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性描寫露骨的小說

現代性描寫露骨的小說

發布時間: 2024-10-03 07:09:13

① 老舍的小說代表作有哪些

老舍的小說代表作:《趙子曰》、《蛻》、《火葬》、《老張的哲學》、《正紅旗下》、《二馬》、《無名高地有了名》、《我這一輩子》、《貓城記》、《離婚》、《鼓書藝人》、《小坡的生日》、《駱駝祥子》、《牛天賜傳》、《文博士》、《四世同堂》。

1、《趙子曰》是作家老舍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27年發表,1928年4月首次出版。作品以天台公寓一群大學生為描寫對象,展示了學生運動「嚴重而混刮的場面」,對之進行了諷刺和批評,並描寫了這群學生由沉迷、胡鬧到覺醒的歷程。

2、《老張的哲學》描寫了20年代前後北京各階層市民的生活及思想感悟。主人公老張,是舊北京一個無惡不作的無賴惡棍。他身兼兵、學、商三種職業,信仰回、耶、佛三種宗教;他信奉的是「錢本位而三位一體」的人生哲學,「老張哲學」的內涵和實質是赤裸裸的市儈哲學。

3、《正紅旗下》是老舍自傳體長篇小說。著於1961年至1962年。遺憾的是,因當時的文化大革命運動,老舍並未完成,就被迫停筆。老舍在這部作品中以自傳為線索,表現社會風習與歷史的變遷,與他過去的寫作不同的是,他在這部作品中對本民族的歷史——清末旗人的生活習氣作了出色的表現。對這一目的來說,自傳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進入歷史與審視民族風習的視角。

4、《二馬》是老舍創作的小說。該小說講述了二馬爺倆兒和溫都母女之間啼笑皆非的愛情故事,批判了自己民族的懶惰、不思進取等,譴責了英國社會的民族文化偏見。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說月報》雜志連載,立刻震動文壇。以後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趙子曰》和《二馬》。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地位。

5、《無名高地有了名》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小說集,文匯出版社出版發行。一九五三年十月,老舍隨同第三屆赴朝慰問團去到朝鮮。《無名高地有了名》描寫抗美援朝時期「老禿山」戰斗的過程,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偉大的祖國軍人保衛祖國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戰斗的光輝歷程。

② 一幅清麗淡雅的《梅雨之夕》

《 梅雨之夕》是新中國書局1933年3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施蟄存。講述了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後的一段心靈歷程。

一、解析梅雨之夕

解析梅雨之夕:

怦然心動——躍躍欲試——想入非非 ——戀戀不舍、悵然若失,作者周密而真實地描述了主人公邂逅少女後的全部心態流程。這種心態展示或心態分析是立足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之上的。

眾所周知,施蟄存是「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同這個三十年代初興起的流派的其他作家一樣,他的心態分析小說也深受弗洛伊德的性心態分析理論的影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是關於人格結構及其內部沖突的學說,大致可分為三個板塊,即本能論、人格結構論和心態解剖學說。本體能認為,人性的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轉換而來的心態能的發泄與反發泄;一切用於人格做功的能量都出自本能。人體結構論是關於本能的能量的投注和轉移的理論。這一理論把人格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心態解剖學說把人的心態意識分為三個層次:意識、 前意識、潛意識;其中,潛意識與本能密切相關,其中蘊藏有被壓制的本能及與性相關的情感。

《梅雨之夕》的心態分析立足於弗氏的精神分析理論。作品注重描寫主人公的潛意識,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的「本我」 與「自我」的沖突。在「怦然心動」階段,作者的文筆初步觸及人物的潛意識。「我」為婚外的異性所動,並把她當作「美的對象」,主人公的這一心態活動並不排除「本能」的暗中促動;而在欣賞異性時;「我」自我辯白對異性絕對沒有「依戀的意識」,且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中翹首以待的妻子,還尋找晚回家的借口,這一系列心態活動則又展示了主人公的人格深處的「自我」與「本我」的交涉:「我」要發泄本能,「本我」要遵循」快樂原則」,而「自我」則既對「本我」進行規范和抑制,又掩飾「本我」的越軌沖動。

