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气排行 » 飞越疯人院小说不好看

飞越疯人院小说不好看

发布时间: 2021-07-10 11:56:05

㈠ 飞越疯人院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请具体注明不同之处,求10个,急急急!!!!!!!

By the time McMurphy is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Taber has already been "fixed" and released. Taber is present throughout most of the story.
Cheswick drowns in the hospital pool about halfway through the novel. Cheswick does not drown, is present ring the fishing trip, and is sent to the Disturbed ward along with McMurphy and Bromden.

The pool lifeguard, a fellow inmate, tells McMurphy that the nurses have the final say about how long the inmates have to stay in the hospital. Washington tells this to McMurphy.
Bromden, the narrator, reminisces in great detail about his life prior to the hospital, as the child of an indian tribe that was forced to give up their home by the Combine, and later a soldier. This is not shown.

Bromden narrates how he perceives the bulk of society to function as a machine called the Combine, comparing the hospital's staff and facilities to various mechanisms. Bromden's inner monologue

㈡ (飞越疯人院)

你好。很抱歉,虽然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经典电影《飞越疯人院》的下载地址,但是本人竭尽所能就是没有找到由美国小说家肯·克西所写的《飞越疯人院》的原著小说。我还要告诉你的是,这部原著小说的中文译名并不叫《飞越疯人院》,而是叫做《飞越布谷鸟巢》。(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是因为的曾经看到过这本小说英文原版的缘故,只可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顺便提一下,杰克.尼克尔森主演的《飞越疯人院》可真是经典啊。(尤其是他解说棒球比赛的那一段)
以下是美国小说家肯·克西和他的代表作《飞越布谷鸟巢》的相关资料:(请相信我已经是尽力而为了)
《飞越布谷鸟巢》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经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飞越疯人院》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似乎有了更多可以揣度的空间尺度。
今天的美国文学爱好者也许连肯·克西(KenKesey)这个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可是继50年代“垮掉的一代”后震动过不少美国青年的一代小说家。据外电报道,这位作家因患肝癌已于11月10日去世。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许意味着上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顺从”表示“消极对抗”的时代终于尘埃落定。
克西1935年出生,幼年随开牛奶场的祖父母在俄勒冈生活。因摔跤成绩出众,他被“保送”进俄勒冈大学并享有奖学金。但他头脑绝非不发达。在俄大时即开始投稿发表小说。后又进有名的斯坦福大学写作班,因思想新潮、文风诡异,与较保守的导师沃莱士·斯特格纳(亦一著名作家)多有抵牾。写作班未毕业,克西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飞越布谷鸟巢》(1962年)已由著名的维金出版社出版。此书后陆续被改编为话剧,在百老汇盛演不衰。接着又拍摄成电影,一下子囊括了1974年奥斯卡金像奖的4项大奖。这就使《飞越》一书更为走红。但克西却认为制片人歪曲了原作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提起诉讼,后双方调解了事。但克西表示,他根本不想看也从未看过这部影片。
克西曾在一家医院精神病房当夜班护理员。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他认为当时的那种治疗方法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于是他着手写《飞越》这部带有寓言色彩的小说。作品中,主要人物(其实他并没有精神病)住院接受治疗,并试图对这套做法表示反抗,结果遭到一个绰号为“大护士”的女暴君的报复,脑白质被切断,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此书的寓意,照《华盛顿邮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的分析是:“……如约瑟夫·海勒、肯·克西与库特·冯尼格笔下所显示的,它宣布:疯狂是合理的,而生活在当代社会中倒真是一种疯狂。”
克西引起注意的另一“壮举”是1964年一次向纽约的“进军”。当时,他将一辆旧客车漆成五颜六色,纠合了一批志同道合者,边吸迷幻药边赶路,一路上一批留大胡子、穿奇装异服的汉子招摇过市,好不热闹。此行后来被有名的“新型新闻文学”作家汤姆·沃尔夫写成一本书,1968年出版,畅销一时。克西因吸迷幻药多次被控,他曾出逃墨西哥,后又回国坐牢。
美国学者认为,克西和他的朋友的所作所为,是对艾森豪威尔时代死气沉沉的社会风气的一种消极反叛。尽管看来与淘气孩子的出格行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正如一位叫查尔士·鲍登的评论家在1991年所写的一篇文章里所说的:“任何人想对我们的时代有所认识,最好去读读克西。除非我们走好运情况起了变化,否则,今后一个世纪里,人们还将不得不读他的书。”
美国著名小说家肯·克西(Ken Kesey)于2001年11月10日在俄勒冈州尤金市患肝癌逝世,享年66岁。肯·克西的一生颇具传奇性:1935年9月出生于科罗拉多州一个奶牛场主家庭,1934年迁移到俄勒冈州祖父家。肯·克西自幼体格强壮,喜好运动,尤擅长摔跤,为此获奖学金进入俄勒冈大学学习新闻学。1959年,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创造性写作学位,自愿参加了政府在一所医院的毒品实验项目,尝试过如像LSD这样的致幻兴奋毒品。1963年,基于这一体验写成出版了长篇小说《飞越布谷鸟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

