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現代派
Ⅰ 誰能介紹一下現代派的流派作家代表作品
一.現代派指現代主義流派。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表現異化主題。其哲學基礎是非理性主義: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論主張。
二、象徵主義與意象派詩歌
象徵主義的三位主將是馬拉梅、魏爾倫和蘭波。《惡之花》的作者波德萊爾被認為是象徵主義的先驅(鼻祖)。
艾略特的《荒原》,它發表於一九二二年,《荒原》 象徵著世界沒有水,因而乾枯了,趨於毀滅。它是現代詩的一個里程 碑。
三、未來主義
義大利、俄國、法國未來主義主要作家。義大利正統未來主義的基本主張。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字要自由","想像要沒有拘束",反對句子的邏輯結構,喜歡用一連串的名詞或動詞不定式東拉西扯地拼湊在一起。
偉大的詩人馬雅科夫斯基則上傑出的代表,他應歸屬於"革命的未來派"。1930年馬雅科夫斯基去世後,俄國的未來主義漸趨衰退,而西方未來主義的餘波殘影則依然存在,它給歐美現代主義中的先鋒派文藝、荒誕戲劇以深刻的影響。
四、表現主義
發展概況。主要作家作品。思想特徵、文藝觀、主要藝術手法。
卡夫卡主要作品,卡夫卡創作的思想藝術特徵。
五、意識流小說
何謂意識流?意識流小說是典型的心理小說,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小說的絕對主體。《牆上的斑點》突破傳統小說的套路,沒有情節,沒有環境,也沒有結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間的沒有行動的印象感覺和沉思冥想,將我們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公認的意識流小說代表作有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吳爾夫的《到燈塔去》
六、超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文學是繼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之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又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重要流派。超現實主義文學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在20、30年代巴黎詩人中,菲利普•蘇波(1897-1990)的詩以自然流暢清新著稱。他完全沒有某些超現實主義詩人那種隱諱難解的特點。保羅•艾呂雅(1895-1952)則是超現實主義詩人中最擅長寫愛情詩的。其名詩《戀人》簡潔而雋永。艾呂雅1938年脫離超現實主義運動,晚年加入法國共產黨,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他晚年的作品不再拘泥於夢幻般的詩句,而是從平凡的生活經歷中挖掘詩意,如《勇氣》一詩寫「巴黎在挨餓/巴黎在捱凍/巴黎的街上沒有烤栗子吃了……」。
與艾呂雅齊名的路易•阿拉貢(1897-1982)也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一生詩風多變,代表作品包括詩集《歡樂之火》(1920)和,《永動集》(1926)等。散文詩《聖潔的禮拜四》寫在復活節前的禮拜四民間結綵游樂迎春的景象,糅合了現實和想像。1930年以後,阿拉貢脫離超現實主義,轉而歌頌社會主義,並積極參加抵抗運動。由於阿拉貢的詩歌大量採用口語,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因此在二戰時期,戴高樂曾親自在倫敦的法國電台朗誦他的作品,並下令向法國敵占區空投他的詩作。
安德烈•布勒東(1896-1966)是法國超現實主義的理論領袖,他發表於1928年的中篇小說《娜嘉》是超現實主義文學中為數甚少的小說中的佳品。小說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講述女主人公嘉娜的故事,是「自動寫作法」的試驗成果。全書最後一句話:「美可能是痙攣性的,也可能不是」已經具有後現代主義者模稜兩可的特徵。
聖-瓊•佩斯(1887-1975)曾於1916年出任法國駐華使館三等秘書,他曾蟄居北京西北郊的一座道觀,陸續寫出長詩《阿納巴斯》,十個詩段描寫一個部隊從海疆到內陸的征戰的場面,表達征戰中的孤寂。佩斯從未參加過任何流派,也不附和任何傾向,他的詩具有宏偉史詩的色彩,但也帶有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因素,例如奇麗的幻想和神秘感、超越常規的意象比喻、先知預言式的口吻等等。
勒內•夏爾(1907-1988)在23歲那年成為布勒東的信徒,其詩集《沒有主人的鐵錘》是他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七、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有薩特的小說《惡心》、哲理劇《禁閉》和加繆的小說《局外人》等。...
