了一把现代版的纯钧剑,金庸先生也为此剑亲笔签名,并刻上了剑刃。该剑原型现珍藏于浙江大学。十、承影剑
承影剑是一柄最奇特的名剑。相传它铸造于商朝,为春秋时卫国人孔周所收藏,这是一把有影无形的长剑。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周曰:‘吾有三剑,惟子所择。……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际,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状。其触物也,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见’”。在《文苑英华·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铭》中也有:“蛟分承影,雁落忘归”。这样的字句。
为了神化这柄承影剑,有人是这样描述的:“扬起的双手划出一条优雅的弧线,挥向旁边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轻轻的‘嚓’的一声,树身微微一震,不见变化,然而稍后不久,翠茂的松盖就在一阵温和掠过的南风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轮,昭示着岁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长剑又归于无形,远古的暮色无声合拢,天地之间一片静穆”。不管古人与今人如何描述这柄有影无形的长剑,他们都是为了表达,我悠悠五千年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也如这柄承影剑一样,在“有影无形”中,承载着我华夏古国的博大精深,它如这一柄柄精致优雅的神剑一样,在世界历史的上空,划下我中华民族最完美的弧线。
❽ 雷雨的艺术特色
【外文名称】
Thunderstorm
【原作者】
曹禺
【主要人物】
周朴园、周繁漪、周萍、周冲、鲁侍萍、鲁贵、鲁四凤、鲁大海
【主要内容】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被搬上电影和电视荧屏撼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厅里使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太太这么一问,她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休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蘩漪让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就是要让她把四凤带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现在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周萍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盼望这一次的谈话是我们最后一次。”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妈在四凤的陪同下来到了客厅,就是当年投河自尽的梅侍萍,当年她并没有死,被人救了,后来又嫁了两次,都是下等人。她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爷,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伺候周家的少爷。
周朴园走进客厅,侍萍的无锡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盘问,他认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决定用钱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侍萍当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说只想见见他的萍儿。
这时罢工代表鲁大海闯了进来,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周朴园拿出复工合同,原来他用钱收买了另外几个罢工代表,而准备开除鲁大海。鲁大海非常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周萍上来打了鲁大海两个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势不两立的惨剧。
