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旧事听书
⑴ 为什么说“头伏饺子二伏面” [民俗传统]
古代伏日风俗
伏日饮食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汉书·东方朔传》中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请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日:‘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这一节虽然意在表现东方朔的机智与幽默,但却反映了西汉人已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加以庆祝。
伏天可吃的时新很多,清顾禄《清嘉录》中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
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过于西瓜。西瓜为我国的原产,很早便为人们所喜食。不仅因为它味甘汁浓度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清人黄宫绣《本草求真》谈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脏入热,下入小肠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阳阳明中暑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经临床实验,西瓜汁可治肾炎、急性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意思的是,夏季多腹泻,多汁的西瓜反可止泻。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有一事:“上尝以泻疾召继先。继先到则奏曰:‘臣渴甚,乞先赐瓜而后静心诊断御。’上君赐瓜。继先食之既,上觉食瓜甘美,问继光:‘联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臣索瓜固将启陛下食此也。’上食之甚适,泻速止。左右惊。
上问:‘此何方也?’继先曰:‘上所患暑,故泻,瓜能消暑耳。”
皇上的腹泻是吃西瓜治好的。西瓜也可上桌,做成精美的菜肴,最出名的是“西瓜血’。
近人作《御香飘缈录》有一段记叙:“有一种为太后所最欣赏的,那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挑、松子、杏仁等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着水用文火来炖,炖上几个钟头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鲜美,我们不难想象得之。”
山东孔府菜刀中有个“孵双凤”的菜便是采用西瓜盅做成的。巧手厨师还将西瓜雕刻成艺术品装饰在宴会上。明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说:“以瓜雕刻成花,谓之瓜花。”
这些多姿多彩的瓜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伏日避暑
伏天太热,一般人便要寻找凉处生活,所以人们都把手头活儿放下,包括农夫在内,因此有“歇伏”之说。
平民百姓歇伏就在家里,但生活方式却悠闲得多,哪凉快去哪里,谓之“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中云:“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规掉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谢。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署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曲,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育女慧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中介绍了三种纳凉方式:斗牌、曲局、说书。这就是说,或可会聚好友打牌,或去青楼赏曲,或进书场听书,在心情逍遥中过夏。
有条件的,还可买舟去水上避暑。(清嘉录)中载:“豪民富贾,竞买灯舫。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阴深处,浮瓜沉李,赌酒征歌,赋客逍遥,名姝谈笑。雾彀冰纨,争妍斗艳。四窗八拓,放乎中流。往而复回,篙橹相应,谓之水辔头。日晡,络绎于冶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迫幕施烛,辉煌照彻,月辉与波光,相激射舟中。酒炙纷陈,管弦竞奏,往往通夕而罢。”
这些富人纳凉可谓通宵达旦,租船玩乐,不计钱财。挥霍至此,已失去纳凉本意。不信,有清人蔡云(吴觎)诗为证:“灯船人夜尽张灯,五色玻璃列上层。赢得火光人面映,农凉犹著薄吴绫。”
夜凉尚在舟上逐歌追舞,实为猎艳。其实避暑纳凉不必择地,但求心静即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般闭门而居,或弹琴,或赏书画。如嫌寂寞,约三二好友,饮酒对养,高谈阔论,皆可悦心娱情。至于闺中佳人多为昼闲夜玩,自得其乐。《红楼梦》中的宝玉曾有(夏夜即事)一诗道其真情真景: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宝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大观园里的女子们就在绣花、醉梦、摇扇中度过炎夏。
皇帝一到三伏天,便到特置的馆阁中避暑。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谈到皇宫中纳凉的情景:
“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付,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菡苗万柄……又置茉莉、素馨、剑兰、麝香藤、朱栏、玉桂、红蕉…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失两旁,各设金盆灵敏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蜡龙涎等香珠百斤。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署也。闻洪景卢学士赏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向故,笑遣中责人以北绫半臂赐之。”
皇宫庭院简直可比人间仙境。奇花异草悦人眼目,香料百斤,令人神爽。风轮一动,炎暑皆消,一学士竟“体粟战栗!”同处伏天,皇宫与民间寒凉如此不均,这真是“天上人间!”