八、新小說派
「新小說」派或稱「反小說」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出現於法國,盛行於五、六十年代,它對英、美、特別對西歐和東歐(波蘭)產生較大的影響。新小說派的主要代表是法國作家阿蘭·羅伯·葛利葉、娜塔麗·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瑪格麗特·杜拉等。羅伯·葛利葉(1922?)是新小說派的創始人,他的論文《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他的第一部小說《橡皮》於一九五三年發表後,曾引起西方文學界的爭論,譯成英文後,流行於美國。娜塔麗·薩洛特(1902?)出生在俄羅斯,後隨父母定居法國,曾當過律師,被認為是新小說派的先鋒兼理論家。在《懷疑的時代》一書中,她提出了許多新小說的藝術主張。一九五九年後,新小說派在美國興起,代表人物有唐納德·巴塞納等。
九、荒誕派戲劇
怎樣理解荒誕?發展概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代表作家作品。《等待戈多》的思想內容。
十、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的幽默。主要作家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特點。《第二十二條軍規》的思想內容。
十一、魔幻現實主義
西班牙傳統文學、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印第安民間文化和東西方古代神話傳說對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形成過程、主要作家作品、藝術特點。《百年孤獨》的思想藝術特點
Ⅱ 現代主義小說的特點
在內容上:1.表現人與社會的對立、人與人之間的孤獨、苦悶、冷漠、2.對自我生存價值的懷疑3.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
在藝術表現上,現代主義小說對許多反傳統的技巧和手法進行了探索。
Ⅲ 現代派文學的基本特徵
①象徵性。現代派作品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藉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誕性。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以戰後的計算機工業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把社會結構改組成一個龐大精密的機器,人成了由機器控制的動物。科學對世界和人的統治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殘酷無情,人再也沒有主體性可言。科學對人的壓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產生分裂,而「荒誕本質上是一種分裂」,當代人由於科學的異化而產生對世界和人的荒誕體驗。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識流。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心理描寫的范圍,意識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動,表現那種紛亂飄忽的思緒和感觸,這種思緒和感觸還沒有經過嚴密的整理和組織,常常顯得鬆散零亂,缺乏條理,不合邏輯。
④意義的不確定性。由於該時期文學關注的社會准則問題長期陷入混亂,他們感到世界的意識只是部分的、暫時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總會有爭議,這樣的社會已不適宜於明確的定義,因而該時期文學更側重於探究那種混亂的多重復合意義。在藝術表現上他們常採用事實與虛構交織的拼湊、自相矛盾、不連續性、模糊性等方法來表現這個復雜多變、難於捉摸的世界。
Ⅳ 現代主義文學流派一共有幾個
大約十個左右,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紛紜,作家的思想觀點、藝術觀點各方面也很不一致。1.後期象徵主義。2.表現主義。3.超現實主義。4.未來主義。5.意識流。6.存在主義。7.荒誕派。8.新小說派。9.黑色幽默。10.魔幻現實主義。
知識擴展:
什麼是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奧匈帝國作家弗蘭茨·卡夫卡,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及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
現代主義文學屬於20世紀資本主義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在現代主義文學作品中,人物往往是變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誕的,主題往往是絕望的。
強調表現「現代意識」,中心是危機感和荒誕感。現代主義的共同主題就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與絕望。 深刻反映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關系的尖銳對立,表現了人的異化這一重要主題。
現代主義文學是西方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他們廣泛應用象徵性、荒誕性、意識流等藝術形式和手法,將抽象的思維外在形象化,力求發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了心理描寫的范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Ⅳ 現代文學流派有哪些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
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課文《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節選)《百年孤獨》(節選)分別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
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
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
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Ⅵ 名詞解釋或簡答:現代派小說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變形記》《牆上的斑點》《等待戈多》《百年孤獨》
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Ⅶ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包括哪些流派
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流派:
(一)象徵主義文學:它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流行於法國,以詩歌和戲劇為主.1886年詩人莫雷亞斯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標志著象徵主義流派的誕生.一戰後,後期象徵主義應運而生,上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徵主義達到高潮.
