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小說中的意識流

現代小說中的意識流

發布時間: 2022-04-29 18:01:07

1. 意識流在文學創作中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意識流小說的結構特點: 1、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4、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2. 小說的意識流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上個世紀20年代起,意識流技巧在小說領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並未形成一個文學流派。這是因為運用意識流方法寫作的作家並沒有共同的組織和綱領,也沒有發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國家的作者,如愛爾蘭的詹姆士·喬伊斯,法國的馬賽爾·普魯斯特,英國的弗吉利亞·;伍爾芙和美國的威廉·福克納等人,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運用新的概念與方法創作小說。他們的作品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採用迥異於傳統文學的心理描寫方法,開創了現代小說的新紀元。這些作品在當時雖然受到某些責難,但並未引起重視,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得到承認和廣為流傳。20世紀60年代以後,創作這類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多,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現代小說的一種傳統創作手法。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伍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心理小說以分析人物的意識層和潛意識層的情感、意識、思想、活動、態度為主,或直接以人物的意識活動來結構作品。
心理小說產生於18世紀的感傷文學。感傷文學崇尚感情,把藝術的力量訴諸感情。它得名於英國作家斯泰恩的同名小說《感傷旅行》(1768)。《感傷旅行》和他的另一部小說《項狄傳》(1765)以描寫人物復雜的內心活動與感情為主,充滿顛倒時序、沒有邏輯的聯想,使文學開始具有新的內容,描寫人物的復雜印象和情感。英國作家理查生把對社會環境的描寫與人物心理活動的分析結合起來,著重描寫人物的感情和行為動機,把感傷主義引進了西歐文學。其描寫心理活動的代表小說是《帕米拉》(1741)和《克萊麗莎》(1748)。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盧梭的小說《新愛洛綺絲》(1761)和德國作家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都受到感傷文學的影響,注重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並以描寫愛情心理為主。
心理小說的開創者為19世紀的法國作家司湯達。司湯達擅長心理描寫,他全神貫注於人的心理現象,把其他一切都置之度外。心理小說的心理描寫反映了19世紀心理學的發展水平。他的心理描寫是意識層的心理思維,限於頭腦和感情的理性分析,沒有涉及潛意識層的生理狀態的反映。因而,他的心理描寫非常冷靜和理智,充滿邏輯和理性,由此顯出人物性格力的特點和現實態度。
司湯達的心理描寫在內容層次上分為社會和愛情心理兩個層次,描寫時代的普遍心理狀況和精神面貌,細致分析愛情心理的微妙變化和發展進程。他對人物內心緊張的表現已具有現代意識的特徵。為此,他被稱為「現代小說之父」。由於他的心理意識所表現的「現代性」,使他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擁有廣泛讀者。代表作是《紅與黑》(1830)。
19世紀著名的心理小說有奧斯丁的《愛瑪》(1816)、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7)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1877)等。心理小說的情節通常比較單純,心理描寫的鴻篇巨制主要是靠人物的心理描寫來建構的。一是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包括人物的所思所想和內心獨白。小說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想」、「他繼續想」、「他暗自說道」、「我想」、「我在心裡說」等,這是傳統心理描寫的套語。
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心理小說在20世紀發展為意識流小說。意識流小說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波及到歐美各國。意識流小說是西方現代社會意識的產物,它的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由詹姆斯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共同特點如下: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
以下則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相關資料: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法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作。小說以敘述者「我」追憶往事為主線,插入了「我」的所見所聞。按人物思想流動的心理時間來結構作品,著意描寫人物意識流程。以人物主觀感受代替傳統小說中人物命運、矛盾沖突的主導地位。作品突出帶有「內審性」特徵,被認為是「革新了題材與寫作技巧的新型小說」。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尤利西斯》(1922)被認為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性作品」,也是20世紀現代派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小說敘述1904年6月16日廣告經紀人布盧姆和他的妻子莫莉、青年藝術家斯蒂芬三人在都柏林的活動情況。這天在文學史上稱為「布盧姆日」。小說通過三人一天的經歷和各個器官的感受,描繪了都柏林的社會生活全景。
威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喧嘩與騷動》(1929),它和《追憶逝水年華》、《尤利西斯》並稱為意識流小說的三大傑作。小說採用多角度的敘述手法講述三兄弟與他們的姐妹凱蒂母女有關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潛意識,描寫人物內心世界和病態心理。 其他的例如《我彌留之際》、《八月之光》、《沙龍!押沙龍!》都是意識流小說的經典名著。
·維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
英國著名小說家、批評家維吉尼亞·伍爾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識流作家和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她在對一些意識流小說家的創作進行總結、借鑒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了意識流文學的表現手法,並對它進行理論闡發。1919年,伍爾芙發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牆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內在世界的豐富和易於變化。《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是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前者表現的是達羅衛夫人在家庭晚會上重見舊日戀人彼德並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殺後二人意識的跳躍紛呈;後者大量運用象徵主義手法,表達的是作者對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嚮往盤,呈現給讀者的是人物的深層意識。
伍爾芙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境和景物描寫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筆富於音樂性,並運用音樂上的「曲式學」結構作品,給讀者以美感。