㈢ 《飞越疯人院》有谁看过的请问谁知道具体讲的是什么吗

这部电影是好莱钨两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杰克.尼科尔森,他再片里是一个爱捣乱的向往自由生活的年轻人,被警察抓住以为他是精神病所以送他进了精神病院,他到了精神病院以后,带领广大的患者到处吃喝玩乐,闹出了很多笑话,大家都很喜欢他。他甚至帮助一位先天不足的精神病患者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结束了他的童男生涯,呵呵。再这期间他还认识了一个很不错的印地安朋友,那个朋友高大有力,是个正常人,只是不爱说话,有些自我封闭,但是很善良,他们成为了朋友。只是电影的最后主人公比较惨,因为闯了太多的祸,所以最后被医院的人陷害,动手术把他的大脑破坏,一个活泼的正常人就这样成了植物人。这时候他的朋友印地安大个子想起了他说的话,想到了自由。于是用尽全身力气拿起一个大柜子砸烂了疯人院的窗子逃了出去。奔向自由!
结局很让人感动,让人深思自由的可贵,虽然是是部70年代的片子但是非常值得一看。
我是个影虫,有什么好电影都不愿放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天,QQ49671781

㈣ 《飞越疯人院》原著小说中文版全本 能不能该我发一份

飞越疯人院.txt pdf 打包分享给你。满意请采纳。

㈤ 怎样理解《飞越疯人院》这本书

这本书的书名首先就比较新颖,可以说是利用名字来做营销的一个良好典型,内容的话我认为浪费时间。

㈥ 《飞越疯人院》男主角被逼成了一个疯子,剧情是否有夸大嫌疑

㈦ 《飞越疯人院》中麦克有很多好机会逃跑,为什么没有逃跑而到最后落到死在疯人院里,有什么隐喻吗

帮你找了两篇赏析、解析文章

《飞越疯人院》的主题解析
敦贤
《飞越疯人院》是美国联美影片公司、幻想影片公司1975年联合摄制的一部选材奇特、惊心动魄、主题深刻的影片。该片公映之后好评如潮,该片获得了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5项奖;当年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剧本、最佳新人表演6项奖;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导演、男女演员、男配角、剪辑6项奖。
该影片主题立意的多解、多层次,是造成影片轰动效应的重要缘由。我们认为该片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对它进行读解。
首先,影片表现的揭密性主题:
如果仅从表面叙事层面看,《飞越疯人院》讲述发生在一家精神病院里的一出带有悲剧色彩的闹剧。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小说《飞跃布谷鸟巢》。据说作者肯·克西为了撰写博士论文,曾在精神病院里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员,对疯人院的治疗方法颇有微词。改编成电影后的《飞越疯人院》拥有一个完备、写实的影像体系,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它看做一部揭密性的影片,它采用了现实主义甚至自然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精神病院里的种种丑陋现象,揭开了美国警方与精神病院暗中勾结,打着人道主义旗号残酷迫害不服管教的犯人的黑幕。名为“精神病院”实为惩戒性监狱,其治疗方式除抑制思维能力、行为能力的镇静药外,还有电击,武力强制,直至切除人的脑白质。