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鋒相對聽書
Ⅰ 手機懶人聽書裡面有什麼好聽的耽美文
我們不是分手了嗎 紈絝 針鋒相對 唐突美人 我是流氓我怕誰 與鬼為妻 難言之欲 不可抗力 幸福小孩劉小源 (懶人裡面耽美好文太多了,自己找找看吶)
Ⅱ 自律是一個人最好的修行嗎如何做到自律
松下幸之助說過“登峰造極的成就源於自律。”
什麼是自律?是指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拿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它也指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布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我想不知道自律的人應該很少吧,很多人之所以到現在也五一事無成的原因就是他無法做到自律。
很多事情很多理想目標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結果半途而廢,又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認知突圍》中有句話說:所有的懶惰、放縱、自製力不足,根源都在於認知能力受限。越自律,認知能力越強,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逐漸拉開的。一個人的自律中,藏著無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決定著你人生的高度。
自律的人並不是沒有七情六慾,他反而也會像大家一樣有貪婪,有想要放鬆,更多是他能夠懂得更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剋制自己所有的壞習慣,並且持之以恆地向著自己的理想目標前進。
和他們相處總能給人一種愉悅的感覺,雖然有時候他們也會覺得孤獨,但是成長的路上並沒有孤單。
因為有同樣的人在和他們一起進步。
不要否定自己的實力,你和別人的差距只差一個自律。
等你像他一樣堅持的時候,你也會有所收獲。
有些人總是看到了別人站在台上光芒四射的時候,就忽略了他們在背後所付出的努力。
殊不知在你每一句“明天做,放鬆一天沒事。”都在把你帶入退步的深淵。
從現在開始堅持自律,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Ⅲ 魯迅的故事誰知道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於紹興都昌坊口一個封建士大夫家庭,7歲啟蒙,12歲就讀於三味書屋,勤學好問,博聞強記,課余喜讀野史筆記及民間文學書籍,對繪畫藝術產生濃厚興趣,自此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他不囿於四書五經,多方尋求課外讀物,努力掌握歷史文化知識。紹興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特別是眾多越中先賢的道德文章,給魯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響。魯迅少年時代,祖父因科場案下獄,父親病故,家道從此中落。魯迅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變故,使少年魯迅飽受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認識到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魯迅母親魯瑞,農民的女兒,品格高尚,對魯迅影響很大。
1898年春,魯迅離開故鄉,滿懷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翌年,因不滿學堂的「烏煙瘴氣」,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他廣泛接觸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閱《時務報》,看《天演論》,深受維新思潮和進化論學說的影響,初步形成「將來必勝於過去,青年必勝於老人」的社會發展觀。
1902年,魯迅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官派赴日留學。他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後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習醫。因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於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課余「赴會館,跑書店,往集會,聽講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1906年,魯迅在事實面前,有感於國內同胞的愚弱,認識到改變國民性的重要,便毅然棄醫從文,邁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選擇了文學藝術,以筆作為自己救國救民的戰鬥武器。他參與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撰寫了《人之歷史》、《科學史教篇》、《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早期重要論文。魯迅認為,中國的嚴重問題在於人,不在於物;在於精神,不在於物質;在於個性,不在於「眾人」;要「立國」,必先「立人」,而「立人」的關鍵,在於個性的覺醒與精神的振奮。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回到祖國,先在杭州的浙江兩級師范學堂執教,擔任化學、生理學教員,後又回到故鄉紹興,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教員、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他一方面教書育人,培養青年, 一方面積極投身於辛亥革命。 他領導故鄉文學團體「越社」, 支持創辦《越鐸日報》。 1912年初, 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赴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職,不久,隨教育部遷至北京,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同時先後受聘於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擔任校外兼職講師。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魯迅深受鼓舞,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五四運動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積極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擊幾千年來的舊文化、舊思想、舊道德。1918年,他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小說通過象徵的藝術手法,無情地揭露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惡。此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姿態,創作了《孔乙己》、《葯》、《阿Q正傳》等許多小說和大量雜文、隨筆、評論,從而成為五四五四運動的先驅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1926年夏,魯迅離開北洋軍閥盤踞的北京,南下廈門,擔任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同時兼任國學院教授。1927年初,魯迅又轉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擔任了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同時兼任教務主任,一邊從事教育和文學創作,一邊投入新的戰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變發生,魯迅經受了腥風血雨的考驗,因營救學生無果,憤而辭職。在血的教訓面前,魯迅早年形成的社會發展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嚴厲解剖自己的思想,糾正了過去只信進化論的「偏頗」,從此,他的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起點。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
