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研究結課
1. 最新如何提高現代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一、重閱讀、也要重預習
教師課前應該熟悉文本,研透文本,我們不僅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還要要求學生在課前認真的研讀文本,對小說情節做到心中有數。
除了在閱讀上我們要求學生,還要讓學生在預習上下足功夫,我們可以適當的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看小說,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深入文本。例如在講《祝福》之前,我們可以設置如下問題。
2. 一篇現代小說
王者劍俠
作者: 月靨
簡介:
有雲的地方,就有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想縱馬走四方,仗劍行天涯嗎?你想懲惡揚善,名利雙收嗎?那嗎,來吧!劍俠盛世會讓你完成你的夢想。
3.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講什麼內容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課程選取1917-2000年間以現代漢語寫作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四種主要文學體裁,所選作品注意「典範性」和「先鋒性」並重。課堂講授以「細讀」方式為主,盡量超越「鑒賞式」的水準,而爭取總結出作品的敘事特點,進而把握作者的運思方式,抽譯出現代中國人的生存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本課程有利於學生感性地把握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為將來系統地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使「史」的學習不流於空泛;由於所選作品都屬用現代漢語寫作的精品,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較高的文學審美能力;同時,愛好寫作的學生也能找到取法對象。
4. 求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的兩篇報告,太忙沒時間寫了,要求內容深刻一點,三千字以上。
第一篇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探索
摘要:簡要分析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側重介紹實施教學過程中所作的教改探索——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學科動態、完善教學手段、加強課外閱讀,以期為高校中國當代文學課及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 教學現狀 課程改革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幫助。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價值觀念的變化,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不能產生即時效應的基礎學科一樣,日益受到冷落。較之上個世紀80 年代,學生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學習積極性普遍降低,身為中文系學生不明了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現代名家名作的大有人在,不了解當代尤其是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的作家作品現象也屢見不鮮。為數不少的學生並不通過閱讀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這種現象不能不令人擔憂,針對這種狀況,我們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時也動了些腦筋,作了些嘗試性的教改探索,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注意授之以法,提升學生理論素養
學習中國當代文學, 不單是讓學生了解一些文學現象、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現象、知識把握其內在聯系,即把握文學發生發展規律,從現象、知識上升到理論的概括和思辨,給學生以理論武器,使之學會用以觀照、解讀文學現象、作家作品。在教學中凡能聯繫上升到理論的地方我們盡量突出理論色彩,講出理論高度,力求以文學藝術規律來貫穿史的脈絡,按規律來整合文學史的建構。如講朦朧詩,不重於詳盡解析某幾位詩人及其詩作,而重在對朦朧詩整體性的理論闡釋上,重心放在講授朦朧詩的產生原因、概念界定, 特別是審美藝術特徵上。詩人詩作只在講審美藝術特徵時作為例子舉出,與理論觀點相印證。最後再講朦朧詩何以為美-模糊認知、模糊美、美與模糊的「血緣」關系問題。這樣,學生就會對這個新崛起的詩群有個宏觀上的理論的認知。再如講新時期探索戲劇時,先講探索戲劇的概念、類型、審美藝術特徵、價值評估,然後再講代表作《屋外有熱流》、《野人》、《狗兒爺涅梁》、《桑樹坪紀事》,學生就可以對戲劇探索潮流態勢、成就有較為完整全面的了解。再如講王蒙小說,如果用較多篇幅分析他的作品,介紹他的「敏銳感知、發現問題」、「既有傳統手法,又有現代手法的文體革新實驗」、「價值判斷的矛盾性與多向性」,如此論述固然面面俱到、全面完整,但點到為止,理論穿透力不夠,王蒙最突出的特點還是沒能揭示出來。我講此專題時把王蒙作為「東方意識流小說」的代表,突出他「第一個吃螃蟹」借鑒外國現代派手法寫作意識流小說的開創之功,著重介紹其意識流小說三種主要技法,即追求感覺印象、內心獨白以及自由聯想的基本手段、夢幻描寫、時空交叉的放射型心理結構形態。
