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文學新小說
㈠ 現代主義小說的藝術特色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
特點:1採用主觀色彩極重的表現法,反對客觀的描寫法;強調主觀隨意的自由聯想。
2在語言形式上,現代主義文學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法、排列形式,來暗示人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現代主義文學不注重塑造個性鮮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著重表現人的全面異化,表現人與社會、人與物質、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全面異化。
4現代主義在藝術形式上特別注重追求新奇怪誕的藝術表現手法。
上述特徵主要表現在象徵主義詩歌、意識流小說、荒派戲劇、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現代主義文學當中。(也就是說現代文學追求作者自我的觀念和新穎,表達方式多種多樣,突出作者的自我感受)
㈡ 簡述現代主義新潮小說的探索
意識流小說。改革開放以來,作家的放眼世界,
對西方文藝大膽借鑒。在小說界,首先是意識流手法
的借用。「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中的一種創作手 法,多表現人性中非理性、下意識的東西,有助於心靈
世界的刻畫。率先嘗試這一藝術手法的是王蒙和茹
志鵑,他們借鑒西方意識流小說中的藝術形式和技
巧,舍其哲學意蘊,代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的
意識流中沒有絕望的病態的心理,而表現積極向上的
人生情緒,故又稱為『東方意識流」、「中國意識流。」如
王蒙的《春之聲》r,1,描寫了工程物理學家岳之峰剛從
西德考察歸來,在探親途中擠在悶罐車里的一段經歷
和感受、作者沒有像傳統小說那樣按時間順序去描
述乘車回家的過程及見聞,而是突破時間限制,著重
表現人物坐在悶罐車中的意識流動。由「恍」的一聲
車門關上寫起,他的大腦開始自由聯想。這種聯想沒
有任何內在邏輯性,完全是一種對故鄉,對童年,對親
人,對工作,對政治的原發型自由聯想,再現了一位飽
經滄桑卻滿懷憧憬的知識分子心靈面貌。《春之聲》
改變了傳統小說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外貌來塑造人
物形象的手法,直接深人到心靈深處,運用大腦的自
由聯想和內心獨白,使客觀事物與主觀表現相統一,
體現了王蒙的創作思想。
荒誕小說。如果說王蒙等對西方現代文藝思潮
的引進和借鑒,多停留在技巧和方法的層面,其藝術
觀和世界觀並非真正具有現代意識,那麼劉索拉、徐
星、殘雪、莫言、馬原、洪峰、余華、蘇童等作家作品的
出現,則標志著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開始:
他們的小說中多有對生存荒誕感的表現,具有文化批
判、社會批判的積極意義。1 985年,劉索拉的(你別無
選擇》、徐星的《無主題變奏》問世,表現了一個新穎而
又為當時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人生追求—尋找白
我。在《你別無選擇》中,一群藝術學院的大學生,玩
世不恭,放盪不羈,但在怪誕言行的外衣下,可以發現
他們的迷惘、憤感、沉淪,也有抗議、掙扎和拼搏,帶有
積極的挑.錢和反叛意味。作者超越了社會政治道德
主題,而去探索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並以持有的
方式表達了生存荒誕感。殘雪的作品把對荒誕感的
表現推向極致。《山上的小屋》《蒼老的浮雲》等充滿
病狂夢魔的作品,在荒誕怪異的幻想中顯示絕望,表
現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一種無法消除的恐懼和焦
慮。在她筆下,毛毯會飛,耳朵能長出桂花樹,作者以
一種變形的虛構來描寫精神真實
尋根小說、1985年韓少功提出文學「尋根」的口
號。他主張:「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深植於民族傳統
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則葉難茂。」,「如果割斷傳統,
失落氣脈,老是從內地文學中移植一些主題和手法,
勢必是無源之水,很難有新的生機和生氣、』.al他發表
的小說《爸爸爸》(女女女》《歸去來》等都體現了文化
尋根精神,並對此後形成的尋根文學思潮產生了重大
影響。尋根小說家們不是正而地描寫現實人生,而是
寫古舊的文化遺存,通過主觀化的處理,以現代意識
反思傳統文化。《爸爸爸》展示了生活於「夷蠻之地」
的雞頭寨中,一個族類的歷史及其賴以生存的原始文
化形態。主人公丙息,始終只有原始性的智力和語言
系統,是這個封閉、蒙昧、野蠻的文化生態環境中的產
物,是封閉、僵死的文化生態的一種象徵、在創作上
明顯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同時還吸收了魔幻現實主
義手法描寫原始的自然景觀和迷信風俗,神秘莫測,
亦真亦幻。
新寫實小說。1989年《鍾山》第3期推出「新寫實
小說大聯展。」它們在創作方法上仍以寫實為主,但特
別注重對現實生活原生狀態的描繪,直而慘淡的人
生。雖屬現實主義范疇,但決非現實主義小說的簡單
回歸,而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借鑒並吸收現代主義
各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劉恆、劉震雲、池莉、方方等
作家的作品,大多表現普通人、下層人的生存狀態和
生命形式,試圖揭示出一種文化心態的積淀,具有深
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探尋、如池莉的《煩惱人生》fsJ
展示了當代中國一普通工人的一天生活、吃飯、趕車、
上班、帶孩子、做家事、睡覺、做夢等,無疑是無數中國
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人們所
