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金庸小說
① 金庸小說不應該進中學課本的理由
在「珍視明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北京總決賽A組(即母語為漢語)東吳大學(來自中國台灣)與澳門大學的比賽上,雙方面對一個這樣的辯題:金庸小說該不該進入中學語文課本?通過抽簽,澳門大學為正方,即應該;東吳大學為反方,即不應該。 正方用「兼容並包」來闡述觀點。他們認為,金庸小說符合選入語文課本的三大標准,文學性、趣味性兼備,並且絕大部分內容思想健康,有很多內容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如武學思想和民族大團結等)。另外,金庸小說能夠使學生獲得閱讀樂趣。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對於語文學習又有什麼好處呢? 正方觀點我是比較支持的。語文課本里,如果題材單一,又怎能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又怎能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呢?正如正方所認為,金庸小說內涵豐富,文學性較強,並且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這也是語文學科時代化的體現。但是,金庸小說並非只是精華,也有一些不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東西存在。但是,反方的討論的重點卻不是這個。 反方認為,語文(台灣那邊叫國文)課本有什麼?就是一些學生平時不願意讀的經典作品,例如古文。金庸小說進入課本,勢必會導致古文的讓位。北京中學語文課本中《孔雀東南飛》、《過秦論》、《六國論》不是因金庸小說的進入都轉移出來了嗎?這樣勢必會導致學生古文知識的匱乏。 反方同學似乎說得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他們的理由是錯誤的。一、的確,古文大家都不喜歡讀,但是憑這一點就斷定語文課本光有「一些學生平時不願意讀的經典作品」嗎?二、的確,一篇新課文的進入,勢必會導致原來的課本中一篇文章的移出,但是一個語文課本里就光有古文了嗎?不是的。金庸小說進入課本,可以讓一篇現代文移出去。三、北京語文課本的確轉移了《孔雀東南飛》、《過秦論》、《六國論》,但這不只是金庸小說的錯。其中《孔雀東南飛》的移出是由於加入一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想想看,一篇金庸小說能有什麼威力,能讓三篇經典古文「嚇」得「退出」語文課本?要知道,現在的中學語文課本,古文可是很重要的。再說,這三篇古文也沒有徹底被扔在一邊,還會重新與學生見面。 「金庸是無法和魯迅相提並論的,魯迅是一根針,專刺人最痛的地方,他讓人們在墮落地活著的時候還不至於絕望;金庸更多的是像在一些腐敗的僵屍身上套上一身華麗的官服,在滿足自己幻想的同時也讓很多人自我麻醉、自我滿足。」網友「007」這樣寫道。 盡管金庸作品進入語文課本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次《雪山飛狐》入選的也僅僅是泛讀備選篇目,但仍引起了激烈爭議。 一位匿名網友在新聞評論中寫道:「這樣的課改是一種墮落,是大國文化的墮落,令人悲哀。誠然,我們喜歡金庸的小說,上學的時候我也偷偷看了他的很多書。但是教育畢竟不是娛樂,拚命去迎合教育對象的口味,我們的民族精神安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安在?」 持這樣態度的人顯然不在少數。記者從網上隨機收集的網民評論顯示,大多數網民認為魯迅與金庸不具備可比性,魯迅的作品中有一種精神可以引導人;而金庸的武俠小說,只是一種消閑讀物。 對於魯迅、朱自清文章數量的減少,許多讀著他們的作品長大的人則表示了遺憾和懷念。網友「浮生若夢」說:「記得當時看《背影》的時候都哭了。一些詞語至今還記憶猶新,比如『蹣跚』,當時老師還很著重地講解這個詞語來著。我覺得這是篇非常不錯的文章。」一位名叫凡塵的寫手說:「我最喜歡的一篇課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筆優美、流暢,每次讀下來都有不同的感受,對我的影響很大,給我在詩歌創作和散文寫作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對於語文教改,我認為傳統的文學精髓和時代新作品都應加以注重,讓下一代能繼承歷史文學的精髓又能與時俱進地發揚中國文化,從而不斷推進我國文化的進步!」記憶和懷念不能構成當下教材中保留這些篇目的理由,但是至少說明一點:曾經入選教材的那些魯迅和朱自清的文章,對那一代人的成長影響很大。 被許多年輕讀者捧為偶像的「80後」作家郭敬明也曾表示:「在我們的課本中,回憶起來印象最深的課文都是魯迅的,不僅僅是因為背誦、重點,還因為他筆下的人物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② 高中生適合看的書,推薦幾本
