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耶雷雨揚全文小說5
❶ 芭蕾舞劇雷雨的演出介紹
演出大事記
本劇是根據曹禺的著名話劇《雷雨》改編、創作的。1981年12月戲劇家曹禺為本劇演出撰寫了《為中國文化爭光——看芭蕾舞劇〈雷雨〉有感》的文章,又於1982年在《曹禺談芭蕾舞劇〈雷雨〉》的文章(5月10日上海《新民晚報》)中再一次肯定芭蕾舞劇《雷雨》對人物的處理。
1983年首都舞蹈界召開芭蕾舞劇《雷雨》的專題座談會,探討其成就與不足(見《舞蹈》1983年第3期《〈雷雨〉聲中的啟迪》),肯定它是「為開拓中國舞劇事業的勃興之路所取得的成就」。
本劇曾參加第十屆「上海之春」演出。1983年獲上海市文化局1980—1982年度創作演出獎。
評論擷萃
評論擷萃為中國文化爭光——看芭蕾舞劇《雷雨》有感
曹禺
芭蕾舞劇《雷雨》是富有吸引力的藝術創作。它的成功,不是因為過去有個常演的戲《雷雨》,可以模仿,可以抄襲。而是打破話劇《雷雨》的框框,用芭蕾的語匯,把它重新寫過,凡是藝術家必須有獨創、有勇氣、有見解、有想像、有表現能力。上海芭蕾舞團藝術家們是具有這些條件的。
一年前,胡蓉蓉同志和她的夥伴們到我家,談起改編《雷雨》為芭蕾舞劇。我覺得這是妙想天開,不能成功。可她們說:「我們有想法!有路子!」她們眼裡閃著一種驚人的異彩。我有個怪念頭,凡是真有思路、有信心、有勇氣的人,時常露出這樣的神色;但我還是迷惑,我雖有些興趣,我畢竟將信將疑。
這一年,我們晤談了幾次,討論熱烈,毫不拘束。不管上海是天朗氣清或是細雨霏霏,這群芭蕾舞家和作曲家總是在快樂的笑聲中來,又歡快地回去。
暮秋,上海芭蕾舞團邀我去看舞劇連排。寬闊明亮的排練間,擺了一架鋼琴,沒有光和景,沒有華麗的服裝,演員們著代替服,音樂伴隨著芭蕾演員的心靈和流旋飄逸的舞姿,時而切切私語,時而幽怨暗恨,時而激烈昂揚,時而暴雨狂風。這一群男女藝術家,縱情盡興地舞起一場無言的悲歡離合的戲來。連排完了,大家很受感動,才知道這是經歷了嚴冬酷暑,下了一年磨練的苦功的收獲。我們認為這出舞劇或將在千百個舞劇中佔一個顯著的位置;時間會證明,隨著不斷的精雕細琢,它將逐漸成為群眾喜愛的創作。
正式在舞台上演出了,這出豐富多彩的舞劇多次獲得觀眾熱烈的贊許。這個舞劇獨創新風,在穿插與神韻上有它自己的抑揚頓挫、承應轉換的境界。我贊同那樣的刪節與改動。如「魯貴窺聽」「朴園憶舊」這兩場舞蹈,省略話劇要用多少言語才講得明白的情節。
編舞家、舞蹈家和音樂專家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打動我的,是舞劇第三幕。繁漪死命攔住要逃走的周萍的那一場,芭蕾舞劇給她以充沛有力的大起大落的表現。舞劇的繁漪,比話劇舞台上的更灑脫了。兩個繁漪的演員:杜紅玲與石鍾琴都各有獨到之處。
現在許多人在議論芭蕾舞劇《雷雨》了。有人講:新穎別致,難以言喻;有人講:恰到好處,希望再看。一位朋友對我說:「芭蕾舞劇的靈感,一向來自神話、傳說、小說、歌劇、音樂、詩歌。此外,由編導自己寫故事。由話劇移植的芭蕾舞劇,過去成功的只有一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現在的芭蕾舞劇《雷雨》也是較好的一例。」這種成就當然是芭蕾藝術家們的功勞。我感謝的是,在上海市委和文化局的領導下,上海芭蕾舞團把行將半個世紀的老戲,搬到今天的芭蕾舞台上,使它又年輕起來。
這個舞劇,正如胡蓉蓉同志和她的夥伴們引以自豪的,是「民族化」了的。這很重要。西方的藝術,拿到中國來,不應止於照搬。對於各種文化,我們是善於吸收、融會的。
藝術家們說,芭蕾舞劇要「性格化」。這是個難題目。彷彿大部分的芭蕾舞劇的人物,都有點概念化。最好的芭蕾舞演員有極高的藝術與技巧,但他們多半僅僅表現「善與惡」、「美與丑」、「抒情與激烈」、「悲哀與昂揚」的意境,不能生根於「人的性格」的土壤里。然而,芭蕾舞劇《雷雨》中八個人物,有表達追求「性格化」的舞蹈,也有一定的個性。
芭蕾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從文藝復興到今天,五百多年來的變化與發展,由義大利傳遍到全世界。它是一種既有普及的群眾基礎,又有提高的廣闊前景的藝術。中國介紹芭蕾,時間短、進步快。但是,今天無論首都和上海,都需要大跨一步,大下功夫,提高體力,嚴格結實地科學地打下芭蕾藝術與技巧的深厚基礎。聘請世界芭蕾的好教師與我國芭蕾的好教師協同教練,摸出中國芭蕾舞的路子來。要如中國的體育界一樣,登上國際高峰。「說」容易,「做」很難。這需要我國文化領導者與藝術家們下大決心。
中國的芭蕾,一定要發揚中國人的氣魄與實力,為國爭光,為中國文化爭光。
(選自《上海畫報》1982年第2期)
❷ <雷雨>讀書筆記或讀後感
我個人認為你可以選以下一個著重寫或幾個方面寫:
1、《雷雨》中對於你比較偏愛的人物的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你自己的結論(如蘩漪,她是一個比周萍和四鳳還要令人同情的人,正如她自己所說,她被兩代人欺負,她所做的一切是可以原諒的)
2、你也可以針對《雷雨》的故事情節進行大致的分析,即可以總體把握人物特點
3、你還可以從分析故事情節、人物特點等方面來深入剖析曹禺先生這部名作的思想內涵及它所包含的當時社會的黑暗性
4、同樣,你也可以用分析文章的辦法來分析它,比如從文章寫作背景、特點、寫作方法等方面分析
不過我個人認為,讀後感的寫作思路宜小不宜大,涵蓋面太廣反而不能深刻的表達你自己的主張和見解
例文:
(一)
三十年的漫漫時光,三十年的愛恨糾葛,三十年的淚與鮮血鑄就了一場悲天慟地的雷雨.這雷雨下沖刷的,是中國封建舊社會吃人的禮教傳統,是劇中人痛苦與矛盾交織的情情仇讎,是命運之神獰笑的薄薄嘴角……一場雷雨,一場夢.夢醒之後,一切成空.
悲劇的初始,往往是一個並不動人的錯誤.富家少爺在空虛無聊的生活中與家中女僕墜入愛河,這樣的故事在那時的時代背景下不算少見.理所當然,富家長輩憤然反對二人"懸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將懷抱嬰兒的女僕趕走,還"用心良苦"的強要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悲劇的初形在這里開始醞釀而出.
周朴園,作為劇中中心矛盾的焦點,無疑是情感沖突最激烈之存在.年輕時愛上侍萍的周朴園,或許還能說是仍有一絲純凈殘留.可自那個年三十之夜,他聽任家中長輩將梅侍萍趕走,隨後娶了門當戶對的闊小姐時起,他的心靈已徹徹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寫照.在三十年後,他重又認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來的情感,不是久別重逢的喜悅,而是徹頭徹尾的猜忌,懷疑與恐懼.他想到的,是侍萍是到來也許會對他的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脅,是真相揭穿後自己將面臨的尷尬處境,而不是對侍萍悲慘遭遇的同情和憐愛.他口口聲聲的說他一直留著她喜歡的傢具,說他保留她的習慣,珍視那綉了梅花的舊襯衣,可說到底,這些都不是因為愛,都是因為要彰顯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個有情有義的君子!"其實哪裡有什麼情呢 即使曾經有過,那也在三十年的時光中消失殆盡,他如今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給侍萍五千大洋,承諾包管她的生活開支,要她們永遠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門——全都,全都,是為了他自己.對他而言,愛情早已是漫長生命中的一點佐料,可有可無,如夢一般不切實際.這個資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血肉模糊,面目全非,不成人形.
