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聽書老舍茶館
㈠ 描寫北京老舍茶館場所的作文
今天是星期六,一大早,爸媽決定帶我去溜達一圈,我選擇 去前門的「老舍茶館」看一看。
我和爸媽沿著熱鬧的街道,穿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信步來到 了「老舍茶館」門前。映入眼簾的是懸掛在垂花門上的金招牌, 一對威武的石獅把守在兩側。大門的右邊擺放著一張八仙桌, 「老貳分」的牌匾豎立在一旁,一個大大的保溫桶里盛滿了為游 人提供的茶水,遊人們喝著大碗茶,高興地談笑著,不時露出愜 意的微笑。
登上酒家的二樓,只見內部的裝飾古香古色,環境優美典 雅,樓梯兩側迴廊上的花牆隔斷里,錯落有致地掛滿了反映老北 京過去生活的圖片。在較為寬敞的地方擺放著琳琅滿目、具有民 族特色的櫃台,巨型的紫砂茶壺和各種精緻的茶具,突出了茶文 化的特色,玻璃閣子里擺放有古代的仕女絹人、雕塑的泥人、風 箏、剪紙、竹筷、摺扇等等工藝品。我在櫃台邊駐足觀看,對各 樣物件愛不釋手,最後,我選擇了一個漂亮的京味十足的泥制 「兔爺」。看著阿姨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放入一個別致的寫有 「老舍茶館」的紙盒裡,我心裡充滿了對老北京民俗生活的向 往……
登上三樓,坐在古樸幽雅的茶室里,心情極佳,喧鬧的聲音 被隔離在茶室之外。在這里,你可以邊品茶、邊聽書,還可以在 品茗之餘學習中國的茶道文化,當絲竹之聲奏響之際,給這間掛 滿了字畫、名茶水牌和模擬的京劇臉譜的雅室增添了一種文化氣 息,坐在這里你會忘記喧囂、忘記煩惱、會有一種身處世外桃源 恍然如隔世,飄飄欲仙的感覺呢! 茶館經營地道的北京烤鴨及京、晉、魯三種菜系,能容納 150人同時就餐。自製的宮廷細點和風味小吃更是選料上乘、京 味十足。當您在品嘗著如:艾窩窩、驢打滾、豌豆黃、焦圈、糖 耳朵的同時,說不定還回憶起一些童年的往事……
據茶館的服務員講,北京的大碗茶酒家的前身,是靠在街邊 擺放的大碗茶起家,貳分錢一碗的茶水,為來逛北京城的遊客們 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那時,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的生活條件有 限,大碗茶成了過往的人們解渴的飲用品。隨著經濟的飛速發 展,為紀念老舍先生大碗茶酒家於1992年成立,變成了京城唯 一一家經營老北京傳統名茶、宮廷面點、風味小吃和曲藝、京劇 節目的特色「茶館」,為海內外的賓客提供了一個了解北京民俗 文化的窗口。「老舍茶館」的名字與北京一起名揚四海,成為北 京城喧囂鬧市中古樸典雅的一角。
我愛北京,更喜歡老舍茶館中濃濃的文化氛圍……
㈡ 老舍茶館所反應的社會現象
《茶館》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話劇。劇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慶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筆名。滿族,北京人。中國著名的現代文學家。老舍的《茶館》創作於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手法,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5萬字的《茶館》里, 以話劇的形式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但他們之間並沒有正面沖突(個別局部的沖突例外),人物與茶館的興衰也沒有直接關系。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生活著,而正直、善良的人們無法擺脫厄運,社會渣滓卻橫行霸道。作者把矛頭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每一個大的或小的沖突都暗示了人物與時代之間的沖突。課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難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現了帝國主義操縱的軍閥混戰給社會造成的混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就是劇本所要展示的人民與舊時代之間的特殊的矛盾沖突。這種看似「無事的悲劇」,實際上揭示的是社會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更能激起人們對舊時代的強烈憎恨。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的創作意圖是十分清楚的,它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新式→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無疑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 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
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是「吃茶」使各種人物、各個社會階層和各類社會活動聚合在一起,如果沒有「吃茶」一事,則茶館中任何事情都將不復存在。正因為如此,老舍在劇中對北京茶館文化也花費了不少的筆墨。如早先的茶館里,除了喝茶,還有點心「爛肉面」可吃,一邊喝茶,一邊還可以做不少與茶無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館也和江南茶館一樣,是個「吃講茶」的地方;茶館的老顧客是可以賒帳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帶茶葉來居坐;茶館也是聽書的好地方,說書人可以在此謀得一份生活的來源……
這類細節,給《茶館》所要表現的主題,增添了一種真切的氛圍。除了為表現主題服務之外,也展示了中國茶館文化之一斑。《茶館》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通過一個茶館反映了一段歷史時期的社會變革,同時也在於反映了社會變革對茶館經濟和茶館文化的影響。
《茶館》的結構比較獨特,被人稱為「圖卷戲」,或者叫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它沒有一個統一的情節,也沒有一個不可缺少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圖畫一樣,將一個一個人物展覽進去,把一個一個情節鑲嵌進去。以課文節選的第二幕為例。這一幕出場的人物有三十多個,有台詞的近二十個。這些人物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台詞也不多,只是在訴說著自己的事情,在茶館中一閃而過。比如崔久峰的出現,只是表現他理想破滅後的悲觀失望,松二爺的出場也不過反映了他那類封建遺老的沒落。即使是起著貫穿全劇作用的茶館主人王利發,也不過是在與茶客的交往中表現著自己。劇中所有的人物,都只是大茶館中的一個畫面,把這些畫面組織起來,便成了一幅畫卷,隨著劇情的發展逐步展開。