1927年10月,魯迅到了上海,從此定居下來,集中精力從事革命文藝運動。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他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許多革命社團。他主編《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許多刊物,團結和領導廣大革命的、進步的文藝工作者,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堅持韌性戰斗,撰寫了數百篇雜文。這些雜文,如匕首,似投槍,在反文化「圍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貢獻。他與共產黨人交往密切,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他以「竊火者」自喻,致力於中外文化交流,倡導新興木刻運動。他關心青年,培養青年,為青年作家的成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大陸新村寓所與世長辭,終年55歲。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年譜
一八八一年 一歲
八月初三(公歷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姓周名樹人,字豫才,小名樟壽,
一八八六年 六歲
是年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鑒略》。
其五六歲時,宗黨皆呼之曰「胡羊尾巴」。譽其小而靈活也。
一八八八年 八歲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當其病篤時,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詢其何故,答曰:「為妹妹啦。」
是歲一日,本家長輩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與焉。先生在旁默視,從伯慰農先生因詢之曰:「汝願何人得贏?」先生立即對曰:「願大家均贏。」
一八九二年 十二歲
正月,往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懷鑒讀。
在塾中,喜乘閑描畫,並搜集圖畫,而對於二十四孝圖之「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獨生反感。先生外家為安橋頭魯姓,聚族而居,幼時常隨母太夫人前往,在鄉村與大自然相接觸,影響甚大。《社戲》中所描寫者,皆安橋頭一帶之景色,時正十一二歲也。外家後遷皇甫庄、小皋步等處。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 十三歲
三月祖父介孚公丁憂,自北京歸。
秋,介孚公因事下獄,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出入於質鋪及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 十六歲
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父卒後,家境益艱。
一八九八年 十八歲
閏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
一八九九年 十九歲
正月,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對於功課並不溫習,而每逢考試輒列前茅。課余輒讀譯本新書,尤好小說,時或外出騎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歲
十二月,路礦學堂畢業。
一九零二年 二十二歲
二月,由江南督練公所派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於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一九零三年 二十三歲
是年為《浙江潮》雜志撰文。秋,譯《月界旅行》畢。
一九零四年 二十四歲
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
八月,往仙台入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一九零六年 二十六歲
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婚。同月,復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醫。
一九零七年 二十七年
是年夏,擬創辦文藝雜志,名曰《新生》,以費絀未印,後為《河南》雜志撰文。
一九零八年 二十八歲
是年從章太炎先生炳麟學,為「光復會」會員,並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
一九零九年 二十九歲
是年輯印《域外小說集》二冊。六月歸國,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化學教員。
一九一零年 三十歲
四月初五日祖母蔣太君卒,年六十九。
八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
一九一一年 三十一歲
九月紹興光復,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
冬,寫成第一篇試作小說《懷舊》,閱二年始發表於《小說月報》第四卷第一號。
一九一二年 三十二歲
一月一日,臨時政府成立於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招,任教育部部員。
五月,航海低北京,住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藤花館,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是月公餘纂輯謝承《後漢書》。
一九一三年 三十三歲
六月,請假由津浦路回家省親,
八月由海道返京。
十月,公餘校《嵇康集》。
一九一四年 三十四歲
是年公餘研究佛經。
一九一五年 三十五歲
一月輯成《會稽郡故書雜集》一冊,用二弟作人名印行。同月刻《百喻經》成。
是年公餘喜搜集並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一六年 三十六歲
五月,移居會館補樹書屋。
十二月,請假由津浦路歸省。
是年仍搜集研究造象及墓誌拓本。
一九一七年 三十七歲
一月初,返北京。
七月初,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同月亂平即返部。
是年仍搜集研究拓本。
一九一八年 三十八歲
自四月開始創作以後,源源不絕,其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魯迅為筆名,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掊擊家族制度與禮教之弊害,實為文學革命思想之急先鋒。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一九年 三十九歲
一月發表關於愛情之意見,題曰《隨感錄四十》,載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號,後收入雜感錄《熱風》。
八月,買公用庫八道灣屋成,
十月發表關於改革家庭與解放子女之意見,題曰《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載《新青年》第六卷第六號,後收入論文集《墳》。
十一月修繕之事略備,與二弟作人俱移入。
十二月請假經津浦路歸省,奉母偕三弟建人來京。是年仍搜羅研究拓本。
一九二零年 四十歲
一月,譯成日本武者小路實篤著戲曲《一個青年的夢》。
十月,譯成俄國阿爾志跋綏夫著小說《工人綏惠略夫》。
是年秋季起,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是年仍研究金石拓本。
一九二一年 四十一歲
二三月又校《嵇康集》。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二年 四十二歲