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周冲奉母命来给侍萍送100 元钱。四凤拒绝接收,鲁贵却厚着脸收下了,鲁大海知道此事,带着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把周冲赶出门。周萍也冒雨来到鲁家,周萍从窗子跳进四凤的房间,跟踪而来的蘩漪把窗子关死,进屋拿东西的大海发出了周萍,四凤羞愧地夺路而逃。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如睛天霹雳,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呀。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创作背景】
《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推广、改编和演出】
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
1935年4月,由中华话剧同好会(留日学生戏剧团体)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三场。杜宣、吴天任导演。同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大礼堂演出《雷雨》,是国内首演。之后,上海复旦剧社演出《雷雨》,欧阳予倩导演。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农把《雷雨》译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 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雷雨》。
1944年,金光洲把《雷雨》译成朝鲜文,并在汉城连演70场。同年译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湾观众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公演《雷雨》,赵丹导演,演员有王丹凤、汪漪等。同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雷雨》,导演夏淳,演员有郑榕、朱琳、苏民、于是之、沈默、吕恩、胡宗温、董行佶、李翔等。
1956年,新加坡艺术剧场公演《雷雨》,导演林晨。
1957年,苏联共有9个剧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计两千余场。
1959年11月,新加坡艺联剧团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团将《雷雨》改编居芭蕾舞剧上演。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拍摄《雷雨》,孙道临导演,演员有孙道临、顾永菲、秦怡、马晓伟、梁同裕等。
1988年2月,新加坡实践话剧团演出《雷雨》,夏淳赴新加坡为该团导演了此剧。
1999年10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落再次重排《雷雨》,导演夏淳,主演演员有郑榕、顾威、朱琳、周铁贞、韩善续、濮存昕、郑天玮、龚丽君。
【《雷雨》在话剧史上的意义】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
【部分人物形象解读】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周冲的两面性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大海的性格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周朴园简介
周朴园出场时55岁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
19世纪欧洲 社会主义思潮上升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
大学地域和历史背景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
事业地点轨迹 无锡—哈尔滨—天津 步步上升
有钱门第的小姐是周朴园有意识地将她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有关《雷雨》的芭蕾舞剧资料】
本剧是根据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改编、创作的。1981年12月戏剧家曹禺为本剧演出撰写了《为中国文化争光——看芭蕾舞剧〈雷雨〉有感》的文章,又于1982年在《曹禺谈芭蕾舞剧〈雷雨〉》的文章(5月10日上海《新民晚报》)中再一次肯定芭蕾舞剧《雷雨》对人物的处理。
1983年首都舞蹈界召开芭蕾舞剧《雷雨》的专题座谈会,探讨其成就与不足(见《舞蹈》1983年第3期《〈雷雨〉声中的启迪》),肯定它是“为开拓中国舞剧事业的勃兴之路所取得的成就”。
