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現場
❶ 總是入不敷出,這樣的日子都不知道該怎麼過下去煩
那麼就努力點,提升一下自己,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找個能夠小有剩餘的工作。
最近在樊登讀書會聽書《人生效率手冊》,作者張萌來到現場。她說話語速很快,一看就是個連說話都講求效率的人,但我感覺有點喘不上氣來,跟不上她的節奏。
我本對自己要求不高,聽她講她的人生效率,覺得有點恐怖。她對自己太狠了,要求太嚴格了,她說她是CEO,帶團隊,自然不敢鬆懈。
看著她思維敏捷、邏輯清晰的講她高大上的《人生效率手冊》,說實在的,我心裡替她捏把汗,但凡有點成就的女人大概都要有點強迫症,非要把自己逼成一個女強人,凡事皆講求高效的女漢子。
她說話語速快,但聲音極其好聽,應該專業訓練過,人長得又秀氣、溫文爾雅,看起來倒像個小女人。
像我這種不努力、不求上進的人,對別人的努力勤奮還說三道四,我自知中國人的那點劣根性露小尾巴啦。
她講到為什麼畢業短短幾年,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就拉開了,十年二十年後同樣的起點,有的人已經高不可攀,有的人還是平凡如初,這就是人生效率帶給人的差別,日積月累,就成了質的突變。
我們大多數人每天過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的生活,得過且過,日復一日。
她的七個目標人物法,讓我覺得遙不可及,當然,我們普通人跟她這樣年紀輕輕的CEO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她的《人生效率手冊》,主要也是給年輕的想成就一番偉業的創業人士所講。
她把七個目標人物分高中低三等,可超越和不可超越的,高的人物目標是你夢想成為的那個人,比方張萌給自己定的這個目標是哈佛大學的創始人,她的終生理想是要開一所和她一樣最高端的培養年輕CEO的學校。
中間的目標人物是你5到10年能超越的1~3個人,最低的是你一兩年內可能會超越的1~3個人。
她定期在這畫小人兒,這些人一旦超越了,可以隨時更換,並且這些人身上所有優秀的特質,她要作具體分析,有平行和交叉之分。
七個畫小人法牛吧,她所說的那些人物,我一輩子都望塵莫及,我想來想去,我大概能超越的,只有自己。
第二部分是時間效率,這部分說起來更驚人,她每天4點起床,11點睡覺,大概只有四五個小時的睡眠。她還帶動她的團隊和粉絲倡議早起,並且計劃早起要具體做什麼。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夜貓子,晚睡很喜歡,但是早起真的很難。
這么少的睡眠,我不禁為她的健康擔憂,樊登也有同感,詢問她要不要這么拚命,她肯定地說創業初期不努力不行,有那麼多的人需要她,期待她,她必須不斷的輸入新的知識提升自己。
她說每年也給自己安排兩個假期,五一和過年放兩次大假,手機都可以不接,所有工作的事情一概放下,這是一個連休假也很講求效率的小女人。
她說她的母親是她一生最崇拜的人,母親是個出色的企業家,今年60歲,腰圍一尺九,長發披肩,活的美美的,60歲還能活成個美人兒,事業還卓有成就,可謂女人的典範。
我對這個比較感興趣,我五十有五,越來越肥,怕老,怕丑,怕記憶力衰退,怕變成笨蛋,同是女人,好生羨慕。
我很好奇,特意到網上搜了一下,想了解一下她母親的生活方式,然後看看照片,欣賞一下芳容,可惜沒有搜到。
張萌說,她的母親作為企業家,每天應該特別忙,應酬也很多,但是母親每天六點都准時回家吃飯,吃完飯三口人在一起讀半小時書,然後結合實際談談對這本書的感想。
她年紀小,很幼稚,談不出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不管她說什麼,她的父親母親從來不打斷反駁她,都是鼓勵她繼續說下去,日積月累,她的口才和思想大概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樊登覺得這種親子讀書法特別值得推廣。
張萌為了實現能當個北京奧運會志願者的夢想,在浙大名校毅然退學,這在中國絕對先例,小妮子很有魄力。
第二年她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遂了她當志願者的夢。
我想作為她的母親,對這種大膽看似有些荒唐的行為,沒有極力反對和制止,對女兒所有的決定都予以理解和尊重,在這一點上就能看出,這個母親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獨特和高明。
