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鄉土小說的特點
⑴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⑵ 鄉土小說和尋根文學有什麼區別
中國文學自古以來都是十分的龐大擁有著許多的作家在進行文化創作。自從中國進入近期內以來,有著大批的一直在追隨著不斷的學習,描寫著自己經歷和過往。這種時候就誕生了許多小說文化題材,就讓我們平時最熟知的鄉土小說,這是一個擁有著很多年輕粉絲們所學習的模仿寫作的題材之一。那麼尋根小說也是一個常聽到的題材,那麼尋根小說和鄉土小說的他們兩者的區主要在以下幾點。
就這兩者來說他們在。農村生活都是用第三人稱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情,也是追求本初農村生活和農村風俗行為的來讓有些讀者對農村生活的嚮往。也正是這樣讓更多城市人了解農村現在的生活現狀。
⑶ 鄉土小說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參考:網路「鄉土小說」
⑷ 鄉土小說的特點
與具有進步色彩或直接參加革命的鄉土作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於田園風光的現代鄉土作家,其中成名於20、30年代的廢名和沈從文最有代表性。廢名的鄉土文學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陽下逗留嬉戲,行人挑夫在楊柳樹下乘涼喝茶,農家樂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樂景象完全抹去了現代農村中血腥的一面,譜寫出一曲遠離塵囂的田園牧歌。至於沈從文的創作,也多注意刻畫鄉土中的「粗糙的靈魂」和「單純的情慾」。沈從文描繪的山寨、碼頭寧靜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樸奇幻的風俗畫。特別是在這些「化外之境」中發生的愛情故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嘆之妙。《邊城》中少女翠翠的愛情觀和愛情經歷,單純而美麗,有著未受現代都市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世界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禽獸在做夢,草木能談吐,大自然的「神性」成為鄉土世界沉默的主宰。那麼,沈從文意圖在他的寧靜超脫的鄉土作品中寄寓什麼樣的主題呢?是「人性」。沈從文在他《從文小說習作選·代序》中言明:「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那麼,我們有必要追問的是,沈從文是不是以「人性」的小廟的構造迴避可能存在的殘酷現實,從而「美化落後」「詩化麻木」呢?如果這樣看待沈從文的鄉土文學作品,確實是過於粗暴簡單了。在沈從文詩意神話的長廊中,即使是最精美的篇章,也在述說著某種無法抗拒的悲涼。翠翠那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在親人的死亡和情人的離去的現實面前,不也宣告了詩意的神話的破滅了嗎?而沈從文的另一名篇《丈夫》,幾乎完全可以將其視為關於鄉村底層人物的一曲悲歌。進入鄉土文學純美境界的沈從文,未必就不懂的社會的苦痛,只不過他是以率真淳樸、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的邊緣性異質性的鄉土文化的敘述,顯示處於弱勢的邊緣文化中沉靜深遠的生命力量,從而內在地對所謂文明社會的種種弊端構成了超越性的批判。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寫作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沈從文式鄉土文學寫作類型的延續。在汪曾祺等作家的鄉土文學作品中,沈從文式的清澈空靈被賦予更為樂觀明朗的特徵。另外,沈從文的鄉土文學,還開創了以展現「異質文化」中人性軌跡來表明文化成規對人的影響的寫作模式,這種模式在新時期為韓少功、李銳這樣的作家所承繼。不過,韓少功式的視角要比沈從文更「客觀」、更「中性」,他們更直接地也更熱衷於敘述、分析他們所看到的「異質文化」之內發生的種種故事。正如李慶西對韓少功的《爸爸爸》的敘述者態度的分析:「就審美主體而言,完全是局外人的態度,對一切都保持著老於世故的緘默。這倒並非自以為是的冷眼觀照,而是一種寬宏、曠達的心境。所以不奇怪,這里沒有魯迅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慨,……,敘述者的意向,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認同。」韓少功對於傳統文化和民族性格是否認同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韓少功的確善於模擬「局外人」的視角,反復打量他眼中的鄉土人物鄉土習俗的種種文化規定性。這種冷靜的寫作態度,在韓少功的長篇小說《馬橋詞典》中達到了極為自覺的階段。《馬橋詞典》中,鄉土,特別是鄉土語言,成了鄉土文化中最有趣也有富有歷史深度的縮影和索引。表面上,馬橋是一個靜態的存在,惟有「局外人」的視角,才可能將現代文明對馬橋的影響看得如此透徹,並獲得豐富的詮釋。在「地球村」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的當代,以韓少功、李銳、張煒為代表的中國作家們,已經不再象劉紹棠那樣以自我情感的過分投入作為呵護鄉土文學的寫作姿態,而是站在一個更自覺更冷峻的制高點,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敘述著中華各地鄉土文化的變遷。