本剧曾参加第十届“上海之春”演出。1983年获上海市文化局1980—1982年度创作演出奖。
【演出单位】上海芭蕾舞团
【制作人员】编导:胡蓉蓉、林心阁、杨晓敏 作曲:叶纯之 舞美设计:杜时象、朱士扬、张小舟、程漪芸
【剧情介绍】
序幕周家客厅,夏天的夜晚。周朴园之妻繁漪与前妻之子周萍在深夜幽会,被周家男仆鲁贵察觉。
第一幕周家客厅,三年后,夏天的早晨。周萍又与丫头四凤相爱。鲁贵向女儿四凤讲述三年前客厅“闹鬼”之事,四凤疑惑。
繁漪受周家两代人欺凌,心情十分抑郁。而周朴园却经常想起三十年前和他曾有私情并生有两子的丫头侍萍。恰巧,鲁妈(当年的侍萍,今嫁鲁贵)为找女儿四凤无意中来到周家。周朴园碰见侍萍惊愕异常。
矿上罢工代表鲁大海为请愿事,来到周家找矿主周朴园。周萍与鲁大海发生冲突,并打了鲁大海,鲁妈眼见兄弟相见,情如仇人,悲痛欲绝。
第二幕鲁贵家,当天的傍晚。鲁贵父女被周家辞退,鲁贵借酒浇愁,四凤仍在思念周萍。鲁妈不忍女儿走自己悲惨的老路,要四凤对天盟誓,与周家断绝往来。
半夜,周萍越窗来找四凤,四凤既痛苦又留恋。繁漪跟踪其后,妒恨噬心,她暗把窗户拴上。
鲁大海回家见周萍与妹妹四凤相会,周欲逃,但窗已拴死。愤怒的大海与周萍拼命,鲁妈拼命阻拦,周萍才夺门而逃,四凤随之冲出家门。
第三幕周家客厅。当天深夜。繁漪痛苦地回家。再次遭到周朴园的精神摧残。周萍为逃避一切,准备离家出走,繁漪苦苦向他哀求,希望带她一起走。
四凤匆匆赶来想与周萍再见一面,鲁妈为找女儿也跟来了。四凤、周萍恳求鲁妈让他俩远走他乡,鲁妈愕然。繁漪如痴似狂地揭开了她与周萍的关系,事到如今周朴园也不得不说出鲁妈的真相,要周萍当面认母。雷雨交加,四凤见情冲向茫茫黑夜,触电惨死。周萍也绝望地开枪自杀……鲁大海搀扶着母亲侍萍,走出周家……
【评论撷萃】
为中国文化争光——看芭蕾舞剧《雷雨》有感
曹禺
芭蕾舞剧《雷雨》是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创作。它的成功,不是因为过去有个常演的戏《雷雨》,可以模仿,可以抄袭。而是打破话剧《雷雨》的框框,用芭蕾的语汇,把它重新写过,凡是艺术家必须有独创、有勇气、有见解、有想象、有表现能力。上海芭蕾舞团艺术家们是具有这些条件的。
一年前,胡蓉蓉同志和她的伙伴们到我家,谈起改编《雷雨》为芭蕾舞剧。我觉得这是妙想天开,不能成功。可她们说:“我们有想法!有路子!”她们眼里闪着一种惊人的异彩。我有个怪念头,凡是真有思路、有信心、有勇气的人,时常露出这样的神色;但我还是迷惑,我虽有些兴趣,我毕竟将信将疑。
这一年,我们晤谈了几次,讨论热烈,毫不拘束。不管上海是天朗气清或是细雨霏霏,这群芭蕾舞家和作曲家总是在快乐的笑声中来,又欢快地回去。
暮秋,上海芭蕾舞团邀我去看舞剧连排。宽阔明亮的排练间,摆了一架钢琴,没有光和景,没有华丽的服装,演员们着代替服,音乐伴随着芭蕾演员的心灵和流旋飘逸的舞姿,时而切切私语,时而幽怨暗恨,时而激烈昂扬,时而暴雨狂风。这一群男女艺术家,纵情尽兴地舞起一场无言的悲欢离合的戏来。连排完了,大家很受感动,才知道这是经历了严冬酷暑,下了一年磨练的苦功的收获。我们认为这出舞剧或将在千百个舞剧中占一个显著的位置;时间会证明,随着不断的精雕细琢,它将逐渐成为群众喜爱的创作。
正式在舞台上演出了,这出丰富多彩的舞剧多次获得观众热烈的赞许。这个舞剧独创新风,在穿插与神韵上有它自己的抑扬顿挫、承应转换的境界。我赞同那样的删节与改动。如“鲁贵窥听”“朴园忆旧”这两场舞蹈,省略话剧要用多少言语才讲得明白的情节。
编舞家、舞蹈家和音乐专家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打动我的,是舞剧第三幕。繁漪死命拦住要逃走的周萍的那一场,芭蕾舞剧给她以充沛有力的大起大落的表现。舞剧的繁漪,比话剧舞台上的更洒脱了。两个繁漪的演员:杜红玲与石钟琴都各有独到之处。
现在许多人在议论芭蕾舞剧《雷雨》了。有人讲:新颖别致,难以言喻;有人讲:恰到好处,希望再看。一位朋友对我说:“芭蕾舞剧的灵感,一向来自神话、传说、小说、歌剧、音乐、诗歌。此外,由编导自己写故事。由话剧移植的芭蕾舞剧,过去成功的只有一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现在的芭蕾舞剧《雷雨》也是较好的一例。”这种成就当然是芭蕾艺术家们的功劳。我感谢的是,在上海市委和文化局的领导下,上海芭蕾舞团把行将半个世纪的老戏,搬到今天的芭蕾舞台上,使它又年轻起来。
这个舞剧,正如胡蓉蓉同志和她的伙伴们引以自豪的,是“民族化”了的。这很重要。西方的艺术,拿到中国来,不应止于照搬。对于各种文化,我们是善于吸收、融会的。
艺术家们说,芭蕾舞剧要“性格化”。这是个难题目。仿佛大部分的芭蕾舞剧的人物,都有点概念化。最好的芭蕾舞演员有极高的艺术与技巧,但他们多半仅仅表现“善与恶”、“美与丑”、“抒情与激烈”、“悲哀与昂扬”的意境,不能生根于“人的性格”的土壤里。然而,芭蕾舞剧《雷雨》中八个人物,有表达追求“性格化”的舞蹈,也有一定的个性。
