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第三人称
❶ 第一人称网络小说和第三人称网络小说哪一类更受欢迎呢,又是为什么嘞
得看你的小说类型,还有世界观,假如你是单元剧,并且剧情较为单一,时间线没什么冲突,用第一人称有抽丝剥茧的感觉;
假如是多剧情共同推进,要展示的世界观较大、理念多,不引入太多的主观思想,让看的读者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在里面,还是用第三人称比较好。
现在大部分都是第三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想要写好较难,但如果写好了,比第三人称更加的出色。
❷ 写小说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分别有什么优点跟缺点
只能说各有千秋。
第一人称可以将主角的内心活动栩栩如生的反映出来,从主角的眼光看世界,主角的那种或者委屈或者暧昧或者自信的情感都能够很清楚明了的反应出来。读者也很容易接收到作者要表达的信息。
缺点第一个就是其他人内心活动无法得知。如果作者功力差点,没有伏笔或者侧面描写,那很有可能会造成看不懂或者行文乱套的情况。
而且第一人称的致命伤就是容易上帝视角玛丽苏,很容易写出雷人的文来。例如:“我淡淡的移开我的眼睛,装作什么也不知道,轻轻地说:这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就显得很雷。
第三人称的好处就是每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交待的很客观,从一个客观的角度看世间,不会有所偏颇,主角或者个人的想法就不是那么明显的凸现出来。也不会影响读者的判断力。
坏处就是容易写成流水账,一些情感活动和矛盾的冲突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但是这点可以写番外里,这就是所谓的“正文不够,番外补”。
综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都有受众群,关键还是看作者的发挥。但是我觉得初学写小说的人来说,还是用第三人称。至少你可以把这个故事明明白白的表达出来。你说你的写的故事别人都看不懂,还谈什么文笔情感矛盾冲突呢?
❸ 用第三人称怎么写小说
写文讲究视角转换
什么是视角转换呢?一般是三种:
一,是限制性第一人称:已经第一人称 我 来写..但是以这种形式写文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出现其他角色的心理描写..
二,是限制性第三人称:就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写这个小说,一般是选定一个角色,然后以他为主,说他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同样不能对其他的角色有心里描写..
一般用于悬念小说..
三,是全知性第三人称:这是最简单的写法,你可以知道所有人的心中所想,很容易写,但是比较无趣的就是你都写出来了,会让读者一看就可以猜到接下来的情节
❹ 写小说时用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小说。
第一人称适用于想让人身临其境,或者是自述类的小说,比如说犯罪现场、尸检现场比较多的小说。
第三人称适合写场景设定比较大,信息比较多的小说。一般来说玄幻魔幻什么的适合这么写,因为设定特别多,一个人的视角解释起来好麻烦。
推荐第三人称吧,第一人称容易卡文,也容易交代不清。
❺ 请问:为什么现在网络小说多数是第三人称描写怎么很少第一人称写的呢是不是有什么重要原因啊
很多新手都喜欢用第一人称写东西,因为这样能给人阅读时一种主观的代入感,但是,时至今日,更多资深的读者,都不客气的把这种描写方式视为终级自恋的写文方法。不仅如此,因为这种第一人称往往都为新手所推崇,所以在编辑眼里看起来,是最幼稚的一种描述方式,出版社一般对这类文都直接打掉,尤其是长篇小说,由于视角和感观的狭隘,最终限定了情节的单一,别说作者写着累,发展到后来,读者看着也会感觉很枯燥而且疲惫。
第一人称作品虽然能给读者一种代入感,但这种代价之大,其实是得不偿失的,第一人称因为局限了主角的感观,放弃了很多丰富情节的多角度叙述手段,例如双线并进的蒙太奇式描写,第三角度的场景和扣人心弦的冲突情节营造,最主要的是,第一人称根本无法描写其他配角和第三者的心理活动,包括一些主角不在的场景等等。
一个成熟的写手,都知道这些东西对丰富故事能起极大的作用,如果你写的是一本百万大篇,最终你会发现,超过一定的字数之后,第一人称会写到你无话可说,因为在这个狭窄的叙述过程中,你能写的早就都触及了……
还有,最重要的是,单一的主观视角最终会让人腻味,也许不等你写到灵感枯竭,这之前就早被读者所放弃了。
所以,除了短篇幅文章和记实传记日记之类的文体,最好是别用第一人称写文,新手以此练笔,最好也控制在三十万左右的篇幅,字多了,很容易给阅读者带来疲倦。
❻ 小说用哪一人称好第一还是第三人称
用第一人称比较能够引导读者进去情节,但写时难度很大;
用第三人称则能够更好的讲述整个故事;
我建议你还是用第三人称比较好,因为上帝视角的关系。
新人MM在用第一人称创作的时候,很多时候在视角转换上都会犯一个毛病。
先来看一个例子:“我有点伤心,不再理他,转身走了。他在我身后久久凝视,怅然若失!”
