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種對抗的古代戰爭小說
1. 跪求穿越到中世紀有鐵騎、弓兵、盾兵、投石器、城堡的戰爭小說!
騎兵和輕騎兵——看網路上的討論有感而發-----讀書之人
上一陣子看到百戰裡面的一陣關於輕騎兵和重騎兵的討論。討論的根源在某位朋
友提出網路上戰爭小說中不應該推崇重騎兵。
盡管這個話題本身還有很多討論的地方,但是隨後的討論開始偏離這個方向了,
開始在現實意義上討論輕騎兵和重騎兵戰鬥力的區別,甚至有幾個網友喊出天真
的聲音「相同數量的輕騎兵可以殲滅重騎兵」。
首先,我聲明,我同意這個看法,如果輕騎兵裝備輕重機槍,火炮,導彈,或者
其他的什麼,而重騎兵則清一色的大刀長矛,我想,別說同等數量,哪怕是十
倍,百倍都是不成問題的。但是這種勝利並不能說明什麼,就和蒙古輕騎兵打敗
歐洲重騎兵一樣,說明不了什麼,這不是「輕」對「重」的勝利,而是優勢武器
對劣勢武器,優勢戰術對劣勢戰術的勝利。
戰爭並不是網路上寫的那些戰爭小說那樣簡單。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就是騎
兵是從輕騎兵開始發展的,最原始的騎兵絕對不可能是重騎兵,然後呢?重騎兵
在輕騎兵中慢慢發展出來,慢慢在戰斗中證明自身的價值,慢慢的讓國王和統治
者們願意用可以招募三四個輕騎兵的錢換來一個重騎兵。
重騎兵是時代的選擇。
說到騎兵,我們不能不提一下戰爭,而說到戰爭,我們又不能不提一下最早的兵
種:步兵。最原始的步兵已經不可考證,但是我們知道羅馬帝國的重步兵軍團橫
掃四方,靠著赫赫武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
等等,沒有弄錯吧,羅馬帝國居然靠重步兵?而不是輕步兵?難道他們不知道輕
步兵的機動性遠遠強過重步兵,難道他們不知道輕步兵可以輕松的迂迴到重步兵
的兩翼和側後,把他們殲滅嗎?但是事實就是事實,雖然有輕步兵為輔助,雖然
有騎兵的幫忙,但是重步兵永遠是羅馬軍團的主力。因為重步兵在防禦力方面的
優勢讓輕步兵在機動性方面的優勢化為烏有。打不過人家,別說迂迴到後面,就
算迂迴到頭頂上也是不頂事的。
但是步兵的時代很快過去了,騎兵充當戰場主力的時代來了,騎兵取代步兵的最
主要原因,是人們認識到軍隊戰鬥力的三個要素,攻擊力,防禦力,機動力中,
機動力是最主要的,擁有壓倒的機動性就擁有了戰斗的主動權,我能主動攻擊
你,但是你不能主動攻擊我,我打敗了可以退,編隊再戰,你打敗了,就只能等
著完蛋。騎兵的價值被人們所認知,在合適的條件下,國家總是選擇騎兵而不是
選擇步兵。
當然,讓騎兵脫離配角還有很多原因,例如馬鐙的傳入,軍事思想的提高,讓騎
兵在戰鬥力方面超過了步兵,但是歸根究低是因為騎兵對於步兵的壓倒性的機動
性,更何況「騎可以化步,步不可以化騎」。
但是請注意,這里說的是機動性方面壓倒的優勢。然而輕騎兵並不對重騎兵有壓
倒性的優勢,只有相對優勢。這不是在戰場上的優勢,也就是說,在戰場上,重
騎兵也許追不上潰逃中輕騎兵,但是卻足夠讓他們沒有機會有時間停下來重新整
頓,讓他們沒有翻身的機會。但是在戰略上,在軍隊的調動集結過程中,輕騎兵
卻擁有相對重騎兵的行軍速度更快的速度,在重騎兵面前,輕騎兵只具備戰略上
的機動優勢,他們可以「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
在戰場上,機動優勢都能被重騎兵精良的訓練和厚實的裝甲構成的強大戰力抵
消。
歐洲擁有重騎兵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戰爭的小規模。歐洲小國林立,無論是戰
場,參戰人數,國家規模,戰爭持續時間,都遠比東方的小的多,這一切都抵消
了輕騎兵的機動優勢,沒有了廣闊的活動場所,機動性就變的沒有意義。所以輕
騎兵在西方的地位遠沒有東方高。
而且,就算在東方,重騎兵依然是一支完整軍隊中不可缺少的力量,並不是像某
位網友說的一樣「一支軍隊可以沒有重騎兵,不能沒有輕騎兵」。一支軍隊可以
缺少任何一種兵種,甚至可以單純的由一個兵種構成,並不是沒有騎兵就一定不 行。而一支完整的軍隊,絕對不會沒有重騎兵的影子。
網路上很多描寫戰爭的小說,總是把長矛兵描寫成騎兵的天敵,總是想像騎兵會
被這個兵種輕易的剋制,但是我總無法想像為什麼騎兵會苯苯向那長矛構成的死
亡之牆沖上去,就算人肯,馬肯嗎?馬也有眼睛,它們的訓練會讓它們動物本能
退步?乖乖的向死亡沖過去?