作为心理治疗的“独特手段”则是每人当众陈诉“入院”原因,自揭疮疤隐私,把一个人最后的一点自尊和尊严荡涤干净,使你无地自容无处逃遁。日常管理手段高张“民主”,但对“民主”有最后解释权的管理者的权威则不允许任何人稍有冒犯!米洛斯·福尔曼在奥斯卡颁奖典礼致辞时说:“我在精神病院里的时间比谁都长!”一个专制又自恋的政权,对付异思异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指其为精神病,押进疯人院,这样既可避免专制的恶名,又可收压制反对声音之奇效。
本片充满使人毛骨惊然的恐怖气氛,尤其是结局部分省略了麦克墨菲被“治疗”的过程而突然出现“治疗”的后果,令人不寒而栗。作品引发人无尽的思考和联想,一个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权利和生存欲望,为某些人一再张扬的民主、自由对社会个体究竟有多少现实意义?
其次,影片表现的政治主题:
这部“寓言性”的影片无疑具有鲜明的政治隐喻色彩和严峻的社会批判精神。要理解它的“政治”寓意,当然应该把影片置了产生它的独特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去。因为“重要的是讲述话语的年代”--20世纪70年代正值席卷全球的反文化的青年文化运动接近尾声之际,所以影片对这一场运动颇有总结和尾声的意味。它通过疯子中的“另类”麦克默菲与体制的对立冲突和破坏,体现了美国青年反权威、反体制的造反精神。有人在评价这部小说时曾说过:“它宣布:疯狂是合理的,而生活在当代社会中倒真是一种疯狂。”无疑,这一中肯的评价也适用于影片。如同影片片名所含蓄暗示的,“疯人院”本身就是一个喻体,它是现代以“民主”旗号广相招睐实则专制横行的美国病态社会的象征与缩影,护士长拉奇德和医护们就是美国社会的统治者和帮凶,主人公麦克默菲就是反抗美国现行制度的英雄,而病员就是受苦受难的美国劳动人民。麦克默菲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毕竟有人并还将有人勇敢地、成功地飞越疯人院。影片通过具有荒诞色彩和假定性意味的故事,以近乎闹剧的形式,表达了一些具有存在主义意味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复杂主题意蕴,诸如理性与非理性的相对性、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压抑与反抗、关于“疯狂”的话语权力等等。
最后,影片表现的文化主题:
把该片当做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的寓言来读解影片,或许更能接近编导的本意,也更便于理解剧作深刻的思想。影片导演米洛斯·福尔曼出生在捷克,在布拉格从事电影导演工作时就因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而被国际社会认定为“捷克电影新浪潮”的主将。他在遭到了苏联占领军的迫害后,去西欧过了一段时间的流亡生活,后来移居美国。在谈到《飞越疯人院》的创作意图时,福尔曼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什么社会都有同样的问题,由于今天社会已经高度组织化了,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无论是民主制度还是君主制度,都有一个个人如何接受那制度的问题。统治者总是竭力维护自己的权力。”①