主角背后长眼睛了,转身走了还知道身后的人在看她,囧!
这个句子,即是今天我想说的,新人MM用第一人称写作时常常犯的毛病——上帝视角。
何谓上帝视角?在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写作时,在主角在场的情况下,主角知道了他不应该知道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人称写作时的上帝视角。
其实一般而言,大部分第三人称写作的书,都是上帝视角,作者在运用第三人称写作时,可以自如的转换视角,但是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写作的时候,出现上帝视角,就不甚美妙了。
其实上帝视角并不是不能存在,毕竟有的读者并不介意,但是有得读者则会很雷,所以阿紫建议作者不要用上帝视角,不然会雷跑一部分读者。
上帝视角的避免很简单:
在主角在场的情况下:
一是可以通过主角的眼睛,观察其他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然后借主角的口或者心理活动,进行推测;二就是魏文成大大所分类的滞后式第一人称,即一件事情在快要结束或者是主角知道了关键情报的情况下,对整个事件所做的分析推理,这个可以参看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它总是在最后,借包拯的口来把零散的情报集合成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
在主角不在场的情况下,处理方式则参照第三人称写作。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PS:即使在第三人称的写作中,视角的变换,也是要谨慎的,换得太快,混扰乱读者思维。
❼ 小说用第三人称来写有什么技巧,也就是该怎么写(要详细哦)
:小红对妈妈说:"我要吃饭".那你就转述成:小红对妈妈说她要吃饭.通常把第一人称变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变第一人称.同时去掉标点符号.
第一人称的优势和缺点:
第一人称的优缺点并不能完全划分开来,因为二者是相互制约的,我们先说个游戏。
大家对CS一定不会陌生,作为全球称霸的第一人称视角游戏,它的成功自有自己的特色和本钱,当你端着m4或者ak47冲上大路的时候,你是否感觉自己就像一名捍匪或者精英特警呢?当你的朋友在你耳边大呼gogogo的时候,你是否和你的队友产生了一种血脉相连的感觉呢?当你阻击的准星瞄准大门对突然闪出的敌人予以致命一击的时候,你是否有种主宰他人生死的快感呢?
你能体验游戏的乐趣,在于你充分的代入了游戏中的人物,这也是第一人称写作的最大优势——代入感。小说虽然没有游戏直观,但是文字却给于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读
者看着一个我快意杀敌,纵横异界,虽然明知道那个我并不是自己,但是仍然将书中的我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而书里的我,不过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暗示而已。
让读者自觉的代入书中的主角,第一人称无疑是最快捷最简便的,不同于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我始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手去挖掘事实的真相,让我在书
中从奴隶成长为将军,我想不论是读者还是大大都会感到莫大的满足。
第一人称写作的优势还在于它的真实和未知,书里的我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堵墙后面会出现什么,我可以听,我可以判断,我可以根据蛛丝马迹去分析,但是再我还没绕过这道墙的时候,这一切都做不得准,这和现实中出现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未知的未来和我不能感触的区域是第一人称写作的神秘之源。当我绕过这堵墙之后,无论遇到神仙,鬼怪,僵尸,美女都让读者感到真实,因为这本来就是玄幻小说嘛。^_^ 当然,这是开玩笑的了。
第一人称的真实来自于对主角的细致描述,其中包括了语言,动作,心理,因为主角就是我,我对自己的了解自然比旁人来的深刻,至少我明白每时每刻我的想法。甚至知道
自己下一刻将要付诸的行动。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曾经有过或者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的读者,他们在看了这些描写后,或认同,或不认同,举个例子,比如主角都是伟岸的英雄,但是第三人称是称呼他名字——某某,他的丰功伟绩都是这么叙述的:某某曾经在某地做过什么……小说写得成功的话,那容易让读者产生景仰的心情。反过来我们用第一人称的话,我曾经在某地做过什么,这样一来,小说往往是让读者获得兴奋的快感,让读者有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而不是看着他人走向成功。