三伏夜游
三伏里夜晚比较凉爽,于是便成为人们游玩的良辰。一些有钱人家买舟水上,尽情享乐,不异仙人。清顾禄《清嘉录》记载了苏州灯船之乐。这些灯舫制作精美,豪华异常。清香雪道人《南商杂志》云:
“舟无大小,装饰精工,窗有夹层,间以玻璃,悬设彩灯,争奇竞巧,纷纶五色;新样不同,傍暮施烛,与月辉波光相激射。”
⑵ 头伏饺子二伏面的食物功效
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小麦炒熟,再磨万面粉,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
《汉书·东方朔传》中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请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日:‘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这一节虽然意在表现东方朔的机智与幽默,但却反映了西汉人已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加以庆祝。
伏天可吃的时新很多,清顾禄《清嘉录》中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
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
西瓜为我国的原产,很早便为人们所喜食。不仅因为它味甘汁浓度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清人黄宫绣《本草求真》谈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脏入热,下入小肠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阳阳明中暑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经临床实验,西瓜汁可治肾炎、急性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意思的是,夏季多腹泻,多汁的西瓜反可止泻。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有一事:“上尝以泻疾召继先。继先到则奏曰:‘臣渴甚,乞先赐瓜而后静心诊断御。’上君赐瓜。继先食之既,上觉食瓜甘美,问继光:‘联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臣索瓜固将启陛下食此也。’上食之甚适,泻速止。左右惊。
上问:‘此何方也?’继先曰:‘上所患暑,故泻,瓜能消暑耳。”
皇上的腹泻是吃西瓜治好的。西瓜也可上桌,做成精美的菜肴,最出名的是“西瓜血’。
近人作《御香飘缈录》有一段记叙:“有一种为太后所最欣赏的,那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挑、松子、杏仁等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着水用文火来炖,炖上几个钟头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鲜美,我们不难想象得之。”
山东孔府菜刀中有个“孵双凤”的菜便是采用西瓜盅做成的。巧手厨师还将西瓜雕刻成艺术品装饰在宴会上。明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说:“以瓜雕刻成花,谓之瓜花。”
这些多姿多彩的瓜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伏日避暑
伏天太热,一般人便要寻找凉处生活,所以人们都把手头活儿放下,包括农夫在内,甚至是母鸡在这一期间也甚少产卵,因此有“歇伏”之说。
平民百姓歇伏就在家里,但生活方式却悠闲得多,哪凉快去哪里,谓之“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中云:“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规掉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谢。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署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曲,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育女慧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铄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纳凉方式
斗牌、曲局、说书。这就是说,或可会聚好友打牌,或去青楼赏曲,或进书场听书,在心情逍遥中过夏。
有条件的,还可买舟去水上避暑。(清嘉录)中载:“豪民富贾,竞买灯舫。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阴深处,浮瓜沉李,赌酒征歌,赋客逍遥,名姝谈笑。雾彀冰纨,争妍斗艳。四窗八拓,放乎中流。往而复回,篙橹相应,谓之水辔头。日晡,络绎于冶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迫幕施烛,辉煌照彻,月辉与波光,相激射舟中。酒炙纷陈,管弦竞奏,往往通夕而罢。”
这些富人纳凉可谓通宵达旦,租船玩乐,不计钱财。挥霍至此,已失去纳凉本意。不信,有清人蔡云(吴觎)诗为证:“灯船人夜尽张灯,五色玻璃列上层。赢得火光人面映,农凉犹著薄吴绫。”
夜凉尚在舟上逐歌追舞,实为猎艳。其实避暑纳凉不必择地,但求心静即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般闭门而居,或弹琴,或赏书画。如嫌寂寞,约三二好友,饮酒对养,高谈阔论,皆可悦心娱情。至于闺中佳人多为昼闲夜玩,自得其乐。《红楼梦》中的宝玉曾有(夏夜即事)一诗道其真情真景: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宝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大观园里的女子们就在绣花、醉梦、摇扇中度过炎夏。
皇帝一到三伏天,便到特置的馆阁中避暑。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谈到皇宫中纳凉的情景:
“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付,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菡苗万柄……又置茉莉、素馨、剑兰、麝香藤、朱栏、玉桂、红蕉…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失两旁,各设金盆灵敏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蜡龙涎等香珠百斤。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署也。闻洪景卢学士赏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向故,笑遣中责人以北绫半臂赐之。”
皇宫庭院简直可比人间仙境。奇花异草悦人眼目,香料百斤,令人神爽。风轮一动,炎暑皆消,一学士竟“体粟战栗!”同处伏天,皇宫与民间寒凉如此不均,这真是“天上人间!”