在疯人院里,乍一看似乎一切都井井有条,合乎人道和理性:光线柔和,吃药时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在里面似乎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因为麦克默菲的突然闯入而招致质疑。麦克默菲发自天性的无拘无束的个性与疯人院对个性的钳制与扼杀是格格不久的。麦克默菲让病人们体会户外阳光的美妙,与女性在一起的乐趣,在反抗压抑的生命冲动之下自我觉醒的力量。
麦克默菲(包括酋长)代表的是一种反体制的、充满着压抑不住的生命活力的异端或另类的文化,以护土长拉齐德小姐及其背后的整个疯人院为代表则隐喻了标榜“现代文明”的体制社会。护土长拉齐德小姐像母亲一样“责无旁贷”地监护和管教着病人们,她总是那么的一副真理在握、胜券在手的神态,仿佛是受命于天的所谓社会理性和道德规范的化身。
尤其是在影片中表现的拉齐德与比利的关系,活脱是不无扭曲的母子关系的一种隐喻。拉齐德总以类似母亲的角色和未成年者监护人的身份出现在比利面前。而且在她看来,比利只有永远处于她的监护和控制之下,才是正常的,否则就是犯错误。所以拉齐德似乎是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错误、自私而邪恶的母亲。而比利也活脱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萌动之中的少年,尤其是他的羞涩、口吃、孱弱,而他在圣诞夜与女性相处而完成了“成年礼”之后,竟奇异地恢复了语言的功能,而且出奇地具备了一个成熟男性的幽默、风趣和气度。但这一次由麦克默菲精心制造的难能可贵的“成年”契机很快就在拉齐德的冷峻而威严的责问中被扼杀了,重新变成了那个害怕母亲惩罚的未成年孩子——比利甚至因为恐惧和内疚而自杀。拉齐德还是使用了无往不胜的“母爱”的杀手钢:“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
当然解析该片的关键,还是要认识片中人物“酋长”的象征意义。“酋长”是一个健康、强壮。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印第安人,他是硬被别人送进疯人院来的几个人之一。他足智多谋,会装聋作哑;他力大如牛,能搬起别人挪动不了的喷水石墩;他对疯人院里的制度、规章和以拉奇德为首的管理者深恶痛绝,但他既不像麦克默菲那样莽撞、蛮干,又不像其他病友逆来顺受。他是惟一的成功者,是另一种文化——代表了一种似乎来自于大自然的强悍、粗野、朴实而自然的文化,是没有受到现代文化污染的原生态文化的象征。酋长之装聋作哑、拒绝语言应该看作是为了抗拒“语言的牢笼”背后的那一种权力话语化以及压抑人性的体制文化的入侵。而且酋长明显代表了一种文化超越的意向,给压抑沉闷的影片留下了一个让观众看到希望的亮色。在影片的末尾,力大无穷的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试图搬起来而没有成功的大理石喷水池——这毫无疑问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砸破了疯人院的围墙,似乎是带着麦克默菲的愿望、理想或者说灵魂冲破了牢笼,飞越了疯人院――他奔跑时随风飘起来的长发很好地表现了“飞越”这一视觉意象――回到了原始而野性的大自然。
酋长在片中的表现,传达了曾经当过捷克“新浪潮”电影主将的导演福尔曼对西方世界的深刻认知和对人生目标的大彻大悟:我们处在一个荒延的同时也是秩序井然的世界中,非理性的反抗必然失败,而理性地选择逃避是惟一的、能够获得成功的反叛形式。在古老、神秘、原生态的文化面前,浮躁的现代文化有时也不堪一击。
总之,正因为影片立意的高远,主题立意的多解、多层次的,它既能满足普通观众窥视高墙深院里的秘密的原始欲望,也能在文化水平较高的观众中引起共鸣,从而造成较大的社会反响。