再举个例子:我记得我玩过的一个游戏叫做《合金弹头》,这个游戏可以切换视角,我们可以选择第一或者第三人称去进去游戏。我喜欢用第一人称去玩,当我穿着伪装的制服大步通过敌人的岗哨时,看着敌人的卫兵越来越近,我的手心全是汗水,害怕敌人发现我的伪装,心中不断的转念,要是敌人发现我的伪装,我应该先放倒哪个,如何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无声息的干掉卫兵,而不暴露自己呢?幸好我成功过关。但是要是切换到第三人称,就没有这种感受了,我们从背后看着主角,我变成了一个人物,一个我们操纵的傀儡。那样的感受,远不如自己亲自上阵来的真实和强烈。
第一人称还有一个优点,比较少被人提及,那就是它比第三人称写作容易上手,它宛如那些所谓的邪派武功一样,易学而难精,比如在描写一个大场面的时候,第三人称需要费尽心机营造气氛,还要照顾众多人物的个性特点,而第一人称不用,我看见什么就写什么,我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其他人的揣测想法我自己心里想想也就算了,不必费尽心机的让这些东西看起来合理。抓住一点,不写其余,这对众多笔力不足的小白来说,绝对是个福音。
第一人称的优点虽好,但同样也是它的缺点,它最让人病诟的就是情节发展缺乏动力,人物尤其是配角缺乏个性。
主角必须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那么能看到的地方就十分有限了,同样要以主角的视线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写作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十分详细的写作大纲,主角到了什么地方?要看到什么?要完成什么事情?得到什么思考?如何保证主角在每一个重要的场景出现,而不感到唐突,这些都需要精心的设置,而这往往是众多小白最为缺少的。
这也是第一人称难精的原因之一,没有一个缜密的写作纲要,让情节进行的节奏很难把握,作者往往写了几十万字后就后继乏力的,节奏快的已经完成数段历险,收的无数美女了,而慢的却常常在原地打转,第一个高潮还没到来,无奈只好放弃使用第一人称,加速情节的进行。
而第一人称写作让人物失色,同样来自于主角的视线,人物,尤其是配角,要出现在主角的视线才有展示的机会,作者不可能单独开一个视角去描写配角的行动,而且即使主角看着配角,同样有很多限制,比如经典的错误就是:她对我微微的一笑,左手正从背后的口袋里掏着打火机。根据我的视线,应该在她的前方,而她面对着我,我如何知道她从背后的口袋里掏出的是打火机呢?配角更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主角身边,这样就少了很多表现的机会,对于能够直接刻画人物的第三人称视角,无疑薄弱了很多。
而那些布局庞大,气度恢宏的大背景小说,出场的人物往往数以双位计,如何保证每个人在主角面前出现足够的戏份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呢?足以让作者想破脑袋。所以我们能够发现,第一人称的游戏大多是射击和解迷类的,游戏中很少出现很有力的配角,只有主角在孤独的战斗着。
而第一人称的未知也成为了对情节发展的一个阻碍,因为在很多时候,一条主线并不能保证故事的发展,需要另开支线,埋伏一些伏笔,设置悬念。比如在我不到的地方,一些关于我的阴谋正在由那些幕后黑手不断的展开,正因为如此,很多关键的人物也许并不会出现在主角的面前。如何让他们在故事的发展中若隐若现,而又不抛开主角的视线,同样是个很大的难题,而更大的难题是,把这些控制在一定的字数内,不显得太过罗嗦,这也是很多作者自动放弃第一人称写作的原因。
前面说过,第一人称写起来容易,但是在场面的描述,尤其是宏大场面的描述方面,第一人称有着先天的缺失,一个大规模的场面,要很好的描写,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配合。比如声音,人物,颜色,光影等等,只用第一人称的一双眼睛,明显是表达不过来的,主角专注着攻上城楼的士兵,势必不会在意远处不断射击的弓箭手,看着漫天飞舞的箭石,必然会忽略守城士兵的调动,因为我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如何让各种元素通过我的感觉结合到一起,而不显得杂乱呢?这真的不是一般的困难。肥肥看见最多的情况,就是过于在乎我的感受,而使场面流于苍白和单薄了,而另一个极端却是,生硬的转到第三人称,完全抛开了文中的我。
对于第一人称写作的优缺点,老黑有个很有趣的结论:
一:布局庞大,气度恢宏的大背景小说,忌用第一人称。
二:主角语言过多的小说,不宜用第一人称。
三:15万以上长篇,慎用第一人称。
四:情色、血腥类等重视心理冲击、道德冲击的,第一人称好啊!