象徵主義的特徵是: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一,主張通過象徵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想像.
法國早期象徵主義的詩人鼻祖、及三主將:
1,波德萊爾:他於1857年發表的《惡之花》,是象徵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成為法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一件令人矚目的大事. 2,馬拉美:1876年他的詩歌《牧神的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1896年,他被選為「詩人之王」,是法國象徵主義運動的領導人物. 3,魏爾倫:他的主要作品是《無言的浪漫曲》等,他的詩風明朗輕快,清新流暢,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因此受到了普通讀者的喜愛. 4,蘭波:他15歲就擅長寫作拉丁文詩歌了,並掌握了法國古典詩歌的傳統格律.他的創作生涯雖短,但才華橫溢,他主要的詩集有《地獄的一季》、《彩圖集》.
後期象徵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
1,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他是象徵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夢幻劇《青鳥》(1908),是他戲劇生涯的巔峰之作.青鳥象徵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獲得了19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2,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他的詩作《駛向拜占庭》,描繪了一個老人遠渡重洋去聖城拜占庭,追求永恆的精神生活的故事.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3,法國詩人瓦雷里:他的巔峰之作是晚年的《海濱墓園》(1926),詩的主旨是關於絕對靜止與人生交易的對立統一關系.開篇一句「這片平靜的房頂上有白鴿盪漾」,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4,奧地利詩人里爾克:他是象徵主義在德語文學中的代表.他著名的組詩《致奧爾弗斯十四行詩》和《杜伊諾哀歌》,奠定了他在現代詩壇上的大師地位,並對現代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盡管其風格晦澀難懂,但擴大了詩歌的藝術表現領域.
5,俄國詩人勃洛克:1918年發表長詩《十二個》,是他的代表作,他是自萊蒙托夫以後俄國最傑出的詩人.
6,美國詩人評論家龐德:他的鴻篇巨制、現代敘事詩《詩章》,加上他對其他作家的影響,以及多部的文學評論集,使他登上了現代主義文學大師的寶座.
7,英國詩人劇作家艾略特:他的詩作《荒原》(1922),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詩歌,它以悲劇的視角,展現了戰後歐洲文明的荒涼.另外他還有詩劇《大教堂兇殺案》,詩作《四個四重奏》等等,他在194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表現主義文學:是一戰前後流行於歐美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起源於德國,先從繪畫開始,後波及文學.尼采「重估一切」的極端主張,對德語世界的表現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提法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飆》雜志上發表的一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表現主義的特徵是: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注重聲光效果,及象徵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該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本質,而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1,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歐洲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他的代表劇作是《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2,德國劇作家托勒和愷撒:前者的代表作是《轉變》.後者的代表作是《煤氣》三部曲.
3,捷克劇作家恰佩克:其代表作品是《萬能機器人》(1920).
4,美國劇作家奧尼爾:他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作,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安娜·克里斯蒂》(1920),《瓊斯皇帝》(1920),《毛猿》(1921),是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他是美國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作家,193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5,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他的小說大多表達世界荒誕、人性「異化」的主題,在西方現代文學發展中具有開拓性意義,是西方現代文學的鼻祖.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國》(1914)、《城堡》(1922)、《訴訟》(1919)《變形記》(1912)等等.
(三)意識流文學: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是現代派小說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興起於上世紀20年代的英國,後波及到了歐美各國,理論基礎是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學.「意識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意識活動像一條河流一樣,是不間斷的主觀思想意識的流動.