換作尋常的母親一定會暴跳如雷,「抽什麼瘋啊!神經病!不許退學!」張萌的時間管理講求記錄和列表,每天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寫下來,規劃好時間,然後逐項完成。
大多數人會說我有的是時間,或者我的時間都被領導安排,沒有自己可利用的時間,這種狀態其實更需要時間管理,做好時間管理才能更好的發展自我,否則永遠是一個碌碌無為沒有進步的人。
第三部分是她的效率手冊,她強調四點。一是每天給自己定一個小計劃,寫出最主要的三件事,寫在白紙的左側,右側寫它的實施情況,然後分析計劃與實際的差距原因。
其二是目標性法則,你對你所要實施的目標規劃每天要做什麼,比方我要當外交官,按照目標法則計算,我每天平均需要練習3到5小時的英語。
其三就是提升效率的番茄工作法,屏蔽即時的干擾,培養內心抗干擾能力,讓我們逐步養成迅速沉浸的習慣,我覺得就是我們所說的在正態的意念下,做好當下的這一件事。
其四是意志力延伸法,就是每次都只要求自己比上一次多做一點點,進步可以很微小,但是只要持續堅持。
❷ 郭德綱和王玥波誰的評書水平更高
誰的評書魅力更勝一籌?郭德綱與王玥波的技藝較量
在說書藝術的世界裡,王玥波憑借其獨特的見解和扎實的功底,贏得了一席之地。他自評的「親切」二字,不僅揭示了他的真實態度,也凸顯了他的親和力。說書,如同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之間游刃有餘的演員,王玥波在這方面的表現堪稱爐火純青,他如同劇中人與觀眾的橋梁,自然又得體地穿梭於故事與現實之間(王玥波處理第一人稱敘述與第三人稱敘述的轉換游刃有餘,讓人稱道)。
與那些缺乏情感起伏、場景生動的演員不同,王玥波的說書猶如一部活生生的戲劇,他不僅講述,更是在評析,用生動的故事和出人意料的笑料,為聽眾帶來了豐富的知識和獨特的體驗(王玥波的說書不僅有情節,更有深度,讓聽者如痴如醉)。他堅持在北京書館多年,每周數百人慕名而來,只為聆聽他的《水滸傳》,其中翠屏山一節,更是讓觀眾感受到了王玥波自創的樂趣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王玥波的現場說書,無論是《水滸傳》中的經典章節,還是冷門知識,都能引發聽眾的共鳴)。
開始時,我曾傾向於認為說書只需快意恩仇,但王玥波的細膩剖析和對人物的深入挖掘,卻讓我發現,這種「刨根問底」的方式,反而更能激發作品的深度,使耳熟能詳的故事煥發出新的光彩(王玥波的剖析方式,打破了傳統說書的框架,賦予了人物更豐富的內涵)。
評書的魅力並不僅僅在於語言,王玥波的身段表情和現場感染力,更是手機聽書無法比擬的。他的說書節奏變化多端,既有舞台藝術的張力,又不同於有聲小說的單一形式(現場的王玥波,通過肢體語言和節奏變化,將評書的藝術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評書,作為一項舞台藝術,往往被忽視了其本源的互動性和現場感。然而,王玥波的每一次說書,都在提醒我們,評書的魅力源於舞台,源於那些無法復制的現場體驗(王玥波將評書藝術回歸舞台,喚醒了人們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尊重和熱愛)。
從《聊齋》到《劍俠圖》,再到《水滸》和《大隋唐》,王玥波的評書世界,是一次次的藝術探索和心靈觸動。無論是郭德綱,還是王玥波,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評書藝術的精髓和魅力(王玥波的評書旅程,猶如一部跨越時空的藝術長卷,讓人回味無窮)。
❸ 養生知識講座一般多少錢一堂
你好 這個要看當地物價的!也可能會是友情講座!一般2000元一次
❹ 華為智能音箱在HDC體驗館大放異彩,一聲令下,擁抱智慧生活
9月10日,2020華為開發者大會在東莞松山湖盛大開幕,吸引了眾多開發者前來參會。會議現場,華為設置了龐大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館。華為智能音箱展區憑借其出色的音質、豐富的音頻內容和全面的場景交互能力,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
在智慧音樂體驗廳和智慧聽書體驗廳,華為Sound X和華為AI音箱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華為Sound X在智慧音樂體驗廳以其立體聲組合的澎湃聲浪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即便在嘈雜的展會現場,Sound X立體聲組合依然能夠提供沉浸式的聽音體驗。作為華為與高端音響品牌帝瓦雷聯合研發的產品,Sound X的音質自然無可挑剔,而且在體驗、曲庫等方面也有許多亮點。遊客們可以通過現場演示和引導,體驗到DLNA、一碰傳音、歌單同步、歌詞海報分享、音效選擇等多種音樂特性。
