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不屬於現代主義小說雜志的是

不屬於現代主義小說雜志的是

發布時間: 2024-10-20 20:08:12

⑴ 外國現代小說流派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紹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先鋒派、試驗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並富有現代西方社會時代特徵的文藝思潮的總稱。屬於現代主義的范圍並在國際上發生了較大影響的主要是十個文學流派,它們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約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人們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歐美現代文學與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 象徵主義一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阿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爾·魏爾倫等人的詩作中出現的新手法和新傾向,於1886年9月在巴黎《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來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著重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要求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人們普遍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發軔之作。這部詩集在題材方面,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寫(《惡之花》是說詩人可從丑惡的事物中創造美好的東西),揭示了現代城市巴黎這座「地獄」中諸如乞丐、娼妓、戰爭等罪惡現象,突破了浪漫主義後期風花雪月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安曼努爾·史威登堡的「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互相對應的關系,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互相契合的情況」的「對應論」,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應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為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詩人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表現主義一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在1901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有的說是在1911年德國《暴風雨》雜志的繪畫評論上,後來在1914年引入德國文學界。表現主義最初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撥出現於繪畫界的。它不滿於印象主義者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與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表現主義者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下意識,用特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 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與異性、與教會、與自我的搏鬥。著名的《鬼魂奏鳴曲》讓死屍、亡魂和活人同時登場,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互相傾軋的關系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未來主義發端於義大利,緊接著波及俄國,隨後也影響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戲劇家馬利涅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馬利涅蒂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提出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客觀世界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需要創造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的藝術」。文藝應該由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象,轉而「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應該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樣的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暴力、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造新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頌所有的戰爭,甚至聲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唯一潔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視「速度」、「力量」為美的准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的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他們的組合,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斷斷續續的想像」,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創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勃起並形成影響較大的流派。
意識流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44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在該文中指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即「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提出過與此類似的觀點的,還有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經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由作者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忽略了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繪,他們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識的奧秘中去,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種種象徵手法來真實地顯示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1887年,法國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最早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開了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接著,英國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牆上的斑點》、《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獨白」自己的感受和暢寫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識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自由聯想,大大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出現的,它的影響波及歐美及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 超現實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查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小兒的語言,其本身並無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待生活的態度作為美學基礎,排斥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一詞最先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奈力的詩劇《蒂雷齊亞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來的。1919年法國作家布勒東和艾呂雅、阿拉貢等創立了《文學》雜志,進行超現實主義的試驗,並於1924年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起了「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東發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興盛期。隨後,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出現了分裂,阿拉貢、艾呂雅先後與布勒東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阿拉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關於夢的闡釋的影響很深,其創作主張直接建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要在人的復雜性後面發現它的統一,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超於現實之上存在著「某種組合形式」,這種形式至今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卻能體現事物的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正式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戈爾等人,對客觀存在持悲觀主義的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宰性。法國文學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存在主義觀點。薩特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們選擇自由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子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國。不久即風靡於歐美各國,由於它與二十年代的先鋒派比較相似,開始人們把它視為先鋒派;又由於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並且一反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又稱它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批評家馬丁·埃斯林根據這個流派的思想藝術特點,才在《荒誕派戲劇》一書里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荒誕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已經喪失了理性,沒有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是荒誕的;他們還認為,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不僅沒有什麼目的,而且為丑惡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已經不再是人,變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誕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大師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誕就是沒有目的,和宗教、哲學甚至直覺的源泉切斷聯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動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和沒有用處。」荒誕派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是「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裡試圖為其毫無意義的存在找出意義來」的表現。
同存在主義相比較,荒誕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誕性。他們的作品拋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理性和語言的准確性,也無所謂悲劇喜劇之分。

