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閱讀推薦 » 一寸河山一寸血小說閱讀

一寸河山一寸血小說閱讀

發布時間: 2024-09-14 02:53:29

Ⅰ 吾血吾士 讀後感

吾血吾士 讀後感
吾血吾土 家國情懷

盡管深知,中華民族,歷來不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脊樑,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決絕與悲壯。但在范穩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吾血吾土》中,讀到當年學子們從軍時曾經吟頌過的這首詩,我還是很難掩飾血管即將炸裂的沖動:「沒有足夠的兵器,且拿我們的鮮血去。沒有熱情的安慰,且拿我們的熱血去。熱血,是我們唯一的剩餘。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你,我,誰都不曾忘記。」
血,總是熱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卻、凝固,變成堅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槍。
我們不宣揚仇恨,但絕不能忘卻歷史。
范穩比我大3歲,作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們對抗戰的印象,是從《地道戰》、《地雷戰》等電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紀稍長,能自己閱讀了,讀到《呂梁英雄傳》《烈火金剛》《新兒女英雄傳》和《風雲初記》等長篇小說,才發現那場戰爭其實「不那麼好玩」;而到2009年初,讀完鄧賢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浴血奮戰,由失敗直至勝利的整個歷程的《大國之魂》,就感到觸目驚心;隨後通過電影電視,比如《亮劍》《長沙保衛戰》和《壯士出川》等等,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戰爭的慘烈和中華民族的苦難與不屈,並開始對所有描寫那場可歌可泣的戰爭的文藝作品有所反思。遺憾的是,這樣的反思,往往只限於文人酒桌上的捕風捉影或者「壯懷激烈」。幸而,「這種遺憾在這個涼爽的秋季,在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9周年之際,因為有了范穩的《吾血吾土》,終於消失,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興的事情。」文藝評論加疏延祥如是說。
在2014年9月18日於北京舉行的《吾血吾土》的新書發布會上,有專家總結說,中國的抗戰文學發展至今,在主題、結構、文本等方面取得較大成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創作的瓶頸當中。過於陳舊的思維模式、過於單一的人物情節、過於逼仄的創作空間,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蝕著這一題材的文學創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學成果,挖掘、佔有一手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學創作「意識形態」掛帥的傳統指引,將中國遠征軍老兵與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相融合,以縷縷抽絲、層層剝繭的結構手法,展現了一代中國脊樑在抗戰前後漫長歷史變遷中的痛苦與彷徨、苦難與輝煌……誠哉斯言。
當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復述這個幾十萬字的故事,既是困難的,也沒必要。且聽范穩如是說——

Ⅱ 有小說推薦

1.《反叛的大魔王》 作者: 趙青衫
主人公成默一出生就有先天心臟病,能活過二十歲就是奇跡。在父親的葬禮之後,他得到父親的神秘遺物,一塊嵌著龍的手錶。學校的一次考試,他交了白卷,引起全校轟動,從天才班到廢柴班,又讓他成為焦點,這個神秘的手錶到底有什麼用?患病少年一路求生一路成長,從高二病到大魔王,他被溫暖被融合,開始接近這個世界的真相……小說中充滿了文青的味道,思考兩字貫穿全書,使小說多了一份內涵。這樣的寫法也頗受爭議,使正常劇情顯得有點無趣,關於哲學和思考,作者不斷提出自己的看法,「金錢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公平」,連章節名都充滿了哲學氣息。
2.《王牌刺客》 作者: 一目盡天涯
最近游戲競技小說很是火爆,許多不玩游戲的讀者也能在其中找到熱血沸騰的青春。一款火爆的游戲天際,讓小人物陸鳴快速崛起,成為名震天下的刺客兄弟會創始人,一場大病讓他遭受朋友背叛,龐大基業分為三大派系,他也遺憾而終,重生到陸明的身上。擁有了第二次生命,那些害他的人,一個也不能放過,於是他與陰影為伴,與死亡同行,在游戲中攪動風雲,報復前世那些大公會……小說男主角陸明性格張狂果決,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游戲的描寫也很不錯,喜歡游戲競技的讀者可以試著一看。
3.《電影教師》 作者: 青城無忌
張然魂穿回到十四年前,成了從美國歸來到北電任教的青年教師。在國產電影最為低谷時,他帶來了全新的電影理念,寫劇本,拍電影,帶領學生學習表演藝術。他的弟子黃聖衣、王落丹、曹炳坤……每天讓他頭疼,他特立獨行的訓練方法,給這些年輕的孩子們最深刻的體驗。拍最好的電影,做最好的老師,這就是張然的目標。小說中人物很形象,老中青三代電影人都形形色色登場,作者對電影的理念也很專業,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表演流派,都是可圈可點的。小說充滿正能量,作者很有想法,沒有文抄公,全是作者自己對電影的理解,這點確實不錯,尤其是教導劉天仙表演的部分,也讓人哈哈大笑。
4.《巫界術士》 作者: 文抄公
文抄公的小說還是很受讀者歡迎的,代表作有《巫界術士》、《逍遙夢路》、《主神崛起》等,每部作品都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這本《巫界術士》講述了雷林帶著智腦穿越到西方中世紀,這里有魔法有巫師和神秘力量,他成為一個有著高貴身份的巫師學徒,獲得巫師傳承,走上血脈的道路。小說情節很爽很燃,讓讀者看得過癮,尤其是為了突破血脈限制,布局爭斗的那個情節,更是讓人熱血沸騰。作者的文筆不錯,節奏明快,男主角算無遺策殺伐果斷,是巫師文中不錯的作品了。
5.《深夜書屋》 作者: 純潔滴小龍
能把一本小眾的靈異作品寫出進入月票榜前世,靈異分類榜長期第一的位置,可見作者小龍寫作功底的深厚。2800萬的點擊,9.1的高評分,讓本書備受好評。小說講述了從地獄歸來的醫生方澤,附身在書店老闆徐樂身上,一邊開書店,一邊斬妖除魔的故事。小說中的劇情一波三折,雖為靈異故事,但充滿了懸疑片的味道,書中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老道士、白櫻櫻、小蘿莉、這就是書店的工作人員。小說除了不斷發生的靈異恐怖事件外,加入了歡樂元素,輕松爆笑的日常和恐怖刺激的劇情,搭配恰到好處,在緊張中尋找歡樂,就是這么過癮。
6.《聽說我死後超凶的》 作者: 老魔童
一次充滿怪異味道的相親,打破了網文寫手林霧的平靜生活。長相完美漂亮,身世不俗又有氣質的美女李璐瑤非要和他結婚,這下這個宅男懵了,這裡面一定大有問題。一場世界盃決賽,他相信了美女李璐瑤的話,她是重生者,更是從他口中得知,自己以後會富可敵國,名震天下,不過那是自己死後……小說很有意思的設定,開篇美女倒貼宅男的橋段,立刻抓住了讀者的心,讓人眼前一亮,隨著劇情的展開,他才發現自己死後居然這么厲害,他的各位鬼老婆不斷來找他,讓他幫忙完成心願消除怨氣……

