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穿有聲小說排行榜
『壹』 林語堂對京華煙雲的評價
《京華煙雲》前面的獻詞為:全書寫罷淚涔涔,獻予殲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熱血,神州誰是自由民。
林語堂寫《京華煙雲》時,正值二戰爆發,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華各族兒女奮力抗戰之際。
林語堂深深的熱愛著偉大的祖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認為作為一個與時俱進的中國知識分子,在國家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就應該義不容辭的將自己的安危和國家的安危緊緊地捆綁在一塊,就應該責無旁貸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國家的陣營中去。
他認為「作為一個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認為「要使讀者如歷其境,如見其人,必須藉助小說這種手段來表達」。
《京華煙雲》主題思想:
《京華煙雲》展示了一幅漫長的歷史畫卷,起自1901年的義和團運動,終於抗日戰爭爆發之時,講述了中國兩大家族長達四十年的興衰榮辱。通過對書中人物的描繪,作者向人們闡釋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國哲學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向外國讀者呈現了中國現代社會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眾多,性格迥異,舊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窮人,青年和長者。這些人物對話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京華煙雲》小說內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優雅含蓄。
在哲學精神方面,《京華煙雲》以莊周哲學統領全書,其中也穿插著中庸之道的儒學與萬物平等的佛學,主要表達的是「一切人生浮華皆如煙雲「的道學思想,強調了人的永生是種族的延綿,新陳代謝是世間萬物永恆的真諦。
『貳』 近代俠義英雄傳(完結)有聲小說免費在線收聽,求廣播劇百度網盤資源
近代俠義英雄傳廣播劇mp3在線收聽網路網盤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DjB7leJ52HfjMT01ZFkRNA
小說內容所涉及時間大略以晚清戊戌六君子殉難之際為坐標,上下各推十年左右,個別人物事跡延伸至民國初年。本書以大刀王五為引,帶出大俠霍元甲本傳,穿插介紹清末各..
『叄』 恪盡職守的古文翻譯
原文:崇禎末,流賊張獻忠出沒蘄、黃、潛、桐間。史公以鳳廬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輒數月不就寢,使壯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或勸以少休,公日:「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
譯文:
崇禎末年,「流賊」張獻忠在蘄州、黃州、潛山、桐城一帶出沒,史公以鳳廬道員的身份奉命守御風陽、廬州一帶。每逢有警報,他總是一連幾個月不進寢室睡覺,讓將士們輪換休息,自己卻坐在帳幕外。他選擇十個身強力壯的兵士,(每次)叫兩個蹲坐著,自己背靠著他們,每過一更,就(讓他們)輪換一次。每當嚴寒的夜晚,他一站起來,抖抖衣裳,鎧甲上的冰霜散落下來,發出清脆的響聲。有人勸他稍微休息一下,史公說:「我對上怕辜負了朝廷,對下怕對不起我的老師啊。」
出處: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清末穿有聲小說排行榜擴展閱讀
《左忠毅公逸事》記述了左光斗不為世人所知的幾件逸事,贊美了左光斗知人的卓見和以國事為重、不計較個人生死榮辱的品格。文章通過簡練的語言,塑造了左光斗這一動人的形象,體現了方文「雅潔」的特點。文章記事不雜,用筆精細,故而人物形象十分豐滿。寫左光斗、史可法獄中相見一段,尤為大氣凜然。
《左忠毅公逸事》所處時期,正是宦官干預朝政,為禍愈演愈烈,魏忠賢設東廠,假借皇帝命令逮捕朝廷官員,排除異己,左光斗當時就站在反閹黨斗爭的最前列,並因此被害下獄而死。左,指左光斗。忠毅公是他死後由朝廷追贈的謚號。
封建社會凡朝廷大臣或社會知名人士死後,根據他生前的表現和貢獻朝廷給予「謚號」。《左忠毅公逸事》的「逸事」寫的是為正史書所不記載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跡。這些事跡一般比較瑣碎,但能說明被記者的品質、性格等。
『肆』 魯迅小說頭發的故事原文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張隔夜的日歷,向著新的那一張上看了又看的說:「阿,十月十日,——今天原來正是雙十節⑵。這里卻一點沒有記載!」
我的一位前輩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來談閑天,一聽這話,便很不高興的對我說:
「他們對!他們不記得,你怎樣他;你記得,又怎樣呢?」
這位N先生本來脾氣有點誇張,時常生些無謂的氣,說些不通世故的話。當這時候,我大抵任他
自言自語,不贊一辭;他獨自發完議論,也就算了。
他說:
「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的情形。早晨,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
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⑶。這樣一直到夜,——收了旗關門;幾家偶然忘
卻的,便掛到第二天的上午。
「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
「我也是忘卻了紀念的一個人。倘使紀念起來,那第一個雙十節前後的事,便都上我的心頭,使
我坐立不穩了。
「多少故人的臉,都浮在我眼前。幾個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裡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
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里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著遠志,忽然蹤影全無,連屍首也不
知那裡去了。——
「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里漸漸平塌下去了。
「我不堪紀念這些事。
「我們還是記起一點得意的事來談談罷。」
N忽然現出笑容,伸手在自己頭上一摸,高聲說:
「我最得意的是自從第一個雙十節以後,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罵了。
「老兄,你可知道頭發是我們中國人的寶貝和冤家,古今來多少人在這上頭吃些毫無價值的苦呵!