至於魯侍萍,悲劇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運無疑是坎坷苦難的,但何嘗又不是可悲的.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場愛情,她也是錯誤締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為何糾纏一場無疾而終的情愛三十年,三十年以後還仍拘泥於自己所受的委屈與災難 愛也好,恨也好,難道最終受傷的不是自己么 既然如此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間 你將這一生的苦難歸於命運,歸於看不見莫不著的生命之線,念叨著如何苦如何凄慘,緊緊抓住那血紅色的恨意,執拗的不願放手.難道這就是你生命價值的所在么 堂堂正正的對峙,隨後瀟瀟灑灑的揚頭離去,總比自行降自己於他人身下要舒暢,不是么
這不僅僅是一個故事.這是一個時代所鑄造的暴風驟雨.風雨之下,世間一切罪惡醜陋原形畢露,無處藏身.沒有什麼愛能穿越這無限悠長的時間,沒有什麼事能真正達到永恆.人生如夢,夢里淚雨滂沱.夢醒之後,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二)
曹禺曾說:「我從小失去了自己的母親,心靈上是十分孤單而寂寞的」。這句話讓我知道他的一生並不是順利的,平坦的。這也讓我更加深信正是這些痛苦的經歷,才使他產生了偉大的作品,訴說的渴望出自生活中所承受的苦難。
《雷雨》描寫了一個大家庭的崩潰。周朴園是這個封建大家庭的統治者,也是一個資本家。其妻蘩漪感到被壓抑的苦悶,與繼子周萍發生了曖昧關系。受過一定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然而缺乏反抗勇氣的周萍怯懦、自私,想擺脫與繼母的這種不倫關系,又愛上了充滿青春活力的婢女四鳳,而蘩漪的兒子周沖也愛上了四鳳。出於嫉妒,蘩漪通知四鳳的母親侍萍來領走四鳳。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園引誘為他生了兩個兒子,而後又被遺棄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親,而被她帶走的第二個兒子魯大海又正在周朴園的礦上做工,作為罷工工人的代表,他和周朴園面對面地展開斗爭……這些矛盾醞釀、激化,終於在一個「天氣更陰沉、更郁熱,低沉潮濕的空氣,使人異常煩躁」的下午趨向高潮,周萍和四鳳終於知道他們原是同母兄妹,一場悲劇發生了:四鳳觸電而死,蘩漪的兒子周沖為救四鳳不幸送命,周萍開槍自殺,善良的魯媽痴呆了,絕望的蘩漪瘋狂了,倔強的魯大海出走了。罪惡的家庭崩潰了。
我曾經也大概地看過人藝的話劇《雷雨》。從那時到現在,我一直都驚嘆於曹禺大師對戲劇的掌握。他巧妙地將一個大家庭幾十年的恩怨情愁濃縮到一天來表現,濃縮到四幕,兩個場景來表現。集中的地點和時間所表現的東西卻並不單薄,有畸形的愛,突破束縛的勇氣,人情的淡漠,世事的堅信和宿命的痛苦。圍繞著八個人物,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同時,我也生動地看到戲劇這種文學題材的特點。這部劇作為一個經典,的確是值得每一個文學愛好者閱讀的。
曹禺曾說:「《雷雨》的主題不是以道德敗壞和亂倫為主題的,也不是寫因果報應,《雷雨》寫的是一種情緒,是情緒的發酵,情緒的洶涌推動著我誹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雷雨》所顯示的是我所覺得的宇宙間的殘忍,相信種種宇宙斗爭的背後有一個主宰。」我很能理解,作者在創作時候並沒有一種明確的主題,而是處於本能地一種傾訴,跟著自己的感覺去表現一個世界。
無疑的,我看到了一個罪惡的社會,一個危機四伏的黑暗的社會。但是這也更多的是對世界的一種感覺,不僅僅存在於某個歷史某個時期,這也正是我在這個時代去讀的時候,還心存理解而不是同情的原因。他表現的那個家庭,那個社會給我一種無路可逃的感覺。周萍、四鳳、周沖,還有蘩漪似乎一直都處於一種想要逃離這一切的狀態里,他們想要離開,想要擺脫,想要征服。但是他們的痛苦卻始終沒有出路,反反復復地掙扎,甚至死成為了唯一的解脫。是的,那個社會,那樣的生活沒有給他們自由,所有的希望像渺茫的迷霧般不能真實地抵達。探索真理的路上他們已經不能忍受,我想這也正是一種無奈的美。曹禺在1977年為自己作品集寫後記的時候說:「今天看來,必然有很多缺點和謬誤」,然後他談到沒有寫一個無產階級人物,沒有指出革命的方向都是缺憾。我卻不敢苟同,必定有些痛苦會跨越時代,跨越階級。
從周魯兩家的沖突上,表現了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之間的沖突。侍萍和四風是舊中國兩代勞動婦女的典型。但是同樣她們有很強的局限性,以至於很多時候是她們的軟弱造成了自己悲慘的命運。這也是一個時代賦予婦女的不幸,世界沒有告訴她們:她們是可以反抗的。侍萍忍辱負重,遭遇那麼多不幸,卻只認為那是自己造的孽,甘心在心裡承受所有痛苦。我想,或許她應該讓自己心理負擔的少一點,而不必把社會造成的悲劇由自己獨自承擔。
我想,這裡面還是有一定的宿命論思想,很多東西歸於命運。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好,也沒有影響作品的深刻性。我當然不會認為世界上存在什麼天命的因果報應。但是社會和家庭給予一群人的悲哀,卻正是這樣才被展現地淋漓盡致。他們的確可以在黑夜裡去尋找一個真正的光明,但是那對於他們已經太難了。
周朴園是一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專制思想的新興資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徵,主要是通過他與侍萍、蘩漪兩位女性形象以及他與魯大海等人物的關系表現出來的。周朴園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受新思想影響的年輕人,也曾有過想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要追求自由戀愛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對侍萍的愛是有過真情實感的,但他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與自己出身的階級徹底決裂,最終又回到封建的陣營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蘩漪是一個很有特色的人物。在一個受傷甚至近乎於變態的女人身上,我隱約看到了她同年青人一樣純真的愛。蘩漪與周朴園一樣,也是一位新舊結合的人物。她既渴望自由的愛情,又無力擺脫家庭的牢籠,甘願受周朴園的凌辱。蘩漪陰差陽錯地愛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爺,在無人可愛中尋找自己唯一的愛人;這是錯誤的愛,痛苦的愛,卻也是深刻的愛。她是一個被愛折磨卻沒有出路的人。如果對於一個人來說,愛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那麼她的幸福也就遭到了置疑。或許這也是她對丈夫、對自己不尊重的一種變態了的報復。
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人們的性格已經被扭曲。
讓我想起一句話:愛和憐憫都是罪。
❸ 軒轅劍5同盟營地的那個長股民疾速的親人上哪找啊
你先答應替疾速尋找親人,等主線劇情進入朱雀國之後,在傳送點屋子的後面,可以找到疾速的親人,得到溶石魔羽,回盟軍大營找疾速,得到歸元花露水。
❹ 三國演義。邊城。吶喊。雷雨。老人與海的作者簡介,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以及經典故事情節與結構
羅貫中(約1330—約1400),漢族,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羅貫中像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羅貫中,元末明初生於山西太原祁。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動情地寫道:兩岸西風起白楊,沁州存孝實堪傷。 晉中花草埋幽徑,唐國山河繞夕陽。 鴉谷滅巢皆寂寞,並州塵路總荒涼。 詩成不盡傷情處,一度行吟一斷腸。他根據自己看法,將歷史藝術化,寫成了《三國演義》。
【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誇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深影響。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餘,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後,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傑,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於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誇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麼,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後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後,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沈從文是本世紀最為優秀的文學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質文化史專家。對於許多人來說他還是個謎:學歷高小,行伍出身,有著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時間證明,他許多作品今天依然顯出極強的生命力。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以《邊城》等作品享譽文壇,蜚聲海外。
