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皇神訣聽書
❶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個平凡的日子,卻誕生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物——魯迅。他的出生給紹興城(浙江省)東昌坊口的周家帶來一片歡騰。�
實際上魯迅的本名並不是這個,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給他取的。周福清是這個小康人家的大家長,這個小男孩出生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做官,當抱了孫子的喜訊傳到他耳朵里時,恰好有一位姓張的高官來訪,於是就給這小嬰兒取了個乳名叫阿張,學名是樟壽,字豫山。可是後來發現,「豫山」的發音和「雨傘」接近,容易引起笑話,也不太好聽,就又改為豫才。到了1898年的時候,他長大了,要去南京求學,又改名為周樹人。�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其時黃昏氣息濃郁。保守落後的古老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聳立在北京城裡的愛新覺羅皇室的金鑾寶殿,也已經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要走到了盡頭,在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大交替。�
魯迅所處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統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敗,其輝煌已成為歷史,但是還沒有完全破落。周家原來住在湖南道州,本來都是種地的普通農民,後來不斷發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後來遷居到紹興,到魯迅這一輩已經是第14代了。�
紹興是我國東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之一。那裡河網縱橫交錯,土地肥沃,素來被稱為魚米之鄉。在城郊不遠處,有蘭亭、鑒湖、會稽山、大禹陵等古跡,是一個風光秀麗、山清水秀的旅遊勝地。紹興古代被稱為「報仇雪恥之鄉」。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曾在這里卧薪嘗膽,艱難地復國。後來這里又出了陸游、王思任這樣有民族氣節、頑強斗爭的著名人物。�
魯迅的家庭在當時的紹興來說,還算一個比較體面的家庭,還有水田幾十畝和一些房產,他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個豐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進大門,走過鋪著土板的天井,就是一個掛著「德壽堂」匾額的大廳,兩旁的柱子上,還寫著一副對聯:「品節澤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從大廳進去,是一方塊天井,再往裡走。北面有幾間狹小的樓房,這是魯迅一家的住所。樓下兩邊的一間,是魯迅的祖母和保姆長媽媽居住的,東邊的那一間,用木板隔開,前半間是吃飯和會客的地方,後半間就是魯迅父母的卧室。�
這個家裡的頂樑柱是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進士出身,被皇上經過殿試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又被派到江西金溪縣做知事,在那裡當官的時候,因為與知府不和,終於被免職了。在這之後,不得不賣掉田產,到京城買了一個內閣中書的小小官職。�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給魯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魯迅有一定的影響。保姆長媽媽和魯迅朝夕相處,她是一個勤勞、朴實、善良的農村婦女,但也有許多迷信觀念,滿肚子繁瑣禮節。她喜歡給小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長毛」(太平天國的軍隊)的傳說,說得繪聲繪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興致。使幼年魯迅對誣蔑太平天國的宣傳產生了懷疑。�
還有一次,魯迅從一個遠房叔祖玉田老人那裡聽說,有一部叫《山海經》的書,上面有許多稀奇而好看的圖畫,他很想得到。雖然長媽媽不識字,但對小魯迅念念不忘的東西還是記在心上了。大約10多天或者1個月後,她探親回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他,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高興得全身都顫抖了,趕緊接過來,打開一看,啊!多麼怪誕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獸,龍頭的蛇,獨角的牛,三腳的鳥,還有那掉了頭還「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拿著盾牌與斧頭狂舞的怪物「刑天」……魯迅不禁在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這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感動了,使小魯迅深深地記住了勞苦人民的哺育。�
在魯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還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魯迅最早的師父。據說魯迅生於舊歷8月3日,和「灶司菩薩」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閏年,而且出生時的胎包質地薄,俗稱「蓑衣包」。老人們都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少,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難以養大。於是家裡人替他去向菩薩「記名」,就是說,報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僅如此,在不到1歲時,還把他抱到寺院,拜龍和尚為師,意思是舍給寺院了,但並非真的去當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認為將來能成佛,很高超,但讀書人卻認為他們不會做官,無家無室,是下賤之輩,所以孩子拜和尚為師,鬼怪也就不來攪擾了。由此得了一個法名「長庚」,也就是長壽的意思。龍師父對人和氣,不教魯迅念經,也不教佛門規矩。從龍師父那裡魯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啟示,所以直到晚年,還深情地懷念著他,並尊稱他為自己的第一個師父。�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是個很有才華的秀才,他對魯迅的管教是嚴厲的,同時也是深沉的。
雖然父親的愛是嚴酷的,但正是這種嚴酷的愛,和他在遠方的祖父的嚴格教誨,使魯迅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博覽群書,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為他日後創造我們民族的文學藝術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7歲時,魯迅就被父親送進私塾。跟遠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學習《鑒略》,這位老人藏書很多,像繪圖本的《山海經》和《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這些印著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的書,最使魯迅神往。但是他的祖父認為孩子上學,應該先有一些歷史知識作為基礎,所以要魯迅讀的書,頭一本就是《鑒略》。他常說,這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
後來魯迅又去和另一個性情乖僻,也是本家遠房叔祖輩的周子京學習。這個人因為屢試不第,神經有一點不正常了,他曾經把「蟋蟀」解釋為「虱子」,被族裡的人笑話。因為這個奇特的解釋,魯迅就從那裡退學了。這兩個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門里。�
12歲時,魯迅離開新台門,到紹興城裡最著名,也是最嚴厲的三味書屋學習,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他的老師是有名的方正博學的老秀才壽鏡吾先生。�
先生對魯迅很好,有一次魯迅家裡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陳米來做葯引。魯迅正為此大費腦筋的時候,壽鏡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長衫,背了一袋陳米到魯迅家裡來,使魯迅深受感動。�
他對學生的要求嚴格,教育方法還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書、聽書、習字、對課,不讓學別的,甚至不讓看有圖畫的本子,但活潑的孩子們往往背地裡不聽那一套。那時魯迅愛畫畫兒,用一種叫「荊門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孔孟的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盪寇態》和《西遊記》的綉像。�
小魯迅用壓歲錢為自己買書。特別是他心愛的畫譜、畫冊。他最開始在皇甫庄見到《毛詩品物圖考》時,喜愛極了。後來他積攢了錢到書店去買到一部,愛不釋手,偶爾發現有點墨污或別的小毛病,就覺得不滿意,趕快拿到書店裡去換,換了好幾回。最後惹怒了書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說:�
「這比姐姐的面孔還白呢,何必換掉?」�
這種刻薄的話曾使魯迅很生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少年對書的痴迷程度。當他買不起書的時候,就自己動手抄,他從小就有抄書和描畫的習慣,三卷《茶經》、《五木經》他都親手抄過。�
那時他還在祖父的指點下,讀了《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及其他許多古典詩詞。祖父給魯迅兄弟規定了讀詩的次序:「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軾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在祖父的影響下,魯迅除讀了《詩經》外,還讀了《楚辭》及陶潛、李白、李賀、李商隱、溫庭筠、蘇軾、陸游、黃庭堅等人的詩。小魯迅聰明伶俐,很受長輩稱贊。有一年正月,那時他剛5歲,過年的時候大人們在廳里打牌,有一位長輩看他可愛,就逗他,問道:「你喜歡哪一個人打贏?」�
結果魯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說:「我喜歡大家都贏。」�
一句話引得大家都笑起來,連連稱贊他,叫他「胡平尾巴」。這是一句紹興話,意思是短小靈活,敏捷利落。�
魯迅不僅聰明,而且勤奮。在三味書屋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早晨要去給生病的父親買葯,上學遲到了。老師批評了他,他很後悔自己的遲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用來警誡自己,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遲到過。一直到晚年,魯迅還清楚地記得這件事,並且在一次閑談中告訴自己的親人。這生動地表現了魯迅自幼嚴格要求自己和認真學習的精神。�
魯迅的課本上全都是紅圈圈,就是老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認為寫得好的。這是由於他思維敏捷,學習勤奮,讀書多的緣故。�
魯迅對什麼都充滿了極大的興趣,並且酷愛自然科學。他最喜歡的是一本上面帶有許多圖的《花鏡》書,這是他花了200多文錢買來的,裡面有許多寶貴的栽培經驗的知識,還強調通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植物的特性,宣傳「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這樣說,13歲以前魯迅的生活是無憂無慮幸福而快樂的,這如同百草園、三味書屋、安橋頭一樣美好。世界還未將黑暗和骯臟的一面展示給他,他還是個在溫暖與歡樂中過著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爺。他不知道這個社會除了衣食無憂,開心快樂,還是一個黑暗的人間地獄,更不知道自己會為推翻這個世界而沖鋒陷陣。
❷ 【書評】正念的奇跡
在浮躁的時代,浮躁的年紀,閱讀一行禪師的這本《正念的奇跡》,就好像燥熱的夜晚,迎來了溫潤的細雨。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卻想著你還要做的另外幾件事,結果你什麼也做不好。這本書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
書中倡導大家洗碗的時候就是洗碗,掃地的時候就是掃地。不要洗碗的時候想著要掃地,掃地的時候想著倒垃圾。你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是做什麼事情。同樣道理,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可是我們很多人,吃飯的時候,電視開著,手機放著。一會兒看電視節目,一會兒回下手機信息。睡覺的時候,想著刷刷抖音,逛逛淘寶。所以,我們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不夠香。需要尋求辛辣刺激的食物,高鹽高糖濃油重辣,我們的口味越來越重。睡覺的時間也越來越晚,失眠的夜晚越來越多。
也許,有的人會反駁「我每天忙得只有吃飯和准備睡覺時,才有空閑,如果不趁這點時間娛樂下,我的生活都沒有一點娛樂了。」如果你也是這么想的,那麼請看看自己的收入。你的收入配得上你的忙碌嗎?如果配不上,那麼是不是要深究下「為什麼我們那麼忙,收入還這么不理想?」。反過來想,掙到錢的本質是什麼?能掙到錢的本質是我們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付出了,但是掙不到錢,也就意味著我們提供的東西沒什麼價值。為什麼我們忙得團團轉,產出的東西卻沒什麼價值?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總是生產半成品。如何才能產出一件完整的產品?也就是一件事做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答案:極致專注當下。作者把這個答案叫做「正念」。
這本書叫「正念的奇跡」,「正念」是極致專注當下,「奇跡」是產出極致的結果。就是說「極致專注當下,可以產出極致的結果」。為什麼這么說呢?
有一種勤奮叫」低勤奮陷阱「,就是說表面上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沒什麼成果。比如作為一個上班族,在業余時間堅持每天聽書、讀書,同時上十幾門課。工作做了很多,經常加班,學習也學了很多。學費交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也付出很多,但是收入依然沒有上漲。這個問題產生的本質是什麼?就是這個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而」正念「能夠讓一個人做到對當下的實相就是實際的真相,也就是對當下產生」覺知「。對當下有了覺知,你就知道你在做什麼,為什麼而做。
稻盛和夫先生在《干法》中舉過一個」木匠「的例子,他持續專注做木工活一輩子,即使是在工業機器發達的時代,仍然堅持打磨自己的手工木活。每天都極致專注做好手工木活這件事,持續做十年、二十年,做一生。所以,後來,他的木工作品被日本皇家御用定製。
反觀我們自己,天天把」焦慮「掛在嘴邊。為什麼我們會焦慮?因為我們浮躁。為什麼我們會浮躁?因為我們急於求成。如果把一件事做成的時間放長到一生,那麼我們還會焦慮嗎?自然不會。就像那個木匠,把做成一件事的時間放長到一生,做的時候,極致專注當下,把一件事做到超越90%以上的人。「做到超越90%以上的人」這個結果,就是」極致結果「。
所以,極致專注當下就可以產出極致的結果,正念可以產生奇跡。
既然正念有此神力,那麼我們要如何修煉呢?