勿庸贅述,《梅雨之夕》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周密、細致入微而真實的心態描寫,尤其是對潛意識的性心態、性幻覺的展示。然而,這種描寫與展示的成功又與作者對性心態描寫的分寸感的得體把握和全篇的文筆舒展雅緻密切相關。作者立足於西方的現代性心態分析理論而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我們感覺到作者同時又接受了東方古老的儒家倫理道德的規范:男子邂逅情女,雖然艷心盪漾,但其言行皆「發乎情,止乎禮」,他始終恪守著「君子好色而不淫」的中庸之道;寫男性的艷遇,展示人性的隱秘,作者不僅剔除了俗艷的字眼,迴避了露骨的場面,而且還點綴了富有詩意的意境,溶入儒雅的情懷,這一切使作品具有詩一般的清麗素雅與含蓄蘊藉,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種典雅的「中和之美」。

二、賞析梅雨之夕

賞析梅雨之夕:

《梅雨之夕》令人久讀不厭,其奧秘就在於作者描繪了一幅清麗淡雅的心畫,演奏了一首婉轉細膩的心曲。

現代都市男女曲折隱秘內心慾望的深刻揭示

——《梅雨之夕》賞析

施蟄存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新感覺派的代表作家,擅長描寫現代人在都市中的孤獨感和疏離感,特別注重挖掘都市市民的深層心態世界,這種傾向最終發展為他的心態分析小說的創作。與新感覺派的其他作家相比,施蟄存的小說雖然有著同樣鮮明的現代意識,但是敘事的技巧相對傳統些,節奏比較平緩,故事性較強,並且有一種懷舊的氣息和古典的詩情。他是最早認識到現代派是需要有中國特色的一個作家,並且付諸了實踐,他自己評價自己給中國小說帶來的影響時說「把心態分析、意識流、蒙太奇等各種新興的創作方法,納入了現實主義的軌道」,是比較公允的說法。《梅雨之夕》是他的代表作

主題:《梅雨之夕》是新感覺派小說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也可以說是中國真正的現代主義心態分析小說的開山之作,它所表現出的鮮明特色,都具有心態分析的典型性特點。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很簡單,但卻揭示了都市男女隱秘而曲折的內心流程,描寫了寫他們卑微的渴望的萌動和這種渴望的無聲無息的破滅,展現了現代都市男女特有的情愛方式,這也正是其獨特的價值所在。故事中的紳士所有的行為看起來都像是不可理喻,實際上是他的潛意識在作祟,所有的不可理喻都是因為一個理由:對真實的愛情的嚮往。文章的題目「梅雨之夕」暗示的就是他的情感的現實處境,其中的少女就是他情感的夢寐以求的伴侶,但這所有的一切都絕對不可以訴諸於理性,所以他一回到家,夢立刻醒過來,向妻子撒了一個謊後,自然的真實的情感和性意識又重新被壓抑了起來。這種情感的來或去,都不是刻意的,事先沒有絲毫的徵兆,潛在的意識和力量支配了所有的一切,同時又毀滅了一切。

③ 現代性內涵的沖突:海派小說性愛敘事內容簡介

作者的新作《現代性內涵的沖突:海派小說性愛敘事》是一部在性愛倫理敘事研究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專著。該書詳盡地探討了現代上海的性倫理狀況,內容涵蓋文學、倫理學、社會學和性別學等多個層面,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作者以溫婉清麗的筆觸描繪,既有深度的分析,又不失犀利的討論,展現出其作為女性學者的獨特視角和性倫理立場。

書中的敘事節奏巧妙,看似平和卻暗含沖突,沉靜中隱藏著豐富的波瀾,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見解和驚喜。作者還精心附錄了大量珍貴圖片,圖文並茂的形式提升了書籍的可讀性和藝術欣賞性,使其在讀圖時代的文學研究領域獨樹一幟。