⑸ 寫京派鄉土小說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所需要的資料
所謂鄉土小說是指靠回憶重組來描寫故鄉農村的生活帶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也可以說「鄉土小說」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鄉風土人情為題材,旨在揭示宗法制鄉鎮生活的愚昧、落後,並藉以抒發自己鄉愁的小說。這批作家有馮文炳(廢名)、王魯彥、台靜農、彭家煌、許傑等。
⑹ 鄉土小說有什麼特點
鄉土小說的主要特徵,首先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住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⑺ 鄉土小說的風格
鄉土小說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魯迅的影響並有意識地模仿魯迅而開始創作的,大都師承了魯迅小說的批判國民性特點,較少造作,克服了概念化,以一種質朴和真實的面貌為當時小說創作界吹進一股清風。
鄉土小說是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審視故鄉風習,對愚昧、落後進行尖銳的諷刺與批判。其次,鄉土小說作家往往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緒描繪生活與苦難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鄉人,同情與批判,諷刺與哀憐相互交織,形成鄉土小說喜劇與悲劇相交融的美學風格。第三,在批判和描繪故鄉愚昧習俗、麻木人性、凄涼人生時,鄉土小說作家仍然抑制不住對故鄉的眷戀,而這眷戀又往往與某種失落感相交織,因而小說大都具有抑鬱的抒情調子。
⑻ 鄉村題材小說特點
鄉村文的基本特點:平實無華的語言、濃郁的鄉土風情、鄉景鄉情、朴實的
人物。
在語言的運用上,
無需華麗的詞藻,
只需生動的生活語言,
適當的可以用一
些地域方言,
以增加鄉土氣息。
比方說,
格老子的、
娘希匹的、
你個犢子等等等。
在人物的刻畫上,
盡量的描繪出一個村民該有的朴實與憨厚,
人物動作、
語
言等等等,
盡量符合一個農村人的特點。
適當的時候,
可以用農村特定的場景來
襯託人物。比方說,某山頭上躺著一個少年,嘴裡叼著一根狗尾巴草。
關於寫景方面,盡量的簡化、精煉,比方說,一望無際的平湖秋色,這樣,
讀者就能感受那種特定的環境了。
關於鄉土風情的體現,主要在於寫景寫人,還有人物語言,比方說,某村婦
站在田埂上,兩手叉在自個的水桶腰上,對村長說,就你這個狗屁村長,老娘我
也能當。這樣,一副鄉土風情的畫卷就展現了出來。
⑼ 鄉村小說的介紹及代表作
所謂鄉土小說就是指那類靠回憶重組來描寫鄉農村(包括鄉鎮)的生活,帶有濃重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說
鄉土小說在中國的發展時間不是太長,二十世紀初才有的露臉。關於「鄉土小說」這個詞,最早見於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而在寫這篇之前,他的《孔乙己》、《風波》、《故鄉》、《阿Q正傳》、《社戲》等小說已為中國鄉土小說拓荒。鄉土文學的興起是上世紀60年代從台灣興起的,這自有其勢所盡然的社會背景。台灣鄉土文學作家以振作民族精神、反映底層民眾的生活疾苦和維護現實意義合作傳統為標志,在中國鄉土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我這里淡的是大陸鄉土小說,著重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的「後鄉土小說」的路遙小說。
我們在學習近代文學第三時期時已涉及到鄉土文學,這時期鄉土小說依其內容分為寫實鄉土小說與寫意鄉土小說。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葯蛋」派應劃入寫實鄉土小說,帶有較強的政治色彩。有單鍵,並寫他們精神世界的變化。以孫犁為代表的「白洋淀」派應劃入寫意鄉土小說。前者較注重原汁原味,而後者是一種詩化,對女性的一種贊美。
新時期以來,鄉土小說也取得很大的發展,這以劉紹棠為代表,他從事鄉土文學將近四十年。他是一個文學天才,中學時以一篇《青枝綠葉》入選中學課本。他在談鄉土文學時認為:構成鄉土文學的重要特徵,一個是中國氣派,一個是地方特色,一個是風土人情,一個是農民和鄉鎮平民的歷史與時代命運,如《春草》、《蒲柳人家》。
八十年代的鄉土小說被稱為「後鄉土小說」。高曉聲,汪曾祺,古華,劉紹棠,張一弓,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張煒等都寫鄉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