事實是,長矛兵只是用來抵抗騎兵沖鋒的,他們是防禦性的,而且一旦失去陣型
就逃不出被騎兵消滅的必然後果,就像一面盾牌一樣,你總不能說有了盾牌就算
勝利吧,你還需要進攻武器才能獲得勝利。在電影「勇敢的心」中,我們看到這
樣一個戰斗場景,華萊士在敵人騎兵幾乎是沖到面前的最後一刻才舉起長矛,讓
那些騎兵因為慣性無法停步的情況下撞上長矛陣,他為什麼不早點豎起長矛?因
為很簡單,沒有馬或者人會苯到向這種長矛陣撲去。長矛兵是用來防禦,而不是
用來克制騎兵的兵種,事實上,在適合戰馬賓士的地方,根本沒有克制騎兵的步
兵。
在軍事思想比西方進步的中國,曾經有一個例子,後唐李存瑁曾經率領軍隊對契
丹作戰,當時他的一個大將說到「契丹多騎兵,我多步兵,倘若平原相遇,敵以
萬騎馳突我陣,我必全軍覆沒」。難道他不知道可以步兵可以組織長矛陣嗎?
不,他知道的,但是他也知道長矛陣可以被輕易的突破,長矛保護的,永遠只有
一個正面,是無法阻止敵人的兩側襲擊的,敵人可沒有從正面攻擊你的義務。
說到步兵和騎兵,也有很多的反向例子,比如說英國和法國的百年戰爭。英國一
萬名弓箭手殲滅了法國龐大的騎士大軍,這似乎是證明步兵強過騎兵的例子,但
是為什麼在這種具有震撼性的戰例面前,重騎兵依然被保留下來?而且以後還得
到進一步的發展?
因為很簡單,這種勝利,並不是步兵對騎兵的勝利,而是英國長弓的勝利。衡量
步兵和騎兵的優劣,必須把兩種部隊放到一個相對平等的條件下對比,在裝備和
軍事指揮還有士氣方面都相差不遠的情況下比較。
同樣的原理,那些網路上的朋友提到的輕騎兵戰勝重騎兵的範例,也就是蒙古大
軍入侵歐洲,這也是無法證明輕騎兵勝過重騎兵的,這是蒙古弓箭和東方先進軍
事思想的勝利。而且,網路上有一位朋友留言「蒙古一萬輕騎兵殲滅了十萬歐洲
重騎兵」,很抱歉,我為了查找這個例子花了兩三天,硬是沒有找到,想來也是
那位朋友一時杜撰的,因為蒙古入侵歐洲也就那麼幾場戰斗,似乎沒有一萬對十
萬而全殲的樣子。
戰爭是殘酷的,逼迫人們做出選擇,如果是不合適的,那就要被淘汰,無論是主
動的撤消還是被動的被消滅。事實擺在我們眼前,即使經過了蒙古人的入侵,歐
洲依然保留重騎兵,而且還得到進一步發展。
十字軍東征大家都是知道的,歐洲的重騎兵面對中亞的輕騎兵。當時阿拉伯人描
述了兩種軍隊的區別。「正面戰斗的話,阿拉伯騎兵打不勝歐洲騎士,但是如果
有了足夠的迴旋的空間和時間,他們可以勝利。」而這個勝利的原因,在於阿拉
伯用弓箭攻擊歐洲騎兵的戰馬。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重騎兵才是構築軍隊的主力,因為正面戰斗才是真正重要
的,「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可以輔助部隊來彌補。我們可以馬上判斷出,重騎兵
以少量輕騎兵輔助可以輕易打敗輕騎兵以少量重騎兵的輔助。
帖木耳和奧斯曼土爾其發生過大戰,在戰斗中,他用20000名輕騎兵拖住敵人中
央主力的50000重騎兵,同時集中80000重騎兵攻擊敵人兩翼的30000輕騎兵,一
舉迫使4500人舉手投降,接著徹底殲滅這支土耳其軍隊,俘虜蘇丹。直到他死
後,土耳其才恢復元氣。為什麼土耳其輕騎兵不退?他們可以退的啊?畢竟他們
速度比較快,可以跑的掉的。但是他們不能,因為他們必須掩護主力的側翼,戰
斗並不是那麼簡單,並不是輕騎兵想退就能退,其他兄弟部隊呢?糧草輜重呢?