Ⅲ 經典抗戰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我國抗戰小說興盛,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排行榜,先來說說我的。

排名第一《亮劍》,作者都梁

戰神將軍李雲龍,他任八路軍某獨立團團長率部在晉西北英勇抗擊日寇開始,戰功卓著。亮劍精神就是我們的軍魂,縱然敵眾我寡,縱然深陷重圍,我們也敢於亮劍!我們敢於戰斗到最後一個人!劍鋒所指,所向披靡!

排名第十《一寸山河一寸血》,作者關河五十州

以全新的視角,講述了中國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離新中國最近的歷史,那是個社會結構、思想經濟全面動盪轉型的時代,新中國就是從那裡走來,而我們就生活在新中國里,我們之所以會是現在這個樣子,與那個時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這個時代。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前十,其實順序也不一定是這樣,但前十名就是他們,你心目中的抗戰小說前十呢?

Ⅳ 小說《吾血吾土》(范穩)3000字讀後感

書中提出的許多沉重的命題,在歷史教科書中沒有,可在讀者的心中滾沸如水。
首先,是關於內戰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趙廣陵的話:我們是一群被馴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沒有光榮,只有恥辱。歷史上,兄弟鬩牆、手足相殘的情形並不少見。據梁啟超記述李鴻章見俾斯麥的場景,兩人論及軍事,李鴻章欣然講起如何剿滅太平軍和捻匪,卑斯麥通過翻譯說:「吾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保一定,歐人所不稱之。」如果說打日本是天經地義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那麼,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論,可以隨領袖的意願,各人不可調和的立場都有天字第一號正當的理由,戰爭被宣揚的正義外衣和其對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後,在《吾血吾土》中,脫離開以往有關內戰的狗血劇情,脫離出政治正確的導向,讀到了真誠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聞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識分子對中華血脈的影響力,這是《吾血吾土》創作中極其優秀的部分。民國時期,那是個大師璀璨知識輝煌主義紛爭的時代。正是有了這些思想高貴純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導師們,才有那麼多青年學子投筆從戎,劍膽琴心,歷盡艱險終不悔,才有像范穩這樣富有良心和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努力回原歷史真相。正是有這樣一個知識燦爛的時期,中華文脈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後,又開始復甦。
第三,是日本對中國人民這場史上最慘無人道的戰爭的真實態度,這部分最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包括學習。這個民族和中華民族有著極其不同的民族品格,註定了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作為戰勝的一方,卻有著比他們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難和傷痛。作為武士道精神的後人,有著決絕和冷酷,日本人並沒有像德國人一樣,記得多少給別人造成的苦難,相反,他們牢記著自己的失敗和傷痛,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遠比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多得多。這場戰爭,不是少數軍國主義的戰爭,而是一場全民的戰爭。書中寫了一個日本老兵秋吉夫三,這個因中國軍人的humanitarianism(人道主義)而倖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著一個日本軍人的鬥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卻沒有對中國人的感激和負罪。書中饒有趣味的還有日本慰安婦的描述,在我們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婦是世上最悲慘最受摧殘最有資格譴責戰爭的一群女人,可她們其實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洗禮的擁護者,為這場戰爭推波助瀾。我想,這樣的一個民族,是強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們在戰後的經濟能夠迅速復甦,擠入世界強林之列。我想,這樣的一個民族,要想他們服老,唯有把他們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們民族血脈中慣有感恩、善良和寬容。中日之間必有一戰,這話,並不聳人聽聞。所以,真心希望,中國人能讀讀《吾血吾土》,明白,為什麼要抵制日貨,為什麼要奮發圖強。
第四,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迄今,這個概念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挺陌生。書中寫到,中國人並不把戰友的遺骸當回事。當美國牧師和儀仗隊為一名士兵舉行海葬儀式時,中國士兵獃獃地觀望著,第一次感受到有人會這樣尊重一個普通士兵的遺體。當日本人把每個土兵的名字刻在緬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們的勇士們幾十年來,只能是在某塊碑文上含混地寫上從某個時間到某個時間或某場戰役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名字不詳,年齡不詳,籍貫不詳,能夠留下名字記錄檔案的軍官和士兵是何其幸運啊,而這些歷史痕跡,又在文革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如果僅從死亡人數來衡量歷史的承重,有哪個國家像我們的國家一樣多呢?但你若問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來。一個連數字都沒有的群體,連名字都沒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當中國的購物旅遊團滿世界飛時,皮夾里的現金
和銀行卡讓他們理直氣壯時,是不是仍然是對個體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種解讀?
看完《吾血吾土》之後,我特意查閱了些抗戰資料,更加觸目驚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緬戰場為背景鋪開的,抗戰資料中赫然記載:三湘四水烽水地,一條慘烈戰線,曾貫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後延至滇緬。那麼說,滇緬戰場其實是抗戰的尾聲,在范穩的筆下尚且如此恢宏慘烈,而我的家鄉湖南,又經過怎樣的血火洗禮?

