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小說閱讀
⑴ 閱讀莎士比亞作品集原版要注意什麼
莎士比亞時代的英語應該屬於早期現代英語吧,因此只有用詞和拼寫方面和當代英語有所不同,你只需要找一本有注釋的版本來讀就可以了。但我個人的建議你不必從莎士比亞開始讀,你需要的是一本文學史之類的書,或者詩歌也可以。相信我,英語詩歌比英語劇本或小說都容易讀。
為什麼說文學史或者詩歌容易入門呢?從文學史來說,這樣的書可以讓你對英語文學有一個大概的把握,而且往往會推薦一些比較重要的作家讓讀者仔細研讀等等;而詩歌的特點則是短得好,而且語言精煉優美(大多都是如此)。
最後,如何「讀懂」呢?第一個層面當然是讀懂語言,如果你是有心人而且英語過得去,用一本有注釋的書就可以達到這個目的了;其次就是讀懂語言之上的東西,比如要看出作者的寫作背景和目的等等,需要仔細去體會;最後就是讀後的感想,一定要寫出來。作為一個非母語學習者,我認為還是非常重要的。
⑵ 我應該首先閱讀莎士比亞的哪一部作品
正如其他人所評論的那樣,在第一次閱讀時,要預測出什麼最吸引你、最能給你帶來回報是不容易的。說到這里,我想如果我給你們大致介紹一下莎士比亞的作品會有所幫助,這樣你們就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大多數時候,我們傾向於從三種體裁來思考莎士比亞的戲劇:喜劇、歷史和悲劇。這些普通的標簽可能是有用的,但它們也可能是一個障礙。我們看到的戲劇似乎同時屬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類型,或者一種都不屬於。我們也看到戲劇類型的轉變。考慮到這一點,我將給你一個簡短而粗略的戲劇時間表(請記住,我們不知道多少確切的日期,這些日期也沒有普遍的一致意見)。
總之,這是相當多的戲劇,但我認為它應該給一個堅實的介紹。讀過這些劇本之後,你就可以很好地閱讀正典中的幾乎所有其他劇本了。我不能保證你會喜歡所有這些戲劇,但我希望它們每一部都能給你驚喜,並讓你思考。
編輯:我發現很多人都在推薦《仲夏夜之夢》。我一直覺得這部劇很復雜,雖然語言很簡單。雖然我個人不會推薦這部電影,但《阿明德》應該是一部娛樂性強的喜劇:它是最性感的喜劇之一,而且它巧妙地利用了雙重和相似性(大概演員們在某些角色上雙重演繹了)。這部劇值得放在它周圍戲劇的背景下來審視——所謂的「抒情時期」;在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似乎以驚人的速度變換體裁。
⑶ 關於莎士比亞的文學著作
作品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魯克麗絲受辱記》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年) 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被稱為最成功的歷史劇)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喜劇《羅密歐和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理智,幻想以讓權分國來證明自己不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⑷ 能說說閱讀莎士比亞作品的心得嗎
莎士比亞的喜劇無不有一個快樂的結局。但除此之外,莎士比亞的喜劇還有一些明顯的、與眾不同的特點,即:
�6�1 �6�1 (1)喜劇的主題主要是寫愛情、友誼、婚姻,通過這些來表現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今以這一時期一部重要喜劇《皆大歡喜》為例,裡面寫 了奧蘭多與羅瑟琳、奧列佛與西莉婭這兩對貴族男女青年的純潔的愛情,也寫了牧人西爾維斯與牧女菲必、小丑試金石與村姑奧德雷這兩對平民男女青年的樸素的愛情,中間盡管有各種艱險曲折,最後四對戀人同時結婚,真所謂「有情人終成眷屬」,皆大歡喜。與此同時,這一喜劇也寫了忠貞的友誼:羅瑟琳和西莉婭是堂姊妹,西莉婭的父親弗萊德里克不顧兄弟情誼,篡了自己胞兄(即羅瑟琳的父親)公爵之位,把公爵趕走,使他被迫流亡在森林裡,但這兩位堂姊妹一直相親相愛,寧可一同逃往森林裡過艱苦生活,也不願分離。這種純真的友情也是彌足珍貴的。
�6�1 �6�1 (2)莎士比亞的喜劇大都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仲夏夜之夢》里有美麗的森林,有仙後和小仙子,有北歐矮人之王的仙王奧白朗,有英國民間傳說里極富傳奇色彩的精靈好人兒羅賓,有香氣四溢的豆花、織網的蜘蛛、嬌小玲瓏的飛蛾,還有妙不可言的音樂等等。這哪裡是單純的喜劇,簡直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引人入迷也引人入勝的美麗童話!就拿戲劇里充滿嚴峻斗爭的《威尼斯商人》來說,女主人公鮑西婭選擇丈夫,既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是請人代為介紹說項,而是(親愛的讀者,你再也想不到)在自己閨房裡放了金、銀、鉛三個匣子,任憑求婚者來選,誰選中了裡面裝有鮑西婭小照的匣子,便算獲得勝利,可以娶她為妻。這是多麼富有浪漫主義氣息的擇偶方式!
