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抨擊時弊名著
Ⅰ 求一篇讀後感..要那種外國名著 不是很多人知道的 但是是名人寫的 字數最好1000 謝了 。。。1000多也行
作者簡介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61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他生於16世紀的西班牙,那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被逐回北非,西班牙從地域到宗教都得到統一。在西班牙王廷的資助下,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海洋冒險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興盛,對美洲的掠奪刺激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一些城市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西班牙擁有一千多艘船航行在世界各地,成為稱霸歐洲的強大封建帝國。但是西班牙的強盛極為短暫,專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對外發動多次失敗的戰爭,既耗盡了國庫的資產,也使西班牙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國內,封建貴族與僧侶還保持著特權,各種苛損雜稅繁多,使得貧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更為突出,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盡管專制王權與天主教會勾結在一起,利用宗教裁判所鎮壓一切進步思想與人民的反抗,但人文主義思想仍然得到傳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作家。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馬德里。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
23歲時他到了義大利,當了紅衣主教胡利奧的家臣。一年後不肯安於現狀的性格又驅使他參加了西班牙駐義大利的軍隊,准備對抗來犯的土耳其人。他參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戰,這次戰斗中,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的二十四艘戰艦重創了土耳其人的艦隊。帶病堅守崗位的塞萬提斯在激烈的戰斗中負了三處傷,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後即有「勒班多的獨臂人」之稱。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後,他帶著基督教聯軍統帥胡安與西西里總督給西班牙國王的推薦信踏上返國的歸途。
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他被擄到阿爾及利亞。由於這兩封推薦信的關系,土耳其人把他當成重要人物,准備勒索巨額贖金。做了奴隸的塞萬提斯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與膽識卻得到俘虜們的信任與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1581年親友們終於籌資把他贖回,這時他已經34歲了。
以一個英雄的身份回國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為生活奔忙。他一面著書一面在政府里當小職員,曾干過軍需官、稅吏,接觸過農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幹。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獄,原因是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也有的卻是遭受無妄之災。就連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監獄里構思和寫作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塞萬提斯十分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時候,賣文是他養活妻兒老小的唯一途徑。他用文學語言給一個又一個商人、一種又一種商品做廣告。他寫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數目的抒情詩、諷刺詩,但大多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亦曾應劇院邀請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後並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一部),雖然作者自己很滿意,但也未引起文壇的注意。塞萬提斯50餘歲開始了《堂吉訶德》的寫作。《堂吉訶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游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訶德和他的仆從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1605年《堂吉訶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風行全國,一年之內竟再版了六次。這部小說雖然未能使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書中對時弊的諷刺與無情嘲笑遭到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站在教會與貴族的立場上,肆意歪曲、醜化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並對塞萬提斯本人進行了惡毒的誹謗與攻擊。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書的惡劣影響,趕寫了《堂吉訶德》第二部,於1615年推出。除此之外,他還於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優秀短篇小說的《懲惡揚善故事集》,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社會風俗的描寫,也有一些哲學議論。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以及西班牙下層民眾生活的貧困,肯定人性與個性自由,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這些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短篇在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訶德》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和歐洲最傑出的作品。
內容提要
《堂吉訶德》(讀音tánɡ jí hē dé)原名《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台·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這部書只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3]的一種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但實際上,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意圖。在這將近一百萬言的作品中,出現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不同階級的男男女女約七百個人物,尖銳地、全面地批判了這一時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私有財產制度,使它成為一部「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書中寫道,這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游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堂吉訶德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恩主,給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達辛尼婭。於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當做寨主,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店老闆樂得捉弄他一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受了封的騎士堂·吉訶德走出客店把旋轉的風車當做巨人,沖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做軍隊,沖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桑丘·潘沙一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一個理發匠當做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做有名的曼布里諾頭盔。他把一群罪犯當做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恩主去道謝,結果反被他們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游俠一年。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
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越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越大,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一場災難,但他的優秀品德也越鮮明。桑丘·潘沙本來為當「總督」而追隨堂吉訶德,後看無望,仍不舍離去也正為此。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從許多章節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以熱情的語言歌頌自由,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過這一典型,塞萬提斯懷著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義的終結。這一點恰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舊的信仰解體、新的信仰(資產階級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斷裂時期的社會心態。