范穩說,全世界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的老兵,只有這一群,最不一樣。是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經受那麼多審判和磨難,他們是歷史的英雄,卻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沒有名字和容顏,甚至連數字都不詳。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頑強和純粹。

泰戈爾曾有詩雲:「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做火把點燃」。書中的趙廣陵、劉蒼壁、廖志弘等,書外的傅心德、吳魯、李昌樞等,還有很多已故和倖存下來的英雄們,包括我那多災多難的外公,和趙廣陵命運相仿,國民黨少將軍官,飽讀詩書,精通醫理,子女全務農,無一人有他的學識。就是他們,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照亮著我們子孫後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國情懷
滄浪客

盡管深知,中華民族,歷來不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脊樑,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決絕與悲壯。但在范穩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吾血吾土》中,讀到當年學子們從軍時曾經吟頌過的這首詩,我還是很難掩飾血管即將炸裂的沖動:「沒有足夠的兵器,且拿我們的鮮血去。沒有熱情的安慰,且拿我們的熱血去。熱血,是我們唯一的剩餘。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你,我,誰都不曾忘記。」
血,總是熱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卻、凝固,變成堅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槍。
我們不宣揚仇恨,但絕不能忘卻歷史。
范穩比我大3歲,作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們對抗戰的印象,是從《地道戰》、《地雷戰》等電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紀稍長,能自己閱讀了,讀到《呂梁英雄傳》《烈火金剛》《新兒女英雄傳》和《風雲初記》等長篇小說,才發現那場戰爭其實「不那麼好玩」;而到2009年初,讀完鄧賢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浴血奮戰,由失敗直至勝利的整個歷程的《大國之魂》,就感到觸目驚心;隨後通過電影電視,比如《亮劍》《長沙保衛戰》和《壯士出川》等等,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戰爭的慘烈和中華民族的苦難與不屈,並開始對所有描寫那場可歌可泣的戰爭的文藝作品有所反思。遺憾的是,這樣的反思,往往只限於文人酒桌上的捕風捉影或者「壯懷激烈」。幸而,「這種遺憾在這個涼爽的秋季,在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9周年之際,因為有了范穩的《吾血吾土》,終於消失,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興的事情。」文藝評論加疏延祥如是說。
在2014年9月18日於北京舉行的《吾血吾土》的新書發布會上,有專家總結說,中國的抗戰文學發展至今,在主題、結構、文本等方面取得較大成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創作的瓶頸當中。過於陳舊的思維模式、過於單一的人物情節、過於逼仄的創作空間,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蝕著這一題材的文學創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學成果,挖掘、佔有一手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學創作「意識形態」掛帥的傳統指引,將中國遠征軍老兵與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相融合,以縷縷抽絲、層層剝繭的結構手法,展現了一代中國脊樑在抗戰前後漫長歷史變遷中的痛苦與彷徨、苦難與輝煌……誠哉斯言。
當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復述這個幾十萬字的故事,既是困難的,也沒必要。且聽范穩如是說——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獲得巨大成功之後,你怎麼會突然潛心創作出《吾血吾土》這部西南聯大時期一代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御敵救亡,並在不同歷史時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詩?
范穩:先說兩個小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隨幾個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參加一次筆會。到了保山,當地人向我們講述當年中國遠征軍在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個北京來的作家朋友大為驚訝:日本人怎麼也到了你們雲南?一直以為雲南是大後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樞,曾經參加過台兒庄大戰等許多重要戰事,被人們稱為「滇軍活化石,」但他的事跡在2012年被省內一家媒體報道後,一個退休的歷史教師找到他說,沒想到你們也打過日本人。
我感到震驚的是:一段宏闊壯麗的御敵救亡的歷史,怎麼就不被人們知道呢?一批為國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奮戰的抗戰老兵,怎麼連作家和歷史老師這樣職業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實,到過滇西的人們都會被當年的抗日戰場和雲南人民為抗日戰爭所作出的奉獻所感動,無論是騰沖的國殤墓園,還是松山戰場。戰爭的遺跡歷歷在目,戰爭的記憶從沒有被無情的時間所淹沒。我記得自己最早接觸了滇西抗戰的歷史,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我去滇西出差時,看到了一套當地文史部門整理的關滇西抗戰的文史資料,其實從那時起,我也才開始彌補自己在教科書中沒有學到的歷史。1999年我曾經徒步翻越高黎貢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叢中,還看得到當年日軍的塹壕和坍塌的地堡,當地的人們無數次向我講述起中國遠征軍的故事。但那時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區一轉悠和接下來「藏地三部曲」的寫作就是整整十來年。不過滇西抗戰史這個題材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它或許需要一個契機,一次對寫作靈感的激發。
2011年的秋天,我應邀去騰沖參加中國抗日遠征軍「忠魂歸國」的公益活動,19具葬身緬甸的遠征軍士兵的遺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幸運地被挖掘出來,隆重迎接歸國。稱其為「幸運,」是因為二戰時期為國捐軀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人數至少在十萬以上。60多年過去了,這些為民族存亡而戰死在異國他鄉的抗日健兒,幾近被遺忘,被漠視,被冷落。終於在21世紀到來之後,這段塵封的歷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國人慢慢打開,就像在一間塵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書,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小心翻開一頁頁發黃易脆的紙片,一段段曾經被刻意隱匿的歷史,一個個英氣勃發的人物,慢慢向我們走來。
主辦方邀請了一批還活著的抗戰老兵,和我們一起迎接他們的戰友的忠魂。當這些衣著樸素、微微顫顫的老兵在騰沖國殤墓園站成一個方陣時,當他們蒼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戰友的骨骸時,當零落飄零的英魂終於魂歸故國、入土安葬時,我見證到了某種感天動地的震撼——眼淚從天而降,悲慟自心而起。剛才還晴空萬里的世界,轉眼淚飛化作傾盆雨,密集的雨絲伴著人們眼中的熱淚灑落大地。這雨中的葬禮似乎在喚醒人們不要忘記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戰場,不要忘記那風雨如晦的世界裡一個民族救亡圖存的吶喊,不要忘記那些穿著草鞋就走向抗日戰場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國寶熊貓一樣珍貴的抗戰老兵,他們被遺忘已經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裡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親,訥言、落寞、凄楚、孤單、清貧,只生活在自己的回憶中,眼前的繁華世界與他們無關。
如果說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書的話,那麼,一個老兵呢?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沒有比踏勘舊戰場和面對一個飽經滄桑的抗戰老兵更能激發出豐沛的想像力和懷念英雄的崇敬情懷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時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後,一直在尋找新的創作方向。並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麼,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對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人來說,沒有東西可寫,就像沒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樣空虛。現在好了,一群打過仗的老兵,站在時光的盡頭,頻頻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把一段被遮蔽的歷史再現出來。