]5
難以超越和擺脫的困境。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能
夠超越個人自我情感來審視人類普遍生存狀態,煩惱
中不乏追求。這也是池莉作品的獨特之處,她能於沉
重灰暗的人生畫而中透出活力和亮色,在煩惱中隱含
著對生活、對生命的追求和摯愛。
都市市民小說。王朔的小說是隨著商品經濟的
發展而興起的城市平民文化的產物,市民趣味很厚。
他的創作及其在社會上的巨大反響,構成八十年代中
後期一個重要文化現象,反映了中國社會文化日趨多
元化的趨勢r。其主要作品有《頑主》、《我是你爸爸》、
《千萬別把我當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
王朔擅於描寫那些沒有固定職業的都市青年形象,既
不願循規蹈矩,又不願付出艱辛去開創事業,卻慣於
在自嘲中陰險地嘲諷整個社會。王塑小說代表了都
市民間文化中虛無、頹廢的一面,具有極強的文化顛
覆性。
四
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以其獨有的先鋒性向
正統文學觀念提出挑戰,加快了文學觀念的更新,促
進了文體審美形式的變革。同時,拓展文藝表現范
圍,與人類生活相關的一叨內容,大到國際風雲變幻,
小至日常瑣事,都被納人作家筆端,極大地擴展了文
學思維。尤其是後現代主義以一種「寬容」的姿態肯
定了生活中的黑暗乃至罪惡,於是,假丑惡亦普遍滲
人文學作品之中,不再處於陪襯地位,而越居主導的
地位,打破了和諧的審美觀念,有其創新意義。
但同時,我們應警覺到,新時期現代主義文學思潮極端地抒寫個性,張揚自我,只關注身邊瑣事,對事件進程,對人物命運不作動態描寫,而只作現有狀態的描繪,看不見一點亮色,缺乏對未來的遠景透視,忽視時代、社會賦予作家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我們以新寫實小說家為例,他們中不少人在生活的擠壓下,缺乏高遠的眼光,很難感受到時代偉大靈魂的跳動。池莉說:「我上下班得擠三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車老壞,路老堵塞,可我又拚命想早點到,一天三餐飯,柴米油鹽永遠是輪番著缺乏,肉魚蛋不是買不著就是買不起,我卻又想Iff飯、菜都做得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我得買菜做飯洗衣,打掃房間;太陽出來了得趕緊曬被褥....一這種真實的生活感受體現了作家的敏感多思,但在感受這種悲哀時,卻對時
代大潮中涌動著變革生活的激情無動於衷,對時代新人為開創美好生活的奮力拚搏,疏忽在外。他們的眼
光只觸及庸常人生,而缺乏對時代建立更為科學積極的思維。
對於王塑們的玩世不恭,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對於肩負有追求偉大文化目標的作家們來說,更應選擇使命感和殉道精神。雖然世俗化是當今文化的強大潮流,但精英文化也應潔醒地意識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使命。在這方而,張承志們則較好地做到了這一點,
㈢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的區別
現代派小說(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最基本的特質是客觀冷靜地寫生存狀態,即追求所謂「原生態」的真實和世俗化的情調。原生態作為新寫實小說的核心特質,成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徑,使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同;然而也恰恰是這種在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的「絕對還原」,這種對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約著新寫實小說美學品位的提高。
㈣ 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有哪些
1、加繆《局外人》
《局外人》形象地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關於「荒謬」的觀念;由於人和世界的分離,世界對於人來說是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對一切事物都無動於衷。
2、《百年孤獨》
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3、《禿頭歌女》
《禿頭歌女》於1950年在巴黎首演時,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爭論。此劇描寫了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與他們的朋友——另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之間的無聊的對話。
4、《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譯做《等待果陀》,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5、《弗蘭德公路》
法國小說家克勞德·西蒙的作品。《弗蘭德公路》以1940年春法軍在法國北部接近比利時的弗蘭德地區被德軍擊潰後慌亂撤退為背景,主要描寫3個騎兵及其隊長痛苦的遭遇。
㈤ 現代美國文學作品有哪些
外國的現代文學主義流派及代表:
(一)存在主義文學:薩特於193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惡心》,開創了無神論存在主義的文學先河。他於1943年發表的《存在與虛無》,是存在主義的哲學綱領。阿爾貝·加繆,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另一員大將,他的作品彌漫著濃厚的存在主義氣息。小說《局外人》(1945)和《鼠疫》,劇本《誤會》《卡利古拉》等,為他贏得了遠遠超過前輩的榮譽,他在195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存在主義的女將,是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是薩特的學生和伴侶。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
