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倫費小說
『壹』 推薦幾本關於吸血鬼的書
吸血鬼小說,其實大部分可將它歸入恐怖文學類。其源頭則可以歸入哥特小說。「哥特」(gothic)這個詞在英語里有多種含義。它既是一個文學詞彙,又是一個歷史術語,還可以用作建築和藝術方面的專門用語。作為一個文學詞彙,它也有多種含義。它既指一種文學現象,又指一類文學作品;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這些文學現象、文學作品的內涵也不盡相同。在這里,我們用它來表示一類小說小說形式。
那麼我們就先從他的源頭開始追溯。最早的時候,「哥特」被用於文學流派,主要因為這種流派的主題是探討極端感情以及一些黑色話題,並且哥特小說的背景通常是哥特式的:廢棄的搖搖欲墜的城堡,陰暗的修道院。這個流派關注哥特式的相關建築,藝術,詩歌甚至園藝。到了後期,尤其是在英國,哥特小說到1840年已衰敗。這主要是由於廉價作者的過飽和,以及在世紀之交所描寫的暴露過分的性,暴力作品的問世大大降低了哥特小說的品位。但哥特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掀起了維多利亞時代短篇鬼故事的熱潮,並且使著名作家艾倫坡以死亡為主題的故事得以出現。哥特小說的陰郁對崇尚哀悼儀式、銘記永生及長生不老的維多利亞時代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這也使得它對文學有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力。到1880,哥特式小說作為半正統文學樣式,開始了自己的復興之路。這時期(後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家有羅伯特魯易斯史蒂文森,亞瑟米堪及奧斯卡威爾德,1897年哥特式最著名的惡魔在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小說《德庫拉》(Dracula)中誕生,它是一個名為德庫拉的吸血鬼。雖然評論家用「哥特」一詞來代稱所有的相關流派,但是哥特小說其實已開始讓位給現代恐怖小說。有些恐怖小說作家繼承了哥特式的情感,如安妮萊斯(Anne Rice),有些則沒有,如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哥特式也將自己的領域擴展到電影,音樂,甚至以互聯網這一新形式為載體。
這類小說曾經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十分繁榮,然而它們的作者,除少數外,均被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所忽視。其模式特徵是,故事常常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狹窄的空間和鬼魂出沒的建築物內,懸疑和愛情交織在一起。慣常的懸疑手段有神秘的繼承權、隱秘的身世、丟失的遺囑、家族的秘密、祖傳的詛咒,等等。到最後,懸疑解開,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障礙掃除。不過,這種愛情有別於言情小說里的愛情。兩者的區別是:哥特式小說通常描寫神秘冒險故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歹徒;而言情小說描寫家庭平凡瑣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男女主人公本身。