3. 請問文學創作中的意識流具體指什麼

是喬伊斯吧?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上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意識流」的提法,最早出現在研究心理學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加以詳盡的闡發。
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意識流小說的文體特徵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像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
1、直接內心獨白 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
2、間接內心獨白 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像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
3、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 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
20世紀初興起於西方、在現代哲學特別是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小說類作品。意識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關的零散方法進行的,而是一種流,是以思想流、主觀生活之流、意識流的方法進行的。同時又認為人的意識是由理性的自覺的意識和無邏輯、非理性的潛意識所構成;還認為人的過去的意識會浮現出來與現在的意識交織在一起 ,這就會重新組織人的時間感,形成一種在主觀感覺中具有直接現實性的時間感。法國哲學家柏格森強調並發展了這種時間感,提出了心理時間的概念。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潛意識的存在,並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他們的理論觀點,促進了文學藝術中意識流方法的形成和發展。
意識流小說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其特點是打破傳統小說基本上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而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故事的敘述不是按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海浪》等。
意識流小說代表作
1.《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
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靈魂。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個性,不僅使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想像力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於我不過是一張幻燈片上或一塊彩繪玻璃窗上的圖像,但當完全不一樣的夢幻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
2.《牆上的斑點》(弗吉尼亞·伍爾芙)
全文就是圍繞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牆上的一個小黑點,引發了她對那個小黑點有關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緒。這些思緒雜亂,沒有傳統小說的故事情節,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識而已。
