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閱讀隋公主
『壹』 《長歌行》大結局
《長歌行》大結局中,幕後黑手奕辰復辟計劃失敗,最終引火自焚;穆金成功為愛人復仇,手刃仇敵雷蒙;涉爾與阿詩勒隼和解,獲得自由;而主角李長歌與阿詩勒隼也終成眷屬,共同選擇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大結局中,前隋公主奕辰的復辟計劃被徹底粉碎。她試圖通過毒害關鍵人物和控制王廷來恢復前隋的統治,但她的兒子涉爾在了解真相後選擇了背叛,幫助李長歌和阿詩勒隼逃脫,從而破壞了奕辰的計劃。最終,奕辰在絕望中自焚身亡。
另一方面,穆金為了替心上人彌彌報仇,與雷蒙展開了激烈的對決。在戰斗中,穆金展現出了頑強的意志和出色的戰鬥技巧,最終成功擊敗了雷蒙,實現了他的復仇願望。
涉爾在與阿詩勒隼的對峙中選擇了和解。他主動放下武器,希望阿詩勒隼能夠放過他手下的兄弟,並願意用自己的性命作為交換。阿詩勒隼看到了涉爾本性不壞,且已脫離奕辰的控制,於是選擇放過涉爾,並與他握手言和。
最後,主角李長歌和阿詩勒隼在經歷了一系列生死磨難後,最終確認了彼此的感情。他們選擇了拒絕唐皇的挽留,共同去追求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一對勵志的情侶在大結局中終成眷屬,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貳』 十大必看隋唐朝穿越小說
十大必看隋唐朝穿越小說如下:
第一本、《天下梟雄》,作者高月。
第二本、《大隋天帝傳》,作者迦迦檀。
第三本、《冒牌大昏君》,作者碼字小神。
第四本、《重生之我是楊廣》,作者雪之觀月。
第五本、《重返大隋》,作者木子藍色。
第六本、《穿越隋煬帝》,作者吟風痕。
第七本、《武俠之大隋昏君》,作者九尾精靈。
第八本、《隋再世楊廣》,作者伊小諾兒。
第九本、《隋末我為王》,作者吳老狼。
第十本、《重生隋煬帝》,作者蒼天問劍。
《隋末我為王》作品簡介
本文講述了主角在隋末吊打各路英豪的故事,穿越到了隋末,此時隋煬帝還在賣力地表演花樣作死大全,已蹦達不了幾天了,李密、王世充、竇建德與翟讓等一干歷史猛人已在迅速崛起,老李家也在默默地積累實力,等待時機打算出手。
此時的主角沒錢沒權也沒地盤,連溫飽都成問題,凄慘到未婚妻家一再登門退婚,一度打算去抱老李家的大腿,上天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主角突然發現,自己居然與老李家有仇。
『叄』 瀟湘冬兒唐歌的結局
結局: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但是最後他也沒找到曉禾。最後說了一句:"曉禾,既然離去是你的選擇,或許也是你最好的結果,我尊重你,只希望你一切都好,一生平安."
原文末尾:
蘇州城外,一名青衫公子緩緩的從一家店鋪里走出來,旁邊一名小廝連忙上前說道:"公子,還是沒有."
那公子嘆了口氣,低聲道:"去揚州."
那小廝一急,急忙道:"駙馬,我們已經找了一年半了,從北到南走了大半兒,要有消息早就有消息了.你還要繼續找下去啊,況且人家都是姑娘已經死了.怎麼就你這么認死理?我們這次來蘇州是辦事的,再不回去公主要擔心的。"
那公子一笑:"她不會這么容易就死的."
那小廝還想說什麼,可是看那公子的神情,卻一時說不出來,只好向旁邊的馬車一招手,就扶著那看起來有些病弱的公子上車.
小廝在一旁小聲的嘟囔著:"找到了又能怎麼樣,要是沒死就是藏起來了,找到了人家樂意嗎?"