脫離了這一切,輕騎兵的機動性有意義嗎?
是的,輕騎兵可以迂迴,但是迂迴是什麼意義?是繞個大圈繞的敵人後面。假如
沒有正面可以拖住敵人攻擊的部隊,那麼敵人會讓你迂迴嗎?就和大小圈一樣,
小圈裡面轉個彎永遠比大圈方便的多,等到你迂迴到敵人後面的時候,敵人早就
把臉轉過來了,你只是白白讓馬多跑一點路而已。
一些朋友想像出一副戰爭圖,輕騎兵從後面繞到重騎兵陣型的後面,用刀把他們
從後面砍死,這種想法,說句老實話,大概是受到「上下五千年」那本破書中
「匈奴騎兵闖歐洲」這一節的影響(起碼我被這本破書騙了好多年),完全是那
種把自己當作天才,把敵人當作白痴的戰爭小說的寫照。輕騎兵是可以迂迴到重
騎兵側後,但是這有用嗎?
歷史上很多戰斗的勝利都是因為成功的迂迴到敵人後方和側翼,並發起攻擊的緣
故,這也是一個很合理的戰術,但是靠這一招戰勝敵人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你正
面能抵擋或者拖延敵人的攻擊嗎?當然有人說,反正有機動優勢,打不過可以先
退,等到友軍迂迴成功再戰斗。但是,只准你分兵不準敵人分兵嗎?反正你脫離
戰斗,敵人可以同樣把軍隊分成幾份,一份用來追擊你,另外幾份等著那些迂迴
的部隊。這種想法完全是基於敵人很苯,空有強大力量卻不懂得發揮優勢的時候
才會發生的,聽起來有道理卻經不起分析的東西。說白了,是指揮藝術的勝利,
而不是輕騎兵對重騎兵的勝利。
就我們個人來說,假如我們是一個重騎兵,那麼當敵人從後面撲過來的時候,我
們是站在那裡不動呢?還是轉身面對敵人?我想這種問題是不需要回答的,除非
是處於潰逃,否則沒有人會等著敵人的刀從身後砍過來。
中國也有重騎兵
我們先確定一個觀念,什麼叫輕騎兵,什麼叫重騎兵,還有混合在他們中間的中
裝騎兵。
這是一個很模糊的問題,並沒有人能確定什麼樣的裝備劃入重騎兵范疇,什麼樣
的裝備劃入輕騎兵范疇,什麼樣的裝備算中裝騎兵。鎧甲,索子甲,鱗甲,皮甲
的區別嗎?
東方和西方有巨大的文化和生活的差異,東方的裝甲和西方裝甲是不同的,而
且,中國馬和西方馬也有巨大差別,我們不能說一定要使用西方那種完整嚴密的
鎧甲,手拿西方的重劍才能算上重騎兵。
翻翻歷史書,我們從中找到一個對騎兵的稱呼「鐵騎」,當然,你要是把他理解
成釘鐵馬蹄鐵的戰馬我無話可說,但是我想,這個鐵騎應該被理解成「穿著鐵甲
的騎兵」。
「以鐵騎貫中而擊之」「以鐵騎數千馳陣」「大驅鐵騎向前」,漢,隋,唐,這
個鐵騎在整個歷史中都出現過,大家能把穿著鐵甲的騎兵算入輕騎兵的范疇
嗎?
