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應孕而生
❶ 有聲小說簪中錄里的歌曲有哪些,尤其是片尾曲
有聲小說簪中錄里的歌曲有:《最是李商隱》《入夢》《相思局》《孤獨的腳印》。這四首歌都有作為片尾曲的劇集。
《最是李商隱》演唱:董貞 作詞:李商隱【唐】 作曲:董貞 編曲:趙博 縮混:馬濤
《入夢》演唱:橙翼,作詞:墨大箏, 墨明棋妙,作曲:bear。
《相思局》是音頻怪物2011年推出的一首單曲,由顧盼依然、五子作詞,歌曲翻唱自周傑倫的《青花瓷》。
《孤獨的腳印》演唱:吉俁良
其實有聲小說是一般的音頻文件。它在播放器裡面播放的時候可以調節播放速度,可以自動記住播放的停止時間,以方便「閱讀」。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已經很少有時間坐下來認真讀書了,於是就有人突發奇想把書朗讀出來然後在錄音,給想讀書的人「聽」書,這就成了有聲小說。
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聽書也孕育而生,移動聽書讓現代人隨時隨地的收聽有聲小說。同時,可供用戶們選擇的收聽有聲小說的載體也越來越多,如:喜馬拉雅、閱耳聽書、懶人聽書。
代表作
1.星辰變有聲小說
《星辰變》作者:我吃西紅柿 播音:原野
修真小說,多是修煉金丹,修煉元嬰。
番茄本書,將描述一個理想中的仙俠世界,與眾不同。至於修煉之法,更是前所未有……
是否精彩,一切看了便知。
2.凡人修仙傳有聲小說
《凡人修仙傳》作者:忘語 播音:大灰狼
凡人修仙傳是忘語所撰的一部仙俠小說,連載於起點中文網。小說講述了一個普通的山村窮小子,偶然之下,跨入到一個江湖小門派,成了一名記名弟子。雖然資質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計修煉成仙。
3.斗破蒼穹有聲小說
《斗破蒼穹》作者:天蠶土豆 播音:蠟筆小勇
斗破蒼穹漫畫以天蠶土豆的小說《斗破蒼穹》為劇本,由任翔主筆創作,為熱門網路漫畫之一!
在這片茫茫天地間,存在著一些天地異火,或許是天降隕石中心所攜帶的那簇火苗,也或許是火山深處,被鍛燒了千百年的的熔岩地火……這些異火,威力比由斗氣催化而出的火焰要更強橫得多,煉起葯來,還能提升丹葯的葯力,不過,這些天地異火都極為狂暴,平日難得有緣相見,而且就算見到了,也極難將之納為己用。
且看我們的「廢物」主角怎麼一步一步吞噬異火,問鼎天下!
❷ 孕婦用耳機聽歌,聽書對寶寶也會起到胎教作用嗎
答:當然有好處了,但要聽輕音樂,對胎兒有好處。每日能定時做最好,這樣胎兒會養成按時聽的習慣和生物鍾反應(條件反射),一般每日早晚各一次,或在上午、下午空閑時各做一次。每次20分鍾左右,最好按固定程序來做:
①選好音樂:把錄音機或CD機、VCD機放到離孕婦身體1米以外的地方。注意不要離得太近,以免遭電磁波輻射。將音量調到適當高度,要以聽著舒服為度。為了讓胎兒熟悉所聽音樂,可以將一段音樂反復放多天;最好一段時間內放同一種旋律的音樂,不要過於雜亂,以免胎兒不好適應。國外專家認為,讓胎兒在一段時間內反復聽同一首曲子很有好處,不僅能使胎兒熟悉音樂,對音樂產生興趣,而且能使已有記憶力的胎兒記住樂曲。曾有不少報道提到了學會樂器的兒童,沒經過學習,突然就能奏出胎兒時聽過的曲子的事,如前蘇聯著名小提琴家科更的兒子,4歲學會拉小提琴後,有一次不經意間奏出了他胎兒時父親天天在練習、母親為父親天天伴奏的一支樂曲,這首曲子他出生後並未學過。可見胎兒對熟悉的音樂是有一定記憶力的。
②孕婦為自己選擇一個舒適的姿勢坐好:最好取半坐姿勢,或者靠在沙發上,最好不要平躺下,以免胎兒活動不方便。然後輕輕拍拍肚子,說一聲「寶寶,我們聽音樂啦」。讓胎兒做好准備,這樣也可讓熟睡的胎兒醒來,一般養成了習慣,胎兒在這個時間就不會睡著。孕婦要注意放鬆全身,讓呼吸保持輕松自然、通暢。
③靜靜地、安適地、內心愉悅地聽所放的音樂:最好能摒除雜念,也不要受周圍聲音的干擾,能入情入境,讓自己完全沉浸在音樂所表達的意境和音樂的節奏之中,然後隨音樂充分發揮想像,如隨音樂走進寧靜的山谷,隨音樂呼吸著清晨山間清新的空氣,隨音樂想像開滿鮮花的原野,隨音樂感受歡快的舞蹈。聽音樂時還要關注胎兒,想像帶著愛意與胎兒一同徜徉在美麗的大自然中,欣賞著美,等等。
如果有可能,建議孕婦在外出郊遊時,也帶上錄音機、CD機或DVD機,配合所見的郊外風光聽相應的音樂,這樣孕婦能更加心曠神怡、氣血暢快。讓胎兒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中感受音樂的美,效果也會更好,這能增加胎兒的靈氣。
孕婦唱歌有什麼好處。
音樂胎教也包括孕婦唱歌給胎兒聽。孕婦如能經常對胎兒哼唱優美的歌曲,或跟著音樂哼哼曲調,胎兒的音樂素養及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會得到更好的提高。因為孕婦唱歌時身心會處在比被動聽音樂更活潑、愉悅的狀態,歌唱會使她肺活量增加、全身氣血更順暢、細胞更活躍,這對胎兒是極有好處的。
搖籃曲是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的愉悅胎兒、安撫胎兒、催胎兒入眠的歌曲,孕婦給胎兒唱搖籃曲是一種很好的傳統胎教方法,有條件的孕婦最好能學一些搖籃曲,經常給胎兒唱唱。
❸ 有聲小說錄音有什麼優勢
有聲小說作為有聲讀物存在已久,但在國內真正崛起不過20年。在過去20年中,青雪、艾寶良、周建龍等一批優秀演播人員在有聲小說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天方聽書、懶人、喜馬拉雅、酷聽、荔枝、蜻蜓等有聲平台,對中國有聲事業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前10年裡,各平台幾乎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一定的合理模式,每個平台的定價標准也不統一,最流行的做法就是會員收聽制。期間,低價惡性競爭現象時有發生,各平台都在爭搶聽友。這種現象導致一些平台無法生存被淘汰出局。後10年裡,有聲界的中流砥柱們開始摸索發展模式,特別是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收聽類APP風生水起,有聲讀物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於是,有聲小說產業鏈迅速形成;這條產業鏈大致包括平台、作者、演播人員、後期製作甚至美工宣傳等等。