高中時候最喜歡看的書本,應該就是《平凡的世界》,正如大家所說,像少平一樣去努力,香潤葉一樣去愛;努力的爭取自己要的東西,真的人間值得,在平凡的世界,我們體會在文革時候大家的命運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拚命沖出命運的枷鎖,不能說贏得好看,但是覺得一切值得;
③ 請有五年以上閱讀小說經驗的朋友推薦幾本小說.不限題材.不限地域
現在正在看樁樁的《不棄》,還不錯了,個人感覺比《蔓蔓青蘿》要好。另外還有一些以前看過的喜歡的,猜著你可能沒看過的
《流水迢迢》——?一下忘了誰的啦
《潔努加德玫瑰》《七寶項鏈》——都是葡萄寫的,更喜歡《七》一些,《潔》到後面我自己都沒看了。
還有那隻狐狸的《壞事多磨》《池中物》
《穿越成為暴君的小妾》——網上很有名的,名字太俗,猜測你沒看過,但其實挺好看的,就是有點太長了。
《勿忘》清穿的,好像不是太出名,但是我很喜歡,看了不止一遍。
下面就隨便羅列一些了,看過就算了
《歌盡桃花》《星戀》
《鸚鵡》《嗨,我的男人》
《第三種愛情》
《午門囧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月上重火》《奧汀的祝福》(我不是太哈天籟紙鳶的調調,不知道你怎麼樣,感覺挺多人喜歡的)
你看了很多嗎?不如你也給我推薦些好了,最近比較忙,都沒怎麼看,好小說還是比較少的,郵箱是:[email protected]。
名著啊,文藝小說就算了,本來就是看來輕松一下的。
你有沒有看回答呀?給點反應撒同學。
④ 為什麼說金庸的寫作水平要高出其他武俠小說作家
早年看了一集張紀中拍的《神鵰俠侶》,看到金輪法王把郭襄綁在高台之上,而後面對著下面的郭靖大聲喊道:「郭靖,你若投降,我就放了你的令愛。」
看到這里,我差點笑了出來,眾所周知,「令愛」指的就是「你的女兒」,前面再加上「你的」兩個字,豈不是畫蛇添足了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有些演員甚至導演對最基本的文學常識都不懂,以至於出現這樣低級的錯誤,更談不上對原創作品的了解了。
金庸小說之所以影響面如此巨大,是因為他能做到雅俗共賞,說它雅俗共賞,是因為金先生的小說在形式上是武俠小說,而實際上它已大大地超越了武俠小說的范疇。小說中文戲的份量相當重要,而且武中有文,文中有武,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了,密不可分。
金庸的小說除了出神入化,異想天開的武功吸引人外,值得人們欣賞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人物對白,金先生小說中的人物對白所用語言是介於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一種語言。雅者能從中感受到美的意境。俗者亦能看明白其中的意思。我們古人所用之語言比較深奧,大多現代人不易讀懂,可是如果說白話文,雖然大家都能明白,但不符合古人的身份,給人的感覺也不真實,同時也難產生美好的意境,而張紀中的《神鵰俠侶》人物對白所用語言完全是白話文,可謂俗不可耐,失去美感。已經完全脫離金庸小說的表現手法。
金庸小說中愛情讀來盪氣回腸,感人至深,這也是它吸引讀者的一大看點,但是你在他的小說中看不到瓊瑤小說中的那種卿卿我我,纏纏綿綿,可謂清麗脫俗,令人耳目一新。張紀中把楊過和小龍女之間的愛情導成了瓊瑤小說中的那種愛情模式,自然差了一個檔次。
突出人物性格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成就,金庸曾說過:他的一十四部小說中的所有人物沒有兩個性格完全相同的。這是一般作家所做不到的。黃蓉的機智聰慧,臨危不亂比她的美貌更能打動人心,但在該劇中,當黃蓉看到女兒被金輪法王綁在高台上處境危險時,竟然哭著喊著一個人連滾帶爬地往前沖去,張導演的意圖可能想表現黃蓉愛女心切,痛女心急之意,可他卻忽略了一點:黃蓉不是一般的村婦,這是一個智慧超群頗有乃父之風的巾幗英雄。其智慧不在諸葛武候之下。即便是再著急也不會做出那種舉動的。
黃葯師的詩酒逍遙,亦正亦邪,千山獨行,雲龍偶現,鑄就了一位不受任何拘束的真正的瀟灑之士。他的不怒自威無論走到那裡都是焦點,他不會給任何人當陪襯,我想問張大導演一句:你的那位東邪符合這個標准嗎?恐怕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吧?
