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金庸小说
① 金庸小说不应该进中学课本的理由
在“珍视明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北京总决赛A组(即母语为汉语)东吴大学(来自中国台湾)与澳门大学的比赛上,双方面对一个这样的辩题:金庸小说该不该进入中学语文课本?通过抽签,澳门大学为正方,即应该;东吴大学为反方,即不应该。 正方用“兼容并包”来阐述观点。他们认为,金庸小说符合选入语文课本的三大标准,文学性、趣味性兼备,并且绝大部分内容思想健康,有很多内容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武学思想和民族大团结等)。另外,金庸小说能够使学生获得阅读乐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对于语文学习又有什么好处呢? 正方观点我是比较支持的。语文课本里,如果题材单一,又怎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又怎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呢?正如正方所认为,金庸小说内涵丰富,文学性较强,并且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也是语文学科时代化的体现。但是,金庸小说并非只是精华,也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东西存在。但是,反方的讨论的重点却不是这个。 反方认为,语文(台湾那边叫国文)课本有什么?就是一些学生平时不愿意读的经典作品,例如古文。金庸小说进入课本,势必会导致古文的让位。北京中学语文课本中《孔雀东南飞》、《过秦论》、《六国论》不是因金庸小说的进入都转移出来了吗?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古文知识的匮乏。 反方同学似乎说得有道理,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理由是错误的。一、的确,古文大家都不喜欢读,但是凭这一点就断定语文课本光有“一些学生平时不愿意读的经典作品”吗?二、的确,一篇新课文的进入,势必会导致原来的课本中一篇文章的移出,但是一个语文课本里就光有古文了吗?不是的。金庸小说进入课本,可以让一篇现代文移出去。三、北京语文课本的确转移了《孔雀东南飞》、《过秦论》、《六国论》,但这不只是金庸小说的错。其中《孔雀东南飞》的移出是由于加入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想看,一篇金庸小说能有什么威力,能让三篇经典古文“吓”得“退出”语文课本?要知道,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古文可是很重要的。再说,这三篇古文也没有彻底被扔在一边,还会重新与学生见面。 “金庸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鲁迅是一根针,专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让人们在堕落地活着的时候还不至于绝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败的僵尸身上套上一身华丽的官服,在满足自己幻想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满足。”网友“007”这样写道。 尽管金庸作品进入语文课本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这次《雪山飞狐》入选的也仅仅是泛读备选篇目,但仍引起了激烈争议。 一位匿名网友在新闻评论中写道:“这样的课改是一种堕落,是大国文化的堕落,令人悲哀。诚然,我们喜欢金庸的小说,上学的时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书。但是教育毕竟不是娱乐,拼命去迎合教育对象的口味,我们的民族精神安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安在?” 持这样态度的人显然不在少数。记者从网上随机收集的网民评论显示,大多数网民认为鲁迅与金庸不具备可比性,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种精神可以引导人;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只是一种消闲读物。 对于鲁迅、朱自清文章数量的减少,许多读着他们的作品长大的人则表示了遗憾和怀念。网友“浮生若梦”说:“记得当时看《背影》的时候都哭了。一些词语至今还记忆犹新,比如‘蹒跚’,当时老师还很着重地讲解这个词语来着。我觉得这是篇非常不错的文章。”一位名叫凡尘的写手说:“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笔优美、流畅,每次读下来都有不同的感受,对我的影响很大,给我在诗歌创作和散文写作上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语文教改,我认为传统的文学精髓和时代新作品都应加以注重,让下一代能继承历史文学的精髓又能与时俱进地发扬中国文化,从而不断推进我国文化的进步!”记忆和怀念不能构成当下教材中保留这些篇目的理由,但是至少说明一点:曾经入选教材的那些鲁迅和朱自清的文章,对那一代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被许多年轻读者捧为偶像的“80后”作家郭敬明也曾表示:“在我们的课本中,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课文都是鲁迅的,不仅仅是因为背诵、重点,还因为他笔下的人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② 高中生适合看的书,推荐几本