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它不是傳統小說那樣按故事情節發生的先後次序,或是按情節之間的邏輯聯系,形成的單一的、直線發展的結構,而是隨著人的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來組織編撰故事的.其情節之間的安排和銜接,一般不受時間、空間、邏輯、或因果關系的限制,它可以隨意跳躍、多變、穿插,過去、現在、將來時序,交叉重疊,在前後的兩個場景之間,沒有時間、地點等方面的緊密邏輯聯系,等等.它是人的意識活動,不斷地向四面八方發射又收回,經過不斷地循環往復,而形成的一種枝蔓式的立體結構.「意識流」的藝術技巧:
1,內心獨白:在假定沒有其他人傾聽的情況下,一個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無顧忌地直接表露出來,就是「內心獨白」,這是意識流文學最常用的寫作技巧.
2,內心分析:所謂「內心分析」,是指小說中的敘事人或人物,很理智地對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進行分析追索,並且是在並無旁人傾聽的情況下進行的.它與「內心獨白」的區別在於,它以理性為指引,做出合乎邏輯的、有條理地推理或說明,而非任意識自然流動.
3,時間和空間蒙太奇:蒙太奇是電影中用來表現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視角」、「慢鏡頭」、「特寫鏡頭」、「閃回」等等.意識流小說家為了突破時空的限制,表現意識流動的多變性、復雜性,經常採用這類手法.
4,詩化和音樂化:為了加強象徵性的效果,意識流小說家有時採用詩歌和音樂的手段,廣泛運用意象比喻、樂章結構、節奏韻律、標點符號、甚至離奇的拼寫方式,來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間的感受、印象、精神狀態、或作品寓意.伍爾芙《海浪》的語言,就和意象派詩歌非常相似,喬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運用了巴哈賦格曲的結構.
「意識流」文學著名的代表作家:
1,法國作家普魯斯特:他是意識流文學的開山鼻祖,因著名的作品《追憶逝水年華》,而在世界文學史上留名.他作品的「內心獨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內心分析」,而不是意識徹底地自然流動.
2,愛爾蘭作家喬伊斯:他的著名作品《尤利西斯》(1922),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他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代表了這一文學流派的巔峰.該作品中有大量獨白,其特點是在獨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跡,純粹是小說中人物自己的真實意識流露,這種內心獨白被成為「直接內心獨白」.
3,美國作家福克納:他是「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也是美國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以描寫錯亂意識著稱.代表作是一系列稱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小說,包括15個長篇和幾十個短篇.《喧嘩與騷動》(1929),是福克納最優秀的意識流作品,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4,英國作家伍爾芙:她是意識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的小說往往富有詩意,在語言上更像詩體散文,富有唯美主義的情調.她著名的作品是:《到燈塔去》《海浪》.
(四)超現實主義文學:它誕生於1924年的法國,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從1924年到上世紀60年代,歷經了半個世紀,擴及歐美24個國家.這一流派有明確的政治、社會和文學理論,以及一套實驗性的藝術方法,但情況極為復雜.作為一場廣泛的文藝運動的超現實主義思潮,盡管其影響極為廣泛,但就文學領域而言,實際成就僅局限於詩歌領域.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一物.為了在內容上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志.
(五)未來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興起於義大利的一個文學流派,是未來主義藝術在文學領域的體現,其文學的成就不如繪畫的成就高,也沒有如法國象徵主義文學和德國表現主義文學一樣,發展成國際性的文學運動,主要局限於義大利一國.在晚期,也波及鄰國法國,和剛剛成立不久的蘇聯.
創始人是義大利的馬利奈蒂,他1909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次年又發表了《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宣布其主張.在文學藝術的主題上,主張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集中表現運動中的物和人,通過動態來贊美運動感、力感和立體風格.藝術形式上,主張徹底摒棄傳統手法.主要的作家及其作品是:
1、俄國的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穿褲子的雲》
2、法國阿波里奈爾:首創「樓梯式」的詩歌形式.