(二)荒誕派戲劇: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打破了傳統戲劇的寫作手法,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台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戲劇對白、怪誕、模糊、病態、醜陋的人物,若有若無的劇情,混亂不堪的思維,來表現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而這種怪誕的手法,貼切地表現了荒誕的主題。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發表《荒誕戲劇》一書,將這類作品作了理論上的概括,並予正式命名。此後,荒誕派戲劇達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階段,並以其「反戲劇」、「反文學」、「先鋒派」的面貌,出現在世界文學之林。尤奈斯庫:荒誕派戲劇創始人,1950年劇作《禿頭歌女》問世,1952年劇作《椅子》。薩繆爾·貝克特:1953年劇作《等待戈多》,轟動法國舞台,並確立了他在法國劇壇上的地位,也使他的名聲享譽世界。貝克特於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阿達莫夫:1953年《一切人反對一切人》,《塔拉納教授》。熱內:1947《女僕》,1956《陽台》,1958《黑人》等。哈羅德·品特:是一位英國劇作家,早期作品經常被歸入荒誕派戲劇。劇作《看房者》(1960),為他贏得了國際性劇作家的聲譽,也是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三)新小說派: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盛行於法國文學界的一種小說創作思潮,也被稱之為「反傳統小說」。新小說派的基本觀點認為,傳統小說中無所不知的敘述者,總是試圖賦予生活以秩序和意義,但實際生活中並不存在。20世紀以來小說藝術已處於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根源在於傳統小說觀念的束縛,墨守過時的創作方法,因此他們主張摒棄以巴爾扎克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寫作方法,從情節、人物、主題、時間順序等方面進行改革。同時,新小說派認為傳統現實小說中的慣用語言,也必須徹底改革,因為這些語言由於長期重復使用,已變為「陳套」或「僵化」,失去了表達現代人復雜多變生活的能力。阿蘭·羅布-格里耶:《橡皮》(1953),《在迷宮中》(1959)。娜塔麗·薩洛特(女):《馬爾特羅》(1953),《天象儀》(1959),《黃金果》(1963)。米歇爾·布陶:《路過米蘭》(1954),《變化》(1957)。克洛德·西蒙:《弗蘭德公路》(1960)。為他贏得了「新小說」柱石的稱譽,奠定了在文壇上的地位。瑪格麗特·杜拉斯(女):《夏天晚上十點半》,電影劇本《廣島之戀》(1959)
(四)垮掉的一代:是二戰後風行於美國的文學流派,是出現在美國的、一群鬆散的、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及作家的集合體。該流派的作家都是些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也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並以浪跡天涯為樂。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欲、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准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一代。傑克·克魯亞克:小說《在路上》(1957)艾倫·金斯堡:詩歌《嚎叫》(1956)威廉·博羅斯:小說《裸體午餐》(1959)
(五)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小說家們,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納博科夫: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在195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洛麗塔》,此後又出版《普寧》(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說,成為事實上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使他成為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庫特·馮尼格特:以充滿幽默和奇特風格的長篇小說而著稱,他的《第五號屠場》(1969),使黑色幽默小說的創作影響,達到頂峰。另外他的《貓的搖籃》(1963),和《時震》,也是優秀的黑色幽默作品。托馬斯·品欽:受業於納博科夫,以長篇小說《萬有引力之虹》(1973),成為黑色幽默派的後起之秀。威廉·蓋迪斯:他的小說《小大亨》(1975),以誇張的諷刺,描寫一個大發投機財的孩子形象,獲得1976年美國全國圖書獎。托馬斯·伯傑:他的小說《小巨人》(1964),是對看似強大實則渺小的西方社會的諷刺。約翰·霍克斯:他被認為是「當代最有獨創性的小說家」。代表作《血桔》,描寫了一對夫婦在假想的海島上,過著原始的性愛生活,成為「反小說」的典範。