芭蕾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从文艺复兴到今天,五百多年来的变化与发展,由意大利传遍到全世界。它是一种既有普及的群众基础,又有提高的广阔前景的艺术。中国介绍芭蕾,时间短、进步快。但是,今天无论首都和上海,都需要大跨一步,大下功夫,提高体力,严格结实地科学地打下芭蕾艺术与技巧的深厚基础。聘请世界芭蕾的好教师与我国芭蕾的好教师协同教练,摸出中国芭蕾舞的路子来。要如中国的体育界一样,登上国际高峰。“说”容易,“做”很难。这需要我国文化领导者与艺术家们下大决心。
中国的芭蕾,一定要发扬中国人的气魄与实力,为国争光,为中国文化争光。
❾ 如何评价《雷雨》的艺术特色
【主要内容】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被搬上电影和电视荧屏撼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厅里使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太太这么一问,她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休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那时候,他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蘩漪让四凤的母亲鲁妈来,就是要让她把四凤带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饭后天气更加阴沉郁闷。周萍走进客厅,打了个暗号,四凤从外面跑了进来,他们约定晚上11点到四凤的屋子相会。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责周萍当初引诱她,使她现在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周萍冷漠地说:“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盼望这一次的谈话是我们最后一次。”她对周萍说:“你不能就这么抛弃我,我不能受周家两代人的欺负。我要让你尝尝一个女人受伤害时的力量。”
鲁妈在四凤的陪同下来到了客厅,就是当年投河自尽的梅侍萍,当年她并没有死,被人救了,后来又嫁了两次,都是下等人。她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爷,三十年后,她的女儿又伺候周家的少爷。
周朴园走进客厅,侍萍的无锡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盘问,他认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怀念侍萍,家里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时的布置,可当活着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厉声说:“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侍萍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决定用钱来解决他们的恩怨,侍萍当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说只想见见他的萍儿。
这时罢工代表鲁大海闯了进来,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园的第二个儿子。周朴园拿出复工合同,原来他用钱收买了另外几个罢工代表,而准备开除鲁大海。鲁大海非常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周萍上来打了鲁大海两个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势不两立的惨剧。
晚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周冲奉母命来给侍萍送100 元钱。四凤拒绝接收,鲁贵却厚着脸收下了,鲁大海知道此事,带着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把周冲赶出门。周萍也冒雨来到鲁家,周萍从窗子跳进四凤的房间,跟踪而来的蘩漪把窗子关死,进屋拿东西的大海发出了周萍,四凤羞愧地夺路而逃。
侍萍和鲁大海来到周公馆找四凤,侍萍要带四凤回家,四凤不得已向侍萍说出真相,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如睛天霹雳,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呀。在四凤的苦苦哀求下她答应让周萍带四凤走,永远不要再见到他们。
蘩漪带周冲来阻止周萍带四凤走,周朴园也闻声而至,他以为侍萍前来认儿子,让周萍跪下认自己的生母。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创作背景】