另一种监狱——《飞越疯人院》赏析
这是家坐落于崇山峻岭间的精神病院,一条蜿蜒的公路通向外边。病员们穿着肥大的病号服,闲着无事,在院子里懒洋洋地晒太阳,或三两个凑在一快,有一搭没一搭地玩着扑克,倒也轻松自在,日子不难打发。护士长雷契尔是个漂亮迷人的女人,30来岁,丰腴的身子紧裹在大衣褂里,吸引着病员们艳羡的目光,微微发肥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这微笑高深莫测,常常让病员们不寒而栗,在雷契尔小姐微笑的统治下,病院平静得像一道空荡荡的走廊。
新病员兰德尔·麦克默非的到来,打破了医院昔日的宁静,麦克默非三十来岁,长得黑黑壮壮,眯缝着的眼睛里闪着狡黠的光,一进到院子便大喊大叫,摸着病员们光光的脑袋,嘴里说着些不堪入耳的粗话,见到护士长雷契尔,不仅没有半丝敬畏,反而多了种挑衅。实际上,麦克默非并没有精神病,他因打架给送进了劳动拘留营,为了出狱,他只好装疯卖傻,结果把自己折腾了进来。雷契尔还是像往常那样微笑着,只是那微笑中少了些温柔,而是多了些愤怒,她叫来医护华盛顿,把麦克默非弄进了病房。
麦克默非像只被困的雄狮,总想找到发泄的突破口。第一次参加雷契尔小姐主持的心理治疗座谈会,他便提出要修改医院的作息制度,以便让病员们观看世界棒球比赛的实况转播,作息制度是雷契尔亲手制定的,改变作息制度,无疑于动摇她在医院和病员们心目中的地位,雷契尔极力控制着内心的愤怒,她用冷冷的目光扫视着全场,病员们都赶紧低下了头,雷契尔突然有了大胆的决定,她让病员们举手表决,赞同或者反对的人数都必须超过半数。麦克默非极力鼓动在座的病员,结果只有老头儿拉斯微克和小青年比利举了手,而又聋又哑、身材高大的病员印第安酋长握着拖把,站在走廊里,也偷偷举了手。麦克默非大受鼓舞,他感激地拍拍印第安酋长的脸,又冲到其他的病房,用他激烈夸张、极具煽动性的言辞撺掇着其它的病员,麦克默非最终胜利了。他和病员们斜躺在椅子上,舒舒服服地观看棒球比赛,还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雷契尔小姐站在二楼阳台上,冷冷地打量着病员们的大呼小叫,比赛渐至高潮,雷契尔小姐却以明天要上街为由,令人关掉了电闸。病员们唉声叹气地钻入了被窝,只有麦克默非像只狂躁的狮子,大声咒骂着,他扬言要搬起浴室里的石墩砸碎玻璃逃走,还扬言要一个人溜到街上去看棒球比赛。
不安的夜晚终于过去了,第二天又是个晴朗的日子。麦克默非仿佛忘记了昨日的不快,他抱着篮球,在球上大声地吆喝,病员们自觉地分成了两派。高大的印第安酋长站在篮球架下,只需伸伸手,篮球便自动落入网内,麦克默非和酋长配合默契,他们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对手,麦克默非拍着酋长厚厚的肩膀,他俩仿佛已成了患难兄弟。
轮到雷契尔小姐管理的病员们出去游玩了。一大早,麦克默非和印第安酋长便偷偷溜出病房,来到医院的铁栅栏边,麦克默非踩着酋长的肩膀,翻过栅栏,钻进了停靠在路边的汽车里。不一会儿,病友们在雷契尔小姐的带领下,大呼小叫直奔汽车而来。哧溜一声,麦克默非踩动油门,汽车箭一般驶向了盘山公路。麦克默非通过汽车的后视镜,看到雷契尔小姐满脸的气急败坏,这正是他所要的效果。麦克默非吹着口哨,绕道接了女友凯蒂,一同来到码头上,病友们早等候在那儿。雷契尔小姐不在,麦克默非很自然成了这里的领导,他驾着小船,带着病友们驶离了岸边。病友们争着摇桨,麦克默非带了凯蒂,钻进船棚里,正想好好温存一番,小船却像失控的陀螺,在海上滴溜溜转起来。麦克默非只好撇下女友,亲自操起了船桨。病友们在海面上自由地游玩,他们还捞上了几条大鱼。
