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剪發小說
1. 一部現代小說,男主讓女主給他剪頭發,我記得是在浴室里,報紙剪個洞套在男主脖子上
安琪的小說 買來的棄婦
2. 中國20年代到30年代的作者的作品
1、《頭發的故事》
《頭發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以「雙十節」為線索,以N先生獨白的方式,圍繞著男人留辮子、剪辮子,女子剪發等「頭發」問題組織故事。
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表達了作者魯迅對中國普通民眾的深深同情和對只重形式、不重實質的統治者或革命者的憤激。小說通過人物獨白敘事抒情,生動有感染力。
2、《風波》
《風波》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0年創作的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吶喊》中。小說通過對在江南某水鄉發生的一場由辮子引起的風波的描寫,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了當時封建帝制還在統治著農村、農民愚昧落後、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狀況;
並由此說明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徹底改變民眾的觀念就難以成功。
《風波》這篇小說圍繞「辮子」的有無展開情節,事件的起伏跌宕。人物的感情變化,在結構上完整地遵循著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的程序演進,而且既突出主要人物,又「注彼而寫此」,場面不大,個個人物鮮靈生動。
小說最後寫「新近裹腳」的六斤一瘸一拐的樣子,更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並且留下深長的餘味,其精警深刻,發人深思。
3、《故鄉》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該小說入選初中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
4、《蝕》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創作的系列小說作品,《蝕》三部曲,包括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幻滅》(發表於1927年)、《動搖》《追求》(1928年先後完成)。
通過對革命分子心靈世界細膩的描寫,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後革命營壘中存在的矛盾與分化。
《蝕》從在中國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心理歷程的獨特角度來反映大革命,絲毫不迴避歷史教訓,顯示了茅盾對中國革命及中國社會的認識、把握以及清醒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
5、《沉淪》
《沉淪》,是20世紀20年代郁達夫創作的早期短篇小說,亦是他的代表作。出版時即震撼了當時的文壇。該小說以郁達夫自身為藍本,講述了一個日本留學生的性苦悶以及對國家弱小的悲哀。
1915年,郁達夫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現名古屋大學)。1919年畢業後,郁達夫從名古屋前往東京。途中,他以在名古屋讀書四年的生活體驗寫下了此篇作品《沉淪》。
1998年,名古屋大學在豐田講堂前,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沉淪》樹立了一塊郁達夫文學碑。文學碑以福建廈門產的花崗石造成,碑面一側嵌有穿學生服戴學生帽的郁達夫鑄像,鑄像下刻有「郁達夫」三字。碑面另一側刻有「沉淪」兩個大字。
3. 小學階段學過的林海音的作品有哪些
小說:《曉雲》《英子的鄉戀》《生命的風鈴》《城南舊事》《英子的心》《冬青樹》《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 《血的故事》 散文:《 吹簫的人》《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 童年· 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竊讀記》。 代表作:《城南舊事》《竊讀記》。 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1972)、《兩地》(1966)、《作客美國》(1966)、《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1984、《一家之主》(1988)、《家住書坊邊》(1987)。 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1955)。 短篇小說集《燭心》(1965)、《婚姻的故事》(1963)、《城南舊事》(1960)、《綠藻與鹹蛋》(1957)。 長篇小說《春風》、《曉雲》(1959)、《孟珠的旅程》。 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1968)、《林海音自選集》(1975)、《林海音童話集》(1987)。 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 《金鯉魚的百襇裙》(1993)《奶奶的傻瓜相機》(1994)《往事悠悠》(1995)《英子的心》(1996) 《我們看海去》(1996)《驢打滾》(1996)《林海音文集》(1997) 《城南舊影》(2000)《林海音作品集》(2000) 小說:《驢打滾兒》《冬青樹 》《瓊君》《金鯉魚的百襇裙》《蟹殼黃》《血的故事》 散文:《秋遊獅頭山》《吹簫的人》《 悼鍾理和先生》《 念遠方的沉櫻》《虎坊橋》《文華閣剪發記》《舊時三女子》《冬陽·童年·駱駝隊》《 騎毛驢兒逛白雲觀》《我的童玩》《北平漫筆》《絹笠町憶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