高中时候最喜欢看的书本,应该就是《平凡的世界》,正如大家所说,像少平一样去努力,香润叶一样去爱;努力的争取自己要的东西,真的人间值得,在平凡的世界,我们体会在文革时候大家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拼命冲出命运的枷锁,不能说赢得好看,但是觉得一切值得;
③ 请有五年以上阅读小说经验的朋友推荐几本小说.不限题材.不限地域
现在正在看桩桩的《不弃》,还不错了,个人感觉比《蔓蔓青萝》要好。另外还有一些以前看过的喜欢的,猜着你可能没看过的
《流水迢迢》——?一下忘了谁的啦
《洁努加德玫瑰》《七宝项链》——都是葡萄写的,更喜欢《七》一些,《洁》到后面我自己都没看了。
还有那只狐狸的《坏事多磨》《池中物》
《穿越成为暴君的小妾》——网上很有名的,名字太俗,猜测你没看过,但其实挺好看的,就是有点太长了。
《勿忘》清穿的,好像不是太出名,但是我很喜欢,看了不止一遍。
下面就随便罗列一些了,看过就算了
《歌尽桃花》《星恋》
《鹦鹉》《嗨,我的男人》
《第三种爱情》
《午门囧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月上重火》《奥汀的祝福》(我不是太哈天籁纸鸢的调调,不知道你怎么样,感觉挺多人喜欢的)
你看了很多吗?不如你也给我推荐些好了,最近比较忙,都没怎么看,好小说还是比较少的,邮箱是:[email protected]。
名著啊,文艺小说就算了,本来就是看来轻松一下的。
你有没有看回答呀?给点反应撒同学。
④ 为什么说金庸的写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侠小说作家
早年看了一集张纪中拍的《神雕侠侣》,看到金轮法王把郭襄绑在高台之上,而后面对着下面的郭靖大声喊道:“郭靖,你若投降,我就放了你的令爱。”
看到这里,我差点笑了出来,众所周知,“令爱”指的就是“你的女儿”,前面再加上“你的”两个字,岂不是画蛇添足了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演员甚至导演对最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以至于出现这样低级的错误,更谈不上对原创作品的了解了。
金庸小说之所以影响面如此巨大,是因为他能做到雅俗共赏,说它雅俗共赏,是因为金先生的小说在形式上是武侠小说,而实际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侠小说的范畴。小说中文戏的份量相当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金庸的小说除了出神入化,异想天开的武功吸引人外,值得人们欣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人物对白,金先生小说中的人物对白所用语言是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语言。雅者能从中感受到美的意境。俗者亦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我们古人所用之语言比较深奥,大多现代人不易读懂,可是如果说白话文,虽然大家都能明白,但不符合古人的身份,给人的感觉也不真实,同时也难产生美好的意境,而张纪中的《神雕侠侣》人物对白所用语言完全是白话文,可谓俗不可耐,失去美感。已经完全脱离金庸小说的表现手法。
金庸小说中爱情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这也是它吸引读者的一大看点,但是你在他的小说中看不到琼瑶小说中的那种卿卿我我,缠缠绵绵,可谓清丽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张纪中把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导成了琼瑶小说中的那种爱情模式,自然差了一个档次。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说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说过:他的一十四部小说中的所有人物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黄蓉的机智聪慧,临危不乱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动人心,但在该剧中,当黄蓉看到女儿被金轮法王绑在高台上处境危险时,竟然哭着喊着一个人连滚带爬地往前冲去,张导演的意图可能想表现黄蓉爱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却忽略了一点:黄蓉不是一般的村妇,这是一个智慧超群颇有乃父之风的巾帼英雄。其智慧不在诸葛武候之下。即便是再着急也不会做出那种举动的。
黄药师的诗酒逍遥,亦正亦邪,千山独行,云龙偶现,铸就了一位不受任何拘束的真正的潇洒之士。他的不怒自威无论走到那里都是焦点,他不会给任何人当陪衬,我想问张大导演一句:你的那位东邪符合这个标准吗?恐怕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吧?