《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推广、改编和演出】
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由巴金任编委的《文学季刊》上。
1935年4月,由中华话剧同好会(留日学生戏剧团体)在日本东京神田一桥讲堂首演三场。杜宣、吴天任导演。同年8月,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在学校大礼堂演出《雷雨》,是国内首演。之后,上海复旦剧社演出《雷雨》,欧阳予倩导演。与此同时,中国的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中国旅行剧团”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农把《雷雨》译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 年,上海新华影业公司拍摄《雷雨》。
1944年,金光洲把《雷雨》译成朝鲜文,并在汉城连演70场。同年译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湾观众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公演《雷雨》,赵丹导演,演员有王丹凤、汪漪等。同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雷雨》,导演夏淳,演员有郑榕、朱琳、苏民、于是之、沈默、吕恩、胡宗温、董行佶、李翔等。
1956年,新加坡艺术剧场公演《雷雨》,导演林晨。
1957年,苏联共有9个剧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计两千余场。
1959年11月,新加坡艺联剧团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团将《雷雨》改编居芭蕾舞剧上演。
198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再次拍摄《雷雨》,孙道临导演,演员有孙道临、顾永菲、秦怡、马晓伟、梁同裕等。
1988年2月,新加坡实践话剧团演出《雷雨》,夏淳赴新加坡为该团导演了此剧。
1999年10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落再次重排《雷雨》,导演夏淳,主演演员有郑榕、顾威、朱琳、周铁贞、韩善续、濮存昕、郑天玮、龚丽君。
【《雷雨》在话剧史上的意义】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
【部分人物形象解读】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周冲的两面性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鲁大海的性格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作为工人代表,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周朴园简介
周朴园出场时55岁 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
19世纪欧洲 社会主义思潮上升 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
大学地域和历史背景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
事业地点轨迹 无锡—哈尔滨—天津 步步上升
有钱门第的小姐是周朴园有意识地将她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有关《雷雨》的芭蕾舞剧资料】
本剧是根据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改编、创作的。1981年12月戏剧家曹禺为本剧演出撰写了《为中国文化争光——看芭蕾舞剧〈雷雨〉有感》的文章,又于1982年在《曹禺谈芭蕾舞剧〈雷雨〉》的文章(5月10日上海《新民晚报》)中再一次肯定芭蕾舞剧《雷雨》对人物的处理。
1983年首都舞蹈界召开芭蕾舞剧《雷雨》的专题座谈会,探讨其成就与不足(见《舞蹈》1983年第3期《〈雷雨〉声中的启迪》),肯定它是“为开拓中国舞剧事业的勃兴之路所取得的成就”。
本剧曾参加第十届“上海之春”演出。1983年获上海市文化局1980—1982年度创作演出奖。
【演出单位】上海芭蕾舞团
【制作人员】编导:胡蓉蓉、林心阁、杨晓敏 作曲:叶纯之 舞美设计:杜时象、朱士扬、张小舟、程漪芸
【剧情介绍】
序幕周家客厅,夏天的夜晚。周朴园之妻繁漪与前妻之子周萍在深夜幽会,被周家男仆鲁贵察觉。
第一幕周家客厅,三年后,夏天的早晨。周萍又与丫头四凤相爱。鲁贵向女儿四凤讲述三年前客厅“闹鬼”之事,四凤疑惑。
