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小說閱讀標題作用是什麼意思
Ⅰ 語文中考閱讀題目的作用怎麼答
答閱讀題首先要有一定的積累,想樓主所說的「題目的作用」在我的老師口中屬於「作用分析題」。看到這個題目,你就要馬上想到題目的一般作用。
那麼,題目的一般作用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呢?
1.與文章主旨的關系
2.與線索的關系(有時候可能是人)
3.與情節的關系(小說)
4.與環境的關系
5.內容上(題目本身關涉的內容)
6.手法上(有些題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點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 等)
7.帶來的效果(對讀者而言)
當然,上面那些作用並不是每個題目都需要用上的,所以不能生搬硬套貼標簽,那樣很容易「撞板」的哦。
歸結起來,標題的一般作用可能如下:
1.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時間...)
2.表達……(要具體點出)的思想感情/突出……的主旨
3.表明作者的觀點態度(議論說明文一般適用)
4.與……照應
5.充當線索,貫穿全文(好像不大常用 - -)
6.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7.效果(給讀者):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跟上面的7點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啊!而且也不都是每篇文章都全用得上的~)
溫馨提示樓主一下,要是實在想不到,標題的作用和開頭的作用有很多都是相同的!
『不知道我有沒有全記住了,因為我的資料沒在我身邊啊,一時沒記全也是無可厚非的嘛對不對!見諒了。』
`
Ⅱ 語文閱讀理解開頭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開頭:
統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後文作鋪墊,開門見山,直入主題;欲揚先抑;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總領全文,照應文題,首尾呼應。
結尾:
卒章顯志,總結全文,言有盡而意無窮,回味深長,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
Ⅲ (急)語文閱讀題作用(急)
答閱讀題首先要有一定的積累,想樓主所說的「題目的作用」在我的老師口中屬於「作用分析題」。看到這個題目,你就要馬上想到題目的一般作用。
那麼,題目的一般作用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呢?
1.與文章主旨的關系
2.與線索的關系(有時候可能是人)
3.與情節的關系(小說)
4.與環境的關系
5.內容上(題目本身關涉的內容)
6.手法上(有些題目有寓意或指代作用的,那就要點出表面和暗含的意思 等)
7.帶來的效果(對讀者而言)
當然,上面那些作用並不是每個題目都需要用上的,所以不能生搬硬套貼標簽,那樣很容易「撞板」的哦。
歸結起來,標題的一般作用可能如下:
1.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時間...)
2.表達……(要具體點出)的思想感情/突出……的主旨
3.表明作者的觀點態度(議論說明文一般適用)
4.與……照應
5.充當線索,貫穿全文(好像不大常用 - -)
6.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7.效果(給讀者):引起讀者閱讀興趣……
(跟上面的7點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啊!而且也不都是每篇文章都全用得上的~)
溫馨提示樓主一下,要是實在想不到,標題的作用和開頭的作用有很多都是相同的!
『不知道我有沒有全記住了,因為我的資料沒在我身邊啊,一時沒記全也是無可厚非的嘛對不對!見諒了。』
`參考資料:支持原創,拒絕復制。轉載必須標明出處!
Ⅳ 高中語文大閱讀的標題含義題和標題作用題有什麼區別分別要答什麼
1.標題含義:解釋標題的意思 比如天地蒼茫一根骨 要說明這根骨具體是什麼 是司馬遷的品德堅持和等等精神 ...也就是說 這種題要結合正文內容的理解回答 是內容情節上的題。
2.標題作用:這種問題最主要的是考文章結構上的理解 比如點明中心 吸引讀者 與文章結尾首尾呼應 總領全文等等這些常考的 ... 當然有時候需要 標題在結構上和內容上的作用都寫 比如是點明線索 要結合線索在文中是什麼 線索的作用來具體回答;還有總領全文 要結合文章主旨大意來回答。這樣可以說標題作用包含了標題含義。兩條都答會保證你不會失分。
Ⅳ 語文閱讀題中標題有什麼寓意怎麼答和「請談談你對劃線這句話的理解」這種題目怎麼答
(一)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 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 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 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1、 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後一段某句的作用。對於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於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後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後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並與題目相照應。2、 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這需要根據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 概括文章主旨。對於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後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後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後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4、 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麼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5、 文中某句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作用?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誇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誇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有利於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徵。