(3)莎士比亞的喜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每個劇本往往除了一個主要情節外,另外還有一兩個甚至更多的故事情節線索。《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一劇有三條平行的線索:一是破落騎士福斯塔夫的一系列冒險行為和經歷;二是安·培琪姑娘的婚事,有三個男子追逐她;三是由於安·培琪的婚事引起了法國醫生卡厄斯和威爾士籍牧師愛文斯二人間的爭執。而《仲夏夜之夢》故事線索更多,共有四條:一是雅典公爵忒修斯與其未婚妻希波呂忒間之關系;二是拉山德與赫米婭、狄米特律斯與海麗娜四人間之愛情糾葛;三是仙王奧布朗與仙後提泰妮婭之爭吵;四是以波頓為首的眾工匠之間的關系。
�6�1 �6�1 莎士比亞的這些喜劇,情節錯綜復雜,每條線索既各自相對獨立,又互相緊密關聯,有現實生活,又有仙境和幻想,使得整個喜劇跌宕多姿,撲朔迷離,極富藝術魅力。上述這些喜劇故事情節,限於篇幅,無法詳細敘述。但是,這不要緊,讀者可根據這些粗線條的介紹,再去找原劇來讀,便十分清楚了。另外,有些作品本書下面還要專門介紹,在此先提一下,使讀者有一初步印象。讀莎翁劇作,是一個很好的藝術享受,我誠摯地希望讀者不要滿足於我們這本小書的簡單介紹,而應該用這本小書作為打開莎士比亞藝術寶庫的一把鑰匙,通過它進一步去讀莎翁作品,你將進入一座宏偉壯麗的藝術之宮,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⑸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里關於評論莎士比亞的內容網上在線閱讀哪有
藝術巨匠的思想和力量
鄭克魯
羅曼·羅蘭是個傑出的小說家,也是個優秀的散文家。令人注目
的是,他的隨筆,尤其是讀書隨筆,是他的散文作品中最有價值的部
分,充滿睿智和真知。這是毫不奇怪的,因為羅蘭從高師畢業後,就
到羅馬攻讀歷史學碩士學位,這一經歷形成了他讀書和研究的興趣,
他不滿足於浮光掠影的涉獵,而是對他感興趣的作家進行深入的鑽研,
得出一般人、甚至一般作家所達不到的結論。加以羅蘭會彈奏鋼琴,
在音樂和藝術上造詣也很深,這使他既能從思想方面去評價作家、藝
術家,又能欣賞他們獨特的藝術才能。
羅蘭廣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使他對文壇三大泰斗——托爾
斯泰、莎士比亞和歌德的作品愛不釋手。托爾斯泰是他的第一位導師,
把他引入了文壇。最初,羅蘭與托爾斯泰相通的是人道主義。久負盛
名的托爾斯泰甘於「禮賢下士」,也許是他發現了這個法國青年也崇
尚人道主義,於是給羅蘭回了一封長信,闡述自己的人生觀。這封信
的觀點無疑對羅蘭的一生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羅蘭後來為這位他
所崇敬的作家寫下了《托爾斯泰傳》,這部傳記反映了羅蘭對這位大
作家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他研讀了托爾斯泰的許多作品,
特別是《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寫出了富
有激情的賞析文字。眾所周知,《戰爭與和平》啟迪了羅曼·羅蘭,
使他創作出卷帙浩繁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托爾斯泰不僅啟迪了
他信奉人道主義,而且在藝術上啟迪了他創作「長河小說」——通過
一部多卷本作品反映一個時代。稍有不同的是,羅蘭刻畫的是一個年
輕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他從個人的地平線走到與大眾匯合的地平線。
我國讀者並不了解的是,羅曼·羅蘭也十分熟悉和贊賞莎士比亞
和歌德。關於莎士比亞,他寫過四篇隨筆,對莎士比亞劇作的了解達
到令人驚訝的程度。羅蘭踏上文壇,最先寫作的是劇本,他的楷模就
是莎士比亞,羅蘭早年已經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重新閱讀使他感受到新的東西。這回,羅蘭從莎士比亞的劇本中看到
的首先是人道主義,用他的話說,是莎士比亞的憐憫態度。李爾王在
荒原中不是對不幸的人們產生了人道的溫情嗎?羅蘭認為,憐憫是莎
士比亞作品的標志,這一點和同時代其他戲劇作品鮮明地區別開來。
羅蘭還指出莎士比亞重視真實,而他筆下的真實,主要是暴露偽善,
並認為金錢主宰著世界,超過一切寡頭勢力。他援引了多部劇本的台
詞,十分令人信服地加以證明。《四論莎士比亞》證明羅蘭是個學者,
但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學者,他是一個立足於通過學習,尋找創作途徑
的兢兢業業的求知者,是一個沒有學究氣的研究者。文章中不乏真知
灼見,甚至有的精闢見解在一般的莎士比亞研究中也不曾見到,這組
文章完全可以列入優秀的莎士比亞評論之中。
在後人眼中,歌德是一個復雜的難以理解的作家。羅蘭的隨筆抓
住歌德的一句詩「死與變」,認為這是歌德一生的寫照:他一生都在
求變。歌德是有哲學頭腦的。他的詩歌和其他作品往往滲透了哲理,
這是他高於其他詩人之處。面對復雜的政治局勢,歌德保持清醒的頭
腦,並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他的見解未必都正確,但他並不是頑固不
化的,例如對法國大革命,他的態度有一個變化過程。重要的是他敢
於面對真實,從來不說謊,保持了獨一無二的精神完整性。他像自己
筆下的浮士德一樣,前進、倒下、爬起來;行動、工作、斗爭;被毀
滅,為了重新開始。總之,羅曼·羅蘭從歌德那裡領會到要積極向上,