按理說,有聲界飛躍發展的大好時機已經來臨,可是,實際是怎樣的呢?12月2日,在首屆全媒體有聲讀物互聯網應用高峰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曾志華教授發布了《有聲讀物播讀評價體系建立報告》。據介紹,目前的網路「聲」態環境有喜有憂,喜的是網民人數持續攀升,聽書用戶增長迅猛,憂的是播讀中存在創作稱謂混亂隨意,門檻設置隨性過低等現象,同時播讀水平良莠不齊,評價標准粗糙空缺。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健全一套有聲讀物的播讀評價體系,以適應飛速發展的中國有聲讀物市場。從中可以看出,目前有聲小說界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價格標准,各平台都有自己的價格體系,而大部分正如曾志華教授所說,「播讀中存在創作稱謂混亂隨意,門檻設置隨性過低等現象,同時播讀水平良莠不齊,評價標准粗糙空缺。」門檻設置隨性過低可以說是普遍現象。就目前而言,如果不是老資格有名頭的播講人,每小時錄播費基本不超過80元(稅後),大部分都是40-60之間。試想,滔滔不絕一個鍾頭僅得這么低的報酬,誰還會聲情並茂去演播?奔著錢去的話,當然是照本宣科有啥讀啥,結果,這種狀態下錄出來的東西小說不像小說,倒像是在教大家認字。
❹ 胎教可以不把手機放肚子上嗎
音樂胎教的時候不能把手機放在肚子上的,拿遠一點,聲音不要太大,以免影響胎兒聽力發育和休息。還可以給寶寶說話、講故事、唱歌等胎教,每次胎教時間不能太長,以免打擾胎兒休息。
你完全是可以直接把手機的喇叭打開,然後就是遠遠的聽著就是可以的,放在肚子上是有輻射問題的。
因為手機是有輻射的。胎教是指直接作用域胎兒,使胎兒受到良好的影響。准媽媽通過對腹部的刺激來觸摸寶寶,給寶寶聽音樂,用光來刺激胎兒的視覺,常和胎兒對話等都是直接胎教的方法。一般從孕24周開始比較合適,最早也要胎兒四個月大,因為從四個月開始胎兒聽力才足夠成熟。
胎教用什麼工具
1、音箱
音樂胎教時建議用音箱進行外放,同時音箱距離孕媽1-1.5米為宜,每天兩次,每次10~15分鍾,音響的強度55~66分貝,也可以選擇准媽媽給寶寶唱歌的方式,可隨著播放的音樂哼哼,也可以自彈自奏自唱,如《搖籃曲》等。
2、胎教書籍
孕婦及家人用文明禮貌、富於哲理和韻律的語言,有目的地對子宮中的胎兒講話,給胎兒期的大腦新皮質輸入最初的語言印記,為後天的學習打下基礎,稱為語言胎教。
語言胎教時孕媽不僅可以以聊天的方式來進行胎教,也可以用書籍,可以看書、念書、聽書等。
3、運動器材
運動胎教時,會需要用到一些胎教器材,比如:瑜伽墊、瑜伽球等,具體藉助的器材也需要根據不同運動方式選擇,但是列舉的這兩種器材都是常用的。
❺ 飲食文化論文
飲食文化論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們就知道了這句話。人雖然作為高級動物,但仍需要與普通動物一樣:「吃」。所以,零零總總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美食也孕育而生,從古至今,長盛不衰。飲食行業也成為三百六十行常展長新的行當,而飲食業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說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種「吃」的文化。
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有著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傳情的特點。所以也就使得中國傳統的飲食美食都「食出有門」如中華飲食文化理論奠基人??孔子的《論語》中就有關於飲食「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的論述。直至兩千年後的今日,仍具有極高的理論指導性。中華茶道始主??陸羽認為茶道在中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幾乎與酒等量齊觀,他曾遍訪名茶產區薦評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級。中華食文化之聖??袁枚其《隨園食單》經歷五十年才寫成,成為中華飲食史上光前裕後之作,也有中華飲食文化「食經」的美譽。還有以味道治國的大臣??伊尹將飲食的「色、香、味、形」與治國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國若烹小鮮」之說。
由此,這就形成了我們傳統的飲食有「四重」的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過沒有?」足見飲食文化的地位。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
3、重味:中華飲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各種味道差異構成各種菜系的基礎。
4、重理: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正是由於中華飲食講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細,內容豐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鮮明,既兼容又特別,從古到今,歷代相傳又推陳出新。