老頑童天性頑皮,是個真正的頑童,他和黃葯師在性格中有一點相似,那就是率性而行,可不是每個人都能裝出來的,可別演成個四不象噢!
喬峰英氣逼人,一身乞丐服亦遮不住他的英雄氣慨。無論出現在什麼場合,人們的目光都會情不自禁地集中在他身上。
王語嫣不但容貌美麗,她的氣質和聲音更是獨特,段譽一開始就被她的聲音給迷住的。
小龍女在古墓中長大,恬淡自然,沒有大喜大悲,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再大的傷心事她也只是皺皺眉,落幾滴眼淚而已,再大的喜事她也不會過份地歡笑。泰山崩於眼前而色不變。
楊過的桀傲不馴,是天性使然,流露於眼角眉梢。
張紀中拍的幾部金庸劇在塑造人物性格上幾乎沒有一個完全成功的,也有人會說金庸小說寫的太過細膩,不易拍成影視劇,我不認同這個觀點,君不見古天樂,黃日華,李若彤等人演的多麼逼真啊!與小說中的人物多麼貼近。那麼張紀中為什麼拍出的東西不能讓觀眾滿意呢?主要原因是他本人文化底蘊太低,對金庸的小說又不認真閱讀研究,只在形式上下功夫,不注重細節,當然還有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等一些原因。所以才屢戰屢敗。
金庸的小說之所以讀者那麼多,又有一些文化機構拿來研究,充分說明他的小說除了有華麗的外表外,還有豐富的內涵。有一大部分人喜歡看它的華麗的外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內涵呢?
⑤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知識點
2小說中非主角的人物,有的是線索人物,比如《我的叔叔於勒》里的「我」
3、線索的作用:貫穿全文
4、標題的作用:概括文章內容,畫龍點睛的作用。
⑥ 求金庸小說中精彩的短的段落
花開花落,花落花開。少年子弟江湖老,紅顏少女的鬢邊終於也見到了白發。
這一年是元順帝至元二年,宋朝之亡至此已五十餘年。
其時正當暮春三月,江南海隅,一個三十來歲的藍衫壯士,腳穿草鞋,邁開大步,正自沿著大道趕路。這壯士雙眉斜飛,兩眼炯炯有神,鼻樑高聳,顯得十分精幹英挺。他眼見天色向晚,一路上雖桃紅柳綠,春色正濃,他卻也無心賞玩,心中默默計算廣今日三月廿四,到四月初九還有一十四天,須得道上絲毫沒耽擱,方能及時趕到武當山,祝賀恩師他老人家九十歲大壽。」
這壯士姓俞名岱岩,乃武當派祖師張三豐的第三名弟子。這年年初奉師命前赴福建誅殺一個戕害良民、無惡不作的劇盜。那劇盜聽到風聲,立時潛藏隱匿,俞岱岩費了兩個多月時光,才找到他的秘密巢穴,上門挑戰,使出師傳「玄虛刀法」,在第十一招上將他殺了。本來預計十日可完的事,卻耗了兩個多月,屈指算來,距師父九十大壽的日子已頗為逼促,因此上急急自福建趕回,這日已到浙東錢塘江之南。
他邁著大步急行一陣,路徑漸窄,靠右近海一面,常見一片片平地光滑如鏡,往往七八丈見方,便是水磨的桌面也無此平整滑溜。俞濟岩走遍大江南北,見聞實不在少,但從未見過如此奇異的情狀,一問土人,不由得啞然失笑,原來那便是鹽田。當地鹽民引海水灌入鹽田,曬干以後,刮下含鹽泥土,化成鹵水,再逐步曬成鹽粒。俞岱岩心道:「我吃了三十年鹽,卻不知一鹽之成,如此辛苦。」