(六)意象派:是象徵主義的一個變種,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洩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美國詩人龐德的《地鐵車站》,是典型的意象詩.
(七)隱逸派:是20世紀上半葉在義大利和西方頗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之一,它產生於一戰後,30年代達到鼎盛.它以主觀唯心主義為理論基礎,主張藝術家避開嚴酷的現實,逃遁到個人的情感世界裡去.它的題材主要是描寫片斷的自然場景,抒發人的瞬間感受、幻想、和隱藏在內心的微妙情緒,表現人生的孤獨、憂郁和生活的邪惡.
在藝術上,隱逸派側重以奔放的想像,藉助獨特的隱喻和意象,來建立藝術形象,詩歌大多是自由體,講究韻律,追求詩歌的音樂性,強調詞的聲音、比詞的意義更富有表現主觀感覺的力量,力求挖掘詞語蘊含的感情色彩,而舍棄它的普通的、日常的涵義.隱逸派的代表作家是:
1,義大利詩人誇西莫多:作品是詩歌《消逝的笛音》,他於195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2,義大利詩人蒙塔萊:作品是詩集《烏骨賊》等,他於197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存在主義文學.存在主義文學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文學現象,具有其存在的獨特價值.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掃盪了西方人的一切價值觀念,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個滿目瘡痍、慘絕人寰的荒誕世界.這使得西方社會在信仰、價值觀念上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思想理論出現了真空狀態.在這個特定歷史時期具有濃郁哲學色彩的存在主義文學的出現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義方舟.存在主義告誡世人,上帝死後,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孤獨的,誰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時,存在主義又給人傳遞著一種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應超越荒誕外界,反抗荒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而創造自己的本質.這種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並得到了許多人的共鳴.存在主義哲學在文學的宣傳下深入人心,老幼皆知,存在主義文學為其哲學的廣泛傳播立下了汗馬功勞.
存在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法國的薩特、阿貝爾·加繆(1913—1960)和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50年代崛起於現代拉丁美洲文壇、富有撼動世界的轟動效應的現代派文學重要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植根於拉美寡頭黑暗統治的現實生活中,融匯、吸納古印第安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有益經驗,將幻象與現實、神話與現實水乳交融,大膽借鑒象徵、寓意、意識流等西方現代派文學各種表現技巧、手法,以鮮明獨異的拉美地域色彩為特徵.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在體裁上以小說為主.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於美洲各國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從本質上說,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魔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
魔幻現實主義主要代表作品有:瓜地馬拉M.A.阿斯圖里亞斯的里亞斯的《玉米人》、古巴作家A.卡彭鐵爾的《這個世界的王國》、墨西哥作家J.J.魯爾福的《彼得羅·巴拉莫》、秘魯作家J.M.阿格達斯的《深沉的河流》和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等.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生活.在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筆下,拉丁美洲的社會現實與傳統現實主義定義中的「現實」,有著根本的區別.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中所表現的是一種拉丁美洲充滿這餓光怪陸離、虛幻恍惚的現實,也就是卡彭鐵爾所說的「神奇現實」.在這種現實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覺和真實相混,神話和現實並存.
「黑色幽默」派
是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流派,對現代世界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萬有引力之虹》、《煙草經紀人》和《第五號屠場》等「黑色幽 默」派影響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經典作品.「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是由作家傑克·克魯亞克於1948年前後提出的.在英語中,形容詞「beat」一詞有「疲憊」或「潦倒」之意,而克魯亞克賦予其新的含義「歡騰」或「幸福」,和音樂中「節拍」的概念聯結在一起.