長篇小說《尤利西斯》是一個平凡的小人物一生中平凡一天的記錄,即主人公廣告經紀人利奧波德�6�1布盧姆在1904年6月16日一天的活動。喬伊斯在本書中將象徵主義與自然主義鑄於一爐,借用古希臘史詩《奧德修紀》的框架,把布盧姆一天18小時在都柏林的游盪比作希臘史詩英雄尤利西斯10年的海上漂泊,使《尤利西斯》具有了現代史詩的概括性。《尤利西斯》以三個人物為主,除代表庸人主義的布盧姆外,還有他的妻子、代表肉慾主義的莫莉以及代表虛無主義的青年斯蒂芬�6�1迪達勒斯。小說通過這三個人一天的生活,把他們的全部歷史、全部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
川端康成的後期作品都很偏向喬伊斯的意識流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暗示,所以要說這些作品,其實都沒有什麼很清晰的故事情節。《湖》講述的是一位中學教師放學之後跟蹤自己女學生,並且與女學生相戀之後被發現於是革去教師職務,繼而又跟蹤另一個年齡更小的女學生的故事,整個故事大概就是在「跟蹤青春」吧,「銀杏樹高聳,芽葉稀疏,不足以把枝頭掩蓋,在斜陽的輝映下,濃淡有致,嬌嫩得如同少女的肌膚一般」,此類以景襯物的描寫比比皆是,「光是紅色格子疊邊和白帆布運動鞋之間看到的少女的潔白肌膚,就足以使銀平的內心充滿了哀傷,以致想死,或想把少女殺死」,這類抒情手法也大量鋪陳。故事情節不多,卻是在大段大段描寫少女之情結、處女之情節,就像「從她圓潤的肩膀可以看出她還是個處女」之類的描寫,其實從圓潤的肩膀又怎麼能判斷一個人是否處女呢,這應該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妙用吧。 在《睡美人》中,這種「變態的少女情節」越發露骨,在文中的日本,有一家叫做「睡美人之家」的小旅館,裡面專為已經不具備男人功能的垂暮老人提供一些不滿20歲的青春少女,這些少女在房間內喝下特殊葯物之後便會昏睡到第二天直到老人離開之後,老人在少女昏睡以後進入房間,可以任意擺布少女,少女不會醒過來,更不會知道老人的面貌,但是這些正是因為忍受不了對衰老的絕望才來到「睡美人之家」的老人即便面對這些赤身裸體昏睡不醒的青春少女,卻是做不出任何猥瑣的事出來,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江口的老人,他經人介紹去了「睡美人之家」,每次都是與不同的少女同眠,不同的少女讓他回想起很多不同的往事,最後一次去,是與兩位姑娘同眠,其中一位姑娘在昏睡中悄悄死去。 「姑娘青春的肉體,喚醒了老人死去的心,到這家來的老人為的只是從熟睡的姑娘身上感染一下青春的氣息」、「耄耋之年的死總是醜陋的呀,如果像今晚那樣夾在兩個年輕姑娘中間睡死過去,難道不就是老殘之身的本願嗎?」「江口老人把一邊臉頰壓在姑娘的手背上,姑娘感受到它的分量,連肩膀都動了動,但是她無力把手抽出來,江口老人的臉頰久久地壓在那上面,紋絲不動」,諸如此類的描寫,通篇皆是。 類似的作品還有《一隻胳膊》和《山音》等等,剛開始讀時總覺得十分惡心,想到第一次閱讀川端康成的《雪國》和《伊豆的舞女》時,並不是這種風格,而且《睡美人》的開篇導讀中曾說過,川端康成的作品在改革之初的中國,曾引起過很大的爭議,批判聲相當高,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作品都未被引介到大陸來。 但是,我知道川端康成在日本乃至歐洲都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一位作家,人們何以青睞他,甚至諾貝爾文學獎也毫不猶豫地嘉獎於他,我不是篤信權威的人,但是總覺得這其中必有原因,於是耐心全部看完了這一系列的作品。 正如《睡美人》文中所說:任何非人的世界也會由於習慣而成為人的世界,諸多的不道德行為都隱藏在世間的陰暗處。川端康成文學並不是在詮釋日本人的「變態」,而是在詮釋「人類的本性」,葉渭渠曾說過:長期以來,文學在中國是作為政治的載體,評價文學的重點放在政治思想性上,而忽視文學及根治於其本民族的文化傳統。 究竟何為「變態」,何為「正態」,其實沒有真正的衡量標准, 我們被政治思想統治歷史悠久, 川端康成放大了那些被我們所拒絕或覺得醜陋的思想,動搖了我們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當我們覺得「變態」時,那是因為內心的陰暗面被徹底挖掘出來並且被無限放大了,無法面對和自視。 少女之情節和處女之情節都無可厚非,那些總歌頌著青春,追憶著年少的人們,其實內心深處不也正是有著「少女之情節」么?