新小說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後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時影響波及歐美。 五十年代期間,法國一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要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只是在「反傳統小說」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創作試驗。1956年到1958年,法國作家阿蘭·羅伯一格里耶先後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兩篇論文,系統地論述了小說創作反傳統的主張,被人們看作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當今時代變了,工業技術獲得了相當的進步,而小說藝術卻陷入「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從傳統小說的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照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一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作為現實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繪,因而掩蓋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發,凡與現實主義傳統有聯系的以往時期的一切小說技法,他們也都持反對態度。他們以為,存在主義以及薩特的有傾向小說,與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關系,因而不足取。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以為有著現實主義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絕。因而,新小說派又被稱為「拒絕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興起並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果不多,但對於美國以至於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於施行「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以及失業、勞資對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劇,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們從大戰的殺戮中擺脫出來,又被冷戰等不測陰雲所籠罩。許多美國青年感到了「社會的崩潰」和「世界的毀滅」的威脅,紛紛以一種混合著消極反抗和自暴自棄情緒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來對付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於「理性」、「精神」,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麼「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得好起來。他們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兩種人,他們要從「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來,做所謂「嬉皮士」,即「明眼人」。他們身著異服,狂放不羈,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一切傳統觀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過男女群居的團伙生活,或者浪跡於都市的底層,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販子和爵士樂歌手的隊伍,形成了與文明社會、傳統文化鮮明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產生於美國,至今仍在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
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根據一些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思想、藝術特徵,選取了十二個作家的有關小說片斷,輯為《黑色幽默》集。八個月後,另一作家尼克貝克又發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從此以後,「黑色幽默」的名稱便廣泛傳開。據說,「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笑態度。
「黑色幽默」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戰爭創傷、社會動亂所引起的人們對末日臨頭的預感和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的個性喪失。一句話,是本身就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對著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看到了社會的畸形與弊病,看到了周圍世界與「自我」的敵對,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還遠。認為在荒謬的生存條件中,人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加強調絕對的荒謬,思想也顯得更加絕望。因此,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說「黑色幽默」「是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和情緒。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雖然有點長,你自己可以去裡面尋找你需要的東東。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哈哈~

⑵ 從哪可以找到關於 西方近現代文學流派 的詳細介紹

這位朋友,關於西方近現代文學流派的詳細資料如下:

一、西方近現代文學流派的概念、分期與特點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又譯現代派)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在歐美出現的諸多文學流派的總稱。現代主義具有強烈的反傳統傾向,它大膽探索,銳意求新,表現了強烈的挑戰意識和先鋒精神。
現代主義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線,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後期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等。後期的主義流派有:存在主義文學、荒誕派戲劇、新小說、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有人將後期的文學稱為「後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與條件:
1、兩次世界大戰,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機意識,蘇聯革命與建設中的失誤與曲折,使西方知識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學技術的進步,加速了人的異化。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進一步趨向對立。
3、嚴酷的社會現實,助長了非理性主義思潮傳播《叔本華的「唯意與論」;尼採的「自我擴張」的超人;柏格森略帶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學;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法國薩特的存在主義等都對現代主義文學的產生與發展有影響。
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
1、創作主題上,著力表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物的對立關系和現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現手法上,以「表現法」代替「再現法」,強調藝術表現內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實,較多使用象徵、隱喻和顛倒時空順序的自我聯想;注重表現瞬間的復雜多變的情緒和印象,挖掘深層的潛在的意識世界;善於採用怪誕、荒唐、反理性邏輯的描寫方法。