「鐵馬冰河入夢來」這首詩大家都聽說過吧,什麼是鐵馬?解釋是:披著鐵甲的
戰馬,用來代表軍隊。披著鐵甲的戰馬是輕騎兵的坐騎嗎?
五代時候是甲裝騎具,西夏擁有叫鐵鷂子的重騎兵,遼國則有鐵浮圖,宋也發展
出了「連環馬」。雖然最後一個是小說裡面出現,但是這種軍隊應該也是現實的
反映「馬披甲只露出四蹄懸地,人披甲只露出一雙眼睛」這種軍隊怎樣都是歸屬
於重騎兵的。小說中寫到「兩邊把弓箭亂放,中間盡是長槍」。
經典的重騎兵沖鋒。
就是到了蒙古,輕騎兵發展的極限時候,蒙古重騎兵依然是列陣在大軍的前方
的,手執長刀,身披鐵甲。
重騎兵的消失是在火器出現以後,面對著犀利的火槍和脆弱的射手,多次戰斗證
明重騎兵在火器面前的脆弱,強調速度的輕騎兵被保留下來,而重裝甲就消失在
歷史中了。
文明發展無止境,隨著火器的進一步增強,隨著坦克的出現,曾經輝煌的騎兵走
向沒落,最終被無情的歷史淘汰。只剩下後人回想時翻騰在腦海裡面騎兵沖鋒萬
馬奔騰的壯觀場面。
勝利與榮譽--騎兵的興與衰
戰爭,在人類發展的歷史洪流中,可以說已經成為民族融合的一個代名詞。隨著人類的發展與進步,倚靠武力來奪得更多的生產資源,從而更進一步地進行征服、奴役。戰爭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的必經手段。遠到茹毛飲血的洪荒時代的「石器戰爭」——我們姑且這么稱呼,那時的人們靠著石塊、木棒去征服自然,去征服「部落」。再到鐵器時代,奴隸制度的確定迫使領主們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去進行戰爭——殺戮、征伐。流淌著慾望與貪婪的血液在戰火中彌漫。但相對的,戰爭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社會的發展以及...新興的思潮。
與此同時,當舊的奴隸主不再滿足於即得的利益而下層奴隸在不停地反抗著被奴役的命運時,封建制度出現了。國家的機制變的更趨於完美。奴隸時期的「奴隸兵制」(奴隸主保留少量比較正規的軍隊,戰時以奴隸作為戰爭主力的軍隊制度)逐漸被更完美的「封建兵制」(封建領主保留一定數量正規部隊,每天進行正規軍人的訓練,領用領主發放的俸祿。一定程度上取消奴隸制度,平民通過考核可以參軍。也有實行諸如「閑時為軍忙時為農」的亦農亦軍政策——比如屯田制)所替代。相對來說,軍隊的更進一步的正規化導致了軍隊戰鬥力的提升,以及集團作戰的可能性及集團作戰戰術的進化。
在充斥著血與火、慾望與貪婪、征服與統治的中世紀,歐洲大陸上出現了另一種新興的浪漫思潮——騎士精神。
早期的騎士並不是人人都騎在馬上,而僅僅只是一種稱號,代表著其地位及榮譽。而實際上,也正是因為只有騎士才可以擁有坐騎的權利而被稱為騎士。不過騎士並非本文的主題,有機會的話再另寫文文好了。盡管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騎兵集團的出現改寫了中世紀歐洲大陸的歷史。如果說戰爭是一種藝術,那麼騎兵集團的使用則是一種藝術的體現。
騎兵的最早使用在中國的戰國時期。隨著戰爭中高機動力、高攻擊力的要求的出現,戰車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從繩套中被解脫的馬成為單乘的坐騎,從而開創了騎兵集團的歷史。
中世紀歐洲的騎兵大多配置重甲,上百斤的鐵甲將騎士包裹的密不透風。騎士除了穿著重鎧,左手一般會拿著鐵盾,而右手則舉著長達3米的長槍,以便於在平原沖鋒時可以一舉將敵人刺穿。而近戰時則可以將配置在身邊的長劍拔出與敵人肉搏。而厚厚的裝備也使肉搏中的騎士的傷亡降到了最低。
盡管全身裝備高達數百斤,但其機動力及穿刺力仍不可小視。往往只需騎兵發動一波沖鋒敵軍便已全軍潰散。在騎兵馳騁在歐洲大陸上的300多年裡,騎兵成為了步兵的噩夢。歐洲的騎兵大多也習慣了一涌而上的集團沖鋒戰術,甚至從沒考慮過使用別種的騎兵戰術——盡管集團沖鋒戰術在中國早已被淘汰,但在當時的歐洲來說那已經是一種風氣——勇往直前的沖鋒的無畏的勇氣。盡管也有使用木柵欄或土溝戰術來阻