那公子身子一震,驀然回過頭來,那小廝一驚,連忙跪下顫聲道:"小的多嘴了."
許久,那公子卻微微一笑,招他起來,說道:"我們回京."
小廝一愣,問道:"不去揚州了?"
"不去了."聲音從車子裡面傳了出來.
小廝一樂,跳上了戰馬,馬車就慢慢的行了起來.
公子在裡面緩緩的閉上了眼睛,"曉禾,既然離去是你的選擇,或許也是你最好的結果,我尊重你,只希望你一切都好,一生平安."
蘇州城外,一騎車馬緩緩而行,天下太平,已不再遙遠.
一晃眼,幾多年,故人猶在,往事依稀.
命運轉折,一切安好?
(3)小說閱讀隋公主擴展閱讀:
《唐歌》是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瀟湘冬兒。作品講述了:隋末,天下大亂,戰火紛紛,強雄持三尺青鋒爭逐天下,百姓惶惶,卑賤如草。醫大女生意外穿越,一腳踏入尚在襁褓之中的李唐王朝。玄武門之變的前奏在低沉地吟唱,歷史的軌道從此改變。血泥糅雜白骨森森的戰場背後,是誰在操盤天下,是誰在冷眼旁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幾番生死博弈方鑄成一朝玄武門?死裡逃生,逆天改命,李智雲浴火重生要江山還是要美人?孤軍深入,沖殺八百里,河東戰場十萬陰魂盛不下天子一怒!天地寂寥,隻影向誰去?烽火狼煙之中,可容得下白頭紅顏?亂世悲愴,赤血滾燙,愛憎離別恩義死生,譜成一曲隋唐長歌……
瀟湘冬兒,80後女,生長於白山黑水之間。瀟湘書院當家花旦,新生代網路寫手,「新穿越」小說代表作家。她用自己的靈魂書寫著一個又一個感人心肺的故事。愛旅行的她將所見沉澱於心底,又將思緒飛馭其上;她將時間寫進文字,將現實融入夢想;她在人生旅途中跋涉感知,編撰獻於他人的寫意人生。作品:《唐歌》、《妖紅》、《暴君,我來自軍情9處》、《11處特工皇妃》、《軍火皇後》、《第九局》、《廟算》等。
參考鏈接:
讀書網——《唐歌》
『肆』 長孫皇後素馨小花小說,求長孫皇後的小說
求長孫皇後的小說
《我的長孫皇後》作者:素馨小花
2.《盛世牡丹》作散散者:作者:瑞玥
3.《大唐風月長孫皇後》作者:恍然
4.《千古風流長孫皇後》作者:玙璠
5.《愛無醉——長孫皇後》作者:晶露
6.《長孫皇後歪傳》作者:秋日私語
7.《出眾風流》作者:落紫蘇
8.《桃之夭夭--長孫皇後》作者:上善若水
望採納!都是我自己統計的,統計了好久……
關於長孫皇後的小說
《長孫皇後》 文 / 雋涓
上馬能戰下馬能謀的長孫皇後。 嫁給了絕世帝王的長孫皇後。 最後卻寫女則成為一代賢後的長孫皇後。 這樣的人的內心必然是豐富迷人,值得探究的 《隋唐紅顏錄》 文 / 無垢 秦叔寶、羅成、宇文成都···隋唐英雄大家早已熟識 但那個年代的紅顏,也讓你感動 遠嫁突厥,葬身異域的千金公主 命犯桃花,生死流離的蕭皇後 嫁給新朝王子的亡國公主 絕然夜奔的紅拂 率領千軍萬馬的扮迅平陽公主 還有,大唐最偉大的長孫皇後 當你為明成皇後、長今感概的時候,要知道遙遠的隋唐,早有一群紅顏,讓你感動 ? 〈一劍傾情玄武門〉 作者:柳岸風 ?, 這是一劍傾情三部曲第一部魂斷玄武門 ? 我喜歡唐朝 更喜歡寫唐朝的故事 更喜歡唐朝那詩一般的年代 那裡有無數動人的故事 更有無數燦爛的明星 愛情\友情\親情----萬水千山總是情 ? 英雄才女劍客寫下了一幅壯麗的詩篇 歷史是人寫的,小說是人編的,正史,野史誰又說得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 歷史只是背景,大家娛樂就好 ? 《唐朝第一後》 作 者:舞文 內容簡介: 記得小的時候看《唐太宗李世民》,他對那個隋朝的公主——也就是後來的楊妃,可謂一往情深,用情之深讓我感動。但最感動的是他的娘子——唐朝的第一位皇後——長孫氏。只記得一個鏡頭,那就是她手拿縫衣針縫補衣服,深情的喚了一聲二哥求書友推薦精彩的文學作品:歷史傳記小說