講這些觀點時把王蒙的諸多作品作為例子穿插結合進去,這樣既評介了王蒙作品,也顯示了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理論,使學生不獨了解一位作家、幾部作品,而且懂得意識流小說的精義,以後再讀此類作品就可以舉一反三了。再譬如講一部作品的主題,倘若就題論題,單講該作品主題必顯單薄,如果探源索流,挖掘一下文學史母題,從主題學的視點審視該作品的主題,就深刻豐贍得多。如講《紅高粱》以「童年視角」為本體,從父母——當時13 歲的豆官的感覺記憶中來寫抗日斗爭,從孫子「我」的追憶中回敘爺爺、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長的人性。由此引申出文學史上的父親主題。從最早的原型、荷馬史詩奧德修紀海上漂流年後回鄉與妻兒團聚的父親講起,講到近現代流浪漢小說的尋找父親——斯丁小說的恭維父親——司湯達小說的敵視父親——巴爾扎克小說的嘲笑父親——卡夫卡小說的順從父親——喬伊斯小說的呼喚父親,聯繫到中國文學的孝父主題,最後串連起當代文學王願堅小說《親人》的將錯就錯假認父親、張承志小說《北方的河》渴望父親、主人公在黃河找到了父親周克芹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的關愛父親、洪峰小說《奔喪》的冷漠父親,這樣便把作為父權文化產物的父親主題的發展線索梳理出來,使學生從中了解文學主題自身的演變進化規律。
二、把握學科動態,拓展學生學術視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思想解放運動和文藝理論上的撥亂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文論被介紹進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產生了強烈的沖擊,誘發了深刻的變化,帶來了不少新課題、新方法。事實上,如今許多文學批評方法,如社會學、敘述學、女性主義批評、結構主義、神話---原型批評、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後殖民主義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運用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里。在學術研究中,人們正用多向的思維方式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進行全方位、多側面、多視點的研究,這眾多的研究實績在課堂教學上並沒有充分被描述和運用。課堂上我們充分吸收這些最新學術成果,根據課程情況為學生講解這些新理論、新方法。因為一種批評方法同時也代表著一種文學觀念、一種批評視界。新理論、新方法的介紹不僅有助於學生在更為廣闊的理論背景下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豐厚意蘊,而且可以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不同的批評方法後有不一樣的名著名篇,文學史中的名家常常會受到質疑,而未進入文學史的可能隨著觀念的更新,方法的轉換能使人們重新發現它的價值。比如通俗文學過去一向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學史幾乎不涉及它,但現在,許多研究者都認為新文學與通俗文學不是敵對關系,而是互補關系。又譬如對沈從文這樣一位傾心於原始風情的作家,傳統的分析方法往往將之排斥於文學史之外,然現今換一個角度,從原型批評的角度看,則可以發掘出其作品隱含的民間原型意象,並從中體味到為何《邊城》及「邊城」類作品會獲得超越時空限制的藝術魅力。張愛玲同樣如此,她的一篇篇帶著蒼涼意味的人生傳奇小說,在主張寫人生飛揚一面的時代里常被認為是市井小說而被漠視,但現依據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去觀察和分析張愛玲小說,便可發現其小說的價值和意義。[論文網 LunWenNet.Com]
她雖然寫的大多是家庭婚姻,不寫重大政治主題,但絕不是所謂市井小說。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眾的才華對處於男權文化壓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寫,揭示了女人作為弱勢群體既可憐又可厭的性格層面。而余華、殘雪、格非等先鋒派作家的作品則更是需要依據存在主義理論才能彰顯出文本的價值和意義。先鋒派作家們在文本中大多沉迷於寫暴力和死亡,但他們書寫的暴力和死亡與過去的文學描寫不同,在先鋒文學中,暴力成為一種普遍意義上的生存景觀,死亡也是一件輕易發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鋒作家們這樣描寫暴力和死亡最終目的在於揭示生存的荒誕與虛無。這樣的講述學生覺得新鮮,課堂效果很好。當然在講述這些新理論、新方法的過程中,應非常謹慎,不盲目拿來大肆「推銷」,而是盡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講,不切合我國國情的不講,與中國現當代作品分析本身關系不密切的不講。