4. 現代主義文學的意識流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徵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徵,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一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徵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徵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干預較少,注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採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注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一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5. 意識流是什麼意思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像「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19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
意識流
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後來,他又在《心理學原理》(1890)一書的第九章中加以詳盡的闡發。

6. 文學中的意識流指的是什麼

什麼叫意識流
前幾日不知在那看了個貼,'意識流'一個新名詞不知其意上網收集如下:

所謂意識流:一是指一種現代主義小說流派,一是指一種描寫人物心理的表現手法。這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著重要的區別。
現代主義流派的「意識流」小說,它流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法、英、美等國家。最著名的是法國的作家普魯斯特,愛爾蘭的喬伊斯,美國的福克納,英國的女作家陶樂賽·理查遜、維吉尼亞·沃爾芙等人。他們先後寫出不同於傳統小說的「意識流」小說,形成一個頗有影響的文學流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作為一個獨立的「意識流」派別,已不復存在;但他們創作的意識手法,卻被許多不同傾向的文學家廣泛地採用、發展,並且創作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通過研究證明,意識流同多數現代主義流派不同,「意識流」小說作家沒有共同的組織,也沒有打出統一的什麼旗號;但是他們有著相似的哲學觀點和藝術觀點,有著相似的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而且互通聲息,互相影響,所以也應該稱為一個比較獨特的小說流派。
不過「意識流」這個用語,首先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他認為人的意識不是片段的銜接,而是處於永遠流動的狀態中,所以稱為「意識流」。他解釋說:「意識——對它自己來說並不是以劈成碎片的樣子出現的。象「鏈條」可「系列」這樣一些字眼都不能恰當地描述意識最初使自己呈現出來的樣子。它不是連接在一起的東西,它流動著。「河」或「流」這樣的比喻才能自然地把它描寫出來。以後當我們談到它的時候,讓我們稱它為思想流、意識流主觀生活之流吧。
他的這段精闢論述,從而告訴我們「意識流」這個詞是怎麼來年,並不能使我們對「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也不能使用權我們對「意識流」小說同傳統小說的區別有一個清醒地認識。因為從作品實際看,一些傳統作家,如司湯達、福樓拜、托爾斯泰等,也是以精於刻畫心理著名的,而且他們寫人物的意識,也是具有一定長度的「流」,並不可能跟著人物的意識永遠「流」下去。任何作品,在表現人物心理狀態時,實際上都是「流」和「片」的統一。即從局部看,是「流」;而從全局看,不過是其中一「片」或幾「片」而已。
那麼「意識流」小說同傳統小說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呢?如果我們把兩面三刀類小說認真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其區別並不在是不是刻畫了心理,是不表現了意識之流,而在於披露了什麼樣的心理,表現了什麼樣的意識之流。
意識流的特點就是專注摹寫內心生活,如果我們把人物的內心生活叫做「意識流」,那麼人物外部的生活就可以稱為「生活流」。「意識流」是「生活流」的反映,但「意識流」也可以通過人物的行動反作用於「生活流」,兩者之間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即寫「意識流」,也寫「生活流」,一般以「生活流」為主體。「意識流」為輔助,在寫「流」交融中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動。而「意識流」小說,則主要甚至全力寫「意識流」,其興趣專注於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隱曲,對「生活流」則不甚關心。他們的作品或孤立的寫「意識流」,很少或根本不去反映「生活流」,以至「意識流」成為無源之水,顯得神秘難測;或者是完全從個人主觀的角度去反映,而「主觀」屏幕又常常是反常的、變形的,因此反映出來的「生活流」往往歪歪扭扭,支離破碎,是真正意義上的「碎片」。他們的作品往往沒有連貫的情節,也沒有明晰完整的場景,連人物形象都朦朦朧隴,行文著墨都以意識流動為轉移。這個特點在最早的意識小說中已有表現。法國的艾杜阿·杜夏丹的小說《月桂樹砍掉了》可以說是意識流小說的先聲。全書用內心獨白表現了一個戀愛中的青年在六小時里的心緒變化,用喬伊斯的話來說,這部小說「自始至終將讀者置於主人公的腦海里」。英國女作家伊麗莎白·鮑溫曾說,意識流小說「幾乎總是用來描寫某一人物個人的平凡的經歷和他對這些事情的純粹個人角度的反應。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多少給人以沒有對准焦距的感覺」。
「意識流」小說家熱衷於寫內心生活,並不僅僅是個描寫角度和表現方法的問題,而是同他們對世界對藝術總的看法有聯系的。他們同象徵主義、表現主義一樣,以為只有主觀世界才是「最高真實」,客觀現實反而不真實。普魯斯特認為主觀真實是「最基本的東西」,只有主觀作品才是「唯一真實的著作」。喬伊斯要求藝術家去表現「經驗的真實」。福克納則認為作家只應寫人類的「內心沖突」和「心靈深處亘古至今的真情實感」。陶樂賽·理查遜反對描繪外部現實,主張意識壟斷一切,專門去表現「個人思想和信仰的真實」,讓「沉思默想的現實」來「獨立發言」。維吉尼亞·沃爾芙要求以主觀代替客觀,努力表現人物「私有的幻想」。在她看來只有意識流才是生活,才是真實和道理。她有一段很有名的話:「生活並不是一連串左右對稱的馬車燈,生活是一圈光暈,一個始終包圍著我們意識的半透明層。傳達這變化萬端的,這尚欠認識尚欠探討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現會多麼脫離常規、錯綜復雜、,而且如實傳達,盡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之外的、非共固有的東西,難道不正是小說家的任務嗎?」在她看來,「生活」即內心世界,並不是左右對稱」,合乎邏輯的,而是象「一圈光暈」,模糊朦朧,變化萬端。文學作品應當著力於表現這種錯綜復雜變化的「根本精神」,而不應該去描寫「意識流」本身以外的事物。



