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書迎春花
A. 莫言小時候怎麼讀書的
莫言對於閱讀是偏愛的。他曾說:"我也曾經體驗過讀書的樂趣,那是我童年的時候。書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獲至寶。家長反對我讀這些沒用的『閑書』,牛羊等待著我去放牧它們,我躲起來,不顧後果,用最快的速度閱讀,匆匆忙忙,充滿犯罪般的感覺,既緊張又刺激。"那麼,莫言是怎麼讀書的?他喜歡讀哪類書?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任何一個作家,都是先當讀者再成為作家的。作家莫言在青少年時期酷愛讀書,條件雖然艱苦,但他總能想方設法讀到自己喜愛的書籍。這開啟了他的心智,奠定了他的文學功底,最終使他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樂讀"閑書"
莫言只上了五年小學就失學了。他從小就迷戀讀書,那時的農村,既無電視,也少有收音機,連電影都很少看到。最大的娛樂就是聽村頭上的大喇叭里播放的歌曲、樣板戲或春節期間看本村業余戲班子演的《三世仇》、《姑嫂擒匪》等茂腔戲,生活很枯燥。說到這里,我覺得中國人真應該感謝周有光先生制定的拼音字母和拼音方案,莫言上到小學二年級就學會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小就能查著《新華字典》讀"閑書"。所謂"閑書",是農村人對小說的稱呼,人們把看"閑書"當成不務正業,所以莫言開始看"閑書"時,家裡大人是反對的,因他常常為了看"閑書"而耽誤了割草放牛羊。後來,學校老師來家訪時說,只要功課學好了,看看"閑書"也無妨,既可以多識字,還能明事理,向書里的英雄人物學習。此後,家裡大人們才不大反對他看"閑書"了,只要能完成分給他的勞動任務,搞好學習就行。好在那時的學校,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老師不布置或極少布置家庭作業,所以莫言有大量的時間看"閑書"。
莫言從小記性好,看書速度很快,一遍看完,書中的人名就能記全,主要情節便能復述,描寫愛情的警句甚至能成段背誦。讀歐陽山的《三家巷》時他才六七歲,看到書里的美麗少女區桃犧牲之處,禁不住流淚,看完此書,小小年紀便悵然若失,上課無心聽講,在課本的空白處寫滿了"區桃"二字,被同學諷刺、告密,受到了老師的批評。有位老師借給他一本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保爾和冬妮亞的初戀同樣讓他著迷,讀到二人分手時,他禁不住為之傷心流淚,一連幾天,好像害了相思病。這說明他是真的讀懂了,是用心在讀。為了讀楊沫的《青春之歌》,他不去割草放羊,鑽在草垛里,一個下午就讀完了。身上被螞蟻、蚊蟲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為看二哥借來的藏到豬圈棚子里的《破曉記》,他頭碰到馬蜂窩,幾十隻馬蜂蟄到臉上,顧不上痛,抓緊時間閱讀,讀著讀著眼睛就睜不開了,腫成了一條縫,還是忍著痛苦閱讀。莫言二哥也是個書迷,二人經常互相爭搶,有時二哥借到好書在看,莫言就湊過去,一目十行地讀。二哥不願他在旁邊看,就把書藏起來,但不管藏到哪裡他都能找到,找到後,自然不顧一切,恨不得把書一口吞到肚子里。
為了找書看,莫言曾幫別人推磨換書來讀。他把周圍的熟人家、老師同學的書都借來看了。我放在家裡的《林海雪原》、《呂梁英雄傳》、《魯迅作品選》自不待說,連我留在家裡的初高中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生物課本都讀了,甚至連我的作文也不放過。我們上初中那陣,語文課是分為《文學》和《漢語》的,那套《文學》課本編得很好,有《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牛郎與織女》、《岳飛槍挑小梁王》等,到了高中則按文學史順序從《詩經》一直學到《紅樓夢》。時至今日,莫言和我都認為那套語文教材是編得最好的。莫言讀《聊齋》也是從我的語文課本里的《席方平》、《促織》開始的。實在沒書可讀了,他連家裡糊在牆上的舊報紙也看。報紙看完,莫言就翻《新華字典》,試圖把它背下來,把一本《新華字典》翻得稀爛。認真背字典,大大有助於認字和掌握詞彙,這也奠定了莫言的文學功底。
據我了解,莫言少年時期不但把古典小說《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榜》都看了,還把當時流行的所謂的"紅色經典"差不多都讀了一遍。除上面說的之外,諸如《紅旗譜》、《烈火金剛》、《苦菜花》、《迎春花》、《紅旗插上大門島》、《海島女民兵》、《敵後武工隊》、《戰斗的青春》、《野火春風斗古城》、《山鄉巨變》、《踏平東海萬里浪》等也都看了。
"用耳朵閱讀"
莫言失學以後,曾經跟我們的大爺爺學過中醫,背誦過《葯性賦》、《瀕湖脈訣》等中醫專著,也讀過《唐詩三百首》,為學習古典文學打下了一點底子。到了上世紀70年代初,毛主席要開展"評法批儒",當時我在湖南常德一個企業工作,上級派下任務,讓我們廠和常德師專中文系師生一起注釋劉禹錫的詩文,廠里就派我參加,後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劉禹錫詩文選注》(1976年)。正式出版之前,我把徵求意見本寄給了莫言,莫言不但自己認真讀了,還把它帶到棉油加工廠,給要好的工友看,幾個人還認真討論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含義,抒發過"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上碧霄"的豪情,但這時已離莫言當兵不遠了。