「我們的很古的古人,對於頭發似乎也還看輕。據刑法看來,最要緊的自然是腦袋,所以大辟是
上刑;次要便是生殖器了,所以宮刑和幽閉也是一件嚇人的罰;至於髡,那是微乎其微了,⑷然而推
想起來,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們因為光著頭皮便被社會踐踏了一生世。
「我們講革命的時候,大談什麼揚州三日,嘉定屠城⑸,其實也不過一種手段;老實說:那時中
國人的反抗,何嘗因為亡國,只是因為拖辮子⑹。
「頑民殺盡了,遺老都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洪楊⑺又鬧起來了。我的祖母曾對我說,那時做
百姓才難哩,全留著頭發的被官兵殺,還是辮子的便被長毛殺!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只因為這不痛不癢的頭發而吃苦,受難,滅亡。」
N兩眼望著屋樑,似乎想些事,仍然說:
「誰知道頭發的苦輪到我了。
「我出去留學,便剪掉了辮子,這並沒有別的奧妙,只為他不太便當罷了。不料有幾位辮子盤在
頭頂上的同學們便很厭惡我;監督也大怒,說要停了我的官費,送回中國去。
「不幾天,這位監督卻自己被人剪去辮子逃走了。去剪的人們裡面,一個便是做《革命軍》的鄒
容⑻,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學,回到上海來,後來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卻了罷?
「過了幾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謀點事做便要受餓,只得也回到中國來。我一到上海,便
買定一條假辮子,那時是二元的市價,帶著回家。我的母親倒也不說什麼,然而旁人一見面,便都首
先研究這辮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聲冷笑,將我擬為殺頭的罪名;有一位本家,還預備去告官,但
後來因為恐怕革命黨的造反或者要成功,這才中止了。
「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廢了假辮子,穿著西裝在街上走。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罵的聲音,有的還跟在後面罵:『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於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們罵得更利害。
「在這日暮途窮的時候,我的手裡才添出一支手杖來,拚命的打了幾回,他們漸漸的不罵了。只
是走到沒有打過的生地方還是罵。
「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還時時記得哩。我在留學的時候,曾經看見日報上登載一個游歷南洋
和中國的本多博士⑼的事;這位博士是不懂中國和馬來語的,人問他,你不懂話,怎麼走路呢?他拿
起手杖來說,這便是他們的話,他們都懂!我因此氣憤了好幾天,誰知道我竟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做了,
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宣統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學校做監學⑽,同事是避之惟恐不遠,官僚是防之惟恐不嚴,我終日
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場旁邊,其實並非別的,只因為缺少了一條辮子!
