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聽書論語老者安之
『壹』 孔子之精華,只需這經典的20句——《樊登講論語:學而》(二)
一個人被摁在水缸里,一定是不快樂的,那冒出頭來呢?也不能長久的快樂,還會焦慮和痛苦。為什麼?
因為底層的價值觀錯了。仁者,有著正確底層邏輯的人,既可以「久處約」,也可以「長處樂」。仁者,真正安處的地方,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內心的境界。
《幸福的方法》書中告訴我們,究竟什麼樣的人能夠真正幸福?
溺水型人格的人,就好比被摁在水缸中,認為先忍著點,過了這段就會好。等考上大學就好了,等找到工作了就好了,等結婚生子就好了。但實際上呢?正是這樣的價值觀,才是不幸福的根源。
孔子所描述的,是最高境界。達到仁者的狀態時,人是通達的。
有錢了,住別墅開豪車,可以坦然的享受,但不會以此為驕慢。同樣,窮困潦倒了,依然能夠平靜地對待自己的生活。
因為,已經具有了從生活點滴尋找樂趣的能力。這就是幸福的方法。
幸福從來都不是某一種狀態,而是一種能力。
大家都想過有錢有地位的生活,假如是以賄賂的方式獲得富與貴,不符合道,那我不做。貧窮低賤,的確是被討厭的東西。但要做違背道的事,去改變貧賤的狀況,我也不會做。
君子沒有了仁德,還要名聲做什麼呢?真正的君子,即使是吃一頓飯的時間,都不能夠違反仁德。當周邊環境變得惡劣的時候,我也依然要堅持。
特別是遇到極大的壓力或打擊,甚至是危險的時刻,還能保持淡定和仁德,保持著對他人的關心,這是衡量君子的關鍵標准。
參看《王陽明哲學》《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蘇東坡傳》,這些都是經歷顛沛時,依然能夠保持內心仁德和修煉之人。
孔子突然感慨:道估計是很難推行了,怎麼辦呢?我就駕一艘小船出海。能和我一起漂洋出海的,就是子路了。
子路聽後非常高興,但孔子說,我帶他的主要目的是做保鏢,因為他比我打仗厲害,其他的無所謂。
孔子也有弱點,不是一直剛強。他難過失望的時候,直面它,甚至用幽默的方式講出來。
如果在生活中,有苦惱、憤怒,壓力巨大時,不妨試試自嘲。自嘲好過嘲笑別人,嘲笑別人是尖刻,嘲笑自己是幽默。幽默也許是最好的強心劑。
這是孔夫子拿自己打趣的一段話,顯示出孔子可愛人性的一面,聖人也是會發牢騷的。
寧武子是衛國的大夫,孔子點評說寧武子說,當國家政治清明時,他會變得很聰明,有很多想法和創意,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如果國君昏亂、奸臣當道的局面出現,寧武子就立刻裝傻充愣,好像什麼都不會。
孔子感嘆,他聰明的狀態,我能做到,但裝傻充愣,這輩子是學不會了,也是佩服他的能屈能伸。
《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說過:一個人年輕的標志是什麼?是願意為某種事業獻身。那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是什麼呢?是願意為某種事業而苟活。
聯想到書籍《鈍感力》,寧武子的鈍感力極強的。如果缺乏鈍感力,不能夠將自己好好地保護起來,那生活中任何的小刺激,都會激起拚命的想法。
但是感受到活下去的重要性,還有更遠大的理想,那就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方式。
用草捲成容器,裝糙米飯吃,拿破瓢舀水喝,住在貧民窟的地方,沒有人能忍受這種糟糕的狀況。但顏回並不是忍著湊合過,而是如此的境況,依然能保持精神狀態。所以孔子說:「賢哉,回也!」
請注意,孔子稱贊的不是「一簞食,一瓢飲」,號召大家都去過窮苦日子,稱贊的是顏回在如此境遇之下的心境,這是關鍵。
《次第花開》、《正念的奇跡》,都是關於人生修為的書。讀過後,才知道人的快樂分為3個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戰勝了別人的快樂。
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這一層面。比如:別人的房子不如你的大,你快樂;別人的車子不如你的好,你快樂。這是最低層次的快樂。
第二重境界,是戰勝了自己的快樂。
我在不斷地進步,越來越好,所以我快樂,看起來似乎比第一個層次要好一些。
但想想看,戰勝了自己才能快樂,那人生的後半段怎麼辦呢?因為經歷過人生巔峰後,身體會越來越差,事業也走下坡路,精力也不濟了。一天不如一天,難道要一直生活在痛苦當中嗎?
當然不,我們需要走入第三層次。
第三重境界,是無條件的快樂。
這是充滿正念的,時時刻刻都能與當下這一刻產生聯結。
快樂也是一種獨特的能力,需要不斷修煉,可以通過讀書學習等方式來慢慢體會。
若只從外在的環境中,去尋找快樂和美好,則是無窮無盡的挑戰和煩惱。
明天繼續《樊登講論語》(三),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