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德國現代流行小說

德國現代流行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05 18:33:36

『壹』 外國現代小說流派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紹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先鋒派、試驗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並富有現代西方社會時代特徵的文藝思潮的總稱。屬於現代主義的范圍並在國際上發生了較大影響的主要是十個文學流派,它們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約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人們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歐美現代文學與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 象徵主義一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阿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爾·魏爾倫等人的詩作中出現的新手法和新傾向,於1886年9月在巴黎《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來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著重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要求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人們普遍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發軔之作。這部詩集在題材方面,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寫(《惡之花》是說詩人可從丑惡的事物中創造美好的東西),揭示了現代城市巴黎這座「地獄」中諸如乞丐、娼妓、戰爭等罪惡現象,突破了浪漫主義後期風花雪月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安曼努爾·史威登堡的「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互相對應的關系,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互相契合的情況」的「對應論」,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應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為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詩人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表現主義一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在1901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有的說是在1911年德國《暴風雨》雜志的繪畫評論上,後來在1914年引入德國文學界。表現主義最初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撥出現於繪畫界的。它不滿於印象主義者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與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表現主義者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下意識,用特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 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與異性、與教會、與自我的搏鬥。著名的《鬼魂奏鳴曲》讓死屍、亡魂和活人同時登場,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互相傾軋的關系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未來主義發端於義大利,緊接著波及俄國,隨後也影響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戲劇家馬利涅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馬利涅蒂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提出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客觀世界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需要創造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的藝術」。文藝應該由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象,轉而「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應該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樣的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暴力、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造新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頌所有的戰爭,甚至聲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唯一潔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視「速度」、「力量」為美的准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的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他們的組合,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斷斷續續的想像」,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創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勃起並形成影響較大的流派。
意識流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44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在該文中指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即「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提出過與此類似的觀點的,還有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經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由作者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忽略了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繪,他們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識的奧秘中去,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種種象徵手法來真實地顯示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1887年,法國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最早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開了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接著,英國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牆上的斑點》、《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獨白」自己的感受和暢寫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識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自由聯想,大大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出現的,它的影響波及歐美及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 超現實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查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小兒的語言,其本身並無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待生活的態度作為美學基礎,排斥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一詞最先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奈力的詩劇《蒂雷齊亞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來的。1919年法國作家布勒東和艾呂雅、阿拉貢等創立了《文學》雜志,進行超現實主義的試驗,並於1924年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起了「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東發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興盛期。隨後,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出現了分裂,阿拉貢、艾呂雅先後與布勒東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阿拉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關於夢的闡釋的影響很深,其創作主張直接建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要在人的復雜性後面發現它的統一,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超於現實之上存在著「某種組合形式」,這種形式至今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卻能體現事物的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正式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戈爾等人,對客觀存在持悲觀主義的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宰性。法國文學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存在主義觀點。薩特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們選擇自由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子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國。不久即風靡於歐美各國,由於它與二十年代的先鋒派比較相似,開始人們把它視為先鋒派;又由於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並且一反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又稱它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批評家馬丁·埃斯林根據這個流派的思想藝術特點,才在《荒誕派戲劇》一書里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荒誕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已經喪失了理性,沒有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是荒誕的;他們還認為,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不僅沒有什麼目的,而且為丑惡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已經不再是人,變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誕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大師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誕就是沒有目的,和宗教、哲學甚至直覺的源泉切斷聯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動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和沒有用處。」荒誕派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是「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裡試圖為其毫無意義的存在找出意義來」的表現。
同存在主義相比較,荒誕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誕性。他們的作品拋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理性和語言的准確性,也無所謂悲劇喜劇之分。

新小說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後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時影響波及歐美。 五十年代期間,法國一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要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只是在「反傳統小說」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創作試驗。1956年到1958年,法國作家阿蘭·羅伯一格里耶先後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兩篇論文,系統地論述了小說創作反傳統的主張,被人們看作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當今時代變了,工業技術獲得了相當的進步,而小說藝術卻陷入「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從傳統小說的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照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一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作為現實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繪,因而掩蓋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發,凡與現實主義傳統有聯系的以往時期的一切小說技法,他們也都持反對態度。他們以為,存在主義以及薩特的有傾向小說,與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關系,因而不足取。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以為有著現實主義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絕。因而,新小說派又被稱為「拒絕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興起並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果不多,但對於美國以至於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於施行「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以及失業、勞資對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劇,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們從大戰的殺戮中擺脫出來,又被冷戰等不測陰雲所籠罩。許多美國青年感到了「社會的崩潰」和「世界的毀滅」的威脅,紛紛以一種混合著消極反抗和自暴自棄情緒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來對付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於「理性」、「精神」,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麼「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得好起來。他們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兩種人,他們要從「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來,做所謂「嬉皮士」,即「明眼人」。他們身著異服,狂放不羈,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一切傳統觀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過男女群居的團伙生活,或者浪跡於都市的底層,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販子和爵士樂歌手的隊伍,形成了與文明社會、傳統文化鮮明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產生於美國,至今仍在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
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根據一些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思想、藝術特徵,選取了十二個作家的有關小說片斷,輯為《黑色幽默》集。八個月後,另一作家尼克貝克又發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從此以後,「黑色幽默」的名稱便廣泛傳開。據說,「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笑態度。
「黑色幽默」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戰爭創傷、社會動亂所引起的人們對末日臨頭的預感和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的個性喪失。一句話,是本身就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對著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看到了社會的畸形與弊病,看到了周圍世界與「自我」的敵對,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還遠。認為在荒謬的生存條件中,人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加強調絕對的荒謬,思想也顯得更加絕望。因此,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說「黑色幽默」「是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和情緒。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雖然有點長,你自己可以去裡面尋找你需要的東東。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哈哈~