排比的作用在於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麼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託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6、 文中某句話有什麼含義?或告訴我們什麼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並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 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准確地表達出來。7、 比較閱讀理解。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於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8、 說明文的閱讀理解。對於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據、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據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於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准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中考閱讀常見的就是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較少,限於篇幅,不再贅述。希望對你在學習和考試時有所幫助.現代文閱讀試題答題技巧方法 1、基本要領:整體把握, 抓住關鍵語句, 在文中找答案 2、步驟:(讀文章共兩遍)第一遍:通讀全篇,大致了解。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閱讀時憑感覺劃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審清題意,回讀原文。看一遍題目,確定回答問題的閱讀范圍,再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段、句,截取關鍵性文字;找出或歸納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細,並回讀檢查] 最後:理清要點,認真答題。根據答題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煉。(盡可能利用原文中的關鍵性文字答題) 一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應分的三個步驟詳解:第一步,通讀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體粗略閱讀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數。那麼我們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東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哪些人?什麼事?什麼景?什麼物?什麼話題?怎麼寫的?為什麼要這樣寫?你是怎麼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結構,主要思路。了解文章敘述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記敘的人物、事情、時間、地點是什麼)? 作者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樣安排的? 文章是怎樣過渡的?弄清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注意事項:用以下幾種方法可以達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文章中關鍵的詞句: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復出現的詞句、重點關聯詞(如段落開頭的詞:不但……而且…… 因為 何況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應特別注意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採用托物言志、象徵等手法,相當隱晦,我們也能從這些詞句中找到蛛絲馬跡。二、弄清文章的結構。從結構形式入手比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就是說,把結構層次弄清了,也就比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從這一點來講,弄清結構是記敘文閱讀的基礎。弄清記敘文的結構,可從下面幾方面進行。( l )找出文章的線索。記敘文的線索形式有:以時空轉移為線索,以一人、一事、一物為線索。閱讀文章要設法找出文章的線索,就能沿著它弄清段落層次結構。( 2 )明確文章的順序。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如《皇帝的新裝》。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插敘:如《羚羊木雕》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 3 )理清文章的層次。理清文章的層次是弄清文章結構的重要一環。 ( 4 )把握文章的詳略。文章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第二步,審清題意,回讀原文。在對文章有了整體把握後,我們再仔細閱讀題干,找出每一題的出題點,回讀原文,將題乾和文章對應起來,那麼回讀原文的方法和步驟是什麼呢?1、找准了原文中對應題目的相關區域。看題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區域,和哪些語句有關。2、聯繫上下文,抓住關鍵詞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關區域,認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確抓住關鍵詞句,大多數題目的答案是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綜合,順藤摘瓜。結合試題(順藤)找到相關的關鍵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綜合,歸納出答案(摘瓜)。第三步,理清要點,認真答題。1、引用原文。題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直接找出答案認真的寫上。2、抓住對應的關鍵詞句。沒有明確要求引用原文答題的,不能機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來說,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關鍵詞語、句子就在原文中,我們應抓住這些重要的詞句,進行有效的提取、剪輯、概括、重組、歸納。3、組織好語言作答。先根據分值理清好答幾個要點,再作答。答題時要緊扣題意,盡量包含文中對應的關鍵詞句,選用恰當的句式,選取適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問就如何答,按照題干要求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確、有條理。但還有一些題目無法用簡單的重組文章語言的方法來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起來進行表述。 