書皮和頁扉的設計前衛且現代,凝聚了作者和美編的心血,增添了作品的視覺沖擊力,使其在形式上也是一大亮點。《現代性內涵的沖突:海派小說性愛敘事》是一本集學術研究與審美體驗於一體的佳作,是現代性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也是一部不容錯過的文學探索之作。

④ 現代性內涵的沖突:海派小說性愛敘事作者簡介

韓冷,這個名字源於古代詩詞的意境,源自《紅樓夢》中描繪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他於1977年春天降生於中國東北的鞍山,一個以鋼鐵工業聞名的城市。這個充滿歷史痕跡的地方對他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

韓冷在學術道路上展現出扎實的功底,他於2006年在東北師范大學取得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博士學位,這標志著他在文學研究領域的專業深度。他的學術成就不僅限於理論研究,他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學術成果應用於現實生活中。

目前,韓冷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任職,擔任《廣東社會科學》的責任編輯。這個角色使他能夠在學術界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對社會科學研究的編輯工作,他持續推動著現代性的深入探討和理論傳播。他的工作不僅限於文學領域,而是關注社會的多元性,尤其是性愛敘事在現代性內涵中的復雜交織。

韓冷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思考,對現代性內涵的沖突進行了獨到的解讀,他的作品和研究為理解當代社會提供了新的見解。通過他的筆觸,我們得以窺見海派小說中性愛敘事的深層次含義,以及它如何與現代社會的矛盾和挑戰相互作用。

⑤ 張愛玲通過吳翠遠在電車中的一種日常生活遭遇,描寫了何種現代性

《封鎖》的主題凌駕於時代背景之上,張愛玲在這篇8000字不到的短篇小說牢牢抓住了人類的本質,使《封鎖》多了一股亘古的魅力。

一、生活的重復

「開電車的人開電車。在大太陽底下,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裡鑽出來的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么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蟮,沒有完,沒有完……開電車的人眼睛盯住了這兩條蠕蠕的車軌,然而他不發瘋。「

這是小說的第一段。第一段採用了復迭的修辭手法,「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沒有完,沒有完」,在暗示生活的重復、乏味和枯燥。但面對這樣的生活狀態,人們的態度卻是毫無思索全盤接受,所以張愛玲才寫道「開電車的人開電車」、「然而他不發瘋」,幽默的文字游戲背後是對日常生活的嘲諷,好似開電車的人應該不開電車,他應該干點別的,他應該去發瘋,他理應對日復一日的生活發瘋!但是,他沒有,他依舊安分地開電車。
在這里,張愛玲其實在質問生活——「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可是當前的生活?」。第一段已經逼迫讀者去思考生活本身。

二、思考的可能性

張愛玲是一個具有敏銳社會洞察力的作家,她總能從瑣碎的平常生活中——無論是街景還是日常對話——挖掘到司空見慣卻引人深思的片段。

「上海似乎從來沒有這么靜過——大白天里!一個乞丐趁著鴉雀無聲的時候,提高了喉嚨唱將起來:「阿有老爺太太先生小姐做做好事救救我可憐人哇?阿有老爺太太……」然而他不久就停了下來,被這不經見的沉寂嚇噤住了。
……
電車里,一位醫科學生拿出一本圖畫簿,孜孜修改一張人體骨骼的簡圖。其他的乘客以為他在那裡速寫他對面盹著的那個人。大家閑著沒事干,一個一個聚攏來,三三兩兩,撐著腰,背著手,圍繞著他,看他寫生。「

