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蕪草明杜鵬程的小說在線閱讀
⑴ 怎樣理解整個十七年左傾文藝創作升級而小說創作仍未取得成就,小說的缺失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小說家的分化
1,"現代"的小說作家,在進入50年代之後,其寫作情況發生了許多變化.主動或被動的放棄了小說創作.(沈從文,張愛玲,徐訏,錢鍾書)
2,另外一些小說家,開始了他們在取材,藝術方法,作品風格上的改造,以適應新的文學時代的需要.(老舍《龍須溝》,蕭軍在被整肅之後創作《五月的礦山》))
二,小說體裁的狀況
1,兩極分化現象:長篇和短篇.
2,出現分化的原因:長篇可滿足史詩情結和表現偉大的時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對長篇和短篇的重視,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據.
三,小說題材的分類和等級
1,題材的分類
作為分類的尺度,有社會生活"空間"上的工業,農業,軍隊,學校等,有時間上的歷史題材,現實生活題材等.這一分類,在實質上包含著"階級"區分的類別背景,同時,也表現了以社會群體的政治生活(而非"個人日常生活")作為題材區分的根本性依據.
2,等級的確立
不同的題材類別,被賦予不同的價值等級;即指認它們之間的優劣,主次,高低.類別的嚴格區分,與等級上的清楚排列,是緊密關連的.
劃分等級的原則:工農兵生活優於知識分子或非勞動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優於私人生活.
3,小說創作情況
在50年代初期,長篇小說創作顯得較為沉寂.《銅牆鐵壁》(柳青),《風雲初記》(孫犁),《保衛延安》(杜鵬程)等,是比較重要的幾部.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長篇出版的數量大為增加,且出現了一批體現這一時期小說創作水準的作品.因此,這個階段,常被當時和後來的批評家稱為長篇小說的"豐收"(或"高潮")期.
紅色經典:"三紅一創保青山(林)"
另有趙樹理的《三里灣》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艷陽天》等
四,十七年小說特點——形態的單一化趨向
1,內容的單一化
A在40年代後期,對言情,俠義等主要類型的現代通俗小說的批判,使"通俗小說"在當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體現對"最積極"的生活現象(如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的正面評價的小說,處於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C揭露,批判性質,或幽默,嘲諷的小說,其價值地位受到懷疑.
2,表現形式的單一化
A寫英雄典型,寫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設計有波瀾起伏的情節線索的小說的主張,取得絕對統治地位,成為衡量作品價值的主要尺度.
B受到懷疑,拒絕的小說形態,包括
a"詩化","散文化"小說,即使有這樣的作品出現,難以獲得較高的評價.
b側重表現心理活動,尤其是復雜心理矛盾的那種作品.
c冷靜的,"觀照式"的"寫實"風格作品.
革命歷史小說
一,革命歷史小說概述
1,革命歷史小說的內涵: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的規限內,講述既定的歷史題材,以達到既定的意識形態目的".它主要講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講述革命在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之後,如何最終走向勝利.
2,繁榮原因:
1)親歷革命斗爭這一歷史進程的作家的情感需要.
2)新生的政權理所當然地要求文學為政治服務.
3)東西方冷戰,中蘇意識形態的論戰,以及當時流行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解放全人類"的思想觀念的影響.
3,代表作品:(兩極分化)
A長篇
《銅牆鐵壁》《風雲初記》《保衛延安》《鐵道游擊隊》《小城春秋》《紅日》《林海雪原》《紅旗譜》《青春之歌》《戰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鋼》《敵後武工隊》《苦菜花》《三家巷》《紅岩》
B短篇
《山地回憶》(孫犁),《百合花》(茹志鵑),《黎明的河邊》(峻青),《黨費》(王願堅),《三月雪》(蕭平),《萬妞》(菡子)等.
4,長篇創作高潮期的成就與特色(教材317頁)
50年代後期到60年代初,被當時和後來的批評家稱為長篇小說的"豐收"期.
時代局限性
5,敘述方式:
1)一些作家,在長篇小說中追求對於歷史的"史詩性"把握.
2)另一些作家,則加入一些"傳奇"因素,而接近現代"通俗小說"的模式.
3)個別作家更願凸顯他的現實處境下的情緒,以之作為對往事回憶的觸發點.如《百合花》.
