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
❶ 谁能说一下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各类文体的发展概况
(一)现代小说:坚实而辉煌的足迹
中国现代小说的正式起步以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发表的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它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发展的。整个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小说兴起、发展、深化的艰辛、坚实而辉煌的脚步。
中国现代小说是在与传统旧文学的深深“断裂”和外国文学的猛烈“碰撞”中诞生的。因此,中国现代小说的出现不仅仅体现出它在文学或文体等方面的价值,更显示出一种文化的意义。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的首要价值定位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文化品格中。中国小说的渊源悠深,明清以来更是出现了众多的白话小说,以全新的思想内涵和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中国现代小说自觉担负了展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反映现代国人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重任。中国现代小说虽然是全新的、独创的,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孤立的,恰恰相反,它的发展得益于纵横多向的继承与吸取。中国传统小说的思想精华与多种艺术技法在现代小说中有一种无形而深刻的承传;本世纪初开始大量涌入中国的各种外国文学的理论观点、创作思潮和艺术流派,都充分地被中国现代小说所吸取、融解和消化。最具民族个性的文化伟人鲁迅在谈及自己“怎样做起小说来”时说过:“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这决不是自谦,而是真实地反映一代文化巨子广博敏锐的胸襟与现代性的知识结构。的确,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既有俄国作家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启示和影响,又有自不同侧面的生活原型,还有作者早年学医的专业知识,当然其中有作者所背负的沉重历史重压以及力图超越这种重压的现代人的炽热理想。最终又经过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高度典型化过程,不朽的“狂人”站在中国现代文学及现代小说的起跑线上。这种广为接纳多种素养进而构成自己的独特价值,正是中国现代小说意识的深刻体现,
(二)现代新诗:高扬生命激情的风帆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学虽然以文为本,以文为正宗,但却掩隐不住诗歌创作的奇光异彩。诗的格式,诗的韵律,诗的意境,在我们这个举世公认的诗歌王国里几乎已完美无加,登峰造极。面对这历史的诗碑和诗碑的历史,人们只能叹为观止矣!
然而,历史毕竟又发展到了一个根本性转折的关头。20世纪初,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向解体,社会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开始启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动要求诗歌也有新的根本性变动,并为这种变动提供了一切新的条件。
数千年灿烂辉煌的传统诗歌与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抉择。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的一个特征,即新文学作品产生了普遍强烈的轰动效应,而这一点在现代新诗方面的体现尤为突出。虽然有白话小说、白话美文及现代话剧先后问世,甚至有鲁迅的《狂人日记》为现代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文学作了开天辟地之举,但毕竟新诗的出现与传统诗歌的比照太鲜明,反差太悬殊了。当那些诸如“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之类的白话新诗崭露头角的时候,人们普遍感到疑惑:这就是新诗吗?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以后就按这种样式来写诗吗?
“五四”终究是一个创造的时代,而创造的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一种更为宽容的文化心态。除旧更新的时代特质,容纳百川的社会氛围,终使稚嫩的现代新诗江河千里,蔚为大观。从“五四”时期的蹒跚学步到现代文学史阶段的结束,中国现代新诗已经是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形成了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多样化的繁荣格局。
从风格流派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新诗可大体归为:早期写实派、早期浪漫派、湖畔诗派、小诗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现代诗派、中国诗歌会派、“七月”诗歌派、“九叶”即新现代诗派、晋察冀诗派等。
(三)品种繁多的散文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与诗歌波澜起伏的发展势头而言,现代散文的发展较为平和沉静,尽管也有杂文的愤激之声,但总体来说现代散文以一种更为厚实的步伐平稳地前行,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繁荣新的品种,从“五四”初期的随感录到蔚为大观的杂文运动,从小品文年到报告文学的兴起,现代散文在多种形式的发展变换中迎来了勃勃生机。
现代散文是与五四文学革命同步兴起的,在五四时期即取得了累累硕果。以《新青年》为核心,出现了一大批“杂感”作家,《新青年》特辟“随感录”专栏,使最初一批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利用杂文的艺术形式表达思想,阐明主张,抒写个人情怀,而在这过程中,杂文即已悄然生长。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杂文创作,为杂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动荡的朝代和黑暗的社会,更加强烈地引发了广大进步作家的愤激之声,更有鲁迅杂文创作的实际带动和深刻影响,于是在30年代出现了一个凡进步的、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甚至不同阵营、不同审美追求的作家,几乎无人不写杂文的壮观景象。鲁迅之外,茅盾、瞿秋白、郁达夫、老舍、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丰子恺、胡风、阿英、柯灵、陶行知、周建人、林语堂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杂文作家群,作家之从,作品之多,实为新文学史所罕见。特别是鲁迅后期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和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创作所达到的新的高峰。第三个十年的杂文创作更加密切地配合时代政治斗争,把杂文的战斗性推向深入。可以说,现代杂文的生长与发展是伴随整个新文学的战斗步伐艰难前行的。
(四)迅猛崛起的话剧文学