三伏夜游
三伏里夜晚比较凉爽,于是便成为人们游玩的良辰。一些有钱人家买舟水上,尽情享乐,不异仙人。清顾禄《清嘉录》记载了苏州灯船之乐。这些灯舫制作精美,豪华异常。清香雪道人《南商杂志》云:
“舟无大小,装饰精工,窗有夹层,间以玻璃,悬设彩灯,争奇竞巧,纷纶五色;新样不同,傍暮施烛,与月辉波光相激射。”
⑶ 简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而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
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特点
1、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2、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⑷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⑸ 竹子的仿写落花生作文400字
竹子仿写落花生作文400字
说起四季常青的植物,大家一定会想起枝杆挺拔秀丽、婀娜多姿的竹子。它素有“梅兰竹菊”四君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古今中外,多少历代诗家词人为它倾洒过多少墨汁,对它千回赞叹。 春天,万物复苏。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他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头上还戴着一顶顶缀有黄色穗子的帽子,就像一个个嫩生生的娃娃,可爱极了。它们迎着春风,贪婪的吸吮着春天的甘露,在阳光中微笑,在春雨中生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时间飞逝,转眼夏天到了。此时,那翠绿的“小娃娃们”已长大了,它们成为了一个集体,成为了有无数棵亭亭玉立的竹子围成的一片竹林。他们为人类遮挡了这炎热的太阳,人们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凉爽的世界”。阵阵‘叮咚’的溪水声 伴随着风吹竹叶‘沙沙’的声音,奏出了一曲美妙而动听的歌曲,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竹子浑身上下都是宝。竹子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建筑材料。竹笋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美味可口、营养丰富,既是减肥又是防止肠癌的健康食品。竹叶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改善环境功能。也可以治病和包粽子。竹根可以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竹子也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
啊,我爱竹子,爱它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它,要求于人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竹子的风格!
⑹ 为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⑺ 今天是伏天的第一天,为啥要在今天吃饺子呀
古代伏日风俗
伏日饮食
伏日宜吃面,北方有句俚语,叫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上说,何晏在“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何晏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为什么在热天里吃热面?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
“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这是迷信说法。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粮营养丰富,发汗可以驱病,六月食汤饼是有科学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将煮好的面条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子,不仅刺激食欲,而且“败心火”。
伏里还可以吃“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朝廷在伏里要赏赐大臣酒肉。《汉书·东方朔传》中载:“伏日,诏赐从官肉。大官丞日晏不来,朔独拔剑割肉,请其同官曰:‘伏日当蚤归,请受赐。’即怀肉去。大官奏之。朔入,上曰:‘昨赐肉,不待诏,以剑割肉而去之,何也?’朔免冠谢。上日:‘先生起自责也。’朔再拜曰:‘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拔剑割肉,一何壮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 上笑曰:‘使先生自责,乃反自誉!’复赐酒一石,肉百斤,归遗细君。”
这一节虽然意在表现东方朔的机智与幽默,但却反映了西汉人已把伏日当作一个重大的节令加以庆祝。
伏天可吃的时新很多,清顾禄《清嘉录》中说:“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