浪客:為創作《吾血吾土》你蟄伏四年,據說其間,你查閱各種史籍,深入滇西地區,還采訪了多位抗戰老兵,並遠赴台灣、日本等地進行創作采風?聽說你還采訪過小說主人公趙廣陵的原型之一、被稱為「抗戰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後人?
范穩:說到那些經歷過戰火的老兵,我們總會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這是一個怎樣「凋零」的過程,可能沒有哪個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現。我大約采訪了20來個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個老兵的人生檔案,涉及雲南、四川、貴州三個省的抗戰老兵。當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們時,我發現他們最小的已經88歲(騰沖老兵盧彩文),最高壽的115歲(龍陵老兵付心德)。面對他們,我只有「相見恨晚」的遺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歲以上,一些人已經耳背眼花,口齒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動不便,意識模糊。當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軍人儀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們的目光,尚能洞穿歷史的塵埃,看到往昔戰場上戰友的身姿,他們心中的戰場,彷彿硝煙還沒有散盡,彈痕累累的勝利旗幟還在飄拂。不過,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僅僅一年的采訪中,我就目睹了兩個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樞和龍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訪他們都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相繼仙逝。李昌樞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鄉的酒還沒有喝完,還有這個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為家徒四壁的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報社會各界對他的關愛,就養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給去看望他的志願者。似乎是,過去總是他受社會改造、受社會監督、向社會交代,雖然他為國家民族做了那麼多,但這一點點來自人間真情的關愛,於他來說還不適應,還有些誠惶誠恐。他分給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養在書房裡,在我寫這部書時,我會時常想起這個參加過台兒庄血戰、四次長沙保衛戰等諸多大戰役的老兵,盡管後來蹲了20多年的監獄,但依然儒雅溫和、風輕雲淡,在清貧孤寂的生活中頗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開朗,就像這盆素雅碧綠的文竹,平凡普通,小處見大節,靜處涌綠波。可是當你聽到這個96歲的老人還能清晰准確地復述當年在戰場上勵志殺敵的口號——「朝後死,遺臭萬年!朝前死,為國爭光!當兵的上了戰場,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發東西下來,就大吃大喝。錢不夠,就問家裡要。」這時你會感到一個鐵血男兒身上的熱血,並不因為年齡的衰老而衰減半分。即便是百歲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時他已經意識模糊,喪失了話語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陽光好時才由他快60歲的小兒子背出來曬曬太陽,像一個蒼老的老嬰孩,掙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絢爛的陽光下沉默無言,兀自默數死神的腳步。這個從淞滬會戰一直打到滇西戰役的河南籍少校醫務官,堪稱一部抗戰歷史的「活字典」,當時被人們稱為中國最高壽的抗戰老兵。他見證的歷史,我們絕對難以想像,他經歷的戰火,足以讓那些胡編抗戰「狗血劇」的人汗顏。但是,那天的采訪有一種令人感慨萬千的失敗。老人一言不發,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有的歷史信息都來自老人的兒子轉述——所幸父輩的光榮與苦難,會像血脈一樣的傳承下去。但最為神奇的是,在我們交談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語言能力幾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憫的目光望著我,含混不清地說:「我打過日本人!」
就這一句話,感天動地,洞穿歷史。
書中的主要人物趙廣陵的人物原型實際上是一個叫吳魯的老兵。這個已經97歲高齡的老人現在蟄居在昆鋼的一幢家屬樓里。他當年是雲大法律系大二的學生,臨滄雲縣人。國民政府軍政部到學校招收青年學子從軍,因為那是日軍對中國軍隊使用化學武器,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範,所以他就投筆從戎選擇了「特科」——化學防毒專業,當時叫軍政部「化學兵總隊」,教官大都是留學歸來的「海歸,」後來「化學兵總隊」並入黃埔軍校15期。吳魯一畢業就分到第二戰區,後來又回到家鄉臨滄打游擊。抗戰勝利後自動脫離了軍職。那時他是一個很文藝的青年,喜歡文學和話劇演出,讀了很多魯迅、沈從文的書,思想也相當左傾,還差一點去了延安,因為他想去延安的魯藝深造。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都憎恨社會腐敗不公,嚮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紀50年代他在昆明靠賣大餅辦起了一個劇藝社,還將《阿Q正傳》改編成歌劇在昆明演出。我采訪他時他更多地跟我談魯迅和沈從文,這樣的一個抗戰老兵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至於專程去日本,是我在寫完這部書的初稿之後,因為我在書里也描寫了一個日軍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過這個人物來作出一個作家的拷問:中日兩國糾纏不清的歷史症結究竟在哪裡?日本面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為什麼就不認罪?中日兩國老兵有什麼樣的不同人生命運?——從戰場上的生死搏殺,到都成了老兵後的「宿命對決,」以及抵抗泛濫於世的「抗戰狗血劇。」

浪客:在抗戰爆發83周年之際,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這傳達了什麼信息呢?據說除文聯、作協和出版社的領導之外,你們還邀請了抗戰老兵代表參與,能給我們談談當時的盛況嗎?
范穩:曾經參加過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敗走過野人山、後來又終生滯留在緬甸曼德勒的老兵張富鱗有一句讓人刻骨銘心的話:「我們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遺忘。」
因此,「拒絕遺忘」是我想在這本書里傳達的一個主旨。出版社方面選在「九一八」這個特殊的紀念日來首發這部書,不是我的小說對中國人民抗戰史的書寫有多麼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學之名,再次喚起國人對一段崢嶸歲月的重新記憶。也是希望國人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就像許多城市都要在這一天鳴放警笛一樣,作為一個中國人,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民族的恥辱和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
當天邀請到北京抗戰老兵盧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書發布會,也讓我非常感動。老人當年正是西南聯大歷史系1944級的學生,畢業時他們那個年級的男生全部徵召到軍隊充任翻譯官或戰斗人員。老人在發布會上向我們重溫了當年充滿了青春激情的血與火的歲月,讓與會者再次感受到了他們那一代人的家國情懷。有個記者下來對我說,聽盧少枕老人回憶當年的征戰經歷,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實際上,每一個抗戰老兵的人生命運史,都是我們民族的家國史。