不斷把握變動的世界;要毀滅舊我,獲得新生。隨筆寫於30年代初,
既是羅蘭對歌德一生的概括,又是他對創作《約翰·克利斯朵夫》以
來的經驗總結,也是他當時的思想狀態的寫照。
羅曼·羅蘭作為一個國際上的知名作家,他的目光不會僅僅局限
於兩三個作家身上。正因如此,他對古希臘的唯物論哲學家昂佩多克
萊斯的詩篇殘簡抱著濃厚的興趣;對宣傳和平主義的印度聖雄甘地感
到息息相通(他對甘地的接觸留下了生動的描繪);對鄰國新興的文
學採取鼓勵的態度;他高度贊揚寫出了第一部民族文學作品《烏蘭斯
匹格傳奇》的科斯特和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士詩人卡爾·施
皮特勒。此外,他對蘇聯文學中有價值的作品也樂於向法國讀者作介
紹,如對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
作了推薦。從他的評論中,讀者可以看到他興趣的廣泛。同他對藝術
巨匠的態度一樣,他對當代或古代作家的作品也從學習出發,力圖發
現有價值的東西,使其變為有益於自己的營養。羅蘭的晚年仍在孜孜
不倦地求索,為人類的進步事業服務,他的讀書隨筆就是一份記錄。
http://mall.sina.com.cn/Proct_1115045.htm
⑹ 莎士比亞的故事
莎士比亞的故事:莎士比亞少年時,在一家劇院當雜工。當時和他一起做雜工的還有別的人,它們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糊口,但是莎士比亞的心思卻並不在錢上面,他更在意的是更夠在這里看戲。
每當戲院上演戲劇時,別的雜工都趁機休息,莎士比亞卻一個人來到戲院門口,透過門上的小孔或者縫隙津津有味地觀看裡面的戲劇。
莎士比亞的這一舉動被戲院院長發現了,他問莎士比亞在門口乾什麼,莎士比亞說自己很喜歡看戲,但又買不起票,只好到戲院來做雜工,借機看戲。院長很欣賞這個少年,破例給了他幾次直接進去看戲的機會。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狀況下,莎士比亞看完了一部又一部戲劇,對戲劇的創作和演員的特點有了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在之後的日子裡,莎士比亞開始了他瘋狂的創作。每一部作品出來,都會成為戲院最吸引觀眾的劇目。
(6)莎士比亞小說閱讀擴展閱讀
莎士比亞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長大,18歲時與安妮·海瑟薇結婚,兩人共生育了三個孩子:蘇珊娜、雙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
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20多年期間莎士比亞在倫敦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他不僅是演員、劇作家,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改名為國王劇團。1613年左右,莎士比亞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後逝世。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的創作的黃金時代。他的早期劇本主要是喜劇和歷史劇,在16世紀末期達到了深度和藝術性的高峰。
接下來1601到1608年他主要創作悲劇,莎士比亞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寫犧牲與復仇,包括《奧賽羅》、《哈姆雷特》、《李爾王》和《麥克白》,被認為屬於英語最佳範例。在他人生最後階段,他開始創作悲喜劇,又稱為傳奇劇。
莎士比亞流傳下來的作品包括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他的戲劇有各種主要語言的譯本,且表演次數遠遠超過其他所有戲劇家的作品。
⑺ 莎士比亞(急需)
1、莎士比亞(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原名:愛德華•德•維爾(Edward De Vere) 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於英格蘭斯特拉福鎮-1616年5月3日(儒略歷4月23),英國著名劇作家、詩人。
生平
偉大的英國劇作家、詩人威廉•莎士比亞1564年生於英國中部瓦維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其父約翰•莎士比亞是經營羊毛、皮革製造及穀物生意的雜貨商,1565年任鎮民政官,3年後被選為鎮長。莎士比亞幼年在當地文法學校讀書。他雖受過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過大學。1582年,18歲的莎士比亞與同鄰鄉農家女26歲的安妮•哈瑟維結婚,不滿21歲時已有了三個孩子。