而與哥特小說聯系密切的恐怖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則是一些非人類的生物,正因為我們身邊沒有這些生物,才更能顯出恐怖氣氛。而這中間描寫過無數次並且經久不衰的不多,僵屍吸血鬼就是其中之一。這類題材由於題材本身的特殊性,經常會在恐怖的氣氛外帶上凄美的色彩。關於吸血鬼題材的文學作品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不乏名人:如普羅斯普梅里美(1827年)寫了《拉古茲拉》,還有波德萊爾、考樂利齊、菲利克斯旦、大仲馬、漢斯漢茲愛渥茲、高蒂埃,等等。[6]而對這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則是三位英國作家:約翰威廉姆波利多里(John William Polidori,1795~1821)、約翰謝禮旦勒法努(J SheridanLe Fanu,1814~1873)和布萊姆斯托克。其中,前兩位作家使人重新對這一主題感興趣,而第三位作家則真正確立了,我們今天認識的吸血鬼形象。波利多里的代表作是《吸血鬼傳奇》,文中描寫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生靈「路特分勛爵」,一個吸血鬼,小說中將他描寫成一個看上去令人恐慌,飢渴,殘酷的魔鬼。勒法努的代表作《卡米拉》則是一篇女性吸血鬼的故事。他借鑒了古希臘羅馬時代食屍女鬼的故事,這在後面的吸血鬼起源中將具體談到。最後一位代表作家布萊姆斯托克的代表作《德庫拉》,這本小說1897年出版,「它在用文學表現吸血鬼迷信的歷程上確實是個轉折點。這部小說復興了18實際一度流行的『哥特式』精神,又讓吸血鬼迷信再度出現在世人面前,為一則流傳至今的現代神話奠定了基礎」[7]。不僅如此,這部小說還被拍成電影《驚情四百年》,在吸血鬼電影史上擔任著里程碑式的角色。
最早有關吸血鬼的可靠記載是在波斯發現的一隻史前陶罐上的畫:一個男人與要吸他血的魔鬼搏鬥。之後,巴比倫傳說中的女妖利利圖也以吸食兒童的血而聞名。事實上,在地理和年代上,我們是沒有辦法具體考證的。因為這畢竟只是個人類杜撰的吸血鬼精靈。吸血鬼隨著時代發展,到十九世紀進入了文學作品,著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寫出了《吸血鬼的變形》(1866年),將吸血鬼寫成致命的美女。拜倫也曾經打算寫作一部關於吸血鬼的小說,但後來未成形。這個故事後來由他的私人醫生波利多里完成了。最著名的吸血鬼小說也在這個時期誕生:1897年,英國作家布萊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德庫拉》(Dracula)正式出版
吸血鬼在文學藝術中的體現
要考察文學作品中的吸血鬼主題,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盡量多的自各處取材,事實上該領域要比我們所估計的廣闊豐富得多,在這里僅就幾個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談一談。
在18世紀開始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中,吸血鬼形象與作家靈感之間的互動,產生了一些新的作品。浪漫主義詩人塑造了一種迷死人的女吸血鬼形象,如柯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貝爾》中、濟慈的《無情美人》中,都有這樣的吸血鬼形象。而在波德萊爾的《吸血鬼的變形》中,則是墮落的女花痴。這些女吸血鬼迷人、美麗而且神秘,讓男人們止不住心猿意馬。
然而,使吸血鬼成為西方現代文藝中的靈感資源,至少有兩位大功臣值得一提。這兩位前面都已經提到過。
一位是中篇小說《吸血鬼傳奇》的作者波利多里(John William Polidori)。此人原是詩人拜倫的秘書兼私人醫生,拜倫1816年曾與人打賭,要寫一部以吸血鬼達爾韋(Darvell)為主角的小說,這部小說後來未能完成,但拜倫曾將設想好的情節告訴了波里多利。不久波里多利與拜倫鬧翻,次年他離開拜倫回到英國,開始撰寫小說,他以拜倫的故事為大綱,但改換了主角的名字,變成路特分爵士。1819年小說在《新月刊》上發表,頗為轟動,多次再版,又被譯成法文,次年即被改編成戲劇——30年後,大仲馬還在改編這部小說。這部小說引起了持久的吸血鬼風潮,甚至出現了一連串的抄襲之作。但是,波利多里本人卻並未因這部小說而文壇登龍,原因是很戲劇性的——小說在《新月刊》上發表時,主編自作主張將作者姓名換成了拜倫!