第一人称写作技巧杂谈:
1.情节的推动和悬念的设置。
在第一人称的书里,我始终是推动故事的主力线索,所以我的出现必须要谨慎,出现的
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有发生的事件都需要有周密的安排,让这些东西于情节的主线香关
联,实际上,我们想想那些第一人称的解迷游戏的剧情,就会明白,我到达一个新的场景,必然会发现推动情节的因素,比如发现一些秘密的文件,找到一个关键的道具,又或者见到一个关键的npc 得到必要的情报,没有一个新的场景是无用的,小说的要求则更加高,不单是场景,我目睹的,经历的东西都需要融入故事的发展。
喜欢玩这类游戏的朋友也知道,游戏进行一段就会出现一个很难缠的小boss,或者发现一个很难的问题无法解决,而必须要回到以前的场景寻找线索。这就是高潮的设置了,
这种手法,对第一人称的写作很有借鉴意义。在适当的时候给于我一个难以应付的敌人,或者无法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样能提起读者的兴趣。
在推动情节的发展方面,郭兼雨大大给出了两个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一、亲身经历类
“卫斯理”,小说中的第一主角,大部分故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虽然“我“是无可争议的主观视角,但却并非是单一视角。
当情节发展进入卫斯理视线的“死角”时,倪匡便会巧妙地切换镜头,插入其他人的视角。
在“卫斯理”身边,扮演这个第二视角最多的便是“我”的妻子白素。象在《天外金球》中,前半部分是完全是白素的独身冒险,至后半部分,“我”才珊珊来迟,正式切入第一人称写作。
除了白素,陈长青、温宝裕、小郭(我吗?)、红绫等人在不少作品之中,都或多或少扮演过这类“辅助视角”。
辅助视角也不只限于一个,更可以是“多视角”,在《电王》之中,便曾插入过三个“辅助视角”。
这种“第二视角”或“多视角”的互补,虽不致将第一人称写作“主观性”强“客观性“弱(甚至无)的弊病完全化于无形,但相对于那种独沽一味的第一人称写法,已高明许多。
许多网上第一人称的作品,作者就是没有倪匡这种胆量与能力,不敢混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写作,误以为一切情节只能局限在“我”的左右,束手束脚之下,当然会有越写越伤神之感。
二、转述经历类
在这部分故事中,“我”的参与程度并不多,徒有主角之名而无主角之实,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或旁听者的角度去记叙整件事情。最多,是对整个事件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小说便明显有第一人称之名而无第一人称之实,说穿了,实际上是在以是第三人称写作。因为“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情节的发生与发展。“我”如同话外音,又象是一些小说中的“注”,只是起到补充说明与解释的作用,以及为故事划上一个句号。
在《黄金故事》,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虽是交叉使用,但“我”并没有在故事主干中出现,张拾来与银花儿的故事已可独立成文,“我”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是根据所见与他人进行一些讨论、猜测。
由“我”在引述、转述他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时,就要多花一些心思了。最简单的自然是“对话式”(如《木炭》),此外还可以摘录日记(《沉船》)、节录小说(《背叛》)、描写录像所见(《黄金故事》)、记录录音所闻(《寻梦》),等等。
第一人称的悬念并不难设,因为我看不到,听不见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悬念,关于这个问题,魏文成大大更是介绍了一种第一人称滞后的写法,让人拍案叫绝:
第一人称滞后简单的说,就是你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是相对全知的,因此你可以选择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推测,旁白视角来进行相对全面的描写。就是当我进行“回忆”的时候,我是以我自己为第三人,讲述我自己,必要的话,你可以改变这个回忆的久远性,这个事情很可能就发生在上一秒钟。
这种写法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这个事情必须要已经发生的,但是我是否经过可以不论。第二:我的分析描写应该是我对我自己说的,这只是一种对情况的推测,可以正确也可以错误,不能作为结论。
大家可以看出,这种写法对设置悬念是很有帮助的,因为,我的猜测和接下来的行动,可以构成最强烈的转折。举个例子:
我轻轻的打开家门,想给也许正在书房上网的她一个惊喜,没想到触入我眼帘的竟然是一对棕色的皮鞋,它就这么歪歪扭扭躺倒在地板上,旁边陪伴它的是满地的杂物,而它们本应该放在客厅那张大理石桌子上,还有一些花瓶碎片和沙发上的抱枕,她那米黄色的套裙从一边被扯开,正无奈的望着我。家里遭贼了么?我略略抬头,粉红的颜色让我触目惊心,她最喜欢的那套内衣被撕成了碎块,灰色的丝袜被拉成长条,随便的抛在一旁,耳边似乎响起了她痛苦的呻吟,眼前浮动出她挣扎的身影,她反抗着歹徒的暴行,从沙发滚到了地下,又被歹徒抱了起来,摔在桌子上,慌乱间扫掉了桌上的东西,歹徒淫笑着一把拉开了她的套裙,漂亮的内衣被撕的粉碎,她踢打的双足打翻了桌边的花瓶,劫材还要劫色!我怒火中烧,随手操起一张凳子,朝丝袜指向的卧室,冲了过去!
(大家不要对号入座,这段只是肥肥随手敲的)
这段算是的第一人称滞后写法,作者通过自己看到的东西进行推测和思考,最终得出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并未得到证实,只是我自说自话而已,我们在这里就可以一个大的转折,也许是个劫材并还要劫色的盗贼,又或者我的妻子和她的老情人约会,两人太过激动,而造成了客厅的景象,甚至我的妻子都不在其中,不过两个误入的小情人,不愿意搞坏自己的衣服,穿着我妻子的衣服玩强奸游戏,真实悬念无限,转机不断啊。
在第一人称的写作中,为了严谨,其实也可以作为故事设置,而我的这个旁白可以有“偏见“。我的全知仍可以是假象。
我用第三人称描述的可以只是表象,可以说比如我说:谁谁谁怎么想,但是读者完全可以冷静的看,滞后第一人称可以写这样写“他妈的谁谁谁,从什么什么时候就不鸟老子,这定然是他喵的阴谋呀!“其实这是我的主观臆测,但是读者觉得有可能,然后很容易顺我的思路进入一个转折的伏笔中。
大部分这种描写都是激动的,激烈的,能造成深刻印象的,这时候进行故事设置转折绝对是良机,放过的话,会带给读者失落感地。
再进行第一人称写作时,还可以通过书信和文件来展示一些推动情节的线索,比如很多解迷游戏的主线都是通过一些残缺的纸片或者文件来告诉我的。而悬念同样可以埋藏在这些东西里,比如一片纸片,在最关键的几个字的地方被人撕掉了,又或者烧毁了。为了寻找缺失的部分,我只好求助于另一条线索。
第一人称的人物描写:
在第一人称写作中出现的人物都要通过我这个桥梁进行描写,为了让配角更加生动和有力,就必须要好好的抓住我这个因素,不管配角出现与否,都要让配角留下的东西展示他的个性。
举个例子:
要表现一个女孩的温柔贤惠,并不一定要描写她的身姿容貌,可以描写她所住的房间布置,又或者仔细描写她做出的饭菜。
而要描写一个人精细慎密,并不需要他出面,只要看他给我留的条就知道:我将在8 月18日14点整,带着白色的棒球帽,坐在中心花园唯一的那棵大榕树下的蓝色的长凳上等你。
总而言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东西,给配角的个性展示腾出空间来,这样写法其实第三人称写作也常常应用,不过第一人称更加严格一些。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转换:
这个问题最受大家的关注,尤其是一些已经用第一人称开了头的作者,其实前面提到的一些做法,或能部分的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知易行难。不同于游戏按一个键就能转换视角,在写作中两个人称转换的时候,应该注意下列的问题:
1.不能够强硬的进行转换,太快和太慢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进行适当的铺垫。最好能在情节的发展中设定某些节点,进行无缝的切换。
某些作者感觉第一人称写作十分困难,于是在某章结束后,直接发个声明,声称从下章开始直接转入第三人称的写作,在我看来,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也是让网上诸多粉丝看书吐血的原因。
花天酒地曾经推荐过一篇小说叫做《毁灭的仆从》,这本书的人称切换就很有意思,作者选择的节点是我的死亡,就是说在书里我的意识被封印了,从而平滑的过渡到第三人称,这是很值得称道的。
2.尽量少转换视角,最好一本书只转换一次。
3.转换视角后,我和主角应该具有传承性,主角应该继承我的个性和特征,比如:我是一个热血的流氓,但是在第三人称状态中突然温文尔雅,严肃冷静,那感觉就不是怪异二字可以形容的了。
第一人称的写作易学难精,如果没有一个详尽的大纲和清晰的主线,奉劝各位大大还是不要轻易尝试,但是如果仅仅作为练笔的习作,又或中短篇题材的小说,各位大大不妨尝试写写,一定会得出更加深刻的感受!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
❽ 写小说的三种视角(黄海青老师)
视角是文学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而区分。
叙事首先涉及叙事视角的问题,即谁来讲故事。
01、【传统的叙事视角一般有三种】
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和