不同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大而全的一貫作風,吃飯時自然是七大盤、八大碗,一是顯示了富足,二是擺足了排場;近而各地比吃、全國爭雄,最終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個不同的「高手」;說得雖有些低俗,但還是很能傳情達意的。
因此,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可以簡單概括成八個字:精緻、悅目、墜情、禮數。這八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系。
精緻;我們在得意時都喜歡在酒館、餐廳里點幾個精緻小菜,或自己做幾個精緻小菜來犒賞自己與親戚友人,而這時就需要吃出一種氣氛、品位甚至是文化來。飲食既然作為一種文化,一種「吃」的文化,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著 「精緻」。尤其是現在非常注重個人身體保健的現代社會,更是要求我們的飲食向精緻化發展,使飲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從而「吃」出文化來,避免和摒棄那種「過之屠門而大嚼」不雅行為和有損健康的不良習慣。
悅目;這是將「吃」的文化與內涵進行升華的高級階段,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時,更令人拍案叫絕和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令人悅目的美味佳餚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悅目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墜情;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因為菜系和飲食中蘊藏著各種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歡的飲食則抱著的是一種感激與贊賞。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
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為「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禮數;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是禮儀之邦,而這種禮儀與禮數也滲透到了飲食當中。而飲食講究「禮數」,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系。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數」中也講究著一種秩序和規范,比如在重要場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徵、來歷等等都體現著「禮數」。
我們談「禮數」,更應把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文明的邏輯起點。
飲食中的精緻、悅目、墜情、禮數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華飲食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用嘴「吃」出來了一種文化,一種濃厚的中華飲食文化,這種文化已經得以前仆後繼的不斷弘揚,已經影響到了我們自己和身邊,影響到了全世界的飲食行業。
❻ 3000字的飲食文化論文
寫作思路:可以從中國的歷史上的飲食文化進行追溯描述,從古至今的飲食的傳承與發展等等,比如「以和為美」與中國食文化,「意境美與中國食文化」等等。
正文:
食文化歷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就其內容來說非常廣泛,包括烹飪基礎理論、烹飪技法、食料食器、餐宴風俗、名廚名菜名樓以及「食文學」等。
中國食文化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系淵源流長,傳統審美思想滲透到食文化的整個領域。因為中國飲食早已超越了維持生存的作用,不僅是為獲得肉體存在的需要,而且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繪畫、音樂一樣有著豐富多樣的形式,以及深厚的審美意境和優雅的和諧美。從古到今,許多文人墨客通過撰文誦詠美食。
陸游的《鷓鴣天》、蘇軾的《老饕賦》、《豬肉頌》、《黃洲食詩帖》等。名畫《朝熙載夜宴圖》描寫了當時唐代餐宴的盛景。畫像磚《進食圖》生動地描寫了店小二送食的情景。這些是中華食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的典範。
「美」在中國傳統藝術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美」字的形成與食文化也有內在聯系。古人認為,好吃就為美。後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於「美」字採用了「羊大為美」的說法。「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甘,美也,從口含一」。字的構成上「美」字也是「大」字與「羊」字的結合體。
從類審美意識的歷史發展來看,人類對於美的感受是與味、聲、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開的,其表現形式是直覺化的,二者都是屬於自然感受的愉悅。美食所帶來的味覺的快感中已蘊含了美感萌芽。羊作為六畜之一,主要是使用,也是美味的象徵。