堂吉訶德的侍從桑丘·潘沙也是一個典型形象。他是作為反襯堂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託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一主題。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個農民,有小私有者的缺點,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島(實際上是一個村)的位置上時,他又能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貪污受賄。後來由於受不了貴族們的捉弄離了職。他說:「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既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這是我同其他總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潛先生在評價堂吉訶德與桑丘·潘沙這兩個人物時說:「一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來和風車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堂吉訶德本人,另一個是要從美酒佳餚和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是堂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著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訶德,而是桑丘·潘沙[4]了。」
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善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行動刻畫主角的性格,反復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一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滑稽誇張的喜劇成分。盡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創作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歐洲許多著名作家都對塞萬提斯有很高的評價,如:
歌德:「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拜倫:「《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海涅:「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里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雨果:「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別林斯基:「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藝術成就
《堂吉訶德》乍看似乎荒誕不經,實則隱含作者對西班牙現實深刻的理解。作者採用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表達他對時代的見解。現實主義的描寫在《堂吉訶德》中佔主導地位,在環境描寫方面,與舊騎士小說的裝飾性風景描寫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詩般的宏偉規模,以農村為主要舞台,出場以平民為主,人數近700多人,在這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繪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聯系的社會畫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虛實結合的,否定中有歌頌,荒誕中有寓意,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奈及利亞著名作家奧克斯頗動感情地說:「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麼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訶德》。」
剛開始接觸這部小說的時候,年紀還小,只是感覺它很滑稽,習慣看中國傳統的以情節見長的小說的我,除了留下一個全身盔甲的騎著高高的瘦馬和一個胖嘟嘟的連同他的驢也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別無可談之處;再次看這部小說的時候,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了解了外國文學的發展脈頭,知道了什麼是騎士文學,發覺《堂吉訶德》這部小說是傳統騎士文學的異類,因為我覺得傳統的騎士文學比較悲壯和典雅;而另類的騎士文學荒誕,彷彿是周星弛的無厘頭電影這般那般。單就文學樣式來說,我一直認為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差之別的(因為我覺得任何的文學形式縱使有某些瑕疵,這只是從大的文學發展歷史的比較後所總結出的,但是它能夠在文化歷史中佔了一個時期,影響那一代人,自有它的優點)如果把唐這部小說硬說為是為了抨擊騎士小說之類的話來,那是把它放在當時的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來說的,也許是剛好應了時事的發展。在塞萬提斯他自己描述寫《堂吉訶德》的時候,他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網路全書。
由此看來書中所展現的廣闊的社會畫面和流溢出的豐富的思想就遠遠不是出自要掃除騎士小說這么一個簡單的動機。
一部經典著作,永遠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給人以新的啟迪。不同時代的人,不同生活經歷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標的人,都會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樣的作品,才會不僅當時會被譯成多種文字,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會有新的譯文出現,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當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幡然醒悟:《堂吉訶德》不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嗎?自古以來,理想和現實是左右著人類的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體。而《堂吉訶德》正是利用文學形式將這對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動,淋漓盡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認同。堂吉訶德是一位窮鄉紳,讀騎士文學入了迷,他不僅心中嚮往騎士生活,而且把這一願望付諸行動,幾度離家,要鋤強扶弱,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以名垂史冊。可是時代變了,騎士制度早已成為歷史,他自然當不成騎士了,於是他只得以幻覺來實現當騎士的嚮往,干出許多愚蠢、荒唐甚至瘋狂的事:他把風車當作惡魔的腦袋,毫不顧及自己的安危沖上去與之大戰一場。結果,給別人造成損失,自己也吃了苦頭。在現在的社會中大到國家(有報道說911後的美國就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小到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有堂吉訶德的影子。
其次,從藝術角度講,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創作奠定了世界現代小說的基礎,就是說,現代小說的一些寫作手法,如真實與想像、嚴肅與幽默、准確與誇張、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進小說對小說指指點點,在《堂吉訶德》中都出現了。比如在堂吉訶德身上,愚蠢和聰明博學,荒唐和正真善良,無能和勇敢頑強就這樣矛盾地融合在一起.這是一個可笑但並不可不惡,甚至是相當可愛的幻想家.桑丘,這位待從的性格特點與他主人之間,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襯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襯托對比,而且又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堂吉訶德是幻想型,那麼這位侍從則屬於現實型.他無論干什麼,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現實利益,即使冒傻氣時也不例外。他更不是一味的傻乎乎,在「總督」任上的那一番審案,也頗有那麼一點智慧的閃光,如果說:堂吉訶德是一位聰明的傻瓜,那麼桑丘則應該是傻瓜中的聰明人。除了這個兩個個性突出,對比鮮明的主人公外,書中還塑造了700個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它所帶來的意義,也許對於整天充斥著音樂影象電子多媒體合成的各種多維刺激的現代人感受不深,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唯一娛樂方式就是挑燈讀書,因而能早在17世紀——文學剛剛啟蒙復興的時代,塞萬提斯就寫出了《堂吉訶德》,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響。所以說他是現代小說第一人,正因為他是第一人,他的《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唐·吉柯德
十六世紀中,從塞萬提斯的筆下,誕生了唐吉柯德,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和榮譽感的騎士,但超過了現實的限度,達到發瘋的程度。他攻打磨坊風車,認為它是巨人,又挑戰羊群,認為是敵人的軍隊,見到酒囊,他說是鬼。他的名聲來自他所有的歷險,他在任何地方都像在拉曼差一樣知名。這個作過不可思議的歷險的人一生瘋狂,但清醒地死在他相愛的杜爾奇尼婭德托波索的手臂里。塞萬提斯筆下得「唐吉柯德」是一個可笑的人物:他騎著一匹瘦馬,手握長矛,心中愛戀著他的情人開始了他的騎士生涯。唐吉柯德具備了一切騎士的裝備,可是他卻找不到對手.
著名長篇小說《唐·吉訶德》(1602~1615)是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小說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柯德·德·拉·曼卻》共2卷,主要描寫一個瘦弱的沒落貴族吉柯德因迷戀古代騎士小說,竟像古代騎士那樣用破甲駑馬裝扮起來,以醜陋的牧豬女作美賽天仙的崇拜貴婦,再以矮胖的農民桑丘·潘札作侍從,3次出發周遊全國,去創建扶弱鋤強的騎士業績。以致鬧出不少笑話,到處碰壁受辱,被打成重傷或被當作瘋子遣送回家。小說中出現的人物近700個,描繪的場景從宮廷到荒野遍布全國。揭露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了人民的痛苦和斗爭,觸及了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諸方面的問題。小說塑造了可笑、可敬、可悲的吉柯德和既求實膽小又聰明公正的農民桑丘這兩個世界文學中的著名典型人物,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朴實無華的生活真實,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廣度上,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這本書堪稱經典,但是最好不要帶著那麼嚴肅的眼光去看,因為這本書在出版後一大段時間內屬於地攤讀物,他的價值也曾被認為僅僅是「逗笑」(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當時人語),不管曾經遭過什麼評價,這本書確實很逗笑,我寫這篇讀後感的時候都忍不住想笑。這本書言語輕松活潑,似乎每一句話都是信手拈來而又很貼切,但不是那麼精確,甚至情節的前後銜接都很隨便,以至於出現不少漏洞,但是這並不影響整個書的吸引力,這本書有一種來自民間的活力,如果你和一堆淳樸的鄉下人扎堆開玩笑,就能感受到這種暖和的,自然的活力來。