老顽童天性顽皮,是个真正的顽童,他和黄药师在性格中有一点相似,那就是率性而行,可不是每个人都能装出来的,可别演成个四不象噢!
乔峰英气逼人,一身乞丐服亦遮不住他的英雄气慨。无论出现在什么场合,人们的目光都会情不自禁地集中在他身上。
王语嫣不但容貌美丽,她的气质和声音更是独特,段誉一开始就被她的声音给迷住的。
小龙女在古墓中长大,恬淡自然,没有大喜大悲,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再大的伤心事她也只是皱皱眉,落几滴眼泪而已,再大的喜事她也不会过份地欢笑。泰山崩于眼前而色不变。
杨过的桀傲不驯,是天性使然,流露于眼角眉梢。
张纪中拍的几部金庸剧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几乎没有一个完全成功的,也有人会说金庸小说写的太过细腻,不易拍成影视剧,我不认同这个观点,君不见古天乐,黄日华,李若彤等人演的多么逼真啊!与小说中的人物多么贴近。那么张纪中为什么拍出的东西不能让观众满意呢?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文化底蕴太低,对金庸的小说又不认真阅读研究,只在形式上下功夫,不注重细节,当然还有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等一些原因。所以才屡战屡败。
金庸的小说之所以读者那么多,又有一些文化机构拿来研究,充分说明他的小说除了有华丽的外表外,还有丰富的内涵。有一大部分人喜欢看它的华丽的外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呢?
⑤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2小说中非主角的人物,有的是线索人物,比如《我的叔叔于勒》里的“我”
3、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
4、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内容,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 求金庸小说中精彩的短的段落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到了白发。
这一年是元顺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余年。
其时正当暮春三月,江南海隅,一个三十来岁的蓝衫壮士,脚穿草鞋,迈开大步,正自沿着大道赶路。这壮士双眉斜飞,两眼炯炯有神,鼻梁高耸,显得十分精干英挺。他眼见天色向晚,一路上虽桃红柳绿,春色正浓,他却也无心赏玩,心中默默计算广今日三月廿四,到四月初九还有一十四天,须得道上丝毫没耽搁,方能及时赶到武当山,祝贺恩师他老人家九十岁大寿。”
这壮士姓俞名岱岩,乃武当派祖师张三丰的第三名弟子。这年年初奉师命前赴福建诛杀一个戕害良民、无恶不作的剧盗。那剧盗听到风声,立时潜藏隐匿,俞岱岩费了两个多月时光,才找到他的秘密巢穴,上门挑战,使出师传“玄虚刀法”,在第十一招上将他杀了。本来预计十日可完的事,却耗了两个多月,屈指算来,距师父九十大寿的日子已颇为逼促,因此上急急自福建赶回,这日已到浙东钱塘江之南。
他迈着大步急行一阵,路径渐窄,靠右近海一面,常见一片片平地光滑如镜,往往七八丈见方,便是水磨的桌面也无此平整滑溜。俞济岩走遍大江南北,见闻实不在少,但从未见过如此奇异的情状,一问土人,不由得哑然失笑,原来那便是盐田。当地盐民引海水灌入盐田,晒干以后,刮下含盐泥土,化成卤水,再逐步晒成盐粒。俞岱岩心道:“我吃了三十年盐,却不知一盐之成,如此辛苦。”