浪客:你曾說:「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尋的是中國文化強大而不可征服的獨特魅力,並將此視為一個作家的責任。」能解釋一下這句話嗎?
范穩:目前,對抗戰歷史的重新挖掘、發現、梳理、研究以及藝術表現方興未艾。作為一個寫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態度去學習,我不能為了政治正確,就迴避了歷史的痛點;其次,就我目前所認識到的這場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不僅有武力的抗爭,還有文化的堅守。當年日本軍隊在戰場上並不把中國軍隊當實力相當的對手,但他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卻既心虛又暴戾。他們是翻手把老師打倒的學生,但又知道自己並沒有老師深厚的學識和涵養。日本軍人太知道軍事征服中國易,文化征服中國難。他們在戰爭一開初就轟炸南開大學,洗劫北大、清華的圖書館、實驗室,後來又轟炸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聞一多、華羅庚這些國寶級的大師都差點死於日機的轟炸之下。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會專門對學府重地如此野蠻地痛下辣手,這種對文明、文化的摧殘正是他們試圖改變一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蠻戰爭邏輯。「亡國亡種」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的噩夢,也是每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中國人心中的警鍾。戰爭被打敗了還可以再來,「種」被改變了,文化被滅絕了,那才是我們萬劫不復的災難。所幸的是我們的民族毀家紓難、抵禦外侮的堅韌不屈和眾志成城的傳統美德,遠不是日本帝國的戰略指揮家們所能料到的。他們在中華文化面前,永遠是學不到位的學生。

Ⅳ 跪求一篇《吾血吾土》的讀後感

書中提出的許多沉重的命題,在歷史教科書中沒有,可在讀者的心中滾沸如水。
首先,是關於內戰的思考。借用主人公趙廣陵的話:我們是一群被馴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沒有光榮,只有恥辱。歷史上,兄弟鬩牆、手足相殘的情形並不少見。據梁啟超記述李鴻章見俾斯麥的場景,兩人論及軍事,李鴻章欣然講起如何剿滅太平軍和捻匪,卑斯麥通過翻譯說:「吾歐人以能敵異種者為功,自殘同種保一定,歐人所不稱之。」如果說打日本是天經地義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那麼,打同胞呢?革命的理論,可以隨領袖的意願,各人不可調和的立場都有天字第一號正當的理由,戰爭被宣揚的正義外衣和其對人性的扭曲,直到七十年後,在《吾血吾土》中,脫離開以往有關內戰的狗血劇情,脫離出政治正確的導向,讀到了真誠的人性和反思。
其次,是李公朴和聞一多先生之死以及知識分子對中華血脈的影響力,這是《吾血吾土》創作中極其優秀的部分。民國時期,那是個大師璀璨知識輝煌主義紛爭的時代。正是有了這些思想高貴純粹而又博大精深的導師們,才有那麼多青年學子投筆從戎,劍膽琴心,歷盡艱險終不悔,才有像范穩這樣富有良心和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努力回原歷史真相。正是有這樣一個知識燦爛的時期,中華文脈在三十年的沉寂之後,又開始復甦。
第三,是日本對中國人民這場史上最慘無人道的戰爭的真實態度,這部分最值得我們思考和警醒,包括學習。這個民族和中華民族有著極其不同的民族品格,註定了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作為戰勝的一方,卻有著比他們多得多深得多的苦難和傷痛。作為武士道精神的後人,有著決絕和冷酷,日本人並沒有像德國人一樣,記得多少給別人造成的苦難,相反,他們牢記著自己的失敗和傷痛,他們對中國的了解遠比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多得多。這場戰爭,不是少數軍國主義的戰爭,而是一場全民的戰爭。書中寫了一個日本老兵秋吉夫三,這個因中國軍人的humanitarianism(人道主義)而倖存的老兵,他一生都保存著一個日本軍人的鬥志和追求,不忘自己的使命,卻沒有對中國人的感激和負罪。書中饒有趣味的還有日本慰安婦的描述,在我們印象中,日本的慰安婦是世上最悲慘最受摧殘最有資格譴責戰爭的一群女人,可她們其實也是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洗禮的擁護者,為這場戰爭推波助瀾。我想,這樣的一個民族,是強大而又冷酷的,所以他們在戰後的經濟能夠迅速復甦,擠入世界強林之列。我想,這樣的一個民族,要想他們服老,唯有把他們再次打趴下,而不是靠我們民族血脈中慣有感恩、善良和寬容。中日之間必有一戰,這話,並不聳人聽聞。所以,真心希望,中國人能讀讀《吾血吾土》,明白,為什麼要抵制日貨,為什麼要奮發圖強。
第四,對個體生命的尊重。迄今,這個概念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挺陌生。書中寫到,中國人並不把戰友的遺骸當回事。當美國牧師和儀仗隊為一名士兵舉行海葬儀式時,中國士兵獃獃地觀望著,第一次感受到有人會這樣尊重一個普通士兵的遺體。當日本人把每個土兵的名字刻在緬甸警察的哨子里,而我們的勇士們幾十年來,只能是在某塊碑文上含混地寫上從某個時間到某個時間或某場戰役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名字不詳,年齡不詳,籍貫不詳,能夠留下名字記錄檔案的軍官和士兵是何其幸運啊,而這些歷史痕跡,又在文革中遭受了滅頂之災。如果僅從死亡人數來衡量歷史的承重,有哪個國家像我們的國家一樣多呢?但你若問我死了多少人,我答不出來。一個連數字都沒有的群體,連名字都沒有的英雄,如何不朽?今天,當中國的購物旅遊團滿世界飛時,皮夾里的現金
和銀行卡讓他們理直氣壯時,是不是仍然是對個體生命不尊重的另一種解讀?
看完《吾血吾土》之後,我特意查閱了些抗戰資料,更加觸目驚心。《吾血吾土》是以滇緬戰場為背景鋪開的,抗戰資料中赫然記載:三湘四水烽水地,一條慘烈戰線,曾貫穿湖湘大地南北,最後延至滇緬。那麼說,滇緬戰場其實是抗戰的尾聲,在范穩的筆下尚且如此恢宏慘烈,而我的家鄉湖南,又經過怎樣的血火洗禮?