前面提到了生活內容的重復性,而當這重復性被生硬打斷,生活在封鎖的電車上呈現出非常態,在非常態中乘客無所適從,各種戲劇性的動作顯得荒誕可笑。陌生場景無法用經驗來應付,乘客們不知道該做什麼來填補這突如其來的虛無! 所以我們在小說中可以看到乞丐唱歌、看到閑著沒事乾的群眾圍攏觀看醫學生畫骨骼圖等畫面。
但是,我們會有個疑問,除了用另一種機械性動作替代原來的動作,乘客還可以干什麼?張愛玲寫到:

「他在這里看報,全車的人都學了樣,有報的看報,沒有報的看發票,看章程,看名片。任何印刷物都沒有的人,就看街上的市招。他們不能不填滿這可怕的空虛——不然,他們的腦子也許會活動起來。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
「只有呂宗楨對面坐著的一個老頭子,手心裡骨碌碌骨碌碌搓著兩只油光水滑的核桃,有板有眼的小動作代替了思想。他剃著光頭,紅黃皮色,滿臉浮油,打著皺,整個的頭像一個核桃。他的腦子就像核桃仁,甜的,滋潤的,可是沒有多大意思。」

是思想,張愛玲說「有板有眼的小動作代替了思想」,原因是「思想是痛苦的一件事」。「思想是痛苦的」這觀點在全文中提到了兩次,另一次是在最後一段——

「飯後,他接過熱手巾,擦著臉,踱到卧室里來,扭開了電燈。一隻烏殼蟲從房這頭爬到房那頭,爬了一半,燈一開,它只得伏在地板的正中,一動也不動。在裝死么?在思想著么?整天爬來爬去,很少有思想的時間罷?然而思想畢竟是痛苦的。」

最後一段的烏殼蟲是人類的隱喻,「整天爬來爬去」說的正是整天忙忙碌碌又不知從哪裡爬來又將爬往哪去的人類,「很少有思想的時間罷?」這是個反問句,張愛玲想表達的是,人類缺少的並不是思想的時間,因為她在後邊指出原因是「思想畢竟是痛苦的」。
思想是痛苦的?
我們回到文章再看看封鎖時電車內稍縱即逝的思想。生活的腳步隨著電車停止,行動被束縛在局限的空間內,思想蠢蠢欲動。時間已不重要了,在封鎖的時空里,時間無限,容許乘客去尋探平常生活不會思量的事物(譬如翠遠改卷時會想自己為什麼會給學生打A,主動去關注潛意識,這在平常生活比較少見)。另外在宗楨和翠遠的對話中,宗楨道:「忙得沒頭沒腦。早上乘電車上公事房去,下午又乘電車回來,也不知道為什麼去,為什麼來!我對於我的工作一點也不感到興趣。說是為了掙錢罷,也不知道是為誰掙的!」宗楨他清晰地意識到他自己生活沒有目的,這是淺層思想後的結果。但宗楨的思想如蠟燭風一吹又滅了,他沒有繼續深究下去,關於他的生活和工作,他知道現狀是什麼,但他不知道並不想知道為什麼和該怎麼做。
我們必須意識到,像宗楨這樣三十多歲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窄,生活可改變的空間愈發緊迫——他的人生大局已定,宗楨處在一個尷尬的無法逃脫的困境當中。因此他逃避思想,思想不能為他解決問題,思想會帶給他痛苦。這是人類逃避思考的其中一個原因。
另 一個原因我們可以跳出小說來討論。心理學把人類對外部的認知分成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舒適區指的是如果一個人所處的一個環境的狀態和習慣的 行動,在這種狀態下將感到舒適並且沒有危機感。小說中的「有板有眼的小動作」「開電車」等活動屬於舒適區,而如果思考的內容超越人類感知和理解范圍,思想 這動作將屬於恐慌區,毫無疑問,人類將本能低逃離恐慌區范疇(當你閱讀一本艱澀難懂的書籍時你會體會到這點)。
回到小說,光是工作、婚姻(前面沒怎麼分析到,這里引用下原文。「他 夫人托他在銀行附近一家麵食攤子上買的菠菜包子。女人就是這樣!彎彎扭扭最難找的小胡同里買來的包子必定是價廉物美的!她一點也不為他著想——一個齊齊整 整穿著西裝戴著玳瑁邊眼鏡提著公事皮包的人,抱著報紙里的熱騰騰的包子滿街跑,實在是不像話!……宗楨遲疑了一會,方才吞吞吐吐,萬分為難地說道:『我太 太——一點都不同情我。』」)、與董培芝的關系,華濟大學畢業的宗楨都處理不來,更何況普通老百姓呢,更何況去思考比工作、婚姻、人際關系更加無法把握的人生呢。因此,思想是痛苦的。