正行之间,忽见西首小路上一行二十余人挑了担子,急步而来。俞岱岩一瞥之间,便留上了神,但见这二十余人一色的青布短衫裤,头戴斗笠,担子中装的显然都是海盐。他知官府收盐税极重,寻常百姓虽居海滨,也吃不起官盐,只有向私盐贩子购买私盐。这批人行动剽悍,身形壮实,看来似是一帮盐枭,奇的是每人肩头挑的扁担非竹非木,黑黝黝的全无弹性,便似一条条铁扁担。各人虽都挑着二百来斤的重物,但行路迅速。俞仿岩心想:“这帮盐枭个个武功不弱。听说江南海沙派贩卖私盐,声势极大,派中不乏武学名家,但二十余个好手聚在一起挑盐贩卖,决无是理。”若在平时,便要去探视究竟,这时念着师父大寿,不能因多管闲事而再有耽搁,便放开脚步赶路。
傍晚时分来到余姚县的庵东镇。由此过钱塘江,便到盐官、临安,再折向西北行,经江西、湖南才到湖北武当。晚间无船渡江,只得在庵东镇上找家小客店宿了。
用过晚饭,冼了脚刚要上床,忽听得店堂中一阵喧哗,一群人过来投宿。听那些人说的是浙东乡音,但中气充沛,显然都是会家子,探头向门外瞧去,便是途中所遇那群盐枭。俞岱岩也不在意,盘膝坐在床上,练了三遍行功,便即着枕入睡。
睡到中夜,忽听得邻房中喀喀轻响,俞岱岩立时便醒了。只听得一人低声道:大家悄悄走吧,莫惊动了邻房那客人,多生事端。”余人轻轻推开房门,进了院子。俞岱岩从窗缝中向外张望,见那群盐枭挑着担子出门,暗想:“这群私枭鬼鬼祟祟,若只是贩卖私盐,那不关我事,倘若去干什么歹事,既叫我撞见了,可不能不管。若能咀止他们伤天害理,救得一两个好人,便误了恩师的千秋寿诞,他老人家也必欢喜。”将藏着兵刃暗器的布囊往背上一缚,穿窗而出,跃出墙外。
耳听得脚步声往东北方而去,他展开轻身功夫,悄悄追去。当晚乌云满天,星月无光,沉沉黑夜中,隐约见那二十余名盐枭挑着担子,在田塍上奔行,心想:“私枭黑夜赶路,事属寻常。但这干人身手不凡,若要做些非法勾当,别说偷盗富室,就是抢劫官库,官兵又怎阻挡得住?何必偷偷摸摸贩卖私盐,赚此微利?其中必有别情。”
不到半个时辰,那帮私枭已奔出二十余里,俞岱岩轻功了得,脚下无声无息,那帮私枭又似有要事在身,贪赶路程,竟不回顾,因此并没发觉。这时已行到海旁,波涛冲击岩石,轰轰声不绝。
正行间,领头那人一声低哨,众人都站定了脚步。领头那人低声喝问:“是谁?”黑暗中一个嘶哑的声音说道:“三点水的朋友么?”领头那人道:“不错。阁下是谁?”俞岱岩心下嘀咕:“三点水的朋友,那是什么?”一转念,登时省悟:“嗯,果然是海沙派,‘海沙派’三字都是三点水。”那嘶哑的声音道:“屠龙刀的事,我劝你们别插手啦。”领头那人道:“尊驾也是为屠龙刀而来?”语音中颇有惊怒之意。那嗓子嘶哑的人“嘿嘿嘿”几声冷笑,却不答话。
俞岱岩隐身于海旁岩石之后,向前绕近,见一个身材高瘦的男子拦在路中。黑暗中瞧不清他面貌,只见他穿一袭白袍,夜行人而身穿白衣,显然于自己武功颇为自负。
只听海沙派的领头人道:“这屠龙刀已归本派,既给宵小盗去,自当索回。”白袍客又“嘿嘿嘿”三声冷笑,仍大模大样地拦在路中。那领头人身后一人厉声喝道:“快让开,恶狗拦路,你不是自己找死……”只见那内袍客飞身而前,伸手抓出,海沙派那人话声未毕,突然“啊”的一声惨叫,往后便倒。众人大惊,但见黑暗中白袍晃动,拦路恶客已然不见。
海沙派众私枭瞧那跌倒的同伴时,见他蜷成一团,早已气绝。各人又惊又怒,有几人放下担子向白袍客去路急追,但那人奔行如飞,黑暗之中哪里还寻得到他的踪影?
《倚天屠龙记》关于俞岱岩出场的描写(2003字),我相信高中生应该能看得懂,金庸小说的描写不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