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看電視好還是聽書好
Ⅰ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是什麼意思呢
一、老不看三國
三國里比較多的用到權術與謀略,老年人經歷豐富,老於世故,看了三國之後,更加心領神會,如果把權謀用在生活中會增加不穩定因素,話說老而不死為賊。就跟老版《三國演義》主題曲一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書也如人,各有兩面,各有善惡,憑人自取。汲善抑惡,唯人自鑒,細心把握,非獨言說,乃書中之過耳!
網友解讀:
1、《三國演義》講孔明CE0想發展為董事長!《水滸傳》講宋江拉幫結派對內架空老大,對外投降想陞官發財,《西遊記》講玉帝借西天的佛教來抗衡東天的道教,孫悟空️只是道教培養岀來打擊玉帝威信的。在紅樓夢》賈寶玉只是表面風流,實際上只是讓皇帝放心賈府沒有野心!全書貫穿了寶玉,一個是代表家族求生存過於早熟!一個是青春的呼喚人的本性!
2、老看三國學奸詐,少看水滸學打架。 看了西遊說胡話,一看紅樓駕駕駕。
3、名著都有毒,不看則已,最近上班無聊,聽聽書,現在滿腦子都是奉先啊,翼德啊,雲長啊,奉孝啊,剛聽到呂布被殺,一妻二妾都被曹操帶走了,現在都睡不著了,我還有救嗎……
4、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廂;瞎說封神榜,大話西遊記
5、看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三國的狡詐是每個老年人在生活的歷練中得出的經驗。水滸的打打殺殺,是年輕人不可學的品格。就跟老人們經常說的一句話;老要猖狂,少要穩重一樣。男人不看西遊降魔篇,因為西遊的幻覺,不是生活中的真實寫照,而是踏踏實實過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女不看紅樓,紅樓夢只是描寫富家子弟的富裕生活,女人不是游手好閑的瓶子,不是擺設,更不能用美貌換取金錢,因為美貌總有一天會消失,還是得靠自己干出來的。
6、開卷有益。其實,不管讀什麼書,只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都會從中受益。而三國、水滸、西遊、紅樓,在語言描述,情節展開,人物刻畫等諸方面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不然不會成為四大名著。
Ⅱ 喜馬拉雅聽書哪個好聽
喜馬拉雅聽書推薦:解析好聽的幾個作品。
一、熱門作品:《三國演義》《斗羅大陸》。這兩個作品可以說是喜馬拉雅上的經典之作,前者是文學名著,後者是網路小說巨作。它們的朗讀版匯集了出色的聲優團隊,配音情感飽滿,講述方式豐富多彩,帶給聽眾無限驚喜。同時它們都有完整的故事線,能吸引聽眾深入其中。
二、受歡迎類別:歷史類和文化類作品。喜馬拉雅上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類作品,如《明朝那些事兒》、《中國歷史常識》、《中國民俗文化》等。這些作品內容詳實有趣,講解深入淺出,適合喜歡歷史文化的聽眾。這些作品不僅能提供娛樂,還能增長知識,讓你在聽書中受益頗豐。例如,《明朝那些事兒》,從現代的視角重新解讀歷史,風趣生動,讓人耳目一新。又如《中國歷史常識》,深入剖析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和事件,幫助你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同時,文化類作品如《中國民俗文化》讓你了解中國的民俗習慣和文化傳統。
三、熱門主播推薦:喜馬拉雅上有很多專業主播和優秀的音頻創作者,他們的作品質量和聲音表現都非常好。比如一些擅長解讀經典名著的主播和一些以輕松幽默方式講述知識的主播等。他們的作品質量高、內容有趣,能夠吸引聽眾的興趣和注意力。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關注這些主播的作品。
總的來說,喜馬拉雅上的聽書內容豐富多彩,無論是熱門作品還是專業主播的作品都有很多值得一聽的好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喜好選擇合適的作品進行收聽。
Ⅲ 為什麼《三國演義》一定要看原著,這個原因大部分人不知道!
