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小說 » 現代主義沖擊波小說

現代主義沖擊波小說

發布時間: 2021-07-03 21:25:46

①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有哪些文學思潮與流派最好具體點。

「鴛鴦蝴蝶」派
所謂「鴛鴦蝴蝶」小說的產生和廣受歡迎,同當時上海女學生群體的形成壯大有著密切的聯系。愛情的題材,總是更容易吸引女性讀者。於是,言情小說在女學生成倍增長的上海應運而生。當時,許多專登言情小說的報刊雜志,在上海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啼笑姻緣》被認為是「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壓軸之作。1911年徐枕亞發表《玉梨魂》。

傷痕文學
經歷了十年浩劫,人們的身體和心靈大多備受創痛,《班主任》拉開了回顧歷史傷痕的序幕,並使作家劉心武一舉成名。至於這種對文革苦難的揭露真正成為一種潮流,則是以1978年8月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發表在《文匯報》上為標志的。當這種憤懣大量地以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便形成了新時期第一個文學思潮:"傷痕文學"思潮。"傷痕文學"代表作的作品,雖然並無拓荒價值,但藝術上卻顯然更為成熟,如張潔的《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夢》、陳世旭的《小鎮上的將軍》、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鄭義的《楓》等。

"傷痕文學思潮"的創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說,因為表現同一題材,長篇一般需要有較多的時間准備。一般認為,最早問世並產生了較大影響的長篇小說是莫應豐出版於1979年的《將軍吟》。另外周克芹描寫農村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發表於1979年)、古華描寫小鎮歲月的《芙蓉鎮》(1981年發表)、葉辛展現知青命運的三部曲《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風凜冽》、《蹉跎歲月》也都是此類主題的代表作。這些作品都先後被搬上銀幕或改編成電視劇,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

尋根小說流派
「尋根小說」的實驗,對中國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革新與推進,具有不尋常的實踐意義。這一點,或早或遲都會得到印證。「尋根小說」的創作實驗,並不僅僅局限於那幾位寫過類似「尋根宣言」的作家一一譬如寫過《文學的「根」》的韓少功,寫過《文化制約人類》的阿城,寫過《理一理我們的「根」》與《文化的尷尬》的李杭育,寫過《我的根》的鄭萬隆等等。當然,這些作家在小說主張方面的鮮明態度,足以使他們成為「尋根小說」思潮的代表人物(或一家之言),但在與「尋根」、與文化意識相牽連的小說創作的現象方面,譬如說,一些並沒有公開主張「尋根」的作家,如王蒙、陸文夫、林斤瀾、馮驥才、張賢亮、高曉聲等,他們分別以自己的新作品顯示了審美思索與社會文化意識及批判精神的聯系。王蒙的《活動變人形》、《高原的風》,陸文夫的《井》,林斤瀾的《矮凳橋傳奇》,馮驥才的《三寸金蓮》,張賢亮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曉聲的《覓》……這些作品都以新的角度與新的姿態同「尋根小說」的藝術主張產生著某種呼應的效果。

不言而喻,那些「尋根」意識比較鮮明的作家,也在他們的具體主張提出之後或之前,創造了一批很有代表意義的作品,如韓少功的《爸爸爸》與他的小說集《誘惑》,阿城的《棋王》、《樹王》,李杭育的小說集《最後一個漁佬兒》,鄭萬隆的《異鄉異聞錄》系列……當然,還有相當數量的中青年作家也寫出了一大批富有明顯的「尋根」意識或涉及到傳統文化中的人的過程的作品,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紅蝗》、《築路》、《枯河》、《鞦韆架》,李銳的《厚土》、《呂梁山風情》,王安億的《小鮑庄》,鐵凝的《麥秸垛》,賈平凹的《浮躁》,張偉的《古船》,朱曉平的《桑樹坪紀事》,烏熱爾圖的《七叉犄角的公鹿》,艾克拜爾?米吉提的《瘸腿野馬》,江浩的《鹽柱》,等等。

先鋒派
當代的「先鋒派」雖然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義是指馬原以後出現的那些具有明確創新意識,並且初步形成自己的敘事風格的年輕作者。他們主要有:馬原、洪峰、殘雪、扎西達娃、蘇童、余華、格非、葉兆言、孫甘露、北村、葉曙明等人,此外還有一些正在嶄露頭角且頗有潛力的新秀。

九葉派
1948年在詩壇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於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辛笛、陳敬容、唐祈、唐?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 了一個新的詩歌派流派"中國新詩派"(後因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派》稱為"九葉詩派")。

「七月」派
「七月」派詩人曾卓、牛漢、綠原等人這一時期的創作,則強化了生命意識,在其名詩《懸崖邊的樹》、《半棵樹》、《重讀聖經》等作品中,他們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 的強烈的社會功利意識,而思考在重壓之下的生命、死亡與背叛等主題。曾卓的《懸崖邊的樹》與牛漢的《半棵樹》顯示出處於逆境中 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白洋淀詩派
「白洋淀詩派」自覺地探索了現代主義詩歌的寫作,他們與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學沙龍的成員,形成了當時潛在寫作中較有規模的現代主義詩歌運動。其主要成員有姜世偉(筆名芒克)、岳重(筆名根子)、栗世征(筆名多多)等人,他們的詩歌相對來說具有更純粹的現代主義特徵,直接預示和影響了「文革」後詩歌領域的現代主義探索。

朦朧詩派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等人。

90年代的鄉村小說流派
在90年代「躲避崇高、消解神聖、拆解深度」的後現代景觀中,鄉村小說以其對世俗文化的疏離和80年代文學精神的高揚而獨樹一幟。從描寫對象上來說,它們至少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以關注現實為主,如劉醒龍的《分享艱難》,譚文峰的《走過鄉村》,何申的《年前年後》,關仁山的《九月還鄉》等一批被稱為「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作家作品,這類作品往往能深入到農民生活的深處,真實而藝術地反映出變革時代,尤其90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矛盾沖突和發展走向,以及各式各樣的農民在商品經濟浪潮沖擊下的困惑、不適和痛苦的轉變。另外,還有劉玉堂、趙德發、孫宇以及許多並不純粹寫鄉土的作家,如閻連科、遲子建、李貫通、鐵凝,他們也寫90年代鄉村的變化,但更多地是將目光投向許多仍處於封閉狀態下的農村,它們一般地處偏遠,現代文明之風還沒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仍牢固地主宰著人們的生活,另一類則以回顧和反思歷史為主,如陳忠實的《白鹿原》、劉震雲的《故鄉天下黃花》、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張煒的《九月寓言》、莫言的《豐乳肥臂》、余華的《活著》以及閻連科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大多是轟動一時的佳作。它們以中國鄉村和農民的「過去」為描寫對象,對我們民族,尤其農民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變遷史、心靈史,進行了深入的描繪與反思。

② 小說作者淡歌的簡介

談歌,原名譚同占。1954年出生於河北省龍煙鐵礦,祖籍河北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作家、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在河北省龍煙鐵礦西二區小學、河北宣化第四中學就讀。1970年3月參加工作。先後做過鍋爐工、修理工、車間主任、地質隊長、機關秘書、宣傳幹部、報社記者、政府副市長等職務。1977年開始文學創作,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共發表長篇小說19部,中短篇小說千餘篇,計有1500餘萬字。部分作品被譯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紹到國外。曾獲《當代》《十月》《人民文學》《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獎。1984年考入河北師范大學。1986年畢業,曾在《冶金報》《冶金地質報》任記者。1996年調入河北作家協會至今。現任河北作家協會副主席。
中文名
譚同占
別名
談歌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4年3月