1585~1592年間他的情況不詳,被論者稱為「失去的年頭」。1585年後離開斯特拉特福,到倫敦謀生,1590年左右參加了劇團成為一名演員和劇作家,開始了他的舞台和創作生涯。他三十而立,蜚聲劇壇,四年後就已經成了英國戲劇界的泰斗。1592年,劇院經理P.亨斯婁首先提到莎士比亞的劇作《亨利六世》上篇。同年,劇作家R.格林死前在《千悔得一智》中影射莎士比亞姓氏,並引用《亨利六世》下篇台詞,罵莎士比亞是「一隻暴發戶式的烏鴉」,可見他當時已頗有名望。1593~1594年,他創作出版了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先後獻給了年輕貴族索桑普頓伯爵。他還寫過一些雜詩和1609年出版的 154首十四行詩。從1594年開始,他所在的劇團受內侍大臣庇護,稱為「宮廷大臣劇團」。1598年左右,他作為劇團股東同其他人合建了環球劇場,他以後的戲劇作品主要在這里公演(後來大約1609年增加了「黑衣修士劇場」)。他自己也隨團進宮演出,偶爾還去大學和法律學校演戲;夏季或瘟疫流行,倫敦劇場停演時,就到外省演出。1598年大學人士F.米爾斯已在其《智慧的寶庫》中,列舉莎士比亞35歲以前的劇作,稱贊他的喜劇、悲劇都「無與倫比」,能和古代第一流戲劇詩人們並稱。但他生前沒出版過自己的劇作。1596年,他以他父親的名義申請到「紳士」稱號和擁有紋章的權利,又先後3次購置了可觀的房地產。1603年,詹姆士一世繼位,他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1612年左右他告別倫敦回到家鄉定居。1616年 4月23日病逝,葬於鎮上的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從1772年開始,有人對於莎劇的作者不斷提出過疑問,並且企圖證實作者是培根、C.馬洛、勒特蘭伯爵、牛津伯爵、德比伯爵等等,但都缺乏證據。
莎士比亞在倫敦住了二十多年,而在此期間他的妻子仍一直呆在斯特拉福。他在接近天命之年時隱退回歸故里斯特拉福(1612年左右)。1616年莎士比亞在其五十二歲生日前後不幸去世,葬於聖三一教堂。死前留有遺囑。他的兩個據說比較可靠的肖像是教堂中的半身塑像和德羅肖特畫像,手跡則有 6份簽名和《托馬斯•莫爾爵士》一劇中三頁手稿。1623年,演員J.海明和H.康代爾把他的劇作印成對開本,收進36出戲(其中20出是首次付印),號稱「第一對開本」。
作品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
第一時期(1590~1600年) 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查理三世》;《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理智,幻想以讓權分國來證明自己不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
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麥克白,李爾王,哈姆萊特,奧瑟羅,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埃及艷後),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成就和影響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台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像來彌補舞台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 - 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余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辟了廣闊天地。
莎士比亞給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戲劇,其中包括一些他與別人合寫的一般劇作。此外,他還寫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和三、四首長詩。
就莎士比亞的天才、成就和聲望而言,他的名字未能在本冊中名列前茅看來有點離奇。我把莎士比亞排得這樣低,不是因為我不賞識他的藝術成就,而是我認為文學藝術人物一般說來對人類歷史影響較小。
宗教領袖、科學家、政治家、探險家、哲學家或發明家的活動經常影響到人類奮斗的許多其他領域的發展。例如,科學的進展對經濟和政治事物已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影響了宗教信仰、哲學觀點和藝術的發展。
一位著名的畫家,雖然可能對後來的畫家的作品影響很大,但是他對音樂和文學可能帶來的影響卻微乎其微,對探險和其他人類奮斗的領域實際上則毫無影響可言。類似的說法也適合於詩人、劇作家和音樂作曲家。一般說來,文藝人物只對文藝有影響,實際上只對他們所從事的那個特殊領域有影響。正是由於這種原因,沒有一名文學、音樂或美術人物被列進前三十名,且只有少數幾個人物才被列入本冊。
那麼為什麼本冊中有文藝人物呢?這是因為欣賞文藝對每個人的生活有一定的直接影響(雖然這種影響並不總是很大),換句話說,一個人可能會花一部分時間聽音樂,一部分時間讀書,一部分時間作畫,等等。即使我們聽音樂的時間對我們的其他活動毫無影響(這肯定是種誇張的說法),這一部分時間仍然代表著我們生活中的無聊時間。
一位藝術家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可能比我們聽、讀或看他的作品所花的時間還要多。這是因為他的作品很可能對其他作家的創作活動產生影響,他們的作品為我們所體驗和賞識。
在有些情況下,文藝作品或多或少地有些明確的哲學內容,這會影響我們對其他問題的看法。當然文學作品比音樂或美術作品更經常是如此這般。例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三幕,第一場)中,莎士比亞讓親王說:「對殺人的兇手不能講慈悲,否則就是鼓勵殺人。」這里提出的觀點(不管人們接受與否)具有鮮明的哲學內容,可能會對人們的政治態度產生影響,而不是其他如欣賞「蒙娜麗莎」所產生的影響。