三、完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早在2002 年,我們便嘗試著把教學內容做成課件進行講授,多媒體教學不僅節約了時間,加大了課堂的教學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表明,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第一,能將復雜的事件敘述簡單化。如小說《圍城》的情節是以方鴻漸的生活道路為線索展開的,由於其經歷復雜,所以敘述起來頗費時間,而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其經歷繪成圖表,則一目瞭然,避免了煩瑣的敘述。這不僅對於一般比較復雜的敘事作品行之有效, 而且對於梳理文學史的線索尤為實用。第二,能將相關背景材料文字圖像化。在介紹作家、引證材料、相關比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書,運用課件形式直接提供給學生,只須輔之以簡單敘述,這很能節約有效的教學時間。譬如,老舍是市民文學的代表作家。在現代文學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樣執著地體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頭生生死死的中下層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小說構築了一個廣闊的「市民世界」,並幾乎包羅了現代市民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考慮到我校學生大多生長於南方小城,如果僅憑對小說文字的解讀,確實很難深入且全面地理解老舍作品中如此豐厚的京味文化,因而在教學時,我在多媒體課件中剪輯了電影《駱駝祥子》以及《離婚》的一些片斷,藉助於這些多媒體背景材料大大縮短了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加大了他們對作品理解的深度,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三,能將婉曲的詩歌意象直觀化。在詩歌教學中,有些詩歌的意象比較朦朧含蓄,甚至難以言傳。運用多媒體轉化為畫面的形式,化朦朧為清晰,化含蓄為直觀,可以啟發想像,減少課堂語言,如教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先給學生展示了幾幅不同情態的康橋的畫面,並配音朗讀以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所蘊藉的「不忍離別」的感情,之後又推出《是否》這一首具有傷離別情味的歌曲,這樣既把詩人那種對「康橋」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意蘊揭示了出來,同時又加深了學生對該詩歌意境、意象的感知和理解。
四、加強課外閱讀、突出鑒賞能力培養
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以課堂教學深化對課外閱讀內容的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涉及的作家作品眾多,僅靠課堂內有限時間的傳授是遠遠不夠的。要使課堂授課的效能最大化,必須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課外閱讀配合課堂教學。那麼,如何做到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呢?我們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首先,編寫課外閱讀書目和教學指導書,對課外閱讀內容作明確要求,並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其次,在具體授課組織上,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完結時,有針對性地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又超越課堂教學的問題。專題性的教學課節之後,一般會要求學生自擬題目,查閱資料寫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小評論、小論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課節講授之後,我們讓學生各抒已見,發表對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學生表現得相當活躍。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主動讀書的習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評論能力,可謂一舉兩得。師范專業的學生,為了提高其教學能力,合適的章節還讓學生自己寫教案講課。一般是「教師給定章節、分組——學生課後查閱資料備課——學生寫出教案——教師檢查指導(要求做成多媒體課件)——學生上台講課——學生反饋教學感受——師生共同分析得失」。這樣的教學過程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教師也在聽課和指導學生的過程中反觀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相長。總之,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授課過程中,我們要始終牢記:課堂教學是深化、指導、解疑、答難,課外閱讀是拓展、補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識的源頭活水。
