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家將小說在線閱讀
⑴ 長篇小說的類型
與《三國志演義》齊名的英雄傳奇《水滸傳》,也是經歷了較長時間的民間流傳後,被一位才華卓越的優秀作家對其進行整理改編和潤色之後成書。《水滸傳》保留了《三國志演義》的「七實三虛」的寫作手法,表現了反抗暴政的英雄們的狹肝義膽和替天行道,小說已經染上了濃厚的反傳統、反封建的傳奇性,為豪俠張本,為英雄立傳,所以我們稱之為英雄傳奇。
《水滸傳》以其豐富的內容、生動的故事情節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在當時很快贏得了各階層的喜愛,因此也出現了續書熱。其中,陳沈的《水滸後傳》和俞萬春的《盪寇志》最有代表性。後者還多了一些為統治階級趣味服務的傾向,以至編造了一些將領來剿滅造反,以此實現對梁山好漢的克勝。
除續書外,還有一些參差不一的英雄傳奇小說。如寫狄家將的《萬花樓》,人盡皆知的《楊家將》、《說呼全傳》等,折射出人們的愛忠恨奸。這些作品,其實已經由英雄傳奇轉變成為愛國民族英雄立傳之作。
《水滸傳》的另一影響是亂世英雄發跡變泰之作的出現。如寫朱元璋開國的《英烈傳》,雖然不如《水滸傳》的藝術高超,但也刻畫了如徐達、常遇春等血肉飽滿的傳奇英雄形象。 作為記述奇趣異聞故事的神魔小說,一經出現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這與中國古代小說自萌發以來就與鬼怪靈異有不解之緣有關。在作為中國小說三大源頭之一的神話故事、後代鬼怪妖魔的民間傳說以及魏晉時期的志怪小說的影響下,明清時期的神魔小說大都內容情節曲折離奇,神仙鬥智、鬼怪顯靈、因果報應等故事都是荒誕不經又懸念疊生,引人入勝。這類小說的代表作是《西遊記》。這部小說與先前的《三國》、《水滸》一樣,也是在故事流傳與戲劇搬演的過程中逐漸豐富發展最後成書的。它的有些內容雖然取自《大唐西域記》和《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些書中,但其故事的核心任務已經不是唐三藏法師了,而是他的會法術、道行高深的徒弟們了。這部小說把人間、天上、地下三界放到同一背景下,展現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靈異的幻想世界,例如《聊齋》。《西遊記》一出,妖魔鬼怪的故事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局面,社會上形成了一股神魔小說熱。
首先是《西遊記》的續書,如《續西遊》、《後西遊記》、《續西遊記》等,與《西遊記》的故事如出一轍。其次是為得道成仙的仙人們做傳,如寫八仙得道故事的《東游記》,寫華光大王的《南遊記》,寫真武玄天上帝成道降妖的《北游記》等。此外還有一些寫為民除害、降妖服魔的小說如、《三遂平妖傳》、《三生三世菩提樹下》《綠野仙蹤》、《濟公全傳》等。除這些作品之外,還有寫降妖除怪、建功立業的《封神演義》。這些小說數量雖不少,也有屬於自己的內容,但都是效仿《西遊記》的作品,還是屬於神魔小說這一大類之中。 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相對於西歐,可以說發展十分緩慢。經過宋元時期市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到了明清時代,衍生出了新的經濟因素,商業經濟明顯繁榮起來,新興市民階層中涌動著一種不安和求上進的勃勃生機。他們逐漸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相背離,追求及時行樂,這促進了明清時期一些新思想和新觀念的產生。這樣,以新興市民階層為審美對象,迎來了世情小說的蓬勃興起。
明代世情小說的最大代表就是被稱為「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這是在中國小說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獨立完成的且最具爭議的長篇白話小說。它由《水滸傳》中「武松殺嫂」一節演化而來,主要寫富商西門慶的暴發暴亡和以金、瓶為主的妻妾間的爭寵妒恨。全書所描繪的世俗人情,都是立足於現實社會的一些日常瑣事。小說還通過一系列故事,從西門一家寫到了天下國家,上到朝廷,下至奴婢,無不真相畢露。社會政治的黑暗、經濟的腐敗、人心的險惡、道德的淪喪,令人洞若觀火。《金瓶梅》寫世情,真正達到了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說:「著此一家,即罵盡諸色」。
《金瓶梅》描寫現實社會,取材家庭生活,日常瑣事,將視角轉向了平凡人物和平凡故事,給整個古代白話小說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轉變,有著鮮明的世俗情味和時代特徵。對後來的影響除了如《續金瓶梅》、《隔簾花影》、《新金瓶梅》等多部續書外,還為其他文學樣式提供了素材,為以後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有壓倒性優勢的世情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代初年的《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後的又一部長篇世情小說。這部小說營造了一個荒唐的兩世姻緣的故事,描繪了真實而鮮活的世態人情,是清代世情小說的代表。