第三人称叙述
也就是我,你,他。
第一人称叙述是叙事者作为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对故事进行叙事。
第二人称叙述是用“你”作为故事中人物的一种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以旁观者的口吻从外部讲故事。
02、【三种视角】
全知视角
选择性全知视角
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①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也就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帝视角
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
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
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传统小说的“上帝视角”(又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以纵观故事走向,洞悉每个人物的心理,
在关键处提醒读者上集回放,暴露人物内心独白,类似电影画外音。
全知视角可以快速帮助读者进入故事,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一目了然。
上帝视角/全知视角使读者像上帝一般俯瞰整个故事。
读者洞悉人物的行为和潜在心理,知晓暴露的和隐藏的真相。
当人物产生误会时,替他们着急;当情节走向胶着时,恨不得拨乱反正。
中国传统的的才子小说、评述,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基本都是这个路子。
像四大名著,就是全知视角。
②选择性全知视角
这个视角也是以第三人称来讲述,但有别于上面提到的全知视角
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人物,也就是它只关注观察一个人物。
仅仅揭示一个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某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他是全知的,
某一个人物所感知到的事物他是全知的,
但是,其他的不知道,或者说他也不呈现出来。
这个人物往往是小说故事的旁观者见证者,也有可能是主要人物,
主要看他在面对周遭人物和事件的表现和心理变化。
这也是主流小说中会采用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角是盖茨比,但有一个旁观者是尼克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
用这种视角是不是难度大一点?
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难度因人而异,因题材而已。
接下来,作为读者的我们是跟着尼克来认识了解盖茨比的,也就是视角限制在尼克这里
即使盖茨比发生的事,也是尼克听别人说的
再举一个例子,可能比较少人看过,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焦点始终落在达洛维夫人身上
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其他人物都是作为同达洛维负人有关的环境中的人物出现的。
我们可以看出,读者实际上是从达洛维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的。
核心人物就一个,所有事情都围绕着一个人。
顺便一提,伍尔夫的小说特点也是在于心理描写,比较注重去挖掘人物内心的波动与变化
这种关注于人物内心变化的,是现代小说的特色,故事性没那么强,重点在于细腻的心理描写。
③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
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我”是处在故事之外的,“我”在讲述当年的故事。
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爱情电影都是这样的。
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这是与第三人称有所区别的地方
主观性强,也就流露出更多的角色情感,让读者更容易为之感动
典型代表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这个小说讲的是什么呢?
小说的开头讲的有一个小说家叫R,有一天突然间接到一封信,这封信是陌生女人的信。
我们看他是怎么写的?