新小說派
「新小說」是20世紀50年代中葉出現在法國文壇的一個新的文學流派,他們的文藝觀和寫作方法迥然不同於巴爾扎克以來的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具有「反小說」的傾向,是二戰後最具革命性的文學流派,在理論和創作兩方面都有建樹,當時公認為屬於「新小說」派的作家有:阿蘭·羅伯—戈里耶、娜塔莉婭·薩洛特、米歇爾·布托爾、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奧利爾及瑪格麗特·杜拉絲等等.
1956年薩洛特發表了她的著名論文《懷疑的時代》,被視為「新小說」派的宣言.羅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自然、人道主義、悲劇》等論文,更明確闡述了新小說派的文藝觀點.
新小說派發展的兩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前的「受冷落」和其後長達三十多年的「熱鬧期」,至1985年克洛德·西蒙獲諾貝爾文學獎達到高峰.
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的反傳統戲劇流派.1950年法國劇作家尤奈斯庫的《禿頭歌女》問世,1953年貝克特又以劇作《等待戈多 》轟動法國舞台,1961年英國批評家艾思林發表《荒誕戲劇》一書,將這類作品作了理論上的概括,並予正式命名.此後,荒誕派戲劇達到了成熟和全盛的階段.荒誕派戲劇家提倡純粹戲劇性、通過直喻把握世界,他們放棄了形象塑造與戲劇沖突,運用支離破碎的舞台直觀場景、奇特怪異的道具、顛三倒四的對話、混亂不堪的思維,表現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達到一種抽象的荒誕效果.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庫、貝克特等人
Ⅷ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的區別
現代派小說(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最基本的特質是客觀冷靜地寫生存狀態,即追求所謂「原生態」的真實和世俗化的情調。原生態作為新寫實小說的核心特質,成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徑,使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同;然而也恰恰是這種在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的「絕對還原」,這種對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約著新寫實小說美學品位的提高。
Ⅸ 中國當代文學現代派小說的定義和簡介
先給您格非先生的定義:
直接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影響而產生的中國現代派小說,在新時期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偽現代派」時期(1979-1981)
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論、意識流、象徵主義)的影響,中國文學曾出現過以「新感覺派小說」和「現代派詩歌」為代表的、在文學形式和寫作技巧方面進行探索的實驗作品。代表作家和詩人有劉吶歐、穆時英、施蟄存、戴望舒、李金發、卞之琳等等。這些作家的作品或者在小說的形式、節奏、手法上帶有現代主義的特徵,注重捕捉新奇的感覺,以表現作家眼耳感官里的城市風貌;或者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學的影響,更重於心理分析;或者用朦朧的意象和含蓄的語言來暗示、表現感覺和情調……不過,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它們只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流派而存在,並沒有產生更大的影響。80年代初中國文壇現代派文學創作潮流的興盛繁榮,也不是二、三十年代前後現代派文學思潮的簡單回歸,而是改革開放後西方現代主義思潮湧入催生的產物。
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最早在詩歌界顯現出來。顧城、北島、舒婷等人的「朦朧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國文壇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文學潮流,對傳統文學的理念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朦朧詩所強調的「自我」,也使人們開始思考「人」這一命題,文學也由此開始向文學本身回歸。「朦朧詩」雖然不能算作現代主義文學,但是,它的懷疑精神、它的諸多創作手法、它的荒誕意識,卻是與西方現代主義的精神互相呼應的。