首先,在」道「這一層,要明白正念的先決條件是什麼?也就是進入極致專注當下狀態的條件是什麼?這個條件是「感恩」。因為一個人懂得「感恩」就意味著他能夠珍惜當下。只有懂得珍惜當下,才能專注當下。試想,一個不珍惜當下的人,如何讓他」專注當下「呢?就更談不上」極致專注「了。
其次,在」術「這一層,可以通過刻意練習冥想、記錄感受、禪修等,掌握修煉正念的方法。
閱讀完這本書,當天晚上,我做了一件事:晚飯後出門,一個人,慢悠悠地散步二十分鍾。不看手機,不戴耳塞,關注自己腳下每踩過的一步,感受自己行走在大地上的奇跡。偶爾腦海中,突然想到,我是在上海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城市中慢悠悠地散步,與周圍環境是那麼地格格不入。可是,那又如何呢?
❸ 魯迅的故事有哪些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個平凡的日子,卻誕生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物——魯迅。他的出生給紹興城(浙江省)東昌坊口的周家帶來一片歡騰。�
實際上魯迅的本名並不是這個,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給他取的。周福清是這個小康人家的大家長,這個小男孩出生的時候,他正在京城做官,當抱了孫子的喜訊傳到他耳朵里時,恰好有一位姓張的高官來訪,於是就給這小嬰兒取了個乳名叫阿張,學名是樟壽,字豫山。可是後來發現,「豫山」的發音和「雨傘」接近,容易引起笑話,也不太好聽,就又改為豫才。到了1898年的時候,他長大了,要去南京求學,又改名為周樹人。�
魯迅出生的年月正處於清朝統治即將瓦解的時期,其時黃昏氣息濃郁。保守落後的古老中國,被外國列強侵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聳立在北京城裡的愛新覺羅皇室的金鑾寶殿,也已經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就要走到了盡頭,在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新舊時代的大交替。�
魯迅所處的家庭正如同清朝的統治在一步一步走向衰敗,其輝煌已成為歷史,但是還沒有完全破落。周家原來住在湖南道州,本來都是種地的普通農民,後來不斷發家致富,有了很多土地,就成了大地主,再後來遷居到紹興,到魯迅這一輩已經是第14代了。�
紹興是我國東部近海的一座城市,也是古代文化最發達的地方之一。那裡河網縱橫交錯,土地肥沃,素來被稱為魚米之鄉。在城郊不遠處,有蘭亭、鑒湖、會稽山、大禹陵等古跡,是一個風光秀麗、山清水秀的旅遊勝地。紹興古代被稱為「報仇雪恥之鄉」。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國王勾踐曾在這里卧薪嘗膽,艱難地復國。後來這里又出了陸游、王思任這樣有民族氣節、頑強斗爭的著名人物。�
魯迅的家庭在當時的紹興來說,還算一個比較體面的家庭,還有水田幾十畝和一些房產,他的祖父在京城做官,是個豐衣足食的安康之家。他家的住宅是一所聚族而居的朝南的大宅院,一進大門,走過鋪著土板的天井,就是一個掛著「德壽堂」匾額的大廳,兩旁的柱子上,還寫著一副對聯:「品節澤明德行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從大廳進去,是一方塊天井,再往裡走。北面有幾間狹小的樓房,這是魯迅一家的住所。樓下兩邊的一間,是魯迅的祖母和保姆長媽媽居住的,東邊的那一間,用木板隔開,前半間是吃飯和會客的地方,後半間就是魯迅父母的卧室。�
這個家裡的頂樑柱是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進士出身,被皇上經過殿試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又被派到江西金溪縣做知事,在那裡當官的時候,因為與知府不和,終於被免職了。在這之後,不得不賣掉田產,到京城買了一個內閣中書的小小官職。�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給魯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魯迅有一定的影響。保姆長媽媽和魯迅朝夕相處,她是一個勤勞、朴實、善良的農村婦女,但也有許多迷信觀念,滿肚子繁瑣禮節。她喜歡給小魯迅講美女蛇的故事、「長毛」(太平天國的軍隊)的傳說,說得繪聲繪色很能引起小孩子的興致。使幼年魯迅對誣蔑太平天國的宣傳產生了懷疑。�
還有一次,魯迅從一個遠房叔祖玉田老人那裡聽說,有一部叫《山海經》的書,上面有許多稀奇而好看的圖畫,他很想得到。雖然長媽媽不識字,但對小魯迅念念不忘的東西還是記在心上了。大約10多天或者1個月後,她探親回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他,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魯迅高興得全身都顫抖了,趕緊接過來,打開一看,啊!多麼怪誕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獸,龍頭的蛇,獨角的牛,三腳的鳥,還有那掉了頭還「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拿著盾牌與斧頭狂舞的怪物「刑天」……魯迅不禁在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這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感動了,使小魯迅深深地記住了勞苦人民的哺育。�
在魯迅幼年生活里留有深刻印象的還有一位先生,他就是魯迅最早的師父。據說魯迅生於舊歷8月3日,和「灶司菩薩」同天,出生那年又是閏年,而且出生時的胎包質地薄,俗稱「蓑衣包」。老人們都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少,將來一定有大出息,就怕難以養大。於是家裡人替他去向菩薩「記名」,就是說,報了名,算是「出家人」了。不僅如此,在不到1歲時,還把他抱到寺院,拜龍和尚為師,意思是舍給寺院了,但並非真的去當和尚。做和尚的人自己認為將來能成佛,很高超,但讀書人卻認為他們不會做官,無家無室,是下賤之輩,所以孩子拜和尚為師,鬼怪也就不來攪擾了。由此得了一個法名「長庚」,也就是長壽的意思。龍師父對人和氣,不教魯迅念經,也不教佛門規矩。從龍師父那裡魯迅得到他一些有益的啟示,所以直到晚年,還深情地懷念著他,並尊稱他為自己的第一個師父。�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是個很有才華的秀才,他對魯迅的管教是嚴厲的,同時也是深沉的。
雖然父親的愛是嚴酷的,但正是這種嚴酷的愛,和他在遠方的祖父的嚴格教誨,使魯迅在少年時代就已經博覽群書,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為他日後創造我們民族的文學藝術高峰,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7歲時,魯迅就被父親送進私塾。跟遠房的叔祖父周玉田學習《鑒略》,這位老人藏書很多,像繪圖本的《山海經》和《毛詩鳥獸草木蟲魚疏》這些印著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的書,最使魯迅神往。但是他的祖父認為孩子上學,應該先有一些歷史知識作為基礎,所以要魯迅讀的書,頭一本就是《鑒略》。他常說,這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