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一個舊軍官家庭,後因家境轉入困頓,剛剛小學畢業、年齡還不滿十五歲時,即廁身行伍,到人世間去「學習生存」。其後數年間,他隨當地軍閥部隊輾轉於湘、川、黔邊境及沅水流域各地。
三十年代初,沈從文在創作的同時,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並以其在文壇的廣泛影響,被視為「京派」作家年輕一代的領袖。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歷史的誤會」,改行從事古代文物研究,並先後出版《明錦》(與人合作)、《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等古代文物圖案集及學術論文集。一九六四年,受周恩來之囑,著手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
沈從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沈從文先生的文學作品《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兩度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候選人。
沈從文1988年5月,因心臟病突發,在其北京寓所逝世。故居於1991年被列為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進行了整修。故居現陳列有沈老的遺墨、遺稿、遺物和遺像,成為鳳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觀之一,每天來瞻仰者絡繹不絕。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展示給讀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諧的生命形態。《邊城》發表於1934年,小說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青山,綠水,河邊的老艄公,16歲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沈從文先生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著作之中,《邊城》則占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1999年6月,《亞洲周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范圍內用中文寫作的小說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
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小說計,《邊城》則屬第一。《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❺ 柯受良和雷雨揚合拍電影
大概是《刑殺之法》吧
❻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七把名劍都叫啥名
有九把和八把之說哦。1、九把說,見於《史記》,「天下之劍韓為眾,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九大名劍,皆出自西平」。這九大名劍分別為: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2、八把說,見於《越絕書》,書中記載全部為著名的鑄劍師歐冶子所鑄,共八把,五把給了勾踐,三把給了楚昭王。八把劍分別為: 1、湛盧;2、巨闕;3、勝邪;4、魚腸;5、純鈞;6、龍淵;7、太阿;8、工布3、十把說。後來歐冶子的徒弟干將莫邪夫婦倆又鑄了兩把寶劍,與其師的八把合到了一起就是成了十把。即以上八把再加上干將、莫邪兩把。
❼ 華夏神劍譜
一、轅劍
轅劍,取於「軒轅」一詞,而「軒轅」二字則與天下第一帝——黃帝有關。黃帝的先祖是有熊氏,而有熊氏崇尚的就是土德,因為唯有土地方可生存。而土多是黃色,黃帝母親就附寶給他起名叫黃帝。又因他長在姬水,居住在軒轅之丘,於是他就以姬為姓,以軒轅為號,所以黃帝我們也稱之軒轅氏。在中華文明發端之始,黃帝就開始造車,所以「軒轅」二字又有了車的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華夏始祖早就將龍、鳳、龜、麟,視為四大聖物,並深深地滲入到農耕時代與之相關的水土文化之中。黃帝號為軒轅氏,軒轅二字,即為「力天」,意思是神化了的大龜。但"軒轅"一詞傳到現在,多為指車,少有人指龜。
鑄造轅劍,則有這樣的傳說:黃帝命令座下一對十分思愛的夫妻鑄劍師,要他們鑄一把絕世名劍。但兩位鑄劍師不管用什麼方法,都無法鑄成理想的絕世名劍。那日黃帝來到劍房視察,不知是不是受神靈之點化,他斷然割下自己的臂肉,投進劍爐。中華第一神劍——轅劍,即刻鑄就。
轅劍的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而劍柄兩則,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後來黃帝將這把象徵著華夏民族之氣的聖道之劍,傳給了夏禹,所以此劍也有「軒轅夏禹劍」之稱。
二、湛盧劍
說起湛盧劍,自然不能不說鑄劍世祖——歐冶子。約公元前509年歐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攜妻朱氏、女兒莫邪及徒弟干將。從寧波出發,到麗水甌江,順流而下到了福建的松溪縣,他看中了那的湛盧山,是個尋鐵鑄劍的好地方。
據說他在此山上,一共鑄成了五柄劍,第一柄就是「湛盧劍」,此劍湛湛然通體黑色,這種深沉的黑墨色,讓人提劍在手,首先感覺到的不是它的鋒利,而是能感覺出它的寬厚和慈祥。第二柄是「純鈞劍」,此劍出鞘,如芙蓉出水,泱泱如水消溶;第三柄是「勝邪劍」此劍是專取其愛女莫邪之名而立意;第四柄「魚腸劍」此劍被專諸,受公子姬光之意,將劍藏於魚腹之中,企圖弒君謀位而得名,也正因為此,該劍又被後人視為不法之物;第五柄「巨闕劍」,巨,即是切之意,闕,意為銳利無比,此劍能削鐵如泥。
傳說湛盧劍是一柄神奇之劍,它會滴血認主,唯有仁道之君,方可使用此劍。於是人們說「湛盧劍」不僅僅是一件兵器,而是一隻目光深邃、明察秋毫的上帝之眼,注視著天下君王。「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就是對此「仁道之劍」的最好寫照。
湛盧劍在吳越爭霸時,越王勾踐戰敗,將湛盧劍作為貢品敬獻給吳王闔閭,吳王視為國寶,終日佩帶在身,後又落到楚國被楚昭王所得,後傳到南宋名將岳飛手中,岳飛在"風波亭"被害後,不知去向。
三、赤霄劍
眾所周知,此劍為漢高祖劉邦的佩劍。因為劉邦起事前,用現在的說法,也不過是一個社會上的混混而已。於是有關此劍的各種傳奇版本有不少。
其中以公孫冶為首的五位鑄劍大師,揉合天下數百種精石,歷經八年終於鑄出這把千古神奇兵器的說法,是最為可信的。因為只有人和時間,才有可能創造出奇跡。
赤霄劍長三尺,劍身以玄鐵鑄造,人離劍七步之外,即可感覺到一股濃重的帝王之氣。據說赤霄劍出爐之時,烏雲密布、狂風四起、雷雨交加,連王氣所集的秦王宮殿,都為之震動不已。
公孫冶一看此劍,就面色大變,跌足長嘆:「此劍既出,則天下大亂,我公孫冶竟成千古罪人也!」然後,慘然一笑,斷然橫劍自刎。而那赤霄劍,飲血之後卻紅光一閃,破天而去,不知所蹤。
後來怎麼就落入了劉邦之手,並讓他在芒碭山,憑此劍「斬蛇起義」,他不僅鏟除了暴秦,還戰敗了與他爭雄天下的楚霸王項羽,建立了漢朝,開創了數百年漢室基業。赤霄劍,也因此成為一代帝王之劍。
四、泰阿劍
公元前492年,越王出師伐吳,出征前派越臣文種為特使暗赴楚國,請楚昭王帶兵在吳國西部邊境起事,以牽制吳國的兵力。楚王早聞越國鑄劍大師歐冶子在湛盧山上,鑄造出一柄"湛盧"寶劍,於是他乘機向越王提出,也要給他鑄一柄寶劍,來作為出兵的交換條件。越王無奈,只好再命歐冶子為楚王再鑄一柄寶劍。
歐冶子受命後,感覺不知如何是好,因為當時他們在湛盧山鑄造大批的兵器,供軍方使用。湛盧山上已經沒有上乘的鑄劍材料,能鑄造出絕世名劍。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尋找新的鑄劍場所,但能鑄出絕世名劍的地方到底在那呢?他們一家苦思冥想,一愁莫展。
那年時值中秋之夜,他一家人上湛雲峰飲酒賞月,歐冶子心中煩愁,幾杯酒下肚就朦朧睡去。這時,有位白發童顏老人,站在雲間,高聲叫道:「歐冶子,你鑄劍報國,可到秦溪山麓去,那裡有取之不盡的五金之英,用之不竭的寒冽龍水,還有亮石坑發光洞的寶石供你磨劍。」歐冶子忙作揖曰:「請問仙翁?秦溪山麓在何處?」白發老人道:「騎上白鶴它會帶你去」。白鶴將歐冶子帶到一處四周古木參天,湖月清澈,環境幽靜的地方。歐冶子不覺大叫一聲:「好地方!好地方」,妻子一把他推醒,歐冶子方知是一場夢。