二月八月又校《嵇康集》。
五月譯成俄國愛羅先珂著童話劇《桃色的雲》。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
一九二三年 四十三歲
八月遷居磚塔胡同六十一號。
九月小說第一集《吶喊》印成。
十二月買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二十一號屋。同月,《中國小說史略》上卷印成。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一九二四年 四十四歲
五月,移居西三條胡同新屋。
六月,《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印成。同月又校《嵇康集》,並撰校正《嵇康集》序。
七月住西安講演,
八月返京。
十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論文《苦悶的象徵》。
仍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
是年冬為《語絲》周刊撰文。
一九二五年 四十五歲
八月,因教育總長章士釗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先生與多數教職員有校務維持會之組織,被章士釗違法免職。
十一月,雜感第一集《熱風》印成。
十二月譯成日本廚川白村著《出了象牙之塔》。
是年仍為《語絲》撰文,並編輯《國民新報》副刊及《莽原》雜志。
是年秋起,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黎明中學教員。
一九二六年 四十六歲
一月女子師范大學恢復,新校長易培基就職,先生始卸卻職責。同月教育部僉事恢復,到部任事。
三月,「三一八」慘案後,避難入山本醫院,德國醫院,法國醫院等,至五月始回寓。
七月起,逐日往中央公園,與齊宗頤同譯《小約翰》。
八月底,離北京向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
九月《彷徨》印成。
十二月因不滿於學校,辭職。
一九二七年 四十七歲
一月至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
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
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學各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辭職。
七月演講於知用中學,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學術講演會」,題目為《讀書雜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
八月開始編纂《唐宋傳奇集》。同月《野草》印成。
八日,移寓景雲里二十三號,與番禺許廣平女士同居。
十月抵上海。滬上學界,聞先生至,紛紛請往講演,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十二月應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之聘,任特約著作員。同月《唐宋傳奇集》上冊出版。
一九二八年 四十八歲
二月《小約翰》印成。同月為《北新月刊》譯《近代美術潮論》,及《語絲》編輯。《唐宋傳奇集》下冊印成。
五月往江灣實驗中學講演,題曰:《老而不死論》。
六月《思想·山水·人物》譯本出。《奔流》創刊號出版。
十一月短評《而已集》印成。
一九二九年 四十九歲
一月與王方仁,崔真吾,柔石等合資印刷文藝書籍及木刻《藝苑朝花》,簡稱朝花社。
五月《壁下譯叢》印成。同月十三,北上省親。並應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第二師范學院,第一師范學院等校講演。
六月五日回抵滬上。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藝術論》譯成出版。
九月二十七日晨,生一男。
十月一日名孩子曰海嬰。同月為柔石校訂中篇小說《二月》。同月盧那卡爾斯基作《文藝與批評》譯本印成。
十二月往暨南大學講演。
一九三零年 五十歲
一月朝花社告終。同月與友人合編《萌芽》月刊出版。開始譯《毀滅》。
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
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連盟成立會」。此時浙江省黨部呈請通輯「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先生離寓避難。同時牙齒腫痛,全行撥去,易以義齒。四月回寓。與神州光社訂約編譯《現代文藝叢書》。
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
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同月譯雅各武萊夫長篇小說《十月》訖。
九月為賀非校訂《靜靜的頓河》畢,過勞發熱。
同月十七日,在荷蘭西菜室,赴數友發起之先生五十歲紀念會。
十月四五兩日,與內山完造同開「版畫展覽會」於北四川路「購買組合」第一店樓上。同月譯《葯用植物》訖。
十一月修正《中國小說史略》。
一九三一年 五十一歲
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先生離寓避難。
二月梅斐爾德《士敏土之圖》印成。
同月二十八日回舊寓。
三月,先生主持「左聯」機關雜志《前哨》出版。
四月往同文書院講演,題為:《流氓與文學》。
六月往日人「婦女之友會」講演。
七月為增田涉講解《中國小說史略》全部畢。同月往「社會科學研究會」演講《上海文藝之一瞥》。
八月十七日請內山嘉吉君教學生木刻術,先生親自翻譯,至二十二日畢。二十四日為一八藝社木刻部講演。
十一月校《嵇康集》以涵芬樓景印宋本。同月《毀滅》制本成。
十二月與友人合編《十字街頭》旬刊出版。
一九三二年 五十二歲
一月二十九日遇戰事,在火線中。次日避居內山書店。
二月六日,由內山書店友護送至英租界內山支店暫避。
四月編一九二八及二九年短評,名曰:《三閑集》。編一九三○年至三一年雜文,名曰:《二心集》。
五月自錄譯著書目。
九月編譯新俄小說家二十人集上冊訖,名曰:《豎琴》。編下冊訖,名曰:《一天的工作》。
十月排印《兩地書》。
十一月九日,因母病赴平。同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師范大學,中國大學等校講演
一九三三年) 五十三歲
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
二月十七日蔡元培函邀赴宋慶齡宅,歡迎蕭伯納。
三月《魯迅自選集》出版於天馬書店。同月二十七日移書籍於狄思威路,稅屋存放。
四月十一日遷居大陸新村九號。
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
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時有先生亦將不免之說,或阻其行,先生不顧,出不帶門匙,以示決絕。
七月,《文學》月刊出版,先生為同人之一。
十月先生編序之《一個人的受難》木刻連環圖印成。同月「木刻展覽會」假千愛里開會。又短評集《偽自由書》印成。
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 五十四歲
一月《北平箋譜》出版。
三月校雜文《南腔北調集》,同月印成。
五月,先生編序之木刻《引玉集》出版。
八月編《譯文》創刊號。同月二十三日,因熟識者被逮,離寓避難。
十月《木刻紀程》印成。
十二月十四夜脊肉作痛,盜汗。病後大瘦,義齒與齒齦不合。同月短評集《准風月談》出版。
一九三五年 五十五歲
一月譯蘇聯班台萊夫童話《表》畢。
二月開始譯果戈里《死魂靈》。
四月《十竹齋箋譜》第一冊印成。
六月編選《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並作導言畢,印成。
九月高爾基作《俄羅斯的童話》譯本印成。
十二月編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上卷。
十一月續寫《故事新編》。
十二月整理《死魂靈百圖》木刻本,並作序。
一九三六年 五十六歲
一月肩及脅均大痛。同月二十日與友協辦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編》畢,即出書。
二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
三月二日下午驟然氣喘。
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為之選定《蘇聯版畫》。同月編《海上述林》下卷。