「有一日,幾個學生忽然走到我的房裡來,說,『先生,我們要剪辮子了。』我說,『不行!』
『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呢?』『沒有辮子好……』『你怎麼說不行呢?』『犯不上,你們還是不
剪上算,——等一等罷。』他們不說什麼,撅著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終於剪掉了。
「呵!不得了了,人言嘖嘖了;我卻只裝作不知道,一任他們光著頭皮,和許多辮子一齊上講堂。
「然而這剪辮病傳染了;第三天,師范學堂的學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條辮子,晚上便開除了六個學
生。這六個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個雙十節之後又一個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
印。
「我呢?也一樣,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還被人罵過幾次,後來罵我的人也被剪去了辮子,
我就不再被人辱罵了;但我沒有到鄉間去。」
N顯出非常得意模樣,忽而又沉下臉來:
「現在你們這些理想家,又在那裡嚷什麼女子剪發了,又要造出許多毫無所得而痛苦的人!」
「現在不是已經有剪掉頭發的女人,因此考不進學校去,或者被學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裡?工讀么,工廠在那裡?
「仍然留起,嫁給人家做媳婦去: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著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
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爾志跋綏夫⑾的話問你們:你們將黃金時代的出現豫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
什麼給這些人們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沒有到中國的脊樑上時,中國便永遠是這一樣的中國,決不肯自己改變一支毫
毛!
「你們的嘴裡既然並無毒牙,何以偏要在額上帖起『蝮蛇』兩個大字,引乞丐來打殺?……」
N愈說愈離奇了,但一見到我不很願聽的神情,便立刻閉了口,站起來取帽子。
我說,「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
我默默的送他到門口。
他戴上帽子說:
「再見!請你恕我打攪,好在明天便不是雙十節,我們統可以忘卻了。」
一九二○年十月。
注釋
⑴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年十月十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
⑵雙十節: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舉行了武昌起義(即辛亥革命),次年一月一日
建立中華民國,九月二十八日臨時參議院議決十月十日為國慶紀念日,又稱「雙十節」。
⑶斑駁陸離的洋布:指辛亥革命後至一九二七年這一時期舊中國的國旗,也叫五色旗(紅黃藍白黑五
色橫列)。
⑷關於我國古代刑法,據《尚書·呂刑》及相關的註解,分為五等:一是墨刑,即「先刻其面,以墨
窒之」;二是劓刑,即「截鼻」;三是〔非刂〕刑,即「斷足」;四是宮刑,即「男子割勢,婦人幽
閉」(按:指破壞生殖器官);五是大辟,即斬首。「去發」的髡刑不在五刑之內,但也是一種刑罰,
自隋、唐以後已廢止。
⑸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前者指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攻破揚州後進行的十天大屠殺;後者指
同年清軍佔領嘉定(今屬上海市)後進行的多次屠殺。清代王秀楚著《揚州十日記》、朱子素著《嘉
定屠城記略》,分別記載了當時清兵在這兩地屠殺的情況。辛亥革命前,革命者曾大量翻印這些書籍,
為推翻清王朝作輿論准備。
⑹拖辮子:我國滿族舊俗,男子剃發垂辮(剃去頭頂前部頭發,後部結辮垂於腦後)。一六四四年清
世祖進入北京以後,幾次下令強迫人民遵從滿族發式,這一措施曾引起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
⑺洪楊:洪,指洪秀全(1814—1864),廣東花縣人;楊,指楊秀清(1820?—1856)
,廣西桂平人。二人都是太平天國的領袖。他們領導的起義軍都留發而不結辮,被稱為「長毛」。
⑻鄒容(1885—1905):字蔚丹,四川巴縣人,清末革命家。一九○二年留學日本,積極宣
傳反清革命思想;一九○三年回國後,著《革命軍》一書鼓吹革命。同年七月被清政府勾結上海英租
界當局拘捕,判處監禁二年,一九○五年四月死於獄中。關於鄒容等剪留學生監督辮子一事,據章太
炎所著《鄒容傳》記載:鄒容在日本留學時,「陸軍學生監督姚甲有奸私事,容偕五人排闥入其邸中,
榜頰數十,持剪刀斷其辮發。事覺,潛歸上海。」