范穩說,全世界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的老兵,只有這一群,最不一樣。是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經受那麼多審判和磨難,他們是歷史的英雄,卻成了人民的罪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沒有名字和容顏,甚至連數字都不詳。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得勝軍人會像他們一樣頑強和純粹。

泰戈爾曾有詩雲:「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做火把點燃」。書中的趙廣陵、劉蒼壁、廖志弘等,書外的傅心德、吳魯、李昌樞等,還有很多已故和倖存下來的英雄們,包括我那多災多難的外公,和趙廣陵命運相仿,國民黨少將軍官,飽讀詩書,精通醫理,子女全務農,無一人有他的學識。就是他們,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照亮著我們子孫後代前行的生生不息的道路。

吾血吾土 家國情懷
滄浪客

盡管深知,中華民族,歷來不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脊樑,更不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決絕與悲壯。但在范穩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吾血吾土》中,讀到當年學子們從軍時曾經吟頌過的這首詩,我還是很難掩飾血管即將炸裂的沖動:「沒有足夠的兵器,且拿我們的鮮血去。沒有熱情的安慰,且拿我們的熱血去。熱血,是我們唯一的剩餘。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你,我,誰都不曾忘記。」
血,總是熱的,但在民族危亡之秋,它可以冷卻、凝固,變成堅硬的刺向侵略者的匕首投槍。
我們不宣揚仇恨,但絕不能忘卻歷史。
范穩比我大3歲,作為196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們對抗戰的印象,是從《地道戰》、《地雷戰》等電影里所看到的「很好玩」;年紀稍長,能自己閱讀了,讀到《呂梁英雄傳》《烈火金剛》《新兒女英雄傳》和《風雲初記》等長篇小說,才發現那場戰爭其實「不那麼好玩」;而到2009年初,讀完鄧賢所著的描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浴血奮戰,由失敗直至勝利的整個歷程的《大國之魂》,就感到觸目驚心;隨後通過電影電視,比如《亮劍》《長沙保衛戰》和《壯士出川》等等,我們深刻感受到了抗日戰爭的慘烈和中華民族的苦難與不屈,並開始對所有描寫那場可歌可泣的戰爭的文藝作品有所反思。遺憾的是,這樣的反思,往往只限於文人酒桌上的捕風捉影或者「壯懷激烈」。幸而,「這種遺憾在這個涼爽的秋季,在中國人民抗戰勝利69周年之際,因為有了范穩的《吾血吾土》,終於消失,這是一件令人值得高興的事情。」文藝評論加疏延祥如是說。
在2014年9月18日於北京舉行的《吾血吾土》的新書發布會上,有專家總結說,中國的抗戰文學發展至今,在主題、結構、文本等方面取得較大成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創作的瓶頸當中。過於陳舊的思維模式、過於單一的人物情節、過於逼仄的創作空間,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侵蝕著這一題材的文學創作力。在梳理、研究既有文學成果,挖掘、佔有一手歷史材料的基礎上,《吾血吾土》打破了文學創作「意識形態」掛帥的傳統指引,將中國遠征軍老兵與現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相融合,以縷縷抽絲、層層剝繭的結構手法,展現了一代中國脊樑在抗戰前後漫長歷史變遷中的痛苦與彷徨、苦難與輝煌……誠哉斯言。
當然,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復述這個幾十萬字的故事,既是困難的,也沒必要。且聽范穩如是說——