Ⅱ {{急}} 舉例分析的諷刺手法和意義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盡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況且書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談什麼舉業、選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廣」.對鞭笞社會不公,提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儒林外史》另一特色是結構鬆散,沒有貫穿首尾的主幹,「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儒林外史》對於士林階級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含淚的批判.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於人情、逆於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里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家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產,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有鮮明的目的,那便是「作者之意為醒世計,非為罵世也」.作者雖然極盡諷刺之能事,卻是要挽救被諷刺的這一群,正所謂「善者,感發人之善心;惡者,懲創人之逸志」.作者以悲天憫人的手筆描寫了八股制度下眾多儒林人士的悲劇性命運,進而展開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情畫,抨擊了制度的腐朽和社會的黑暗,使《儒林外史》成為中國古典諷刺小說中的聖品.《儒林外史》歷來被評價為古典現實主義巨著,即為現實主義作品,其中很多故事與人物直接來源於生活.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曾說過:「《儒林外史》所傳人物,大多實有其人,而以象形諧聲和庾詞隱語寓其姓名.」《儒林外史》擅長運用「皮里陽秋」的筆法,也就是「口無所臧否,而心有所褒貶」.作者的看法並不是直接拿出來硬塞給讀者,而是在具體形象的塑造中微言大義.周進和范進的中舉,匡超人的轉變,杜少卿的豪舉,馬二先生的迂腐,這一切都是通過具體的情節來表現深刻豐富的思想.作者並沒有直接向我們褒貶什麼,但每個形象都飽含著巨大力量的褒貶,傳達著作者明確的正義觀,我們必須從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各種形象的關聯、發展上體會和了解.這是一種富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敘事方式.該書另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歷,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徵上,從而深入細致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凈,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
Ⅲ 麻煩幫我寫一篇名著梗概 或一篇讀書筆記 800字左右 只要不是四大名著 隨便什麼都可以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61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他生於16世紀的西班牙,那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被逐回北非,西班牙從地域到宗教都得到統一。在西班牙王廷的資助下,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海洋冒險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興盛,對美洲的掠奪刺激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一些城市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西班牙擁有一千多艘船航行在世界各地,成為稱霸歐洲的強大封建帝國。但是西班牙的強盛極為短暫,專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對外發動多次失敗的戰爭,既耗盡了國庫的資產,也使西班牙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國內,封建貴族與僧侶還保持著特權,各種苛損雜稅繁多,使得貧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更為突出,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盡管專制王權與天主教會勾結在一起,利用宗教裁判所鎮壓一切進步思想與人民的反抗,但人文主義思想仍然得到傳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作家。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馬德里。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
23歲時他到了義大利,當了紅衣主教胡利奧的家臣。一年後不肯安於現狀的性格又驅使他參加了西班牙駐義大利的軍隊,准備對抗來犯的土耳其人。他參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戰,這次戰斗中,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的二十四艘戰艦重創了土耳其人的艦隊。帶病堅守崗位的塞萬提斯在激烈的戰斗中負了三處傷,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後即有「勒班多的獨臂人」之稱。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後,他帶著基督教聯軍統帥胡安與西西里總督給西班牙國王的推薦信踏上返國的歸途。
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他被擄到阿爾及利亞。由於這兩封推薦信的關系,土耳其人把他當成重要人物,准備勒索巨額贖金。做了奴隸的塞萬提斯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與膽識卻得到俘虜們的信任與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1581年親友們終於籌資把他贖回,這時他已經34歲了。
以一個英雄的身份回國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為生活奔忙。他一面著書一面在政府里當小職員,曾干過軍需官、稅吏,接觸過農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幹。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獄,原因是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也有的卻是遭受無妄之災。就連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監獄里構思和寫作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塞萬提斯十分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時候,賣文是他養活妻兒老小的唯一途徑。他用文學語言給一個又一個商人、一種又一種商品做廣告。他寫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數目的抒情詩、諷刺詩,但大多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亦曾應劇院邀請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後並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一部),雖然作者自己很滿意,但也未引起文壇的注意。塞萬提斯50餘歲開始了《堂吉訶德》的寫作。《堂吉訶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游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訶德和他的仆從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1605年《堂吉訶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風行全國,一年之內竟再版了六次。這部小說雖然未能使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書中對時弊的諷刺與無情嘲笑遭到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站在教會與貴族的立場上,肆意歪曲、醜化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並對塞萬提斯本人進行了惡毒的誹謗與攻擊。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書的惡劣影響,趕寫了《堂吉訶德》第二部,於1615年推出。除此之外,他還於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優秀短篇小說的《懲惡揚善故事集》,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社會風俗的描寫,也有一些哲學議論。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以及西班牙下層民眾生活的貧困,肯定人性與個性自由,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這些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短篇在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訶德》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和歐洲最傑出的作品。
[編輯本段]內容提要
《堂吉訶德》(讀音tánɡ jí hē dé)原名《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台·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這部書只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3]的一種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但實際上,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意圖。在這將近一百萬言的作品中,出現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不同階級的男男女女約七百個人物,尖銳地、全面地批判了這一時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私有財產制度,使它成為一部「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書中寫道,這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游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堂吉訶德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恩主,給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達辛尼婭。於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當做寨主,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店老闆樂得捉弄他一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受了封的騎士堂·吉訶德走出客店把旋轉的風車當做巨人,沖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做軍隊,沖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桑丘·潘沙一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一個理發匠當做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做有名的曼布里諾頭盔。他把一群罪犯當做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恩主去道謝,結果反被他們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游俠一年。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