⑼本多博士:即本多靜六(1866—1952),日本林學博士,著有《造林學》等書。
⑽監學:清末學校中負責管理學生的職員,一般也兼任教學工作。
⑾阿爾志跋綏夫(1878—1927):俄國小說家。十月革命後逃亡國外,死於波蘭華沙。這里
所引的話,見他的中篇小說《工人綏惠略夫》第九章。
賞析
1.《頭發的故事》放在中國小說的長河中看無疑是最特殊的。它的特殊首先表現在形式上。它也是一篇第一人稱敘事小說,全文共二千三百餘字,其中敘述語句總共只有二百五十餘字(這個字數包括了對話前的諸如「他說」、「我說」等引導語),「我」的話才三十五字(包括標點符號),其餘二千餘字都是一個被稱作N先生的話。
二百餘字的敘述語言,第一句講「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張隔夜的日歷,向著新的那一張上看了又看的說:『阿,十月十日,——今天原來正是雙十節。這里卻一點沒有記載!』」「我」講了撕日歷及一句隨便的感想,接下來的敘事交待了N與我的關系:「我的一位前輩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來談閑天,一聽這話,便很不高興的對我說……」然後是最長的一段敘述,這段敘述交待了N先生的性格及我對他的態度:「這位N先生本來脾氣有點乖張,時常生些無謂的氣,說些不通世故的話。當這時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語,不贊一辭;他獨自發完議論,也就算了。」此後的敘述就只是對N談話中表情、動作及「我」的動作的簡略描寫,諸如:
「N忽然現出笑容,伸手在自己頭上一摸」
「N兩眼望著屋樑,似乎想些事」
「N顯出非常得意模樣,忽而又沉下臉來」
「N愈說愈離奇了,但一見到我不很願聽的神情,便立刻閉了口,站起來取帽子我默默的送他到門口。」
「他戴上帽子」
由上引文可以得出第一個結論:這篇小說在兩個人物「我」與N先生之間沒有我們通常所說的故事情節,他們之間什麼也沒有發生,只不過是N先生因雙十節而發牢騷,待到他發現「我不很願聽的神情,便立刻閉了口」告辭而去。小說中也沒有通常的所謂人物性格描寫,僅有的一段描寫其實是「我」對於N先生的評論:
「這位N先生本來脾氣有點乖張,時常生些無謂的氣,說些不通世故的話。」從這個意義上說,它無疑是對於中國古代傳奇、話本小說傳統的徹底決裂。中國傳統的傳奇、話本小說,故事情節無疑是它的生命,情節的發展就是故事的展開,故事的完成就是情節的終結,故事與情節是一致的。不僅如此,歐洲近代小說的純文學傳統也是要講究故事情節的,魯迅的《頭發的故事》顯然也不是對於歐洲近代小說傳統的借鑒。《頭發的故事》的興趣既不在編織精巧的故事情節,也不在塑造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它的中心指向一個人物的獨白式話語,《頭發的故事》顯然是一篇小說傳統之外的小說。
這篇小說的構成依賴什麼?
第一層次,顯然是親身經歷的敘述樣式,他敘述的是他的親身經歷,具有明確的時間、視點,而親身經歷這一點,為敘述提供了一個敘述的真實性的道德的證據。在敘述的第一個層次里,「我」與N先生形成一個對比:這是兩種人的對比,一個有歷史記憶,尤其是辛亥記憶,一個則無,一個通世故,一個不通世故,一個是有聲而喋喋不休的,他正好是少數的,是不通世故者,雖然喋喋不休卻無力,一個是沉默少言,他正好是多數,是世故的表現,雖然是沉默的,卻是沉默的多數,是強大而有力的——正是他擁有對於N先生的評論的話語權,這兩類人對於辛亥革命的感受構成強烈的對比。對比是這篇小說的第一層次上的結構原則。[13]
第二層次是N先生的敘述,N先生的敘述是《頭發的故事》關注的中心。從第一層次看,N先生的話只是對話之一部分,是人物話語,但是這個人物話語其實是小說的主要部分,所以必須單獨考察這個層次。
N先生的話其實也是敘事。每個小說家都會在其小說中敘述其認為可敘述、值得敘述之事,這個可敘述之「可」,值得敘述之「值得」,也就是敘述性的問題。所謂敘述性在敘述學理論研究中不同的看法,羅伯特•斯柯爾斯從閱讀反應角度理解,認為敘述性就是「釋義者從任何敘述中介所提供的小說資料中構築故事的過程。一篇小說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形式是敘述文本,它只能給我們提供引導,而要靠我們自己的主動的敘述性去完成形成故事的過程。」我們不妨從從閱讀反應的立場仍回到文本立場,文本中介只有提供了這種引導,讀者才能閱讀解碼,或者說,作者在編制符碼時就有一個編碼規則,這就是文本中隱含的敘述性,文本中隱含的敘述性在很多時候與讀者一致,但也有很多情況下,與讀者不一致,在文體發生變革的時期,這樣的情形尤其普遍。
N先生的敘述和敘述性首先在於其歷史性,通過雙十節的時間因素、北京的地點因素、歷史人物、事件(中國古代的刑罰、揚州十日、嘉定屠城、洪楊、長毛、辮子、《革命軍》的作者鄒容等等),將其敘述錨定在中國辛亥革命的歷史上;其次,其敘述性在於人物,歷史中的個人(「多少故人的臉,都浮在我眼前。幾個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裡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里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著遠志,忽然蹤影全無,連屍首也不知那裡去了。——」「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里漸漸平塌下去了。」尤其是關於N先生這個「我」的無發之災的遭遇的敘述)遭遇,在歷史、歷史中的個人的敘述中,都隱含了一個時間點,只要有時間的點,就必然有過去、現在、未來,這樣他的敘述也就是從這一時間點向前的運動,這個時間與歷史、現實、未來聯系在一起,預置了一個讀者解讀的結構。當然,這個結構是語言結構表現的文化的結構。因此,N先生的敘述,其實質是對於歷史的敘述,是他從一個獨特的視點出發的對於歷史的敘述。