而在智慧聽書體驗區,華為AI音箱2以其豐富的內容生態吸引了人們的注意。華為終端雲服務與喜馬拉雅、蜻蜓FM、樊登讀書會、寶寶巴士等眾多頂級音頻平台合作,為華為AI音箱2等產品提供了超過1億的有聲節目,包括兒童故事、人文、戲曲、公開課和相聲小品等多個品類,由700萬+大咖主播、10萬+首兒歌故事和300+名師精品課程等精選內容組成。
華為智能音箱品類作為HDC大會華為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與華為音樂、華為智慧屏跨端互聯的無限可能。通過華為AI音箱App導入聯系人後,用戶可以語音查詢日歷App中的待辦事項或向手機中添加日程安排。華為Sound X、華為AI音箱2等全系智能音箱產品均支持HiLink智慧家居控制,能夠對100+品類的2000多款認證產品進行聲控操作。
在HDC 2020大會期間,華為智能音箱產品受到了與會開發者的廣泛好評。這些音箱不僅擁有豐富的有聲內容和千萬曲庫資源,而且成為全場景智慧生活的語音入口,讓用戶能夠輕松控制海量智能家居和多設備終端。未來,華為將繼續打造更智能、更有溫度的音箱產品,接入更多有聲內容,連接更多智能終端,為消費者帶來更高品質的聲音體驗,迎接全場景智慧生活的到來。
❺ 評書的發源地
北京評書是評書的發源地。北京是天子腳下,帝王都城,文化氣息相當濃厚。過去許多評書藝人常去紫禁城中華門外的茶館,因為傳遞文件,等待召見的外地官員常在茶館里坐著聊些軼聞趣事,有心的藝人便記錄了下來。北京評書描繪細膩、生活內容考究。
最近我有幸和北京評書的連派繼承人連麗如進行了一次近距離的交流。她穿著中式對襟衫,雖兩鬢蒼蒼,卻中氣十足。說起北京評書來如數家珍。她說,北京評書的種類有袍帶書和短打書。前者偏重歷史,講騎馬打仗,如《東漢演義》、《三國演義》、《明英烈》等;短打偏重武俠,有《三俠五義》、《雍正劍俠圖》等。
書館消失殆盡
北京評書人才斷檔
連麗如說在她父親連闊如那個年代,北京有100多個書茶館,到了她說書的時候還有40多個,每個茶館一天說兩場,得有多少評書藝人啊。可現在難覓書館蹤影。現場說書和電視廣播里就是不一樣,用她的話來說就是滿堂精氣神兒,聽眾只要進來,她就能把他給說住。現在的聽眾都是電視廣播評書培養起來的,他們沒到書館聽過書,沒有這個習慣。
連麗如前年辦了個月明樓書場,來聽書的99%是年輕人,最大的是40多歲。他們文化素質很高,都說:「現場評書原來那麼好聽啊。原來陪客戶喝酒,現在在書館抿茶聽書,接觸中國古典文化,很愜意。」一個來自鞍山的大學生,每次開書必到,他說自己從小愛聽評書,但都是通過電匣子聽的,現在才明白真正的評書是這樣的。連麗如感到非常欣慰。但是書場辦了四個月後,最後停演。「10元一張票,客滿了才賣 500塊,與書場三七分,演員才得350元。要是只有十位聽眾呢?」連麗如很無奈。田連元到月明樓聽完連麗如的書,感慨道:「你這純粹是奉獻。」
連麗如的努力還受到一些人的指責——開書館是歷史的倒退。連麗如覺得此觀點非常荒謬,因為評書是在實踐中提高的,在電台,一句句寫下來,照著念,那不是什麼本事。評書語言是活的,只需記住一個框架、梗概,在說書時,隨時根據觀眾的反應來即興發揮。只有在現場才能真正談得上把評書繼承下去,只有在現場演員才能長能耐。「世上藝術千萬種,惟有評書最難學」。
連麗如沒有正式收過徒弟,她說:「如果有愛好說書的年輕人向我求教,我就會毫不保留地講授。但我覺得收徒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學評書很難,不但要有天分和興趣,還要精通歷史文化,這是個綜合素質。而且評書後繼乏人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書館的消失,觀眾在書館里聽書,新人在書館里練藝,沒有書館就沒有評書啊。學評書很苦,要耐得住寂寞。跟我學評書,我怎麼保證他的生活呀。就說電台錄音,一段200元,我還算是高的,對於新人呢?改編沒有改編費,照本宣科也就習以為常了。怎樣往下傳,我不知道。」照連麗如這樣說,如果在她之後沒有繼承人的話,冠絕一時的連派評書就會消失,這也意味著北京評書的消亡。
目睹種種之怪現狀
評書的難以為繼與評書工作者的浮躁、不負責任也大有關系。連麗如嘆息道:「說到這,我挺傷心的。」現在評書書目很多,有些粗製濫造,電台要,演員就倉促上馬。前輩藝人有的一輩子就說一部書,那是一生心血的凝結。而現在動輒上百部,難免魚龍混雜、參差不齊。
鞍山一家電台讓連麗如去錄《水滸後傳》,她認為故事離奇,沒有根據,斷然拒絕,給多少錢也不錄。
電台電視台的評書節目有的質量很低,策劃大搞人際關系,評書編輯未認真審查。這樣的節目怎能征服觀眾?