重要短篇小說

獲得主要獎項

作品改編

作品評價

人物影響

作品欣賞
創作年表
1978年開始業余文學創作。

著名作家談歌 劉文韜 攝
1979年曾在《工人日報》發表獨幕話劇《歡迎檢查團》等作品。至1989年十年間,在工作之餘,曾在《蓮池》、《個舊文藝》、《北京晚報》、《河北日報》、《保定文藝》、《東海》、《北京文學》、《小說林》、《四川文學》、《廣州文藝》、《作品》、《天津文學》、《工人日報》、《健康報》、《青年作家》等幾十種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300餘篇、詩歌百餘首。短篇小說代表作有《總工程師與賣大碗茶的兒子》(《河北日報》責編:韓曉春)、《你有多少聚M烯我都要》(《現代作家》責編:楊泥)、《水滸知識智力競賽側記》(《廣州文藝》)、《假如你第一次扛槍打兔子》(《小說林》)、《四十歲的大學生》(《工人日報》)等。曾獲《工人日報》《河北日報》《天津文學》等一些報刊的徵文獎或年度獎。
1990年起,專注於小說創作。一些中短篇小說多次被《新華文摘》、《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作品與爭鳴》、《作家文摘》等轉載。如《年底》、《大廠》、《絕品》、《天下荒年》、《野民嶺》、《單刀赴會》、《天香醬菜》等。出版並發表長篇小說《家園筆記》《票兒》《白玉堂之曲之殺》等19部。
重要文學活動:
1981年參加了河北省文聯舉辦的第二屆文學講習班(為期半年)。
1994年被河北省文學院聘為專業作家(為期兩年)。1994年參加了河北省青年作家代表大會。

1996年參加了河北省作家代表大會。
1996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1998年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
2001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2002年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第一屆高級研討班。
2006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2012年參加了全國作家代表大會。
主要作品集或主要長篇小說
中篇小說集《大廠》(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中篇小說集《城市熱風》(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年)
長篇小說《城市守望》(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長篇小說《家園筆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短篇小說集《人間筆記》(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
短篇小說集《絕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雜文隨筆集《一吐為快》(遠方出版社2001年)
中篇小說集《天下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中篇小說集《英雄傳說》(台灣知本家出版社2005)
隨筆集《品讀水滸人物》(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

長篇小說《票兒》(湖南文藝出版社2009年)
短篇小說集《人間筆記2》(百花文藝出版社2011年)
隨筆集《燈下閑讀》(地震出版社2013年)
長篇小說《曲之殺》(江蘇文藝出版2010年)
1990年以來部分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存目:
《山毛櫸》(中篇)《昆侖》1990年5期
《那一陣我活得沒滋味》(中篇)《小說家》1991年6期

《空槐》(中篇)《長城》1993年5期
《狗頭金》(中篇)《荷花澱》1994年1期
《我曾讓你傻半天》(中篇)《天津文學》1994年1期
《大忙年》(中篇)《北京文學》1994年7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猴兒的故事》(中篇)《小說創作》1994年12期
《山問》(中篇)《長城》1995年1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年底》(中篇)《中國作家》1995年3期
《天下大事》(中篇)《北京文學》1995年6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野民嶺》(中篇)《小說林》1995年4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天下無忌》(中篇)《珠海》1995年4期
《天下荒年》(中篇)《北京文學》1995年10期
《黑日》(中篇)《長城》1995年5期
《高山流水》(中篇)《當代作家》1995年6期
《廁觴》(中篇)《天津文學》1995年11期
《大廠》(中篇)《人民文學》1996年1期

《天下書生》(中篇)《小說家》1996年1期
《城市警察》(中篇)《小說林》1996年2期
《天下濤濤》(中篇)《芙蓉》1996年3期
《城市行為》(中篇)《作品爭鳴》1996年12期
《城市熱風》(中篇)《北京文學》1996年7期
《雪崩》(中篇)《當代》1996年4期
《熱風》(中篇)《十月》1996年4期
《天下匆匆》(中篇)《百花洲》1996年4期
《大廠續》(中篇)《人民文學》1996年8期

《官司》(中篇)《東海》1996年10期
《車間》(中篇)《上海文學》1996年10期
《西天路上》(中篇)《海峽》1996年5期
《警察的故事》(中篇)《啄木鳥》1997年3期
《危礦》(中篇)《春風》1997年3期
《天下憂年》(中篇)《北京文學》1997年3期

《下崗》(中篇)《百花洲》1997年4期
《長河落日圖》(中篇)《今古傳奇》1997年4期
《污染》(中篇)《芳草》1997年8期
《小廠》(中篇)《時代文學》1997年3期
《年初》(中篇)《中國作家》1997年5期
《城市》(中篇)《人民文學》1997年10期
《風波》(中篇)《作品》1997年11期