繁漪受周家两代人欺凌,心情十分抑郁。而周朴园却经常想起三十年前和他曾有私情并生有两子的丫头侍萍。恰巧,鲁妈(当年的侍萍,今嫁鲁贵)为找女儿四凤无意中来到周家。周朴园碰见侍萍惊愕异常。
矿上罢工代表鲁大海为请愿事,来到周家找矿主周朴园。周萍与鲁大海发生冲突,并打了鲁大海,鲁妈眼见兄弟相见,情如仇人,悲痛欲绝。
第二幕鲁贵家,当天的傍晚。鲁贵父女被周家辞退,鲁贵借酒浇愁,四凤仍在思念周萍。鲁妈不忍女儿走自己悲惨的老路,要四凤对天盟誓,与周家断绝往来。
半夜,周萍越窗来找四凤,四凤既痛苦又留恋。繁漪跟踪其后,妒恨噬心,她暗把窗户拴上。
鲁大海回家见周萍与妹妹四凤相会,周欲逃,但窗已拴死。愤怒的大海与周萍拼命,鲁妈拼命阻拦,周萍才夺门而逃,四凤随之冲出家门。
第三幕周家客厅。当天深夜。繁漪痛苦地回家。再次遭到周朴园的精神摧残。周萍为逃避一切,准备离家出走,繁漪苦苦向他哀求,希望带她一起走。
四凤匆匆赶来想与周萍再见一面,鲁妈为找女儿也跟来了。四凤、周萍恳求鲁妈让他俩远走他乡,鲁妈愕然。繁漪如痴似狂地揭开了她与周萍的关系,事到如今周朴园也不得不说出鲁妈的真相,要周萍当面认母。雷雨交加,四凤见情冲向茫茫黑夜,触电惨死。周萍也绝望地开枪自杀……鲁大海搀扶着母亲侍萍,走出周家……
【评论撷萃】
为中国文化争光——看芭蕾舞剧《雷雨》有感
曹禺
芭蕾舞剧《雷雨》是富有吸引力的艺术创作。它的成功,不是因为过去有个常演的戏《雷雨》,可以模仿,可以抄袭。而是打破话剧《雷雨》的框框,用芭蕾的语汇,把它重新写过,凡是艺术家必须有独创、有勇气、有见解、有想象、有表现能力。上海芭蕾舞团艺术家们是具有这些条件的。
一年前,胡蓉蓉同志和她的伙伴们到我家,谈起改编《雷雨》为芭蕾舞剧。我觉得这是妙想天开,不能成功。可她们说:“我们有想法!有路子!”她们眼里闪着一种惊人的异彩。我有个怪念头,凡是真有思路、有信心、有勇气的人,时常露出这样的神色;但我还是迷惑,我虽有些兴趣,我毕竟将信将疑。
这一年,我们晤谈了几次,讨论热烈,毫不拘束。不管上海是天朗气清或是细雨霏霏,这群芭蕾舞家和作曲家总是在快乐的笑声中来,又欢快地回去。
暮秋,上海芭蕾舞团邀我去看舞剧连排。宽阔明亮的排练间,摆了一架钢琴,没有光和景,没有华丽的服装,演员们着代替服,音乐伴随着芭蕾演员的心灵和流旋飘逸的舞姿,时而切切私语,时而幽怨暗恨,时而激烈昂扬,时而暴雨狂风。这一群男女艺术家,纵情尽兴地舞起一场无言的悲欢离合的戏来。连排完了,大家很受感动,才知道这是经历了严冬酷暑,下了一年磨练的苦功的收获。我们认为这出舞剧或将在千百个舞剧中占一个显著的位置;时间会证明,随着不断的精雕细琢,它将逐渐成为群众喜爱的创作。
正式在舞台上演出了,这出丰富多彩的舞剧多次获得观众热烈的赞许。这个舞剧独创新风,在穿插与神韵上有它自己的抑扬顿挫、承应转换的境界。我赞同那样的删节与改动。如“鲁贵窥听”“朴园忆旧”这两场舞蹈,省略话剧要用多少言语才讲得明白的情节。
编舞家、舞蹈家和音乐专家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最打动我的,是舞剧第三幕。繁漪死命拦住要逃走的周萍的那一场,芭蕾舞剧给她以充沛有力的大起大落的表现。舞剧的繁漪,比话剧舞台上的更洒脱了。两个繁漪的演员:杜红玲与石钟琴都各有独到之处。
现在许多人在议论芭蕾舞剧《雷雨》了。有人讲:新颖别致,难以言喻;有人讲:恰到好处,希望再看。一位朋友对我说:“芭蕾舞剧的灵感,一向来自神话、传说、小说、歌剧、音乐、诗歌。此外,由编导自己写故事。由话剧移植的芭蕾舞剧,过去成功的只有一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现在的芭蕾舞剧《雷雨》也是较好的一例。”这种成就当然是芭蕾艺术家们的功劳。我感谢的是,在上海市委和文化局的领导下,上海芭蕾舞团把行将半个世纪的老戏,搬到今天的芭蕾舞台上,使它又年轻起来。
这个舞剧,正如胡蓉蓉同志和她的伙伴们引以自豪的,是“民族化”了的。这很重要。西方的艺术,拿到中国来,不应止于照搬。对于各种文化,我们是善于吸收、融会的。
艺术家们说,芭蕾舞剧要“性格化”。这是个难题目。仿佛大部分的芭蕾舞剧的人物,都有点概念化。最好的芭蕾舞演员有极高的艺术与技巧,但他们多半仅仅表现“善与恶”、“美与丑”、“抒情与激烈”、“悲哀与昂扬”的意境,不能生根于“人的性格”的土壤里。然而,芭蕾舞剧《雷雨》中八个人物,有表达追求“性格化”的舞蹈,也有一定的个性。
芭蕾是一种世界性的艺术。从文艺复兴到今天,五百多年来的变化与发展,由意大利传遍到全世界。它是一种既有普及的群众基础,又有提高的广阔前景的艺术。中国介绍芭蕾,时间短、进步快。但是,今天无论首都和上海,都需要大跨一步,大下功夫,提高体力,严格结实地科学地打下芭蕾艺术与技巧的深厚基础。聘请世界芭蕾的好教师与我国芭蕾的好教师协同教练,摸出中国芭蕾舞的路子来。要如中国的体育界一样,登上国际高峰。“说”容易,“做”很难。这需要我国文化领导者与艺术家们下大决心。
中国的芭蕾,一定要发扬中国人的气魄与实力,为国争光,为中国文化争光。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1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