五月十五日再起病,醫雲胃疾,自後發熱未愈,三十一日,史沫特黎女士引美國鄧醫生來診斷,病甚危。
六月,從委頓中漸愈,稍能坐立誦讀。可略作數十字。同月,病中答訪問者O·V·《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又《花邊文學》印成。
七月,先生編印之《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出版。
八月,痰中見血。為《中流》創刊號作小文。
十月,體重八十八磅,較八月一日增約二磅。契訶夫作《壞孩子和別的奇聞》譯本印成。能偶出看電影及訪友小坐。
八日往青年會觀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
十七日出訪鹿地亘及內山完造。
十八日未明前疾作,氣喘不止。
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逝世。
Ⅳ 九天劍道的作品目錄
第一卷 楔子
第一章 天命劍主
第二章 九天劍歌
第三章 十年磨劍
第四章 血色淚衫
第五章 天劍下山
第六章 繁華江南
第七章 公孫少陽
第八章 初入賭坊
第九章 大戰賭神
第十八章情敵出現
第十九章青雲揚威
第二十章半招之差
第二十一章九天神雷
第二十二章冷月劍舞
第二十三章萬劍飛升
第二十四章天劍八強
第二十五章南宮飛揚
第二十六章父子之間
第二十七章青雲告白
第二十八章再游江南
第二十九章天上人間
第三十章知音難求
第三十一章洪江之上
第三十二章江中激戰
第三十三章贈伊青竹
第三十四章波瀾又起
第三十五章魔宮妖女
第三十六章霸道至劍
第三十七章傲家天行
第三十八章耶律欲仙
第三十九章三千青絲
第四十章白家聖子
第四十一章莫家如塵
第四十二章意念爭鋒
第四十三章光明佳人
第四十四章海中神殿
第四十五章逍遙書生
第四十六章六派會武
第四十七章搶奪之始
第四十八章五行迷蹤
第四十九章破陣之計
第五十章布壇破瓮
第五十一章何為劍修
第五十二章劍斬傲龍
第五十三章劍境四重
第五十四章無雙劍決
第五十五章東海倭寇
第五十六章各顯神通
楔子
第一章北赴白鹿
第二章魔宮聖女
第三章南疆情蠱
第四章聖女之戰
第五章青葉茶樓
第六章武都面聖
第七章太子北伐
第八章沙場點兵
第九章揮軍北上
第十章北蠻俘虜
第十一章神級交鋒
第十二章重整大軍
第十三章雪地遇襲
第十四章凶獸窮奇
第十五章雪山神虎
第十六章暗流涌動
第十七章贈君琴劍
第十八章重回天劍
第十九章天劍血祭
第二十章夢魘血刃
第二十一章天劍魔蹤
第二十二章眾矢之敵
第二十三章絕對機密
第二十四章劍境九重
第二十五章夜長夢多
第二十六章師徒大戰
第二十七章劍修之戰
第二十八章心魔劫現
第二十九章天劍血契
第三十章九天劍道
第三十一章命中註定
第三十二章今生無緣
第三十三章血狂劍魔
第三十四章歐陽芸寒
第三十五章魔宮密議
第三十六章魔神之決
第三十七章廣寒神女
第三十八章真假提親
第三十九章天劍使者
第四十章天南一方
第四十一章五行真訣
第四十二章戰魂斷魄
第四十三章天煞白虎
第四十四章岱宗對弈
第四十五章心魔再現
第四十六章我不是你
第四十七章天地神封
第四十八章天譴降世(上)
第四十九章天譴降世(下)
第五十章復仇聖女
第五十一章青雲破關
第五十二章悲哀天才
第五十三章再度閉關(第二卷完)
楔子
第一章品茶聽書
第二章武唐公主
第三章價高者得
第四章異象之謎
第五章做客天南
第六章武皇賜婚
第七章針鋒相對
第八章訂婚賀禮
第九章劍境大戰
第十章 北方大旱
第十一章 渡江北上
第十二章 光明神宮
第十三章 刁蠻聖女
第十四章 金牌打手
第十五章 天劍會武
第十六章 齊聚玄峰
第十七章 虛無一閃
第十八章 情敵出現
第十九章 青雲揚威
第二十章 半招之差
第二十一章 九天神雷
第二十二章 冷月劍舞
第二十三章 萬劍飛升
第二十四章 天劍八強
第二十五章 南宮飛揚
第二十六章 父子之間
第二十七章 青雲告白
第二十八章 再游江南
第二十九章 天上人間
第三十章 知音難求
第三十一章 洪江之上
第三十二章 江中激戰
第三十三章 贈伊青竹
第三十四章 波瀾又起
第三十五章 魔宮妖女
第三十六章 霸道至劍
第三十七章 傲家天行
第三十八章 耶律欲仙
第三十九章 三千青絲
第四十章 白家聖子
第四十一章 莫家如塵
第四十二章 意念爭鋒
第四十三章 光明佳人
第四十四章 海中神殿
第四十五章 逍遙書生
第四十六章 六派會武
第四十七章 搶奪之始
第四十八章 五行迷蹤
第四十九章 破陣之計
第五十章 布壇破瓮
第五十一章 何為劍修
第五十二章 劍斬傲龍
第五十三章 劍境四重
第五十四章 無雙劍決
第五十五章 東海倭寇
第五十六章 各顯神通
楔子
第一章 北赴白鹿
第二章 魔宮聖女
第三章 南疆情蠱
第四章 聖女之戰
Ⅳ 20200929聽書筆記:《D.H.勞倫斯傳》
有評論說,勞倫斯所有的寫作都是他個人生活的投射,他的全部作品都是經過修飾和渲染的自傳。這種說法沒錯,勞倫斯把個人經歷全都改頭換面寫進了小說。
1885年9月11日,勞倫斯出生在英國中部的伊斯特伍德,這是一個採煤村,周圍是礦井和農場,是現代工業和田園生活相互沖突的一個地方。19世紀末,礦井開始出現機械化設備,但煤炭開采還是一個工業化程度不高的行業。
勞倫斯是第一個把弗洛伊德那套精神分析方式用在自己作品中的英國作家,他就像通過這部小說進行自我診斷和自我療愈。《兒子與情人》中寫了莫雷爾夫婦(有的版本會翻譯為莫瑞爾),丈夫是礦工,妻子和丈夫性格不合,家中的大兒子去世之後,母親把感情放在小兒子保羅身上。保羅有了女友米莉安,米莉安想在精神上控制保羅,和保羅母親形成一種針鋒相對的情敵關系。我們能看出來,這就是勞倫斯的真實經歷。
勞倫斯人生的第二個關鍵詞是,性。
有了女朋友之後,勞倫斯對戀愛生活並不滿意。他在前兩部作品裡都寫到了性的苦悶,他需要一個能解救他的人。後來,這個人出現了,叫弗麗達•威克利,是勞倫斯的師娘。勞倫斯在諾丁漢上大學時,有位威克利老師,弗麗達是威克利老師的妻子。上學期間,勞倫斯沒見過這位師娘。到了1912年3月,勞倫斯拜訪威克利老師時,才見到弗麗達,那時,勞倫斯26歲,弗麗達32歲,兩人迸發出了天雷勾地火的愛情。
在《虹》以及之後的小說里,勞倫斯要去探尋小說人物的「原始力量」,揭示最深層的性沖動,這是以往的作家暗示過但沒有描述過的。但是,《虹》因為有淫穢描寫被查禁,那時候是1915年,這一年勞倫斯非常痛苦,他與羅素等朋友交惡,精神狀態不穩定,經常咆哮發怒。
在內心深處,勞倫斯也處於糾結中。勞倫斯說,他天生有雙重性,並不全然屬於男性,體內的男性因素和女性因素總是處於沖突中。熟悉他的人也說,勞倫斯是一個披著男人皮的女人。他的小說描寫男人與女人間殘酷、互相摧毀的沖突,他總是以爭斗的眼光看待兩性關系。一戰期間,勞倫斯住在英國時,和兩個人糾纏不清,一個是美國女記者埃斯特,一個是英國男青年威廉。
勞倫斯對男女之愛有一個執念,就是雙方要同時獲得身體上的滿足。對他來說,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因為患有嚴重的肺病,他處於一種極度疲憊的狀態,性能力急劇下降。他就把身體上的兩大疾病,分給了《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兩位男主角,查泰萊爵爺是性無能,護林工人麥勒斯是肺結核。在他最後的作品《啟示錄》中,勞倫斯說,人最熱切想要的就是生命的完整與和諧,最驚人的奇跡就是活著,最大的勝利就是鮮活、完美地活著。可勞倫斯一生與疾病糾纏,對他來說,完整和諧地活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勞倫斯最出名的小說《虹》《戀愛中的女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都與性緊密相關。性命這個詞,在他這里可能就要拆解成兩個字「性」和「命」。他說,以肉體形式活著,是鮮活的、人格化的宇宙的一部分。他的小說中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段落,勞倫斯會用說教的口吻來表達,現代文明對充滿生殖力的生命的壓抑。勞倫斯一輩子疾病纏身,20歲之前處於性壓抑狀態中,26歲遇到弗麗達,而後又為自己的性傾向糾結,為自己的性能力糾結,性是他小說的驅動力所在,也是讀者想在他的作品中探尋的東西。
勞倫斯人生的第三個關鍵詞是,游盪。勞倫斯26歲與弗麗達從英國私奔之後,此後18年都在歐洲大陸、北美游盪。
勞倫斯曾有一個想法,就是在五大洲旅行,給每個地方寫一部小說,他在澳大利亞寫下《袋鼠》,而後前往舊金山。勞倫斯去美國,是受一位女士的邀請,這位女士叫梅布爾,生於富貴人家,是一位藝術資助人。她請勞倫斯到美國的陶斯鎮居住,讓他寫一寫陶斯這個地方。
勞倫斯還在墨西哥居住過,他在陶斯、墨西哥居住期間,留下了一本游記《墨西哥的清晨》,還寫了一本小說《羽蛇》,講的是一位愛爾蘭婦女厭倦了西方文明,在墨西哥尋找新生的故事。要感謝梅布爾的邀請,才有了這樣一本寫異域風情,又充滿政治意味的小說。
1930年3月2日,勞倫斯在法國南部去世,享年44歲。他去世後,英國刊發的訃告大多含有敵意,強調他的離經叛道,把他描述成一個陰郁、失意、飽受煎熬甚至有點兒邪惡的失敗者。勞倫斯在居無定所的飄盪生活中寫下了十幾本長篇小說,幾十個短篇小說,大量的詩歌、戲劇和理論著作,靈感來臨時,他幾乎是以噴涌而出的狀態寫作,這種創作力讓他的生命有一種飛奔至盡頭的速度感。這就是勞倫斯生命中的第三個關鍵詞,游盪。26歲以後,他像是自我放逐,又像是被健康人排斥在外,不安地尋找適宜自己的地方。