二、現代主義的主要流派
1、未來主義:20世紀出現最早、反叛精神最強的一個文藝流派。十年之間,來去匆匆。以「否定一切」為基本特徵。否定國家機器,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歌頌機械和都市混亂,贊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張打破理性的形式規范,用自由不羈的語句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創造。創始人是〈意>馬里內蒂,主要成就是詩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爾的《醇酒集》,馬雅可夫斯基的《穿褲子的雲》等。
2、超現實主義:源於法國,鮮明的先鋒精神,1916年的達達主義「破壞一切」「清除一切」給它有力的啟示。1924年《超現實主義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運動的正式發端,20-30年代在法國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為世界現象,1969年結束。強調表現超現實、超理性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它們超越了現實世界的各種束縛,重直覺,認為潛意識、夢幻才是最真實的;主張無意識的寫作,不必有什麼主題。廣泛使用「自動寫作法」和「夢幻記錄法」。作品怪誕,誇張、晦澀、神秘。對後來的荒誕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產生了影響。代表人物有布勒東(1869-196 6)、阿拉貢(1897-1983)、艾呂雅(1895-1952)等。
3、後期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象徵主義的繼續和發展,20世紀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憑直覺把握內在真實,尋找思想的「客觀對應物」,以可感的形式去體現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徵中隱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徵主義視野更開闊、思考更深沉。主張通過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聯想等藝術手法表現人的復雜微妙的主觀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撲朔迷離和帶有神秘色彩的藝術效果。英國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還有法國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濱墓園》,奧地利的里爾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戲劇《青鳥》,俄國勃洛克的《十二個》和葉賽寧,愛爾蘭的葉芝(1865-1939),美國的龐德(1885-1973)等。
4、表現主義:20世紀初起源於德國的繪畫,後擴展至音樂、文學等領域。它的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而不是再現」。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與真理。在藝術方法上,由於強調永恆,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徵;由於強調寫內心活動,直覺和夢幻,多採用內心獨白、夢景、潛台詞等手段;情節離奇,變化突兀,以誇張、扭曲、變形、荒誕的寫法,突出主觀的感受,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代表作家與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變形記》,美國奧尼爾(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戲劇《到大馬士革去》,德國的戲劇家布萊希特(1898-1956)等。
5、意識流:以無意識活動作為文藝的表現對象,提示不同層次的心理活動,強調人的意識的矛盾性及復雜性。在作品中,情節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內心活動,不按情節而是按人物意識流程結構作品,打破了以時間為序的敘述方式,隨著人物意識的流動,通過自由聯想來表現主題,組織情節,不受時間限制,過去、現在、未來相互顛倒,彼此滲透,相互重疊,網狀式的主體結構。代表作與作品有愛爾蘭的喬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國的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逝水年華》,美國的福克納的(1897-1962)《喧囂與憤怒》,英國的伍爾夫(1882-1941)的《到燈塔去》等。
6、存在主義文學:產生於30年代的法國,日漸流行於歐美。它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資本主義世界的荒唐丑惡;另一方面表現人的不幸和毀滅的命運與孤獨、絕望、恐懼的思想情緒,同時也激勵人們面對現實的重壓而奮起抗爭。藝術上多保留傳統風格,思想上開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與作品有薩特(1905-1980)的《惡心》,加繆(1913-1960)的《局外人》等。
7、荒誕派戲劇:50年代興起於法國。思想上師承存在主義「荒誕'觀念,藝術上吸收超現實主義手法。以荒誕的戲劇形式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性:人生的無意義、人的異化、人與世界的隔膜、人與人之間的疏遠等。故意採用與傳統戲劇相反的手法,製造強烈的荒誕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徵、寓意、誇張、非邏輯的片段場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無意義的語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國尤奈斯庫(1912- )的《禿頭歌女》、《椅子》,貝克特(1906- )的《等待戈多》,俄國的阿達莫夫(1908-1970)的《彈子球機器》,英國的品特(1930- ),美國的阿爾比(1928- )的《動物園的故事》,法國的讓 日奈(1910-1986)的《陽台》等。
8、新小說派:50年代興起於法國。「懷疑的時代」的「懷疑精神」的產物。反對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藝術模式。認為小說應主要描寫物的世界,應透過平常瑣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潛意識活動,表現「潛在真實」。非意義化,非情節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說派的三個基本論點。文體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麗·薩洛特(1902- )的《無名氏肖像》、阿蘭·羅伯-格里葉(1922- )的《橡皮》,米歇爾 布托爾(1926- )的《米蘭巷》,克洛德 西蒙(1913- )的《佛蘭德公路》等等。
9、黑色幽默:60年代興起於美國。黑色-陰郁、悲觀、冷酷、苦澀。認為世界是一片荒原,歷史是一片混亂,個人無法改變生存現狀,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既缺乏充滿自信的庄嚴的悲劇精神,又缺乏敢於蔑視對手的明快喜劇精神,只能是「苦惱人的笑」。黑色幽默,不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劇手法不僅用於處理丑惡和畸形,也用來處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馮內古特(1922- )的《第五號屠場》,巴斯(1930- 的《煙草經紀人》,品欽(1937- )的《萬有引力之虹》等。
10、魔幻現實主義:拉美小說創作的主潮,發端於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於民族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歐美現化主義的表現手法。「變現實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現實生活的敘述與描寫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跡、幻覺、夢境甚至鬼魂形象經常出現於情節中,時序關系被打亂,場面常帶有象徵色彩,帶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1928- )的《百年孤獨》,墨西哥的魯爾弗(1918- )的《佩德羅·帕拉莫》,瓜地馬拉的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的《玉米人》、《總統先生》,古巴的卡彭鐵爾(1904-1980)的《這個世界的王國》等。