相对中国现代小说、诗歌和散文而言,话剧又更显得独特。在中国的传统文学样式中本没有话剧这种形式,它是20世纪初叶才从国外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尽管话剧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发展的势头却很迅猛,在短短的数十年内出现了一大批风格独特、闻名于中外文坛的优秀话剧作家作品。话剧这种外来的文学品种,在中国的艺术舞台上扎下了根。
五四时期,话剧作为“舶来品”只是处在探索阶段。1907年成立的春柳社是最早的现代话剧团体。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胡适等人开始了最初的话剧尝试。最早公开发表的话剧剧本是胡适1919年3月刊在《新青年》上的《终身大事》。随后出现了田汉早期剧作《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洪深早期剧作《赵阎王》,丁西林早期剧作《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等等。这些早期的尝试对外国话剧形式吸取较多,虽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但艺术上还较生硬,未能真正使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全面接受。
第二个十年,话剧文学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这尤其得力于曹遇禺的剧作。他在30年代先后创作《雷雨》、《日出》、《原野》(被合称为“生命三部曲”),在40年代初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成话剧,他的这些剧作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基础,使话剧这一新的文学样式在中国扎下了根。这一时期,洪深、田汉等人剧作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洪深的《农村三部曲》、田汉的《名优之死》都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中国现代剧作家也开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❷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为几个时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为两个时期:
1、现代文学时期
白话文的现代文学。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史树立了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以文言文表现形式的古典文学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效仿《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400多种。
由陈衡哲1917年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只不过影响较小。中国大多以鲁迅《狂人日记》为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也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其内容与形式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短篇小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白话文的出现改变了文学的创作形式,为今后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手法。
2、当代文学时期
“文革”前的文学。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其中民间故事文学在发展,例如,1958年,田汉改编的最成功的话剧《关汉卿》,塑造了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但在这一时期,只有工农兵才能居于中心地位的“理想英雄”。从中国的文学批评的语言来观察,充斥了战争心态的词汇几乎俯首可视,在战争文化心理的支配下,给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主流带来深刻的影响。
“文革”开始至1978年的文学。“文化大革命”使文学遭受空前的灾难,它是以文学艺术作为其主要批判领域,各界的学者大多被作为左翼分子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劳动。对胡适等文人批判否定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传统。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不断传播,20世纪90年代仿佛是一个碎片中的世界,作家在不同的立场上写,逐渐摆脱了文革带来了影响。作家们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创作属于自己的文体风格,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
如朱苏进强调人物本身个人欲望的长篇小说《醉太平》、瞿永明宣传女性的《女人组诗》、民间宗教与理想的《残月》、个人对时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等。
21世纪的到来,中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文学形式,如琼瑶的爱情小说、韩寒的现实小说、网络小说等,现在正在被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所接受。各种文学传播形式也日益更新,如网站、报纸、电视台、广播、杂志等媒介传播形式。
(2)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扩展阅读:
而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走向世界”社会思潮,更引起本领域有识之士的学理自觉,他们纷纷从西方学术思潮中找寻学理依据,进行新的理论体系建构探索。
如傅璇琮对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理论的采用、袁行霈用意象意境概念分析中国诗歌艺术的尝试、罗宗强对文人心态中介作用和文学思想内涵的解析等,逐渐推动形成了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交叉融通的局面,其影响直至今日。
❸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是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出现。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发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篇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其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二)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继《狂人日记》之后,鲁迅陆续发表了包括《阿Q正传》等为代表作在内的《呐喊》、《彷徨》,把中国现代小说推向艺术高峰。