莎士比亞在所有的文學人物中首屈一指,這看來是無容置辯的。相對來說,今天很少有人談喬叟、維吉爾、甚至荷馬的作品,但是要上演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肯定會有很多觀眾。莎士比亞創造詞彙的天才是無與倫比的,他的話常被引用——甚至包括從未看過或讀過他的戲劇的人。況且他的名氣也並非曇花一現。近四百年來他的作品一直給讀者和評論家帶來了許多歡樂。由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已經接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因此在將來的許許多多世紀里也將會受到普遍歡迎,這一推測看來不無道理。
在評價莎士比亞的影響時,我們應該這樣考慮,如果沒有他,就根本不會有他的作品(當然類似的論斷適合於每一位文學藝術人物,但是這個因素在評價一般的藝術家的影響時看來並不特別重要)。
雖然莎士比亞用英文寫作,但是他是一位真正聞名世界的人物。雖然英語不完全是一種世界語言,但是它比任何其它語言都更接近世界語言。而且莎士比亞的作品被譯成許多種文學,許多國家都讀他的著作,上演他的戲劇。
當然有些受歡迎的作家的作品也會受到文學評論家的輕視,但是莎士比亞就不同了,文學學者都不遺餘力地贊揚他的作品。世世代代的戲劇家都研究他的作品,企圖獲得他的文學氣質。正是因為莎士比亞對其他作家有巨大的影響和不斷受到大眾的賞識,才使他在本書中獲得相當高的名次。最後一點不得不提的是-----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塞萬提斯、威廉•莎士比亞和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都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內斯、佛拉吉米爾•納博科夫、約瑟•普拉和曼努埃爾•梅希亞?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
經典台詞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那是個問題。)
3.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4. 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為生,因為被騙的人已經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5. 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6 美滿的愛情,使鬥士緊綳的心情鬆弛下來。
7 太完美的愛情,傷心又傷身,身為江湖兒女,沒那個閑工夫。
8 嫉妒的手足是謊言!
9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10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11 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的。
12 因為她生的美麗,所以被男人追求;因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獲。
13 如果女性因為感情而嫉妒起來那是很可怕的。
14 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15 女人不具備笑傲情場的條件。
16 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
17 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18 聰明人變成了痴愚,是一條最容易上鉤的游魚;因為他憑恃才高學廣,看不見自己的狂妄。
19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他自己愚笨。
20 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21 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22 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
23 女人是被愛的,不是被了解的。
24 金子啊,,你是多麼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
25 目眩時更要旋轉,自己痛不欲生的悲傷,以別人的悲傷,就能夠治癒!
26 愛情就像是生長在懸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氣。
27 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台,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種階段。
28 在自己還得不到幸福的時候,不要靠櫥窗太近,盯著幸福出神
名言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不要只因一次失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W.)