未來主義
一、定義:
未來主義,又稱未來派,20世紀出現最早、反叛精神最強的一個文藝流派。十年間來去匆匆,以「否定一切」為基本特徵。否定國家機器、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徹底拋棄藝術遺產和傳統文化,歌頌機械和都市混亂,贊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張打破理性的形式規范,用自由不羈的語句隨心所欲地進行藝術創造。
創始人是義大利的馬里內蒂,主要成就是詩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爾的《醇酒集》、馬雅可夫斯基的《穿褲子的雲》等。
二、發展歷程
創始人:義大利詩人、戲劇家、編輯--馬里內蒂。
義大利是未來主義的發源地和中心。人數最多、聲勢最大、涉及面最廣。首先從文學開始,繼而波及戲劇、繪畫、音樂、電影、雕塑、舞蹈等領域。
1909-2-20,馬里內蒂在法國的《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次年,他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闡述未來主義的理論主張和文學創作原則。
在馬里內蒂的發起和推動下,未來主義很快由文學擴展到藝術領域,出現了《未來主義畫家宣言》、《未來主義戲劇宣言》等重要理論文獻。而且,這一運動迅速由義大利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成為全歐性的文學藝術運動。法國著名詩人阿波利奈爾於1913年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反傳統》,提出「立體未來主義」一說。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於1912年發表《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創立立體未來主義。
到20年代中期,逐漸銷聲匿跡。

三、未來主義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來主義認為:大規模的機器生產、科學、技術、交通和通訊的突飛猛進,使客觀世界的面貌和社會生活的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活節奏的加快,使速度這個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現代大都市、機器文明、速度和競爭,構成了時代的主要特徵。
外界社會的變化,勢必導致人們精神世界的徹底改觀。傳統的文學只囿於描摹外在的、死氣沉沉的現實,已經僵化。唯獨未來主義文學富於生命力,因為它以探索「未知」為己任,他們聲稱面向未來、屬於未來,因此號稱未來派。
按照未來主義的觀點,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舊的都是壞的。於是他們把人類的文化遺產和現有文化都當成是絆腳石、掃盪的對象,聲稱要催毀一切圖書館和科學院。
在理論上,未來主義極其雜亂。它集小資產階級的革命情緒、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之大成。既對工業和科學技術的新成就高唱贊歌,又發出一片反理性主義、盲動主義的鼓噪。
在隊伍上,同樣魚龍混雜,其政治傾向、世界觀、藝術觀皆不同,他們從未來主義的綱領中各取所需。因此分為以義大利為代表的右派、以法國為代表的中派、以俄國為代表的左派.