4、還有一些題目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所以我們要了解這類題錯誤選項設置的規律(如斷章取義、偷換概念、范圍不清、無中生有、強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選項和原文中的相關語句進行一對一的比較,做出准確的判斷和選擇即可。現代文閱讀題答題模式一、 概括題:(一)、概括文章內容題:按敘述的基本要素(行為、經歷)或小說情節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變化,篩選材料,組合回答。 示例: ◆請以朱丹的言行為發展線索,概括敘述小說的主要情節。(不超過80個字)(5分) ◆請概括敘述「我的奇特經歷」。 (不超過60個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據中心句進行概述總括。一篇文章內容的具體化,通常表現為圍繞某個中心展開敘述、議論或說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體的要旨。 2、通過提煉要點,關鍵詞句進行概述總括。有的文章中,很難找到提示具體內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關的要點提煉出來。3、通過辨認相關性進行概述總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體內容,都是由局部構成的一個整體,從局部之間的關系入手,即辨認語句之間或語段之間的相關性,是進行概述總括的重要途徑。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個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為「繪春」。為什麼說③至⑦自然段為「繪春」呢?③自然段寫春草,④自然段寫春花,⑤自然段寫春風,⑥自然段寫春雨,⑦自然段為寫迎春。將其統而攝之,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從各個側面描寫著春天,所以我們可以將③至⑦自然段內容概括為「繪春」。4、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牽頭,就是抓住具體內容的起始;接尾,就是連接具體內容的終結。通過牽頭接尾進行概述總括,其內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請看魏巍《我的教師》第10段。對這段文字的內容概述總括,我們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連接起來,其內容要旨就概括出來了。它的內容要旨是:慈愛、偉大、公正的蔡老師在那時占據了「我」的心靈。5若問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無中心句)歸納段意:本段(概括或具體)寫了「誰——干什麼」。(或「什麼——怎麼樣」) (二)歸納中心意思題1、歸納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題目總能或顯或隱地傳達出文章的主題。《白楊禮贊》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訴讀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⑶抓住文章的開頭、結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點題句,關鍵句,一般都是抒情、議論句。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驛路梨花》⑷通過結構分析歸納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後指出作者藉以表達的思想、感情、態度。例如《荔枝蜜》⑸從時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時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寫作背景。例如《風箏》2、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 抒發了作者的 ……的感情。(三)問文章結構題1、問文章、段落的結構形式: 注意總分式(A總分、B分總、C總分總);層進式;並列式;對比式。 2、問文章線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現的字眼。 3、問文章的順序。(1)記敘的順序,要求我們掌握順敘、倒敘和插敘三種順序方法。順敘,指記敘的時候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時間順序來寫。如《皇帝的新裝》。倒敘,指記敘的時候把後發生的事情寫在前面,把先發生的事情寫在後面。倒敘方法先把事情的結局說了出來,便吸引讀者急於了解起因和過程,對照就比較顯著,給人的印象也較深刻。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採用的是倒敘方法,先把結果寫出,再弓!出對母親的回憶,人題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敘方法,適用於那些動人的、有特點的結局,必須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順乎讀和寫的思路。插敘:如《羚羊木雕》閱讀時,注意倒敘、插敘的起止點,對找出記敘的線索,把握文章的結構將有所幫助。(2)說明文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現象——本質、原因——結果、整體——部分、概括——具體、特點——用途、主——次、總——分)4問文章的層次。 分析結構層次,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以寫事為主的文章: 1.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後時間分析; 2.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地點轉換分析;3.按事情發展的階段分析。 以寫人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長的階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點分析;3.按表現人物不同性格特徵的不同條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變化分析。以寫景狀物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觀察景物的觀察點的變化,即空間變化分析;2.按不同時間的不同景緻的變化,即時間變化分析。5問文章的詳略。記敘文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詳寫略寫是指文章材料的處理。我們寫文章,在題目確定之後,就要圍繞題目確定的中心思想去選擇作文材料,然後把這些材料進行詳略處理,使之各得其所,各盡其材。文章寫得好不好,很大程度決定於材料處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處理得當,是指在結構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輕,篇幅上有詳有略。詳細寫,充分運用的材料,必須與文章中心思想緊密關聯,可以明確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這些材料寫得詳盡、具體、生動,就能加深讀者對文章的印象,並為之折服。