意識流作家們的這些看法,來源於現代的唯心主義哲學和弗羅依德主義。柏格森認為「真實」只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威廉·詹姆士認為宇宙間最根本的東西是「純粹經驗」,也即「意識之流」。它就是「現實」,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品級高的現實」,弗羅依德認為人生是由兩種基本本能——求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內部沖突所構成的。這些就是「意識流」派的理論根據。
著力於表現無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流作家所表現的內心世界,主要內容又是什麼呢?主要就是無意識、這也與傳統小說不同。傳統小說刻畫人物的心理,著重描寫有意識的內心活動,他們的意識是有次序的,合乎邏輯的,有時也寫無意識、潛意識,但總的說來處於次要的從屬的地位,主體還是寫真正的「意識」之「流」。而「意識流」小說,則著重要寫非理性的無意識和潛意識,突出人物內心的混亂、迷離、恍惚、無邏輯性、動物性和瘋狂性,以為只有這樣才算寫出了心理的原始真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流小說所寫的,其實是「無意識之流」或「潛意識之流」,應該叫「無意識流小說」或「潛意識小說」才比較貼切。
無意識、潛意識是非理性的,它的特點是雜亂無章、繁復多變。弗羅依德曾把無意識比喻為一口瘋狂的混亂的大鍋。詹姆士則認為「意識流」就是「感覺的一種原始的混沌」。意識流作家主張把人心裡的這「原始的混沌」全部地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他們提出「非人格化」和「作家退出小說」的口號,反對作家對人物的心理進行整理和提練,更反對作家出面進行介紹和解釋,而要求讓人物的內心活動——特別是隱藏在心靈深處的無意識、潛意識活動。按照原始的方式雜亂無章地直接展現在讀者面前。沃爾芙強調要把人物頭腦中「千千萬萬個印象」,無論是「細小的奇異的、倏而逝的,或者是用鋒利的鋼刀刻下來的」,全部應該寫出來,要把那些「來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陣陣不斷墜落的無數微塵」般的印象都記下來,認為只有這樣才算寫出了「生活的本來面目」。沃爾芙還說:「讓我們在那萬千微塵紛墜心田的時候,按照落下的順序把它們記錄下來,讓我們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給意識印上的痕跡吧,不管它們表面上看來多麼無關系,全不連貫。讓我們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通常所謂的大事要比通常的小事包含著更充實的生活吧。」
「意識流」小說是強烈反對自然主義的。沃爾芙就曾用尖刻的語言嘲諷自然主義作家對外在環境和背景作事無巨細的繁瑣描繪;然而有意思的是,她自己卻在提倡對主觀世界作同樣的事無巨細的繁瑣的描繪。她反對「客觀的」自然主義,卻提倡「主觀的」自然主義,要求把人內心世界中混亂錯綜復雜的一切、包括夢境、幻想、錯覺、最飄忽的閃念、最莫名其妙的沖動、最微不足道的細枝末節,總之一切無意識和潛意識活動統統寫出來。
意識流小說家往往還用添枝加葉的辦法經強調無意識之荒唐、復雜、離奇、不可理喻。辦法之一是「白日做夢」,他們筆下的人物不分場合動不動就做其夢,想入非非,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瞑想者、夢游者。辦法之二是「自由聯想」讓人物隨時隨地地進行突然的、跳躍式的聯想。如沃爾芙的短篇小說《牆上的斑點》,寫一個女人看到牆上一個斑點,思緒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無常,想到莎士比亞,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樹木生長,意識隨意流動,最後才回到斑點,原來是一隻蝸牛。辦法之三是「時空錯亂」,不顧時間順序的客觀性,採用柏格森的「心理時間說」,將過去、現在、將來隨意顛倒、穿插、交融,並有意不做任何說明。空間順序、夢幻和現實的界限被打碎,攪亂,翻來覆去,糾纏不清。極端者,甚至願意破壞語言規范,前言不搭後語,幾十頁不用一個標點兒。凡此等等,目的都是一個,用經突出內心無意識活動的變幻莫測,紊亂不堪。