第2篇
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獨立成型的文體,其文體特性是什麼?歷時性地考察,我們發現:不同時期有不盡相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有不盡相同的看法。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差異去領略這種文體的變化和發展,從而辯證地理解和掌握這一基本問題。
一、1930年代的代表性觀點
(一)胡風:報告文學是雜文的姊妹。
胡風於1935年2月發表了一篇題為《關於速寫及其他》的短論。有論者認為這是一篇標志著我國報告文學理論由譯介轉述走向獨立研究的重要論文,「有的是論者對報告文學新文體的獨特理解和闡釋」m。在這篇論文中,作者把報告文學稱之為「速寫」,「『速寫』為什麼能夠發達得這樣快呢?說是因為作者和讀者都處在非常窮困和忙亂的境況裡面,這種文體最和他們相應。」「十幾年來劇激的社會變動所掀起的瞬息萬變的波紋,使作家除了在較大的規模上創造綜合的典型外,還不能不時用特殊的形式來表現他對於社會現象的解剖和態度,運用他的銳敏的鋒芒和一切的麻木混濁相抗。」胡風把報告文學與現代雜文相比較,認為它們是「姊妹」。「姊妹」當然有相像的地方,它們有著「同樣的社會基礎和同樣的社會意義」,產生於「劇激變化的社會生活」中,是「戰斗的文藝體裁(genre)" ,「更生動更迅速地反映並批判社會上變動不息的日常事故」,是兩者共同的社會職能。他認為雜文「是一種文藝性的論文(fuuilleton)",而速寫(報告文學)「是一種文藝性的紀事( sketch)"。兩者「不同的是,『雜文』是由論理的側面來反映那些活生生的社會現象,甚至能夠使人得到形象的認識,而『速寫』是由形象的側面來傳達或暗示對於社會現象的批判」。「社會批判」這個意思在胡風的報告文學理解中是占首位的。他在多處地方用到諸如「解剖」、「戰斗性」、「銳敏的鋒芒」、「相抗」等相近意思的詞。而批判的實現,得建立在「不是經過綜合或想像作用」的「形象側面」的報告上。它有三特徵:
(1)它不寫虛構的故事和綜合的典型。它的主人公是現實的人物,它的事件是實在的事件。
(2)它的主人公不是古寺,不是山水,不是花和月,而是社會現象的中心的人。
(3)不描寫無關的細節而攫取能夠表現本質的要點。
胡風對報告文學的文學性也作了深人的探討,在《論戰爭期的一個戰斗的文藝形式》里,他告訴報告文學的作者,要「從繁雜的現象中間抓出那特殊的一點」,「應該從特殊的側面反映全體,應該在一般的現象中間注重特別激動我們的事件」,他舉例說,「與其詳細地敘述堆積在車站的行李和擁擠著的人群,倒不如用力地寫一寫在那裡被擠散了孩子的痛苦的母性。」這就是文學的取材眼光與表現手段—典型性、特殊性,關乎人類情感(用「心靈去畫出場景」)。這樣自有「作品的表現力」。
概括起來說,胡風所理解的報告文學是:(1)堅持社會批判;(2)有以真實性、社會性、本質性為基礎的新聞品質;(3)富於表現力的文學品質。
(二)茅盾:「其與『小說』同為文學之一部門」。
茅盾對「報告文學是什麼」的回答,集中體現在《關於「報告文學」》一文中。該文發表於1937年《中流》雜志。
「報告」的主要性質是將生活中發生的某一事件立即報道給讀者大眾。題材既是發生的某一事件,所以「報告」有濃厚的新聞性;但它跟報章新聞不同,因為它必須充分的形象化。必須將「事件」發生的環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寫著,讀者便就同親身經驗,而且從這具體的生活圖畫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好的「報告」須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寫,氛圍的渲染等等;但「報告」和「小說」不同。前者是注重在實有的「某一事件」和時間上的「立即」報道,而後者則是作家積聚下多少的生活體驗,研究分析得了結論,借創作想像之力而給以充分的形象化。「小說」的故事,大都是虛構,—不過要合情合理,使人置信。「報告」則直須是真實的事件。
在茅盾的眼裡,報告文學是這樣一種文體:它具有新聞性—立即報道生活中真實的關乎「社會的、政治的問題」的事件,不容虛構;它具有文學性—「須要具備小說所有的藝術上的條件」;它秉持「尖銳的批評」性—把對「社會上最新發生的現象」進行「解剖」、「有正確尖銳的批評和反映」看作是「作家的主要任務」。「新聞性的獲得,將報告文學同一般的文學文體作了區別;文學性(形象性)的設置,將報告文學與新聞文體作了分離;而批判性(論評性)的造就,就使報告文學從一般的新聞文體、文學文體中獨立了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獨具特性的報告文學。