A light heart lives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豁達者長壽。 (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In delay there lies no plenty , Then come kiss me , sweet and twenty , Youth's a stuff that will not enre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遷延蹉跎,來日無多,二十麗株,請來吻我,衰草枯楊,青春易過。(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The time of life is short ; to spend that shortness basely, it would be too long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人生苦短,若虛度年華,則短暫的人生就太長了。(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Don't gild the lily.
不要給百合花鍍金/畫蛇添足。 (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 W .)
The empty vessels make the greatest sound . (William Shakespeare , British dramatist )
滿瓶不響,半瓶咣當。 (英國劇作家 莎士比亞. W.)
Just be myself.
超越你自己。——莎士比亞
2、http://www.ccssc.cn/article/world/info/02/15.htm
⑻ 請問莎士比亞有哪些作品適合給4——7歲的小孩閱讀
沒搞錯吧,本人認為莎士比亞的作品沒有一個適合4~7歲的小孩看,至少要三、四年級啊!
⑼ 被消費的莎士比亞 閱讀答案
(選自《新京報》2014年04月20日版,有刪改)
6.下列有關莎士比亞被消費的現象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
A.電影《尋找理查三世》用半戲劇半記錄的手法,夾敘夾議地拍攝了帕西諾和美國演員排學莎翁劇本《理查三世》的整個過程。
B.美國學者馬喬里加伯曾在她的著作《莎士比亞與現代文化》中指出「莎士比亞的永恆性在於他的適時性」。
C.目前英國開啟了名為紀念莎士比亞去世400周年的重寫莎士比亞出版項目活動。
D.馬喬里加伯的《莎士比亞與現代文化》以《亨利五世》中的主人公為例,講授企業高官經商之道。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據統計,自莎士比亞的作品《約翰王》問世起,全世界的電影業把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全部進行了改編,總共拍攝了600多部電影。
B.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更是掀起一場改編莎士比亞的熱潮,拍攝了許多解構、戲仿甚至是諷刺莎士比亞作品的電影。
C.「一個人總是不知不覺就熟悉莎士比亞了。」小說家簡·奧斯丁藉助作品中的人物道出莎士比亞在當時的普及性。
D.莎士比亞的台詞諸如「洗掉吧,這該死的污點!」,被用於去污劑、痤瘡膏,甚至是遮瑕筆的廣告中,這是對文學著作的極大侮辱。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時至今日,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影視界、出版界、漫畫界、廣告界乃至商界都被廣泛地運用,成為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
B.雖然莎士比亞生存的古典時代消逝了,但他的作品卻被現代文化,甚至別國文化接受,如日本導演黑澤明,中國導演馮小剛、胡雪樺的作品。
C.美國DC漫畫公司旗下的《綠箭》系列故事借鑒於《哈姆萊特》;日本則有專門的莎士比亞漫畫類別,這類漫畫深受韓國、歐美讀者歡迎。
D.如今,莎士比亞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在英語世界中,「莎士比亞」甚至成了可以形容那些和莎士比亞完全無關的人與事的形容詞。
6.B(此項為學者解釋莎士比亞受人歡迎的原因,與題干無關)
7.C(A項曲解文意,《約翰王》是關於莎士比亞作品的電影,而不是莎士比亞的作品。B項曲解文意,原文為「拍攝了許多解構、戲仿甚至是反諷的現代 版莎士比亞電影,以現代人的視角去演繹莎士比亞原著的精神」。D項主觀臆測,原文有「巧妙」一詞,可見文章對此行為並非一味抨擊)
8.C(此項表述不準確,原文為「美國DC漫畫公司旗下的《綠箭》系列故事就常被粉絲質疑借鑒於《哈姆萊特》」)
⑽ 莎士比亞有什麼好看的小說
四大悲劇
《哈姆萊特》(1601)
《奧瑟羅》(1604)
《李爾王》(1606)
《麥克白》(1606)
歷史劇
《理查三世》(1592)
《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
《亨利五世》(1599)
喜劇
《仲夏夜之夢》(1596
《威尼斯商人》(1597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
《無事生非》(1599)
《第十二夜》(1600)
其他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
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
《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
《暴風雨》(1611)
莎士比亞在約1590~1612的20餘年內共寫了三十七部戲劇(如加上與弗萊徹合寫的《兩位貴親》則是三十八部),還寫有二首長詩和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詩。他的戲劇多取材於歷史記載、小說、民間傳說和老戲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由於一方面廣泛借鑒古代戲劇、英國中世紀戲劇以及歐洲新興的文化藝術,一方面深刻觀察人生,了解社會,掌握時代的脈搏,故使莎士比亞得以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繪廣闊的、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使之以悲喜交融、富於詩意和想像、寓統一於矛盾變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點著稱。
一般來說,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可分以下3個時期:
第一時期(1590~1600年) 以寫作歷史劇、喜劇為主,有9部歷史劇、10部喜劇和2部悲劇。