平時較少讀歷史傳記,只能給你推薦一些關於歷史的擦邊球,你喜歡就好。
《清明上河圖密碼》作者:冶文彪(良心文字外加腦洞) 《鬼穀子的局》作者:寒川子(這本屬於劍走偏鋒的天才了) 《清明幻河圖》作者:那多(這本基本和歷史……沒什麼關系了)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當年明月(這本大概已經被推薦爛了) 《東周列國志》作者:馮夢龍(明末的作家,大概比現在的作家良心很多) 《我的長孫皇後》作者:素馨小花(歷史加言情,盪氣回腸鐵血柔情,就是有點偏玄幻) 《大唐明月》作者:藍雲舒(學歷史的同學推薦的,良心文) 《蒼壁書》作者:青林之初(同上推薦) 《趙宋王朝》作者:李之亮(這本沒有看過) 實在想不出來了,祝閱讀愉快!有關長孫皇後和李世民的小說,像《逃之夭夭長孫皇後》那樣,改變歷史的
《大唐風月》挺好看的^-^我都看了兩遍了!!(這本沒改歷史)
《大唐寵後》這本書里的李世民我覺得有點幼稚……但是還是看完了……感覺一般般吧……長孫是穿越過去的……(大致沒改歷史) 《天皇女帝》這本沒有看過……不過聽說還不錯……和上面這一本是同一個人寫的,不過是李世民穿越到現代來找長孫的……(應該全改了吧⊙﹏⊙b汗)求女主為長孫皇後或陳阿廳掘此嬌或是隋煬帝皇後蕭氏的小說
女主長孫皇後:《桃之夭夭——長孫皇後》 作者: 草煲鴨 《長孫皇後》作者:雋涓(這本很短)
《大唐風月》作者:憂然《文德皇後》(此文是坑) 女主陳阿嬌 :《金屋恨》作者:柳寄江 《何處金屋可藏嬌》作者:多多 女主蕭皇後 :《貪狼桃花殤》(原名:穿越之我是隋唐蕭皇後)隋唐蕭皇後傳奇 《千年情牽》 《隋變》《隋唐之我是蕭皇後》 有關長孫皇後的小說多為未完結 如果感興趣可以看一下這個帖子收集了所有的小說 ://tieba./f?kz=144856232長孫皇後女兒的小說
晉陽公主
這一天是貞觀十六年七月三日,地點是長安太極宮,立政殿外的虔化門。 年僅14歲的晉王李治離開立政殿去上朝,同胞妹妹晉陽公主卻依依不捨,一直送他到虔化門。聰明的晉陽察覺到了這一次哥哥的離開與以往並不一樣,哥哥不再只是單純的外出,而是穿著朝服要上朝列於朝臣之中了——哥哥已經長大了,就要離開自己了。而一想到自幼朝夕不離的哥哥不能再時時刻刻陪伴著自己,年幼的公主不禁淚眼婆娑地對自己的耶耶說道:「哥哥現在也要和大臣們一樣站班,不能再留在宮中了嗎?」唐太宗聽到女兒這么說,頓時也為之老淚縱橫。 少年李治與年幼的晉陽公主這一依依惜別的場景,被史官收錄於《唐會要》與《新唐書·公主傳》等史書中。那麼晉陽公主緣何如此依戀自己的兄長,唐太宗又是為何忍不住潸然淚下呢?這一切,就要從頭開始說起了。 晉陽公主字明達,小字兕子,長孫皇後所生。 唐太宗與長孫皇後夫妻二人鶼鰈情深,唐太宗對長孫皇後所生育或撫養的子女更是疼愛非常,各種偏愛的事跡在史書上數不勝數。但當晉陽公主還在孩提時,長孫皇後就病逝了,唐太宗痛失23年來相濡以沫的妻子,悲慟之下做出了一個震驚世人的舉動——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後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於是《唐會要》上就此留下了這樣一筆令人矚目的記載:「晉王及晉陽公主,幼而偏孤,上親加鞠養。」試想中國上下五千年出過多少位皇帝,又冊封過多少位公主,卻從來沒有第二位公主能夠如同晉陽公主這般親自被皇帝撫養長大。 但唐太宗對這個女兒的寵愛遠遠不止於此。眾所周知,晉陽乃是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唐高祖李淵就曾說過:「朕起義晉陽,遂登皇極。」