【小結】

大部分人為了個胃在重復日子,與其說是活著,不如說是在等待衰老。沒有人發現空虛的存在,即使與它直視;沒有人思考人生的意義,即使身處其中。無論是在張愛玲筆下的舊上海,還是在當今工業化加劇的社會,都能在絕大部分人身上找到重復、虛無、無思考性這一共同點。
來自豆瓣網轉載

⑥ 新現實主義小說有哪些

新寫實小說、新體驗小說、新市民小說、新生代小說、新現實主義小說。

1、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是以描寫現實生活中平常瑣事為題材的小說,筆墨淡雅,缺少激動人心的故事。

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方方的《風景》,池莉的《煩惱人生》,劉恆的《伏羲伏羲》,劉震雲的《新兵連》、《單位》,葉兆言的《棗樹下的故事》、《狀元境》等,都曾被有些評論劃入「新寫實」小說。

2、新體驗小說

「新體驗小說」以其「非虛構性」、「親歷性」特徵突破了傳統的小說觀。思辨性、哲理性的鋒芒在主體的壓抑自控下更深地潛沒於耳聞目睹的花草蟲魚人生百態之中,生活與藝術的界限亦更難以梳理。

3、新市民小說

「新市民小說」中的「新市民」具有鮮明的特徵:

一是徹底告別傳統,空前強烈地追求世俗化生活和拜金主義;

二是情愛觀念令人詫異的變化。

「新市民小說」表現了一種對現代城市既嚮往又恐懼的心態,表現出了一種「另類」的姿態。他們具有他們應有的存在價值,然而,其中某些消極、遁世乃至自甘墮落應引起讀者的注意。

4、新生代小說

新生代小說把中國文學現代性敘事中許多被壓抑、被省略、被遮蔽、被犧牲的敘事因素重新開發、呈現出來,這既使得中國文學的現代性敘事變得更為豐滿、更為完整。

同時也使得中國文學在處理國家民族現代性、人的現代性與文化現代性的關系時不再那麼機械、呆板,而是具有了更為從容、更為理性的模式。

5、新現實主義小說

新現實主義小說是在20世紀末社會轉型期這個特定歷史階段出現的,這就自然決定了它不同於以往的現實主義文學形態,有它獨特的現實品格。

從現實的社會境況和文學自身發展的角度看,它既是對以往現實主義文學現象的繼承和超越,也是對其他文學現象的糾正和批判。

熱點內容
絲襪戀足小說推薦 發布:2024-12-22 17:53:39 瀏覽:760
本地聽書神器 發布:2024-12-22 17:53:36 瀏覽:786
像邪王一樣好看的小說 發布:2024-12-22 17:45:59 瀏覽:137
腹黑總裁霸寵小白妻小說推薦 發布:2024-12-22 17:10:40 瀏覽:516
武俠小說網完結小說 發布:2024-12-22 16:51:03 瀏覽:204
言情小說寫卧槽違法嗎 發布:2024-12-22 16:50:08 瀏覽:313
小說免費步步風華嫡女綿綉重歸 發布:2024-12-22 16:49:26 瀏覽:79
湛翔安然小說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4-12-22 16:47:04 瀏覽:332
超級女婿免費版小說 發布:2024-12-22 16:46:31 瀏覽:454
免費小說陸總霸道寵妻 發布:2024-12-22 16:36:28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