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很多文章里提到的"用耳朵閱讀"的問題。所謂"用耳朵閱讀",是指的聽書聽故事。我多次說過,我的大爺爺、爺爺都極善於講故事,生產隊的記工屋,冬天的草鞋窨子都是人們談古論今講故事的地方。另外,集市上的說書人說的山東快書《武老二》,大鼓書里的楊家將、岳飛故事以及茂腔戲里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故事,都令莫言著迷上癮。看電影更不用說了,那時農村難得放一次電影,縣里的電影隊下來巡迴放映,莫言和其他農村青少年一樣,追著電影隊跑,一部電影看好幾遍,里邊人物說的台詞都能背誦,動作也模仿得差不多,電影隊下次再來放這部片子,他照樣看得津津有味。難能可貴的是,莫言看了小說,聽了故事,看了電影,聽了說書,都會回家給母親奶奶她們復述,講給她們聽,這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不可忽視。因為復述故事,就是一種語感訓練,是一種再創作,復述故事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忘記的地方,這就需要復述者往下編,自己變成了編故事的人。莫言從小練就了向別人轉述故事、講故事的本領。讀書越多,轉述得越多,編得就越多越好,由此達到了一種"讀書破萬卷,開口如有神"的效果,為他今後的寫作打下了語言功底和講故事的基礎。
當然,莫言此時期的讀書,只能是處在無意識的階段,碰到什麼讀什麼,讀書僅僅是為了娛樂,為了生理感官上的需要,一點功利的目的都沒有。所以,讀的書幾乎全是文學作品,是小說,而且大都是長篇。他曾在一篇文章里這樣說:"我也曾經體驗過讀書的樂趣,那是我童年的時候。書很少,好不容易借到一本就如獲至寶。家長反對我讀這些沒用的『閑書』,牛羊等待著我去放牧它們,我躲起來,不顧後果,用最快的速度閱讀,匆匆忙忙,充滿犯罪般的感覺,既緊張又刺激。"
為前程苦讀
莫言入伍後,開始了他有目的、有意識的讀書階段。一開始他在黃縣當兵,"四人幫"被粉碎後,部隊掀起了學文化的熱潮。領導看莫言勤奮好學,口才不錯,要他給戰士們講課輔導。講語文、政治還好說,講數學,對莫言而言確實難。俗話說,教學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莫言起點低,哪來那水平。所以這個時期,莫言除了站崗出公差外,便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有意識地讀了很多書,當然也包括數學,自己不會,就跑到當地中學里去拜師,在單位里向大學畢業的技師學習。他十分刻苦,講課反映還不錯。
也是在此時,莫言開始嘗試文學創作,自然又有目的地讀了很多文學方面的書。那時,可看的書多了起來,一些老作家被平了反,他們的作品就像重放的鮮花,莫言讀了不少此類書籍。
1978年1月15日,領導通知他,上邊給了一個考大學的名額,部隊推薦他去,學校是位於鄭州的一所部隊院校,學無線電。莫言一聽十分高興,又十分擔心。高興的是考上大學就可以學到技術,就可以留在部隊,改變自己的人生;擔心的是自己文化水平低,怕考不上。單位領導很照顧莫言,每天只讓他站三小時崗,其他時間都可用來學習。我們全家人聽到這個消息也十分高興,家裡把我用過的初、高中教材全都寄給他,我岳父也從上海買了幾本高考復慣用書寄給他,莫言在單位里技師的輔導下,苦讀了五個多月數理化。到了6月份,他的高考名額被取消了,理由是莫言年齡過大(23歲)。這半年來莫言"每天只能睡幾個小時,自學完中學數理課程,學完了初中化學大部。"這一番學習,看似與寫作無關,目的很明確——為了高考,但我認為,這一番苦讀,對提高他的文化素養還是大有幫助的——擴大了他的知識面,提高了他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水平。
莫言不能考大學,面臨著復員回家的可能,他給我寫信說,想要回家繼續復習功課,學英語,參加地方高考。我回信讓莫言打消此念頭,告訴他一旦復員回鄉,沉重的生活擔子會壓得他直不起腰來,天天為養活老婆孩子下地幹活掙工分,哪有時間復習功課學英語?我鼓勵莫言安心在部隊服役,認真學習,抓緊寫作,還為他提供了一些寫作素材。到了1979年4月21日,莫言給我寫信說,他已經重新"開始寫作,根據大哥提供的線索,寫了1958年一個中學生回鄉看到的一切。"此小說沒有被發表。還"寫了一個六場話劇《離婚》,寄給了《解放軍文藝》",也被退了稿。他寫信告訴我:"我的文藝創作,連戰連敗,使人喪氣得很,看來我沒有這方面的天才。不過,我是不死心的,還想繼續嘗試下去。"我給他回信,贊同他繼續搞創作寫小說,鼓勵他要有"連敗連戰"的精神,不要氣餒,要多讀書,一定要堅持下去!即使當不了作家,讀了書,豐富了自己,一旦復員回鄉,也可以爭取當一名農村中學的代課教師。
不久,莫言被調到河北保定,負責新兵訓練。工作之餘,繼續苦讀,繼續寫小說。
B. 春節習俗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講是最重視的一個節日。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過春節的習俗。這些習俗伴隨著中國人走過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習俗消亡了,也有很多新的習俗誕生了,在這樣的演變中形成了中國最具傳統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俗稱臘八節)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俗稱灶王節),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這兩天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