以上,就是勞倫斯的生平,他出生在英國中部的煤礦產區,26歲和師娘一見鍾情私奔,此後18年在各地飄盪。他的一生都在與疾病作斗爭。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小說寫的是,拉格比庄園的男主人查泰萊爵士在一戰中受傷,下身癱瘓,失去了性能力,他的夫人康妮出軌,愛上了庄園里的護林工梅勒斯。康妮與梅勒斯發生關系的場景,構成小說中的色情場面。查泰萊爵士,一直希望能有個繼承人,他甚至鼓勵康妮去搞一次外遇,懷孕生子。但康妮找了個護林工,這種階級差異讓查泰萊爵士難以接受。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個小說太有名了,許多人可能即使沒看過原著,也大概知道這個故事說的是查泰萊爵士性無能,查泰萊夫人找了個情人,書里有很多情愛描寫。可回過頭來看原著,查泰萊爵士對敲骨吸髓的賺錢方式的認識,對科技和創新的認識,查泰萊夫人對所謂「工業大眾」的認識,很可能是我們忽略的地方。
總結一下:第一,勞倫斯出生於礦區,他的小說《虹》《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都描寫了礦區與田園生活的對立,工業進步與人的精神本質的對立。煤礦是勞倫斯小說中的一個重要場景。
第二,勞倫斯26歲時遭遇了一場天雷勾地火的愛情,他和弗麗達私奔,從此過上了飄盪的作家生活。他只活了44歲,但留下了大量著作。他的小說有很強的自傳屬性,他在《兒子與情人》中描述了戀母情結,此後的小說,他都致力於探究人的本能沖動。
第三,勞倫斯的代表作是《虹》《戀愛中的女人》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這三本小說的出版都不順利,都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查禁。這些作品引起的爭議,反射出了勞倫斯一貫的人生態度,他反抗社會和政治,反抗文學傳統,反對戰爭,某些時候他也不喜歡人類。
Ⅵ 文憑社會
每日聽書 | 《文憑社會》
千鶴靜思 11月14日
《文憑社會》
來自千鶴靜思
00:0026:00
9119 字 / 26 分鍾
文憑本質上是一種文化貨幣,
它是利益的平衡器、
沖突的終端機、
特權的防火牆。
說起學歷和文憑對於我們每個人的重要意義,恐怕沒有人會否認。但說起近年來的文憑貶值,恐怕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體會。人們對本科學歷見怪不怪,碩士、博士學歷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環。盡管文憑的貶值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實,但還是源源不斷的有人通過考研甚至考博的方式,增加自己在就業市場里的競爭力。我們這個社會對於文憑的要求也隨之水漲船高。
明知文憑越來越 「不值錢」,為什麼大家還要如此執著於文憑呢?《文憑社會》這本書就給出了系統的解釋。
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的社會學家蘭德爾 · 柯林斯,他認為現代社會之所以需要文憑,不是因為文憑可以衡量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而是在於它的社會功能。總的來說,學歷和文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技術能力和知識水平,要解決文憑貶值帶來的問題,只有廢除文憑制度,把文憑、學歷這些東西跟我們的教育徹底剝離開。
你將聽到:
1. 為什麼說文憑教育培養的不是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技能?
2. 為什麼社會組織的規模越大、越是復雜,對於學歷的要求也就越高?
3. 文憑是怎麼被用來爭奪文化領導權的?
4. 為什麼在美國,律師們都那麼有精英范兒?
5. 為什麼說比起讓文憑貶值,不如乾脆廢除文憑?
書籍信息:
書名:《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
原作名:The Credential Society: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譯者:劉冉
所屬分類:社會學
出版年:2018-6-1
頁數:378
定價:59.00 元
裝幀:平裝
叢書:雅努斯思想文庫
ISBN:9787301292686
關於作者
蘭德爾 · 柯林斯,二戰後美國著名的理論社會學家。他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1964 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並在 1965 和 1969 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社會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榮休教授。他的代表作有《沖突社會學》《文憑社會》《社會學四大傳統》《哲學的社會學》《互動儀式鏈》等。
關於本書
1979 年出版的《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是蘭德爾 · 柯林斯學術生涯早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在這本書里,他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觀點:技術變革並不是文憑要求提高的推動力。為了證實這一觀點,他仔細回顧了文憑在美國歷史上興起的過程,並且結合了對於大型組織的社會學分析。
核心內容
柯林斯認為,現代社會之所以需要文憑,不是因為文憑可以衡量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而是在於它的社會功能。比如,文憑可以成為人們提升自我社會地位的 「文化貨幣」,可以成為社會組織分配資源的借口,可以成為不同族群爭奪文化領導權的武器,還可以成為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進行政治斗爭的工具。但總的來說,學歷和文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技術能力和知識水平,要解決文憑貶值帶來的問題,只有廢除文憑制度,把文憑、學歷這些東西跟我們的教育徹底剝離開。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本期我要為你解讀的是一本專業分析學歷和文憑現象的社會學著作,名字就叫《文憑社會》,副標題是 「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學歷和文憑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技術能力和知識水平,要解決文憑貶值帶來的問題,只有廢除文憑制度,把文憑、學歷這些東西跟我們的教育徹底剝離開。
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會接受教育。不論你上過什麼樣的學校,修過什麼樣的課程或者是參加過什麼樣的考試,在漫漫求學之路的盡頭,都會有一紙證書在那裡等你。當然了,這不是一張普通的紙,這紙證書會把你標識為 「專科」「本科」 或者是 「研究生」,並且把你歸類到「理科」「文科」 或者是 「工科」 中的一類。這張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能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展開一種什麼樣的人生。這張紙,我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做文憑;同時,我們根據紙跟紙之間價值的差異,把它們區分出了不同的等級,我們也給這種等級起了個名字,叫做學歷。
但說起近年來的文憑貶值,恐怕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體會。人們對本科學歷見怪不怪,碩士、博士學歷也失去了往日的光環。在現在的就業市場裡面,碩士學歷已經是很多用人單位招聘的底線,而像博士這樣十年寒窗才能拿下來的學位,如果沒有點海外經歷加持一下,都不好意思拿著應聘簡歷進重點高校的大門。盡管文憑的貶值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實,但還是源源不斷的有人通過考研甚至考博的方式,增加自己在就業市場里的競爭力。我們這個社會對於文憑的要求也隨之水漲船高。