談及《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都能說幾個其中的人物和故事。
這往往都跟童年經歷相關,只不過以前是聽書看戲,全圖一樂,現在則成為了教育需要。
在部編版語文「快樂讀書吧」中,有這樣一句話代表了《三國演義》的教育目標,也說明了看原著的必要—— 「從中領略歷史的風雲變幻」。
「風雲變幻」是什麼?是無常,是瞬息之間。
如果把華夏5000多年的文明史看作一天,持續60年三國時期,不過只是發生在17分鍾之內的故事。
但是這17分鍾間,既包含了分與合的歷史規律,又涌現出無數的英豪和他們潮起潮落的人生。
對於大歷史來說,這些人物不過是過場匆匆的浪花,但是雋永的文字拓下了他們刻骨銘心的一生,留給依舊處在歷史洪流中的我們一份值得參悟的禮物。
因為「演義」的本意就是指推演並闡釋深遠的道理,而引用到文學體裁中後,史實為紙虛構為墨,勾勒細枝末節前因後果的同時,也有 意為寥寥幾筆的編纂,賦予文化品味和哲學思考。
比如,你認為劉備和曹操誰更符合你心中的英雄形象?
這個問題要是放在宋朝,答案十分明顯。
北宋蘇軾《東坡志林》中有這樣的記載:
王彭嘗雲: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
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可見在孩子心中,「三曹之首」、「東臨碣石有遺篇」的孟德,永遠不及仁心仁德且血脈正統的玄德,這是古人的善惡是非觀,也同樣影響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三國演義》。
因為早在本書之前,三國故事就已深入人心很久了。
至少唐朝詩人杜甫寫到了「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而至宋元時期民間故事、評書話本不斷流傳,再到羅貫中和施耐庵整理包括《三國志》在內的種種版本統編成了這樣一本《三國演義》。
可以說沒有誰是這本書嚴格意義的作者,同時歷史的真相早已經被老百姓演繹的面目全非。
但如果我們將人民百姓思想和追求的演化也看做歷史的一部分,《三國演義》則留存著百姓心中最真實的思想底色。
這些底色藉由人物在故事中的「目標」、「阻礙」和「行動」不斷的表達和強化,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是老百姓們對於處變不驚、不卑不亢的行事作風和能言善辯、聰明才智的贊賞和追求。
「聯孫抗曹」是諸葛亮的目的,在面對困難時他既沒有唯唯諾諾,也沒有亂打一通。
他是使者,代表著劉備的品牌形象,如果面對一群牙尖嘴利的文官都躲躲閃閃,又怎能對抗曹操的雄兵;他也是智囊,肩負促成聯盟的重任,而結盟最需要理由和信任,所以張昭為首的百官算是舞台助演,諸葛亮借他們展現自己的智慧,從實力上展示信任值,而後直戳孫權的痛點,從利益上展示必要性。
但也 有些只有從原著中才能有所得, 比如課本上的「草船借箭」一開始就說「周瑜看到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而《三國演義》原文寫道:
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 久必為江東之患, 不如殺之。」
兩人立場和陣營不同,結盟也是暫時,日後互相必為大麻煩,雙方也勢必是欲除對方而後安,這屬於戰略眼光而絕非一己私慾。
也正因如此, 閱讀原著才更有必要,或者說在有能力自主閱讀前,整本書閱讀指導才更有必要。
Ⅳ 三國演義電視劇哪部最好看
先說《三國演義》,個人認為毫無疑問要看老闆的,老闆三國雖然時間比較久了,可尊重原著,裡面還有大量的原著里的對白,相當等於給書增加了畫面感,能幫助我們理解原著。為什麼不用看新版?首先現在拍的電視劇不再像當初只為塑造經典,翻拍只是一個噱頭,更多注重的是商業利益。新版里各種惡搞,虛假特技都還能忍受,最讓人發指的是不知道是編劇還是導演將自己的想法或者說對事件的揣測融入到了戲裡面。最明顯的裡面的孔明已不再是原著里的智慧之神,變成了編劇和諸葛的結合體,看起來不倫不類,甚至有點智障,讓人匪夷所思。
其實三國的書挺好看的,也不全是文言文,羅貫中使用的其實已經是半白話了,不太難理解,主要是開頭部分在敘述故事背景時略顯枯燥,可是後面確實是越來越精彩。
再說水滸和紅樓,首先的建議還是先看書,畢竟成為歷史經典的是書而不是電視劇。看書更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有深刻的自我體會。如果看電視劇的話還是建議看老闆,理由參照三國...另外新版紅樓都不用去看,你只要看到拍攝前期的各種炒作噱頭就能放棄這部劇,畢竟這樣的名著不是這種只會商業炒作的導演能翻拍成功的。新版水滸的話還能看,因為裡面的武打戲份拍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