《舊唐書·地理志》中亦記載:「北京太原府……領晉陽、太原、榆次、太谷、祁、陽直、壽陽、盂、樂平、交城、石艾、文水、遼山、平城、烏河、榆社十六縣。」而晉陽這么拉風的封號,就這樣被唐太宗封給了自己的女兒。 而唐太宗常常將寶貝女兒帶在身邊,不僅沒有增添麻煩,反而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比如在唐太宗手把手的教導下,晉陽習得了一手飛白體,小小年紀就能寫出風格遒勁的字體,甚至拿給周圍的人看,大家都分辨不出哪個是皇帝寫的哪個是小公主寫的。 又比如晉陽看到父親對大臣們發火了,便上前嬌聲勸解,而唐太宗看著女兒與妻子幾乎是如出一轍的小模樣,立馬沒了火氣,因此朝中大臣們無不對小公主感到由衷的喜愛與感激。 事實上不僅晉陽公主敢常常在父親怒斥大臣的時候抓住時機為他們徐徐辯解,同樣自幼在父親的膝前耳濡目染的晉王李治也敢在父親大發雷霆欲斬苑西監穆裕時大膽進諫,唐太宗對此不僅不以為忤,反而得意地認為這就是兒子從小跟著自己耳濡目染的結果。 正因為兄妹二人在唐太宗的膝下朝夕相處,感情十分深厚,所以當李治離開立政殿前去上朝時,晉陽公主是依依不捨地送了又送,最後只得淚眼婆娑地和哥哥揮淚告別,這樣傷感的一幕連唐太宗見了,都忍不住老淚縱橫下來。 不過雖然有父親和兄長的相伴,但時間長了,晉陽還是漸漸感覺到自己的生活與眾不同。父親雖然疼愛她,卻無法替代母愛,於是年僅五歲的晉陽開始思念起了母親,唐太宗帶著她去重遊妻子當年去過的地方,而看著母親的遺物,聽著旁人的講述,回憶著朦朧的印象,年幼的小公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哀哀地哭了起來。 就這樣過了一日又一日,原本晉陽可以就這樣,在父親的嬌寵之下幸福安然地成長,直到有一天,帝都長安中某位幸運至極的貴族少年得以摘取皇帝陛下掌上的這顆明珠。然而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晉陽公主薨逝時,年僅十二歲,在這還沒來得及含苞待放的年華,便已奄然謝世。 失去了心愛的小公主後,唐太宗悲傷得不能自已,甚至一個多月都不能正常飲食,每日要哀傷數十次,身體也因此變得羸弱不堪。大臣們擔憂之下紛紛進諫勸慰,唐太宗則答道:「我又怎麼會不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如此悲傷根本無濟於事,也換不回我的女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控制不住這種悲傷啊。」 最終唐太宗只得強忍悲慟,強打精神,為了給自己一絲絲安慰,下詔給有關官員,將晉陽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女兒的往生祈禱。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晉陽公主不僅冊封得很早,而且同樣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有了實封。因為按照唐制,公主只有在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但因為唐太宗對晉陽公主十分寵愛,早早就讓寶貝女兒開始拿實封了,所以晉陽公主12歲逝世時,才會有那麼多剩餘的實封能夠用來建造佛祠。 晉陽公主字明達,明達一詞為佛教常見詞彙,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種獨角母犀牛,長得十分兇猛壯碩。唐太宗為女兒取的這兩個小名和字,當真是用心良苦,必然是在希冀佛祖庇佑自己的小兕子,能夠健健康康地順利成長吧! 