《陽光里的股東們》(中篇)《北京文學》1998年1期
《絕士》(中篇)《十月》1998年2期
《山草謠》(中篇)《東海》1998年4期
《年前秧歌》(中篇)《山花》1998年4期
《城市劇團》(中篇)《時代文學》1998年3期
《鄉關何處》(中篇)《特區文學》1998年3期
《大地無垠》(中篇)《春風》1998年10期
《的爺》(中篇)《人民文學》1998年10期
《猴事》(中篇)《小說家》1998年4期
《天絕》(中篇)《十月》1999年2期
《無處告別》(中篇)《長城)1999年2期
《家園筆記》(長篇節選)《當代》1999年5期
《逍遙樓》(長篇小說)《今古傳奇》1999年6期
《城市檢查官》(中篇)《啄木鳥》2000年第1期
《意外》(中篇)《上海小說》2000年3期
《遭遇背景》(中篇)《江南》2000年第1期
《豪氣沖天》(中篇)《十月》2000年2期
《你千萬別往心裡去》(中篇)《上海小說》2000年2期
《陽光下發生的事情》(中篇)《上海小說》2001年3期
《楊志賣刀》(中篇)《十月》2001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商敵》(中篇)《青春閱讀》2001年10期(中篇小說選刊轉載)
《陽光下的沖突》(中篇)2001年3期
《不服氣你去試一試》(中篇)《上海小說》2001年3期
《大雨到來之前》(中篇)《長江文藝》2002年9期
《神探白玉堂》(長篇小說)《小說月報原創版創刊號》2002年
《城市傳說》(中篇)《十月》2002年2期(小說月報轉載)
《城市秧歌》(中篇)《上海小說》2002年1期(作品爭鳴轉載)
《城市遷徙》(中篇)《當代》2004年3期(作品爭鳴轉載)
《火車提速》(中篇)《上海小說》2003年6期(小說選刊轉載)
《血色黃金》(長篇小說)《小說月報》2003年2期
《旁觀者迷》(中篇)《啄木鳥》2005期1期
《廣陵散》(長篇小說)《十月長篇小說》2005年增刊
《黑幕重重》(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06年1期
《老樂的執迷不悟》(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6年4期(新華文摘、作家文摘轉載)
《核磁共振》(中篇)《當代》2006年6期(小說選刊轉載)
《玄武門小說(節選)》(長篇)《十月長篇小說》2007年2期
《明天有暴雨》(長篇小說)《長江文藝長篇小說卷》2008年
《升國旗奏國歌》(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8年3期
《人物筆記二題》(中篇)《天津文學》2008年9期(小說月報轉載)
《鳳凰令》(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09年3期
《局中局》(長篇小說)《今古傳奇》2010年6期
《票兒》(長篇小說節選)《小說界》2009年5期
《橋》(短篇小說)《小學語文六上》2019年12課
重要短篇小說
《筆記二題》(短篇)《東海》1990年10期
《筆記三題》(短篇)《河北文學》1990年11期
《大黑和二黑》(短篇)《河北文學》1992年4期
《筆記二題》(短篇)《東海》1992年6期
《筆記二題》(短篇)《四川文學》1992年10期
《筆記二題》(短篇)《天津文學》1992年8期
《絕活》(短篇)《河北文學》1992年12期
《筆記二題》(短篇)《春風》1993年7期
《三叔的故事》(短篇)《百花園》1993年6期
《名流》(短篇)《北京文學》1994年1期(中華文學選刊轉載)
《絕情》(短篇)《春風》1994年1期
《筆記二題》(短篇)《鴨綠江》1994年1期
《絕賭》(短篇)《春風》1994年3期
《筆記三題》(短篇)《天津文學》1994年7期(中華文學選刊轉載)
《名角》(短篇)《當代人》1994年6期
《筆記二題》(短篇)《當代人》1994年10期
《猴之事》(短篇)《廣州文藝》1994年3期
《筆記三題》(短篇)《作品》1995年10期
《筆記二題》(短篇)《中國作家》1996年3期
《賺了三塊四角六分錢》(短篇)《廣州文藝》1995年4期
《絕橋》(短篇)《小說界》1995年5期
《喬邁下海》(短篇)《當代人》1995年6期
《筆記二題》(短篇)《當代人》1995年10期
《絕人》(短篇)《北方文學》1996年1期(小說月報轉載)
《筆記三題》(短篇)《春風》1996年7期
《筆記二題》(短篇)《飛天》1996年7期
《李秀平的故事》(短篇)《作家》1996年11期
《城市票友》(短篇)《當代人》1996年11期(小說月報轉載)
《岳姑娘的故事》(短篇)《芒種》1996年1期
《絕店》(短篇)《當代人》1997年2期
《大哥的故事》(短篇)《長城》1997年3期
《短篇二題》(短篇)《芙蓉》1997年3期
《犯罪心理學》(短篇)《羊城晚報》1997年8月
《絕橋》(短篇)《春風》1998年5期
《事件》(短篇)《佛山文藝》1998年5期
《筆記三題》(短篇)《當代作家》1998年5期
《絕偽》(短篇)《小說家》1998年6期
《單刀赴會》(短篇)《當代人》1999年2期(小說月報轉載)
《筆記五題》(短篇)《上海小說》1999年3期(小說月報轉載)
《短篇二題》(短篇)《紅岩》1999年3期
《秦瓊賣馬》(短篇)《人民文學》1999年10期(新華文摘轉載)
《高大力的故事》(短篇)《青春閱讀》2000年1期
《布店》(短篇)《章回小說》2000年10期
《賭客》(短篇)《紅岩》2000年5期
《李二娘的故事》(短篇)《廣州文藝》2000年12期
《賀梁紅梅》(短篇)《作家》2005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海口》(短篇)《長城》2005年4期(小說月報轉載)
《萬家福超市》(短篇)《當代人》2005年9期(小說月報轉載)
《絕印》(短篇)《人民文學》2005年12期(小說月報轉載)
《穆桂英掛帥》(短篇)《上海小說》2006年1期(小說月報轉載)
《絕品二題》(短篇)《長城》2002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絕渡》(短篇)《長城》2003年3期(小說選刊轉載)
《老頭包子》(短篇)《青春閱讀》2005年12期
《故事、事故》(短篇)《北京文學》
《黑子和石頭》(短篇)《小說月報原創版》2007年2期
《保姆張秀梅》(短篇)《中國作家》2007年5期
《和平里10樓》(短篇)《作品》
《馬洪剛的愛情》(短篇二則)《作品》2008年4期
《孟家母子》(短篇)《山花》2005年6期
《老同學三題》(短篇)〈長城〉2006年6期(小說月報轉載)
《暴水橋頭》(短篇二則)《小說界》2005年5期(中華文學選刊轉載)
《酒道》(短篇)《現代小說》2006年創刊號
《張子和》(短篇)《北京文學》2006年10期(小說月報轉載)
《老張》(短篇)《當代人》2006年5期(小說月報轉載)
《天香醬菜》(短篇)《作家》2007年1期(小說月報轉載)
《洗澡》(短篇)《作品》2007年7期(小說月報轉載)
《郭氏姐妹》(短篇)《芒種》2007年8期
《一聲嘆息》(短篇)《啄木鳥》2007年5期
《蘇子玉、龍粥》(短篇)《十月》2008年5期
《瓷人》(短篇)《上海文學》2007年9期
《鋦人》(短篇)《上海文學》2007年12期
《兩個女人》(短篇)《芒種》
《紫硯》(短篇)《啄木鳥》(小說選刊轉載)2009年1期
《魚塘女人》(短篇)《啄木鳥》2009年6期(小說月報轉載)
《拾荒女人》(短篇)《啄木鳥》2010年9期
《奇人與奇石》(短篇)《中國作家》2010年1期
獲得主要獎項
1、《大廠》獲《人民文學》1996年特別獎。
2、《大廠》獲《小說選刊》1996年獎。
3、《大廠》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4、《年底》獲1995年河北省文藝振興獎。
5、《官司》獲《東海》1996年三十萬文學巨獎銅獎。
6、《筆記小說二題》獲《中國作家》1996年小說獎。
7、《天下荒年》獲《北京文學》1995年中篇小說獎。
8、《筆記三題》獲《天津文學》1994年至1995年小說獎。
9、《城市警察》獲公安部金盾文學獎。
10、《城市警察》獲《啄木鳥》獎。
11、《熱風》獲《十月》1997年文藝獎。
12、《山草謠》獲《東海》1998年銅獎。
13、《燕趙筆記》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14、《老張》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15、《當局者迷》獲公安部偵探推理大賽獎。
16、《張子和》獲《北京文學》獎。
17、《核磁共振》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
18、《天香醬菜》獲《小說月報》百花獎。
19、《升國旗奏國歌》獲「梁斌文學」獎。
20、《升國旗奏國歌》獲《中篇小說選刊》獎。
作品改編
中篇小說《大廠》被中央電視劇製作中心改編成8集電視連續劇。被西安電影廠改編成電影《大廠》。被改編成一些地方戲。如越劇、話劇、呂劇、廣播劇等。
中篇小說《年底》《年初》被遼寧電視台改編成25集電視連續 劇《選擇》。
獲遼寧省電視劇金獎 中篇小說《大忙年》《雪崩》《城市熱風》等九部中篇被中國電影合拍公司改編成27集電視連續劇《震盪》。
短篇小說《絕人》被中央電視台改編成電視電影《夏日情懷》。
獲優秀獎 短篇小說《名流》被中央電視台改編成電視電影《小鎮名流》。
獲優秀獎 中篇小說《野民嶺》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改編成《沉默的山無言的河》。
中篇小說《山問》峨嵋電影製片廠改編成《山問》。
短篇小說《城市票友》被北京電視台改編成電視電影。
作品評價