浪客:「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憫大地》《大地雅歌》)獲得巨大成功之後,你怎麼會突然潛心創作出《吾血吾土》這部西南聯大時期一代知識分子投筆從戎御敵救亡,並在不同歷史時期起落沉浮的英雄史詩?
范穩:先說兩個小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隨幾個北京的文化人到滇西參加一次筆會。到了保山,當地人向我們講述當年中國遠征軍在這里打日本鬼子故事。一個北京來的作家朋友大為驚訝:日本人怎麼也到了你們雲南?一直以為雲南是大後方呢。
生活在昆明的老兵李昌樞,曾經參加過台兒庄大戰等許多重要戰事,被人們稱為「滇軍活化石,」但他的事跡在2012年被省內一家媒體報道後,一個退休的歷史教師找到他說,沒想到你們也打過日本人。
我感到震驚的是:一段宏闊壯麗的御敵救亡的歷史,怎麼就不被人們知道呢?一批為國民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浴血奮戰的抗戰老兵,怎麼連作家和歷史老師這樣職業的人都不知道呢?
其實,到過滇西的人們都會被當年的抗日戰場和雲南人民為抗日戰爭所作出的奉獻所感動,無論是騰沖的國殤墓園,還是松山戰場。戰爭的遺跡歷歷在目,戰爭的記憶從沒有被無情的時間所淹沒。我記得自己最早接觸了滇西抗戰的歷史,也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我去滇西出差時,看到了一套當地文史部門整理的關滇西抗戰的文史資料,其實從那時起,我也才開始彌補自己在教科書中沒有學到的歷史。1999年我曾經徒步翻越高黎貢山,在一人多深的荒草和灌木叢中,還看得到當年日軍的塹壕和坍塌的地堡,當地的人們無數次向我講述起中國遠征軍的故事。但那時我的心思正在西藏和藏文化上,在藏區一轉悠和接下來「藏地三部曲」的寫作就是整整十來年。不過滇西抗戰史這個題材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它或許需要一個契機,一次對寫作靈感的激發。
2011年的秋天,我應邀去騰沖參加中國抗日遠征軍「忠魂歸國」的公益活動,19具葬身緬甸的遠征軍士兵的遺骸,在官方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幸運地被挖掘出來,隆重迎接歸國。稱其為「幸運,」是因為二戰時期為國捐軀在緬甸的中國遠征軍人數至少在十萬以上。60多年過去了,這些為民族存亡而戰死在異國他鄉的抗日健兒,幾近被遺忘,被漠視,被冷落。終於在21世紀到來之後,這段塵封的歷史才逐步被一些有良知的中國人慢慢打開,就像在一間塵埃密布的老屋,有人翻出一部厚厚的書,輕輕拂去上面的灰塵,小心翻開一頁頁發黃易脆的紙片,一段段曾經被刻意隱匿的歷史,一個個英氣勃發的人物,慢慢向我們走來。
主辦方邀請了一批還活著的抗戰老兵,和我們一起迎接他們的戰友的忠魂。當這些衣著樸素、微微顫顫的老兵在騰沖國殤墓園站成一個方陣時,當他們蒼老的目光迎回自己戰友的骨骸時,當零落飄零的英魂終於魂歸故國、入土安葬時,我見證到了某種感天動地的震撼——眼淚從天而降,悲慟自心而起。剛才還晴空萬里的世界,轉眼淚飛化作傾盆雨,密集的雨絲伴著人們眼中的熱淚灑落大地。這雨中的葬禮似乎在喚醒人們不要忘記在66年前那大雨如注里的戰場,不要忘記那風雨如晦的世界裡一個民族救亡圖存的吶喊,不要忘記那些穿著草鞋就走向抗日戰場的普通士兵……那是我第一次走近那些像國寶熊貓一樣珍貴的抗戰老兵,他們被遺忘已經太久太久,像不孝人家裡被冷落在屋子一角的老父親,訥言、落寞、凄楚、孤單、清貧,只生活在自己的回憶中,眼前的繁華世界與他們無關。
如果說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書的話,那麼,一個老兵呢?
對於一個作家來說,沒有比踏勘舊戰場和面對一個飽經滄桑的抗戰老兵更能激發出豐沛的想像力和懷念英雄的崇敬情懷的了。
2010年我完成了自己耗時十年的「藏地三部曲」之後,一直在尋找新的創作方向。並不是非要超越或突破什麼,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還活著。對一個以寫作為生的人來說,沒有東西可寫,就像沒有仗可打的士兵一樣空虛。現在好了,一群打過仗的老兵,站在時光的盡頭,頻頻向我招手。我感到自己有責任和義務把一段被遮蔽的歷史再現出來。

浪客:為創作《吾血吾土》你蟄伏四年,據說其間,你查閱各種史籍,深入滇西地區,還采訪了多位抗戰老兵,並遠赴台灣、日本等地進行創作采風?聽說你還采訪過小說主人公趙廣陵的原型之一、被稱為「抗戰活化石」的傅心德老人及其後人?
范穩:說到那些經歷過戰火的老兵,我們總會想起那句名言:「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這是一個怎樣「凋零」的過程,可能沒有哪個作家可以完整地呈現。我大約采訪了20來個老兵,收集整理了50多個老兵的人生檔案,涉及雲南、四川、貴州三個省的抗戰老兵。當我走向那些可敬的老兵們時,我發現他們最小的已經88歲(騰沖老兵盧彩文),最高壽的115歲(龍陵老兵付心德)。面對他們,我只有「相見恨晚」的遺憾,大部分老兵都在90歲以上,一些人已經耳背眼花,口齒不清;一些人早已行動不便,意識模糊。當然也有思路清晰、腰板硬朗、眼神有力、軍人儀表依稀可辨的老兵,他們的目光,尚能洞穿歷史的塵埃,看到往昔戰場上戰友的身姿,他們心中的戰場,彷彿硝煙還沒有散盡,彈痕累累的勝利旗幟還在飄拂。不過,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在僅僅一年的采訪中,我就目睹了兩個老兵的「凋零。」昆明老兵李昌樞和龍陵老兵付心德,在我采訪他們都不到半年的時間內,相繼仙逝。李昌樞老人送我的一箱他家鄉的酒還沒有喝完,還有這個老人家精心栽培的文竹,因為家徒四壁的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報社會各界對他的關愛,就養了一盆又一盆的文竹,分給去看望他的志願者。似乎是,過去總是他受社會改造、受社會監督、向社會交代,雖然他為國家民族做了那麼多,但這一點點來自人間真情的關愛,於他來說還不適應,還有些誠惶誠恐。他分給我的那盆文竹我一直養在書房裡,在我寫這部書時,我會時常想起這個參加過台兒庄血戰、四次長沙保衛戰等諸多大戰役的老兵,盡管後來蹲了20多年的監獄,但依然儒雅溫和、風輕雲淡,在清貧孤寂的生活中頗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開朗,就像這盆素雅碧綠的文竹,平凡普通,小處見大節,靜處涌綠波。可是當你聽到這個96歲的老人還能清晰准確地復述當年在戰場上勵志殺敵的口號——「朝後死,遺臭萬年!朝前死,為國爭光!當兵的上了戰場,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發東西下來,就大吃大喝。錢不夠,就問家裡要。」這時你會感到一個鐵血男兒身上的熱血,並不因為年齡的衰老而衰減半分。即便是百歲老兵付心德,我去看望他時他已經意識模糊,喪失了話語能力,只能成天躺在床上,下午陽光好時才由他快60歲的小兒子背出來曬曬太陽,像一個蒼老的老嬰孩,掙扎在混沌不清的世界,在絢爛的陽光下沉默無言,兀自默數死神的腳步。這個從淞滬會戰一直打到滇西戰役的河南籍少校醫務官,堪稱一部抗戰歷史的「活字典」,當時被人們稱為中國最高壽的抗戰老兵。他見證的歷史,我們絕對難以想像,他經歷的戰火,足以讓那些胡編抗戰「狗血劇」的人汗顏。但是,那天的采訪有一種令人感慨萬千的失敗。老人一言不發,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有的歷史信息都來自老人的兒子轉述——所幸父輩的光榮與苦難,會像血脈一樣的傳承下去。但最為神奇的是,在我們交談的過程中,已經喪失了語言能力幾年、形同植物人的付心德老人忽然用悲憫的目光望著我,含混不清地說:「我打過日本人!」
就這一句話,感天動地,洞穿歷史。
書中的主要人物趙廣陵的人物原型實際上是一個叫吳魯的老兵。這個已經97歲高齡的老人現在蟄居在昆鋼的一幢家屬樓里。他當年是雲大法律系大二的學生,臨滄雲縣人。國民政府軍政部到學校招收青年學子從軍,因為那是日軍對中國軍隊使用化學武器,許多士兵根本不知道如何防範,所以他就投筆從戎選擇了「特科」——化學防毒專業,當時叫軍政部「化學兵總隊」,教官大都是留學歸來的「海歸,」後來「化學兵總隊」並入黃埔軍校15期。吳魯一畢業就分到第二戰區,後來又回到家鄉臨滄打游擊。抗戰勝利後自動脫離了軍職。那時他是一個很文藝的青年,喜歡文學和話劇演出,讀了很多魯迅、沈從文的書,思想也相當左傾,還差一點去了延安,因為他想去延安的魯藝深造。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都憎恨社會腐敗不公,嚮往延安和革命。上世紀50年代他在昆明靠賣大餅辦起了一個劇藝社,還將《阿Q正傳》改編成歌劇在昆明演出。我采訪他時他更多地跟我談魯迅和沈從文,這樣的一個抗戰老兵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至於專程去日本,是我在寫完這部書的初稿之後,因為我在書里也描寫了一個日軍老兵的形象。我是想通過這個人物來作出一個作家的拷問:中日兩國糾纏不清的歷史症結究竟在哪裡?日本面對自己犯下的罪行為什麼就不認罪?中日兩國老兵有什麼樣的不同人生命運?——從戰場上的生死搏殺,到都成了老兵後的「宿命對決,」以及抵抗泛濫於世的「抗戰狗血劇。」