第二天早晨,歐冶子夫婦攜女兒莫邪,挑著行李,按白發老人指點的方向出發。他們日行夜宿,翻過八十一座山,渡過六十四條溪,才找到秦溪山,這就是浙江最高峰風陽山販山麓,青山綠水,蒼松翠柏,附近無雞鳴犬吠。於是歐冶子認定此地就是鑄劍的最好所在,他結廬砌灶,取英鑄劍。他在此鑄出「龍淵」、「泰阿」、「工布」三劍後,由越王獻給楚王,楚王得劍後大喜,立即答應幫助越國。
傳說晉國當年攻楚,並將其圍了三年,就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泰阿劍」。但楚王不屈,就是不交出此劍,當他決定持劍親上城頭殺敵時,他叮囑手下,如果城破,他將用此劍自刎。他自刎後其左右要拾其劍,騎快馬奔到太湖,將此劍沉入湖底,讓泰阿劍永留楚國。
第二天拂曉,楚王登上城頭雙手捧劍,長嘆一聲:泰阿劍啊,泰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只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砂走石遮天蔽日,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里,晉軍全軍覆沒。
在《越絕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鬍子問道:「泰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鬍子對道:"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泰阿劍的劍氣之威啊!」於是泰阿劍成了一把威道之劍。
五、七星龍淵
據說當年歐冶子攜妻女,來到仙人指點的秦溪山時,只見在兩棵千年古樹下面,整齊地排列著七口井,其形如北斗七星,井中寒泉清洌見底,歐冶子認定此地是鑄造寶劍的最佳地點。
歐冶子汲水淬劍,當他將第一把劍放在石墩錘打時,突然烏雲四起,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七條金龍從井口鑽出,沖上雲霄,爾後齊向劍坯上噴了口水後,就騰雲駕霧而去。歐冶子舉劍觀之,只見劍身剛柔並濟,劍鋒銳利無比,他隨手舉劍向巨石劈去,只聽「啪」的一聲,巨石被劈成兩瓣。
但此劍雖然鋒利無比,外表並不光亮好看。歐冶子想起那夢中仙人,曾指點「亮石坑的寶石可供你磨劍」。於是他四處打聽這「亮石坑」在何處?後來到九姑山訪問一位采葯老翁,老翁告訴他:「離城四十里處,有個發光洞,存亮石數以萬計,若能得石磨劍,磨出的寶劍必定光亮無比;只是洞邊有巨鷹把守,無人敢取」。於是歐冶子帶妻女,各執一把寶劍,奔赴發光洞。找到發光洞後,果然看到一隻兇猛無比的巨鷹。那巨鷹一見生人到來,就拍動翅膀兇猛撲了下來,一雙利爪攔腰就將莫邪抓住後飛向天空。歐冶子夫妻執劍拚死與其搏鬥。莫邪雖被抓在空中,但她一邊掙扎,一邊持劍朝巨鷹的翅膀亂刺,結果巨鷹被砍傷墜地,歐冶子上前補上一劍,結果了巨鷹的性命。他們取回亮石,果然磨出來的寶劍,不但鋒利無比,斬鐵如泥,而且光亮如銀。
在《吳越春秋》中有這樣一段故事: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國兵馬一路追趕,因荒不擇路,逃到了長江邊。前是波濤萬頃的長江水,後有刀槍在手的萬千追兵,正在危急萬分之時。一漁翁駕一小船將伍子胥渡過對岸,伍子胥要其留名,以圖日後回報。漁翁不言其名,只自稱「漁丈人」也。伍子胥無奈只好作揖道別,但行出不遠,總感不謝救命之思,非君子所為。於是又返了回來,並解下腰間的祖傳三世的七星龍淵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
"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嘆,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只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因為有了這個故事,七星龍淵劍就是成了一把誠信高潔之劍。
此劍後來為了迴避唐皇李淵之名,改為"七星龍泉劍"。
六、干將劍
干將,吳國人,歐冶子之婿jqk約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33年]。據說他原本就是一位很有名氣的鑄劍師。他生成八尺之軀,英武異常。在未拜在歐冶子門下時,就已經懂得了熔、鍛、鏟、銼、刻、淬、磨等諸般鑄劍工藝。只因歐冶子之女莫邪是一位眉清目秀、聰明賢慧,勤勞勇敢的好女子。為了能與莫邪成親,才成了歐冶子的徒弟。
干將劍刃長三尺,柄長六寸,刃寬約三寸許,系紅櫻劍絮,重九鏘,即三斤十二兩,劍身有龜紋雕飾,舞動時有如虎嘯。
七、莫邪劍
莫邪,歐冶子之女,干將之妻,赤之母。
莫邪劍刃長四尺,柄長一尺,刃寬約兩寸許,系湖綠劍絮,重約十鏘,即約四斤二兩七分,劍身有漫冶,即水紋雕飾,舞動時銀光流瀉,如銀蛇吐信。
干將莫邪劍是雄雌雙劍。當你看到其中一柄劍時,就必然會看到另一柄劍。這兩柄寶劍是永不分離的。
此劍在民間有很多的傳說。流傳最廣的就是干將眼看三月的鑄劍期將滿,但因爐中的鐵英還是無法溶化,而不能如期鑄成寶劍。莫邪為了救夫,就自投劍爐之中,從而鑄成了這天下無雙的干將莫邪雄雌雙劍。
這種傳說有多少真實性,我們無需考證。但鑄鐵在加熱過程中,碳的含量會不斷下降,如果不能適當在加入碳的成份,那鑄造出來的劍,就會變得柔韌而缺乏剛度,這樣的劍最多隻是一口熟鐵劍,而不可能成為能削鐵如泥的寶劍。
就從當時的生產條件來看,干將不可能在那時會擁有一個,能跳入一個大活人的大坩鍋。於是另一種說法可能更可信些,即莫邪剪掉頭發和指爪投入煉爐,而頭發和指爪都可以化為碳的成份,使鑄鐵的晶格結構產生有序變化而溶解,從而就能鑄造出柔韌而又鋒銳的鋼劍。
據說干將鑄造出干將莫邪雙劍後,只將莫邪劍獻給了楚王,而將干將劍埋於山中。並囑咐莫邪等到兒子成人後,一定要用干將劍為其報仇。後來楚王得知干將另藏寶劍,一怒之下果真將他殺了。
干將死後,莫邪生下一子,名為赤。其子生來與眾不同,雙眉相距尺余,固又名眉間尺。他成人後就背負干將劍,前往楚國報仇。而楚王在夢境中早有預知,就命人到處追捕。赤四下躲避,始終無法下手。
一日山間得遇一劍客,允諾說只要他得到干將劍與赤的人頭,即可代其成事。赤當即就提劍刎頭相付。
劍客依諾面見楚王。赤的人頭雖死,但仇恨未減半分,楚王看了驚懼不已。劍客即獻計將赤的從頭用沸水煮,並請楚王移駕一觀。楚王不疑有詐。待楚王探頭相望,劍客提起干將劍,就將楚王的頭斬落鍋中,並當即自刎也將自己的頭吹到了鍋中。三頭於沸水中混為一體無法辨識。宮人分其三份,合葬一處,於是就有了「三王墓」之說。
但有人考證,干將莫邪劍,在吳越爭霸時沉入延平的劍溪,即現在的福建南平市的閩江之中。干將莫邪劍,因為有上述傳說,也成了一柄愛情之劍。
八、魚腸劍
魚腸劍,是歐冶子在湛盧山上鑄造的五柄名劍之一。此劍到底多長,現在無法具體考證。但一定不會太長,長了它就決不可能,能藏到魚腸之中。最可能的長度應當是「不足半尺」。
但這尺舊時是沒有統一的。禹時十寸為一尺,湯時十二寸為一尺,武王時則是八寸為一尺。因此這魚腸劍的長度,也只能是個大約數。
說到魚腸劍就不能說到專諸,專諸是吳國堂邑人,當時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時就知道,專諸是一位狀如餓虎,聲像巨雷,力能扛鼎,身手快捷,肝膽俠義的勇士。有一次伍子胥看到專諸跟很多人打架,「其怒有萬人之氣,甚不可當」。正打到熱鬧處,他老婆趕來只在他背後喊一聲「你還不快跟我回去」。他就立刻停手,跟在老婆後邊回家了。在凡人的眼中這專諸,也只是一個怕老婆的貨色,但在伍子胥眼中,則是一個勇猛而又理性的真漢子,於是他就選定了專諸,為公子光殺了吳王僚,讓公子光奪得皇位後,好幫他去打楚國為他報仇。
公子光為什麼要殺吳王僚呢?這得從吳王壽夢說起:吳王壽夢共四子:諸樊、餘祭、餘昧、季札。壽夢知道這四子之中唯有季札最賢能。於是他想立他為太子,季札心知如果這樣,有可能會出現「煮豆燒豆箕」的慘劇,於是他堅決不受,吳王只好改立長子諸樊為太子。壽夢臨死時,與四子相約,王位以兄弟相傳,直至季札為吳王。
諸樊當王後傳位季札,季札仍不受,諸樊死,餘祭接位,餘祭死,餘昧接位。至餘昧死,按照壽夢遺言,當立季札為王。但季札不想當皇帝連夜出逃,吳國大臣沒法就立餘昧之子僚為王。而公子光則是諸樊的長子,壽夢的長孫,季札不願為王,按理應當由他來繼位,輪不到僚來當皇帝。於是他就在暗中廣納人才,為奪取王位做准備。
在這樣的背景下,專諸就成了最佳的殺手。於是人人皆知的血腥一幕就那樣上演了。吳王僚死在了專諸的魚腸劍下,專諸被公子光布下的劍手砍成了肉泥。公子光成了吳王闔閭。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夫概為先鋒,出兵六萬攻佔楚國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墓,鞭屍三百。
魚腸劍,也因此成了一柄義勇與不法之劍與一身的天下名劍。
九、純鈞劍
純鈞劍,又名純鉤劍。此劍依然是歐冶子在湛盧山上所鑄。在《越絕書.外傳記寶劍》中,是這樣述它的:「如芙蓉始出,觀其(紋),爛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渾渾如水之溢於塘,觀其斷,岩岩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鉤耶」。
純鈞劍,外觀雖然精緻華美,觀之,令人賞心悅目,但鋒芒決不因其華美而減之,它斬金截鐵,依然如同摧枯拉朽。也就是它將亮麗優美與鋒芒不減完美地融為一體,被喻為尊貴無雙的千古絕唱之劍。
傳說,有人向越王勾踐許以千匹駿馬,三處富鄉,兩座大城,來換這把純鈞劍。勾踐看到這么多的好東西,心裡正在猶豫是不是與其換之。為了慎重起見,他請來了著名相劍大師——薛燭,想聽聽他的意見。