近些年來,雖有不少文學作品在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讀者群中獲得好評。但像《大廠》(載《人民文學》1996年第l期,作者談歌)這樣,反映工廠生活而能受到普遍歡迎、產生轟動效應的,還沒有過。那盛況,有點兒像17年前《喬廠長上任記》問世時的情景。《大廠》寫的是某市一家有2000職工的國有企業,因前廠長礎吞公款留下虧空,更因面臨諸多難點,陷於窘困境地:外欠的帳要不回來,來討債的賴著不走;老勞模患重病硬撐著不肯住院,小家屬做手術得藉助眾人捐錢;一些工人情緒浮躁,有的偷原材料外賣,有的砸財務科撒氣;總工程師心神不定,發明創造因無資金推不上去,想調離工廠另謀出路;就在年關逼近之時,為跑業務壯門面而留下的唯一一輛高級轎車丟失……作品把工廠方方面面的「窩心事」,像打摺扇似地一瓣瓣鋪展開來,將大大小小的矛盾沖突,如扇骨般都歸結到一廠之長呂建國身上,通過他之所歷所感,描繪了廠內外眾生相,映現了當今的浮世圖。僅從故事情節的設計與安置來看,這部中篇並沒有新奇的內容,也未見曲折的結構;且該廠不夠大,它所遭逢的那些「窩心事」,對於真正大型國有企業來說,多半可謂小小不言。但是,《大廠》......
1996年3月1日《文藝報》報道:《人民文學》今年第一期發表的反映國營大中型企業當前處境的中篇小說《大廠》在讀者中引起熱烈反響,再一次證明了文學緊貼現實生活的重要性。《大廠》十分真實地觸及到當前國營大中型企業的困境,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塑造了廠長呂建國等一批在困苦中堅韌奮斗的企業幹部和工人形象。作品發表後,《人民文學》編輯部收到很多讀者來信,稱贊這是一篇感人的佳作。有的讀者說,讀《大廠》就如同當年讀《喬廠長上任記》一樣,令人振奮;有的讀者反映說,載有《大廠》的《人民文學》在所在單位被爭相傳閱;有的讀者在稱道《大廠》能真正貼近工人的心的同時,也批評目一些文學和影視作品對現實生活毫不了解,把廠長寫成只會上酒樓、摟女人、偷漏稅的人物。《大廠》也在文藝界引起熱烈反響,《作家文摘》、《小說選刊》、《新華文摘》等報刊分別予以轉載,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正在籌備改編電視劇,有關單位還有改編電影的意向。
以下摘自《談歌文化小說論》:談歌自《大廠》、《年底》等緊貼現實的小說創作蜚聲文壇,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當代作家,受到大量讀者和批評家的熱烈贊揚,成為「現實主義沖擊波」中勢頭最猛的一股力量。但談歌也因此被批評界永遠定位於只能書寫即時性社會題材的作品。筆者認為,這類作品雖然緊貼現實、目光敏銳,具有較為重要的文學史意義和價值,但它們缺乏深厚的文化和歷史意識,在藝術上也有失粗糙。而在文化小說中,談歌將目光拉進歷史與文化,試圖用更深沉的人文視角和傳奇性的民間話語來發掘燕趙精神乃至民族文化中的內核。這些小說文化味頗濃,以講述傳奇故事的方式回溯老保定的奇人逸事,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蘊和藝術價值,並能代表作家小說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學界對談歌小說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他的現實主義小說創作上,對其文化小說的研究很少,集中論述談歌文化小說的著作更是鳳毛麟角。在筆者看來,批評界對談歌整體小說創作的豐富性是認識不足的。為彌補談歌小說研究的缺失,本論文集中論述談歌的文化小說。本論文採用歷史美學分析、文本細讀、文化分析等方法,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互支援,各文類之間相互對比,從中突出談歌文化小說的審美意蘊和藝術個性。筆者從探討談歌個人性格、燕趙文化的整體氛圍和談歌文化小說產生的關系入手,以從審美意蘊到藝術個性為線索分析談歌的文化小說創作,這樣就完成了對談歌文化小說從內容到形式的系統觀照。著重解析談歌受關注較少的文化小說,既有利於論文創新,也有利於集中解決論文的中心問題。本論文從三個方面論述談歌的文化小說: 第一章追溯談歌文化小說出現的淵源:談歌個性豪爽直率,血氣方剛,燕趙文化的整體氛圍也給了他潛在的影響,使他在自己的文化小說中塑造出某些「實驗性自我」,將自己理想中俠肝義膽的生活付諸文學想像中的「實踐」。另一方面,他用文化小說追憶燕趙風骨的堅韌、奉獻、勇敢、頑強是要將這種精神與當代社會的精神現狀作對照,企盼用它再造理想的精神世界,張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深沉的道義承擔也是談歌寫作文化小說的內在動機之一。第二章論述談歌文化小說的審美意蘊:燕趙文化精神是談歌文化小說的內核,具體包括燕趙精神、燕趙文化人格、燕趙民間文化。另一方面,「新的歷史意識」是談歌文化小說的精神旨歸:這些小說以重寫歷史、還原真實歷史為創作旨歸,採用歷史辯證法重寫歷史人物,關注「被歷史記錄所遺忘了的」人的歷史和歷史事件的真相。在第三章里,筆者論述了談歌文化小說獨具的藝術個性,指出這些小說將傳奇性和寫實性相結合使作品具有了極強的藝術張力:既生動,又深邃;戲劇性是談歌文化小說的潛在結構模式,作者擅於製造戲劇沖突,運用各種戲劇性結構方式,採用戲劇的內心獨白手法,人物也具悲劇色彩。談歌文化小說將顯性的話本結構與潛在的戲劇結構相結合,形成了具有無限張力和活力的敘述方式;受古典散文和地方戲詞的影響,談歌文化小說的語言文白相間,古今雜糅,典雅凝練。談歌把口語、文言、書面語以及曲藝語言、評書話本語言神奇地結合起來,使諸多語言元素在他的文化小說中水乳交融、不可分割,這種話語方式使這些小說的語言呈現出典雅又富有詩韻的魅力。談歌的文化小說創作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他的「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的不足,更具有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在文化小說的創作過程中,談歌在小說藝術上完成了自我超越。談歌文化小說作為研究界的一塊璞玉,應得到更多的研究和關注。此外,談歌文化小說創作民族化的精神內核和民族化的表達方式對當代文壇也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以下摘自《白燁——《97小說風尚:寫實》:談歌在1997年的幾部作品,較之過去更注重直陳現實、直抒胸臆,其中尤以《天下憂年》為最。這部作品中的「我」,真是陷人了內憂外患、四面楚歌的境地:先是妻子所在的工廠開不出工資,想調動工作沒有門路;其次是15歲的侄女小麗因學習不好,被弟弟一巴掌打出家門不知去向;接著是67歲的老岳母不慎摔斷了腿,交不起巨額醫療費難以就醫;隨後又是「我」去山西找侄女,人未找到又遭歹人搶劫,同車的旅客竟然無人過問。寫到這里,作者遏抑不住滿心的痛楚和滿腔的義憤,先以插人社會新聞的方式羅列了道德滑坡造成的世風日下景況,又以引經據典的論說抨擊了人心不古帶來的人情冷漠和血性淡薄。這部作品可以說用一種疊床架屋式的情節結構,對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不幸進行了集束式的掃描,人們既看到了釀就人生悲劇的客觀因素,又看到了在其中推波助瀾的人為因素,從而達到了對於當下現實深刻而大膽地反映。但從閱讀的感覺上看,《天下憂年》已很難說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說。它的敘事如同報告,語言如同訴狀,幾乎讓人感覺不到虛構與想像的成分,徹頭徹尾的事件記述和觀感描述,使它的紀實性質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如果說它是小說,那一定是紀實小說,而與其說是紀實小說,還不如說是社會特寫更為明確。
以下摘自來源:中華文學基金會 2006-4-14 11:56:00 1996年,平靜的中國文壇忽又熱鬧起來。隨著《大廠》、《天下荒年》等作品驚雷般地炸響,談歌也如同一隻沖下山林的猛虎,裹挾著一股颶風騰躍而出。這年,談歌發表長篇小說1部、中篇小說17部、短篇小說23,還有一部25集電視連續劇,總計近200萬字;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幾家文學刊物的頭條幾乎被他佔去了大半。這在當代中國文壇上簡直是個奇跡!無怪乎海內外一些評論家驚呼:文壇上的這一年是「談歌年」。
《當代》雜志主編汪兆騫說:談歌是文壇上的一個才子,多面手,他有好幾種筆法,好幾種路數,能寫各式各樣的小說,如同武術大師,精通十八般武藝。他的百餘篇「絕字頭」筆記小說便是明證。他的歷史小說《絕土》,寫的是荊柯刺秦王。這是一個幾近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幾千年來,民間的口頭演繹和渲染,已將故事和人物大致確定為一種模式。談歌卻賦故事和人物以全新的神貌:易水河畔寒風怒號萬物蕭殺,荊柯一身縞素,瘦弱得幾乎被一陣風捲去,但他毅然與太子丹絕別,為洗雪自己的名譽而踏上不歸之路。作品淋漓盡致地「潑墨描寫,鮮活靈動的人物形象,撼人魂魄的故事,使你不能不去痛苦地思索。似乎是一種規律,探索者心中沒有絕對權威,頭上沒有「緊箍咒;惟其如此,才能勇探新路,獨辟蹊徑,開一種風氣之先。談歌的長篇小說《家園筆記》,就是一部打破傳統的結構模式,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的力作。著名編輯郭小林說:「讀談歌的小說,總感到人物要跳將出來,涕淚淋漓的對你直抒胸臆,可謂此中真歌哭,情文兩俱備。」
人物影響
1996年中國文壇掀起「現實主義沖擊波」的領軍人物。談歌與關仁山、何申被稱為河北三駕馬車。因其許多小說作品在1996年被多家刊物同時刊出,1996年文壇,被一些媒體戲稱為「談歌年」。談歌的短篇小說諸如《城市票友》《穆桂英掛帥》《絕品》等被編入大學教材與中學教輔教材。小小說《橋》被編入小學六年級人教版語文課本。《大廠》《絕屠》等十幾篇小說被譯成日文、法文、英文介紹到國外。