麦克默非遭到了严厉的处罚,永远给禁闭在了精神病院。雷契尔小姐还是和往常一样,不愠不火地笑着,麦克默非尝到了这笑里的分量,他曾多次质问雷契尔小姐为什么要给他这样的处罚,可都像拳头击在棉花上,毫无反应,甚至连他的同室病友,在这微笑的支配下,也异口同声地承认他们是自愿进来的。麦克默非还被剥夺了吸烟的权利,他最终忍无可忍,用拳头砸碎了雷契尔小姐办公室里的破璃,拿起桌上的香烟,抽了起来。雷契尔依然平静地笑着,医护华盛顿一拳击倒了麦克默非,印第安酋长上来救助,也给击倒在地。雷契尔指挥医护们把两人送进了电疗室。强烈的电流让麦克默非老实多了,他和印第安酋长并排坐在电疗室的长椅上,酋长突然笑出了声,麦克默非才发现酋长原来既不是聋子,也不是哑巴,他仅仅为了逃避医院的迫害,才伪装成了聋哑人。印第安酋长不仅骗过了医生,骗过了狡猾的护士长,甚至还骗过了麦克默非本人,两人搂在一起,得意地笑起来。
麦克默非表面上比先前老实沉默多了,而实际上,他在努力寻找一切可能出逃的机会。一天晚上,麦克默非趁黑人值班员沃伦出去关门之机,溜进值班室,给女友凯蒂打了电话,还偷走了沃伦的钥匙。只一会儿,凯蒂开了车,带了好友露丝,来到病人院。露丝是个妓女,在黑人沃伦面前,表现得风情万种,沃伦搂着露丝,还有麦克默非送给他的美酒佳酿,到自己房里快活去了。麦克默非叫醒了所有的病友,大伙来到了病院的大厅,大厅里摆满了美酒、食物,漂浮着他们早已久违的音乐,喝着酒,嚼着食物,病员们又蹦又跳,俨然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小青年比利搂着凯蒂,随着音乐的节拍有一下没一下地摆动着,他身材矮小,头几乎抵在了凯蒂的胸部,一曲完了,凯蒂松开比利,来到了麦克默非身边。比利眼神迷离,踌躇着走了过来,他涨红了脸,有些结巴地说想和凯蒂再跳一曲。麦克默非大度地笑了笑,他让凯蒂和比利进了一间空病房,然后从外边上了锁。病友们继续狂欢着,大厅里杯盘狼藉,病员们搂着抱着,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麦克默非自己也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地上打着呼噜。
天亮了,雷契尔小姐来到大厅,眼前的情景让她目瞪口呆。她叫来医护人员,弄醒了地上的病人,赶走了露丝,叫人锁上门,关紧了铁窗,在清点人数时,雷契尔发现小青年比利失踪了,大伙都耷拉着脑袋,谁也不肯说比利去了哪儿。雷契尔小姐强忍着怒气,她带着医护人员,逐个儿搜查了所有房间,比利终于给逮住了,他怀抱着凯蒂,正做着香甜的梦呢。
比利睡眼惺忪,被弄进了大厅,雷契尔小姐胁迫他说出是谁的主意,不然她将这件丑事告诉比利的母亲。比利低垂着头,浑身像筛糠一般,比利被送进了诊疗室。麦克默非趁人不备,掏出怀里的钥匙,打开了紧锁着的第一道铁窗,酋长帮他找开了第二道铁窗。麦克默非正要跨出窗外,医护人员却一拳击倒了麦克默非。麦克默非和医护人员扭在了一起。诊疗室传来一声惨叫,比利割腕自杀了,鲜血一滴一滴,从诊疗室流到了大厅里。麦克默非紧盯着雷契尔小姐,眼睛里喷射着仇恨的火焰,他突然一跃而起,紧紧卡住了雷契尔小姐的喉管。雷契尔小姐像一只小鸟,在麦克默非的铁爪下徒劳地挣扎。幸亏医护华盛顿及时起来,给了麦克默非后脑致命一击,雷契尔小姐才得以死里逃生。
医院又恢复了平静。麦克默非整日坐在躺椅上,目光呆滞地看着铁窗外的景色,他已被做了脑叶切除手术,成了一个真正的白痴。高大的印第安酋长整天握着笤帚,打扫着医院的角角落落,他又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聋哑人。一天深夜,印第安酋长偷偷地溜到麦克默非的床边,颤抖着把枕头压在麦克默非的脸上,只一会儿,麦克默非便停止了呼吸。酋长又偷偷溜到浴室,抱起地上的水泥墩,砸碎了铁窗,抱着麦克默非余温尚存的身体,印第安酋长越过铁窗,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隐没在深山中的精神病院还是像往常一样,只有一条蜿蜒的公路通向外边,雷契尔小姐也和往常一样,熟练地演习着她那灿烂的微笑,病员们也和往常一样,在庭院里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一切都过去了,也许一切都没有发生。
(选自《百年电影经典》,东方出版社,何建平)