兕子已然仙去,但唐太宗將他的滿腔深情賦予了這座佛祠,就讓佛祖超度他的愛女,讓兕子在極樂世界裡,快樂到永遠…… 新城公主 1994年10月,隨著唐昭陵新城長公主的墓葬挖掘工作的進行,考古學家們驚訝地發現墓室壁畫上侍女的頭部全被人砍去了。有人根據史書記載進行推測,認為是心愛的胞妹一夕猝死讓唐高宗極為悲憤,從而遷怒於公主身邊的侍女,認為是她們沒有照顧好自己的主人,所以下令將墓室壁畫中所有侍女的頭部全部砍去。那麼新城長公主為什麼會猝死,難道真如某些網文所謠傳的那樣,她是一位死於駙馬的家庭暴力之下的公主? 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出生於貞觀八年,不僅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所生育的七名兒女中最小的那顆掌上明珠,也是唐太宗所有女兒中最年幼者。 不過也有人因此奇怪過,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後逝世於太極宮立政殿後,唐太宗親自撫養了長孫皇後所生的晉王李治與晉陽公主李明達,卻為什麼沒有撫養最年幼的女兒衡山公主呢? 事實上正是因為貞觀十年時的衡山最多也就只有兩歲,還是個需要乳母哺育照顧的孩子,唐太宗沒法帶在身邊撫養。不過除了不能親自照料小女兒外,衡山的待遇和其他三位同母姐姐並沒有任何區別。 貞觀十六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將年僅八歲的小女兒冊封為衡山郡公主——衡山自古以來便是五嶽之一,不僅位在名山之列,同時是道家和佛家的宗教聖地,對於自詡為道教鼻祖老子後人的李唐皇室而言更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地方,而《唐六典》中也曾明文規定道:「凡名山、大川及畿內縣皆不得以封。」結果唐太宗就將這么重要的李唐皇室的宗教聖地衡山郡封給了小女兒,他對這個女兒究竟有著何等的寵愛之心,也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冊封為公主後衡山就有了實封,甚至沒過多久又增加了一次實封,墓誌上因此記載道:「湯沐增賦」。而根據各卷史書的記載,唐朝公主往往只有出嫁時才能拿到實封,這一點哪怕是太平公主也不例外——事實上史書上記載的也只是太平公主是第一個出嫁時在三百戶實封的基礎上又加了五十戶實封的公主,而不是第一個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的公主。而唯有晉陽公主與衡山公主這樣非常得寵的公主,才能早在出嫁之前就開始享有實封(正因為晉陽公主在冊封公主後就有了實封,晉陽十二歲逝世後,唐太宗下詔讓有關官員將晉陽於封邑所得的余錢在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為愛女的往生祈福)。 同年,衡山被父親許配給鄭國公魏徵的嫡長子魏叔玉。魏徵在貞觀一朝的重要性毋須多強調,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四,僅次於杜如晦,比房玄齡還高一名,而魏叔玉身為魏徵的嫡長子,將來是要繼承從一品鄭國公的爵位的。這一年年底,魏徵病重,唐太宗特地帶上太子李承乾與衡山公主一同前去探望,並對魏徵說:「你看看,這是你的兒媳婦!」然而魏徵此時病勢已沉,連坐起身道謝的力氣都沒有了。 貞觀十七年初,一代諫臣魏徵病逝,出人意料的是,就在魏徵去世不久後被人安上了薦人失當邀名賣直的罪名,唐太宗一怒之下親自寫下詔書悔婚仆碑,衡山與魏叔玉的這段姻緣也就就此作罷了。而貞觀十七年的衡山不過九歲,於是唐太宗再次精挑細選,為寶貝女兒敲定了婚事,於貞觀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將她許配給長孫操之子長孫詮,而這一天,也正是長孫皇後的生日。 