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
『壹』 《現代文學》雜志
<現代文學>雜志是台灣現代文學史乃至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份影響深遠的純文學刊物.<現代文學>小說的深層敘述結構有兩種類型:以某一種時間意識為主構成的深層敘述結構和由相對的兩種時間意識組合成的復合式深層敘述結構.前者包括現代性時間型、存在論時間型、循環論時間型、今昔對比型和心理時間型,後者包括個人時間與歷史時間對話式和個人時間與自然時間對話式.
台灣<現代文學>雜志小說較好地實現了"將傳統融於現代,借西洋揉入中國"的藝術追求.小說在敘述體態、敘述結構、人物塑造、審美意義等層面上與中外文學都存在著對話性.對話是解構與建構同時進行的過程,小說作品是"眾聲喧嘩"的場域.
1960年3月5日,當時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學生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葉維廉、劉紹銘等共同組織創辦了《現代文學》,標志著現代主義在台灣小說領域中的崛起和趨向成熟。這些人多是在《文學雜志》上嶄露頭角的年青作家。《現代文學》發刊詞寫道:「我們不願意為辯證『文以載道』或『為藝術而藝術』而花篇幅,但我們相信,一件成功的藝術品,縱非立志為『載道』而成,但已達到了『載道』的目的。……我們打算分期有系統地介紹翻譯西方現代藝術學派和潮流,批評和思想,並盡可能選擇其代表作品。我們如此做,並不表示我們對外國藝術的偏愛,不僅僅依據『他山之石』之進步原則」,「進行試驗,摸索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以表現「作為現代人的藝術感情」,也對傳統做一些「破壞性的工作」。這表明,《現代文學》的根本傾向是現代的、試驗的、西化的,它系統地介紹了大量西方現代藝術學派和潮流。第一期是卡夫卡專號,第二期推介了托瑪斯·曼。王文興在第二期上說:「我們以後將要不竭地推出作風嶄新的小說。吃驚也罷,咒罵也罷,我們非要震驚台灣的文壇不可。」此後又推出了介紹勞倫斯、福克納、加繆、沃爾芙、喬伊斯等一些西方現代派作家的評介專號。
《現代文學》是台灣小說現代派的大本營,它對推動台灣現代派小說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貢獻之一是為文壇造就了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陳若曦、王拓、歐陽子、王文興、王禎和、於梨華、七等生、水晶、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該刊從1960年3月到1973年9月間共出版五十一期,刊載小說作品二百零六篇,作者七十人。這些人成為活躍在六七十年代文壇的重要作家。《現代文學》較開放,曾發表過一些有鄉土特色的反映下層民眾生活的佳作,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台灣文學對本土意識的確認。該刊1973年因經費缺乏停刊,1977年復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