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的概括大意
❶ 明湖居聽書的段落大意是什麼
第1段:琴師的演奏。
第2段:黑妞的演唱。
第3段:觀眾的議論。
第4段:白妞的出場。
第5段:白妞的演唱。
第6段:夢湘先生的評論。
原文:
話說老殘在漁船上被眾人砸得沉下海去,自知萬無生理,只好閉著眼睛,聽他怎樣。覺得身體如落葉一般,飄飄盪盪,頃刻工夫沉了底了。只聽耳邊有人叫道:「先生,起來罷!先生,起來罷!天已黑了,飯廳上飯已擺好多時了。」
老殘慌忙睜開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來是一夢!」 自從那日起,又過了幾天,老殘向管事的道:「現在天氣漸寒,貴居停的病也不會再發,明年如有委用之處,再來效勞。
目下鄙人要往濟南府去看看大明湖的風景。」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當晚設酒餞行;封了一千兩銀子奉給老殘,算是醫生的酬勞。老殘略道一聲「謝謝」,也就收入箱籠,告辭動身上車去了。
次日清晨起來,吃點兒點心,便搖著串鈴滿街蜇了一趟,虛應一應故事。午後便步行至鵲華橋邊,雇了一隻小船,盪起雙槳,朝北不遠,便到歷下亭前。止船進去,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亭子上懸了一副對聯,寫的是「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上寫著「杜工部句」,下寫著「道州何紹基韋」。亭子旁邊雖有幾間房屋,也沒有甚麼意思。
復行下船,向西盪去,不甚遠,又到了鐵公祠畔。你道鐵公是誰?就是明初與燕王為難的那個鐵鉉。後人敬他的忠義,所以至今春秋時節,土人尚不斷的來此進香。
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字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
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凈的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沸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
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卻有一層蘆葦,密密遮住。現在正是開花的時候,一片白花映著帶水氣的斜陽,好似一條粉紅絨毯,做了上下兩個山的墊子,實在奇絕。
出處:出自清末劉鶚的《老殘游記》中的《明湖居聽書》。
(1)明湖居聽書的概括大意擴展閱讀:
賞析:
《明湖居聽書》描寫民間藝人王小玉精妙絕倫的鼓書技藝,有「文章絕調」之譽。藝術上的成功,很赤濟呈度上得力於「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例如,在再三鋪墊、反復烘托之後,寫小玉登台說書:「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
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劉鸚十分善於通過「比喻(博喻)」使只可意會、難於言傳的聽覺形象轉換為具體可感、易於體會的其它感覺。
「聲音」「入耳」感到「伏貼」、「暢快」原是聽覺感知,但作者卻說成是「五臟六腑」感到「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覺得「暢快」。
寫白妞說書的精湛技藝 ,寫得非常成功。全文從寫作方法上看,襯托方法有其顯著特色:用動襯靜 ,環境烘托,蘊含狂熱觀眾,襯托說書魅力。說唱的聲音之美,並無實體形象。
全靠聽覺鑒賞,直接描寫很不容易,因而小說開頭落筆不凡,極力描寫戲園的盛況,聽書的很早就到了戲園。不過 10點,「園子里已經坐得滿滿的了」 。
11點鍾,許多官員也「陸續進來」,不到 12點 ,「前面幾張空桌俱已滿了」。其實,白妞說書是在下午1點鍾。聽書的人多。園內已經坐滿,但「不斷還有人來」。
因為人多 ,「看坐兒的也只是搬張短凳,在夾縫中安插」。老殘也是使了錢 ,「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聲音嘈雜。人們彼此招呼,高談闊論,說笑自如,嘰嘰喳喳,亂扯閑話。
❷ 明湖居聽書的文章大意
老殘來到濟南府(今山東濟南),在高升店住下。第二天上街遊玩,見那牆上貼了一張黃紙,居中寫著「說古書」三個大字,旁邊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不知是什麼事情。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明日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了,來聽書吧。」又聽得鋪子里板台上有人說到:「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去的,明兒書應該我去了。」一路行來,街談巷議,大半都是這話,心中很詫異。回到店裡向茶房打聽這件事,茶房介紹說:這說鼓書,用一面鼓,兩片梨花簡,名叫「梨花打鼓」,演說一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沒什麼稀奇,自從王家出了白妞、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崑腔小調種種腔調,運用到大鼓書的凋兒里,經過二三年工夫,創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調,「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她的說書,無不神魂顛倒」。明兒上午一點鍾開唱,如上午十點鍾去,便沒有了座位,要聽還要早去。老殘聽了茶房的話,也不甚相信,次日九點鍾便去明湖居聽書。
❸ 伏筆與襯托的區別
「襯托」的概念
常言道,「紅花還需綠葉配」,寫文章也是如此,為了突出主要事物,常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別的次要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表現手法就叫襯托。被襯托的主要事物叫本體,用作陪襯的次要事物叫襯體。
襯托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形式。