那麼衡山未來的公公長孫操又是何許人也? 長孫操即長孫皇後的叔父,長孫家族作為外戚一直備受唐太宗的看重,不僅連出三位國公與四位駙馬,就連長孫皇後的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在貞觀元年犯下謀反的大罪本該按律當斬,唐太宗也因為長孫皇後的求情特別赦免了他的死罪。長孫敞因為受賄被免官,但唐太宗念及他是長孫皇後叔父的緣故,經常命人送絹給他供他開銷,最後又讓他以宗政卿的官銜退休,並加授了金紫光祿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長孫安世因效忠唐朝的死敵王世充被唐高祖李淵殺死,但他的幾個兒子不僅安然無恙,次子長孫祥還因為是長孫皇後侄子的原因被唐太宗提拔為了刑部尚書。 長孫操本人也頗有才幹,武德元年任陝東道大行台的金部郎中,後出任陝州刺史的時候,從陝州的東邊引水入城,極大地惠及了當地百姓。長孫操歷任洺州刺史、益州揚州的都督長史等職務,皆有善政。唐太宗又因為他的兒子長孫詮要娶衡山公主為妻,特意將他升為岐州刺史——乍一看岐州刺史的職位並不打眼,但岐州(即扶風)自西漢以來便與京兆、馮栩並列為三輔,地位非同一般。而唐朝將州分為七個等級,岐州便位列第二等,僅次於雍州、洛陽、並州,中晚唐時更是一度被定為了西京。所以長孫操作為一介臣子,只因兒子尚主便被提拔為了岐州刺史,一下子升了三四級的官,唐太宗對衡山未來的婆家有多重視由此可想而知。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唐太宗希望能夠在生前看到愛女的出嫁,但由於公主出嫁的儀式十分繁瑣,所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逝世於九成宮含風殿時,正在籌備出降儀式的衡山也因為父親的去世中斷了婚禮。但即位後的唐高宗李治並不想耽誤妹妹的婚期,所以永徽元年國喪孝除後,李治打算在這年秋天就讓妹妹風光大嫁,更因此早在正月時便開始令人著手准備婚禮儀式。結果這樣的舉動遭到了於志寧的強烈反對,於志寧堅持要求衡山長公主守滿3年的孝期才能出嫁,李治無奈之下只得應允。 只是李治唯恐耽誤了妹妹的大好年華,所以等到永徽三年五月二十三日,距離三年孝期尚有三天才完全守滿之際,李治便將妹妹由衡山長公主改封為新城長公主,並加食封五千戶,以此作為她的新婚賀禮。 雖然婚期屢有波折,不過好在新城公主與駙馬長孫詮婚後感情十分和睦,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墓誌上也因此記載道:「調諧琴瑟,韻偃笙簧。標海內之嬪風,為天下之婦則者矣。」也正因為夫妻感情深厚,所以顯慶四年長孫無忌被李治貶黜,長孫詮也因此被流放巂州甚至被殺後,新城的反應十分激烈,她的墓誌上於是寫道:「雖外尊大義,不登叛人之黨。而內懷專一,無虧字□之□。蘭澤靡加,塵彌□□之鏡;鉛□罷飾,網綴回鸞之機。貫秋柏以居貞,掩寒松而立勁。」 面對丈夫的流放至死,新城雖然表面上並沒有抱怨什麼,但從此不再梳妝打扮,用沉默來表達對哥哥的 *** 。而考慮到新城的葬禮是李治下令操辦的,且墓誌銘作為古人喪葬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必然是要經過李治親自過目並認可的,所以新城的墓誌上敢如此直截了當地記載她是如何因為丈夫的流放而對哥哥耍脾氣,可見李治對這個寶貝妹妹絕對不是一般的縱容。