擋騎兵攻勢的,但在重裝騎兵面前,木柵欄只不過如同一層紙一樣容易沖破。而大多數軍官也不會傻到在有土溝在面前的情況下與敵軍正面沖突,而沒有土溝的側翼便成騎兵的殺戮之地。相對的,即便正面沖擊土溝,重裝騎兵也完全有能力一舉沖過。
不過騎兵的優勢很快便被打破了。威廉·華萊士成為了重裝騎兵們的第一個噩夢。巨大的木槍(用整隻樹的樹干做成木棍,前端削尖)抵制了騎兵們的第一輪沖鋒。隨著第一輪沖鋒的騎士的倒下,越來越多的騎兵們要麼被倒下的同伴絆倒,成為後繼騎兵們踐踏的對象,要麼再次被木槍捅下馬,或者整個人被木槍所貫穿而掛在了木槍上。
而騎兵們最為慘烈的一場戰爭大概要算十字軍第7次東征時的一次戰爭了。
當時聖殿騎士團、條頓騎士團及伊院騎士團三大騎士團共5。5萬騎兵進攻基輔,遭遇了阻擊。對方領軍的只是當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大公。統帥的只有2萬重盾步兵及臨時招募的5萬民兵。實際上雙方的戰爭都是在沒多少時間准備的情況下發生的,年輕的大公甚至來不及在戰場上修築任何防禦騎兵突擊的防禦工事,而民兵們甚至只有拿著鐮刀、木棍上戰場。但是大公的命令是2萬重盾步兵居中,5萬民兵分作兩部作為側翼,整個戰陣呈「V」形。
當騎兵們開始沖鋒時,重盾步兵紛紛將手中的重盾插入地面(因為是泥砂地,騎兵固然容易發揮強大的沖擊力,但也是如此導致了他的敗亡。),共插了2層木盾,形成一座臨時的木柵欄。由於根本不考慮到民兵的威脅性,騎兵們直沖重盾步兵本陣。而犯了輕敵大忌的他們在看到木盾後只是下意識地用槍去挑,打算把木盾挑開。而此時,他們的噩夢開始了。木盾後的第一排重盾步兵用攜帶的長槍往木盾上一壓,騎兵再承受了數百斤的壓力便不能再把木盾挑起,有的騎兵甚至因為沖力的緣故當場撞倒在地上。而第二排的重盾步兵立刻拿出插在地上的斧頭不停向騎兵們丟擲。此時兩翼的民兵開始向中靠攏,打算等所有的騎兵全數落馬後再「取上將首級」——重騎兵落馬後很難有幾個還能獨立站起來的。
此役5。5萬騎兵幾乎全軍覆沒,而年輕的大公麾下近傷亡了數萬名士兵(其中大部分是民兵)——如果不是十字軍的統帥果斷地命令後繼騎兵踩著依然生存的友軍繼續冒死突擊的話,大概即便騎士團不僅要全滅而且敵方的傷亡絕不會超過兩萬。(鑒於記憶問題,到底是哪一場戰斗我忘了,雙方統帥的名字也忘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絕對經典的戰役。)
而如果說這個噩夢只是第一個的話,那麼帶來第二個噩夢的便是蒙古人所帶來的沖擊。
蒙古屬於游牧民族,嚴格來說,不能叫騎兵的噩夢。或者說成「騎兵對騎兵的噩夢」更好點。首先,從裝備上來說,蒙古人在滅亡了金、宋之後,開始使用金、宋的技術來武裝自己的部隊。可以說,當時蒙古騎兵的裝備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最精銳的蒙古騎兵一般配置為一柄長槍、一把火槍(銃)、一把弩(同時射出三箭的強弩而不是普通的弩)、一把馬刀及一把弓。沖鋒時,距離遠點就用弓,靠近了用弩,再近點就用火槍(銃),而沖刺的時候使用長槍,開始混戰了便使用馬刀。更為恐怖的是其箭上都有毒。而從穿著的鎧甲來看,蒙古人鄙視脫逃者,戰甲只有前胸的軟甲(不要小看軟甲,尋常的弓箭射擊未必能對蒙古騎兵造成傷害的)。綜合來看,盡管蒙古騎兵武器如此眾多,但是其負重量遠比重裝騎士來的輕。而且大量的精銳武器的使用對於敵軍所造成的傷亡是很大的——還沒靠近就先道下一片,蒙古騎兵機動力又高,又是打的「運動戰」。蒙古軍的「旋風」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國家的滅亡,大概還有古老兵陣戰術的消亡吧。歷史上唯一對蒙古軍造成傷害的大概也就只有八魯灘一戰了——初次獨立上戰場的失吉忽突忽率領3萬蒙古騎兵與扎蘭丁15萬軍隊對決,在造成對方10萬余的傷亡後,失吉忽突忽率10餘騎突圍而出。可見蒙古軍之善戰。
其次,歐洲盛行「交換騎士」——即戰場上俘虜的騎士不能殺害,而且必須好生看待,留待以後交換自己被俘的騎士。但蒙古軍根本不吃這一套。凡是落馬的騎士也不理會是否投降,直接取了首級再說。讓我們為那些可憐的騎士們哀悼吧,阿門(笑)。