6,戰爭文化背景下的美學觀念:
首先表現在作家不再以知識分子的啟蒙主義立場視角去描寫戰爭.
其次,戰爭形態使作家養成了"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
其三,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創作基調被作為固定的審美模式,並以此形成了統一的審美風格特徵.
二,戰爭小說的巨構性探索:《紅日》
1,作家和作品概況
杜鵬程的《保衛延安》是最先引起廣泛影響的戰爭小說,但藝術上比較粗糙,遠遜於之後吳強《紅日》.這部長篇是作者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的,在用藝術形式表現重大戰役方面作了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東戰場的漣水,萊蕪,孟良崮三個連貫的戰役作為情節的發展主線,體現出作者對現實戰爭小說的"史詩性"的藝術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結構和全景式的描寫展示出戰爭的獨特魅力.
2,藝術創作的獨特之處:
小說在戰爭觀念和小說美學上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探索性.
首先,以宏大的現代戰爭場面的描繪替代傳統戰爭小說中的傳奇性故事.(與《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等小說不同,由寫游擊戰轉寫陣地戰,從微觀到宏觀)
其次,小說對戰爭環境中人物性格豐富性有較好的刻畫,突破了當時同類創作中存在的局限.如沒有把解放軍官兵刻畫成完人,也沒有對敵人一味地醜化.
第三,小說在戰爭與和平場面的相互對照,轉換的描寫中,既在敘述上體現了適度的節奏感,又在戰爭觀念上隱含了對時代共名的某些偏離.(如過於熱衷戰爭本身,本身就會體現出一種戰爭狂人心態.張愛玲:注重人生飛揚的一面與注重人生安穩的一面,後者是前者的底子.)
3,缺陷:缺乏對戰爭本體的深層思考――共性問題.
*中西戰爭小說區別:(《三大戰役》與《拯救大兵瑞恩》)
西方戰爭小說,重在通過戰爭表現對人類的命運,通過對個體命運遭遇的觀照體現對人的存在意義和生命意義的思索,中國戰爭小說重在表現戰爭中的群體風貌,戰爭的整體和現實結果.與此相應的是,中國作家對戰爭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迴避,對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個體命運和生命價值的忽視,這都是現代戰爭文化規范對作家主體的制約的結果.
三,戰爭小說的傳奇性:《林海雪原》("虛構契約"與"事實契約")
1,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作家曲波曾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團指揮員,指揮過解放軍的一個小分隊在東北牡丹江地區的林海雪原的剿匪戰斗.《林海雪原》反映了作家的這段生活經歷,即描寫一支由36位偵察兵組成的解放軍小分隊,在東北長白山林區和綏芬草原追剿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土匪的故事.
2,創作特點:
1)對英雄人物的塑造是《林海雪原》的一大特色,在人物性格配置上又受到了民間傳統小說的"五虎將"模式這一隱形結構的支配.(《三國演義》中蜀國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
楊子榮:"智取威虎山" 在官匪,紅黑,"正反"之間輾轉騰挪的一個角色.與座山雕第一次交談:(黑話/紅話)
座山雕:天王蓋地虎.(你好大的膽!取來氣你祖宗.)
假胡標(楊子榮):寶塔鎮河妖.(要是那樣,叫我從山上摔死,掉河裡淹死.)
座山雕:臉紅什麼
假胡標:精神煥發.
座山雕:怎麼又黃啦 !
假胡標:防冷塗的臘.
八大金剛:么哈 么哈
假胡標:正晌午時說話,誰也沒有家.
無法將英雄人物完全純凈化.
2)在結構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帶有比較明顯的"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而且在傳奇的意義上更加誇張了所謂"好人特別的好,壞人特別的壞"的模式.楊子榮形象的塑造體現了這種模式的矛盾性所在.
3)《林海雪原》雖然也暴露了土匪極其殘忍的本性和描寫了解放軍戰士的英勇犧牲精神,但在描寫主要英雄人物時始終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基調.
3,缺陷和不足:
過於誇張和煽情的描寫,過於陳舊的表現英雄人物的模式.
四,戰爭史詩性的追求:《紅旗譜》
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梁斌著.《紅旗譜》通過在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斗爭的歷史背景下,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農村和城市階級斗爭和革命運動的壯麗圖景.