浪客:在抗戰爆發83周年之際,9月18日,《吾血吾土》的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這傳達了什麼信息呢?據說除文聯、作協和出版社的領導之外,你們還邀請了抗戰老兵代表參與,能給我們談談當時的盛況嗎?
范穩:曾經參加過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征緬甸,敗走過野人山、後來又終生滯留在緬甸曼德勒的老兵張富鱗有一句讓人刻骨銘心的話:「我們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遺忘。」
因此,「拒絕遺忘」是我想在這本書里傳達的一個主旨。出版社方面選在「九一八」這個特殊的紀念日來首發這部書,不是我的小說對中國人民抗戰史的書寫有多麼重要,而是期望以文學之名,再次喚起國人對一段崢嶸歲月的重新記憶。也是希望國人牢記歷史,不忘國恥。就像許多城市都要在這一天鳴放警笛一樣,作為一個中國人,永遠不應該忘記我們民族的恥辱和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
當天邀請到北京抗戰老兵盧少枕先生出席我的新書發布會,也讓我非常感動。老人當年正是西南聯大歷史系1944級的學生,畢業時他們那個年級的男生全部徵召到軍隊充任翻譯官或戰斗人員。老人在發布會上向我們重溫了當年充滿了青春激情的血與火的歲月,讓與會者再次感受到了他們那一代人的家國情懷。有個記者下來對我說,聽盧少枕老人回憶當年的征戰經歷,自己都忍不住要哭。實際上,每一個抗戰老兵的人生命運史,都是我們民族的家國史。

浪客:你曾說:「希望在此部作品中探尋的是中國文化強大而不可征服的獨特魅力,並將此視為一個作家的責任。」能解釋一下這句話嗎?
范穩:目前,對抗戰歷史的重新挖掘、發現、梳理、研究以及藝術表現方興未艾。作為一個寫作者,我首先秉承尊重史事的態度去學習,我不能為了政治正確,就迴避了歷史的痛點;其次,就我目前所認識到的這場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戰,不僅有武力的抗爭,還有文化的堅守。當年日本軍隊在戰場上並不把中國軍隊當實力相當的對手,但他們面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卻既心虛又暴戾。他們是翻手把老師打倒的學生,但又知道自己並沒有老師深厚的學識和涵養。日本軍人太知道軍事征服中國易,文化征服中國難。他們在戰爭一開初就轟炸南開大學,洗劫北大、清華的圖書館、實驗室,後來又轟炸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聞一多、華羅庚這些國寶級的大師都差點死於日機的轟炸之下。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會專門對學府重地如此野蠻地痛下辣手,這種對文明、文化的摧殘正是他們試圖改變一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核心的野蠻戰爭邏輯。「亡國亡種」是那個年代中國人的噩夢,也是每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中國人心中的警鍾。戰爭被打敗了還可以再來,「種」被改變了,文化被滅絕了,那才是我們萬劫不復的災難。所幸的是我們的民族毀家紓難、抵禦外侮的堅韌不屈和眾志成城的傳統美德,遠不是日本帝國的戰略指揮家們所能料到的。他們在中華文化面前,永遠是學不到位的學生。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中文網 發布:2024-09-19 10:42:45 瀏覽:169
快讀免費全本小說大全 發布:2024-09-19 10:42:45 瀏覽:684
都市古武升級小說 發布:2024-09-19 10:33:05 瀏覽:99
軍武要參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4-09-19 10:32:23 瀏覽:412
現代女尊寵夫小說校園 發布:2024-09-19 10:23:49 瀏覽:816
好看的末日兌換類小說 發布:2024-09-19 10:04:08 瀏覽:676
神醫後宮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09-19 09:12:15 瀏覽:469
言情小說小白 發布:2024-09-19 09:10:42 瀏覽:938
7貓小說在線閱讀修真學生 發布:2024-09-19 08:50:20 瀏覽:855
有沒有好看的女先生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09-19 08:06:17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