盡管隨著克制騎兵的戰術越來越多,但因為騎兵所擁有的強大機動力、沖擊力使騎兵在戰爭中依然保持著極高的地位。而在公元17世紀時,在日本出現的「騎鐵」(純火槍騎兵隊)更是開創了新一代的騎兵兵種,比歐洲的「龍騎兵」早了約300年。
但隨著現代戰爭對於科學技術的應用,騎兵的地位和優勢逐漸消失。當波蘭騎兵團的騎兵們被德國坦克一個個壓成肉泥時,古代冷兵器戰爭中的天子轎子——騎兵,正式宣告了他的使命的結束,從而離開了歷史的大舞台。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2. 關於寫古代戰爭的小說
破釜沉舟
項羽誅殺了卿子冠軍,名聞於諸侯。就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斗稍獲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兵。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全部沉入水中,把鍋和煮食物的瓦器(炊具)全部砸破,把簡陋的方屋全部燒毀,只帶三天的軍糧,用這來表示全體士兵都堅決拚死戰斗,沒有一點後退生還的想法。部隊抵達前線就包圍了王離,與秦軍遭遇,多次交戰,截斷對方甬道,大敗秦軍,殺了蘇角(秦將),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 楚兵的勇氣和聲威蓋過各路諸侯軍。諸侯軍隊中前來解救鉅鹿之圍的有十多座營壘,沒有誰敢派兵出擊。到楚軍攻擊秦軍時,那些諸侯軍的將領都躲在壁壘上觀戰。楚軍戰士沒有不是用一個來抵擋十個,楚兵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顫栗恐懼。與是打敗秦軍以後,項羽召見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軍營之門時,沒有誰不是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項羽從此開始成了諸侯聯軍的統帥,諸侯都隸屬於他。
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結束,前後達七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並,「王公百官及豪富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兼並,莫懼章程」,以至「黎甿失業,戶口雕零,忍棄枌榆,轉徙他土」。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楊貴妃一家勢傾天下,任意揮霍,宮中專為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匠就達七百人,楊貴妃的姐妹三人每年脂粉錢就上百萬。楊氏兄弟姐妹五家,「甲第洞開,僭擬官掖。車馬仆御,照耀京邑,遞相誇尚。每構一堂,費千萬計」。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佞人物李林甫,出入宰相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已,培植黨羽,「公卿不由其門而進,必被罪徙;附離者,雖小人且為引重」。
繼他上台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作為反唐的親信。史稱安祿山於天寶十三載(754年)亂前,一次提升奚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將軍和中郎將。在他的收買下,當地少數民族竟把安祿山和史思明目為「二聖」。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系。