那麼,明知文憑越來越 「不值錢」,為什麼大家還要如此執著於文憑呢?有時候我們會說,學歷和文憑是一塊敲門磚,能讓我們找到一份好工作,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文憑社會》這本書就指出,文憑雖然重要,但它跟具體的工作技能其實沒什麼關系。而隨著文憑不斷貶值,想通過文憑改變命運,也就越來越難了。這本書最早出版於 1979 年,當時書里就分析了那個年代美國社會廣泛存在的文憑貶值的問題,聯想到最近這些年在很多國家出現的學歷貶值現象,可以說相當有預見性了。
這本書的作者叫蘭德爾 · 柯林斯,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他是戰後美國社會理論界的領軍人物,現在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榮休教授。作為上世紀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學者,他身上有著那個年代特有的叛逆氣質和理想主義情懷,對守舊、僵化的學院制度,還有種種社會不公正都有過激烈的批評。但是叛逆歸叛逆,作為一名社會學家,柯林斯還是把他的社會關懷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像他在書里提出來的 「廢除文憑制度」 這種聽起來相當激進的主張,也不是拍腦袋憑空想出來的,而是細致地考察了美國歷史之後,經過嚴謹的分析得出來的結論。
接下來,我就跟你一起走進這本《文憑社會》,咱們來一起看一下,關於文憑,柯林斯到底是怎麼說的,他那些顛覆常識的觀點有沒有道理。具體來說,這本書主要講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文憑教育培養的不是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技能?
第二個問題,既然文憑無用,那為什麼還說文憑很重要?
第三個問題,既然文憑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為什麼作者還要主張廢除文憑呢?
第一部分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說文憑教育培養的不是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技能?
每年,我們都會聽到那些剛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們抱怨 「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沒有用」,對於這句話,相信每一個上過學的人都會感同身受。很多時候,我們找的工作都和我們學的專業沒什麼關系,而我們的專業水平還有工作能力也基本上是畢業以後在工作崗位上慢慢學的。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等著做手術的病人,有權選擇自己的主刀大夫,你會選擇一個沒有太多臨床經驗,但擁有頂尖醫學院文憑的高材生,還是選擇一個學歷平平,但是已經完成過無數台手術的老專家呢?答案恐怕很明顯吧。也就是說,在相當多的時候,學歷和一個人擁有的知識還有實踐能力之間,並不能劃等號。就好像這位頂尖醫學院的優秀畢業生,他的學位證書並不能讓他自動獲得主刀大型手術的資格,要想成為一名醫術高超的主治大夫,還得經過多年的歷練,慢慢地積累臨床經驗。也就是說,單純從技術的角度來說,文憑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其實,不光對一個人來說,學歷跟知識水平無關,社會學家把不同國家的數據放在一起比較,當控制住其他變數的時候,會發現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跟這個國家的教育水平之間,也並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換句話說,一個社會富不富有和它的人民的學歷高不高,其實沒有必然的聯系。同時,還有權威的社會學調查數據表明,那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創造的價值,也並不見得比普通工人更高,有時這些高學歷的人工作效率反而還更低。而我們這個號稱是現代的社會,其實也不需要那麼多的知識跟技術。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我們在 2018 年找一份工作,比如當一個理發師、一名計程車司機或者當一名飯店大廚,跟 1918 年相比需要掌握更高的技術。
而在整個社會范圍內,盡管科技在飛速的發展,但是高技術工作和低技術工作的比例變化也沒有想像的那麼明顯。為了證明這一點,柯林斯教授還引用了 20 世紀美國就業市場的數據。數據顯示,從 20 世紀初到 20 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非技術的體力勞動和服務工作的比例僅僅降低了 15%。也就是說,比起文憑的生產速度,美國高技術職位的增長速度要慢很多,說明我們這個社會其實不需要發放那麼多的文憑,就能維持它的正常運轉。
第二部分
如果說各種社會學的調查證據都指向了 「文憑無用論」,那麼問題又繞回來了:既然在柯林斯那裡,文憑是一種「雞肋」 般的存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那為什麼人們還是願意相信文憑的作用的呢?這種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的美好想像,是怎麼編織出來並且讓大家信服的呢?這就涉及到了《文憑社會》這本書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既然作者已經指出了文憑無用,那為什麼又說文憑很重要呢?
關於這個問題,柯林斯的看法是,文憑的重要不在於它能給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背書,而在於知識水平以外的東西。
如果我們要對 「文憑到底哪裡重要」 這個問題一探究竟的話,那就不能僅僅就文憑而談文憑,而是應該把跟文憑相關的各種現象放到一個更大的社會環境里去看。這么看的話,文憑就不再單單是指知識和技術層面上的東西,而是跟各種社會力量扯上了關系。而在柯林斯看來,這也就是文憑制度之所以存在,之所以 「重要」 背後最大的秘密:文憑系統其實滿足了相當一部分社會組織的需要,並且它是不同社會階層、族裔之間相互博弈時的一顆棋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有某些人群利用 「文憑」 做文章,支持它也好、反對它也好,都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結果在不同社會力量的此消彼長之間,文憑系統慢慢發展起來,並且擁有了牢不可破的社會地位。
在《文憑社會》里,柯林斯主要就是以歷史上的美國作為例子,來談文憑在不同的年代裡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作者看來,美國高等教育還有學歷制度的發展壯大其實是抓住了美國歷史的各種機遇。比方說在 19 世紀,文憑系統主要是隨著像大型企業還有政府機構這些社會組織的發展,獲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而進入 20 世紀以後,文憑系統又利用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移民問題還有族群沖突,迎來了自己大規模擴張的黃金時期。而不論在 19 世紀還是 20 世紀,階級矛盾的普遍存在,都讓文憑制度有機會擴大自己的影響。
總的來說,歷史上文憑主要扮演過三種重要的角色。簡單來說,對於大型組織,文憑是 「利益的平衡器」;對於不同文化的族群,文憑是 「沖突的終端機」;而對於不同的社會階層,文憑則是 「特權的防火牆」。在作者看來,美國高等教育在不同的時期還有不同的情況下先後起到了利益平衡器、沖突終端機還有特權防火牆的作用。接下來,我們就分別來看一下。
先說 「利益的平衡器」。所謂 「利益的平衡器」,是說文憑可以作為社會資源還有利益分配時的一種有效的 「借口」。文憑最早干這個事兒還要追溯到工業革命時期。隨著 19 世紀美國從一個農業國轉型成為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國,美國社會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不論在生產還是在生活領域,它的社會組織都變得越來越復雜。比如,大型的商業公司逐漸取代了個體商販,工廠代替了家庭生產作坊,而政府機構也變得日益龐大。這跟文憑有什麼關系呢?社會學家們發現,社會組織的規模越大、越是復雜,對於學歷的要求也就越高。而這又是為什麼呢?