當理論界正在掀起介紹西方現代主義理論高潮的時候,小說家們也迫不及待地將這些剛剛被引入的理論運用到創作實踐中。一向被奉為文壇大哥的王蒙,重出江湖後在創作中有意識地突破傳統小說的寫法,大膽地吸收、借鑒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一些表現手法。從1978年初到1985年上半年,他先後發表了19部充滿探索精神的中短篇小說,其中《夜的眼》、《布禮》、《春之聲》、《風箏飄帶》、《海的夢》、《蝴蝶》等作品,很明顯是受到了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尤其是「意識流」的影響,在形式上體現出與傳統文學很不一樣的特徵。與此同時,一批像王蒙一樣曾經活躍於50年代文壇的老作家們也紛紛加入了探索的陣營。茹志娟的《剪輯錯了的故事》用電影蒙太奇鏡頭組合的手法,擴大了作品的容量,使作品內容具有立體感,並通過夢幻,突破時空局限,給人以全新的感受;宗璞的《我是誰》、《蝸居》、《泥沼中的頭顱》等作品著力用荒誕的歷史、荒誕的現實、荒誕的環境,乃至荒誕的思想、感情的描摹等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開掘知識分子復雜的精神世界。另外,張潔的《愛,是不能忘記的》、諶容的《減去十年》的小說,也都有意無意地借鑒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寫作技藝。
隨著創作實踐轟轟烈烈的展開,關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理論探討與爭鳴,也一發不可收拾。其間涌現出來的代表性文章有: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高行健的《現代小說技巧初探》、徐遲的《現代化與現代派》、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等。這些爭鳴探索文章和當時譯介論著一起,匯成一股強有力的理論體系,影響著中國新時期的現代主義文學創作。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雖然在形式上開始打破傳統的敘事方式和結構方式,以主觀的心理意識流程來安排敘事時空,但是,從總體上看,它們並沒有觸及到中國作家深層的審美觀念、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所謂「現代主義」只是運用了象徵、變形、意識流等現代主義藝術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體上仍是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會寫實文學」,其目的是為了表達作家對各種社會問題的認知與意見,即對主觀意識的描寫是為反映客觀現實服務的,作品的主題是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憂慮,而不是西方現代派所表現的對「個體生命」的憂慮,因此他們的創作事實上仍舊是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延續。正因為此,他們的創作被人們稱為 「東方意識流」或「心理現實主義」,也有人稱其為「偽現代派」。
但是,這一時期作家們的創作,卻為後來作家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培養了一批對現代主義具有親和力的讀者群和評論者群體。他們的作品是80年代中國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二、先鋒小說的繁榮期:(1985-1988)
隨著西方現代主義思潮越來越多地被翻譯和介紹進中國,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如心理分析小說,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新小說,以及理論界的形式主義、敘述學、結構主義、存在主義等等在80年代中期成為人們所關注與爭論的熱點,西方現代文學觀念也開始深入人心。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刺激下,中國的先鋒小說創作在1985年後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
最早引發「井噴」的是於1985年先後發表的兩部小說: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和徐星的《無主題變奏》。《你別無選擇》用「音樂式」的結構和「黑色幽默」的語言方式,以看似荒誕的情節,展現某音樂學院僵死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心靈的扼殺;《無主題變奏》則將心理片斷和生活片斷「無主題」地串聯起來,通過一個自動由大學中退學,並安心於做一個「無所事事」的飯店服務員的青年的自述,展現出年輕一代孤獨、迷惘的生存狀態。和王蒙、宗璞等「偽現代派」作品相比,這兩部作品已經超越了形式探索的層面,將現代主義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在思想意識、文學精神和表現手法上更加成熟,更具有現代主義的特點。正因為此,批評家們認為中國的現代主義文學在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正在步入繁榮期。而《你別無選擇》也被稱為「第一部成功的中國現代派文學作品」,是「一代人 『情緒歷史』的一個濃縮」。