9部歷史劇中除《約翰王》是寫 13 世紀初英國歷史外 ,其他8部是內容相銜接的兩個4部曲 :《 亨利六世 》上 、中、下篇與《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與《亨利五世》。這些歷史劇概括了英國歷史上百餘年間的動亂,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亞反對封建割據,擁護中央集權,譴責暴君暴政,要求開明君主進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諧社會關系的人文主義政治與道德理想。
10部喜劇《錯誤的喜劇》、《馴悍記》、《維洛那二紳士》、《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 》、《 溫莎的風流娘兒們 》、《無事生非》、《皆大歡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愛情、友誼、婚姻為主題,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義智慧與美德的青年男女,通過他們爭取自由、幸福的斗爭,歌頌進步、美好的新人新風,同時也溫和地揭露和嘲諷舊事物的衰朽和丑惡,如禁慾主義的虛矯、清教徒的偽善和高利貸者的貪鄙等。莎士比亞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基本情調是樂觀、明朗的,充滿著以人文主義理想解決社會矛盾的信心,以致寫在這一時期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也洋溢著喜劇氣氛。盡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愛的理想戰勝死亡,換來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這一時期較後的成熟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又帶有憂郁色彩和悲劇因素,在鼓吹仁愛、友誼和真誠愛情的同時,反映了基督教社會中弱肉強食的階級壓迫、種族歧視問題,說明作者已逐漸意識到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難以解決的矛盾。
第二時期(1601~1607年) 以悲劇為主 ,寫了3部羅馬劇、5部悲劇和3部「陰暗的喜劇」或「問題劇」。
羅馬劇《尤利烏斯·凱撒》、《安東尼和克莉奧佩特拉》和《科里奧拉努斯》是取材於普盧塔克《希臘羅馬英雄傳 》的歷史劇。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 奧賽羅 》、《 李爾王 》、《麥克白》和悲劇《雅典的泰門》標志著作者對時代、人生的深入思考,著力塑造了這樣一些新時代的悲劇主人公:他們從中世紀的禁錮和蒙昧中醒來,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發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時代和自身的局限,終於在同環境和內心敵對勢力的力量懸殊斗爭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和犧牲。哈姆雷特為報父仇而發現「整個時代脫榫」了,決定擔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結果是空懷大志,無力回天。奧賽羅正直淳樸,相信人而又嫉惡如仇,在奸人擺布下殺妻自戕,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惡報。李爾王在權勢給他帶來的尊榮 、自豪 、 自信中迷失本性 ,喪失理智,幻想以讓權分國來證明自己不當國王而做一個普通人,也能同樣或更加偉大,因而經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難。麥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誘惑和野心的驅使,淪為「從血腥到血腥」、懊悔無及的罪人。這些人物的悲劇,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已開始出現的種種社會罪惡和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矛盾的不可調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
由於這一時期劇作思想深度和現實主義深度的增強,使《特洛伊羅斯與克瑞西達》、《終成眷屬》和《一報還一報》等「喜劇」也顯露出陰暗的一面,籠罩著背信棄義、爾虞我詐的罪惡陰影,因而被稱為「問題劇」或「陰暗的喜劇」。
第三時期(1608~1613)傾向於妥協和幻想的悲喜劇或傳奇劇。
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劇或傳奇劇《泰爾親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 》、《暴風雨》。這些作品多寫失散、團聚、誣陷、昭雪。盡管仍然堅持人文主義理想,對黑暗現實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決主要靠魔法、幻想、機緣巧合和偶然事件,並以宣揚寬恕、容忍、妥協、和解告終。
莎士比亞還與弗萊徹合作寫了歷史劇《亨利八世》和傳奇劇《兩位貴親》,後者近年來被有的莎士比亞戲劇集收入。
莎士比亞的作品包括:
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馬克白,李爾王,哈姆雷特,奧賽羅,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裘力斯·凱撒,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科利奧蘭納斯,特洛埃圍城記,雅典的泰門等。
喜劇:錯中錯,終成眷屬,皆大歡喜,仲夏夜之夢,無事生非,一報還一報,暴風雨,馴悍記,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溫莎的風流娘們,愛的徒勞,維洛那二紳士,泰爾親王佩力克爾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等。
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約翰王,里查二世,里查三世。
十四行詩:愛人的怨訴,魯克麗絲失貞記,維納斯和阿多尼斯,熱情的朝聖者,鳳凰和斑鳩等。
成就和影響
莎士比亞的戲劇大都取材於舊有劇本、小說、編年史或民間傳說,但在改寫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給舊題材賦予新穎、豐富、深刻的內容。在藝術表現上,他繼承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並加以發展,從內容到形式進行了創造性革新。他的戲劇不受三一律束縛,突破悲劇、喜劇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來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內心奧秘,從而能夠塑造出眾多性格復雜多樣、形象真實生動的人物典型,描繪了廣闊的 、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圖景,並以其博大、深刻、富於詩意和哲理著稱。