但清代最傑出的世情小說的代表還是比《醒世姻緣傳》晚出半個世紀的《紅樓夢》。在明清白話小說中,這部作品最為人稱道。小說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滲透著個人的血淚感情。從形形色色的人物關系中,顯示出富貴之家的荒謬、虛弱及其離析、敗落的趨勢,表現出不可迴避的人生苦澀和世態的炎涼冷暖。這部小說把中國小說從俗文學提到了雅文學的品位,成為中國小說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紅樓夢》問世之後,影響極其深遠。在當時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也枉然」之說。《續紅樓夢》、《紅樓圓夢》、《紅樓復夢》、《補紅樓夢》等續書,使《紅樓夢》成為古今小說續書之冠。 清初各類小說中,數量最多的要數才子佳人小說了。這些小說將晚明世情小說的紛繁世界轉向文人淑女一角,由文人們的風流韻事變為擇偶的庄語。這一類小說內容大體一致,即講才子佳人求偶擇婚的故事:才子必定文才非凡,相貌俊朗,佳人則貌美如花,頗有文才,於是,家長乃至朝廷都要試才選婿,於是出現權豪構陷,小人離間,於是才子佳人不得不為避難而易名遷徙,使得故事變的曲折生動,而最後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富貴風雅,一派大團圓結局。
才子佳人的代表作為《平山冷燕》、《玉嬌梨》、《春柳鶯》等,這些小說言男女之情而不悖乎禮,人物缺乏有血有肉的個性,因此使得其後的同類小說漸漸走向套路,成為千篇一律之作而失去生命力。 清王朝步入後期,封建勢力逐漸衰落,於是統治階級大力宣傳封建綱常名教,加強文化專制,政治上又腐敗黑暗,生靈塗炭,人們渴望懲暴護民、伸張正義的清官和替天行道、扶危濟困的俠士,而此時,都市文化的繁榮,使小說更接近於民眾,於是在文學上便產生了俠義公案小說。
俠義公案小說最鮮明的特點是清官統治俠客,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願,又適應鼓吹聖明的需要,這類小說雖然繼承《水滸傳》之勇,但精神已蛻變為取悅於封建法權和封建的倫理,一反以武犯禁的俠客特質,將俠客的行為納入封建法權的運行機制當中,代表作為《三俠五義》和《兒女英雄傳》。其中,後者成為後世京味小說的濫觴,「兒女英雄」的模式就此成立,又為俠義與言情小說的合流推波助瀾。
還有其他一些俠義公案類小說,如《彭公案》、《施公案》、《綠牡丹》、《小五義》等,這些作品到後來演化為真正的武俠小說而與公案小說相脫離。公案小說也因為沒有了俠客的助陣而演化為偵探小說。 魯迅先生曾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寓譏談於稗史者,晉唐已有,而明為盛……,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以讀書人為核心,以知識分子的功利觀念和言行舉止為內容,寫了幾代儒林士人在科舉制度下的命運。他們為追求功名富貴,把生命白白耗費在毫無用處的無病呻吟之作上,造成精神的空虛和道德的墮落,喪失了獨立的人格,文章通過精確的描述,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將深刻雋永的譏刺,含蘊犀利的針砭,入木三分的調侃融為一爐,把中國的諷刺文學推向了高峰。 所謂狹邪小說就是指圍繞19世紀中國社會的畸形病態和光怪陸離,展現青樓風月、京華塵污、洋場喧鬧乃至官幕兩途、紳商兩界的眾生相。這些小說的作者大多是萍蹤浪跡的幕僚文人,他們出入名卿之宅,浪跡歌台之地,才華可上可下,品位可雅可俗,因而成為當時市井文化的重要載體。而這一時期,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與近代都市的畸形繁榮相混合,決定了這一時期小說的基本風貌。
明清時期狹邪小說的代表是陳森的《品花寶鑒》,魏秀的《花月痕》和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這些小說展現了潦倒名利場,桀驁不馴的知識分子的奮爭失敗的心路歷程,刻畫了十里洋場的世相,即無才子,也無佳人,有的只是渾渾噩噩的芸芸眾生和物慾橫流的畸形繁榮都市。他們以病態社會的丑惡現象為主體,表現了士大夫的頹廢生活與末世追歡的變態心理。對我們今天有一定的認識價值和社會意義。所以自成一類。 清代末年,伴隨著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的興起與蓬勃發展,適應求變求新的時代洪流,「小說界革命」勃然興起。出現了被魯迅先生稱為「譴責小說」的四大名著《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老殘游記》、《孽海花》。這些小說的突出特點是與政治聯系密切,無論政治小說、科學小說、歷史小說、社會小說,無不與救亡圖存、改良群治息息相關。這些小說刷新了中國小說的格局,揭開了小說史上新的一頁。成為一種新類型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