熱衷刻畫變態心理的特點,意識流作家同其他現代主義流派一樣,對扭曲的性格、畸形的心理特別感興趣。當人喪失理性,主要或完全受怪異混亂的無意識支配的時候,這樣的人的心理就已經不是正常的。所以意識流作家厭惡理性,偏愛無意識,必然要發展到偏愛變態心理。傳統的現實主義小說,也有寫變態心理的,如果戈理的《狂人日記》。但從總體看,一般還是以寫心理為主。「意識流」小說家則不同,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具有變態心理的人物的陰暗混亂的「意識流」上,對正常的人的「意識流」則不感興趣。在這一點上,他們同自然主義又有些相似。法國自然主義的主要代表龔古爾兄弟,他們在創作的小說突出人物的「低級本能」,渲染其「病理和生理的因素」,他們延遲不說過,「凡是我們的創作——或者其獨創性就在這里——都是建築在神經病上的。」後來的意識流小說家,大多繼承這一傳統,強調文學作品要表現「現代意識」。所謂「現代意識」,即帝國主義時代陷於深刻的精神危機中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病態意識。其內容無非認為現實荒謬無稽,社會不可思議,人類猥瑣無能,世界前途茫茫。於是,或悲觀絕望,頹廢沮喪;或胡思亂想,靈魂空虛;或精神分裂,意識錯亂;或偏執怪癖,心理反常。「意識流」小說主要反映了這類扭曲了的人物的「意識」之「流」。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識小說,像後面我們公認的普魯斯特的《憶流水年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等,莫不如此。
最典型的是美國作家福克納的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全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寫一個白痴的自白,第二部分寫一個想自殺的人的精神崩潰過程,第三部分寫一個極端利已主義者的偏執狂般的變態性格,所有這三部分全都用「意識流」;只有最後一部分才寫一個精神健康的人,與之相應,就用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形式總是同一定的內容相適應的,變態的心理需要有「意識流」這樣的形式來表現;「意識流」這種形式也正適合於表現在西方社會重壓下出現的種種病態的心理。「意識流」小說得以繁盛一時的社會原因恐怕也在這里!
意識流小說家熱衷於寫變態心理,這也不僅僅是個寫作方法和個人興趣問題,而是同他們對整個人類的看法有關的。他們受弗羅依德的變態心理學和性惡論的很深的影響,認為人類就其本性而言,都與動物無異。和精神病患者無異,其內心深處無不陰暗、混亂、病態、瘋狂。全部受獸性的本能和原始的沖動支配,沒有什麼理性可言。只有寫出了人心內部的黑暗和病態,他們才認為是寫出了「生活」的「真實和真理」。
總而言之,「意識流」的特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即特別注意寫混多變的無意識和潛意識是最基本的。與傳統的心理小說的最顯著的差別就在於此。這當然是直接受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弗羅依德等人的反理性主義的影響。尼采說:「意識僅僅觸及表面——最基本的活動是無意識」;柏格森認為「意識的綿延」無規無距,瞬息萬變,玄妙無比;詹姆士說意識流「如果不完全是非理性的,至少也是無理性的」。還有弗羅依德學說把人的心理比作冰山,認為意識只是露出水面那一小部分,無意識和潛意識才是沉入水底的基礎和主體。根據這種理論,意識流小說家們便是在冰山底層作著各種各樣的探索。這種探索當然不是毫無益處的。像他們在表現人物內心的復雜性、豐富性和多變性上,確有超過前人的地方;他們對變態心理和無意識領域的開掘,就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里某些特定階層的心理而言,也不能說毫無社會意義!