加之,開元以後,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他們的權力越來越大,至於「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財賦」,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天寶元年(742 年),邊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佔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又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人。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准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斗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斗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斗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推薦5本古代戰爭類小說,勝者為王,小說的世界只有勝者,沒有失敗者。
第一本:《漢魏文魁》,作者: 赤軍
類似《張遼新傳》的三國穿越文:前期投靠曹魏,利用穿越者優勢提高其軟硬實力,加快統一進度;執掌一定話語權後,兜售私貨,按照自己意願變更體制,試圖避免五胡之亂。但與《張遼》走外戚將領+發明家路線不同,本書主角定位為文臣+學閥,因而更赤裸裸地站在世家立場上。 例如開篇主角魂穿根正苗紅的遼東土著,但一抓住機會就立馬混入了世家階層。後期被冒名者出現,主角的處理方式也堪稱世家本色。另外,主角首次嶄露頭角,也是通過世家最常用的聯姻,主持建立後陶謙時代的徐州世家聯盟,打包賣給了曹魏,以此作為進身之階。 如果堅持世家路線,以身作則、廣開後宮,主角未嘗不可在其孫輩時搭建世家聯姻網路,取曹魏而代之。
第二本:《永曆四年》,作者: 張維卿
正如TG的勝利首先是紅軍的勝利,本文反清落腳點在於以戚家軍的名義重啟軍事近代化改革,其餘政治、經濟上的變革都是為了保證戚家軍的戰鬥力。本文創新在於塑造了亦步亦趨、模仿學習的清初八旗集團,以及花樣拖後腿的豬隊友反清陣營,從而比較鮮明地展現戚家軍艱難建軍、不斷蛻變的光榮路程。同時,由於滿清八旗還處於上升期,其自發的軍事應對也給主角不斷帶來壓力,從而能夠一步一步將西方軍事改革脈絡都展現出來,干貨較多。
第三本:《黑暗西遊記》,作者: 三宮六院七十二妃
要推的是石章魚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之前《替天行道》李德勝事件時,我還慶幸石章魚的書一本都沒看過。現在突然發現打臉了。
這是一本歷史架空,背景類似合縱連橫的戰國。主角是土著,但有些後宮女配是穿越的。印象里後宮很酸爽,同時完全不種田不攀科技樹,有些主角脫險的劇情很中二。
第四本:《隋末逐鹿記》,作者: 梧桐疏
非常獨特的隋唐爭霸文。主角金手指為不滅之魂,歷經不同位面轉生後附體隋末土著。鑒於此書和無限恐怖同期,早於人道天堂,設定堪稱驚艷。主角起步較晚,因而採用了打世家、土改、宗教洗腦、監軍建在連上的終極屠龍術。最終取代竇建德,立足河北,統一天下。
第五本:《禍害大清》,作者: 吳老狼
4. 古代戰爭小說
《後宮琳妃傳》《九重宮闕之寧鳶》《步步為營之華妃傳》《宮瀾變之鳳傾天下》《深宮鎖凰孽》都很好看。還有好多沒看的你可以留個郵箱發給你也行,或者你到磨鐵中文網上看也可以
5. 跪求好看的古代戰爭小說
《家園》《秦》《新宋》《宋風》《雅宋》《宰執天下》《清明上河圖》《打造和諧大宋》《明》《竊明》惡明》《珠玉》《眷皇明》《官居一品》《錦衣為王》<錦衣夜行》《錦衣當國》《我為揚明》《回到明朝當王爺》 《江山美人志》《魔運蒼茫》
6. 求關於古代戰爭的小說,非玄幻、仙俠、網游類的,最好要實打實描寫戰爭場面、戰術的,主角男女不限
《朔風飛揚》(這是一本講述唐朝西域戰爭的小說,雖然只講西域的戰爭但作者靠文筆使整篇小說變得異常寬闊,戰爭場面也是異常壯闊。