不用仔細研究就可以看到,在N先生的敘述中,作為敘述單位的,不是行動的序列,「幾個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裡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里漸漸平塌下去了。」這是關於革命者的敘述,在這個敘述中,重要的不是革命者自身的事跡,而是「我」的觀點,同樣的,關於「我」的沒有辮子而遭遇的事件的敘述重要的也不是故事自身,而是「我」關於事件的看法。也就是說,推動敘述前進的並不是故事情節,也不是人物性格,而是「我」的關於歷史的獨特的觀點。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到,在「我」的敘述中被普遍使用的各單元的關系就與傳統的小說大異其趣,既非故事的進展,也非人物的性格的結構,而是對比這一散文、詩歌中常用的結構原則。前面已經指出,第一層對比是「我」與N先生的對比。
第二層對比是N先生話語中的各種對比。
N先生的話語中第一重對比是歷史上的辛亥革命與大眾記憶中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在一般群眾中已經忘卻:
我最佩服北京雙十節的情形。早晨,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這樣一直到夜,——收了旗關門;幾家偶然忘卻的,便掛到第二天的上午。
但是歷史上辛亥革命其實是無數烈士用生命、鮮血換來的:
「多少故人的臉,都浮在我眼前。幾個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裡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幾個少年一擊不中,在監牢里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幾個少年懷著遠志,忽然蹤影全無,連屍首也不知那裡去了。——
「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里漸漸平塌下去了。
社會記憶中的辛亥革命,它在一般群眾中已經成了聽令而掛一天的「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一場革命與「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烈士的獻身與平塌的墳墓,對比觸目而詭異。
辛亥革命的紀念形式與辛亥革命中的犧牲者的被忘卻這兩段敘述中沒有敘事上的連續性,它們在小說中的連續性依靠的是對比原則。
講完辛亥革命後,接下來一下子跳到頭發的事件,先講歷史上的刑罰,再講到滿清入關的「拖辮子」,然後講到洪楊時的辮子的遭遇。滿清入關為了辮子曾經有過激烈的反抗,而待到「頑民殺盡了,遺老壽終了,辮子早留定了」,留定了就形成習慣。待到洪楊一來,百姓的辮子與生命相連,真是欲做奴隸而不得。待到洪楊平定,他們又得到留穩辮子的時代,他們又要辮子了,成了辮子的守護神,形成一個無名的包圍圈,迫害率先剪去辮子的革新者、革命者。群眾對於滿清的辮子的接受是由於暴力,對於辮子的守護則出於遺忘與習慣。通過辮子顯示的正是群眾的守舊與善忘。這一段中國歷史上的辮子譚,與上文辛亥革命的被忘卻是呼應的關系。
接下來是「我」的「無辮之災」譚。「我」在革命前因為沒有辮子而到處受到包圍:
「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罵的聲音,有的還跟在後面罵:『這冒失鬼!』『假洋鬼子!』 「我於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們罵得更利害。
我的遭遇與前面講的歷史上的辮子的事件正構成歷史與個人經驗的對比、對應。「我」對付群眾的手段與日本人本多靜六的手段又是一重對比、對應:
「在這日暮途窮的時候,我的手裡才添出一支手杖來,拚命的打了幾回,他們漸漸的不罵了。只是走到沒有打過的生地方還是罵。日本的本多靜六如何對付中國人與南洋人?這位博士是不懂中國和馬來語的,人問他,你不懂話,怎麼走路呢?他拿起手杖來說,這便是他們的話,他們都懂!我因此氣憤了好幾天,誰知道我竟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
然後講到「我」革命前的對於辮子的態度,「我」自己的剪去辮子與不同意學生剪辮子的矛盾,這也是對比。
最後歸結到現實:
「現在你們這些理想家,又在那裡嚷什麼女子剪發了,又要造出許多毫無所得而痛苦的人!」 「現在不是已經有剪掉頭發的女人,因此考不進學校去,或者被學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裡?工讀么,工廠在那裡?