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越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越大,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一場災難,但他的優秀品德也越鮮明。桑丘·潘沙本來為當「總督」而追隨堂吉訶德,後看無望,仍不舍離去也正為此。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從許多章節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以熱情的語言歌頌自由,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過這一典型,塞萬提斯懷著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義的終結。這一點恰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舊的信仰解體、新的信仰(資產階級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斷裂時期的社會心態。
堂吉訶德的侍從桑丘·潘沙也是一個典型形象。他是作為反襯堂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託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一主題。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個農民,有小私有者的缺點,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島(實際上是一個村)的位置上時,他又能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貪污受賄。後來由於受不了貴族們的捉弄離了職。他說:「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既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這是我同其他總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潛先生在評價堂吉訶德與桑丘·潘沙這兩個人物時說:「一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來和風車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堂吉訶德本人,另一個是要從美酒佳餚和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是堂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著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訶德,而是桑丘·潘沙[4]了。」
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善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行動刻畫主角的性格,反復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一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滑稽誇張的喜劇成分。盡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創作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歐洲許多著名作家都對塞萬提斯有很高的評價,如:
歌德:「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拜倫:「《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海涅:「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里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雨果:「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別林斯基:「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內容提要」部分選自徐葆耕《西方文學之旅(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堂吉訶德》乍看似乎荒誕不經,實則隱含作者對西班牙現實深刻的理解。作者採用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表達他對時代的見解。現實主義的描寫在《堂吉訶德》中佔主導地位,在環境描寫方面,與舊騎士小說的裝飾性風景描寫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詩般的宏偉規模,以農村為主要舞台,出場以平民為主,人數近700多人,在這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繪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聯系的社會畫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虛實結合的,否定中有歌頌,荒誕中有寓意,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奈及利亞著名作家奧克斯頗動感情地說:「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麼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訶德》。」
剛開始接觸這部小說的時候,年紀還小,只是感覺它很滑稽,習慣看中國傳統的以情節見長的小說的我,除了留下一個全身盔甲的騎著高高的瘦馬和一個胖嘟嘟的連同他的驢也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別無可談之處;再次看這部小說的時候,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了解了外國文學的發展脈頭,知道了什麼是騎士文學,發覺《堂吉訶德》這部小說是傳統騎士文學的異類,因為我覺得傳統的騎士文學比較悲壯和典雅;而另類的騎士文學荒誕,彷彿是周星弛的無厘頭電影這般那般。單就文學樣式來說,我一直認為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差之別的(因為我覺得任何的文學形式縱使有某些瑕疵,這只是從大的文學發展歷史的比較後所總結出的,但是它能夠在文化歷史中佔了一個時期,影響那一代人,自有它的優點)如果把唐這部小說硬說為是為了抨擊騎士小說之類的話來,那是把它放在當時的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來說的,也許是剛好應了時事的發展。在塞萬提斯他自己描述寫《堂吉訶德》的時候,他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網路全書。
由此看來書中所展現的廣闊的社會畫面和流溢出的豐富的思想就遠遠不是出自要掃除騎士小說這么一個簡單的動機。
一部經典著作,永遠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給人以新的啟迪。不同時代的人,不同生活經歷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標的人,都會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樣的作品,才會不僅當時會被譯成多種文字,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會有新的譯文出現,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當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幡然醒悟:《堂吉訶德》不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嗎?自古以來,理想和現實是左右著人類的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體。而《堂吉訶德》正是利用文學形式將這對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動,淋漓盡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認同。堂吉訶德是一位窮鄉紳,讀騎士文學入了迷,他不僅心中嚮往騎士生活,而且把這一願望付諸行動,幾度離家,要鋤強扶弱,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以名垂史冊。可是時代變了,騎士制度早已成為歷史,他自然當不成騎士了,於是他只得以幻覺來實現當騎士的嚮往,干出許多愚蠢、荒唐甚至瘋狂的事:他把風車當作惡魔的腦袋,毫不顧及自己的安危沖上去與之大戰一場。結果,給別人造成損失,自己也吃了苦頭。在現在的社會中大到國家(有報道說911後的美國就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小到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有堂吉訶德的影子。
其次,從藝術角度講,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創作奠定了世界現代小說的基礎,就是說,現代小說的一些寫作手法,如真實與想像、嚴肅與幽默、准確與誇張、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進小說對小說指指點點,在《堂吉訶德》中都出現了。比如在堂吉訶德身上,愚蠢和聰明博學,荒唐和正真善良,無能和勇敢頑強就這樣矛盾地融合在一起.這是一個可笑但並不可不惡,甚至是相當可愛的幻想家.桑丘,這位待從的性格特點與他主人之間,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襯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襯托對比,而且又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堂吉訶德是幻想型,那麼這位侍從則屬於現實型.他無論干什麼,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現實利益,即使冒傻氣時也不例外。他更不是一味的傻乎乎,在「總督」任上的那一番審案,也頗有那麼一點智慧的閃光,如果說:堂吉訶德是一位聰明的傻瓜,那麼桑丘則應該是傻瓜中的聰明人。除了這個兩個個性突出,對比鮮明的主人公外,書中還塑造了700個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它所帶來的意義,也許對於整天充斥著音樂影象電子多媒體合成的各種多維刺激的現代人感受不深,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唯一娛樂方式就是挑燈讀書,因而能早在17世紀——文學剛剛啟蒙復興的時代,塞萬提斯就寫出了《堂吉訶德》,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響。所以說他是現代小說第一人,正因為他是第一人,他的《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Ⅳ 中國十二大名著有哪些
普遍的說法是「中國十大文學名著」,他們分別是:
1.《水滸傳》。《水滸傳》是我國人民最喜愛的古典長篇白話小說之一。它產生於明代,是在宋、元以來有關水滸的故事、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由作者加工整理、創作而成的。全書以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主要題材,藝術地再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反抗壓迫、英勇斗爭的悲壯畫卷。
2.《西遊記》。《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章回體長篇神魔小說。《西遊記》作者是明代吳承恩。這部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3.《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
4.《紅樓夢》。《紅樓夢》是中國古代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紅樓夢》描繪了一批舉止見識出於須眉之上的閨閣佳人的人生百態,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劇美,可以說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展現女性美的史詩。
5.《西廂記》。《西廂記》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6.《聊齋志異》。《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7.《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8.《牡丹亭》。《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9.《離騷》。《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屈原在《離騷》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體現了屈原偉大的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10.《金瓶梅》。《金瓶梅》,中國古代長篇白話世情章回小說,一般認為是中國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篇小說,作者署名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書名是由小說三個女主人公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各取一字合成的。揭露了明代中葉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具有較深刻的認識價值。被列為明代「四大奇書」之首。
Ⅳ 被稱為「新儒林外史」的現代長篇小說是什麼
《圍城》。
《圍城》包含著深厚的思想意蘊。一是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
二是文化批判的層面。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圍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裡還是傳統文化起主導作用。方鴻漸是「新儒林」中尚有正義感的人物,他的出國留洋,目的是「光耀門楣」,好比前清時代花錢捐個官。
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劇的結局,正是傳統文化所致。李梅亭、韓學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瑣、無聊、虛榮、爭斗等劣根性,也是傳統文化影響的產物。封建遺老方遯翁不用說了,就是於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舊式女性的面孔。
作品通過這些人物病態性格的剖析,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第三個層面則是對人生、對現代人命運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層次,諸如對人的基本生存處境和人生的根本意義的探討,對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際間的基本關系的探討。
錢鍾書夫人楊絳在電視連續劇《圍城》片頭上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小說中也多次點明了」圍城「的含義。
它告訴人們,人生處處是「圍城」,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存在著永恆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圍城中所提出的問題,涉及到整個現代文明的危機和現代人生的困境這個帶有普遍意義的問題。
(5)現代小說抨擊時弊名著擴展閱讀
錢先生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鑒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錢鍾書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觀照中國與世界。在精熟中國文化和通覽世界文化的基礎上,錢先生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總是表現出一種清醒的頭腦和一種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絕任何一種理論學說,也不盲從任何一個權威。他畢生致力於確定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宮殿中的適當位置,從而促使中國文學藝術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學藝術的總的格局中去。為此,他既深刻地闡發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蘊和獨特價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歷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評中國人由於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橫掃了西方人由於無知而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偏見。錢先生對於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人了解西方的學術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Ⅵ 急!!!!!幫忙寫一篇名著評論 ,高分!!必須自創
紅樓夢讀後感
近日讀完《紅樓夢》,才明白其妙處所在。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斗爭為情節主線,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地,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鑒賞.
作者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如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飄然的身影,詩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趣,瀟灑的文采……這一切,都是作者憑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藝術素養培育出來的,從而使她在十二釵的群芳中始終盪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
作者善於通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甚至連一些不成文的,史無記載的社會習慣和細節,在紅樓夢里都有具體生動的描繪.
《紅樓夢》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僅在國內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許多國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有法國評論家稱贊說:"曹雪芹具有普魯斯特敏銳的目光,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察和再現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能力.」
以下是《堂吉訶德》的讀書筆記以及讀後感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616年)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裡最偉大的作家。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同時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他生於16世紀的西班牙,那是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信奉伊斯蘭教的摩爾人被逐回北非,西班牙從地域到宗教都得到統一。在西班牙王廷的資助下,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海洋冒險促進了殖民主義的興盛,對美洲的掠奪刺激了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一些城市裡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西班牙擁有一千多艘船航行在世界各地,成為稱霸歐洲的強大封建帝國。但是西班牙的強盛極為短暫,專制君主腓力普二世對外發動多次失敗的戰爭,既耗盡了國庫的資產,也使西班牙喪失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在國內,封建貴族與僧侶還保持著特權,各種苛損雜稅繁多,使得貧富分配不均的現象更為突出,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盡管專制王權與天主教會勾結在一起,利用宗教裁判所鎮壓一切進步思想與人民的反抗,但人文主義思想仍然得到傳播,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作家。 塞萬提斯出生於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直到1566年才定居馬德里。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 23歲時他到了義大利,當了紅衣主教胡利奧的家臣。一年後不肯安於現狀的性格又驅使他參加了西班牙駐義大利的軍隊,准備對抗來犯的土耳其人。他參加了著名的勒班多大海戰,這次戰斗中,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的二十四艘戰艦重創了土耳其人的艦隊。帶病堅守崗位的塞萬提斯在激烈的戰斗中負了三處傷,以至被截去了左手,此後即有「勒班多的獨臂人」之稱。經過了四年出生入死的軍旅生涯後,他帶著基督教聯軍統帥胡安與西西里總督給西班牙國王的推薦信踏上返國的歸途。 不幸的是途中遭遇了土耳其海盜船,他被擄到阿爾及利亞。由於這兩封推薦信的關系,土耳其人把他當成重要人物,准備勒索巨額贖金。做了奴隸的塞萬提斯組織了一次又一次的逃跑,卻均以失敗告終,但他的勇氣與膽識卻得到俘虜們的信任與愛戴,就連奴役他們的土耳其人也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折服。1581年親友們終於籌資把他贖回,這時他已經34歲了。 以一個英雄的身份回國的塞萬提斯,並沒有得到腓力普國王的重視,終日為生活奔忙。他一面著書一面在政府里當小職員,曾干過軍需官、稅吏,接觸過農村生活,也曾被派到美洲公幹。他不止一次被捕下獄,原因是不能繳上該收的稅款,也有的卻是遭受無妄之災。就連他那不朽的《堂吉訶德》也有一部分是在監獄里構思和寫作的。1616年他在貧病交加中去世。 