四、重要作家和作品
1、菲利普·托馬佐·馬里內蒂(1876-1944):
出生於埃及一個富裕的義大利家庭,父親是著名律師,母親是抒情詩人。馬里內蒂自幼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又曾留學巴黎,廣泛接觸法國現代派文學藝術,尤其是象徵主義作品,深受影響。1893年回到義大利後繼續學習,於1899年畢業於義大利熱那亞大學法學系。 1905年創辦《詩歌》雜志,發表和介紹頹廢派和法國象徵派詩歌,在國際文壇上產生較大影響。從1906年開始,他創立了未來主義,先後發表了許多宣言,提出一系列主張。 1913年創辦未來主義的刊物《萊采巴》,並去俄國旅行,宣傳未來主義。1914年,他發表《未來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公開與法西斯合作。從1919年開始,他積極參加法西斯黨的活動,成為墨索里尼的幫凶。在墨索里尼上台後,被任命為科學院院士、義大利作協主席。1942年,他還隨義大利侵略軍一起入侵蘇聯,1944年因病逝世。
馬里內蒂是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歌者,宣布「要把義大利從教廷、王權、婚姻、議會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徹底消滅一切國家機器。
馬里內蒂是機器和技術的歌者,他認為機器是創造未來的原動力,機器的美比女性的微笑更富有魅力。對物質文明的崇拜。
馬里內蒂是超人哲學的歌者,對「力量」、「勇敢」、「冒險」、「拳頭」、「戰爭」,都贊美有加,在他看來,暴力、戰爭和科學技術一樣,都是催毀舊傳統、建立新未來的最有效的手段。尼采哲學。
--迎合法西斯思想。
代表作:短劇《他們來了》。見《未來主義》第125頁。前所未有的怪劇,根據馬里內蒂的《未來主義戲劇宣言》,以往的戲劇都是迂腐、冗長、靜止的心理分析劇,早已失去生命力。應該代之以在極端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情節里,表現「從潛意識、捉摸不定的力量、純抽象和純想像中發掘出來的一切,不管它們是如何違背真實、離奇古怪和反戲劇。」而這個戲劇正充分體現了未來主義的革命性。
A超短,全劇只有四句台詞。沒有對話和沖突。
B強調動勢。
C利用了「幻象」的作用。
2、紀堯姆·阿波利奈爾(1880-1918):
私生子,母親是波蘭貴婦人,父親是義大利軍官。他出生於羅馬,隨母親在摩洛哥長大。1899年,開始定居巴黎。朋友總結說:私生子、波蘭女冒險家的骨血以及在法國的外國人這三種畸形的狀況不僅造成了阿波利奈爾奇特的性格和氣質,而且也造成了他的藝術的獨特性。中學時,他才華出眾,顯示出對文學的熱情和天才。但經濟情況使他失去了上高等學府的機會。沒有文憑、沒有錢,窮困潦倒,只好邊工作邊寫詩。他當過銀行里的小職員、家庭教師、小報編輯、炮兵、流浪漢,艱難的生活為成為一個急進的藝術家奠定了基礎。在巴黎,結識了著名的立體派畫家畢加索,成為至交。又與一些先鋒派作家過往甚密。不斷撰文宣傳現代派詩歌和立體派繪畫,接受了馬里內蒂的主張。他一生不斷追求愛情,為之寫下了大量的情詩,其熾烈,可以和龍薩、謬塞比美,可惜總是失戀,比如1901年,去德國當家庭教師,一度瘋狂愛上了英國籍的女教師,寫了許多情詩。1912-1914年間,他再度失去了女友,生活在孤獨之中,以十分新穎大膽的手法創作了許多詩歌,後來收入《醇酒集》。他結婚剛十個月,就去世了,年僅38歲。死後發表的《意識的圖像》是又一部代表作。