問題的答案其實隱藏在大型社會組織的運行規律之中。你可以想像一下,不同規模的社會組織,它的成員給自己謀劃職業生涯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比方說,當一個人剛剛加入某個創業團隊的時候,由於公司規模還比較小,同事們彼此之間是一種平等協作的關系,大家每天憂慮的也許更多的是 「公司怎麼才能活下去」 的問題。但是,隨著公司業績的提升還有規模的擴張,一個新員工平時琢磨的問題很可能就變成了「我怎樣才能把身邊的同事擠掉,坐到更高的位置」。
對於一個社會組織來說,它的規模越大、資源越多,分配的問題就越是優先於資源獲取的問題。這就導致了圍繞某些特定職位的爭奪成為大型組織里的一個常態。在這個時候,文憑和學歷就可以為一個事業單位或者公司企業的人事安排提供一種天然的借口。每一個大型組織都會對它的職位進行精心的塑造,而它們塑造職位的方式之一,就是為這些職位設置一些門檻,針對某些崗位提出一些准入的要求,而專業文憑和學歷由於打著客觀中立而且有用的旗號,剛好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利益的平衡器」 也正是這個意思。在柯林斯看來,大型組織之所以看重文憑、拿文憑說事兒,實際上是把文憑當成一種政治手段,打著公平公正的旗號,把某些人,比如說體力勞動者排除在了職業晉升的通道之外。
文憑起到的第二個作用叫做 「沖突的終端機」。我們經常會聽到一種說法,叫「誰控制了教育,誰就控制了未來」。「沖突終端機」 也有點這個意思,它是說,文憑還有文憑所依賴的教育系統,可以提供一種關於 「我們應該如何生活」 的標准答案。誰有權發放文憑,誰就能掌握這種 「文化的解釋權」,從而在價值觀的博弈中佔得先機。這有點像歷史上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文憑就是被大家搶來搶去的「天子」。教育灌輸給每一個學生的,是一種「客觀」 知識。請注意,這里的客觀其實是打引號的,因為在現實社會中,它不可避免地會帶著不同族群或者政治派別的不同立場。但是,正是因為這種知識看起來是客觀中立的,所以它會變得非常有力量,可以成為是非對錯的評判標准。
文憑所具有的這種特質,讓教育成為美國歷史上族群沖突的一個焦點戰場。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組成美國社會的各個族群之間曾經爆發過激烈的文化沖突。尤其是在 20 世紀,隨著外來移民的大規模湧入,在白色和有色人種之間,在信仰新教的英裔、德裔白人跟信仰天主教的義大利、西班牙裔白人之間都有矛盾。在 「爭奪文化領導權」 的過程中,每一個族群其實都希望自己的民族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而那些已經占據較高社會階層的民族,則希望通過壟斷資源來維持住這種地位。在這個意義上,接不接受教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不僅僅是 「提高國民素質」 這么簡單,而是跟一個人的政治立場有關。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就成為了信仰新教的美國白人群體,用來維護自身文化價值觀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英裔和德裔的美國白人都屬於美國的中上階級,他們在美國各地建立了學校,並且把新教認為的美德,比如勤奮、節制等作為整個社會的價值標桿,來灌輸給下一代美國人。不管你屬於哪個族裔,如果你想成為美國社會的精英,你就必須去考大學、接受高等教育。而一旦接受了高等教育,你就自然而然地會認同美國的主流文化,並且按照英裔還有德裔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因為你會不自覺地把高等教育教給你的那套價值觀當成一種客觀真理和標准答案。
文憑系統不僅是族群沖突的終端機,它同樣也可以成為 「特權的防火牆」,而這也是文憑所能扮演的第三種角色。特權的防火牆,意思是說,文憑其實是某個社會群體或者社會階層藉以謀求各種特權,比如行業壟斷或者精英地位的工具。在《文憑社會》里,柯林斯是以醫生、律師這種高技術職業為例,來說明的這一點。
眾所周知,在美國,收入最高、口碑最好的職業有兩個:一個是醫生,一個是律師。而這兩個職業確立自己社會地位的過程,其實都伴隨著建立 「職業准入制度」 的過程,其中就包括在高校裡面建立專門的醫學院或者法學院,並且把拿到醫學學位或者是法學學位作為成為一名合格大夫而不是江湖騙子,或者進入精英律師圈子的敲門磚。但是要知道,想要成為一名大夫或者律師,呆在學校裡面上課修學分這個事兒並不是必須要乾的,而且在 19 世紀之前的大部分時候,成為醫生或者律師都是不需要拿學位的。那這些行業為什麼要把文憑作為進入職業的前提呢?