電視評書發展進入死胡同。有些人建議:說書時,談到長江,就配上長江的畫面。連麗如感到很氣憤:配畫面那是解說。評書就是門語言藝術,一張嘴就要能說出長江奔騰的氣勢。她談到自己在沈陽電視台錄制評書時就要求帶觀眾,當時負責人很猶豫:「不行吧?」「怎麼不行,對著鏡頭說,給我多少錢,我都沒有感情。」不僅如此,她還要求她的聽眾要有一半是年輕人,調動不了年輕人,藝術是不能前進的。事實證明效果非常好。她不信電視台把書館的場景原封不動地錄下來,充滿互動情境的評書會沒有人看?
大廈將傾 一木難扶
 20多年來,連麗如在愛人賈建國的幫助下,整理出200多萬字的評書手稿。她說這輩子最為感激的就是他的愛人,犧牲自己的事業全力支持她。她先後在電台、電視台錄制了《東漢》、《三國》、《隋唐》、《明英烈》及《雍正劍俠圖》等幾部大書,得到聽眾好評。
她對我說,現在能說北京評書的人寥若晨星。雖然她帶著幾個學生,但他們的文化水平還跟不上趟兒,而且光說書掙不到錢,沒有書場闖練,他們的藝術也無法提高。她說現在愁的是沒書場,北京只要有幾個書場,各地來的名演員輪流上陣,評書就能「站」起來,但現實很殘酷。
「這不是我的錯,我一個人不能扭轉乾坤。我現在在收集過去報紙上關於我父親的一些文章。此外,北京評書大家李鑫荃先生在臨終前把他所有的短打書傳給了我。在他老人家重病癱瘓在床時,還教給我《雍正劍俠圖》,我已經把前半部錄完了。還要感謝的是清史專家朱家先生,他年近九旬病重期間,囑咐家人:『十點以後的電話不用告知他,但連麗如打的電話一定告他,因為她準是遇到難題了。』老爺子知道我在說《雍正劍俠圖》。李鑫荃說書時沒弄懂『敖龍』這個詞是什麼意思,讓我問朱先生,朱先生在病危期間告訴她『敖龍』就是馬褂,這是滿漢之間的名稱,由此可知說書人需要往肚子里裝多少學問。我正在做我力所能及的一些事,這不是一個人成名不成名的事,我覺得我肩負著這樣一個使命,肩負著眾多前輩的囑托。」
「我曾爭取將評書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的戴宏森呼籲了,但其他專家卻認為評書很旺盛,電台電視台隨處可見啊。我想如果讓專家坐在書館里聽兩次書。『多好的藝術呀』,一問,沒有傳人了。我老了,今年64歲了,我還能說幾天,我一人無回天之力啊。」
牆里開花牆外香
上個世紀90年代,藝術出國比較熱。1993年,連麗如開始向海外推廣連派評書,先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現場說《三國》和電視台演播《三國》、《水滸》、《紅樓夢》、《聊齋》、《鹿鼎記》等,引起當地華人的很大反響。一場書說完,他們追著連麗如問:「連女士啊,後面怎麼樣啊?」馬來西亞華語文化尤其濃厚,各地都有三國演義協會,並且《三國演義》成為全民必讀書目。她自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滿了欣喜,甚至有心在國外也辦書館。2002年,她又到美國,先後在哈佛、麻省理工等十幾所大學演講評書文化,使人們通過評書,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年輕人開著車送父輩去聽評書,大多出於孝敬,因為他們出生在美國,一點中國文化的底蘊也沒有。但這些年輕人第一次聽了她的書後,高興得不得了:「媽媽,明天什麼時候過來聽啊?」連麗如說外國人聽評書聽得如醉如痴,讓她感到意外。相比之下,國內的評書市場卻非常冷清,這讓她有點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