阿波利奈爾的主義成就是詩歌。他的抒情詩大多用比較自由的民歌體寫成,具有十分純朴、濃厚的抒情色彩和自然和諧的音樂性,激情、憂郁、哀傷、清新,發揚了法國的情詩傳統。如《蜜拉波橋》,《未來主義》P202。
阿波利奈爾在未來主義方面的主要貢獻在於他對詩歌藝術的革新。比如:加強詩歌本身的節奏和頓挫來代替標點符號。寫作「談話體詩歌」,模擬雜亂的談話,強調聲音效果。寫象形詩,力圖把詩歌同繪畫結合起來。發展馬拉美的階梯式詩歌等。他的典型的「立體詩歌」,用詩繪成圖案,把詩歌與觀賞藝術結合成一體。
如:被殺的和平鴿。《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
3、符拉基米爾·符拉基米洛維奇·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 俄國立體未來主義的代表人物、蘇聯早期最優秀、最有才華的革命詩人。
出生在喬治亞一個低級的林務官家庭,1905年俄國第一次民主革命爆發,12歲的馬雅可夫斯基參加了學校的罷課遊行,「這就是革命,這就是詩,詩和革命不知怎的在我的腦子里結合起來了。」1906年父親因病逝世後,全家移居莫斯科,馬雅可夫斯基一邊上中學,一邊幫姐姐給手工藝店鋪「作畫和烙畫」。同時他接近了一些布爾什維克大學生,大量閱讀革命書籍,接觸社會主義者,並於1908年初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自此,他從事革命宣傳,曾三次被捕入獄,在監獄中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同時嘗試寫詩。1911年,他進入繪畫雕刻建築學校學習,結識了一批未來派的詩人和畫家。
馬雅可夫斯基的創作道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12-1917年,是他的未來主義時期。俄國未來主義蔑視一切舊的傳統,抨擊現代的象徵主義、也鄙視古典詩歌,聲稱「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人從現代輪船上丟下水去」,他們還宣布要把詞「從詞義中解放出來」,破壞語法規范,杜撰新詞。鼓吹個人主義和虛無主義。為反抗而反抗、為標新而立異。
1912年,他與布爾柳克等人共同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出版了俄國未來派的第一本詩集《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用粗糙的麻袋布製作封皮,藝術上標新立異,思想傾向上無政府主義。
1915年,馬雅可夫斯基發表了著名的長詩《穿褲子的雲》,詩歌的副標題是「四個樂章組成的樂曲」,用詩人自己的話說,四個樂章即「四個吶喊」:「打倒你們的愛情」、「打倒你們的藝術」、「打倒你們的制度」、「打倒你們的宗教」。藝術方面:非詩化、幻象。原題為《第十三個使徒》,因褻瀆宗教,改名,馬雅可夫斯基對審查官說:「如果你們願意,我就做個最溫柔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褲子的雲。」所以,這題目本身也有對當局的反抗。
因為未來派與「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的排斥,加上愛情失意,1930年4月14日自殺,終年36歲。
《夜》,《未來主義》。