薛燭一看純鈞劍,就立刻厲聲道:「這把劍是天人共鑄的不二之作。為鑄這把劍,千年赤堇山,山破而出錫,萬載若耶江,江涸而出銅。鑄劍之時,雷公打鐵,雨娘淋水,蛟龍捧爐,天帝裝炭。鑄劍大師歐冶子承天之命嘔心瀝血與眾神鑄磨十載此劍方成。劍成之後,眾神歸天,赤堇山閉合如初,若耶江波濤再起。如此絕世無雙的寶劍,區區駿馬城池何足道哉……」
當然這也是古人對純均劍的一種敬仰,而編出的優美傳說。但做為一種文化傳承,後人還是喜歡這樣的傳說的。於是武俠大師金庸先生,就將這柄絕美的純鈞劍,化入他的小說《越女劍》中,使這柄尊貴華美之劍,更加地廣為流傳。
據說在2004年「龍泉論劍」時,龍泉工匠曾向金庸先生贈送了一把現代版的純鈞劍,金庸先生也為此劍親筆簽名,並刻上了劍刃。該劍原型現珍藏於浙江大學。十、承影劍
承影劍是一柄最奇特的名劍。相傳它鑄造於商朝,為春秋時衛國人孔周所收藏,這是一把有影無形的長劍。在《列子·湯問》中有這樣的記載:「孔周曰:『吾有三劍,惟子所擇。……二曰承影,味爽之交,日夕昏有之際,北面察之,淡炎焉若有物存,莫有其狀。其觸物也,竊然有聲,經物而物不見』」。在《文苑英華·唐並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銘》中也有:「蛟分承影,雁落忘歸」。這樣的字句。
為了神化這柄承影劍,有人是這樣描述的:「揚起的雙手劃出一條優雅的弧線,揮向旁邊一棵挺拔的古松,耳廓中有輕輕的『嚓』的一聲,樹身微微一震,不見變化,然而稍後不久,翠茂的松蓋就在一陣溫和掠過的南風中悠悠倒下,平展凸露的圈圈年輪,昭示著歲月的流逝。天色愈暗,長劍又歸於無形,遠古的暮色無聲合攏,天地之間一片靜穆」。不管古人與今人如何描述這柄有影無形的長劍,他們都是為了表達,我悠悠五千年文明的燦爛與輝煌。也如這柄承影劍一樣,在「有影無形」中,承載著我華夏古國的博大精深,它如這一柄柄精緻優雅的神劍一樣,在世界歷史的上空,劃下我中華民族最完美的弧線。
❽ 雷雨的藝術特色
【外文名稱】
Thunderstorm
【原作者】
曹禺
【主要人物】
周朴園、周繁漪、周萍、周沖、魯侍萍、魯貴、魯四鳳、魯大海
【主要內容】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雷雨》一發表,就震動了文壇,而此時的曹禺只有二十二歲,此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被搬上電影和電視熒屏撼動了億萬觀眾的心。
20年代一個夏天,氣候悶熱逼人,室外沒有陽光,天空昏暗,暴風雨即將來臨。周公館的老爺周朴園由於處理礦工罷工,一直忙於公務,回到家裡沒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廳里使女四鳳正在濾葯,她的父親魯貴昨天連喝帶賭,欠了別人的債,正厚著臉皮向女兒要錢呢,「如果你不給,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爺之間的私情張揚出去。」四鳳無奈,只得給他錢打發他走,魯貴一高興,告訴四鳳大少爺周萍和他的繼母蘩漪有亂倫關系,正在這時蘩漪走進客廳,向四鳳打聽大少爺周萍的消息。太太這么一問,她心裡更緊張了,太太又請她母親來,不知安的什麼心。
這時,蘩漪的親生兒子周沖蹦蹦跳跳地跑進來,他對母親說,他想把自己的學費分一半給四鳳,好讓她去上學,因為他正熱戀著四鳳。正當此時,周萍走進了客廳,他說他明天休離家到礦上去,找父親談一談。
周萍是周朴園同他家的一個侍女生的孩子,那時候,他還是個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爺,與僕人梅媽的女兒梅侍萍相愛,侍萍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因周家老太爺不同意這門親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個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趕出家門,她抱著孩子冒著暴風雪投河自盡。後周家幾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園的第二個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歲,她臉色蒼白,面部輪廓很美,眉目間顯出憂郁,她有些神經症,得不到任何溫情,因而愛上軟弱的周萍。蘩漪讓四鳳的母親魯媽來,就是要讓她把四鳳帶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飯後天氣更加陰沉鬱悶。周萍走進客廳,打了個暗號,四鳳從外面跑了進來,他們約定晚上11點到四鳳的屋子相會。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責周萍當初引誘她,使她現在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周萍冷漠地說:「如果你以為你不是父親的妻子,我自己還承認我是我父親的兒子。」「我盼望這一次的談話是我們最後一次。」她對周萍說:「你不能就這么拋棄我,我不能受周家兩代人的欺負。我要讓你嘗嘗一個女人受傷害時的力量。」
魯媽在四鳳的陪同下來到了客廳,就是當年投河自盡的梅侍萍,當年她並沒有死,被人救了,後來又嫁了兩次,都是下等人。她萬萬沒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爺,三十年後,她的女兒又伺候周家的少爺。
周朴園走進客廳,侍萍的無錫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盤問,他認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懷念侍萍,家裡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時的布置,可當活著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時,他卻厲聲說:「你來干什麼?」「是誰指使你來的?」侍萍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周朴園決定用錢來解決他們的恩怨,侍萍當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說只想見見他的萍兒。
這時罷工代表魯大海闖了進來,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園的第二個兒子。周朴園拿出復工合同,原來他用錢收買了另外幾個罷工代表,而准備開除魯大海。魯大海非常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爾濱江橋時,故意讓江堤出險,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發了一筆絕子絕孫的昧心財。周萍上來打了魯大海兩個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勢不兩立的慘劇。
晚上,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周沖奉母命來給侍萍送100 元錢。四鳳拒絕接收,魯貴卻厚著臉收下了,魯大海知道此事,帶著魯貴把錢退還給周沖,並把周沖趕出門。周萍也冒雨來到魯家,周萍從窗子跳進四鳳的房間,跟蹤而來的蘩漪把窗子關死,進屋拿東西的大海發出了周萍,四鳳羞愧地奪路而逃。
侍萍和魯大海來到周公館找四鳳,侍萍要帶四鳳回家,四鳳不得已向侍萍說出真相,她已經懷了周萍的孩子,如睛天霹靂,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呀。在四鳳的苦苦哀求下她答應讓周萍帶四鳳走,永遠不要再見到他們。
蘩漪帶周沖來阻止周萍帶四鳳走,周朴園也聞聲而至,他以為侍萍前來認兒子,讓周萍跪下認自己的生母。嚴酷的現實讓四鳳無法承受,她沖向花園,碰到漏電的電線而死,周沖去救她也觸電身亡。周萍開槍自殺了,兩個婦人瘋了。
【創作背景】
《雷雨》創作於1933年,兩年前,剛剛爆發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全國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熱潮。曹禺也積極投身抗日宣傳。《雷雨》中的魯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結識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輕工人的影子。
當時,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許多揭露社會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婦女解放的優秀話劇,已傳入中國。易卜生的思想,對曹禺影響很大。他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用英文寫的《論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亞、古希臘的話劇也對曹禺有深刻的影響。
【推廣、改編和演出】
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由巴金任編委的《文學季刊》上。
1935年4月,由中華話劇同好會(留日學生戲劇團體)在日本東京神田一橋講堂首演三場。杜宣、吳天任導演。同年8月,天津市立師范學校孤松劇團在學校大禮堂演出《雷雨》,是國內首演。之後,上海復旦劇社演出《雷雨》,歐陽予倩導演。與此同時,中國的第一個職業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先後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農把《雷雨》譯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 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拍攝《雷雨》。