故事背景
三代農民:
朱老忠的形象意義:承上啟下,是當代文學中一個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農民革命英雄的藝術典型.豪爽仗義,不斷提高的革命覺悟.
成就:
首先是史詩氣度.
小說寫北方農村各階級的人物,波瀾壯闊的畫面,從大革命一直寫到"九·一八",指出了自發斗爭的失敗的必然性,得出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有革命的成功.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時代性,革命性和民族性.
再次民族風格的探索.
1,故事內容,人物風貌,生活風習,自然風光→地方色彩,民族風格
2,繼承古典小說及國外的手法和形式,形成民族特色的藝術風格
①故事性強②人物性格特徵用行動和語言來刻畫③章法,結構繼承我國古典小說,
5,不足:作者梁斌想把它寫成史詩,卻寫成了一部革命傳奇.
五,家族與歷史的命運結合:《三家巷》
作家情況以及主要內容:
1959年出版,歐陽山著.以20年代的廣州為背景,將個人的成長道路,家族的興衰沉浮與歷史的風雲變幻融為一體.描繪出中國革命初期既轟轟烈烈又錯綜復雜的時代畫卷.
取材的典型化與生活化還原
《三家巷》的敘事是從《子夜》模式發展而來,書中每個人物都是某種階級的典型.但其間的多元復雜關系,尤其是對不同階級出身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多元復雜關系的描寫,打破了一般現代歷史小說把階級關系和階級矛盾簡單化庸俗化的思維定式.作家選取三家巷中周,陳,何三個家庭來著筆,生活化地顯示出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生成(陳),官僚地主階級的發跡(何)和世襲工人的覺醒(周).
周炳性格的復雜性
打鐵出身(階級基礎)的知識分子(思想包袱).
憨直,軟弱,幼稚,溫情而不切實際,富於幻想等性格弱點.
與周炳性格構成直接有關的是兩個女性:區桃(用心最深)和陳文婷(著墨最多).
4,藝術特色
選擇了對重大的歷史事變的側面描述的角度.
人物創造上,有著性格復雜性的人物
5,爭議:
側重日常生活情景和親友,戀人之間糾葛的描述,重視社會風俗的細致描寫,以及周炳,陳文婷等的行為和思想感情狀態.
六,革命歷史中知識分子的成長——《青春之歌》
作家與作品內容:
楊沫(1914—1995),其《青春之歌》帶有"自敘傳"的色彩,可以看到以作者30年代的生活作為寫作素材的明顯根據.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之間的社會政治風雲和事變.與《芳菲之歌》(1986)《英華之歌》(1990)共同構成"青春三部曲".(有三部曲的通病)
2,主要情節與林道靜形象:
不斷追求,三次決裂:
與封建家庭決裂,與余永澤決裂,與小資產階級自我決裂.在終於找到最終的追求目標之前,林道靜告別了沒有親情的親人(親情),告別了不可愛的愛人(愛情),告別了舊的小我,最終回歸大我,忘掉自我,成為一張典型的革命面孔.
究竟是一個找到自我的人,還是一個失去自我的人 找到了共性,失去了個性.甘心做革命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
3,小說特殊的因素.
首先,它同時是關於中國現代知識分子道路的故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如何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能否被許可或承認則是另外一回事,多少有點一廂情願.
其次,還多少牽涉到女性命運的主題:女性對男性的脫離(余永澤)與依附(盧嘉川,江華),即使是革命女神,也不能脫離革命男神的召喚和指引.
第三,血統論問題.血統意識的形成依賴於兩個方面:一是血緣,二是社會地位.當血緣觀念與一定的社會地位相結合,並以社會地位的高低來確定血緣的優劣和尊卑貴賤,且試圖以血脈的自然延續性來說明社會地位"世襲"的合理性時,血緣觀念就演變為血統意識.林道靜的血統是雙重的:"我是佃戶的女兒,又是地主的女兒.""我身上有黑骨頭,也有白骨頭."生父是地地道道的官僚地主,生母是卻是真正的受壓迫受侮辱的農民之女,這是她走向蛻變的合法性前提.
3,藝術上的得失:
小說結構前半部較為完整,後面則略嫌鬆散.
對林道靜的情感,心理的刻畫細致真切.許多場景的描述,能表現出特定時代,地域的氣氛和特徵.