这封信约莫有二十多页,是个陌生女人的笔迹,写得潦潦草草,与其说是一封信,还不如说是一份草稿。
他不由自主地再一次摸了摸那信封,看看里面是否还有什么附件没有拿出来,但是没有。
信封上面空无一字,无论是信封还是信纸上,都没有寄信人的地址或者签名。真奇怪,他想,又把信拿在手里。
这里写的R先生收到一封陌生人的信,这时,还不知道对方性别,他在观察这封信
接下来R开始念这封信。
过看这篇文
然后就是我叙述:
“你,从未认识过我的你啊!”这句话写在最上面,是称呼,又是标题。他十分惊讶地停住了:这里的“你”指的是他,还是一位臆想中的人呢?他的好奇心突然被激起,开始往下看:
R继续念信,信是以第几人称来叙述的呢?
想一下,你写封信给朋友说你的事情,你会怎么写?
所以小说进行了一次人称转换,由R到“我”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为了挽救这条幼小柔弱的生命,我同死神搏斗了三天三夜。我在他的床边坐了整整四十个小时,他得了流感,发着高烧,可怜的身子烧得滚烫。
我用冷毛巾敷在他烧得灼热的额头上,不分白天黑夜地握住他那双不时抽搐的小手。第三天晚上,我也崩溃了。
我的眼睛越来越沉,不知不觉眼皮合上了。我在一张硬椅子上睡着了三四个小时,就在这期间,死神夺走了他。
此刻,这个温柔可怜的孩子,他躺在那儿,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跟他死去的时候一模一样;
只是他的眼睛,他那聪明的黑眼睛刚刚被合上了,双手也合拢着搁在白衬衫上。床的四个角上高高地燃着四支蜡烛。
我不敢朝床上望一眼,也不敢动一下身子,因为烛光一晃动,阴影就会从他的脸上和紧闭的嘴上掠过,于是看上去,仿佛他的面颊在动,我就会以为他还没有死,还会醒来,用他清脆的嗓音对我说些天真无邪的话语。
可我知道,他已经死了,我不愿意再往那边看,以免自己再一次充满希望,又再一次失望。
我知道,我知道,我的孩子昨天已经死了。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只有你了,可你却对我一无所知。
此刻,你还完全蒙在鼓里,正在寻欢作乐,或者游戏人生。我现在只有你,你却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而我始终爱着你。
我拿了第五支蜡烛放在这里的桌子上,就在这张桌子上给你写信。
我怎能孤零零一个人守着我那死去的孩子,而不向人倾诉我的衷肠呢?
在这可怕的时刻,不对你说,又叫我去对谁说呢?你过去是我的一切,现在也是我的一切啊!
也许我无法完全跟你解释清楚,也许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现在头晕目眩,太阳穴抽搐不停,像有把槌子在敲打,浑身上下都在疼。
我想我是发烧了,很可能也得了流感。现在流感正在挨家挨户地蔓延。果真是这样,那倒好了,我就可以跟我的孩子一起去了,也不用自己来了结我的残生了。
有时我两眼发黑,也许这封信我都无法写完了,但是为了向你诉说一次,只诉说这么一次,我愿意聚集起全部的力量。你啊,我亲爱的,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
我要和你单独谈谈,第一次把一切都告诉你;我要让你知道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一直是属于你的,你却对此始终一无所知。
可是,只有当我死了——此刻,我的四肢正忽冷忽热地颤抖不止,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你再也不必回答我的问题了,我才会让你知道我的秘密。
接下来,你会发现“我”开始讲故事。
刚才说了,作为主人公的第一人称“我”以回忆往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
这里“我”就在回顾过去的事情
这是不是就叫写作的技巧?
这个小说,茨威格重点就在于这个陌生女人遭遇这么多事时的心理描写。
为了呈现这种心理描写,茨威格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把这样一整个故事给大家呈现出来。
而且,为了拉近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还用了信的形式,仿佛读者在读一封信,信中的人在告诉读者他的故事。
想象一下,你朋友写信给你,告诉你他的遭遇,“我这几年呀……”是不是内心就会更有触动。
相类似的写法,其实很常见的。
作者知道怎么挠解痒,所以一下子就挠对地方了。
像经常举例的《活着》,就是老福贵给小年轻讲述过去一生的故事。
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03、【课程感悟】
看过很多小说,但从未思考过作者是用哪种视角手法来写作的。
通过今晚课程学习,仔细想想,结合老师给出的案例,基本明白了三种视角的叙述。
在往后的阅读中,这方面要做好分析,学会作者的不同的视角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