③ 現在的現實主義小說還有人欣賞嗎

現實主義小說一直是當代文學的主流。但是單純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現實主義同現代主義的結合,但是這種意義上,文學作品仍屬於現實主義的范疇。從八十年代初,現實主義回歸開始,現實主義文學一直都是當代文學的主導和方向,八十年代末的偽先鋒派因為過分強調現代主義藝術實驗,而逐漸被拋棄,新寫實主義也漸漸衰弱,90年代現實主義沖擊波因為矯枉過正,也逐漸淡出人們視野。但是現實主義的大潮並沒有過去。
一味追求審美和新奇的小說,只會成為某個時間段的專利,而反映社會本質的現實主義,才是真正永恆不衰的東西

④ 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流派及各流派的解義

「鴛鴦蝴蝶」派
所謂「鴛鴦蝴蝶」小說的產生和廣受歡迎,同當時上海女學生群體的形成壯大有著密切的聯系。愛情的題材,總是更容易吸引女性讀者。於是,言情小說在女學生成倍增長的上海應運而生。當時,許多專登言情小說的報刊雜志,在上海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啼笑姻緣》被認為是「鴛鴦蝴蝶」派小說的壓軸之作。1911年徐枕亞發表《玉梨魂》。

傷痕文學
經歷了十年浩劫,人們的身體和心靈大多備受創痛,《班主任》拉開了回顧歷史傷痕的序幕,並使作家劉心武一舉成名。至於這種對文革苦難的揭露真正成為一種潮流,則是以1978年8月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發表在《文匯報》上為標志的。當這種憤懣大量地以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便形成了新時期第一個文學思潮:"傷痕文學"思潮。"傷痕文學"代表作的作品,雖然並無拓荒價值,但藝術上卻顯然更為成熟,如張潔的《從森林裡來的孩子》、宗璞的《弦上的夢》、陳世旭的《小鎮上的將軍》、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鄭義的《楓》等。

"傷痕文學思潮"的創作最初大多是短篇小說,因為表現同一題材,長篇一般需要有較多的時間准備。一般認為,最早問世並產生了較大影響的長篇小說是莫應豐出版於1979年的《將軍吟》。另外周克芹描寫農村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發表於1979年)、古華描寫小鎮歲月的《芙蓉鎮》(1981年發表)、葉辛展現知青命運的三部曲《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風凜冽》、《蹉跎歲月》也都是此類主題的代表作。這些作品都先後被搬上銀幕或改編成電視劇,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

尋根小說流派
「尋根小說」的實驗,對中國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革新與推進,具有不尋常的實踐意義。這一點,或早或遲都會得到印證。「尋根小說」的創作實驗,並不僅僅局限於那幾位寫過類似「尋根宣言」的作家一一譬如寫過《文學的「根」》的韓少功,寫過《文化制約人類》的阿城,寫過《理一理我們的「根」》與《文化的尷尬》的李杭育,寫過《我的根》的鄭萬隆等等。當然,這些作家在小說主張方面的鮮明態度,足以使他們成為「尋根小說」思潮的代表人物(或一家之言),但在與「尋根」、與文化意識相牽連的小說創作的現象方面,譬如說,一些並沒有公開主張「尋根」的作家,如王蒙、陸文夫、林斤瀾、馮驥才、張賢亮、高曉聲等,他們分別以自己的新作品顯示了審美思索與社會文化意識及批判精神的聯系。王蒙的《活動變人形》、《高原的風》,陸文夫的《井》,林斤瀾的《矮凳橋傳奇》,馮驥才的《三寸金蓮》,張賢亮的《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高曉聲的《覓》……這些作品都以新的角度與新的姿態同「尋根小說」的藝術主張產生著某種呼應的效果。

不言而喻,那些「尋根」意識比較鮮明的作家,也在他們的具體主張提出之後或之前,創造了一批很有代表意義的作品,如韓少功的《爸爸爸》與他的小說集《誘惑》,阿城的《棋王》、《樹王》,李杭育的小說集《最後一個漁佬兒》,鄭萬隆的《異鄉異聞錄》系列……當然,還有相當數量的中青年作家也寫出了一大批富有明顯的「尋根」意識或涉及到傳統文化中的人的過程的作品,如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紅蝗》、《築路》、《枯河》、《鞦韆架》,李銳的《厚土》、《呂梁山風情》,王安億的《小鮑庄》,鐵凝的《麥秸垛》,賈平凹的《浮躁》,張偉的《古船》,朱曉平的《桑樹坪紀事》,烏熱爾圖的《七叉犄角的公鹿》,艾克拜爾?米吉提的《瘸腿野馬》,江浩的《鹽柱》,等等。