祭灶王神。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即為春節開始的第一天,一定要拜祭灶王神。相傳灶王神是掌管天下收成的神,之所以要拜祭他,主要是祈求五穀豐登,能有好的日子過。此外在這一天還要打囤。就是用麵粉在地上(一般是存放糧食的地方)畫出一個或數個圓形,就像是囤的樣子。囤——在農村是存放糧食的主要工具。這一習俗的形成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在過去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人們祈求神明對莊稼的保護。打囤的主要目的是祈求莊稼能有個好的收成,能夠把自己家的囤都裝滿。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上古的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子,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和影壁中。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C. 各地過年風俗習慣
一、北方
1、天津
天津人稱臘月初八為「臘八兒」,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許多天津人還在這天用醋泡大蒜,名「臘八蒜」。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宮頭一個目標就是風葫蘆,成年男人到這里,忘不了買燈籠,女人們來這里多是「洗娃娃」的。從娘娘宮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這是節前婦女必須做完的事情。
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作為春節喜慶氣氛的點綴。貼上的吊錢兒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損壞,否則就意味著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2、山東
山東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農村還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擺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上貢品,燒香燒紙,人們稱之為「發紙」。當然還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樓」,祭拜各方天神。在山東農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頭拜年的習俗,一大早天還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給族中年老的長輩磕頭拜年,小孩拜年還要給「壓歲錢」。在吃過早飯之後,家族中所有女子給族中長輩磕頭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墳上祭祖的習俗,祭祖要帶上豐盛的貢品、紙錢、香鉑,並且還要帶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靈。初三初四則是走親戚的日子。
3、山西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過後,就忙著准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山西人在臘八節從這天以後,年事准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民謠:「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
大同地區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發生各種聯系。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寫個大紅字條「旺氣沖天」。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點燃後,火苗從無數小孔中噴出,狀若浮圖,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孩子們圍起一圈,有的做游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來烤火,以圖「旺氣沖天」。
4、陝西
陝西人一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
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5、河南
河南人把除夕慣稱大年三十兒,家家戶戶都要在二十八貼春聯。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正月初一,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6、河北
在古時,趙國京都邯鄲在除夕歡慶活動中,流傳著一種奇異的風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靜之時進行。各家各戶的大人、孩子,臨睡前,都把頭上戴過的舊帽子或舊頭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掃街道時,再把它們清掃到牆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靈火」時燒掉。老人說,這樣做,可以扔掉一年的舊愁,迎來一年的新喜。
7、甘肅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二、南方