『貳』 德國人熱愛讀哪一類小說

德國人最愛看哪類書?對於這個問題,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Krimi」——罪案推理類小說。
第一個把這樣的「內部情報」告訴我的人是布克哈特教授:和布教授一起逛書店的時候,我們請他給我們推薦些「普通德國人會讀的書」,布教授就徐徐地指了指旁邊書架上一排白封面的書——那是當娜•萊昂(Donna Leon)的系列小說,全都是第歐根尼斯出版社經典的白色封皮,中間圖一張,四邊黑框框。想了一想,他又指了指旁邊裘小龍的小說,說這位作家是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他的作品也很有意思。

2017年,德國漢堡一家市場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罪案類小說是德國人最喜愛的圖書門類,其次是驚悚小說和生活指導類書籍。
自1985年起,德國罪案小說大獎(Deutscher Krimi Preis)每年評選國內和國際兩個大項、各3本年度最佳罪案小說。評委中既有文學評論家,也有書店經營者。這一大獎不設獎金,卻在德國的類型小說獎項中享受很高的聲譽。各類民間組織和網站也層出不窮,比如支持女性推理小說作家的「謀殺姐妹協會」(Möderische Schwestern e. V),或是愛好者論壇「Krimi Couch」等等。

來源:澎湃新聞網

『叄』 德國有哪些著名的作家和文學作品

1、西格弗里德.倫茨的《德語課》

小說以傳統的敘述手法,剖析和批判了長期被作為「德意志品質」來宣揚的「忠於職守」的思想,激發人們對被納粹踐踏的公民義務進行反思,這不僅在當代德國文學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同時由於其所含的哲理具全球性,值得世人三思。

2、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奧爾良的姑娘》

德國詩人、劇作家席勒的作品。劇本描寫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女英雄貞德的事跡。

這時拿破崙的侵略軍已成為德國民族的威脅。作者使她通過神力來完成法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高度戲劇藝術和現實社會內容的結合。這部劇作被譽為德國解放戰爭的前奏曲,對1813至1815年的解放戰爭起了積極作用。

3、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

是德國作家歌德創作的中篇小說。該書於1774年秋天在萊比錫書籍展覽會上面世,並在那裡成了暢銷書。

小說描寫進步青年對當時鄙陋的德國社會的體驗和感受,表現了作者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反應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少年維特愛上了一個名叫綠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別人訂婚。

4、亞瑟·叔本華《叔本華人生哲學》

是叔本華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叔本華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為了便於讀者閱讀和理解,編輯中對部分內容做了刪節,並適當加了小標題。

5、托馬斯·曼《魔山》

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曼的代表作。小說以一個療養院為中心,描寫了歐洲許多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人物,其中有普魯士軍官、俄國貴婦人、荷蘭殖民者、天主教徒……他們都是社會的寄生蟲。