先鋒派
當代的「先鋒派」雖然不是一個有組織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義是指馬原以後出現的那些具有明確創新意識,並且初步形成自己的敘事風格的年輕作者。他們主要有:馬原、洪峰、殘雪、扎西達娃、蘇童、余華、格非、葉兆言、孫甘露、北村、葉曙明等人,此外還有一些正在嶄露頭角且頗有潛力的新秀。

九葉派
1948年在詩壇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葉派"的正式亮相。由於曹辛之與臧克家組成"星群"社在藝術觀點上的分歧,他與辛笛、陳敬容、唐祈、唐?等人創辦了《中國新詩》月刊,並與已經從昆明的西南聯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運燮、鄭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聯系,形成 了一個新的詩歌派流派"中國新詩派"(後因1981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葉派》稱為"九葉詩派")。

「七月」派
「七月」派詩人曾卓、牛漢、綠原等人這一時期的創作,則強化了生命意識,在其名詩《懸崖邊的樹》、《半棵樹》、《重讀聖經》等作品中,他們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 的強烈的社會功利意識,而思考在重壓之下的生命、死亡與背叛等主題。曾卓的《懸崖邊的樹》與牛漢的《半棵樹》顯示出處於逆境中 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白洋淀詩派
「白洋淀詩派」自覺地探索了現代主義詩歌的寫作,他們與北京等地的地下文學沙龍的成員,形成了當時潛在寫作中較有規模的現代主義詩歌運動。其主要成員有姜世偉(筆名芒克)、岳重(筆名根子)、栗世征(筆名多多)等人,他們的詩歌相對來說具有更純粹的現代主義特徵,直接預示和影響了「文革」後詩歌領域的現代主義探索。

朦朧詩派
一九八○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從一九七九年起,先後大量發表了一種新風格的詩。這種詩,有三四十年沒有出現在中國的文學報刊上了。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朦朧派詩人無疑是一群對光明世界有著強烈渴求的使者,他們善於通過一系列瑣碎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出對社會陰暗面的不滿與鄙棄,開拓了現代意象詩的新天地,新空間。「文革」後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島、舒婷、顧城、楊煉等人。

90年代的鄉村小說流派
在90年代「躲避崇高、消解神聖、拆解深度」的後現代景觀中,鄉村小說以其對世俗文化的疏離和80年代文學精神的高揚而獨樹一幟。從描寫對象上來說,它們至少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以關注現實為主,如劉醒龍的《分享艱難》,譚文峰的《走過鄉村》,何申的《年前年後》,關仁山的《九月還鄉》等一批被稱為「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作家作品,這類作品往往能深入到農民生活的深處,真實而藝術地反映出變革時代,尤其90年代中國農村社會的矛盾沖突和發展走向,以及各式各樣的農民在商品經濟浪潮沖擊下的困惑、不適和痛苦的轉變。另外,還有劉玉堂、趙德發、孫宇以及許多並不純粹寫鄉土的作家,如閻連科、遲子建、李貫通、鐵凝,他們也寫90年代鄉村的變化,但更多地是將目光投向許多仍處於封閉狀態下的農村,它們一般地處偏遠,現代文明之風還沒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狀態,傳統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仍牢固地主宰著人們的生活,另一類則以回顧和反思歷史為主,如陳忠實的《白鹿原》、劉震雲的《故鄉天下黃花》、韓少功的《馬橋詞典》、張煒的《九月寓言》、莫言的《豐乳肥臂》、余華的《活著》以及閻連科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大多是轟動一時的佳作。它們以中國鄉村和農民的「過去」為描寫對象,對我們民族,尤其農民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變遷史、心靈史,進行了深入的描繪與反思。

⑤ 現代主義小說產生理論基礎

世界文明的進步,隨之的經濟發展,導致人們的心理~思想~精神發生的極大的變化~伴隨這股思想的沖擊波產生的就是現代主義~而現代主義小說除了上述基礎之外~還有人們要求表達的更自由~從格式上突破以前的小說
也就是說~現代主義小說是從內容上~思想上~格式上都有別於之前的小說
它有鮮明的時代性

⑥ 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介紹

現實主義沖擊波最初指90年代中期劉醒龍、談歌、和申、關仁山等作家關注現實的一批作品出現的效應,後來擴大指稱90年代後期大量出現的以現實主義方法表現當前鄉鎮、工廠、城市現實生活和經濟生活為核心的社會矛盾的小說在文學界產生的影響。

⑦ 「現代派小說」、「先鋒小說」和「新寫實小說」的區別

現代派小說(現代派文學)
現代派文學是19世紀80年代出現的、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在歐美繁榮的、遍及全球的眾多文學流派的總稱。它包括表現主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魔幻現實主義等流派。
現代派文學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變化,流派紛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來說,有如下幾點:①各流派都強調要表現「現代意識」,其中心就是危機感和荒謬感。因此,現代派文學的共同主題是表現現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全面危機。②現代派文學對壟斷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四種基本關系的尖銳對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現了異化這一主題。③現代派文學是西方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的自我表現,它深受唯心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影響,具有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和悲觀主義、個人主義的色彩。

先鋒小說:
現代派小說標示出了一種當代小說在探索中的精神氣質的變化。稍後出現的先鋒小說則有著更鮮明的"文體"實驗的指向。馬原、殘雪共同作為先鋒小說的先聲出現。馬原對於敘述的自覺探索,和殘雪的以非現實的意象冷靜的展示"惡"、"暴力"的能力,都作為了先鋒小說的資源。
重視敘述,是先鋒小說開始最引人注目的共通之處。他們關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處理這一故事。這開始在馬原那裡就有充足的體現。馬原發表於1984年的《拉薩河的女神》是大陸當代第一部將敘述放置於重要地位的小說。之後的洪峰被認為是馬原的成功的追隨者。1987年間,這種寫作成為一種潮流。代表作家作品迭起。這里我們就不例舉。
將敘事本身作為審美對象,運用虛構、想像等手段,進行敘事方法的實驗。背離傳統小說竭力營造和現實世界對應的"真實"幻象的實現途徑,明確承認小說的虛構性。這無疑極大地拓展了小說的表現力,極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凸現小說的獨特存在。在這種形式革新的基礎上,先鋒小說也挖掘包含了特定的意義,這也是與傳統背離的,表現在對於性、死亡、暴力等主題的關注。表達了作家們對於歷史、現實、社會、人性等的個性化的體驗。

新寫實小說
新寫實小說最基本的特質是客觀冷靜地寫生存狀態,即追求所謂「原生態」的真實和世俗化的情調。原生態作為新寫實小說的核心特質,成為作家逼近生活的有利途徑,使作品獲得了讀者的廣泛認同;然而也恰恰是這種在真正意義上並不存在的「絕對還原」,這種對知性的有意消解,制約著新寫實小說美學品位的提高。