閱讀記敘文必須弄清文章詳寫什麼,略寫什麼,並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重點和中心。二、理解、品味詞句題1、注音、解釋題:「積累運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詞的注音、解釋,成語和名言警句的背記運用,此類題目要求平時要多積累字詞和點滴知識,對於確實未見過的陌生詞語可結合語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問指示代詞「這、那」所指內容:多從代詞前面文字中找答案。3、問某詞能否去掉,或者調換另一詞題型解題模式:A、 回答可以還是不可以;(一般情況不可以,特別是書上的原文時)。B、 解釋詞義,比較兩個詞含義上的差別,並結合句子分析為何要用該詞(強調突出了或限制說明了或修飾限制了+句子具體表達效果,哪個表達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現某物某特點)C、 不用或調換後,語境有何變化(不用,不能體現語言的准確、嚴密、生動、形象或與事實不符或太絕對,用了,體現語言的准確、生動、形象或嚴密。)4、品味詞語:A、 分析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等,若沒有,則不寫這一點。B、表面意義(表面上的意思)和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特點)C、深層含義(聯繫上下文、主題、作者意圖,蘊涵有什麼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揚了/贊美了/歌頌了或批判了/諷刺了/否定了/反駁了,或者給了我們。。。。。。。的印象、啟示,道理等。5、 問文中的關鍵詞語、句子的位置能否調換: A、 能否B、 詞語:分別解釋兩個詞,句子:簡單概括這兩段或兩部分的內容C、 詞語:為何這樣安排先後順序(強調其中一個或與前文順序一致或符合搭配習慣,內在的順序)句子:指出這兩句有什麼關系,所以不能調換(若是說明文則看是時間順序或空間順序或邏輯順序;若是其他文體則看是並列式或層進式或總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題1、理解語句、語段的作用: (要從三方面考慮) 一從結構上,常起A承上啟下,過渡、B總領全文,開啟下文或C總結上文的作用; 二從寫作手法上,常有A開篇點題,B為後文設伏筆、C作鋪墊、D深化中心、E點明主旨(畫龍點睛)F、襯托G、渲染H呼應、照應I對比J象徵K先抑後揚, L預示性作用等特點。 三從內容上(語面的象徵義、喻指義 , 表現的人物思想性格, 點明全文思想意義)2、談寫作手法和作用 ①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交代時代背景、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環境(包括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和景物、場景)作用:交代時間背景、渲染氣氛、表現人物某性格、烘託人物某 心情、推動情節的發展、深化主題②人物描寫:(語言 動作 外貌 神態 心理)表現了人物某種思想感情或某種性格特徵 ③對比、反問、排比等的作用 突出或強調該對象的××特徵 ,排比:增強了氣勢。④比喻、擬人、誇張等的作用 A比喻、擬人的相比兩物的相似點;B生動形象地表現(描寫)該對象的××特徵 ⑤象徵的作用 象徵該事物某種精神(品質、思想) 示例: ◆以下是有關對主人公朱丹的描寫,根據文意,分別指出其表達作用。(4分) ① 一身黑色雲錦衣衫彷彿把他也緊束成一棵梅樹。(暗示朱丹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深切悼念) ② 小心謹慎地從絨套中取出他的木笛。(小心謹慎表現出朱丹對民族音樂的摯愛) 3問記敘文的表達方式和作用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為主.兼用描寫、議論、說明、抒情。①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於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②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四、問文章寫作特色:可從文章選材、結構布局、語言、立意等角度考慮,要結合該文寫作的手法。1、選材:材料典型、真實,詳略得當,表現、突出了中心2、結構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結構嚴謹,3語言:朴實或生動、形象、准確;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暢,修辭的運用等。4立意: 思想深刻、新穎,以小見大、富有哲理等。五、 評價、鑒賞人物、文章主旨(談談自己對人物、主題的認識) ◆通觀全文,篩選重要信息,從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蘊涵的精神或品質。答案可以這樣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現該人物××的精神(品質 性格 思想 個性)。 ◆一般地說,答案由三部分組成,A前半部分簡要概括文章內容,可以這樣表述:①文章通過……的敘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寫起,運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內容中蘊含著的思想意義, 可以這樣表述:表現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贊美了 勸誡……(某種思想道理)。有時題目就可成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須的內容。 C、陳述同意哪種觀點,並闡明理由。在整體感知文本的基礎上,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聯系具體材料展開回答。(03年《橡數之謎》) 六、問在文中某一具體情境下你的感受、體驗、做法。A指出這一具體情境下蘊含著的思想意義,道理;B結合文中具體的事例談你的感受、體驗、做法,並說明理由。C總結你的觀點七、問閱讀後的體會、體驗、啟示、見解:要注意觀點正確、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總分總的順序答題:A你從文中得到的收獲、體會,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題的句子回答。B結合文中和生活中具體的事例、材料加以舉例說明,闡明理由C所以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Ⅵ 初中語文問題:課外閱讀中,題目有什麼作用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Ⅶ 中考語文標題有什麼作用
記敘文文章標題的作用
要求:生動、形象(記敘文的本質)
含蓄
1。從不同角度
2.含義不同
3.線索和情節
議論文文章標題
1.以論點為題
2.以論題為題
3.其他
Ⅷ 標題有啥作用
記敘文標題的含義和作用
一、分析標題的含義
1、 表層含義:標題的字面含義、在文中的含義;深層含義:引申義、比喻義、象徵義
2、標題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圍繞標題的字面含義來展開敘述,我們應該聯系文章的具體內容,弄清比喻義或象徵義,這樣我們就可以領悟出標題的深刻含義。
二、如何理解記敘文題目的作用?