塞萬提斯十分愛好文學,在生活窘迫的時候,賣文是他養活妻兒老小的唯一途徑。他用文學語言給一個又一個商人、一種又一種商品做廣告。他寫過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數目的抒情詩、諷刺詩,但大多沒有引起多大反響。他亦曾應劇院邀請寫過三四十個劇本,但上映後並未取得預想的成功。1585年他出版了田園牧歌體小說《伽拉泰亞》(第一部),雖然作者自己很滿意,但也未引起文壇的注意。塞萬提斯50餘歲開始了《堂吉訶德》的寫作。《堂吉訶德》是寶貴的文化遺產。書中堂吉訶德在游俠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抨擊教會的專橫,揭示人民的困苦。他塑造的堂吉訶德和他的仆從桑丘,是西方古典文學中的兩個典型形象。 1605年《堂吉訶德》第一部出版,立即風行全國,一年之內竟再版了六次。這部小說雖然未能使塞萬提斯擺脫貧困,卻為他贏得了不朽的榮譽。書中對時弊的諷刺與無情嘲笑遭到封建貴族與天主教會的不滿與憎恨。1614年有人出版了一部偽造的續篇,站在教會與貴族的立場上,肆意歪曲、醜化小說主人公的形象,並對塞萬提斯本人進行了惡毒的誹謗與攻擊。塞萬提斯為了抵制偽書的惡劣影響,趕寫了《堂吉訶德》第二部,於1615年推出。除此之外,他還於1613年出版了包括十三篇優秀短篇小說的《懲惡揚善故事集》,其中有曲折的愛情故事,有社會風俗的描寫,也有一些哲學議論。書中描寫了封建社會的罪惡以及西班牙下層民眾生活的貧困,肯定人性與個性自由,對社會的不公正發出了憤怒的抗議。這些充滿了人文主義思想的現實主義短篇在西班牙文藝復興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他創作的作品中,以《堂吉訶德》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和歐洲最傑出的作品。[編輯本段]內容提要 《堂吉訶德》(讀音tánɡ jí hē dé)原名《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台·拉·曼》,作者在序言中申明:「這部書只不過是對於騎士文學[3]的一種諷刺」,目的在於「把騎士文學地盤完全摧毀」。但實際上,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超過了作者的主觀意圖。在這將近一百萬言的作品中,出現了西班牙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的整個社會,公爵、公爵夫人、封建地主、僧侶、牧師、兵士、手藝工人、牧羊人、農民,不同階級的男男女女約七百個人物,尖銳地、全面地批判了這一時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學、藝術以及私有財產制度,使它成為一部「行將滅亡的騎士階級的史詩」,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名著。 作品主人公堂吉訶德是一個不朽的典型人物。書中寫道,這個瘦削的、面帶愁容的小貴族,由於愛讀騎士文學,入了迷,竟然騎上一匹瘦弱的老馬洛稷南提,找到了一柄生了銹的長矛,戴著破了洞的頭盔,要去游俠,除強扶弱,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農民桑丘·潘沙做侍從,騎了驢兒跟在後面。堂吉訶德又把鄰村的一個擠奶姑娘想像為他的女恩主,給她取了名字叫托波索之達辛尼婭。於是他以一個未受正式封號的騎士身份出去找尋冒險事業,他完全失掉對現實的感覺而沉入了漫無邊際的幻想中,唯心地對待一切,處理一切,因此一路闖了許多禍,吃了許多虧,鬧了許多笑話,然而一直執迷不悟。他把鄉村客店當做城堡,把老闆當做寨主,硬要老闆封他為騎士。店老闆樂得捉弄他一番,拿記馬料賬的本子當《聖經》,用堂吉訶德的刀背在他肩膀上著實打了兩下,然後叫一個補鞋匠的女兒替他掛刀。受了封的騎士堂·吉訶德走出客店把旋轉的風車當做巨人,沖上去和它大戰一場,弄得遍體鱗傷。他把羊群當做軍隊,沖上去廝殺,被牧童用石子打腫了臉面,打落了牙齒。桑丘·潘沙一再糾正他,他總不信。他又把一個理發匠當做武士,給予迎頭痛擊,把勝利取得的銅盆當做有名的曼布里諾頭盔。他把一群罪犯當做受迫害的紳士,殺散了押役救了他們,要他們到村子裡找女恩主去道謝,結果反被他們打成重傷。他的朋友想了許多辦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繼續去冒險,又吃了許多苦頭,弄得一身病。他的一位朋友參孫·卡拉斯科假裝成武士把他打翻了,罰他停止游俠一年。堂吉訶德到死前才悔悟。 這個人物的性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神智不清的,瘋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著高度的道德原則、無畏的精神、英雄的行為、對正義的堅信以及對愛情的忠貞等等。他越瘋瘋癲癲,造成的災難也越大,幾乎誰碰上他都會遭到一場災難,但他的優秀品德也越鮮明。桑丘·潘沙本來為當「總督」而追隨堂吉訶德,後看無望,仍不舍離去也正為此。堂吉訶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終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他對於被壓迫者和弱小者寄予無限的同情。從許多章節中,我們都可以找到他以熱情的語言歌頌自由,反對人壓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過這一典型,塞萬提斯懷著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義的終結。這一點恰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舊的信仰解體、新的信仰(資產階級的)尚未提出的信仰斷裂時期的社會心態。 堂吉訶德的侍從桑丘·潘沙也是一個典型形象。他是作為反襯堂吉訶德先生的形象而創造出來的。他的形象從反面烘託了信仰主義的衰落這一主題。堂吉訶德充滿幻想,桑丘·潘沙則事事從實際出發;堂吉訶德是禁慾主義的苦行僧,而桑丘·潘沙則是伊壁鳩魯式的享樂派;堂吉訶德有豐富的學識,而桑丘·潘沙是文盲;堂吉訶德瘦而高,桑丘·潘沙胖而矮。他,桑丘·潘沙是一個農民,有小私有者的缺點,然而到真正把他放在治理海島(實際上是一個村)的位置上時,他又能夠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貪污受賄。後來由於受不了貴族們的捉弄離了職。他說:「我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既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這是我同其他總督不同的地方。」朱光潛先生在評價堂吉訶德與桑丘·潘沙這兩個人物時說:「一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來和風車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堂吉訶德本人,另一個是要從美酒佳餚和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是堂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著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堂吉訶德,而是桑丘·潘沙[4]了。」 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善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行動刻畫主角的性格,反復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一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滑稽誇張的喜劇成分。盡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創作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歐洲許多著名作家都對塞萬提斯有很高的評價,如: 歌德:「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拜倫:「《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海涅:「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里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雨果:「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別林斯基:「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內容提要」部分選自徐葆耕《西方文學之旅(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堂吉訶德》乍看似乎荒誕不經,實則隱含作者對西班牙現實深刻的理解。作者採用諷刺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現實與幻想結合起來,表達他對時代的見解。現實主義的描寫在《堂吉訶德》中佔主導地位,在環境描寫方面,與舊騎士小說的裝飾性風景描寫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詩般的宏偉規模,以農村為主要舞台,出場以平民為主,人數近700多人,在這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繪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聯系的社會畫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虛實結合的,否定中有歌頌,荒誕中有寓意,具有強烈的藝術性。 奈及利亞著名作家奧克斯頗動感情地說:「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麼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訶德》。」 剛開始接觸這部小說的時候,年紀還小,只是感覺它很滑稽,習慣看中國傳統的以情節見長的小說的我,除了留下一個全身盔甲的騎著高高的瘦馬和一個胖嘟嘟的連同他的驢也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別無可談之處;再次看這部小說的時候,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了解了外國文學的發展脈頭,知道了什麼是騎士文學,發覺《堂吉訶德》這部小說是傳統騎士文學的異類,因為我覺得傳統的騎士文學比較悲壯和典雅;而另類的騎士文學荒誕,彷彿是周星弛的無厘頭電影這般那般。單就文學樣式來說,我一直認為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差之別的(因為我覺得任何的文學形式縱使有某些瑕疵,這只是從大的文學發展歷史的比較後所總結出的,但是它能夠在文化歷史中佔了一個時期,影響那一代人,自有它的優點)如果把唐這部小說硬說為是為了抨擊騎士小說之類的話來,那是把它放在當時的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來說的,也許是剛好應了時事的發展。在塞萬提斯他自己描述寫《堂吉訶德》的時候,他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網路全書。 由此看來書中所展現的廣闊的社會畫面和流溢出的豐富的思想就遠遠不是出自要掃除騎士小說這么一個簡單的動機。 一部經典著作,永遠給人以不同的感受,給人以新的啟迪。不同時代的人,不同生活經歷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標的人,都會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樣的作品,才會不僅當時會被譯成多種文字,而且隨著時代的演進,不斷會有新的譯文出現,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當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幡然醒悟:《堂吉訶德》不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嗎?自古以來,理想和現實是左右著人類的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體。