但作品的語言缺乏個性,也缺乏變化;在長篇寫作上,運用多種敘事手段的意識不很自覺.
七,革命英雄群像的刻畫:《紅岩》
1,組織生產的成功實踐
1961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羅廣斌,楊益言著.1958年,羅,楊兩人因一段共同的革命經歷攜手合作,撰寫了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後在此基礎上寫成的長篇小說《紅岩》,《紅岩》約十年的成書過程,是當代文學"組織生產"獲得成功的一次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紅岩》的作者是一群為著同一意識形態目的而協作的書寫者們的組合.時代性的成功,不到兩年發行量達400萬冊,80年代達800多萬冊,創當代長篇小說發行之最.
2,主要內容
小說以"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為中心,交錯地展現重慶城內的學生運動,地下斗爭,集中營的獄中斗爭,以及川北農村的武裝斗爭.
3,英雄群像的塑造
在這部小說中,革命者(許雲峰,江姐,成崗,華子良,齊曉軒等)與敵人(徐鵬飛等)的關系,被安放在兩個政治集團,兩種人生道路和兩種精神力量的較量的格局中.
4,藝術特色:多線索網狀式的結構特點
5,不足:人物語言缺乏個性化
八,短篇小說創作
峻青
《黎明的河邊》
2,王願堅
《黨費》,《七根火柴》,《糧食的故事》
3,代表作分析:茹志鵑《百合花》
⑴"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人性美的展示
情節:送女文工團員(我)――向新媳婦借被子――小戰士犧牲後新媳婦為其縫衣服
主題:表現了軍民團結,生死與共的主題,通過描寫和謳歌子弟兵對人民的忠誠和人民敬愛子弟兵來表現.一種回顧與眷戀,暗中包含著對現實人情的一種隱憂(可同憂卻不可同樂,人際關系遠不如戰時簡單純凈)
人物形象:小通訊員,新媳婦
⑵藝術特色
1,獨特的女性敘事視角
2,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精神面貌 百合花被子的作用
3,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
第三節 十七年現實生活題材小說
一,現實生活題材小說創作基本情況
三種類型:農村,工廠,知識分子
1,反映農村生活
1)藝術形態的兩個發展趨勢
一是對表現"現實斗爭"的強調
二是為了達到描寫上的"深入核心"
2)題材類型
1.寫土地改革後農民觀念變化
2.寫農業合作化運動.反映農村生活,展示農民精神風貌.
3.描寫大躍進時期農村的現狀
3)代表作家
當時有兩個藝術傾向不同,都有很大影響的兩大創作群體:
一是趙樹理等山西作家.
另一是柳青,王汶石等陝西作家.
較重要的還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2,反映工廠,城市生活
周立波《鐵水奔流》,艾蕪《百煉成鋼》,周而復《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風破浪》,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
3,反映知識分子,當代青年生活突破"禁區"的小說
干預現實的作品: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李國文《改選》,劉紹棠《田野落霞》,白危《被圍困的農莊主席》,耿簡《爬在旗桿上的人》.
表現人情人性的作品:蕭也牧《我們夫婦之間》,鄧友梅《在懸崖上》,宗璞《紅豆》,豐村《美麗》,陸文夫《小巷深處》.
二,趙樹理的小說及"趙樹理方向"
1,趙樹理(1906—1970),山西沁水縣人.不做文壇作家,而要做文攤作家(不同於五四作家的啟蒙主義的立場).民間立場,政治取向.
2,《三里灣》
1)創作背景:建國後第一部反映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長篇小說.
2)主要內容
3)人物形象
落後典型:A,村長范登高
B,富裕中農"糊塗塗","常有理","鐵算盤","惹不起"一家
C,袁天成一家.
先進典型:A,黨支部書記王金生的一家
B,普通社員王滿喜
4)藝術特點:
吸取和繼承了民族文藝的傳統手法
描寫人物,傳神的"白描"手法.在情節結構的安排上,注意開門見山及故事的連貫性.
濃郁的生活氣息,健康,幽默的情趣.
語言明白曉暢,生動活潑,增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5)不足之處:
作品中描寫的矛盾沖突收縮得過於匆忙.有些地方敘述過於冗長.
三,孫犁的《鐵木前傳》
1,孫犁與荷花澱派
小說語言樸素,柔美,清麗,不事粉飾雕琢,但極富表現力.被譽為"小說的詩,詩的小說."為核心代表作家.