俗話說:題好文一半」。
語文學習中,不僅在寫作時要擬定一個好標題,而且在閱讀訓練中,也應注重培養准確理解題目含義及作用的能力。因為,這是能促進讀者更好地領悟作品內涵、鑒賞文學作品。
就記敘文而言,題目之於文章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這是目前中考閱讀題的一個重要考點。
一、這類試題,多以簡答題形式出現,考查的角度(題型)常見的有:
1、含義是什麼(有哪些)? 2、標題的作用是什麼(有哪些)? 3、為什麼設這個標題?這個標題好不好,它妙在哪裡?
4、給文章擬(換)標題。 5、文章的標題是否能用「…」來替換?哪個標題更好?(說明理由)
二、題目作用的歸類:
記敘文題目的作用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2、作為文章線索(文章情節圍繞這一線索展開)。3、作者感情的出發點。4、具有象徵意義。5、語帶雙關。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讀者興趣。表明寫作對象;關聯主要情節;貫穿全文線索;透露情感主旨。此外還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製造懸念,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
[注]1、一個標題往往同時具備多種作用,答題時要作全面的分析。2、題目中運用修辭的,要還原它的本義後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題目如果是一個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動作等,很可能就是該文的行文線索。
三、課文簡要例析:(結合學過的文章談談對下面題目的理解)
《背影》:充當全文線索;抓住外貌特寫鏡頭來表現父子深情。
《阿長與〈山海經〉》: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突出阿長為我買《山海經》這件事;表現阿長真誠、善良和樂於助人的品質;表達「我」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變色龍》:運用比喻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主人公(奧楚蔑洛夫)善變(見風使舵)的性格,具有極強的諷刺性。
《心聲》:語帶雙關——表層意義是李京京在課堂上十分渴望讀課文。層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溫暖,需要親情和友情。
四、課外語段閱讀訓練:(文章略)
1、《六個饅頭》:文章為什麼要以「六個饅頭」為題目?
[參考答案]①以極平常的饅頭為題目,引起讀者的興趣;②六個饅頭是本文的線索(故事圍繞這六個饅頭展開);③六個饅頭凝聚了同學之間深厚的友誼,使文章主題得以表現。
2、《微笑的可樂》:請說說題目「微笑的可樂」有什麼含義?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題目含義:冰鎮飲料及其帶來的美好、成功的生活。作用:給文章提供了一個線索,並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3、《心靈折舊費》:你是如何理解文題「心靈折舊費」的?
[參考答案]20元的自行車折舊費使大哥的人品打了折扣,這讓他自責,作者藉此呼喚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信任。
4、《一位母親的危機處理》:此文選自孫道榮的博客,讀完全文,請你給文章擬個恰當的標題。
5、《鍾點工的三千元晚宴》:小說的標題好不好?為什麼?
[參考答案]好。因為題目存在強烈反差,設置了懸念,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6、《破繭成蝶》:選文的標題是「破繭成蝶」,請你結合全文談談你對這一標題內涵的理解。
[參考答案]表層意思:沉睡繭中的蛹,咬破自織之「繭」,羽化成蛾。深層含義:個體生命掙脫自織之「繭」(困難和障礙),獲得重生。
7、《父親的斧頭》:題目「父親的斧頭」有什麼含義?
[參考答案]一是指父親在打鐵鋪里打造的斧頭;一是指父親培養的兒子——「我」。
8、《苦瓜》:文章以「苦瓜」為題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全文以「苦瓜」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用「苦瓜」象徵母親的高尚品質,表達作者對母親的贊美與懷念之情。
9、《長在岩石下面的小花》:試分析文章標題「長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參考答案]運用比喻的修辭,暗喻頑強奮斗的人,形象地點明了文章的主旨。
10、《痴心石》:作者為什麼用「痴心石」作為文章的題目?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提示]解釋題目中關鍵詞的含義、表明人物的感情及文章的主旨。
[參考答案]「石頭」是文中起傳達情感、表達愛意作用的物品,用「痴心」來修飾「石頭」,表達父母對我的愛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11、《訪蘭》:文章主要寫的是對「蘭草」的欣賞、品評,可文題卻用「訪蘭」而不用「賞蘭」,為什麼?