五、未來主義的藝術特徵
1、竭力把文學變成現代生活的「動力學」,著力表現「運動感」,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刻畫運動中事物的形態,如《致疾馳的汽車》、《飛機》、《摩托之歌》、《飛躍的都市》。在誇大的、變形的力量中,表達出大自然的生命和事物的動態、節奏。但粗暴、扭曲的筆觸,有粗俗、怪誕的特點。
2、藉助「幻象」反映現代生活。潛意識、跳躍、物體的靈性、通感。運用絕對自由的類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徵,表達主觀的感受,如把礦工形容成「對大地的腸胃動手術的外科醫生」。
3、更新語言。全盤否定語法規范,廢除標點符號,杜撰新詞,引入新詞。入新詞。

超現實主義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興起的在文藝及其他領域里對資本主義傳統文化思想的反叛運動。強調表現超現實、超理性的無意識世界和夢幻世界。他們超越了現實世界的種種束縛,重直覺,認為潛意識、夢幻才是最真實的。主張無意識的寫作,廣泛使用「自動寫作法」和「夢幻記錄法」。作品怪誕、誇張、晦澀、神秘,對後來的荒誕派、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等均產生了影響。
從1919年布勒東和蘇波合著「下意識書寫」的作品《磁場》開始,到1969年讓.許斯特正式宣布超現實主義團體的解散,共半個世紀的時間。
規模上,由一個只有十幾人的巴黎小組,發展成為跨越歐美亞非四大洲的國際性運動。
影響上,不僅對小說、詩歌、戲劇方面發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繪畫、建築、電影方面產生重大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名稱的由來:阿波利奈爾在1917年發表的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的序言中說:「人當初企圖模仿行走,所創造的車輪子卻不象一條腿。這樣,人就在不知不覺中創造出超現實主義。」在阿波利奈爾看來,所謂超現實主義,只應從現實中受到啟發,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東為了紀念自己的精神導師阿波利奈爾,便在《超現實主義宣言》中提出了這個名字
按照布勒東自己的解釋:
「超現實主義:陽性名詞:純粹的精神學自發現象,主張通過這種方法,口頭地、書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達思想的實實在在的活動。思想的照實記錄,不得由理智進行任何監核,亦無任何美學或倫理學的考慮滲入。
哲學背景:超現實主義的基礎是信仰超級現實;這種現實即迄今遭到忽視的某些聯想的形式。同時也是信仰夢境的無窮威力,和思想能夠不以利害關系為轉移的種種變幻。它趨於最終地摧毀一切其他的精神學結構,並取而代之,以解決人生的主要問題。」 (《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

二、文學淵源
1、上溯到18世紀英國哥特式小說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哥特式小說的主人公通過想像出來的事物獲取了生活中的精華,並且表達了他們想要徹底擺脫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願望。他們的潛意識里顯示出一種說不情所以然的力量,這力量竭力和壓制它們的「超我」抗爭。總之,他們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慾-潛意識」的概念來對抗壓制性的「上帝-靈修-意識」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愛倫.坡的怪誕故事:
他輕視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氣氛,用快感原則代替了真實原則。
3、還可以把法國作家薩德奉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說:反教會態度、政治上的烏托邦觀點、對慾望之力量的贊頌、在快感中對絕對的追求、對傳統價值觀念及其體現者的蔑視、作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東把薩德和弗洛依德、傅利葉並稱為「慾望的三個偉大的解放者」。
4、德國的浪漫主義詩人們也為他們開啟了大門:
布勒東承認可以把超現實主義看作是浪漫主義的尾巴,「然而卻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爾德林、諾瓦利斯等,真實存在於夢幻、愛情和詩歌之中,想像通過夢幻和愛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廣闊、最富有創造力的發展。
5、直接影響他們的是幾位法國詩人:波德萊爾、蘭波、(內瓦爾、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爾。
波德萊爾:藝術家只屬於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來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詩人或藝術家的任務便是通過各自的體驗去發見這些神奇的事物並把它們表現出來。
蘭波:強調「交感」,詩歌的暗示性,詩歌的力量不在於抒情或雄辯,而在於它所激起的想像和聯想。用象徵和隱喻表達內心和潛意識。「我要當一個詩人,我致力於使自己成為通靈者,這就是要通過各種感覺的錯亂來把握未知的事物,  我是他人。」
內瓦爾:(1808-1855),1855年的小說《奧蕾利亞或夢幻生活》,「夢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寫的《馬爾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個人:布勒東、蘇波、阿拉貢。下意識寫作,詩人應該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為表現對象。
阿波利奈爾:行走與輪子。