在《吸血鬼傳奇中》波利多里向我們描繪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生靈。路特分勛爵是個面無表情的紳士,灰色的眼睛透出冷漠,臉色白得發青,看上去好像能讓最無顧忌的人也生出恐慌,而且他的力量超人。當他身上長出壞疽開始腐爛時,它讓人把他的身體抬到一座山的山頂,讓他沐浴在月光里。人們照辦了,然而,當大家准備掩埋他的時候,發現路特分勛爵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後來他重新出現,並吸干自己的妻子和妻妹的血,之後就逃之夭夭了。描述過程中,敘述者營造出怪誕的氣氛,他不是用委婉地曲筆以引人想像,而是進行切實描述,勾畫出吸血鬼的標准像。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路特分勛爵沒有被殺死,因而它可以繼續挑選犧牲品,吸他們的血。但是這並不妨礙它對興起英國吸血鬼類文學的作用。從1819年起,這部小說即被譯成法語,多次再版,而且有諸多模仿者。之後又改成劇本多次上演,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
另一位英國作家布萊姆斯托克的代表作《德庫拉》則可以說是英國「家喻戶曉的作品」[13]。故事講述倫敦一名年輕的公證處書記員喬納森哈克,奉命前往羅馬尼亞的小鎮特蘭西瓦尼亞,與一個叫德庫拉的伯爵洽談生意,因為伯爵想購買英國的一處房產。一日,哈克在閱讀一本小說時,發現他像是一份檔案,其中有信件、日記等等。他由此文件里發現一個可怕的秘密:德庫拉伯爵是一具僵屍,一個夜間從棺材裡爬出來吸人血的吸血鬼。勇敢的年輕人於是跟蹤監視伯爵的罪行,善惡雙方也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對決。開始時,代表惡的德庫拉占上風,他看上了哈克未婚妻米娜的朋友露茜,不幸的露茜被吸幹了血,然後死去,但是象徵善的哈克扭轉了頹勢,最後和米娜、范赫爾辛博士等人一同戰勝了吸血鬼。
斯托克的小說採用新聞體的寫作方式,讓讀者可以身臨現場般看著主人公如何發現恐怖的事情,如何與惡勢力抗爭。《德庫拉》再現了英國「哥特式」小說的風格:一座中世紀的城堡,有些部分已成廢墟,埋葬死屍的地下室里隱藏著可怕的秘密。不僅如此,小說中的吸血鬼德庫拉真有其人,就是前面提到的弗拉德四世。公元1462年,這位德庫拉伯爵的妻子伊麗莎白聽到他戰死沙場的謠言,信以為真,悲痛萬分投河自盡。伯爵回到君土坦丁堡,只看到了妻子的屍體。他憤怒地責問上帝,為什麼他一生都為主而戰,最終卻遭到這種結局。他用長矛穿了十字架上的耶酥,鮮血直流。德庫拉從此投向了魔鬼,以鮮血作為生命,成了一個不死的吸血僵屍。在這里,沒有用「弗拉德」而使用了他的綽號「德庫拉」。斯托克借用這個傳說,以豐富的想像力和逼真的文學描摹,使德庫拉的形象在19世紀復活,同時也使一度沉寂的吸血鬼文學重獲振興,成為延續至今的神秘小說傳統的主脈之一。
吸血鬼德庫拉的形象,雖然比不上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但自斯托克的小說問世以後,以吸血鬼為主題的小說、戲劇和電影層出不窮,而且都是以德庫拉為原型創作的。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在文學上取得巨大成功,與作品本身豐富的內涵特色密不可分。首先,他雖然以神秘怪誕、血腥恐怖的超自然故事為主題,卻「旗幟鮮明地突出了善與惡的二元對立」[14],以德庫拉為代表的邪惡力量與以范赫爾辛等人為代表的正義力量的生死對決,是一場光明與黑暗、理性與放縱、道德與非道德、基督教正統與旁門左道的全面較量,而最後以正義的一方大獲全勝告終,在滿足同時代讀者喜好獵奇、刺激的隱秘心理的同時,也使他們在道德良心上解脫了逾越規范尺度之虞。其次,它有著極其隱諱而又極其復雜的象徵意味,吸飲人的血液、潛入人的靈魂的吸血鬼形象,不啻是人類某種慾望的象徵,這種慾望體現在被吸血鬼俯身的女性身上,更多的代表了人性中被壓抑的性慾沖動本能。