除了人物,這一幕也沒有統一的情節。人物雖多,但人物之間的聯系都是單線的、小范圍的,每個人的故事都很單一。即便是王利發的戲,很大一部分也是用來應付生意的,並不是他本人的戲。這樣,一個一個小情節,一個一個小故事,像畫面一樣,匯集起來,便構成了《茶館》這幅長長的畫卷。
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李三的苦處、康順子的遭遇等,他雖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決不會為了他們而損害自己的利益。對巡警、特務則不同,他明知是敲詐,卻巧於應付,不敢表示一點不滿。對劉麻子之流,他雖然從心眼裡厭惡,但仍然笑臉相迎,不願得罪他們。但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禦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比如當唐鐵嘴說「感謝這個年月」時,他說:「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蘊含著他的不滿、愁苦和憤恨。就是這樣一個精於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王利發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命運的真實寫照。
常四爺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他不諱言他的不滿,對抓過他的特務仍然很強硬,對正在發愁的王利發則雪中送炭。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也窮困潦倒,絕望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這個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國人,反映出舊中國人民的反抗情緒。
松二爺也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這是一個沒有謀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
劉麻子、唐鐵嘴等,是一群地痞無賴,一個說媒拉纖、拐賣人口,一個是麻衣相士,算命騙人。這樣一類人物形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畸形和病態。反映出中國社會日益深重地演變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悲慘過程, 宣告了那個人間地獄必將崩塌的前景.
㈢ 求老舍茶館的內容簡介
茶館的內容簡介:《茶館》結構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展示了從清末到北洋軍閥時期再到抗戰勝利以後的近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和各階層的不同人物的生活變遷。
每一幕寫一個時代,北京各階層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於這家大茶館,全劇展示出來的是一幅幅氣勢龐大的歷史畫卷,形象地說明了舊中國的必然滅亡和新中國誕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一個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館開始營業,掌櫃王利發興致勃勃地坐在櫃台上。三三兩兩的旗人,遛夠了鳥兒,走進茶館來歇腿、喝茶。有兩位茶客唱著京戲,另外幾個圍著桌子觀賞瓦罐中的蟋蟀。茶館中到處貼著「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常四爺偏要談談國事。
第二幕: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主要上場人物:王利發、常四爺、王淑芬、劉麻子、唐鐵嘴、松二爺、宋恩子、吳祥子、李三、康順子等。
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康媽媽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劉麻子介紹來當女招待的小丁寶,也走進茶館與老掌櫃攀談。他們互訴不幸,含著眼淚為自己撒起了紙錢。這時,茶館里的燈光漸漸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陽光卻漸漸明亮起來。
(3)免費聽書老舍茶館擴展閱讀
《茶館》這出三幕話劇中,共有70多個人物,其中50個是有姓名或綽號的,這些人物的身份差異特大,有曾經做過國會議員的,有憲兵司令部里的處長,有清朝遺老,有地方惡勢力的頭頭,也有說評書的藝人、看相算命及農民鄉婦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層次。
《茶館》通過「裕泰」的茶館陳設由古樸一新式一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各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時代特徵和文化特徵。
開始時,茶客的弄鳥、吃茶、玩蟲,雖有些略帶古風的聲色,但由於「偵緝」的出現及「莫談國事」的紙條,一動一靜,均產生著一種壓抑的氣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館設施的更新與場面的收縮,暗示著茶館在這個矛盾不斷加劇的社會中所作的抗爭。
茶館中的「洋氣」以及那張越寫越大的「莫談國事」紙條,則預示著更大的危機。
到了第三幕,不僅「莫談國事」的紙條寫得更大,數目更多,而且旁邊還有一張紙條:「茶錢先付」。這表明了茶館已經到了人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錢先付…莫談國事」顯然反映了一種因果聯系。老舍以茶館為載體,以小見大,反映社會的變革。
作者簡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北京人。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校,曾任小學校長、中學教師等職;1923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華語講師,此間創作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長篇小說。
1930年回國,先後在齊魯大學、山東大學任教.並寫出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和短篇小說《月牙兒》等。抗戰期間,曾主持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工作。
1946年赴美講學,完成了長篇巨著《四世同堂》等。新中國成立後應召回國,創作了《龍須溝》、《茶館》等23部話劇和長篇小說《正紅旗下》。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