答案在於行業和階級壟斷的需要。在柯林斯看來,醫療和法律行業對於文憑的要求,與其說是知識驅動的結果,不如說是利益驅動更為合適。就拿醫療行業來說,19 世紀後半葉,美國上流社會的內科醫師們組織起來,成立了精英醫學協會,通過協會的運作壟斷了行醫執照的頒發權,並且把這個權力給到了附屬於大學的各個醫學院。而法律行業的情況也類似,跟醫生職業相比,法律職業的 「文憑化」 過程其實有著更為明顯的 「階級防火牆」 屬性,可以稱之為「精英的逆襲」。
具體來說,美國獨立戰爭之後,隨著美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美國原有的那種由一小群精英訴訟律師壟斷法庭辯護權的狀況被打破,一時間律師事務所遍地開花。而且隨著城市移民的大量湧入,有許多社會底層人士都進入到了法律行業,這讓美國原有的中產階級法律精英們倍感壓力。
但是從 1870 年代開始,事情開始出現了一些變化:隨著大公司對於美國經濟的全面控制,出現了一群全國知名的律師和律所。這些精英律師慢慢形成了一股社會力量,他們出於保護職業純潔性的考慮,都希望能夠對律師執業權加以限制。與此同時,由於當時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不斷深化,美國保守的政治勢力希望利用精英律師的訴求來打壓社會底層,以及移民群體向上流動的趨勢,以便維護傳統精英對於美國的統治。結果律師協會成功地提高了職業准入門檻,並且把法律執業資格與法學教育掛鉤。直到今天,美國法律職業的精英氣質依舊非常明顯,在常青藤高校的法學院、華爾街精英律所,還有美國司法權力機構之間,形成了一個封閉性很強的法律精英圈子。
以上就是《文憑社會》這本書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我們說到了文憑作為利益平衡器、沖突終端機還有特權防火牆的三種用途。正是因為抓住了美國歷史上大型組織出現,還有文化、階級沖突的機會,文憑制度才贏得了自己的地位。
第三部分
如果說之前我跟你討論的,都是文憑的過去,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文憑的現在,以及文憑的將來又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就涉及到了我要和你分享的最後一個問題:既然文憑承擔著重要的社會功能,為什麼作者還要主張廢除文憑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咱們還是得回到文憑與社會的關繫上。前面我們提到了,現如今我們的教育系統所發放的文憑數量,其實大大超出了這個社會的需求。為什麼會這樣呢?在柯林斯看來,這是因為,當下我們的教育系統其實承擔著一個重要的社會功能,那就是通過把一部分適齡勞動力留在學校接受教育來調節就業市場,防止失業率攀升。同時,超發的文憑還可以製造大量原本不必存在的 「閑職部門」,而這也有助於降低失業率、保障就業。很多對學歷有要求的崗位,像每天文山會海的辦公室職員,還有機關、體制內的很多崗位,這些崗位的設立本身就不完全是出於提高生產效率的考慮,而是為了讓這個社會上更多的人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好讓這個社會在科技升級帶來的失業危機面前不至於崩潰。
教育的這種功能,如果我們像剛才那樣起個名字的話,可以叫做 「就業率調節器」。而圍繞要不要讓教育承擔就業率調節器的功能,其實形成了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可以把文憑當成一種類似於貨幣的宏觀調控工具。這種觀點,柯林斯稱之為 「文憑凱恩斯主義」。我們知道,凱恩斯主義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主張通過控制市場裡面的貨幣發放量來調節經濟,而在勞動力市場裡面,通過適當控制文憑發放的多少還有發放的種類,同樣可以影響到就業勞動力的數量還有結構。
但是,為了刺激經濟而超發貨幣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會引起貨幣貶值甚至通貨膨脹;同樣地,為了穩定就業市場而超發文憑,也會帶來文憑貶值的副作用。面對文憑價值日漸稀薄的問題,科林斯認為,在文憑凱恩斯主義的框架裡面,是找不到好的解決方案的。而根本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廢除文憑制度。
其實,廢除文憑制度這個略顯標題黨的提法,意思並不是要廢除教育,而是說學校教育要回到它自己的初心,就是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知識訓練,而不是一味地販賣文憑,把它當成一樁買賣。在作者看來,把文憑作為就業率的調節器,這與教育本身所承載的價值是相悖的。
像大學還有其他教育機構,他們原本的功能是要為這個社會培養具有合格工作技能的勞動者。但是,隨著文憑系統的建立,以及隨著它變得越來越復雜,承擔起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它的這樣一種目標本身開始發生異化,表現在教育的具體內容開始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不論對哪個專業還是哪種學歷來說,具體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學習什麼內容都變得越來越無所謂。而有所謂的,是拿到這張文憑,然後把這張文憑當成拿到更高級文憑的墊腳石,或者當成找一份好工作、升職加薪、賺取更高地位的敲門磚。
在作者看來,正因為大家把文憑當成了一門生意,忽略了教育的過程還有教育的內容,才讓文憑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和價值,開始變得 「不值錢」 了。而只有把文憑制度從我們的整個教育制度中剝離出來,讓教育回歸教育本身,我們的教育才不至於在各種功利的誘惑中迷失方向,而教育提供給我們的東西,也才會長期保值。
總結
好了,說到這兒,《文憑社會》這本書的核心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你還記得其中的重點嗎?
首先,我們說到了文憑教育培養的不是這個社會真正需要的技能,一紙文憑也並不能體現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然後,我們說到了歷史上文憑曾經扮演過的三種重要角色:利益的平衡器、沖突的終端機,還有特權的防火牆。文憑制度利用了美國歷史上大型組織出現,還有文化、階級沖突的機會得以發展壯大,讓我們這個社會變成了一個文憑社會。最後,我們說到了隨著文憑系統變得龐大跟復雜,它開始悖離了文憑設置的初衷,而廢除文憑制度,可以幫助學校教育回歸其初心,提供真正有價值的知識訓練。
最近幾十年,社會學界討論教育的作品有很多,關於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階層固化還有社會流動有什麼樣的影響,有些研究算得上經典,比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繼承人》《國家精英》都屬於這一類。而在柯林斯看來,我們的教育之所以會產生問題,其實問題並不是出在教育本身,而是出在教育的形式上。我們的教育是以頒發文憑和學歷的形式展開的,柯林斯覺得這種形式是有問題的,它會讓我們的教育變得形式大於內容,甚至讓形式去取代內容。在這個意義上,《文憑社會》雖然是在談教育,但它關注的焦點其實又不是教育,而是教育的某個方面或者說是某種表象,只不過這種表象的名稱叫做文憑。
如今在我們中國,從考上大學就等於鯉魚躍龍門,到名牌大學畢業生賣豬肉成為新聞,再到中學教師招聘開始要求博士學歷,文憑貶值的說法,其實已經不算新鮮了。而這也是為什麼,盡管柯林斯當初寫這本書針對的是美國教育的各種弊病,但是我們今天讀起來卻不會陌生,甚至會感到似曾相識的原因。雖然是不同的社會,但文憑系統扮演的角色其實是相似的。而把其中的原因用社會學的專業語言表達出來,讓我們明白,文憑是怎麼來的,它在人們的心中為什麼有今天這樣的地位,這仍然是《文憑社會》這本老書最大的的價值所在。
撰稿:趙超
腦圖:劉艷
轉述:成亞
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如牽涉版權,請及時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