正襯,就是用與主要事物有類似點的事物從正面陪襯主體。例如: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現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將身一扭, 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魯迅《故鄉》)
這里是用美好的景物,來正面襯托英俊的少年閏土。
反襯,就是用與主要事物相反或對立的事物從反面陪襯主體。如《羚羊木雕》中用奶奶的明白事理反襯爸爸媽媽的不近人情。王維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用蟲鳥的叫聲反襯出山林的幽靜。
無論是正襯還是反襯,在運用中常表現為以景襯景、以景襯人、以景襯情、以人襯人、以動襯靜等多種情形,如上文所舉《故鄉》的例句是以景襯人,王維詩句是以動襯靜。
反襯和對比中的雙方都是相反、相對立的,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反襯的雙方一主一次,通過襯體的陪襯,來使主體的特徵更加突出鮮明。對比是把兩種相反相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對的兩個方面進行比較,雙方是並列關系,通過對比,使雙方的特徵更加突出鮮明。比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對比,而《春夜喜雨》中的「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是反襯,「黑」是「春夜」的主要特徵,而江船上的一點燈火更反襯出夜之黑。
我們在解答有關襯托的題目時,也應該具體地答出「用甲的什麼特徵從正面(反面)襯托出乙的什麼特徵」,而不能簡單地答「用甲襯托乙」。
「鋪墊" 的概念
鋪墊,也稱鋪敘襯墊,是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對次要人物、事物、事件進行鋪陳描述的一種表現手法。通俗地說,先描述的內容就是為主要內容做准備、打基礎、作陪襯,為主要情節蓄積醞釀氣勢。下面我們來了解幾種常見的鋪墊形式:
1,背景式鋪墊,即交代故事發生的原因或環境。如《皇帝的新裝》第一段極力描述皇帝如何喜愛新衣服,這就交代了他被兩個裝成織工的騙子所騙,最後光著身子舉行遊行大典的原因,為故事的發生作了鋪墊。文章中的環境描寫一般是為故事作鋪墊,背景式鋪墊使故事更真實合理。
2,襯托式鋪墊,即用次要情節正面襯托主要情節。如劉鶚的《明湖居聽書》主要表現白妞出神入化的說書藝術,但文章先寫琴師的彈奏和黑妞的演唱。倆人的精彩演出更襯托出白妞說書技藝的高超,為主角白妞的出場作了絕好的鋪墊。襯托式鋪墊使文章收到「水漲船高」的藝術效果。 3,反差式鋪墊,即鋪墊的方向與情節發展的方向相反。如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於勒》開頭濃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發了財」的於勒回來,如何對於勒的錢擬定上千種計劃,然後筆鋒一轉,寫全家人意外地發現於勒竟是個靠賣牡蠣為生的窮水手。這樣,前面的鋪墊與後面的情節形成巨大的反差,情節跌宕,意味深長,藝術效果強烈。
4,鋪陳式鋪墊,在抒情散文中,對景物的描寫、鋪排往往是為下文的抒情、議論作鋪墊。
鋪墊和伏筆都是為下文服務的,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1,從目的上看,鋪墊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卻在為表現主要人物或事件蓄勢;伏筆是為了對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節不引起讀者疑惑。
2,從形態上看,鋪墊是「顯性」的,對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濃墨重彩的描述;而伏筆是「隱性」的,往往一筆帶過。
3,從位置上看,鋪墊一般在文章開頭,伏筆常見於文章中間。
判斷一篇文章是否運用了鋪墊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據主旨判斷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 料往往是鋪墊,比如那些交代緣由、描寫環境、陪襯烘托、鋪陳渲染的文 字。但我們不能簡單的回答「用來作鋪墊」,而應具體地答出「為什麼內容作鋪墊」,這樣,你的回答就不會被閱卷老師「打折扣」了。
「伏筆」的概念
伏筆就是上文用看似無關緊要的事、物,對下文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預先作的某種提示或暗示,或者說是前文為後文情節埋伏的線索。它的好處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讀到下文內容時,不至於產生突兀疑惑之感。
現代文閱讀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查伏筆:
1,伏筆與照應。如「選文第⑤段中加橫線的句子為後文哪些內容埋下了伏筆?」(重慶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此題,就是要在文中找到與伏筆相照應的情節,再概括情節大意;有時,設題者也會要求為後面的情節找伏筆,或者找出文中的伏筆與照應。解答此類題目要注意:(1)「伏筆」是對「照應」的暗示,「伏筆」與「照應」互為因果;(2)「伏筆」與「照應」在文中的位置經常相隔較遠;(3)伏筆往往是一筆帶過,在沒有看到「照應」之前,貌似閑筆。
2,伏筆的作用。(1)單個句子的作用,可用「為下文……情節埋下伏筆」的句式回答。(2)伏筆手法的作用,可用「個性+共性」的格式回答,如「前面的伏筆和後面的照應更突出了豹子對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劇(個性),同時使文章更加精緻、嚴密,更加具有震撼力(共性)」(濰坊市2007年中考卷第15題答案)。
3,綜合分析。如「作者在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伏筆,請結合文章內容進行具體分析」(濰坊市2007年中考卷),解答時,應先找出文中的伏筆和與之相照應的內容,再分析伏筆手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