而《堂吉訶德》正是利用文學形式將這對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動,淋漓盡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認同。堂吉訶德是一位窮鄉紳,讀騎士文學入了迷,他不僅心中嚮往騎士生活,而且把這一願望付諸行動,幾度離家,要鋤強扶弱,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以名垂史冊。可是時代變了,騎士制度早已成為歷史,他自然當不成騎士了,於是他只得以幻覺來實現當騎士的嚮往,干出許多愚蠢、荒唐甚至瘋狂的事:他把風車當作惡魔的腦袋,毫不顧及自己的安危沖上去與之大戰一場。結果,給別人造成損失,自己也吃了苦頭。在現在的社會中大到國家(有報道說911後的美國就像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小到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有堂吉訶德的影子。 其次,從藝術角度講,塞萬提斯通過《堂吉訶德》的創作奠定了世界現代小說的基礎,就是說,現代小說的一些寫作手法,如真實與想像、嚴肅與幽默、准確與誇張、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進小說對小說指指點點,在《堂吉訶德》中都出現了。比如在堂吉訶德身上,愚蠢和聰明博學,荒唐和正真善良,無能和勇敢頑強就這樣矛盾地融合在一起.這是一個可笑但並不可不惡,甚至是相當可愛的幻想家.桑丘,這位待從的性格特點與他主人之間,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襯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襯托對比,而且又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堂吉訶德是幻想型,那麼這位侍從則屬於現實型.他無論干什麼,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現實利益,即使冒傻氣時也不例外。他更不是一味的傻乎乎,在「總督」任上的那一番審案,也頗有那麼一點智慧的閃光,如果說:堂吉訶德是一位聰明的傻瓜,那麼桑丘則應該是傻瓜中的聰明人。除了這個兩個個性突出,對比鮮明的主人公外,書中還塑造了700個不同的職業、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它所帶來的意義,也許對於整天充斥著音樂影象電子多媒體合成的各種多維刺激的現代人感受不深,但是在當時,人們的唯一娛樂方式就是挑燈讀書,因而能早在17世紀——文學剛剛啟蒙復興的時代,塞萬提斯就寫出了《堂吉訶德》,它給予近現代小說的發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響。所以說他是現代小說第一人,正因為他是第一人,他的《堂吉訶德》對西班牙文學、歐洲文學,乃至整個世界文學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
你自己看著選擇吧
Ⅶ 哪部現代小說被稱為新儒林外史
《圍城》被稱為新儒林外史。《圍城》是錢鍾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於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
《圍城》一書是錢鍾書「錙銖積累」而寫成的,小說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
錢鍾書的《圍城》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小說深刻剖析和批判了國統區上層知識分子灰色的人生與卑瑣的靈魂,並真實反映了行將崩潰的舊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藝術上,心理描寫細膩,比喻新穎巧妙,語言幽默機警。
(7)現代小說抨擊時弊名著擴展閱讀
《圍城》包含著深厚的思想意蘊。
一、是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
二、是文化批判的層面。這一點,主要是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
Ⅷ 中國現代散文發展史
在「五四」以來的現代散文創作中,最早發端和得到發展的是議論性散文。
由於當時正在展開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啟蒙運動,這種說理的文字就特別發達起來,當時除有很多政治性、社會性的論文之外,也出現了一些具有文學色彩的議論文字,象《新青年》雜志刊登的李大釗的《青春》、《今》,和陳獨秀的《偶象破壞論》、《克林德碑》就是這樣的作品。
《新青年》雜志從第4卷第4號(1918年4月)起,還增設了「隨感錄」這個欄目,陸續發表陳獨秀、劉半農、錢玄同等人撰寫的短小精悍的議論文字,猛烈地攻訐了封建主義的痼疾。其中,劉半農的文章,在抨擊論敵時嬉笑怒罵,寓庄於諧,極盡揶揄與誇張之能事。
與此同時,還有不少重要的報刊雜志也都增設類似的欄目,在這一年12月創刊的《每周評論》和1919年 8月創刊的《新生活》,就都設有「隨感錄」的欄目。
在這類有關社會和文化思想的評論文字中,有不少都寫得生動曉暢,淋漓盡致,很有文學意味,它們的大量出現,促進了議論性散文的發展和繁榮。
在《新青年》「隨感錄」中最精闢的文字,是由魯迅所撰寫的。
他尖銳地抨擊那些吹噓保存「國粹」的頑固派,「都是『屠殺者』」(《隨感錄五十七·屠殺者》),「沒一件不與蠻人的文化恰合」(《隨感錄四十二》),如果還要保存「國粹」,將會發生的嚴重後果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隨感錄三十六》),識見精深,啟人深思。
魯迅還發表了不少篇幅略長的議論性散文,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它所造成的腐化與愚昧,進行了鞭辟入裡的剖析。這些作品充滿了深沉而熾熱的感情,不僅思想深刻,在藝術上也很有魅力,將議論性散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終生都撰寫這種議論性散文,作為鞭撻反動派以及舊制度、舊思想的武器,以獨創的藝術形式,廣泛地總結了有關社會與文化思想斗爭的經驗和規律。
議論性散文是魯迅的文學遺產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由魯迅參加奠基和開創的這種議論性散文,後來通常都被稱為「雜文」。這種文體在現代散文史和現代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抒情性散文在「五四」時期常被稱為「美文」,它的出現和成長,對於保衛和繁榮新文學創作有著重要的意義。證明「舊文學的示威,在表示舊文學之自以為特長者,白話文學也並非做不到」(魯迅《小品文的危機》)。它的出現稍晚於雜文,然而在後來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冰心是較早撰寫抒情性散文的作者,她的《笑》、《往事》與《寄小讀者》,奠定了她在散文創作中的地位。她經常贊頌的主題是母愛、童心和美好的大自然風光,這本身就是對於冷酷和僵化的封建倫理觀念的沖擊。她的文筆也委宛雋秀,清新明媚,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比起冰心來,葉紹鈞的散文創作更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他的散文集《劍鞘》(與俞平伯合著)和《腳步集》中那些吟味社會人生的文字,寫得謹嚴切實,樸素雋永。他在「五卅」以後的有些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周作人是「五四」時期提倡抒情性散文最力的作者,他的《美文》一文對於此類散文的創作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收錄於《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和《談虎集》中的抒情小品,寫得蒼勁古樸,舒徐自如,往往於淡泊之中顯出一股凌厲之氣,發生過不小的影響。但那些品賞草木蟲魚,沉溺於說理談玄的作品,卻流露出封建士大夫式的閑情逸致。
在文學研究會的作家中,朱自清也是一個重要的散文作家。
他具有多種文字風格,像《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寫得綺麗纖穠,情景交融;《荷塘月色》和《綠》,運用對於音樂和色彩的感受,進行巧妙的比喻和聯想;《背影》卻以白描的文字,勾畫了父子離別的凄切場面;《執政府大屠殺記》則是細致曲折地描繪「三·一八」慘案的實況。
朱自清在思想和藝術上作了嚴肅認真的探索,寫出過不少出色的小品散文,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貢獻。
創造社的主將郭沫若,用一種激盪和奔騰的情調,寫出了自己在人世的坎坷,控訴社會的罪惡,傾訴內心的悲憤,《星空》、《橄欖》、《水平線下》等集子,所收入的就是這類作品。
郁達夫的散文具有更大的影響,《還鄉記》、《還鄉後記》、《日記九種》等篇章,詛咒丑惡的社會,渴望真摯的情愛,坦率地剖析著內心的苦悶與憤慨,寫得清新流暢和富有激情。
他寫於30年代的《屐痕處處》、《達夫游記》等作品,則又俊秀圓潤,富有神韻和氣勢,而且還表達出憎惡黑暗現實的沉痛和憤激的感情。
以「新月派」詩人聞名的徐志摩,他的散文在20年代也產生過不小的影響。這些作品直抒胸臆,較多表達了他作為自由主義者的思想情趣,藝術上刻意追求,注重錘煉字句,但有的內容傷於輕佻,文字也因追求辭藻的華麗而顯得過度的鋪張繁復。
「五四」以後,還興起了一種篇幅短小、更多地省略了敘事因素、同時又具有較多詩意的抒情性散文,即散文詩。
許地山的《空山靈雨》是這類創作首次較大的結集,它抒發情懷,探索哲理,既執著人生、譴責黑暗,又懷疑現世、畏懼斗爭,反映了當時某些追求進步與正義的知識分子,也有著軟弱和遁世的一面。
在這之前,魯迅的《自言自語》、郭沫若的《我的散文詩》和劉半農的《老牛》、《曉》等篇什,都是散文詩創作的最初的嘗試。至於魯迅的《野草》,更是散文詩創作中的名著。王統照當時寫的一些散文詩,也以激昂的感情打動過讀者。30年代從事散文詩創作的還有麗尼和陸蠡。
「五四」前後的散文創作,大都洋溢著反封建的思想感情,體現了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大都表現出了這種傾向,主張浪漫主義的創造社作家在這方面自然表現得更鮮明和突出。
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不斷傳播和工農革命運動的逐漸高漲,他們都不同程度地將個性解放的要求與對於社會主義的嚮往結合起來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統一戰線開始分化以後,堅持反封建斗爭的雜文創作依舊在前進著,1924年創刊的《語絲》(見語絲社)周刊,登載的文字就「大抵以簡短的感想和批評為主」,1925年創刊的《莽原》周刊,也是為了進行「『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繼續撕去舊社會的假面」。
除了魯迅之外,周作人和林語堂也是《語絲》的重要作者,圍繞著「三·一八」慘案等事件,他們也曾寫過一些很有思想鋒芒的雜文。但是與此同時,兩人也開始表現出妥協和自由主義的消極情緒。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許多革命作家向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左翼或進步的文學刊物都重視刊登雜文,在當時還出版過一些以登載雜文為主的刊物。
魯迅這個時期的雜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為了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當局嚴密的文網,他不得不經常變換筆名,寫得較為隱晦曲折,雖是「帶著枷鎖的跳舞」(《且介亭雜文二集·後記》),卻說明他運用這一武器,達到了熟練的地步。
瞿秋白最早認識到魯迅雜文的重要意義,認為在「這里反映著『五四』以來中國的思想斗爭的歷史」(《〈魯迅雜感選集〉序言》),對於魯迅雜文的成因、特徵和社會作用,進行了精闢的分析。
這一時期,他自己也寫了一些雜文,像《民族的靈魂》和《王道詩話》,就都是精粹的作品。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也寫了不少抨擊時弊的雜文。由於雜文創作在30年代的廣泛發展,從青年作者筆下涌現出不少成功的作品。
像唐弢的《推背集》、《海天集》,寫得犀利勁遒;柯靈的《市樓獨唱》,寫得簡練深切;徐懋庸的《打雜集》,寫得質朴雋永,都為戰斗的雜文創作增添了光彩。