[參考答案]「訪」有尋求的意思,對蘭草的訪問,表明了我與父親對蘭草淳樸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時,用「訪」把蘭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蘭草的象徵意義。
例文還有如:《小扇輕搖的時光》《每一棵草都會開花》《田野上的白發 》《十三元遺產》《好雪片片,不落別處》
五、答題技巧:
1、先看標題的本義:(詞語的含義,概括內容、點明對象)
2、再思考深層含義:
(1)結構 (線索 懸念)
(2)主旨 與主旨的關系(點明、揭示)
(3)人物 與人物的關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與態度、作者情感的觸發點)
(4)寫法 修辭(比喻、擬人、雙關等)
(5)表現手法 象徵
3、最後分析其效果:生動形象、新穎含蓄、言簡意豐、發人深思、引起閱讀興趣。
[附1]擬定文章標題須知:
1、要能點明中心,概括大致內容。
2、反映獨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
3、富有詩意(奇特新穎性、運用修辭),吸引讀者興趣。
4、運用小標題(格式新穎、條理清晰),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結構脈絡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可以用每一事件層次的概括語,也可以用事件這一層次的標志性詞句。)
[附2]《一位母親的危機處理》:
2010年1月24日,星期天,杭州一個名叫山水人家的小區。寧靜的小區道路兩旁,停滿了私家車。誰也沒有想到,平時停得好好的車,瞬間慘遭毒手,被利器劃得傷痕累累。停在路邊的幾十輛小車,無一倖免。粗略估計,僅這些劃傷的修理費,就需要四五萬元。有人報警,憤怒的車主們發誓要揪出惡意劃車的人。
小區的監控被調了出來,從監控錄像上可以看出,是一大一小兩個孩子乾的。大一點的像個小學生,腳下還踩著滑板,小的估計才上幼兒園。他們一路走,一路劃……這是誰家的孩子?膽子也忒大了!太沒教養了!但監控看不太清,沒人認識這兩個孩子。
警方開始調查。網路和第二天的報紙上,都報道了這件事。
第二天下午,一位婦女給派出所打電話說,劃傷汽車的是她的孩子。
她也住在那個小區。她是第二天,才從網上看到了小區車輛被劃傷的帖子,帖子中描述的兩個孩子,大的很像她的孩子,而小的是她同學的孩子。當時,兩個孩子下樓去玩,時間、地點、兩個孩子的特徵都吻合。她趕緊跑到小區物業處,調看了監控錄像,果然是她的孩子。
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冷靜下來後,她是這樣處理的——
給派出所打電話,毫不猶豫地告訴民警,車是自己的孩子劃的,我們將承擔全部責任。
晚上,兒子放學回家。她問他,是不是你乾的?兒子低頭不說話。她對兒子說,你是男子漢,是你做的,就要勇於擔當。兒子承認,是他乾的。又問他,如果你的折疊車被人劃傷了,你心不心疼?兒子說,心疼。她說,你的折疊車幾百元就可以買到,而人家的車,一二十萬,有的甚至上百萬,你說會不會心疼?兒子向她連鞠了幾個躬,說:媽媽,我錯了!
她列印了一份致歉信,向所有被劃傷的車主表達歉意,並表示願意承擔全部責任和修理費用。致歉信復印了幾十份,張貼在小區所有的出入口和樓梯口。
她還聯系了一家信譽很好的汽車修理廠,負責修理所有被孩子劃傷的汽車。
第二天、第三天,連續兩個晚上,等兒子做完作業,她領著孩子,挨家挨戶登門道歉。她要求,門鈴都由兒子自己來摁。這是讓兒子面對錯誤的第一步。兒子在課余折疊了很多張紙船,上面都醒目地寫著「對不起」三個大字,他要將這只船作為禮物,送給車主們。每到一家,孩子一進門就說:「對不起,我不知道劃車的後果這么嚴重,請你們原諒我。」所有的車 主都表示,原諒孩子。
她對兒子說,叔叔阿姨都很包容,原諒了你。但是,你要記住,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包容當成自己犯錯的借口,你要敢於擔當,知道什麼叫責任心,學會感恩。
一場危機,被這位母親成功地化解了。劍拔弩張的人們,怒氣消去;一張張冰冷失望的臉,露出了笑容。而作為犯錯孩子的母親,自始至終,她沒有推卸責任,沒有逃避,也沒有雷霆大怒。事情圓滿解決,車主都很滿意,更重要的是,孩子認識了錯誤,學會了擔當,獲得了原諒。我想,他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次教訓,但也不會在心靈上留下難以彌補的陰影。
一位當事車主說,孩子的媽媽這么做,我很佩服。說句實話,遇到這樣的事情,不是每個家長都能處理得這么及時,這么果斷,這么勇於承擔的。這位母親,非常了不起。
作為一名旁觀者,我一直通過媒體,關注著這件就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從這位母親身上,我深深體會到,要想我們的孩子學會擔當,有責任心,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自己要敢於擔當,善於擔當。這,你能夠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