三、哲學基礎
黑格爾的辯證的統一觀點,使生活和夢幻、現實和超現實統一起來。
柏格森的生命沖動說和意識綿延說。
弗洛依德的夢幻、直覺、潛意識理論。布勒東和阿拉貢都學過醫,布還見過弗洛依德。
--加上科學的迅猛發展,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催化劑。見《未、超、魔》P98頁。

四、發展歷程
1、達達主義的准備時期(1919-1924):
達達主義:一戰期間出現的現代派文藝流派,也叫早期超現實主義。領袖是法國詩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從繪畫領域開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個自行車座倒置在一張凳子上。被奉為達達的先驅。《蒙娜麗莎》。
1916年,許多知識分子不願進入「血腥的屠宰場」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國作家鮑爾在蘇黎世組織了一個「伏爾泰小酒店」俱樂部。2月8日,羅馬尼亞人查拉將一把裁紙刀插進一本德法辭典,然後在刀尖所指的那頁上隨意用「達達」作為流派的稱號,Dada,兒語,意思是「馬」。用它作為文藝活動的旗號,並無任何意義,又恰恰反映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無理由、毫無意義。
查拉的宣言給達達的定義「自由:達達、達達、達達,令人抽搐的痛苦的號叫,一切對立物、矛盾、怪誕和不合邏輯的事物的交織,這便是生命」。「讓每個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毀性的、否定性的偉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掃盪吧。」--虛無主義、無政府主義。達達的精神--破壞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達達自身。
法國:布勒東、蘇波、阿拉貢號稱「三劍客」,1919年3月在巴黎辦了一份名為《文學》的雜志,取名文學是種反諷,其宗旨是反對一切文學傳統。同年開始接觸達達主義。1920年,查拉來巴黎組建了法國的達達主義集團,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拋棄達達」。
2、《第一次宣言》時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東發表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以布勒東為首,阿拉貢、艾呂雅、蘇波等形成聲勢浩大的潮流,與達達不同,他們有理論、有奮斗目標、有比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爾街15號,建立了常設機構「超現實主義研究辦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為原料,歡迎一切追求創新、和現實生活不和諧的人。
同年還創辦了機關報《超現實主義革命》雜志,在上流社會眼中是「世界上最無恥的一份雜志」。出版了十年。
傳單、小冊子,《一具死屍》,諷刺剛去世的法朗士:「隨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讓我們把埋藏詭詐、傳統主義、愛國主義、機會主義、懷疑主義、現實主義和懦弱的那一天作為節日來歡慶吧。」
逐漸轉向法國共產黨,比如阿拉貢,內部分裂。
3、鼎盛時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東《第二次超現實主義宣言》,「純化超現實主義」。阿拉貢事件,1930年阿拉貢參加蘇聯舉行的第二屆國際革命作家代表大會,結果沒有捍衛超現實主義路線,導致與布勒東的決裂。
參加西班牙內戰。
組織十幾個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會。
大量作品問世。
被二戰打斷。
4、戰後時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東召集巴黎舉行的國際超現實

熱點內容
異界寵物小精靈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2-21 12:33:19 瀏覽:792
末日科幻游戲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2-21 12:22:12 瀏覽:59
西藏小說完結榜排行 發布:2024-12-21 12:22:04 瀏覽:278
199元聽書 發布:2024-12-21 12:17:52 瀏覽:896
校園言情男學霸女痞子小說第三人稱視角 發布:2024-12-21 12:03:29 瀏覽:497
淺淺心事有誰知免費閱讀全文小說 發布:2024-12-21 11:57:22 瀏覽:700
15年黑道小說排行榜前十名 發布:2024-12-21 11:57:18 瀏覽:361
春滿四合院小說推薦 發布:2024-12-21 11:30:29 瀏覽:523
灰姑娘的陰謀小說全文 發布:2024-12-21 11:24:47 瀏覽:326
超短恐怖小說推薦 發布:2024-12-21 11:24:42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