1944年,金光洲把《雷雨》譯成朝鮮文,並在漢城連演70場。同年譯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灣觀眾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公演《雷雨》,趙丹導演,演員有王丹鳳、汪漪等。同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雷雨》,導演夏淳,演員有鄭榕、朱琳、蘇民、於是之、沈默、呂恩、胡宗溫、董行佶、李翔等。
1956年,新加坡藝術劇場公演《雷雨》,導演林晨。
1957年,蘇聯共有9個劇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計兩千餘場。
1959年11月,新加坡藝聯劇團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團將《雷雨》改編居芭蕾舞劇上演。
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再次拍攝《雷雨》,孫道臨導演,演員有孫道臨、顧永菲、秦怡、馬曉偉、梁同裕等。
1988年2月,新加坡實踐話劇團演出《雷雨》,夏淳赴新加坡為該團導演了此劇。
1999年10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落再次重排《雷雨》,導演夏淳,主演演員有鄭榕、顧威、朱琳、周鐵貞、韓善續、濮存昕、鄭天瑋、龔麗君。
【《雷雨》在話劇史上的意義】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雷雨》一發表,就震動了文壇,而此時的曹禺只有二十二歲,此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個舞台上曾以多種面貌出現,被不同的人們飽含深情的演繹著,解讀著,並一舉將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上最轟動熱烈的顛峰時期。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寫方面,《雷雨》特別重視音響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濃墨重彩表現。同時,還注意對人物的聲音、氣味、眼睛進行誇張的處理。
【部分人物形象解讀】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對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園,也不放在眼裡。當然,她對舊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種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她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這是蘩漪無法擺脫的弱點。
周沖的兩面性
周沖是一個受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下成長的青年。他富於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沒有韌性,對封建制度的頑固性認識不足,這註定了他悲劇命運。
魯大海的性格
魯大海是一個有思想、有行動的年輕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質朴但又頭腦清醒。他作為工人代表,和周朴園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顯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畢竟對工人不熟悉,所以,魯大海的形象與別人相比,還是顯得單薄。
周朴園簡介
周朴園出場時55歲 19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
19世紀歐洲 社會主義思潮上升 德國是馬克思的故鄉
大學地域和歷史背景對其人生道路的影響
事業地點軌跡 無錫—哈爾濱—天津 步步上升
有錢門第的小姐是周朴園有意識地將她的那段記憶抹去了,甚至對其有某種敵對情緒,令他放棄了侍萍,放棄了與社會對抗,從此踏上了歸順之路。
在周朴園的內心深處權利,名譽,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時只會用金錢來安撫侍萍,心理已經成為人倫親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聲中的老人展現了周朴園天性的回歸。在老人身上看不出個性的強硬,眼睛平靜而憂慮,絕望地認為自己唯一的兒子已經死了,獃獃地望著火。從中寄託了作者對人物命運的悲哀。作者對周朴園有一縷淡淡的溫情並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輩的影子。
【有關《雷雨》的芭蕾舞劇資料】
本劇是根據曹禺的著名話劇《雷雨》改編、創作的。1981年12月戲劇家曹禺為本劇演出撰寫了《為中國文化爭光——看芭蕾舞劇〈雷雨〉有感》的文章,又於1982年在《曹禺談芭蕾舞劇〈雷雨〉》的文章(5月10日上海《新民晚報》)中再一次肯定芭蕾舞劇《雷雨》對人物的處理。
1983年首都舞蹈界召開芭蕾舞劇《雷雨》的專題座談會,探討其成就與不足(見《舞蹈》1983年第3期《〈雷雨〉聲中的啟迪》),肯定它是「為開拓中國舞劇事業的勃興之路所取得的成就」。
本劇曾參加第十屆「上海之春」演出。1983年獲上海市文化局1980—1982年度創作演出獎。
【演出單位】上海芭蕾舞團
【製作人員】編導:胡蓉蓉、林心閣、楊曉敏 作曲:葉純之 舞美設計:杜時象、朱士揚、張小舟、程漪芸
【劇情介紹】
序幕周家客廳,夏天的夜晚。周朴園之妻繁漪與前妻之子周萍在深夜幽會,被周家男僕魯貴察覺。
第一幕周家客廳,三年後,夏天的早晨。周萍又與丫頭四鳳相愛。魯貴向女兒四鳳講述三年前客廳「鬧鬼」之事,四鳳疑惑。
繁漪受周家兩代人欺凌,心情十分抑鬱。而周朴園卻經常想起三十年前和他曾有私情並生有兩子的丫頭侍萍。恰巧,魯媽(當年的侍萍,今嫁魯貴)為找女兒四鳳無意中來到周家。周朴園碰見侍萍驚愕異常。
礦上罷工代表魯大海為請願事,來到周家找礦主周朴園。周萍與魯大海發生沖突,並打了魯大海,魯媽眼見兄弟相見,情如仇人,悲痛欲絕。
第二幕魯貴家,當天的傍晚。魯貴父女被周家辭退,魯貴借酒澆愁,四鳳仍在思念周萍。魯媽不忍女兒走自己悲慘的老路,要四鳳對天盟誓,與周家斷絕往來。
半夜,周萍越窗來找四鳳,四鳳既痛苦又留戀。繁漪跟蹤其後,妒恨噬心,她暗把窗戶拴上。
魯大海回家見周萍與妹妹四鳳相會,周欲逃,但窗已拴死。憤怒的大海與周萍拚命,魯媽拚命阻攔,周萍才奪門而逃,四鳳隨之沖出家門。
第三幕周家客廳。當天深夜。繁漪痛苦地回家。再次遭到周朴園的精神摧殘。周萍為逃避一切,准備離家出走,繁漪苦苦向他哀求,希望帶她一起走。
四鳳匆匆趕來想與周萍再見一面,魯媽為找女兒也跟來了。四鳳、周萍懇求魯媽讓他倆遠走他鄉,魯媽愕然。繁漪如痴似狂地揭開了她與周萍的關系,事到如今周朴園也不得不說出魯媽的真相,要周萍當面認母。雷雨交加,四鳳見情沖向茫茫黑夜,觸電慘死。周萍也絕望地開槍自殺……魯大海攙扶著母親侍萍,走出周家……
【評論擷萃】
為中國文化爭光——看芭蕾舞劇《雷雨》有感
曹禺
芭蕾舞劇《雷雨》是富有吸引力的藝術創作。它的成功,不是因為過去有個常演的戲《雷雨》,可以模仿,可以抄襲。而是打破話劇《雷雨》的框框,用芭蕾的語匯,把它重新寫過,凡是藝術家必須有獨創、有勇氣、有見解、有想像、有表現能力。上海芭蕾舞團藝術家們是具有這些條件的。
一年前,胡蓉蓉同志和她的夥伴們到我家,談起改編《雷雨》為芭蕾舞劇。我覺得這是妙想天開,不能成功。可她們說:「我們有想法!有路子!」她們眼裡閃著一種驚人的異彩。我有個怪念頭,凡是真有思路、有信心、有勇氣的人,時常露出這樣的神色;但我還是迷惑,我雖有些興趣,我畢竟將信將疑。
這一年,我們晤談了幾次,討論熱烈,毫不拘束。不管上海是天朗氣清或是細雨霏霏,這群芭蕾舞家和作曲家總是在快樂的笑聲中來,又歡快地回去。
暮秋,上海芭蕾舞團邀我去看舞劇連排。寬闊明亮的排練間,擺了一架鋼琴,沒有光和景,沒有華麗的服裝,演員們著代替服,音樂伴隨著芭蕾演員的心靈和流旋飄逸的舞姿,時而切切私語,時而幽怨暗恨,時而激烈昂揚,時而暴雨狂風。這一群男女藝術家,縱情盡興地舞起一場無言的悲歡離合的戲來。連排完了,大家很受感動,才知道這是經歷了嚴冬酷暑,下了一年磨練的苦功的收獲。我們認為這出舞劇或將在千百個舞劇中佔一個顯著的位置;時間會證明,隨著不斷的精雕細琢,它將逐漸成為群眾喜愛的創作。
正式在舞台上演出了,這出豐富多彩的舞劇多次獲得觀眾熱烈的贊許。這個舞劇獨創新風,在穿插與神韻上有它自己的抑揚頓挫、承應轉換的境界。我贊同那樣的刪節與改動。如「魯貴窺聽」「朴園憶舊」這兩場舞蹈,省略話劇要用多少言語才講得明白的情節。
編舞家、舞蹈家和音樂專家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打動我的,是舞劇第三幕。繁漪死命攔住要逃走的周萍的那一場,芭蕾舞劇給她以充沛有力的大起大落的表現。舞劇的繁漪,比話劇舞台上的更灑脫了。兩個繁漪的演員:杜紅玲與石鍾琴都各有獨到之處。