2,《鐵木前傳》
1)創作動因和作品主題:從大處講是表現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和艱巨性,而實際上卻又一個只可同憂,不可同樂的故事(嫌貧愛富).
2)主要內容:鐵匠傅老剛和木匠黎老東的多年友誼在財富(貧富差距)面前破滅的故事.
3)人物形象:小滿兒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形象,塑造得是非常出色的.
4)藝術特色
著重於寫人物的命運和思想的變化,顯示出時代發展的步伐;
在塑造人物時注意選擇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生動細節;
相當的筆墨來抒發感情,追求詩和散文的意境,創造出特定的抒情氛圍.
四,柳青的《創業史》
1,作者簡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縣人.
2,《創業史》
1)故事梗概:
2)人物形象分析:
A,梁生寶: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一個平凡而又高尚,踏實而又有理想的農業合作化帶頭人.
B,梁三老漢:塑造得最為成功的要數梁三老漢這一形象.是一個具有傳統美德和狹隘小生產者觀念的舊中國農民的典型.
C,蛤蟆灘三大能人
郭世富,姚士傑,郭振山
3)藝術特點:
(1)藝術構圖深廣宏闊.
(2)藝術描寫細膩多姿.
(3)抒情議論深沉精闢,能讓讀者深受啟發.
4)局限:政治理念過重,有圖解政治之嫌;對人物主要採取階級分析法,人物的豐富性和矛盾性展示不夠.
五,周立波《山鄉巨變》
1,周立波(1908—1979),湖南益陽人.
2,《山鄉巨變》
1)主題內容
2)人物形象
A,劉雨生是一個描繪得成功的新一代農民的生動形象.
B,在老一代農民中,亭麵糊和陳先晉的形象是寫得很出色的.
C,王菊生,張桂秋這兩個富裕中農也寫得很有個性特色.
D,鄧秀梅作為運動中黨的領導者形象,也是刻畫得較為生動的.
3)藝術特點
首先,作者善於把火熱的斗爭生活融化在娓娓動聽的日常故事中,使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感人的藝術力量.
其次小說往往把對時代的新生活,新人物的描寫與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風景畫,風俗畫的描繪結合起來,使它不僅表現出深刻的思想,而且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了高尚的情懷.
再次小說的語言也很有特色,不但生動,樸素,而且富有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4)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去農村階級斗爭理論模式的影響,造成了形象的矛盾性.
六,周而復《上海的早晨》
1,周而復,原名周祖式,一九一四年生於南京,祖籍是安徽旌德縣.
2,《上海的早晨》
1)題材內容的新開拓
描寫了建國後黨領導工人階級對民族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
2)人物塑造特色
朱延年 徐義德
3)結構特色:
作品的結構比較嚴謹,順敘,倒敘安排得體.
七,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裡》
1,杜鵬程,原名杜紅喜,曾用筆名司馬君.
2,《在和平的日子裡》
主要內容
人物形象:
梁建,閻興,張如水
藝術風格:哲理與詩情結合,充滿激情和哲理的探索.
八,短篇小說創作
(一)李准與《李雙雙小傳》
1,李准(1928— )
2,《李雙雙小傳》改編的電影劇本《李雙雙》
A,人物形象
李雙雙是個勤勞正直,大膽潑辣,精力旺盛的農村婦女
孫喜旺善良,憨厚,熱愛勞動,有著純朴的階級感情,但舊社會的復雜經歷,卻在他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B,《李雙雙》中的民間藝術的隱形結構:
隱形結構:是五六十年代文學創作的一種特殊現象.當時許多作品的顯形結構都宣揚了國家意志,但藝術作品畢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宣傳讀物,由於作家們溝通了民間的文化形態,在表達上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民間形式,這時候的民間形式也是一種語言,一種文本,它把作品的藝術表現的支點引向民間立場,使之成為老百姓能夠接受的民間讀物.這種藝術結構上的民間性,稱做藝術的隱形結構.
《李雙雙》的隱形結構是來自民間表演藝術中的"二人"對戲的模式,這在民間地方藝術中是很普遍的形式(如東北二人傳).即一個心直口快,潑辣大膽,純潔樂觀的旦角(妻:李雙雙)和一個自私膽小,好心善良,趣味橫生的丑角(夫:喜旺)展開性格沖突的輕喜劇.
