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的叙事视角
Ⅰ 写小说的三种视角(黄海青老师)
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而区分。
叙事首先涉及叙事视角的问题,即谁来讲故事。
01、【传统的叙事视角一般有三种】
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和
第三人称叙述
也就是我,你,他。
第一人称叙述是叙事者作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对故事进行叙事。
第二人称叙述是用“你”作为故事中人物的一种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
02、【三种视角】
全知视角
选择性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①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也就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帝视角
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传统小说的“上帝视角”(又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纵观故事走向,洞悉每个人物的心理,
在关键处提醒读者上集回放,暴露人物内心独白,类似电影画外音。
全知视角可以快速帮助读者进入故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目了然。
上帝视角/全知视角使读者像上帝一般俯瞰整个故事。
读者洞悉人物的行为和潜在心理,知晓暴露的和隐藏的真相。
当人物产生误会时,替他们着急;当情节走向胶着时,恨不得拨乱反正。
中国传统的的才子小说、评述,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基本都是这个路子。
像四大名著,就是全知视角。
②选择性全知视角
这个视角也是以第三人称来讲述,但有别于上面提到的全知视角
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人物,也就是它只关注观察一个人物。
仅仅揭示一个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某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是全知的,
某一个人物所感知到的事物他是全知的,
但是,其他的不知道,或者说他也不呈现出来。
这个人物往往是小说故事的旁观者见证者,也有可能是主要人物,
主要看他在面对周遭人物和事件的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也是主流小说中会采用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是盖茨比,但有一个旁观者是尼克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
用这种视角是不是难度大一点?
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难度因人而异,因题材而已。
接下来,作为读者的我们是跟着尼克来认识了解盖茨比的,也就是视角限制在尼克这里
即使盖茨比发生的事,也是尼克听别人说的
再举一个例子,可能比较少人看过,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焦点始终落在达洛维夫人身上
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其他人物都是作为同达洛维负人有关的环境中的人物出现的。
我们可以看出,读者实际上是从达洛维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的。
核心人物就一个,所有事情都围绕着一个人。
顺便一提,伍尔夫的小说特点也是在于心理描写,比较注重去挖掘人物内心的波动与变化
这种关注于人物内心变化的,是现代小说的特色,故事性没那么强,重点在于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我”是处在故事之外的,“我”在讲述当年的故事。
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爱情电影都是这样的。
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这是与第三人称有所区别的地方
主观性强,也就流露出更多的角色情感,让读者更容易为之感动
典型代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个小说讲的是什么呢?
小说的开头讲的有一个小说家叫R,有一天突然间接到一封信,这封信是陌生女人的信。
我们看他是怎么写的?
这封信约莫有二十多页,是个陌生女人的笔迹,写得潦潦草草,与其说是一封信,还不如说是一份草稿。
他不由自主地再一次摸了摸那信封,看看里面是否还有什么附件没有拿出来,但是没有。
信封上面空无一字,无论是信封还是信纸上,都没有寄信人的地址或者签名。真奇怪,他想,又把信拿在手里。
这里写的R先生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信,这时,还不知道对方性别,他在观察这封信
接下来R开始念这封信。
过看这篇文
然后就是我叙述:
“你,从未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写在最上面,是称呼,又是标题。他十分惊讶地停住了:这里的“你”指的是他,还是一位臆想中的人呢?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开始往下看:
R继续念信,信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呢?
想一下,你写封信给朋友说你的事情,你会怎么写?
所以小说进行了一次人称转换,由R到“我”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为了挽救这条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坐了整整四十个小时,他得了流感,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
我用冷毛巾敷在他烧得灼热的额头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握住他那双不时抽搐的小手。第三天晚上,我也崩溃了。
我的眼睛越来越沉,不知不觉眼皮合上了。我在一张硬椅子上睡着了三四个小时,就在这期间,死神夺走了他。
此刻,这个温柔可怜的孩子,他躺在那儿,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跟他死去的时候一模一样;
只是他的眼睛,他那聪明的黑眼睛刚刚被合上了,双手也合拢着搁在白衬衫上。床的四个角上高高地燃着四支蜡烛。
我不敢朝床上望一眼,也不敢动一下身子,因为烛光一晃动,阴影就会从他的脸上和紧闭的嘴上掠过,于是看上去,仿佛他的面颊在动,我就会以为他还没有死,还会醒来,用他清脆的嗓音对我说些天真无邪的话语。
可我知道,他已经死了,我不愿意再往那边看,以免自己再一次充满希望,又再一次失望。
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孩子昨天已经死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只有你了,可你却对我一无所知。
此刻,你还完全蒙在鼓里,正在寻欢作乐,或者游戏人生。我现在只有你,你却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始终爱着你。
我拿了第五支蜡烛放在这里的桌子上,就在这张桌子上给你写信。
我怎能孤零零一个人守着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向人倾诉我的衷肠呢?