⑧ 什麼是新寫實小說,現實主義沖擊波小說

所謂新寫實小說,簡單地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 ,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這些新寫實小說的創作方法仍以寫實為主要特徵,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雖然從總體的文學精神來看,新寫實小說仍劃歸為現實主義的大范疇,但無疑具有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善於吸收、借鑒現代主義各種流派在藝術上的長處」。但是,不同批評家對「新寫實」特徵的描述並太不一致,還有一些批評家堅持認為不必對新寫實小說這一概念作勉強的理論界定。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西方現代派文學紛紛湧入中國,文學便出現了各種主張、各式「流派」。這些主張和流派開闊了文學的視野,豐富了文學的表現力。那時張口閉口的各式各樣的現代派術語,成為文學的時尚。而現實主義偏居文學的一隅,幾乎成為時尚文學的詬病,成為沒落、落後、保守的代名詞。但也就在那個時候,文學開始出現了疲軟之態,進而出現了滑坡,讀者大規模地疏離和冷落了文學。在慌亂之中,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文學找到了「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似乎也找到了一個新亮點,並以此力圖挽迴文學的頹勢。前者我覺得可以稱為瑣碎和低層的現實主義,以平常普遍的市民生活的摹寫與表達這個階層的生活情趣為主,當時的一些關鍵詞比如「零距離」、「原生態」是最時髦的文學詞言;後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龐雜的官員階層——從村幹部一直寫到省部級高官,以暴露這個階層的問題與黑幕為敘事的重心。兩種文學樣態在那時的沒落文學里成為一道耀眼的流星雨,一度也喚醒和召回了一定的文學閱讀,但很快就消失在大規模的閱讀的視野之外。之後,「新寫實」便與現代傳媒合謀,以暢銷書與影視劇為載體,把文學帶入商業領域,忙著去掙錢了;而「現實主義沖擊波」則繼續它的狹小的視角,利用存在的官民階層不平等、不公平的社會現實的縫隙,並將之分裂為鴻溝與峽谷,成為黑幕小說或曰官場小說,也開始迎合了市場的需要。
「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當時引起關注與轟動是因為它們直逼了社會現實,表現出現實社會的某一類社會階層的生存真相。它們是站在現實主義立場上,用現實主義的文學表達,取得的文學的一次新的進展。但它們很快就曇花一現了,像流行病和生活時尚一樣,很快地沒落了,從而淡出了大范圍的閱讀視野。這是因為,它們所缺乏的,恰恰是現實主義最本質的最核心的東西——現實主義的偉大精神,沒有社會與人類進步的信念、理想和希望,沒有生活的本相,沒有鼓舞社會與人類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沒有激發社會與人類的鬥志。它們就像是一群蠅蠅苟苟的動物一樣,充滿了豐富和豐滿的物質形態的敘事。它們都以現實主義走向了一時的輝煌,也是以對現實主義的誤讀而開始了沒落。
作為一種信仰、精神、理念和方法,現實主義從文學藝術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冥冥之中存在著,並成為文學藝術認識與表達生活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途徑。只不過,現實主義的命名才是最近幾百年間的事情。應該說,幾千年來文學藝術發展史里未曾改變過的事實——不管藝術表達如何千變萬化——就是現實主義精神,始終是文學藝術史上的主導旋律。作為現實主義精神,有著幾組重要的關鍵詞:現實與真實,批判,理想。現實與真實是生活的真相和藝術的真實,是生活與文學的普遍性;批判是作家與生活的距離感與清醒的理性,是評判與批判的意識;理想,是人類、社會的偉大的高尚的心胸、境界和設想,也是生活的本相。對於文學來說,前兩點比較容易做到;而後一點,則需要文學的人格、心胸、境界、視野、學養。因此說,無論在過去、當下,還是在未來,現實主義作為反映、表現的方法,都存在著無窮的變數,有著極其廣泛的疆域,可以說是無邊的現實主義;而作為一種精神——信仰,價值觀念,也只有這幾個重要的范疇,並亘古不變。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堅持現實主義的多樣性,才能保障文學的發展與繁榮,「新寫實」和「現實主義沖擊波」的興起與衰落,證明了這樣的鐵律。

⑨ 《分享艱難》為例說一說現實意義沖擊波的思想和藝術特徵

有兩種立場始終不甚調和地存在於所謂「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作品中,一種是「現世主義」的,它使作家們對當下的現實種種作出細致而缺乏距離感的描摹;另一種卻是「浪漫主義」的——劉醒龍便曾宣稱:「我一直不大相信自己這個被人強加的『現實主義』者,我寧肯相信自己的寫作是浪漫主義的。」①「現世」的羈絆使作家們始終無法超拔於庸常現實的泥沼之中,「浪漫」成了一劑拯救現實的葯方:以舊道德理想的復歸,以所謂的「大善」來分享艱難;以受難的、奉獻的,甚至禁慾式的英雄來供奉這個「拒絕崇高」的年代;以「苦戲情節」的現代翻版為當下提供安於現實的強心劑。「現世主義」、「實用主義」的立場使他們筆下的英雄雖然承受著巨大的沖突與痛楚卻無法崇高;雖然具有受難與獻身的表徵卻不夠悲劇。他們的形象不夠高大,甚至有些畏瑣;他們背後雖有一圈「道德」的靈光,但那光環總也不夠聖潔。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前,「英雄形象」總是作為楷模,向讀者作出意識形態的詢喚,那麼,「現實主義沖擊波」中的英雄卻不再是「效仿」的對象,而作為「感動」的對象登場;他們上演的不是「悲劇」,而是「苦戲」,為90年代以來在茫然失措中為生存苦苦掙扎的人們提供麻醉與撫慰。

一 宿命化的艱難

在「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作品中,90年代以來的社會現實可用兩個字來概括:艱難。無法抗拒亦無法擺脫,「宿命」便成為解釋艱難並使人承受艱難的最佳籍口,正如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犯下的罪惡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解釋為人類幾千年苦難的源頭。「現實主義沖擊波」亦採取了這種策略,它們照相式地描摹當下的艱難:社會黑暗、官場腐敗、工廠倒閉、工人下崗,並試圖使之日常化,成為一個時代的表徵,成為不幸生於此時代者無法逃避的命運,成為步入許諾之中的「明天」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表面看來,作品中所描述的「困境」有其顯見的形成原因:《大廠》中那個「越來越不景氣」,「已經兩個月沒開支了」的廠子是因為前任許廠長「弄走了廠里好幾十萬塊錢」,最終自己也「讓戴大蓋帽的帶走了」。《年初》中的「太陽廠」之所以「一堆爛事」是因為「上一屆廠長老許光吹了兩年大話,什麼正經事也沒干出來,臨下台跑到海南做生意去了」。無比簡潔而明了的答案。作家們似乎也在思考其深層原因,在他們筆下的主人公為一廠、一鎮生存而掙扎,付出健康、人格尊嚴乃至生命,廠子卻每況愈下時;在他們遭遇權力網、關系網卻無力沖破時;在目睹社會黑暗面卻無力回天時。然而他們的思考只是為了驗證一個先驗的答案:「改革是有陣痛的」。這便如命運的宣判,或隱或顯於作品之中,並決定了文中人物的思考方式:「上級領導」以此為籍口,輕易地做出合並或裁員的決定;廠長們卻認為,這「應是企業的痛苦,不應轉嫁到工人身上」。