《李雙雙》的人物性格的喜劇性也來自民間.李雙雙的性格里有著中國傳統民間文學中的快嘴李翠蓮的性格遺傳,大膽潑辣,無所顧忌,敢笑敢哭.
有沒有注入民間的藝術精神往往成了那個時期藝術創作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二)馬烽與《我的第一個上級》
1,馬烽(1922— ),山西孝義縣人.
2,《我的第一個上級》
老田的形象:
先抑後揚的對比手法及作用:
*山西作家群的藝術風格特點
1,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創作流派
2,內容貼近生活,具較濃厚的"土氣"
3,文筆平易,朴實,在形似笨拙的言語中略帶幽默
(三)王汶石
1,主要創作
2,創作特徵
1)王汶石曾被稱為帶著微笑看生活的作家,他常以輕快,喜悅的筆墨,描繪我們豐富多採的農村生活.
2)王汶石以對新生活的敏感,捕捉和描繪生活中的新事物,新內容,新氣象,為社會主義農村的生活畫面不斷增添新色彩.
3)王汶石很善於為他的新人形象創造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又有時代特點的環境,
3,王汶石的創作弱點.
落後的,被批判的,可以作反面教材的人物被忽視
九,突破禁區小說
(一)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二)鄧友梅《在懸崖上》
(三)宗璞《紅豆》
(四)陸文夫《小巷深處》
代表作分析《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成長小說,批判小說)
1,王蒙
2,《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勇敢地,敏銳地觸及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所關注的社會矛盾,對生活進行了大膽的干預.
1)《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主題思想
2)劉世吾形象及意義
3)林震的性格特徵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⑵ 建國初期有什麼優秀的中短篇小說
阿城:《棋王》、《遍地風流》
莫言:《透明的紅蘿卜》《紅高梁》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劉恆:《伏羲伏羲》
王小波《革命時期的愛情》
汪曾祺:《受戒》
余華:《現實一種》
賈平凹:《天狗》
王安憶:《小鮑庄》《叔叔的故事》、《我愛彼爾》
鐵凝:《哦,香雪》、《對面》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
何立偉:《白色鳥》
方方:《風景》
馬原:《錯誤》
格非:《迷舟》
蘇童:《妻妾成群》
王朔:《動物兇猛》
池莉:《煩惱人生》
殘雪:《山上的小屋》
張承志:《黑駿馬》
劉震雲:《一地雞毛》
遲子建:《逝川》
葉兆言:《艷歌》
韓少功:《爸爸爸》
陳染:《私人生活》
張賢亮:《綠化樹》
畢淑敏:《女人之約》
北村:《瑪卓的愛情》
朱文:《我愛美元》
⑶ 中國50-80年代的有影響的小說
平凡的世界,青春萬歲》(王蒙),寫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
《我們播種愛情》(徐懷中),寫的是五六十年代開發建設西藏的內容。
《在和平的日子裡》(杜鵬程),寫的是五六十年代西部開發和鐵路建設的生活。
《三里灣》(趙樹理)、《山鄉巨變》(周立波,嚴正聲明此「周立波」不是當下的藝人「周立波」)、《汾水長流》(胡正)、《艷陽天》(浩然)、《李雙雙小傳》(李准),寫的是五六十年代農村的生活。
《乘風破浪》(草明)、《百煉成鋼》(艾蕪),寫的是五六十年代城市工業化變革中工人們的生活。
⑷ 反映中國五六十年代生活的小說有哪些
這樣的作品太多了,我舉一些(括弧里是作者):
《青春萬歲》(王蒙),寫的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園生活。
《我們播種愛情》(徐懷中),寫的是五六十年代開發建設西藏的內容。
《在和平的日子裡》(杜鵬程),寫的是五六十年代西部開發和鐵路建設的生活。
《三里灣》(趙樹理)、《山鄉巨變》(周立波,嚴正聲明此「周立波」不是當下的藝人「周立波」)、《汾水長流》(胡正)、《艷陽天》(浩然)、《李雙雙小傳》(李准),寫的是五六十年代農村的生活。
《乘風破浪》(草明)、《百煉成鋼》(艾蕪),寫的是五六十年代城市工業化變革中工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