下面是轉自網路的簡介:天寶年間,大唐、吐蕃、大食三強逐鹿西域。 在這英雄輩出、風起雲涌的黃金時代,大國稱霸之術,小國存亡之道,交織於雪山荒漠、綠洲戈壁。高仙芝、李天郎這些天可汗制度的忠誠維護者,為建不朽功業,率領安西軍不斷征伐。大唐鐵騎,狂風一般掃過西域,兵鋒所指,倒下無數豪傑梟雄。大唐軍威,震懾西陲,遠及萬里,確保了中原百年太平。無敵的大唐雄師,挾著冰雪風霜,帶著盛世帝國的驕傲,遠征小勃律,踏平朅師國,大破突騎施,一路血雨腥風,直到與大食對決於怛羅斯平原……萬千胡漢軍旅健兒,以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共同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竊明》(這是一本講述明末清初的穿越小說,但不像別的穿越小說主角有很大的優勢,在這本小說中主角也很平凡。戰爭場面就不用多說了。值得一提的事作者獨特的歷史見解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
下面是轉自網路的簡介:英雄身負朝野海內之望,魔王胸懷席捲六合之志。戰必勝、攻必取,中興大明,開萬世太平——英雄簡在兩帝之心。言必行,行必果,名揚天下,收四海之心——魔王且行叵測之謀。屍骨漫漫鋪就帝王路——流不盡的英雄血,殺不完的仇頭。……率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於前……吾勝而為王,汝敗而為賊……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權……朕之一生行事,無須向你解釋 。 好吧,這個簡介的質量實在不怎麼好。)
《步步生蓮》其實也挺好看的。不過這裡面帶有一點點玄幻色彩,我就不推薦了。
見識淺陋,只推薦了兩本書,不過我是很用心寫的哦,快採納我吧。
對了,這是《朔風飛揚》的網路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109983.htm
這是《竊明》的網路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234512.htm
7. 古代戰爭小說
《大爭之世》
《步步生蓮》
《漢鼎》
《鐵血大秦》
《血存軒轅》
《九州縹緲錄》:架空世界
《朔風飛揚》:背景是唐玄宗時的對外戰爭
《天行健》:架空世界,與蛇人的戰爭
《西陵闕》:也是架空世界的
一世逍遙帝,勢傾天下,惡明,混在三軍當軍閥,烽火的,這幾部較為經典的了
8. 求推薦古代戰爭小說,不要寫三國的,唐代那些的,要完全架空虛構的……最好是長一點
歷史類的我也很喜歡,就推薦幾個看過的吧。
以下三本:
《天行健》 燕壘生的純架空戰爭小說,不過有些老。
《隋亂》 酒徒的隋唐三部曲第一部,也是三部曲里個人最喜歡的。這個是隋朝的,應該不算做唐代的。不過成名已久,可能樓主看過了。。。
好吧,最後一個,因為是今年的新書,至少保證樓主應該沒看過才對。
《大明徵伐錄:壬辰風雲》,講的是明朝萬曆年間在朝鮮戰場上和日本打仗的事情,我現在正在看。比較有特色的是,這本小說男主是個錦衣衛,男二號是個日本武士,是從明朝和日本兩條線索分別描寫的,和原來不少歷史小說的無腦神劇路線比,覺得對戰爭的描寫更為客觀、全面。
這本小說的文筆和以上兩本有不少差距,貌似還沒太有名氣。不過,有些地方還挺吸引人的。比如第一章的結尾,就很震撼。建議可以看一看。對了,雖然不少網站都有,但是網易雲閱讀上的是更新最快的,可以直接在那裡看。
以上全手打,覺得不錯的話,記得採納啊~
9. 古代戰爭類小說5200
《大爭之世》
《步步生蓮》
《漢鼎》
《鐵血大秦》
《血存軒轅》
《九州縹緲錄》:架空世界
《朔風飛揚》:背景是唐玄宗時的對外戰爭
《天行健》:架空世界,與蛇人的戰爭
《西陵闕》:也是架空世界的
一世逍遙帝,勢傾天下,惡明,混在三軍當軍閥,烽火的,這幾部較為經典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