另一种监狱
——《飞越疯人院》赏析
人文学院02级2班 梁志金

这不是一部供心理学研究用的资料片,批判社会才是它真正的目的。
疯人院被设成一个立体的批判对象,里面的一切人和事都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行,病人只能在沉重的体制下呼吸着沉闷的空气。麦克默非利用了这种既定的程序:第一步打架,第二步进拘留所,第三步装疯卖傻,第四步进疯人院。他自以为这样可以躲避过监狱,但生活捉弄了他,他实际上进了另一个残酷而隐蔽的监狱,冒充疯子也得不到自由!
体制本应是为大众服务的,但往往容易沦为个人操纵私欲的工具。雷契尔小姐是一名“尽职”的护士长,脸上总挂着职业性的微笑,她希望病人们永远臣服在她的微笑之下的种种规章制度,处处维护她的统治地位。
酋长最后的成功出逃动摇了旧制度的不可侵犯性,麦克默非虽然死去,但他的精神却在酋长身上延伸了,悲壮之余,油然而生一种亲切和鼓舞的力量。

㈧ 如何评价电影《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原本是作家肯·克西发表于1962年的一篇小说。小说以疯人院借喻美国式的社会形态,反体制意味浓烈。经过移民导演米洛斯·福尔曼之手,其复杂的意识形态背景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光泽。同时也给了观众更多的揣度空间。

异常丰富的隐喻性是读解《飞越疯人院》的关键。后结构主义理论家福柯在他的著作《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中提出:“现代精神病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权力机构。”疯人院在福柯的书中,预示着关于现代文明社会的经典寓言。影片中透出的那些强烈的叛逆情绪与60年代的文化思潮有很大的联系。6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破灭的时代,一系列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以激烈的方式暴露出来。而反传统、反秩序、反主流的文化思潮,大幅度的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创作。

电影中的疯人院里,时刻带着一种被遮蔽了的压抑。不经意的看起来气氛似乎是和谐的,光线也是柔和的,连吃药治疗时都放着轻柔的音乐。病人们充分自由的在医院里四处活动,打牌抽烟。表现良好的人,甚至有机会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外出。但只有麦克默菲看出了这看似完美的静谧世界里隐蔽的脆弱环节。

开始,他要求把音乐声减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在音乐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药片。而这样的举动对于秩序完整、封闭的疯人院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而麦克默菲其实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这样的反叛,他的行为仅仅是出于天性。他无拘无束的性格必然和严谨的压制格格不入。在麦克默菲撞击下,原来安稳守纪的“疯人”们也开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们享受海边阳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起的乐趣,享受争取自我反抗后从未感受过的发自生命本身的愉悦。

麦克默菲实际上破除的是一种仪式。当他到来之后,吃药、开会,心理治疗,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质疑。虽然麦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绝,但对于一直机械般重复这些程式的疯子们来说,麦克默菲的举动无疑触动了他们。这使得当他们面临这种非暴力的压抑时,产生了新的反映。一个病人对拉奇德的质问:“既然比利不愿意说,你为什么非要问他。”而查理也开始大声哭泣着要自己的香烟。好比像是在一个坏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诱发了他们“坏”的天性。

而护士长拉奇德则担任了一个恶毒的母亲角色。她管理和维持着疯人院的秩序,永远是一幅严肃、端庄、对局势把握游刃有余的表情。她支配调度着这些规范化世界里的疯子,因为她熟知他们的弱点。所有的疯子们对她而言,都更像是犯了错误在这里寻求管教的孩子。尤其对于孱弱口吃的比利,她更象是一个母亲,一个视孩子的长大为犯罪的母亲。在片中开会讨论的内容也透露了比利"疯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母亲阻止了他和女孩约会。比利也曾反问麦克默菲:你以为我不想离开吗?因为比利以为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只有滞留在有“母亲”庇护的疯人院里才能够安全,虽然他也渴望长大并离去。而在圣诞夜的“成人仪式”后,比利奇怪地恢复了正常的语言能力,面对拉奇德的诘问,他理智的说:我可以解释一切。但是拉奇德却拿出了对付比利的致命武器,她说:想想如果你妈妈知道了会怎样?于是比利瑟缩着恢复成那个惧怕母亲惩罚的孩子,杀死了成熟的自己。