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过于西瓜。西瓜为我国的原产,很早便为人们所喜食。不仅因为它味甘汁浓度而且还因为它具有药用价值。清人黄宫绣《本草求真》谈西瓜:“西瓜内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论男妇大小,朝夕恣食,诚以燥渴之极,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脏入热,下入小肠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顿冷,烦渴冰消,故书载治太阳阳明中暑及热病大渴等病宜投,并有天生白虎汤之誉。”
经临床实验,西瓜汁可治肾炎、急性肝炎、高血压等多种疾病。有意思的是,夏季多腹泻,多汁的西瓜反可止泻。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有一事:“上尝以泻疾召继先。继先到则奏曰:‘臣渴甚,乞先赐瓜而后静心诊断御。’上君赐瓜。继先食之既,上觉食瓜甘美,问继光:‘联可食此乎?’继先曰:‘臣死罪,臣索瓜固将启陛下食此也。’上食之甚适,泻速止。左右惊。
上问:‘此何方也?’继先曰:‘上所患暑,故泻,瓜能消暑耳。”
皇上的腹泻是吃西瓜治好的。西瓜也可上桌,做成精美的菜肴,最出名的是“西瓜血’。
近人作《御香飘缈录》有一段记叙:“有一种为太后所最欣赏的,那是‘西瓜盅’,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鸡丁、火腿丁、新鲜莲子、龙眼、胡挑、松子、杏仁等等,装进去重新盖好,隔着水用文火来炖,炖上几个钟头就行了。其味之清醇鲜美,我们不难想象得之。”
山东孔府菜刀中有个“孵双凤”的菜便是采用西瓜盅做成的。巧手厨师还将西瓜雕刻成艺术品装饰在宴会上。明刘洞、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上说:“以瓜雕刻成花,谓之瓜花。”
这些多姿多彩的瓜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才能。
伏日避暑
伏天太热,一般人便要寻找凉处生活,所以人们都把手头活儿放下,包括农夫在内,因此有“歇伏”之说。
平民百姓歇伏就在家里,但生活方式却悠闲得多,哪凉快去哪里,谓之“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中云:“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舟胥门万年桥洞,或规掉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宇水窗、冰谢。随意留连,作牙牌、叶格、马吊诸戏,以为酒食东道,谓之斗牌。习清唱,为避署计者,白堤青舫,争相斗曲,夜以继日,谓之曲局。或招育女慧男,弹唱新声绮调;明目男子,演说古今小说,谓之说书。置酒属客,递为消暑之宴。盖此时烁石流金,无可消遣,借乘凉为行乐也。”
中介绍了三种纳凉方式:斗牌、曲局、说书。这就是说,或可会聚好友打牌,或去青楼赏曲,或进书场听书,在心情逍遥中过夏。
有条件的,还可买舟去水上避暑。(清嘉录)中载:“豪民富贾,竞买灯舫。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阴深处,浮瓜沉李,赌酒征歌,赋客逍遥,名姝谈笑。雾彀冰纨,争妍斗艳。四窗八拓,放乎中流。往而复回,篙橹相应,谓之水辔头。日晡,络绎于冶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迫幕施烛,辉煌照彻,月辉与波光,相激射舟中。酒炙纷陈,管弦竞奏,往往通夕而罢。”
这些富人纳凉可谓通宵达旦,租船玩乐,不计钱财。挥霍至此,已失去纳凉本意。不信,有清人蔡云(吴觎)诗为证:“灯船人夜尽张灯,五色玻璃列上层。赢得火光人面映,农凉犹著薄吴绫。”
夜凉尚在舟上逐歌追舞,实为猎艳。其实避暑纳凉不必择地,但求心静即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般闭门而居,或弹琴,或赏书画。如嫌寂寞,约三二好友,饮酒对养,高谈阔论,皆可悦心娱情。至于闺中佳人多为昼闲夜玩,自得其乐。《红楼梦》中的宝玉曾有(夏夜即事)一诗道其真情真景: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宝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大观园里的女子们就在绣花、醉梦、摇扇中度过炎夏。
皇帝一到三伏天,便到特置的馆阁中避暑。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谈到皇宫中纳凉的情景:
“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等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付,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池中菡苗万柄……又置茉莉、素馨、剑兰、麝香藤、朱栏、玉桂、红蕉…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失两旁,各设金盆灵敏十架,积雪如山。纱厨后先皆悬挂伽兰木、真蜡龙涎等香珠百斤。蔗浆金碗、珍果玉壶,初不知人间有尘署也。闻洪景卢学士赏赐对于翠寒堂,三伏中体粟战栗,不可久立,上向故,笑遣中责人以北绫半臂赐之。”
皇宫庭院简直可比人间仙境。奇花异草悦人眼目,香料百斤,令人神爽。风轮一动,炎暑皆消,一学士竟“体粟战栗!”同处伏天,皇宫与民间寒凉如此不均,这真是“天上人间!”
三伏夜游
三伏里夜晚比较凉爽,于是便成为人们游玩的良辰。一些有钱人家买舟水上,尽情享乐,不异仙人。清顾禄《清嘉录》记载了苏州灯船之乐。这些灯舫制作精美,豪华异常。清香雪道人《南商杂志》云:
“舟无大小,装饰精工,窗有夹层,间以玻璃,悬设彩灯,争奇竞巧,纷纶五色;新样不同,傍暮施烛,与月辉波光相激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