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為當時英國的舞台和觀眾寫作的大眾化的戲劇。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賞以及時空自由 、極力調動觀眾想像來彌補舞台的簡陋等特點,曾在18世紀遭到以伏爾泰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者的指摘,並在演出時被任意刪改。莎劇的真正價值,直到19世紀初,在柯爾律治和哈茲里特等批評家的闡發下,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然而當時的莎劇演出仍常被納入5幕結構劇的模式 。19世紀末 ,W.波埃爾和H.格蘭威爾 - 巴克強烈反對當時莎劇演出的壯觀傳統 ,提倡按伊麗莎白時代劇場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復其固有特點。
17世紀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後漸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對各國戲劇發展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並已成為世界文化發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中國從本世紀初開始介紹和翻譯莎劇,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譯本基礎上經全面校訂、補譯的11卷《莎士比亞全集》。1902年,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生最早用英語演出《威尼斯商人》。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先後有65個職業和業余演出團體 ,以英 、漢 、藏 、蒙 、粵5種語言 ,文明戲、現代話劇、戲曲、廣播劇、芭蕾舞劇 、木偶劇6種形式 ,共演出莎劇21部,包括了莎劇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劇已成為中國中學、大學特別是戲劇院校的教材。莎劇的重要角色為中國演員的培養和提高開辟了廣闊天地。
最後一點不得不提的是_____
莎士比亞與世界圖書與版權日
4月23日,對於世界文學領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的日子,因為塞萬提斯、威廉·莎士比亞和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都在1616年的這一天去世。此外,4月23日也是另一些著名作家出生或去世的日子,如莫里斯·德律恩、拉克斯內斯、佛拉吉米爾·納博科夫、約瑟·普拉和曼努埃爾·梅希亞?巴列霍。
很自然地,1995年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選擇這一天,向全世界的書籍和作者表示敬意;鼓勵每個人,尤其是年輕人,去發現閱讀的快樂,並再度對那些為促進人類的社會和文化進步做出無以替代的貢獻的人表示尊敬。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大會通過決議,宣布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和版權日。
版權即著作權,是指文學、藝術、科學作品的作者對其作品享有的權利(包括財產權、人身權)。版權的取得有兩種方式:自動取得和登記取得。我國的著作權法規定,作品完成就自動有版權。
經典台詞有:
1.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2.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死亡,那是個問題。)
3. 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
4. 成功的騙子,不必再以說謊為生,因為被騙的人已經成為他的擁護者,我再說什麼也是枉然。
5. 人們可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6 美滿的愛情,使鬥士緊綳的心情鬆弛下來。
7 太完美的愛情,傷心又傷身,身為江湖兒女,沒那個閑工夫。
8 嫉妒的手足是謊言!
9 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運的人永遠站在天平的兩端,被命運掌握的人僅僅只明白上帝賜給他命運!
10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11 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的。
12 因為她生的美麗,所以被男人追求;因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獲。
13 如果女性因為感情而嫉妒起來那是很可怕的。
14 不要只因一次挫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
15 女人不具備笑傲情場的條件。
16 我承認天底下再沒有比愛情的責罰更痛苦的,也沒有比服侍它更快樂的事了。
17 新的火焰可以把舊的火焰撲滅,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減輕。
18 聰明人變成了痴愚,是一條最容易上鉤的游魚;因為他憑恃才高學廣,看不見自己的狂妄。
19 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為他用全副的本領,證明他自己愚笨。
20 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21 黑暗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
22 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
23 女人是被愛的,不是被了解的。
24 金子啊,,你是多麼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
25 目眩時更要旋轉,自己痛不欲生的悲傷,以別人的悲傷,就能夠治癒!
26 愛情就像是生長在懸崖上的一朵花,想要摘就必需要有勇氣。
27 全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舞台,所有紅塵男女均只是演員罷了。上場下場各有其時。每個人一生都扮演著許多角色,從出生到死亡有七種階段。
28 在自己還得不到幸福的時候,不要靠櫥窗太近,盯著幸福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