正行之間,忽見西首小路上一行二十餘人挑了擔子,急步而來。俞岱岩一瞥之間,便留上了神,但見這二十餘人一色的青布短衫褲,頭戴斗笠,擔子中裝的顯然都是海鹽。他知官府收鹽稅極重,尋常百姓雖居海濱,也吃不起官鹽,只有向私鹽販子購買私鹽。這批人行動剽悍,身形壯實,看來似是一幫鹽梟,奇的是每人肩頭挑的扁擔非竹非木,黑黝黝的全無彈性,便似一條條鐵扁擔。各人雖都挑著二百來斤的重物,但行路迅速。俞仿岩心想:「這幫鹽梟個個武功不弱。聽說江南海沙派販賣私鹽,聲勢極大,派中不乏武學名家,但二十餘個好手聚在一起挑鹽販賣,決無是理。」若在平時,便要去探視究竟,這時念著師父大壽,不能因多管閑事而再有耽擱,便放開腳步趕路。
傍晚時分來到餘姚縣的庵東鎮。由此過錢塘江,便到鹽官、臨安,再折向西北行,經江西、湖南才到湖北武當。晚間無船渡江,只得在庵東鎮上找家小客店宿了。
用過晚飯,冼了腳剛要上床,忽聽得店堂中一陣喧嘩,一群人過來投宿。聽那些人說的是浙東鄉音,但中氣充沛,顯然都是會家子,探頭向門外瞧去,便是途中所遇那群鹽梟。俞岱岩也不在意,盤膝坐在床上,練了三遍行功,便即著枕入睡。
睡到中夜,忽聽得鄰房中喀喀輕響,俞岱岩立時便醒了。只聽得一人低聲道:大家悄悄走吧,莫驚動了鄰房那客人,多生事端。」餘人輕輕推開房門,進了院子。俞岱岩從窗縫中向外張望,見那群鹽梟挑著擔子出門,暗想:「這群私梟鬼鬼祟祟,若只是販賣私鹽,那不關我事,倘若去干什麼歹事,既叫我撞見了,可不能不管。若能咀止他們傷天害理,救得一兩個好人,便誤了恩師的千秋壽誕,他老人家也必歡喜。」將藏著兵刃暗器的布囊往背上一縛,穿窗而出,躍出牆外。
耳聽得腳步聲往東北方而去,他展開輕身功夫,悄悄追去。當晚烏雲滿天,星月無光,沉沉黑夜中,隱約見那二十餘名鹽梟挑著擔子,在田塍上奔行,心想:「私梟黑夜趕路,事屬尋常。但這幹人身手不凡,若要做些非法勾當,別說偷盜富室,就是搶劫官庫,官兵又怎阻擋得住?何必偷偷摸摸販賣私鹽,賺此微利?其中必有別情。」
不到半個時辰,那幫私梟已奔出二十餘里,俞岱岩輕功了得,腳下無聲無息,那幫私梟又似有要事在身,貪趕路程,竟不回顧,因此並沒發覺。這時已行到海旁,波濤沖擊岩石,轟轟聲不絕。
正行間,領頭那人一聲低哨,眾人都站定了腳步。領頭那人低聲喝問:「是誰?」黑暗中一個嘶啞的聲音說道:「三點水的朋友么?」領頭那人道:「不錯。閣下是誰?」俞岱岩心下嘀咕:「三點水的朋友,那是什麼?」一轉念,登時省悟:「嗯,果然是海沙派,『海沙派』三字都是三點水。」那嘶啞的聲音道:「屠龍刀的事,我勸你們別插手啦。」領頭那人道:「尊駕也是為屠龍刀而來?」語音中頗有驚怒之意。那嗓子嘶啞的人「嘿嘿嘿」幾聲冷笑,卻不答話。
俞岱岩隱身於海旁岩石之後,向前繞近,見一個身材高瘦的男子攔在路中。黑暗中瞧不清他面貌,只見他穿一襲白袍,夜行人而身穿白衣,顯然於自己武功頗為自負。
只聽海沙派的領頭人道:「這屠龍刀已歸本派,既給宵小盜去,自當索回。」白袍客又「嘿嘿嘿」三聲冷笑,仍大模大樣地攔在路中。那領頭人身後一人厲聲喝道:「快讓開,惡狗攔路,你不是自己找死……」只見那內袍客飛身而前,伸手抓出,海沙派那人話聲未畢,突然「啊」的一聲慘叫,往後便倒。眾人大驚,但見黑暗中白袍晃動,攔路惡客已然不見。
海沙派眾私梟瞧那跌倒的同伴時,見他蜷成一團,早已氣絕。各人又驚又怒,有幾人放下擔子向白袍客去路急追,但那人奔行如飛,黑暗之中哪裡還尋得到他的蹤影?
《倚天屠龍記》關於俞岱岩出場的描寫(2003字),我相信高中生應該能看得懂,金庸小說的描寫不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