7. 意識流小說有哪些

「意識流」本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把意識比喻為流動的「河流」或「流水」,20世紀20年代,歐美一些作家把這種理論直接運用到文學創作中,認為詹姆斯像文學應該表現人的意識流動,尤其是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這就形成了意識流文學。它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學流派,也沒有公認的統一定義,在實際的運用上也很不同,主要是採用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自由聯想和內心獨白的表現手法,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美國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英國女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等作品,都是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作為一種創作方法,意識流對很多現代文學流派都有影響。

8.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以及寫作結構有什麼特色

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點: 1.以心理時間結構作品。意識流小說家有意打破傳統時間觀念和傳統心理小說的順時序,消除邏輯時間界限,將感覺中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擰在一起組成主觀心理時間,隨人物心理時間的變化結構作品。心理時間的敘述方式有倒時序、循環時序、顛倒時序、閃回時序和預見時序。 2.意識流描寫。意識流小說注重表現人物意識活動本身,作家退出小說,著力描寫人物心理的種種感受,開掘深層的意識來展露隱蔽的靈魂和內心世界。意識流描寫的特點具有動態性、無邏輯性、非理性。描寫層次分為意識層和潛意識層。描寫的方式有內心獨白、自由聯想、意識遷移、意識流語言。 3.以心繫人,以心系事。意識流小說以表現人物的心靈活動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積的種種情結,很少描寫人物的體貌特徵,淡化情節以至取消情節,事件極其微小。在心靈宇宙范圍內寫成一曲曲心靈史詩。 寫作純粹的意識流小說有很大的局限,但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它融會到其他類型的小說創作中,心理永遠是富有創造性的作家的表現領域。意識流小說的結構特點: 1、以人系事,以刻畫人物性格為主。心理小說的情節敘事簡單,事件平凡朴實,大量的心理描寫為塑造人物性格服務,通過心理描寫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如於連性格中的反抗與妥協、自尊與自卑、多疑與敏感、感性與冷靜的性格特徵和氣質特點都通過心理描寫刻畫得淋漓盡致。安娜的情愛與母愛、反抗與激情的性格沖突在心理描寫中也得到充分表現。 2、心理描寫從屬於情節。19世紀心理小說依然存在一個情節框架,心理描寫依附於情節,不具獨立性。情節觸動、引發了心理描寫,並把心理描寫串連起來,體現了傳統小說敘述的線性因果關系。它不同於現代心理小說獨立存在的意識流描寫。 3、情節心理化。心理小說中的人物經歷和心理描述互為層次,有機結合。情節好似引河,心理描寫好似水流,它盈滿河道,充暢情節,構成了以心理描述為主的敘事結構。情節心理化通常表現為三種情況:引發式、插入式和夾敘式。引發式是以一個很小的事件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於連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細節,引出於連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插入式是在心理敘述中插入現實描寫的細節。例如對愛瑪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寫。夾敘式是一邊敘述情節,一邊心理敘述,敘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帶出情節。例如《紅與黑》第43章對於連和瑪特兒愛情關系的敘述,既是敘事,又是心理描寫。 4、作家分析心理化。心理小說家常以敘述人的身份對人物心理作剖析,這些心理現象是人物本身沒有意識到,沒有認識清楚的問題。作家把他對人物心靈的認識和理解講述給讀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說描寫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動的引導語通常是「他沒想到」「他想錯了」「她不知道」等。例如《包法利夫人》中浪漫戀愛的心理分析是作家對愛瑪愛情發展結局的心理預測和它的產生緣由的心理分析,作家的分析是客觀的,不帶主觀色彩。

9.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有哪些

意識流方法並不純粹是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問題,而是涉及對人的意識和心理的理解和解釋的問題;它是從現代心理學對人的觀念中派生出來,為表現這種人的觀念服務的。

意識流小說中故事的安排和情節的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或邏輯、因果關系的制約,往往表現為時間、空間的跳躍、多變,前後兩個場景之間缺乏時間、地點方面的緊密的邏輯聯系。時間上常常是過去、現在、將來交叉或重疊。這種小說常常是以一件當時正在進行的事件為中心,通過觸發物的引發,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散又收回,經過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意識流小說沒有劃一的規格,在實際上的運用也各不相同。加上現代各種文學流派(例如新小說派、荒誕派戲劇)的一些作家在不同程度上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因此這種手法的表現形式更為紛雜,變幻無窮,不能給它確定一定的原則與模式。公認的意識流的著名作品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1913—1927)等。