後來魯迅又去和另一個性情乖僻,也是本家遠房叔祖輩的周子京學習。這個人因為屢試不第,神經有一點不正常了,他曾經把「蟋蟀」解釋為「虱子」,被族裡的人笑話。因為這個奇特的解釋,魯迅就從那裡退學了。這兩個私塾都在周家合族而居的新台門里。�
12歲時,魯迅離開新台門,到紹興城裡最著名,也是最嚴厲的三味書屋學習,讀的是《四書》、《五經》一類。他的老師是有名的方正博學的老秀才壽鏡吾先生。�
先生對魯迅很好,有一次魯迅家裡的人病了,要用10年的陳米來做葯引。魯迅正為此大費腦筋的時候,壽鏡吾知道了,第二天就身穿長衫,背了一袋陳米到魯迅家裡來,使魯迅深受感動。�
他對學生的要求嚴格,教育方法還是封建的老一套,除了背書、聽書、習字、對課,不讓學別的,甚至不讓看有圖畫的本子,但活潑的孩子們往往背地裡不聽那一套。那時魯迅愛畫畫兒,用一種叫「荊門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孔孟的書沒讀成,畫的成績卻很不少,最成片段的是《盪寇態》和《西遊記》的綉像。�
小魯迅用壓歲錢為自己買書。特別是他心愛的畫譜、畫冊。他最開始在皇甫庄見到《毛詩品物圖考》時,喜愛極了。後來他積攢了錢到書店去買到一部,愛不釋手,偶爾發現有點墨污或別的小毛病,就覺得不滿意,趕快拿到書店裡去換,換了好幾回。最後惹怒了書店的伙什,人家嘲弄地說:�
「這比姐姐的面孔還白呢,何必換掉?」�
這種刻薄的話曾使魯迅很生氣,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個少年對書的痴迷程度。當他買不起書的時候,就自己動手抄,他從小就有抄書和描畫的習慣,三卷《茶經》、《五木經》他都親手抄過。�
那時他還在祖父的指點下,讀了《西遊記》、《水滸傳》等小說,及其他許多古典詩詞。祖父給魯迅兄弟規定了讀詩的次序:「初學先誦白居易詩,取其明白易曉,味淡而永。再誦陸游詩,志高詞壯,且多越事。再誦蘇軾詩,筆力雄健,辭足達意。再誦李白詩,思致清逸。如杜之艱深,韓之奇崛,不能學亦不必學也。」在祖父的影響下,魯迅除讀了《詩經》外,還讀了《楚辭》及陶潛、李白、李賀、李商隱、溫庭筠、蘇軾、陸游、黃庭堅等人的詩。小魯迅聰明伶俐,很受長輩稱贊。有一年正月,那時他剛5歲,過年的時候大人們在廳里打牌,有一位長輩看他可愛,就逗他,問道:「你喜歡哪一個人打贏?」�
結果魯迅的回答出人意外,他說:「我喜歡大家都贏。」�
一句話引得大家都笑起來,連連稱贊他,叫他「胡平尾巴」。這是一句紹興話,意思是短小靈活,敏捷利落。�
魯迅不僅聰明,而且勤奮。在三味書屋學習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早晨要去給生病的父親買葯,上學遲到了。老師批評了他,他很後悔自己的遲到,就在桌子的角上,用小刀刻了一個「早」字,用來警誡自己,從此以後他就再也沒遲到過。一直到晚年,魯迅還清楚地記得這件事,並且在一次閑談中告訴自己的親人。這生動地表現了魯迅自幼嚴格要求自己和認真學習的精神。�
魯迅的課本上全都是紅圈圈,就是老師在批改作業的時候,認為寫得好的。這是由於他思維敏捷,學習勤奮,讀書多的緣故。�
魯迅對什麼都充滿了極大的興趣,並且酷愛自然科學。他最喜歡的是一本上面帶有許多圖的《花鏡》書,這是他花了200多文錢買來的,裡面有許多寶貴的栽培經驗的知識,還強調通過人工培育可以改變植物的特性,宣傳「人力可以回天」的思想。�
可以這樣說,13歲以前魯迅的生活是無憂無慮幸福而快樂的,這如同百草園、三味書屋、安橋頭一樣美好。世界還未將黑暗和骯臟的一面展示給他,他還是個在溫暖與歡樂中過著士大夫家庭生活的少爺。他不知道這個社會除了衣食無憂,開心快樂,還是一個黑暗的人間地獄,更不知道自己會為推翻這個世界而沖鋒陷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