約翰·巴斯:他在代表作《牧羊童賈爾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寫手法,通過對大學生賈爾斯,受到來自兩個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經錯亂的描述,影射冷戰時世界兩大政治集團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六)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崛起於拉丁美洲文壇、賦有撼動世界轟動效應的重要文學流派,至今仍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它以小說為主要體裁,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就是「將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及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去,做到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將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因此,人們將這種寫作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委內瑞拉—烏斯拉爾·彼特里:短篇小說《雨》(1948)。他率先將此術語,運用於拉美文學。古巴—阿萊霍·卡彭鐵爾:長篇小說《這個世界的王國》(1949)瓜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長篇小說《總統先生》(1949),《玉米人》(1950)。他於196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墨西哥—胡安·魯爾福:中篇小說《佩得羅·帕拉莫》(1955)。秘魯—阿格達斯:《深沉的河流》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長篇小說《百年孤獨》(1970),《家長的沒落》(1981)。他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智利—伊薩貝爾·阿連德(女):長篇小說《幽靈之家》(1982),被譽為是穿裙子的馬爾克斯。
㈥ 現代主義文學作品
法語劇作家梅特林克創作夢幻劇《青鳥》,法國的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奧尼爾的《瓊斯皇》,卡夫卡的《變形記》,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等。
㈦ 20世紀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有哪些
以美國詩人E•龐德為化表的人認為,中世紀以後五、六百年的文學都可稱為現代派。美國批評家愛德蒙•威爾遜在其名著《阿爾克塞爾的城堡》中把187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起點。美國批評家西利爾•康諾利等人認為1880年應作為現代派的起點。《現代傳統》的編者、研究喬伊斯和葉芝的專家理•艾爾巴和查•費德爾遜則認為現代派的起源的上限定在1900年更為合理。但是,中外研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專家大都支持丹麥著名批評家勃蘭克斯的觀點,認為1890年才是現代主義的真正開始。我國著名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哀可嘉先生說:「我覺得還是選擇一個對它們說來是折中的時間——1890年作為現代派文學的上限為好。」
然而,我們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正式開始時間應該是1857年,即第一個比較典型的象徵主義者波德萊爾的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詩歌惡之花問世的那一年。我們這樣說是因為:一、《惡之花》是第一部典型的象徵主義作品,也是第一部全面沖破傳統的詩歌藝術、開創新的路子的作品。它的問世,標志著象徵主義的興起、現代派文學的正式出現。二、《惡之花》是後來一百多年裡出現的各種現代派文學流派和著作的總根源,在大多數現代派的作品裡可以看到它的影響和痕跡。三、《惡之花》具有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徵,它本身就是一部典型的現代派文學作品。在題材上,現代派文學企圖挖掘作者自己的內心世界。《惡之花》第一次實行了筆觸的大轉移,深入到了詩人的內心深處,同時還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描寫;在藝術技巧上,現代派廣泛運用暗示、象徵、烘托、對比、意象等手法,以發掘人物內心的奧秘,而這正是《惡之花》的主要藝術特徵,詩人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史登堡的「對應論」,把山水草木看作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辦公世界能互相感應、契合。詩人可以運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正是這種強調用有物質感的形象通過暗示、烘托、對比、渲染和聯想的渠道來表現的方法,後來就成為象徵派詩歌以及整個現代派文學的基本方法。四、繼波德萊爾《惡之花》之後,在1890年以前出現了魏爾倫的《詩的藝術》(1884)、蘭波的《醉舟》(1871)、瑪拉美的《牧神的午後》(1876)等著名的象徵主義詩篇,而且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一個前期象徵主義流派。1898年以前,這幾位詩人相繼過世。因此,1890年是前期象徵主義的末端,而不是開始。從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1857年到1898年,是前期象徵主義興衰的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個40年的歷史,是整個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總源。把現代派文學史的上限劃到1857年是完全合理的
現代派文學的下限是什麼時候?