「仍然留起,嫁給人家做媳婦去: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著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一生世!
「我要借了阿爾志跋綏夫的話問你們:你們將黃金時代的出現豫約給這些人們的子孫了,但有什麼給這些人們自己呢?歸結到對於改革者的詰難與勸告:
「你們的嘴裡既然並無毒牙,何以偏要在額上帖起『蝮蛇』兩個大字,引乞丐來打殺?……」
魯迅的《頭發的故事》從結構形式看,是對於傳統傳奇、話本小說的全面背離,在這個意義上說,是與傳統的決裂,但是如果考慮到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世說新語》這樣的作品,考慮到《世說新語》中許多「記言」片斷,或許可以說是傳統的一種繼承創新。知識者的「震
2.《頭發的故事》通篇流動著憤激的情緒。n先生在紀念雙十節時大發感慨:「他們忘卻了紀念,紀念也忘卻了他們!」民眾為什麼忘卻了對辛亥革命的紀會呢?而那景象又確實讓人覺得痛心:到了十月十日這一天,「早晨,到門,吩咐道『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的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這樣一直到夜,——收了旗關門;幾家偶然忘卻時,便掛到第二天的上午。」推翻帝制的革命付出了多少烈士的鮮血,何以民眾對革命節的紀念會如此冷漠呢?n先生是親身經歷過辛亥革命的一位民主主義者,在這時,他不免要為那些在革命中犧牲的故人們而深感悲涼了。他們中,有的雖尚年紀輕輕,便「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裡一顆彈丸要了他的性命」,有的「在監牢里身受一個多月的苦刑」,有的「懷著遠志,忽然蹤影全無,連屍首也不知那裡去了」,「他們都在社會的冷笑惡罵迫害傾陷里過了一生;現在他們的墳墓也早在忘卻里漸漸平塌下去了。」這場革命使n先生感到唯一「得意的事」,便是早就在留學期間剪了辮子的他,「自從第一個雙十節以後,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罵了」,然而最讓n先生悲哀的也是,民眾除了革去頭上的辮子外,沒有別的收獲,社會狀態是換湯不換葯,沒有實質性的變化。n先生的感慨讓我們想起《阿q正傳》中所描述的革命後的情形:「……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麼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麼,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麼……帶兵的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革命並未帶來社會的巨大變革,也沒有給民眾實際利益,難怪民眾對革命節的紀念十分冷漠了。如n先生所述,再進一步追溯,其實民眾並不了解什麼是革命。這樣,他們與革命十分隔膜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革命黨人並未在國人中進行思想啟蒙、喚醒民眾,結果,民眾只是頭上去掉了一根辮子,封建傳統思想依然占據著他們的頭腦,同時也頑固地統治著社會。在這種情況下,日後的改革也就舉步維艱了。無怪乎n先生對現實十分失望、感慨萬端。《頭發的故事》還用了不少篇幅,描寫n先生回憶起當年因為沒有辮子遭受人們嘲罵的磨難,這就更強化了對民眾的愚昧、麻木進行啟蒙的思想意蘊。《頭發的故事》內容的深刻性在於,它通過n先生的回顧與思考,提出了一個大問題:面對今天的現實該怎麼辦呢,不能再致力於象剪辮子似的那種「革命」了吧!作品結合歷史教訓,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啟蒙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向社會提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