在这可怕的时刻,不对你说,又叫我去对谁说呢?你过去是我的一切,现在也是我的一切啊!
也许我无法完全跟你解释清楚,也许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现在头晕目眩,太阳穴抽搐不停,像有把槌子在敲打,浑身上下都在疼。
我想我是发烧了,很可能也得了流感。现在流感正在挨家挨户地蔓延。果真是这样,那倒好了,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一起去了,也不用自己来了结我的残生了。
有时我两眼发黑,也许这封信我都无法写完了,但是为了向你诉说一次,只诉说这么一次,我愿意聚集起全部的力量。你啊,我亲爱的,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你却对此始终一无所知。
可是,只有当我死了——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热地颤抖不止,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你再也不必回答我的问题了,我才会让你知道我的秘密。
接下来,你会发现“我”开始讲故事。
刚才说了,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这里“我”就在回顾过去的事情
这是不是就叫写作的技巧?
这个小说,茨威格重点就在于这个陌生女人遭遇这么多事时的心理描写。
为了呈现这种心理描写,茨威格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把这样一整个故事给大家呈现出来。
而且,为了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还用了信的形式,仿佛读者在读一封信,信中的人在告诉读者他的故事。
想象一下,你朋友写信给你,告诉你他的遭遇,“我这几年呀……”是不是内心就会更有触动。
相类似的写法,其实很常见的。
作者知道怎么挠解痒,所以一下子就挠对地方了。
像经常举例的《活着》,就是老福贵给小年轻讲述过去一生的故事。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03、【课程感悟】
看过很多小说,但从未思考过作者是用哪种视角手法来写作的。
通过今晚课程学习,仔细想想,结合老师给出的案例,基本明白了三种视角的叙述。
在往后的阅读中,这方面要做好分析,学会作者的不同的视角叙述。
Ⅱ 小说的叙事都有哪些视角
第一视角:以主人公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第三人称视角,你好像一个旁观者或者操控者,而不是本人。
Ⅲ 小说叙述视角及作用
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增加了主观的感情描写,也让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
1.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角
这种视角最明显的特点是小说的叙述者对小说中出现的任何人,任何事件都无所不知,不但了解小说中的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的心理动态。叙述者不直接出现在作品中,而是像局外人一样处于情节外,客观的叙述和介绍情节、事件和人物。作为情节、事件、人物和读者之间的中介。由于叙事角度来自于局外,所以角度即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这样叙述者就可以跟踪人物去表现他,像隐身人一样,也可以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探索。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展现宏观的场景,也能展现人物意识的微观流动。因此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可以让叙述者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也便于掌握广阔的生活场景,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叙述复杂的故事线索。
2.第一人称经验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即由“我”自己的言语讲故事,讲述的内容也仅限于“我”理应知道的或感兴趣的。同时,“我”讲的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我”对发生的事件提出自己的带有主观性或局限性的解释,但读者却可以对“我”的主观性或局限性加以更正或补充,第一人称经验视角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局限性,读者仅能看到叙述者视野之内的事物,这样就容易产生悬念。一般来说,这种叙述比较自然亲切,因为主人公“我”直接与读者交流,读者直接从人物那里得到信息,从而使读者能马上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主人公共同分享忧虑与欢乐,从写作角度看,这种方式可以使小说不露出选材的痕迹,使得情节的跳跃与推进和场面的转换更为自由,又便于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合交错,有利于小说结构的紧凑和集中。同时这种方式使作者、叙述者、人物合为一体,毫无疑问,使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真实感,但是这种方式也必然会产生另一种局限,就是在一个作家的创作生涯中,叙述者“我”不可能总是作家本人,因为亲身经历毕竟有限,但作家又不愿意放弃这个审美效果较浓的叙述角,随着小说叙述的发展,虚拟的“我”便应运而生,这时作品中的“我”依然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可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误认这个“我”就是作品本人了。
3.第三人称叙述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传统的全知视角与上述第一人称视角的发展与融合,而且多见于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作品,最早在理论上及创作实践上提出并运用能够这种方式的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先驱亨利・詹姆斯,他在理论上称这种方式为“意识中心”叙述,即整个叙述线索来自作品中的某一个角色,一切叙述、描写都从这个角色的观察和认识出发。在这种叙述模式中,叙述者知道的内容并不多余作品中的人物,叙事者必须在某个或某几个人物的帮助下才能叙事,叙事者的感知范围内叙述也仅限于这某个或某几个人物。这种角度的叙事方式突出的优点以叙述者可以经历者的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就增加了主观的感情描写,也让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并且因为视角的承担者与作品中某个或某几个人物重合,从而使读者感觉似乎在于作品中的人物促膝交谈,这也就让作品更具真实感。除了主人公充当作品中的叙述者之外,次要人物或事件的旁观者也可以充当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