現在許多人在議論芭蕾舞劇《雷雨》了。有人講:新穎別致,難以言喻;有人講:恰到好處,希望再看。一位朋友對我說:「芭蕾舞劇的靈感,一向來自神話、傳說、小說、歌劇、音樂、詩歌。此外,由編導自己寫故事。由話劇移植的芭蕾舞劇,過去成功的只有一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現在的芭蕾舞劇《雷雨》也是較好的一例。」這種成就當然是芭蕾藝術家們的功勞。我感謝的是,在上海市委和文化局的領導下,上海芭蕾舞團把行將半個世紀的老戲,搬到今天的芭蕾舞台上,使它又年輕起來。
這個舞劇,正如胡蓉蓉同志和她的夥伴們引以自豪的,是「民族化」了的。這很重要。西方的藝術,拿到中國來,不應止於照搬。對於各種文化,我們是善於吸收、融會的。
藝術家們說,芭蕾舞劇要「性格化」。這是個難題目。彷彿大部分的芭蕾舞劇的人物,都有點概念化。最好的芭蕾舞演員有極高的藝術與技巧,但他們多半僅僅表現「善與惡」、「美與丑」、「抒情與激烈」、「悲哀與昂揚」的意境,不能生根於「人的性格」的土壤里。然而,芭蕾舞劇《雷雨》中八個人物,有表達追求「性格化」的舞蹈,也有一定的個性。
芭蕾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從文藝復興到今天,五百多年來的變化與發展,由義大利傳遍到全世界。它是一種既有普及的群眾基礎,又有提高的廣闊前景的藝術。中國介紹芭蕾,時間短、進步快。但是,今天無論首都和上海,都需要大跨一步,大下功夫,提高體力,嚴格結實地科學地打下芭蕾藝術與技巧的深厚基礎。聘請世界芭蕾的好教師與我國芭蕾的好教師協同教練,摸出中國芭蕾舞的路子來。要如中國的體育界一樣,登上國際高峰。「說」容易,「做」很難。這需要我國文化領導者與藝術家們下大決心。
中國的芭蕾,一定要發揚中國人的氣魄與實力,為國爭光,為中國文化爭光。
❾ 如何評價《雷雨》的藝術特色
【主要內容】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雷雨》一發表,就震動了文壇,而此時的曹禺只有二十二歲,此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被搬上電影和電視熒屏撼動了億萬觀眾的心。
20年代一個夏天,氣候悶熱逼人,室外沒有陽光,天空昏暗,暴風雨即將來臨。周公館的老爺周朴園由於處理礦工罷工,一直忙於公務,回到家裡沒有看到太太蘩漪。客廳里使女四鳳正在濾葯,她的父親魯貴昨天連喝帶賭,欠了別人的債,正厚著臉皮向女兒要錢呢,「如果你不給,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爺之間的私情張揚出去。」四鳳無奈,只得給他錢打發他走,魯貴一高興,告訴四鳳大少爺周萍和他的繼母蘩漪有亂倫關系,正在這時蘩漪走進客廳,向四鳳打聽大少爺周萍的消息。太太這么一問,她心裡更緊張了,太太又請她母親來,不知安的什麼心。
這時,蘩漪的親生兒子周沖蹦蹦跳跳地跑進來,他對母親說,他想把自己的學費分一半給四鳳,好讓她去上學,因為他正熱戀著四鳳。正當此時,周萍走進了客廳,他說他明天休離家到礦上去,找父親談一談。
周萍是周朴園同他家的一個侍女生的孩子,那時候,他還是個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爺,與僕人梅媽的女兒梅侍萍相愛,侍萍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因周家老太爺不同意這門親事,所以在侍生下第二個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趕出家門,她抱著孩子冒著暴風雪投河自盡。後周家幾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園的第二個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歲,她臉色蒼白,面部輪廓很美,眉目間顯出憂郁,她有些神經症,得不到任何溫情,因而愛上軟弱的周萍。蘩漪讓四鳳的母親魯媽來,就是要讓她把四鳳帶走,重新得到周萍。
午飯後天氣更加陰沉鬱悶。周萍走進客廳,打了個暗號,四鳳從外面跑了進來,他們約定晚上11點到四鳳的屋子相會。蘩漪希望周萍留下陪陪他,她指責周萍當初引誘她,使她現在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周萍冷漠地說:「如果你以為你不是父親的妻子,我自己還承認我是我父親的兒子。」「我盼望這一次的談話是我們最後一次。」她對周萍說:「你不能就這么拋棄我,我不能受周家兩代人的欺負。我要讓你嘗嘗一個女人受傷害時的力量。」
魯媽在四鳳的陪同下來到了客廳,就是當年投河自盡的梅侍萍,當年她並沒有死,被人救了,後來又嫁了兩次,都是下等人。她萬萬沒想到,三十年前她伺候周家的老爺,三十年後,她的女兒又伺候周家的少爺。
周朴園走進客廳,侍萍的無錫口音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盤問,他認出了侍萍,在此之前,他很懷念侍萍,家裡的一切都按照侍萍在時的布置,可當活著的侍萍站在他面前時,他卻厲聲說:「你來干什麼?」「是誰指使你來的?」侍萍憤怒地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周朴園決定用錢來解決他們的恩怨,侍萍當面撕碎了5000元支票,她說只想見見他的萍兒。
這時罷工代表魯大海闖了進來,他就是侍萍和周朴園的第二個兒子。周朴園拿出復工合同,原來他用錢收買了另外幾個罷工代表,而准備開除魯大海。魯大海非常憤怒地提露他在包哈爾濱江橋時,故意讓江堤出險,淹死了三千多名工人,發了一筆絕子絕孫的昧心財。周萍上來打了魯大海兩個巴掌,侍萍看到父子、兄弟勢不兩立的慘劇。
晚上,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周沖奉母命來給侍萍送100 元錢。四鳳拒絕接收,魯貴卻厚著臉收下了,魯大海知道此事,帶著魯貴把錢退還給周沖,並把周沖趕出門。周萍也冒雨來到魯家,周萍從窗子跳進四鳳的房間,跟蹤而來的蘩漪把窗子關死,進屋拿東西的大海發出了周萍,四鳳羞愧地奪路而逃。
侍萍和魯大海來到周公館找四鳳,侍萍要帶四鳳回家,四鳳不得已向侍萍說出真相,她已經懷了周萍的孩子,如睛天霹靂,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呀。在四鳳的苦苦哀求下她答應讓周萍帶四鳳走,永遠不要再見到他們。
蘩漪帶周沖來阻止周萍帶四鳳走,周朴園也聞聲而至,他以為侍萍前來認兒子,讓周萍跪下認自己的生母。嚴酷的現實讓四鳳無法承受,她沖向花園,碰到漏電的電線而死,周沖去救她也觸電身亡。周萍開槍自殺了,兩個婦人瘋了。
【創作背景】
《雷雨》創作於1933年,兩年前,剛剛爆發了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全國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熱潮。曹禺也積極投身抗日宣傳。《雷雨》中的魯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結識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輕工人的影子。
當時,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許多揭露社會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婦女解放的優秀話劇,已傳入中國。易卜生的思想,對曹禺影響很大。他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論文,就是用英文寫的《論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亞、古希臘的話劇也對曹禺有深刻的影響。
【推廣、改編和演出】
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由巴金任編委的《文學季刊》上。
1935年4月,由中華話劇同好會(留日學生戲劇團體)在日本東京神田一橋講堂首演三場。杜宣、吳天任導演。同年8月,天津市立師范學校孤松劇團在學校大禮堂演出《雷雨》,是國內首演。之後,上海復旦劇社演出《雷雨》,歐陽予倩導演。與此同時,中國的第一個職業話劇團體「中國旅行劇團」先後在天津、上海、南京演出《雷雨》。
1936年,日本出版《雷雨》日文版。同年,姚辛農把《雷雨》譯成英文,由《天下》月刊出版。
1938 年,上海新華影業公司拍攝《雷雨》。
1944年,金光洲把《雷雨》譯成朝鮮文,並在漢城連演70場。同年譯成越南文,在越南公演。
1947年,台灣觀眾演出公司在台北演出《雷雨》。
1954年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公演《雷雨》,趙丹導演,演員有王丹鳳、汪漪等。同年6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雷雨》,導演夏淳,演員有鄭榕、朱琳、蘇民、於是之、沈默、呂恩、胡宗溫、董行佶、李翔等。
1956年,新加坡藝術劇場公演《雷雨》,導演林晨。
1957年,蘇聯共有9個劇院落演出了《雷雨》,共計兩千餘場。
1959年11月,新加坡藝聯劇團公演《雷雨》。
1981年,上海芭蕾舞團將《雷雨》改編居芭蕾舞劇上演。
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再次拍攝《雷雨》,孫道臨導演,演員有孫道臨、顧永菲、秦怡、馬曉偉、梁同裕等。
1988年2月,新加坡實踐話劇團演出《雷雨》,夏淳赴新加坡為該團導演了此劇。
1999年10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落再次重排《雷雨》,導演夏淳,主演演員有鄭榕、顧威、朱琳、周鐵貞、韓善續、濮存昕、鄭天瑋、龔麗君。