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城倔強的個性與父親唐太宗如出一轍,再加上新城自幼被父親與哥哥們百般嬌寵著長大,從來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風波,會因此事對哥哥不滿也是人之常情。 不過李治既捨不得對妹妹發火,也捨不得新城就這樣寡居下去,於是為她選了一位新的駙馬,即出自「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韋氏韋正矩,而韋正矩也因為尚新城公主為妻,不到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從五品的奉冕大夫被提拔為正三品的殿中監,官階竟然連升了8級! 但可惜的是,也許是因為和前夫長孫詮的感情太深,也許是新駙馬與新城的性格不太合適,這段婚姻關系並不如之前的結 *** 緣融洽,二人成婚不久就有了韋正矩對公主失禮的傳言,而沒過多久,新城公主就逝世了。李治對妹妹的驟然去世十分悲痛,認為是韋正矩導致了新城的死亡,於是下令有司審問,結果韋正矩無法為自己辯解,李治一怒之下便殺了韋正矩。 然而事實上新城的逝世其實完全是個意外。單從韋正矩來看,韋正矩因為尚主而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再加上皇帝十分疼愛新城,所以韋正矩完全沒有理由,更沒有膽量謀害公主。而且根據《唐兩京城坊考》和《長安志》等史料記載,就在新城去世的這一年,她的身體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李治特地為新城建了一座建福寺以作祈福之用。和新城身處同一時代的薛克構也曾說過,「吾聞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證明了新城公主的確是病死,並非現代網文所謠傳的那樣是死於駙馬的家庭暴力。 後來李治也發現這是一樁冤案,所以韋正矩死後李治又將他與新城公主合葬昭陵。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京兆金石錄》的記載,駙馬都尉韋正矩碑至宋朝時還在,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韋正矩並沒有殺害新城公主,否則李治絕對不會允許一個殺害妹妹的兇手與她合葬。 龍朔三年三月,痛失愛妹的唐高宗李治將新城以皇後之禮下葬,「皇帝悲棣萼之長湮」「廢朝不舉,有越常倫。賵往飾終,用超恆制」——以公主之身卻按皇後之禮隆重下葬的這份殊榮,放眼整個唐朝僅此一例。不過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史書還是墓誌都說得很清楚,新城公主的「葬事宜依後禮」「以皇後禮葬昭陵旁」,指的是下葬時的葬禮規格與皇後同一個等級,而不是指陵墓規格與皇後同級別。如果指的是陵墓規格,那麼史書就會如永泰公主那樣,明確記載她是「號墓為陵」。 新城公主作為唐太宗的愛女唐高宗心愛的妹妹,自幼備受呵寵,無論是父親唐太宗還是哥哥唐高宗,都將她視為掌上明珠,不僅一早就封為公主且享有實封,她所下嫁的夫婿及其家人也因為她的緣故而備受皇帝的看重。 新城公主雖然三十歲盛年而逝,但活著時享盡了一生榮寵,與駙馬長孫詮夫妻恩愛琴瑟和鳴,死後還以公主的身份得到了整個唐朝獨一無二的以皇後之禮下葬——無論是生前還是身後,新城公主的一生不僅完全不像某些網文所謠傳的那樣凄慘可憐,反而是截然相反的備受寵愛。出人意料的同時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新城公主作為唐太宗心愛的女兒,擁有的就是如此華麗矚目的人生! 皇後(213)長孫(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