1、福建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繞火旺,男人依輩分跳過這堆火焰,邊跳邊念:「跳入來,年年大發財;跳出去,無憂共無慮;跳過東,五穀吃不空;跳過西,錢銀滾滾來。」這叫「過火群」,象徵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乾乾凈凈、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後,就要用新掃帚打掃廳堂,掃完後掃帚畚斗擱在一起,垃圾堆放門邊,希望如願再從畚帚中走出來,幫助發家致富。同時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於炭爐中,叫「添旺」,象徵更加興旺。家長率子女圍坐爐旁,叫「圍爐守歲」,最好通宵達旦守著,據說這是為父母添壽。此時,長輩給晚輩分壓歲錢,叫「分圓」。隨著社會進步,生活節奏加快,閩南鄉村一些繁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了,但農家企盼好年景的風俗仍保留下來。
2、江蘇
江蘇各地過年習俗都有一些獨特之處。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也隨之逝去。
3、浙江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帶,在剛結婚的第一個春節,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餅,俗叫「送上門餅」。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搗膩,揉成米塊,然後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內,印成一個個圓而扁的米餅,正面有圖案,如雙仙和合、劉海獻錢、狀元象等人物。數量要做一擔,約50雙到100雙。除此以外,還要有豬肉、松糕、長壽面(索麵)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在紹興,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舊時,浙江東陽一帶,進入歲末臘月,民間有一種「抲年鬼」的風俗。「抲年鬼」從臘月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因為,這時候舊歲將要辭去,新年就要到來,為了千家萬戶,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過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間之鬼抲除干凈,以免禍患滋生。
4、廣東
在廣東潮汕地區,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除夕會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樹、菊花、桃花等都必不可少,因為花是最有好運的行花街,可以交好運,新年吉祥。農歷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送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看。這俗稱為「壓肚腰」,意謂一年從頭到尾,腰包里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在粵西北的西江肇慶段「小三峽」水面上,至今還生活著一些以船為家的「水上人家」。這些漁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們大多在船上做飯,大多依然燒木柴。漁民們還喜歡在江岸邊空地上種上番薯、油菜、蔥、蒜苗等,補貼生活。過年時,漁民們喜歡在船頭貼上「一帆風順」,在船艙上貼「萬事順意」和「老少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還要在船頭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在化州地區,大年初一從凌晨0:00點就開始燒炮竹了,一直燒到天亮,一大早就要燒香去土地公,順便也拿一封炮竹去土地公燒。有的人家還煲糖粥吃,吃完糖粥之後,就代表吃完素了,就可以吃腥了。這天不能殺生,這一天早上就要燒香到土地公,家裡一直連續燒香到晚上再燒香到土地公為止,神燈也是一樣亮著,一直亮到晚上燒去土地公的家裡的香燒完為止。
5、海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除夕晚上,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凈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6、四川
少數民族四川:「羌年節」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羌年節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四川客家春節習俗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四川人過年愛觀「燈」 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這邊廂,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的自貢燈會才發散出陣陣「洋味」;那邊廂,傳統的成都燈會第三十五次變幻著迷人的流光。而在川中的簡陽、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賓等地,三台風格迥異的新春燈會也次第亮燈。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因此之故,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燈」、「中國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構思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郁,成了中國地方燈會之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