【《雷雨》在話劇史上的意義】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藝術生命,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雷雨》一發表,就震動了文壇,而此時的曹禺只有二十二歲,此外,他的四大經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個舞台上曾以多種面貌出現,被不同的人們飽含深情的演繹著,解讀著,並一舉將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上最轟動熱烈的顛峰時期。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
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寫方面,《雷雨》特別重視音響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濃墨重彩表現。同時,還注意對人物的聲音、氣味、眼睛進行誇張的處理。
【部分人物形象解讀】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對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園,也不放在眼裡。當然,她對舊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種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她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這是蘩漪無法擺脫的弱點。
周沖的兩面性
周沖是一個受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下成長的青年。他富於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沒有韌性,對封建制度的頑固性認識不足,這註定了他悲劇命運。
魯大海的性格
魯大海是一個有思想、有行動的年輕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質朴但又頭腦清醒。他作為工人代表,和周朴園進行了堅決的斗爭,顯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畢竟對工人不熟悉,所以,魯大海的形象與別人相比,還是顯得單薄。
周朴園簡介
周朴園出場時55歲 19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留學
19世紀歐洲 社會主義思潮上升 德國是馬克思的故鄉
大學地域和歷史背景對其人生道路的影響
事業地點軌跡 無錫—哈爾濱—天津 步步上升
有錢門第的小姐是周朴園有意識地將她的那段記憶抹去了,甚至對其有某種敵對情緒,令他放棄了侍萍,放棄了與社會對抗,從此踏上了歸順之路。
在周朴園的內心深處權利,名譽,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時只會用金錢來安撫侍萍,心理已經成為人倫親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聲中的老人展現了周朴園天性的回歸。在老人身上看不出個性的強硬,眼睛平靜而憂慮,絕望地認為自己唯一的兒子已經死了,獃獃地望著火。從中寄託了作者對人物命運的悲哀。作者對周朴園有一縷淡淡的溫情並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輩的影子。
【有關《雷雨》的芭蕾舞劇資料】
本劇是根據曹禺的著名話劇《雷雨》改編、創作的。1981年12月戲劇家曹禺為本劇演出撰寫了《為中國文化爭光——看芭蕾舞劇〈雷雨〉有感》的文章,又於1982年在《曹禺談芭蕾舞劇〈雷雨〉》的文章(5月10日上海《新民晚報》)中再一次肯定芭蕾舞劇《雷雨》對人物的處理。
1983年首都舞蹈界召開芭蕾舞劇《雷雨》的專題座談會,探討其成就與不足(見《舞蹈》1983年第3期《〈雷雨〉聲中的啟迪》),肯定它是「為開拓中國舞劇事業的勃興之路所取得的成就」。
本劇曾參加第十屆「上海之春」演出。1983年獲上海市文化局1980—1982年度創作演出獎。
【演出單位】上海芭蕾舞團
【製作人員】編導:胡蓉蓉、林心閣、楊曉敏 作曲:葉純之 舞美設計:杜時象、朱士揚、張小舟、程漪芸
【劇情介紹】
序幕周家客廳,夏天的夜晚。周朴園之妻繁漪與前妻之子周萍在深夜幽會,被周家男僕魯貴察覺。
第一幕周家客廳,三年後,夏天的早晨。周萍又與丫頭四鳳相愛。魯貴向女兒四鳳講述三年前客廳「鬧鬼」之事,四鳳疑惑。
繁漪受周家兩代人欺凌,心情十分抑鬱。而周朴園卻經常想起三十年前和他曾有私情並生有兩子的丫頭侍萍。恰巧,魯媽(當年的侍萍,今嫁魯貴)為找女兒四鳳無意中來到周家。周朴園碰見侍萍驚愕異常。
礦上罷工代表魯大海為請願事,來到周家找礦主周朴園。周萍與魯大海發生沖突,並打了魯大海,魯媽眼見兄弟相見,情如仇人,悲痛欲絕。
第二幕魯貴家,當天的傍晚。魯貴父女被周家辭退,魯貴借酒澆愁,四鳳仍在思念周萍。魯媽不忍女兒走自己悲慘的老路,要四鳳對天盟誓,與周家斷絕往來。
半夜,周萍越窗來找四鳳,四鳳既痛苦又留戀。繁漪跟蹤其後,妒恨噬心,她暗把窗戶拴上。
魯大海回家見周萍與妹妹四鳳相會,周欲逃,但窗已拴死。憤怒的大海與周萍拚命,魯媽拚命阻攔,周萍才奪門而逃,四鳳隨之沖出家門。
第三幕周家客廳。當天深夜。繁漪痛苦地回家。再次遭到周朴園的精神摧殘。周萍為逃避一切,准備離家出走,繁漪苦苦向他哀求,希望帶她一起走。
四鳳匆匆趕來想與周萍再見一面,魯媽為找女兒也跟來了。四鳳、周萍懇求魯媽讓他倆遠走他鄉,魯媽愕然。繁漪如痴似狂地揭開了她與周萍的關系,事到如今周朴園也不得不說出魯媽的真相,要周萍當面認母。雷雨交加,四鳳見情沖向茫茫黑夜,觸電慘死。周萍也絕望地開槍自殺……魯大海攙扶著母親侍萍,走出周家……
【評論擷萃】
為中國文化爭光——看芭蕾舞劇《雷雨》有感
曹禺
芭蕾舞劇《雷雨》是富有吸引力的藝術創作。它的成功,不是因為過去有個常演的戲《雷雨》,可以模仿,可以抄襲。而是打破話劇《雷雨》的框框,用芭蕾的語匯,把它重新寫過,凡是藝術家必須有獨創、有勇氣、有見解、有想像、有表現能力。上海芭蕾舞團藝術家們是具有這些條件的。
一年前,胡蓉蓉同志和她的夥伴們到我家,談起改編《雷雨》為芭蕾舞劇。我覺得這是妙想天開,不能成功。可她們說:「我們有想法!有路子!」她們眼裡閃著一種驚人的異彩。我有個怪念頭,凡是真有思路、有信心、有勇氣的人,時常露出這樣的神色;但我還是迷惑,我雖有些興趣,我畢竟將信將疑。
這一年,我們晤談了幾次,討論熱烈,毫不拘束。不管上海是天朗氣清或是細雨霏霏,這群芭蕾舞家和作曲家總是在快樂的笑聲中來,又歡快地回去。
暮秋,上海芭蕾舞團邀我去看舞劇連排。寬闊明亮的排練間,擺了一架鋼琴,沒有光和景,沒有華麗的服裝,演員們著代替服,音樂伴隨著芭蕾演員的心靈和流旋飄逸的舞姿,時而切切私語,時而幽怨暗恨,時而激烈昂揚,時而暴雨狂風。這一群男女藝術家,縱情盡興地舞起一場無言的悲歡離合的戲來。連排完了,大家很受感動,才知道這是經歷了嚴冬酷暑,下了一年磨練的苦功的收獲。我們認為這出舞劇或將在千百個舞劇中佔一個顯著的位置;時間會證明,隨著不斷的精雕細琢,它將逐漸成為群眾喜愛的創作。
正式在舞台上演出了,這出豐富多彩的舞劇多次獲得觀眾熱烈的贊許。這個舞劇獨創新風,在穿插與神韻上有它自己的抑揚頓挫、承應轉換的境界。我贊同那樣的刪節與改動。如「魯貴窺聽」「朴園憶舊」這兩場舞蹈,省略話劇要用多少言語才講得明白的情節。
編舞家、舞蹈家和音樂專家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最打動我的,是舞劇第三幕。繁漪死命攔住要逃走的周萍的那一場,芭蕾舞劇給她以充沛有力的大起大落的表現。舞劇的繁漪,比話劇舞台上的更灑脫了。兩個繁漪的演員:杜紅玲與石鍾琴都各有獨到之處。
現在許多人在議論芭蕾舞劇《雷雨》了。有人講:新穎別致,難以言喻;有人講:恰到好處,希望再看。一位朋友對我說:「芭蕾舞劇的靈感,一向來自神話、傳說、小說、歌劇、音樂、詩歌。此外,由編導自己寫故事。由話劇移植的芭蕾舞劇,過去成功的只有一個,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現在的芭蕾舞劇《雷雨》也是較好的一例。」這種成就當然是芭蕾藝術家們的功勞。我感謝的是,在上海市委和文化局的領導下,上海芭蕾舞團把行將半個世紀的老戲,搬到今天的芭蕾舞台上,使它又年輕起來。
這個舞劇,正如胡蓉蓉同志和她的夥伴們引以自豪的,是「民族化」了的。這很重要。西方的藝術,拿到中國來,不應止於照搬。對於各種文化,我們是善於吸收、融會的。
藝術家們說,芭蕾舞劇要「性格化」。這是個難題目。彷彿大部分的芭蕾舞劇的人物,都有點概念化。最好的芭蕾舞演員有極高的藝術與技巧,但他們多半僅僅表現「善與惡」、「美與丑」、「抒情與激烈」、「悲哀與昂揚」的意境,不能生根於「人的性格」的土壤里。然而,芭蕾舞劇《雷雨》中八個人物,有表達追求「性格化」的舞蹈,也有一定的個性。
芭蕾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從文藝復興到今天,五百多年來的變化與發展,由義大利傳遍到全世界。它是一種既有普及的群眾基礎,又有提高的廣闊前景的藝術。中國介紹芭蕾,時間短、進步快。但是,今天無論首都和上海,都需要大跨一步,大下功夫,提高體力,嚴格結實地科學地打下芭蕾藝術與技巧的深厚基礎。聘請世界芭蕾的好教師與我國芭蕾的好教師協同教練,摸出中國芭蕾舞的路子來。要如中國的體育界一樣,登上國際高峰。「說」容易,「做」很難。這需要我國文化領導者與藝術家們下大決心。
中國的芭蕾,一定要發揚中國人的氣魄與實力,為國爭光,為中國文化爭光。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