「羊大為美」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於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中國也有許多文學藝術作品將味覺與藝術鑒賞聯系在一起。如歐陽修:「近詩萬古硬,咀嚼苦難嘬,又是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六一詩話》),蘇軾:「成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送參寥師》)。人們也常用「余香滿口」形容優美的詩句,用「秀色可餐」來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和諧觀作為中國傳統辯證的思維方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審美根基。古人雲「天地之道而美於和」,「天地之美,莫大於和」。「和」字從「禾」從「口」,「以和為美」的傳統審美觀念同樣對中國食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傳統烹飪處處力求達到和諧的境地。
《周禮》中所說的「割烹煎和」,為「和」是貫穿烹飪全部過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調口」,他認為「故先王以土與金木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調口……聲一無聽,物一無聞,味一無味,物一不講」(《國語·鄭語》),史伯認為單一口味的菜餚算不上美味,只有各種味道和才是美味。春秋時齊國的晏嬰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來說明君臣和諧的道理。
其實,以和為美不但要求是味覺感官上的和諧而且也是與身體健康相統一。早在先秦時期,中國人就已認識到攝取食物時偏好某一種味道或攝食過多均會引起疾病。《周禮·天官》就講到,應該根據季節變化調節食物口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只有每天攝入的食物與自然氣候相調和,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古人雲:美食不如美器。菜餚與食器搭配生動地體現了「以和為美」審美的觀念。清代著名詩人袁枚,是廣集眾美的烹調愛好者。縱觀古今美食與美器搭配關系的一個精練總結。首先,人們很注重菜餚與食器在色彩上的對比統一的關系,沒有對比會使人感到單調,對比過分強烈也會使人感到不和諧。
如將嫩黃色的蛋羹盛在綠色的蓮瓣碗中,色彩格外清麗,產生了清爽悅目的藝術效果。還有,在紋飾上食的料形與器的圖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據菜餚掌故選用圖案與其內容相稱的器皿,如中國名菜「貴妃雞」盛在飾有仙女拂袖而舞圖案的蓮花碗中,會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善舞的楊貴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
次之,菜餚與器皿在形態上體現了和諧的追求。如人們把八珍湯盛在水晶碗里,湯色瑩澈見底,透過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
中國菜很注重調味適度,宴席也講究不同口味,不同菜餚與食器之間的相互搭配,有濃有淡,有甜有咸,色澤上對比變化,不但品種要多樣,食器的造型和色彩也豐富多彩。這樣,佳餚耀目,美器生輝,蔚為壯觀的席面美景便會呈現在眼前,才能稱之為美食。
意境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審美思想境界。中國食文化同樣具有蘊藉雋永,餘味無窮的意境美。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人們同樣重視菜的視覺形象所帶來的優美意境,來滿足精神上的快感和對現實生活的體味和享受。
許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過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創造意境,構成一種內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輞川圖》是唐代詩人和畫家王維的作品,被當時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輞川圖》小樣的拼盤。再如,在民間,各種歲時節令,婚喪嫁娶,生辰壽延等人們會做麵塑禮花蒸制、供奉、食用,如過年的「如意年糕」,婚禮上的「鴛鴦餅」等等,用來祈求幸福,平安。
民間藝人們用大紅、大綠等高純度色彩,自然隨意地塗出歡快、熱烈的氣氛。不但用筆潑辣帥氣,無拘無束,同時造型生動,圓實樸厚。表現了勞動人民自然質朴的審美意境。中華美食不但注重口,而且構思立意獨特,意味深長,注重所帶來的意境。現代許多高檔餐廳的菜名多以寫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麗,含意雋永深遠,充滿了詩情畫意。如把白菇擺在青菜上叫「金錢滿地」。
中國食文化歷史悠遠,名聲遠揚。中國食文化作為中華文明中一顆璀璨明珠,在世界上影響深遠,讓許多外國友人嘆為觀止。《易經·系辭上》講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從中國飲食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來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格局,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文明形態,這一無形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