纵观《呐喊》和《彷徨》,它们无论在其思想性还是在其艺术性上,都更多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鲁迅的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其创作不但具有独特的题材与思想发现,而且做到了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成熟创新,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因此,鲁迅小说不但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❹ 现代小说的进展与丰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开始。这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使现代小说获得了新的生活土壤与发展条件。新中国的小说作者,大多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生活的冶炼,他们是带着深厚的生活根基、与革命潮流的紧密联系以及对现实变化的敏锐感应跨进共和国的文坛的。这就使建国后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五四”以来、特别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革命文学的战斗传统保持着血缘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先出现的是一批创作在历史的黑夜与黎明交替时刻的作品。刘白羽的中篇《火光在前》,马加的中篇《开不败的花朵》,柳青的长篇《铜墙铁壁》,都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队伍和人民群众最后摧毁旧制度、迎接新制度的斗争。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则迅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获得政权以后,为保家卫国而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表现革命战争题材而更能显示特色的,是稍后出现的一批长短篇小说。峻青的《黎明的河边》,王愿坚的《党费》,通过艰苦年代严酷斗争的真实描写,异常感人地赞颂了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杜鹏程的长篇《保卫延安》以宏大的艺术规模再现了延安保卫战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成功地塑造了从连长周大勇、团政委李诚到高级指挥员彭德怀的形象,成为建国后长篇创作的第一个重要收获。这些作品都以悲壮激越的基调,激动着许多读者。反映抗美援朝的一些短篇,如巴金的《黄文元同志》,和谷岩的《枫》,路翎的《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或热情奔放,或笔触细腻,也都显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
描绘农村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也给建国初期的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都表现了农民群众在砸碎封建政治枷锁以后进一步挣脱封建主义精神束缚的斗争;马烽的《结婚》等短篇,则反映了农村新人新品质的成长。这些作品艺术笔调明朗,生活气息浓郁,凝聚着作者长期与农民共命运所获得的珍贵情感。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逐步展开,反映农村生活的巨变,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青年作家李准的短篇《不能走那条路》,便是敏锐地触及土改后土地私有制尚未根除而产生的新矛盾的第一篇作品。赵树理的长篇《三里湾》,通过更为复杂的生活内容,展示了这种矛盾的各个侧面。孙犁的中篇《铁木前传》,艺术触角伸延到解放前后两个时代,以两户农家关系的演变,透露了土改后农民出现分化的信息。秦兆阳的《农村散记》、康濯的《春种秋收》两集中的短篇小说,则以清新的笔调和精美的构思着重反映农村变革中农民群众的思想波澜和生活变化。在这股创作潮流中贡献了有特色的作品的,还有陈登科、刘澍德、骆宾基、王希坚、吉学霈、刘绍棠等一大批作家,他们忠于革命现实主义原则,从各自的生活视角真实描画了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风貌。玛拉沁夫、李乔、明斯克、阿·敖德斯尔等少数民族第一代小说家,或描绘内蒙草原上惊心动魄的斗争,或抒写西南彝区人民的苦难与欢乐,也都获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革命重点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展开,要求小说创作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寻求新的审美主题和新的表现角度。《铁水奔流》等一批工业题材长篇的出现,便显示了作家们的这种努力。但从思想艺术质量上说,这些作品只能算作对工人生活的初步涉足,尚未称得上是成功的尝试。生活美的开掘和艺术美的探索,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到50年代中期起,才出现有成就的工业题材小说。艾芜短篇集《夜归》中的一些篇什,通过独到的艺术构思,从微细处揭示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美好心灵,具有浓郁的诗的气氛。长篇《百炼成钢》也摆脱了以往同类题材作品那种枯燥、刻板的弊病,正面表现了钢铁战线的沸腾生活,塑造了先进工人的真实形象。杜鹏程的中篇《在和平的日子里》则颇有深度地表现了铁路建设工地上的矛盾斗争,显示了诗的激情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独特风格。草明、雷加等作家,也一直不倦地探索着工业题材小说的创作。这些作品在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具有较大的开拓意义。
从50年代初期到中期,小说创作获得了稳步的发展。这段时间,国家经济、政治生活日趋稳定,文艺界艺术民主气氛比较正常,特别是中国第二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总结了前阶段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了创作上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因由,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些原则问题,取得了较为辩证的全面的认识。当时苏联文艺界对“无冲突论”、对典型问题上教条主义观点的冲击,也直接促进了中国小说创作队伍思想的活跃。作家对新生活的观察和认识逐渐深化,过去的生活积累也有了较长时间的消化过程,对中外作品的借鉴又从艺术修养上为创作做了较多的准备,在此基础上,许多作家开始酝酿长篇巨制。到5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终于迎来了建国以来长篇小说的第一次丰收。