繼劉索拉、徐星之後,馬原、洪峰、格非、殘雪、余華、孫甘露、莫言、蘇童、扎西達娃、北村等一批作家紛紛登上文壇,開始了先鋒文學之舞。中國的先鋒文學先天地帶有現代文學影響的痕跡。如莫言將馬爾克斯和福克納比喻為「兩座灼熱的高爐」,認為他們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作家;余華則對卡夫卡和川端康成推崇倍至,他的小說也充滿了新小說和羅布-格里耶的痕跡;殘雪的作品,飄盪著卡夫卡的影子;格非、孫甘露的作品,受到了博爾赫斯的深刻影響……當然,他們的探索並不是純粹的摹仿,也體現出了很強的個性和本土化的特徵,如馬原、格非等人不同於博爾赫斯對純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戀,帶上了一種傳統東方關注「現象」而不重視 「真」與「幻」的區別的亦真亦幻色彩;孫甘露的詩性探索也立足並著力於對現代漢語詩性功能的挖掘,等等。
在對「形式」的變革上,馬原無疑是敘事革命的代表人物,他創作的《拉薩河的女神》,第一次把敘述置於故事之上,把幾起沒有因果聯系的事件拼貼在一起。他在《岡底斯的誘惑》、《西海的無帆船》、《虛構》、《大師》、《塗滿古怪圖案的牆壁》等小說中,使用元敘事的手法打破了小說的「似真幻覺」之後,又進一步混淆了現實與虛構的界限,馬原的這引起敘述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馬原的敘事圈套」,並以獨特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們所熟悉的現實主義手法所造成的真實幻覺,成為以後的作家的模仿對象和小說實驗的起點。
殘雪的《山上的小屋》等小說中的世界,都是變形的,她的人物,都帶有某種「神經質」,互相間缺乏溝通、信任,並存在一種「自虐」和「他虐」的心理。她的小說以一種丑惡意象的堆積凸現外在世界對人的壓迫,把一種個人化的感覺上升到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寓言的層次。
格非的小說創作從一開始便致力於敘事迷宮的構建,他以人物內在意識的無序性構築出一團線圈式的迷宮——其中有纏繞、有沖撞、也有意識的彌散與短路。如他的短篇小說《褐色鳥群》,首次運用了「敘述空缺」的手法,敘述了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它打破了傳統文學對「真實性」的追求,透露出現代人對「存在」的實在本質的懷疑。
三、沉寂期(1989至今)
90年代初,由於先鋒作家們的作品過於強調形式而忽視內容,在讀者中逐漸失去市場,先鋒作家們因此紛紛降低了探索的力度,作品的敘述風格採取了一種更能為一般讀者接受的方式,有的甚至和商業文化結合,作品轉型到小說的其他領域。但中國先鋒小說的探索並未從此停止,在90年代,仍然有一批作家堅守「先鋒」孤寂的陣地,如韓東、朱文、海男、黑孩等等。他們依然用自己的創作繼續著中國文學的先鋒之舞。
中國先鋒小說的繁榮期雖然短暫,但是從文學史的角度看,它打破了傳統寫實模式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壟斷地位,終結了一個被政治權威控制著的小說時代,中國的小說創作,從此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另外,先鋒作家們所取得的探索成果,如時空錯位、零度情感敘述、敘事的圈套等等,也被90年代的作家們適當而嫻熟地運用著,中國的文學,因此也被注入了新的因素,呈現出更為豐富多彩的景象。
就我個人看來,給您三句話,希望對您有啟示
一,中國當代文學受外國文學影響深遠,尤其是1978年之後,但是這種影響卻是效仿,直接結果就是「來得快去得快」,譬如先鋒小說,馬爾克斯句式等等。
二,現代派在中國不可能有,這是西方古典哲學終結的表現,而我們是文革個人崇拜與非理性的結束,兩者雖然表象上看都是對於傳統的顛覆,但東方並不等於西方,尤其是在哲學上。
三,現代派小說是否真的構成現代派的特質,仍有待分析。
Ⅹ 現代派文學指的是什麼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又譯現代派文學),是對思想上具有強烈反傳統傾向、藝術形式上追求實驗、創新的本世紀西方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主要包括後期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派戲劇、新小說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等重要文學流派。它是西方現代社會生活的產物,也是歐美文學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20世紀上半葉大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使歐美國家社會、政治問題層出不窮。西方世界動盪的現實,為現代主義文字的產生提供了社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