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之間,出現了一批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抒情小品作者。
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車箱社會》,洗練流暢,頗具神韻;梁遇春的《春醪集》、《淚與笑》,娓娓而談,吟味人生;
李廣田的《畫廊集》,散發出泥土的芳香,顯得絢麗而又渾厚;何其芳的《畫夢錄》,以令人眩目的色彩,勾畫著朦朧和縹緲的圖景;
陸蠡的《竹刀》,時時在美麗動人的景色中,編織著令人悲憤的故事;
吳伯簫的《羽書》,善於從生動的形象中,展開海闊天空的遐想。還有鍾敬文、靳以、麗尼、繆崇群等,也都各具自己的風格。
廣闊地反映生活的散文,是由一批著名的小說家寫出的。茅盾的《上海的大年夜》、《故鄉雜記》,以深切透闢的文筆,描寫出中國城鄉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走向蕭條和敗落的情景;
蹇先艾的《城下集》,憤懣地揭露著麻醉和墮落的社會;
魯彥的《驢子和騾子》、《旅人的心》,以憂郁的調子訴說著苦難的人生;
巴金的《旅途隨筆》、《短簡》,憤怒地詛咒黑暗和熱情地追求光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在舒徐的牧歌情調中,呈現了紛繁的社會小景;
葉紫的《夜的進行曲》、《長江輪上》,象是用皮鞭抽打著腐敗和殘暴的舊世界;
蕭紅的《商市街》和《橋》,描寫自己在飢餓與死亡線上掙扎時,閃爍出青春與理想的光芒;
吳組緗的《黃昏》、《泰山風光》,淋漓盡致地描繪著各種世態,對於性格的勾勒尤其逼真。
在散文創作獲得豐收的時候,林語堂於1932年創辦《論語》(見論語派),1934年出版《人間世》,1935年刊印《宇宙風》,提倡離開現實斗爭的「幽默」、「性靈」和「閑適」的小品文,形成一時的風尚。
魯迅和茅盾等左翼作家,及時地批評了他有違於新文學戰斗傳統的不良傾向,並支持前進的小品文刊物《太白》的工作。
由於時代的需要,敘事性散文也在20年代應運而生,並迅速地產生了比較成熟的作品。
象瞿秋白的《餓鄉紀程》和《赤都心史》,記載了十月革命後俄國的真相,以悲壯的史實、昂揚的詩意、激盪的感情和坦率的內心獨白,交織成清新奔放和雄渾沉著的藝術風格,表現了作者對於社會主義理想的赤誠追求,是中國出現得較早的報告文學作品。
又如反映「五卅」慘案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葉紹鈞)、《暴風雨》(茅盾)、《街血洗去後》(鄭振鐸),也都滿懷激情地描寫了這一重要和難忘的歷史場面。
敘事性散文進一步繁榮的標志,是30年代出現了大量報告文學作品。其中,柔石的《一個偉大的印象》,就是較為成功的作品,它以明麗和剛健的筆墨,寫出了在革命斗爭中錘煉出來的具有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新人。
韜奮的《萍蹤寄語》和《萍蹤憶語》,是他游歷歐洲的記錄,以樸素平易和真摯雋永的文字,寫出了資本主義世界種種無法克服的矛盾,卻又肯定它在發展生產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寫出了資產階級民主虛偽和殘缺的一面,卻又認為它比尚未擺脫封建專制的國民黨政權,具有無法比擬的民主,表現出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文風。他的這些作品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注意,被認為是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游記格調。
這說明由於時代和社會的需要,有些游記體裁的作品發生了從側重於抒情的小品文類型,向側重於敘事的報告文學類型的轉化。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劉思慕的《歐游漫記》,范長江的《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以朴實蒼勁和議論橫生的文字,揭露了當時的黑暗,渲染出日本侵略者強兵壓境的危急氣氛,激勵了許多讀者的愛國情緒。他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報道,更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936年是報告文學的豐收年,在當時涌現出來的大量作品中,《包身工》(夏衍)和《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是尤為出色的篇章。《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以揶揄的筆墨和別致的結構,寫出了山西省的反動統治者推行「防共」措施的恐怖統治;
《包身工》則通過幾個令人戰栗的人物,揭露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對包身工進行壓榨和蹂躪的罪行。這兩篇作品,將新聞的真實性和報告的文學性結合在一起,長期以來成為報告文學的示範性作品。
(8)現代小說抨擊時弊名著擴展閱讀:
中國現在散文的創作演變:
從抗戰爆發直到解放戰爭時期,隨著社會的動盪和時代脈搏的變化,散文創作的面貌也發生了變化。
雖然整個說來,這個時期散文創作的成績較之20、30年代要遜色一些,但仍然有自己的特點。首先雜文創作繼續取得了新的收獲。巴人和他周圍的一群作者曾在號稱「孤島」的上海,用雜文作武器同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走狗戰斗,著有《邊鼓集》、《橫眉集》等。
在大後方的作者中,聶紺弩的《歷史的奧秘》、《蛇與塔》,觀察犀利,分析透闢,揭露出許多封建主義的痼弊。馮雪峰的《鄉風與市風》、《跨的日子》,抨擊了封建主義和殖民主義造成的精神創傷,頗具哲理。
夏衍的《此時此地集》、《長途》,孟超的《未偃草》,宋雲彬的《破戒草》,秦似的《感覺的音響》,朱自清的《標准與尺度》,林默涵的《獅與龍》等雜文集,都盡了抨擊黑暗和歌頌革命的任務。
這個時期里雜文寫得最多的是郭沫若,有《羽書集》、《蒲劍集》、《今昔集》、《沸羹集》、《天地玄黃》等集子,以昂揚的激情,智慧的預見,激勵廣大讀者為民主和自由的新中國而奮斗。
相形之下,這一時期的抒情詩與記敘散文數量較少,但很多有成就的作者依舊寫出了一些佳作。茅盾是這方面收獲最豐富的作者。他的《白楊禮贊》、《風景談》,就是激盪著時代風雲,蘊含著哲理意味的作品。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成長起來的大批作家中,也開始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像孫犁的《識字班》、《織席記》等,寫得清新樸素,優美動人,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
這一時期,由於時局的動盪和客觀形勢的急遽變化,為讀者所關心的報告文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散文創作中最為重要的樣式。
繼抗日戰爭前夕茅盾主編的《中國的一日》之後,抗戰初期,又出現了梅益等主編的《上海一日》,解放區也曾出現過《五月的延安》、《冀中一日》等報告文學的集體著作。
抗日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作家都運用這種最具戰斗性和群眾性的文學樣式,敏捷地反映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像丘東平的《第七連》、《我們在那裡打了敗仗》,對抗戰初期硝煙彌漫的氣氛、國民黨軍隊的腐敗、下級官兵的抗日要求以及敵軍的暴行等等,都寫得栩栩如生;
曹白的《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敵後穿行》,寫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抗日要求,以及國民黨救亡機構的腐敗;蕭乾的《矛盾交響樂》、《血紅的九月》,以灑脫、秀麗的文字,反映了戰時英國的景象。
由於國民黨當局加強野蠻的書報檢查制度,揭示真實情況的報告文學曾經一度沉寂下來。抗戰勝利後,郭沫若的《南京印象》和茅盾《蘇聯見聞錄》,都是值得注意的報告文學著作。
在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報告文學創作始終在蓬勃地發展著,丁玲的《陝北風光》,以樸素、親切的文字反映了邊區人民的新生活、新風尚;
周立波的《晉察冀邊區印象記》和《戰地日記》,以一種簡潔和嚴峻的風格,寫出了很多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故事;
劉白羽的《環行東北》和《歷史的暴風雨》,以昂揚的激情抒寫了解放戰爭時期的激烈戰斗,躍動著振奮人心的時代脈搏。
此外,《日本人的悲劇》(何其芳)、《新人的故事》(葉以群)、《鐵騎兵》(楊朔)、《陳賡將軍印象記》(荒煤)等,也是引人注意的收獲。
沙汀的《隨軍散記》,以深切感人的抒情氣息,繪聲繪色地寫出了賀龍將軍堅韌、豪爽、誠摯、開朗和富於同情心的鮮明性格,給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一時代環境中,還有不少年輕的報告文學作家成長起來,寫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品。
象黃鋼的《開麥拉前的汪精衛》、《我看見了八路軍》,有著生動的描繪、辛辣的諷喻和充滿鼓動力量的政論性,顯出了壯闊的氣勢;華山的《窯洞陣地戰》、《碉堡線上》,在描寫艱苦的戰斗歲月時,洋溢著質朴的泥土氣息和詼諧的樂觀主義精神。
Ⅸ 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名著有哪些
巴爾扎克創作的小說《高老頭》
狄更斯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傳》(《堂·吉訶德》式的作品)採用流浪漢小說的形式。《奧立弗·退斯特》(《霧都孤兒》):真實的展現了社會的黑暗,慈善機構虐待兒童的罪惡,抨擊了當時的「新濟貧法」。《大衛·科波菲爾》近似自傳體的小說。《艱難時世》。《雙城記》。 《霧都孤兒》
果戈理主要作品: 《狄康卡近鄉夜話》。《彼得堡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是幾篇描寫「小人物」的作品,如《狂人日記》《外套》。《欽差大人》(諷刺喜劇):中公開表示俄國應該回到宗法制社會中,並且要維護俄國的專制農奴制度。《死魂靈》。
Ⅹ 我國小說歷史上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是
《儒林外史》是我國清代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大約在1750年前後,作者50歲時成書,先後用盡了吳敬梓的20年。主要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馮沅君、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大醇小疵」。 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託在「品學兼優」的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註:「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給他刊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映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准確、生動、簡練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儒林外史》全書56章,由許多個生動的故事聯起來,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塑造的。全書的中心內容,就是抨擊僵化的考試制度和由此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吳敬梓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的生動描繪,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僅直接影響了近代譴責小說,而且對現代諷刺文學也有深刻的啟發。現在,《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種文字,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敘述體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