导演福尔曼的出色不仅在于他成功的诠释了原著精华,而在于他把一个反叛的主题用好莱坞式的经典语言来陈述出来,叙事层面同隐喻层面结合完美。在摄影处理上,也有同样的埋下了不少伏笔。大多数画面中的拉奇德始终占据着前景的中心位置,拍护士长时,多用仰视,拍病人时,则是俯视。当拉奇德和疯子们之间的对立越来越严重时,吃药和拉奇德主持心理治疗的意识反复出现,作为常规叙事因素,这不仅是在重复上延宕这种情绪,而且逐渐的把这表意为一种仪式。而对于仪式的破除,就意味着神话的终结。

而印第安酋长代表的则是另一种文化特征。他来自丛林,回归丛林,他的反抗并不是麦克默菲那样是无意识的舒展天性,他的装聋作哑也不完全是为了避免伤害。这一切是为了要躲避,拒绝语言就意味着拒绝与体制发生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的酋长像是一位真正的隐士,安然地生活在这个类同于囚牢的空间里。而当麦克默菲警醒了他身上原始的力量时,他主动的对他说话了。最后,他用解除躯壳束缚的方式让麦克默菲的灵魂随着他回到丛莽之中,酋长搬起了麦克默菲生前扬言要举起,却没有力量举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飞越了麦克默菲没有来得及飞越的疯人院。

㈨ 《飞越疯人院》评价高是因为什么

很难看出《飞越疯人院》这么优秀的作品是一部1975年的老电影,斩获各种奖项且拥有超高口碑,除了演员们入木三分的精彩演绎和独到精巧的拍摄手法以外,直抵观众内心的就是全片都在隐喻的电影的主题-自由!

之所以说疯人院的枷锁是整个全社会的,就是因为有太多的规则与制度压抑着人们,多数时候人们总是挥舞着自己的道德棍棒来约束别人的行为准则,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施暴,所谓的美德不是十全十美,也往往透出邪恶的愚昧和无知。观影之后我总是心绪难平,是因为电影本身的题材、立意?还是因为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我不知道,只知道从此要谨慎对待一切事物,莫要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莫要身处愚昧境地而不自知。

㈩ 超越《肖生克的救赎》,豆瓣评分9.0,为什么《飞越疯人院》评价如此之高

上映于1975年的电影《飞越疯人院》是当年度电影界当之无愧的赢家,影片于当年一举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除了获得了专业评论家的青睐,电影同时收获了大众的口碑,时至今日,都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众人给予《飞越疯人院》超高评价的最主要原因是电影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同时表现在不愿屈从体制、敢于斗争、勇于摆脱思想的桎梏并帮助身边的人觉醒。男主杰克·尼科尔森扮演的麦克墨菲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对于整个电影的剧情和高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将一个玩世不恭、机智灵动的假精神病人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个角色会因为自己愚弄了制度而沾沾自喜,也会因为帮助了真正的精神病人走出牢笼而兴奋不已。

热点内容
小说全本免费阅读乔陌漓 发布:2025-01-24 01:23:36 浏览:412
我的傻白甜老婆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2025-01-24 01:18:18 浏览:136
一女多夫星际小说好看 发布:2025-01-24 01:17:43 浏览:113
好看的宠婚虐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24 01:05:04 浏览:419
女子的修真小说排行榜 发布:2025-01-24 00:39:26 浏览:487
听书的笑话 发布:2025-01-24 00:35:14 浏览:107
最新的仙侠言情完结小说推荐 发布:2025-01-24 00:24:12 浏览:276
训诫小说言情古代师徒 发布:2025-01-24 00:23:59 浏览:481
乡村言情有声小说 发布:2025-01-24 00:22:27 浏览:899
日暮戈薇与犬夜叉的言情小说 发布:2025-01-24 00:22:20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