『肆』 有沒有 德國當代小說 有中文版本的 推薦

香水
朗讀者

『伍』 有哪些德國言情小說

《少年維特的煩惱》、《茵夢湖》,等等,等等。

『陸』 男主是德國人的現代文

穿越二戰,妖孽男配逆襲記

《上船》強推
《曾經猛男不是我的菜》作者:妙七(火辣美女女主VS外國柔情猛男男主 晉江非V)
《腹黑伯爵溺寵妻》作者:燚煖(腹黑伯爵男主VS苦逼女主 溫柔寵溺 瀟湘VIP)
《你等的就是我》 作者:舒雨薇 (准大齡剩女和混血萌主 溫馨 外國男主 異國戀 天蠍女 混血花心貴公子變忠犬 晉江VIP)
《諾丁漢伯爵夫人》作者:水紅袖(穿越中世紀 騎士領主 戰亂 黑暗年代 女主不斷成長升級成大陸第一女BOSS 強強 西方羅曼 宮廷政斗 晉江金牌高積分VIP)
《女王蜂》作者:香彌(外國男主 略蘇 言情小說吧VIP)
《強寵面具嬌妻》作者:我是綠水(古堡伯爵男主 強取豪奪 虐身虐心 17KVIP)
《親親伯爵請溫柔》作者:陽光人魚寶貝(西方伯爵 虐心 穿到英國 紅袖VIP)
《佔有》作者:星辰之光(混血流氓男主VS勤奮女大學生 輕松甜寵 )
《重生幸福時光》作者:大漠公子(重生 賭石 異能 西方血族 外國男主 起點VIP)
《重生在國外》作者:愛數天上的猩猩(外國大叔男主VS現代重生性格溫吞安於現狀不小白不聖母女主 晉江VIP)
《重生之歐美范兒》作者:淺湲(現代重生娛樂圈 外國男主 天後女主 晉江VIP)

德國小媳婦的成長史溫馨無虐

『柒』 推薦精彩的德國小說

《包法利夫人》

『捌』 男主角是德國人的現代言情小說

女主是台灣人 男主是德國人 女孩是畫家 名字叫作親親小可愛 作者:古靈

『玖』 推薦幾本好看的德國小說

《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德語:Das Parfum – Die Geschichte eines Mörders )是德國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於1985年發表的一部小說。出版後轟動了德語文壇。《香水》像一部充滿神秘色彩的傳奇,聚斯金德運用現實主義的敘事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十八世紀法國巴黎一個怪才格雷諾耶「尋香殺女人」的離奇一生。《香水》一經推出便迷倒了眾多讀者,先後被譯成近四十種語言,各種版本在全世界的總發行量高達1200萬冊。

『拾』 現代德國文學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出現了印象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文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產生了表現主義文學。這是德國頹廢文學的3個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屬於象徵主義文學。

20世紀德語文學,包括德意志(現代又分東、西德)、奧地利及瑞士文學幾部分。

進入20世紀,德語文學有突出成就的首先當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托馬斯·曼寫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賽(1877~1962)寫了《在輪下》(1906),當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創作。亨利希·曼在20世紀初寫了長篇小說《在懶人樂園里》(1900年,又名《一部寫上等人的小說》)、《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僕》(1911~1914)。他的小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德國反動的教育制度和虛偽墮落的知識分子,展示民主力量與反動力量的沖突,十分有力。《臣僕》和後來寫的《窮人》(1917)、《首腦》(1925)組成《帝國三部曲》。前者通過欺軟怕硬的造紙廠老闆的兒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志帝國忠順奴才的典型;後兩部描寫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沖突。20世紀30年代,他還寫了歷史小說《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寫了19部長篇,55部中短篇,11部劇本,還有大量的散文與政論。

從1919~1933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高漲,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聯盟與《左翼》雜志,而且涌現了大批作家。德國主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梅林(1846~1919)、蔡特金(1857~1933)和盧森堡(1871~1919)均寫了不少文藝論著。無產階級作家還有貝希爾、沃爾夫、托勒等由表現主義轉到無產階級立場上來。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00~),著名作品有廣泛反映20世紀20年代各國政治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同伴們》(1932)、反法西斯小說《月之路》(1935)等。從文學形式上來分,長篇小說有格倫貝格的《魯爾烈火》(1926)、圖雷克的《一個無產者自述》等等。詩歌有貝希爾的詩集《王位上的屍體》(1925)等等。戲劇方面,有沃爾夫和布萊希特等。沃爾夫(1888~1953),代表作是揭露法西斯的話劇《馬門教授》(1933~1934),《氰化鉀》也是他的作品。布萊希特(1898~1956)是著名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他建立了獨特的稱作「敘事性演劇」的戲劇理論體系。他的作品主要有劇本《三角錢的歌劇》(1928)、《母親》(1932年,據高爾基小說改編)、《卡拉爾大娘的槍》(1937)、《伽利略傳》(1939)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這時期的名著有捷克德語作家基希的報告文學《神秘的中國》(1933)、沃爾夫的劇本《馬門教授》(1935)和《博馬舍》(1941)、貝希爾的詩《1937的祖國》、布雷德爾的小說《父親們》(1941)、西格斯的小說《第七個十字架》(1942)等等。