10. 小說寫法中的意識流是怎麼回事,最好能舉個摘抄的例子

意識流是作家和批評家慣用的容易引起誤解的術語之一。它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它聽起來很具體而用起來卻象"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一樣變化無窮--甚至含糊不清。確切地說,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用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就文體特徵而言,由於意識流小說以人物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來展示人物持續流動的感覺和思想,而且通常藉助自由聯想來完成敘事內容的轉換,因此,它們往往打破傳統小說正常的時空次序,而出現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的大跨度的跳躍。人物心理、思緒的飄忽變幻,情節段落的交叉拼接,現實情景、感覺印象以及回憶、嚮往等的交織疊合,象徵性意象及心理獨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敘事顯得撲朔迷離。因此,面對這一類文本時,解讀者盡可能准確地把握將人物多層次的感覺印象、心理圖象等貫穿起來的意識中心,從中尋繹人物意識流動的線索,是對它們做出細致、准確的解讀的關鍵。

意識流小說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內心獨白、間接內心獨白、無所不知的描寫和戲劇性獨白。直接內心獨白是這樣一種獨白,在描寫這樣的獨白時既無作者介入其中,也無假設的聽眾,它可以將意識直接展示給讀者,而無需作者作為中介來向讀者說這說那,也就是說,作者連同他的那"他說"、"他想"之類的引導性詞句和他的那些解釋性論述都從書頁中消失了或近於消失了。間接內心獨白則以一位無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間展示著一些未及於言表的素材,好象它們是直接從人物的意識中流出來的一樣;作者則通過評論和描述來為讀者閱讀獨白提供向導。無所不知的描寫是有一位無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寫人物的精神內容和意識活動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的敘事和描寫方法對這種意識進行描述。戲劇式獨白直接從人物到讀者,無須作者介入其間,但卻有一批假想的聽眾。它所表現的意識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內心獨白那樣毫無保留。

意識流小說中的許多形象具有傳統小說中所不具備的多層次的內涵,而意識流說法的加入也使小說的敘事過程變的撲朔迷離、天馬行空。在人物的內心意識的展現過程中,人物離我們越來越近,而我們彷彿也看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審判,聽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吶喊。

《追憶似水年華》,是公認的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們把不可知給了名字,因而名字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時,也給我們指明了一個實體,迫使我們把名字和實體統一起來,甚至我們可以動身去某個城市尋找一個為該城市所不能容納、但我們不再有權剝奪其名稱的靈魂。在這樣一個時代,名字不僅象寓意畫那樣使城市和河流有了個性,不僅使物質世界五光十色,絢麗多姿,而且使人類社會呈現出光怪陸離的畫面:每一個城堡、公館或宮殿,都有它們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樣。有時候,仙女深深地隱藏在她的名字後面,受到我們想像力的滋養,隨著我們想像力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盡管多少年來,德·蓋爾芒特夫人於我不過是一張幻燈片上或一塊彩繪玻璃窗上的圖象,但當完全不一樣的夢幻用急流濺射的泡沫把它弄濕了時,它也就開始失去光澤

熱點內容
鳳逆九天免費閱讀小說 發布:2024-12-25 14:27:12 瀏覽:524
喜歡睡覺前聽書 發布:2024-12-25 14:03:02 瀏覽:310
一級校園小說 發布:2024-12-25 14:03:02 瀏覽:909
實體書小說推薦正能量 發布:2024-12-25 13:44:27 瀏覽:238
一思不掛小說好看嗎 發布:2024-12-25 13:42:51 瀏覽:372
珍藏小說全文閱讀目錄 發布:2024-12-25 13:37:01 瀏覽:785
下載韓娛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4-12-25 13:31:07 瀏覽:2
桃之夭夭推薦的小說 發布:2024-12-25 13:20:57 瀏覽:31
求最好看的總裁小說推薦 發布:2024-12-25 13:06:53 瀏覽:102
推薦好看精彩的長篇江湖言情小說 發布:2024-12-25 13:03:40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