對斯托克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紳士來說,任何性慾沖動都是污穢不潔、充滿邪惡又足以致命。但同時,它又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本能反應。露茜和米娜(在小說中都被德庫拉誘惑與襲擊),兩個在靈與肉的煎熬中掙扎的女性,她們迷亂中交織著狂喜與恐怖的精神,也同樣散發著令人沉迷的蠱惑力。此外,作者大膽涉及了當時還屬新鮮的精神病學理論,在有關倫費埃爾德的精神病例(小說中另一位受德庫拉精神迫害而神志失常的書記員),以及採用使人如身臨其境的日記體寫作方式,都使此書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方恐怖類型電影戲劇取之不盡的創作題材和靈感。
1924年,斯托克去世12年後,《德庫拉》首次被搬上舞台,1927年在倫敦重演,大獲成功,同年9月又在紐約百老匯上演,吸血鬼德拉庫終於成為一個傳奇人物。他在舞台上的晚禮服和黑披風,從此成為現代吸血鬼形象的共同特徵。1931年,根據《德庫拉》改編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吸血狂魔》上映。從1922年到1994年,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電影至少有23部。
1992年的好萊塢大片《驚情四百年》是根據布萊姆斯托克1897年的小說《德庫拉》改編的又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在吸血鬼電影里程碑上實在是重要的一站。歷史上曾經有許多改編自這部小說的電影,這部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開場,充分利用了歷史上羅馬尼亞君主弗拉德四世的傳說。這個開頭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凄美基調。
劇本在原著的基礎上作了一些改動,德庫拉偶爾發現喬納森哈克的未婚妻米娜與四百年前死去的妻子驚人相象,原來米娜就是妻子的轉世。於是他將哈克囚禁在城堡之中,自己來到倫敦。他從一個臉上皮膚乾裂而慘白、梳著大分頭的白發老伯爵一躍成了一個戴著太陽鏡頗有紳士風度的王子。充分體現了吸血鬼傳說中「血是生命」的觀點----血讓人返老還童。這些血的來源是米娜的女友露茜。德庫拉誘惑她,然後吸她的血,最終露茜死去。但實際上她是變為了吸血僵屍。范赫爾辛博士和他的朋友們帶著聖水、十字架、斧頭來到了露茜的墳墓。恰逢她帶著一個掠來吸血的孩童回到墓室。博士用十字架對著她,同時潑灑聖水口念《聖經》,最終用斧頭砍下了她的頭才制服了這個女吸血鬼。
米娜在德庫拉的追求下迷上了他,並回憶起她的前世,決定也變成吸血鬼永遠跟他在一起。被逃出城堡的哈克和眾人制止。眾人趕往城堡,並在日落之前重創了德庫拉。米娜不顧一切地撲上去,把將死去的德庫拉拖入了城堡。在死亡的最後時間,德考拉終於大徹大悟,重新回到了上帝主的懷抱,明白了什麼是真正永恆的愛。聖光照在他的臉上,恢復了神勇英武的德庫拉伯爵的面容而死去。米娜含淚舉起長槍,刺穿了他的心臟,割下了他的頭顱。他們之間的愛情已從中得到升華和永恆。
整個影片忠於原著,將德庫拉伯爵傳說中的英國紳士風度表現得很好。並且人物造型和史書中的弗拉德四世極為接近:黑色長卷發、濃密的小鬍子、深陷的眼睛。禮服和禮帽恰到好處地體現出了德庫拉的伯爵風度。影片開頭的杜撰讓吸血鬼傳說平添了幾分凄美之情,令人開始思考人性和宗教。試想如果僅按斯托克原著中所描寫的,伯爵是因為淫念才接近米娜,那豈不又是一個庸俗小說電影版。真正能獲得觀眾的片子是人性化的片子,《驚情四百年》做到了。這樣一個吸血鬼讓人感動,甚至還想為他的遭遇掉幾滴眼淚。而他所懼怕的傳統的大蒜、聖水、十字架又讓人體味到了那份古老的吸血鬼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