這個時期的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有的在思想上受左翼文學影響,有的在藝術上受現代派影響,亨利希·曼的《帝國》的後兩部、托馬斯·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四部曲,都是力作。其他著名作家作品有福伊希特萬格(1884~1958)他的《候車室》三部曲:《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流亡》(1942)寫了納粹的形成與發展,批判了法西斯的罪惡。他另有3部曲《約瑟夫斯》(1932~1942)、《冒牌的尼羅》(1936)、《西蒙》(1945)以及戰後寫的關於西班牙畫家的《戈雅》(1951)。和平主義者雷馬克(1898~1970)的《西線無戰事》(1929)與雷恩的《戰爭》(1928)一樣都是優秀反戰小說。雷馬克通過8個普通士兵的痛苦的戰壕生活,揭露戰爭的恐怖。他還寫有反法西斯的小說《流亡曲》(1941)和《凱旋門》(1946)。奧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學貢獻的作家,他的《三大師》(1920)與《三詩人》(1928)等是優秀的傳記,也是深刻的文學評論。他的小說集《馬來狂人》(1922)、《感覺的混亂》(1927)、《象棋的故事》含蘊極豐。唯一的長篇《焦躁的心》(1938)寫癱瘓少女的愛情與自殺,十分深刻。茨威格善於寫孤獨者的奇特遭遇。《一個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時》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細膩地分析了資產階級婦女的心理,影響頗深。

20世紀20年代,表現主義發生了左翼與右翼的分化,中間派在藝術上成就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他影響著幾代現代派作家。其他還有:凱澤(1878~1945)的《珊瑚》(1917)、《煤氣》(二部,1918年,1920)三部曲寫瓦斯工人的受剝削。托勒(1893~1939)的《群眾和人》(1921)、《機器破壞者》(1922)表現了無產階級的斗爭。施特思海姆、考考施卡等也寫了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主德國的文學以社會主義文學為主,其中著名詩人,除了貝希爾以外,還有魏納特(1890~1953)。這位20世紀20年代就著名的無產階級詩人在他眾多的詩篇中,號召反對法西斯,熱情歌頌社會主義。小說家除了布雷德爾、西格斯,有成就的還有寫《創奇跡的人》(1957年,1973)的施特里特馬特(1912~)、寫《被分裂的天空》(1963)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芙(1929~)、寫《少年維特之新煩惱》(1972)的普倫茨多夫(1934~)等等。戲劇方面,突出的是布萊希特(1898~1956)的《高加索灰闌記》(1946)、《伽利略傳》(1947)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60、70年代,民主德國卓有成效的作家還有賴曼、康特、布勞思、諾伊奇、庫納爾特等等。

聯邦德國戰後最先出現的是以博歇爾特(1921~1947)為代表的「廢墟文學」。1947年成立「四七社」,一批作家迅速震動文壇,其中有伯爾、格拉斯、瓦爾澤、沙呂克和奧地利的巴赫曼、漢德克等等。亨利希·伯爾(1917~1985)的長篇小說《一個婦女周圍的群像》(1971年,中譯名《萊尼和他們》)、《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通過善良婦女的受迫害,控訴了西方社會。京特·格拉斯(1927~)的「但澤三部曲」:《鐵皮鼓》(1959)、《貓與鼠》(1961)、《非人的歲月》(1963)既回顧了法西斯統治的殘暴,又揭露了現實資本主義的丑惡。西格弗里德·倫茨(1926~)的《德語課》(1968)以警察兒子在德語課作文中回憶往事形式,寫出了納粹時期人們悲觀絕望的心理。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1942~)的劇本《卡斯帕爾》(1968~)以痴人學話形式表現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1961年工人文學家成立了「六社」,1970年又成立「勞工界文學社」提倡工人文學與紀實文學。20世紀70年代,紀實文學發展引起日記體、自傳體小說盛行。戲劇方面受歡迎的是霍赫胡特(1931~)的《助產士》(1971)、《獵人之死》(1976~)和彼得·魏斯(1916~)的《馬拉薩德》(1964)。

現代瑞士德語文學以弗里施與迪倫馬特的小說與戲劇最引人注目。弗里施(1911~)的鬧劇《中國長城》(1947)讓秦始皇、拿破崙、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同時代的人物同台,喜劇《唐璜》《老婦還鄉》(1956)揭露了西方金錢萬能的現象,《物理學家》(1962)說明強權爭霸對科學的侵佔。他們的戲用誇張手法,寫異化現象,也有人歸之為荒誕戲。

熱點內容
大明朝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15:48:26 瀏覽:329
小說官路迷局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1-20 15:42:54 瀏覽:570
征服三個警花小說全文閱讀 發布:2025-01-20 15:36:20 瀏覽:134
魔影狂人全本小說txt免費下載 發布:2025-01-20 15:26:44 瀏覽:849
小說夜夜笙歌好看么 發布:2025-01-20 15:22:35 瀏覽:364
修真霸主在校園小說 發布:2025-01-20 15:22:25 瀏覽:360
免費小說閱讀廣告農民西瓜 發布:2025-01-20 15:16:48 瀏覽:278
聽書污的 發布:2025-01-20 15:03:11 瀏覽:657
日在校園同人文小說 發布:2025-01-20 14:58:44 瀏覽:181
穿越歷史軍事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20 14:47:56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