中外不少評論家認為,西方現代派文學到1970年左右就結束了,因此,它的下限自然也劃在1970年。對此,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因為法國的存在主義直到1980年薩特離世才基本不存在了。薩特離世後,它在美國尚有餘波,更何況,它已滲透到在歐洲、美洲、拉美洲出現的許多現代派文學里。新小說派領袖羅布——格里耶至今仍在創作和宣傳他的觀點,而且因為另一位新小說派大師克洛德•西蒙於1985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法國再次出現了「新小說派熱」。吸收了歐美各現代派的因素而形成的拉美現代派文學,如魔幻現實主義等正方興未艾。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性人物加西亞•馬爾克斯也是在80年代(1982)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如此說來,現代派文學雖然已不象五、六十年代那樣盛行,但仍有著強烈的餘波。而且是不是會出現新的高潮?也未可知。它的下限還是個未知數。
㈧ 現代主義文學有哪些新的表現手法
主要表現為:
1採用主觀色彩極重的表現法,反對客觀的描寫法;強調主觀隨意的自由聯想。
2在語言形式上,現代主義文學廣泛運用意象比喻、不同文體、標點符號甚至拼寫方法、排列形式,來暗示人的感覺、印象和精神狀態。
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現代主義文學不注重塑造個性鮮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著重表現人的全面異化,表現人與社會、人與物質、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全面異化。
4現代主義在藝術形式上特別注重追求新奇怪誕的藝術表現手法。
上述特徵主要表現在象徵主義詩歌、意識流小說、荒派戲劇、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現代主義文學當中。
㈨ 西方現代文學的新小說派
1,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2,他們認為世界是荒誕,虛無的和不真實的,傳統小說是對讀者的愚弄和欺騙,小說以描寫人物性格和情感為主的時代已經過去.反對傳統小說的傾向性,主張作家原封不動地照搬荒誕世界的存在,不賦予它任何意義和感情色彩.新小說屏棄情節和人物,拼貼散亂的片斷.以物代人,創立純粹寫物的風格.倡導讀者參與創作,重建小說的人物與情節.
3,代表人物有阿蘭·羅布-格里耶,薩洛特,西蒙,杜拉斯. 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5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
㈩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新小說派
形成於本世紀50年代的法國,後成為二戰後法國和西方最重要的小說流派之一。又稱反小說派或拒絕派。
新小說派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最早興起於法國,風行於20世紀50、60年代,影響波及英、德、美、日、波蘭、捷克等國,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學現象。主要有4個代表作家:阿蘭·羅布-格里耶、娜塔莉·薩洛特、米歇爾·布陶和克洛德·西蒙。法國文學界出現的一支新的小說創作流派。以阿蘭·羅布-格里耶(1922~ 2008)、娜塔麗·薩洛特(1902~ )、米歇爾·布陶(1926~ )、克洛德·西蒙(1913~ )、馬格麗特·杜拉斯(1914~ ) 等為代表的一批新作家,公開宣稱與19世紀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決裂,探索新的小說表現手法和語言,描繪出事物的"真實"面貌,刻畫出一個前人所未發現的客觀存在的內心世界。法國文學評論家稱他們為"新小說派"或"反傳統小說派"。這一派在50年代剛出現時不為人所理解,被認為是"古怪"、"荒誕"、"好像發精神病"。但到了60年代,新小說派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文學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流派。這一派的小說和理論,在西歐、美國和日本曾流行一時,並且影響遍及波蘭、捷克等東歐、中南歐國家。 1、法國薩洛特:第一個寫新小說
2、法國西蒙:「新小說派之父」,《風》(198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佛蘭德公路》
3、法國羅布—格里耶:《窺視者》:獲法國1955年的「評論家獎」,《橡皮》(1953,杜邦、格里納達端、瓦拉斯,寫政治謀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