這種思維方式有其歷史原因。自建國以來,在種種政治風潮的影響下,「歷史唯物史觀」逐漸演變為庸俗的「歷史決定論」。人們將「共產主義」或「四化」的烏托邦幻想鎖定於未來,鎖定於「歷史進化的必然方向」上,認為時光之輪正滾滾向其邁進。於是,「未來」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它同時具有了終極意義,宛若宗教中的天國花園。同時,「現在」也因其處在「通向天國之途」中也具有了某種神聖性。然而現實與幻想之間的巨大鴻溝永遠不可能消彌,在盲目樂觀中躁動了幾年後,國人忽然發現自己已陷身於艱難現實的泥沼中,看不到前方的路,來時的腳印也被淹沒在一夜間長出的荒草中。而「現實主義沖擊波」的作品卻仍在說服人們相信「歷史」,相信未來:「歷史」依自身的軌跡走至目前的混亂局面,但「陣痛」過後必將是新生命的誕生。只是,「歷史」需要祭品,「也許,這就是一種歷史的代價,一種需要我們來付的代價」。而「我們」——無論是呂建國、賀玉梅、周天,還是春梅、陸明,以及千千萬萬的工人——這個概念的圈定並非由於他們做了什麼或未做什麼,只是因為他們不可避免地出生於這個時代。因此,為了將艱難成為時代的特徵,成為當下人們的宿命,「現實主義沖擊波」作品往往採取類似於影視劇本的寫法,以場面與場面的更迭來完成敘事。在情節上缺乏一條明晰的沖突線索,沒有「英雄」與「敵手」,只有道德論理上「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的劃分。「艱難」也並非如山洪爆發一般席捲而來,而是被日常化、生活化,不動聲色地磨礪人們的肉體和靈魂。於是,小說的敘事也無法閉合在文本之中,它只像是從生活中隨意截取的一段,始於一個亂糟糟的上午,終於艱難暫時緩解的間隙。

二 「基督受難」的情節模式

如果僅僅彰顯「艱難」的歷史宿命而未開出承擔它的葯方,僅僅發出命運的哀嘆卻未加以撫慰,一部作品顯然無法實現其意識形態目的。正如一切主導文化(如好萊塢類型電影),「現實主義沖擊波」作品的意識形態策略也是將沖突建立在當下不可調和的矛盾上,卻又加以「想像性的解決」。在《大廠》、《年前年後》、《分享艱難》、《乾草車》等作品中,「宿命化艱難」的策略已將人民與時代/社會的沖突轉換為個人與命運的沖突。然而這種沖突不會誕生任何經典意義上的命運悲劇。盡管作家們一再強調自己的「普通人」立場:「我是有些放棄所謂知識分子的立場,而站在普通人甚至農民本位的立場」;(三駕馬車)「唯一相通之處是大家在作品中透射出的對人的善意」。②然而在他們的某些作品中,「人民」被「群眾」代替,他們或是「無名者」,群體出場(圍攻廠長時的一群,偷盜工廠財產時的幾個);或雖有姓名卻無性格內蘊,只作為情節因素或象徵因素存在(如《大廠》中女兒生了白血病的小魏,《乾草車》中下崗卻不忘交黨費過組織生活的闞師傅)。「普通人」總是被置於讀者的視域之外,而代替他們(而非代表他們)承受艱難的卻是呂建國、周天、陸明等等黨政領導,「英雄」形象。他們並無力量解救工廠、人民於歷史的車軛之下,而只能以一已身軀作為鋪路石。這便如《新約》中所載:當世界道德敗壞、物慾橫流,人類的罪惡不可被上帝寬恕時,神子耶酥便走上十字架,以自己的血來清洗世人的罪惡。然而世人無法理解,世人對耶穌加以荊冠和唾罵。三日後耶穌自死亡中歸來,同時歸來的還有世人的信仰。自此基督教便有了「領聖餐儀式」。人們分食象徵基督血肉的紅酒與麵包,同時承繼基督的精神。而在「現實主義沖擊波」的若干作品中,當現實的艱難實在令人難以承擔,當「命運」的謊言無法阻止苦難的呻吟時,作家們便不再徒勞地編織拯救的故事,而是娓娓講述「基督受難」的現代版本:「英雄」以「大善」來為人民承擔苦難,人民又將承繼「英雄」的受難精神。宛若宗教傳說的故事象徵性地彌合了現實不可調和的矛盾。模式化的情節使一些儀式性場面在作品中頻頻出現。
「現實主義沖擊波」下的現世主義 來自: 第一範文網

1、戴荊冠儀式
如果能找到苦難的源頭,苦難或許會在怨恨、詛咒甚至是報復中變得易於承受。在一些工廠題材的作品中,群眾(或曰群氓)總是輕松地把一切責任堆到領導者身上。「圍攻」場面便成了「戴荊冠」行為的儀式化展現。然而眾人的憤怒總是能輕易地被領導者的「大善」或者真誠化為理解。談歌的《年初》中便有這樣一個戲劇性場面:工人們圍攻廠長劉志明,質問為什麼廠黨委書記周天可以下班後賣菜,自己卻不能到東風廠去打工。但當韓師傅說明周天是在代他賣菜,且每月都拿出100元支援他時,劍拔弩張的氣氛便被緩解,「一屋子的人都悄悄流下了眼淚」。

2、十字架儀式
肉體的受難改為靈魂的受辱;以血洗罪變成了以淚承難,原木釘成的十字架變成了掌權者的辦公室、高檔酒店……「現實主義沖擊波」實質上是一部部「當代基督受難史」。「英雄」們一次次以人格的受辱,以流淚來感動那些掌權者,使工廠得以存活,使「子民」的艱難得以分擔。、

3、領聖餐儀式
事實上,在「戴荊冠儀式」和「十字架儀式」中,「英雄」們唯一所做的就是「感動」他人:感動自己的子民,也感動執掌生殺大權者。「感動」從來就是一種仰視與乞憐的姿態。因此,為了取得平衡,最終完成「英雄」的形象,小說中必須安排「領聖餐儀式」,讓「英雄」以「俯視」的姿態,自上而下地自己的精神傳給子民。「大會」、「發工資」、「探病」都可視為這種儀式的變體。至此,這個「受難」的故事才能宣告結束。

自然,當下流行的「受難故事」有其中國特色,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傳統苦戲情節的現代翻版。盡管「現代苦戲」的主人公不再是竇娥、趙五娘……不再處於社會的底層,等待「青天老爺」的救贖。相反,他們身居高位,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但他們同是現存秩序的順民,掙扎於秩序的縫隙間苟延殘喘;他們缺乏自主行動的力量,只能在外界災難襲來時被動地做出反應(如《大廠》中的呂建國從未主動地做過什麼,只是忙於應對紛至沓來的一系列不幸。而這些不幸大多是在同一層面上的反復,只有量的累積而無質的突破);他們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便是「感動」,感動領導或感動子民。(往往是很有效的方式。或許悲劇與苦戲的一個區別就是:前者提出問題卻無力給出答案,後者卻迫不及待地作出回答。而任何形式的答案都是對思考的阻礙。)

「現實主義沖擊波」並未對庸常現實造成任何沖擊,相反,它是一種撫慰現實的手段。在撫慰中,千瘡百孔的現實感覺逐漸麻木,痛變做癢,癢又化做無,最終,在麻木中沉入忘鄉。

熱點內容
全本免費閱讀小說哪個軟體好 發布:2025-01-16 08:10:51 瀏覽:164
校園暗戀小說有甜有虐 發布:2025-01-16 07:52:34 瀏覽:12
掌月聽書 發布:2025-01-16 07:28:01 瀏覽:813
穿越回明朝小說推薦 發布:2025-01-16 07:27:52 瀏覽:200
小說暗魅免費閱讀百度網盤 發布:2025-01-16 07:09:15 瀏覽:716
聽書霸道總裁肉 發布:2025-01-16 07:09:12 瀏覽:691
被鬼佔了小說閱讀 發布:2025-01-16 07:07:47 瀏覽:45
女生師徒仙俠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6 06:57:10 瀏覽:296
快讀免費小說下載百度 發布:2025-01-16 06:53:49 瀏覽:579
鄉村艷遇類型的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1-16 06:53:37 瀏覽: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