这次丰收所涌现的一大批长篇作品,在现代小说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显示建国后整个文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追求概括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这批长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尤其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杨沫的《青春之歌》,高云览的《小城春秋》,冯德英的《苦菜花》,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组成了一幅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鲜明生动地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批作品在深刻表现历史内容、展示斗争复杂过程方面,较之过去创作有重大突破,而在现实基础上升华起来的革命理想激情,也给作品增添了明朗、热烈的色彩,为丰富中国小说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提供了新鲜经验。李劼人的《大波》(修改本),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用精细而又恢宏的现实主义笔法,真实地再现了清末以来的社会面貌;它们的出现,使长篇小说展现的历史画卷向上延伸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些小说的作者,几乎都是当年革命斗争的亲身经历者或目击者,他们笔端留下的历史生活图画,在小说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以社会主义时期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表现生活的广阔性和纵深感方面,也有长足进展。柳青的《创业史》和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描写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著名长篇。前者通过梁三老汉、梁生宝两代农民不同的创业命运,揭示出中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后者侧重于剖析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过程中人们精神世界的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反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命运和生活动向的《上海的早晨》,是作家周而复的一部长篇巨著。它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生活所作的艺术概括,曾引起国内外读者的兴趣。
这个时期,许多小说家经过较长时间的艺术实践,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发展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形成若干新的创作流派。赵树理娴熟地运用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文艺的传统手法,生动朴素、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山西一带新农村的社会情绪和农民心理,早已在小说领域中独树一帜。在他的艺术作风影响下,产生了马烽、西戎、孙谦等思想倾向、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群,被人称作“山西派”或“山药蛋派”。孙犁那意境悠远、韵味无穷的“荷花淀”风格,给他笔下的现实生活图画,添上淡淡的浪漫主义气息,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经验,也为一些青年作者所效法。柳青在对现实冷静、客观的描绘中,糅进了哲理的议论和感情的抒发,使精确的画面透露出浑厚激越的气势。他对于广阔的社会场景的多方面的概括,对于生活内涵的深入发掘,一直到他的夹叙夹议的语言,都在随后出现的若干青年作家的小说中,留下鲜明的投影。周立波追求的则是一种秀朴而明丽的风格,他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倾向熔铸到山乡风情和自然景色的细腻而又酣畅的表现中,让人们在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里领略新生活的美;从他的短篇《山那面人家》、《禾场上》到谢璞的短篇《二月兰》等,可以感受到湖南一些作家的共同艺术追求。一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小说家,如杜鹏程、李准以及写了《高高的白杨树》、《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里》的茹志鹃,写了《大木匠》、《沙滩上》的王汶石等,都在追求着自己鲜明的艺术个性。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建国后小说艺术的逐渐趋于成熟。
❺ 简述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取得的成绩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憨筏封禾莩鼓凤态脯卡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❻ 请教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及特点等问题
我国的小说源远流长。“小说”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我国小说的萌芽,可溯至上古劳动人民的口头传说与远古神话。这部分遗产主要记载和保存在《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先秦两汉时期,“小说”一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根本算不上一种文学体裁。到了魏晋以后,别具风格的所谓“志怪”、“志人”小说的大量产生,使我国的早期小说出现了一个较为繁盛的时期,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都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这时的小说,因为是“志”,即搜集记录下来的,还算不上创作,所以人们把它同历史归于一类。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是唐代以后的事。唐代经济文化发达,文人思想比较活跃,于是产生了依照传说创作而成的传奇小说。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明代出现了章回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出现了由文人模拟“话本”体制写成的作品“拟话本”。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不少作品就属拟话本小说。这以后再发展,便有了文人独立的创作。这一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清代的《红楼梦》发扬了这个传统,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古今小说有许多相通之处,但古代小说也有其自身特点。因而欣赏时,应根据古代小说自身的特点来加以欣赏,具体可以从了解古代小说的特点、欣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鉴赏古代小说的语言三个角度入手。
古代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古代小说有现实主义的传统,立足现实,反映现实,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古代小说重情节,通过情节表现人物,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心理;古代小说继承了史传文学的传统,描写人物,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一方面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坏人身上也有长处;古代小说由“话本”发展为章回小说,结构上形成一种模式,回目往往是一副对子;古代小说的语言有文言白话之分,就是古代白话,与现当代小说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