回望歷史,1930年代對報告文學的文體特性的認識,最突出、最一致的一點,是它的社會批判精神。基希說報告文學是「一種危險的文學樣式」,「危險」即來自這種毫不留情的批判性。報告文學相比於其他文體,更需要作者肩負使命感、責任感,更需要作者直現現實,參與甚至干預生活。因此,報告文學作者也更應具有膽略和識見。我國作者在介紹基希的作品、推廣報告文學這一新型文體時,首先確認的就是這種強烈的戰斗性和社會批判精神。它已成為報告文學的價值取向、評判標准,成為報告文學最重要的文體特徵和寫作規范。其次是新聞性,堅持真實,拒絕虛構;快速反映,講究時效。但關於文學性則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胡風強調的是文學思維、文學表現力;茅盾則要求以「小說」的規范來規范報告文學。在《關於「報告文學」》一文中,就三次強調「小說必備」的「一切藝術條件」。茅盾是小說家,他這樣說是可以理解的(他與同是小說家的高爾基持相同觀點)。從理論的視角看,也許對提升報告文學的藝術性與審美境界,使之盡快與純新聞文體剝離不無意義,但其局限在於,用「小說」規范取代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則無疑使「文學性」內涵逼仄和削弱了,因而會阻礙報告文學文學性的成長和發展。同時表明對報告文學文體本性缺乏成熟的認知。
二、1970年代的話語
根據王暉的觀點,1950-70年代,中國報告文學正處於國家意識形態的強規范場之中,政治文化制導它的發展。前十七年,出現過由戰地報告(抗美援朝)到工地報告(社會主義工業經濟建設)、農村報告(生活變遷)的轉換,其中寫人(先進集體和英雄人物)的報告文學蓬勃發展,並延續延安文學傳統,以「歌頌」為主。「干預生活」的報告文學曾露頭角,但如曇花一現,隨著反右斗爭的到來,一大批對無產階級革命文藝有過重要貢獻的新老作家橫遭迫害,報告文學的社會批判精神就此缺位。接著,「大躍進」高潮製造了一波一波的「偽報告文學」泡沫;進人「文革」十年,報告文學更跌人低谷,除三年沒有一篇作品外,最後還淪為了「陰謀文學」的工具(如《西沙之戰》、《大地的翅膀》等)。
這一時期是「革命話語」「一元化」霸佔,以「主旋律」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著的時期。它不僅制導創作,同時也制導著總結創作的理論。對報告文學文體特徵的認識也不例外。《辭海》(1979)的解釋可為代表:「報告文學,文學體裁之一,散文的一種。也是速寫、特寫等的總稱。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經過適當的藝術加工,迅速及時地表現出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有文學創作『輕騎兵』之稱」。
這個條目給我們如下信息:
(1)報告文學與生俱來的「社會批判精神」消失殆盡,代之而起的是「為當前政治服務」的奴埠意識。
(2)真實性受到削弱。既「為當前政治服務」,就逃不脫以「適當的藝術加工」方式扭曲客觀本在事實。有學者稱,十七年的報告文學都「遵循一種典型化的基本要求」進行寫作,而「所謂典型化包括兩個過程:一是取捨,二是誇張。而取捨的標准自然只能是為之服務的「政治」,而要「服務」好,誇張則是必要的「修辭手段」。
(3)文體尚沒獨立。報告文學只是散文的一種,「速寫、特寫等的總稱」。報告文學的名稱曾一度消失,代之以「特寫」(受蘇聯影響)。新聞通訊與報告文學不分,多有同一篇作品各歸其類的現象,例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等,既進新聞通訊選本(屬新聞文體),又進散文特寫選本(屬文學文體)。
三、20世紀末的認知
歷史進人20世紀後期,政治語境經過改寫,報告文學自《哥德巴赫猜想》起,出現了振奮人心的「陽線」,創造了世紀輝煌。創作現象反映在對報告文學文體特徵的認識上,出現了三大變化:
(一)文體獲得獨立。
1979年在武漢師范學院召開的報告文學座談會上,成果之一是確認了報告文學是一種「獨特的、獨立的文學樣式」,確認報告文學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部類」。黃鋼表述為:「報告文學是一種極富戰斗性的,兼有時代的報告的特色的,以特定的新聞性的內容為題材、以文字的形象為手段的、獨特的、獨立的文學樣式」—它是現代文學中新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立的文學部類」。這一觀點得到學術界肯定。
獨立的表現有三:一是定位為「一種邊緣性體裁」。「報告文學是新聞與文學結合的產物」,是「一種邊緣性體裁」。 「兼有新聞和文學雙重特色的邊緣文體,兼有新聞和文學價值。」網現在我們看到,不光是新聞與文學的結合,還有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統計學·一等等與文學的結合,「邊緣性文體」是一個准確的定位。二是報告文學獨立設獎。1980年全國舉行1977-1980年區間的三項文學(中篇小說、報告文學、新詩)評獎,共計80篇獲獎作品,報告文學佔了30篇。這是第一次對報告文學評獎,標志著它與其它文學門類的「並駕齊驅」。「它再也不是徘徊於新聞與文學之間的時常找不到自己准確位置的東西,而是作為一種獨立的,日臻成熟的文學樣式,在我們的文壇勃興起來了。它完全有資格與小說、詩歌甚至戲劇等文藝形式並駕齊驅,爭相媲美」。三是創作隊伍相對專職化。從報告文學誕生以來,作者基本上都具兼職性質,由記者、小說家、詩人、劇作家、散文家來客串。到了這一個時期,雖然兼職隊伍依然繼續存生,但專事報告文學創作的作家出現了,如魯光、喬邁、陳祖芬、孟曉雲、祖慰、賈魯生等等,均有非常卓越的表現。
5. 推薦幾部小說吧,要背景復雜一點的,男女主都很強大的現代小說,就像殷尋寫的那幾部差不多,謝謝啦
晚安,總裁大人
完全符合要求——
背景復雜的第一種意思:女主7歲時被家人賣給人販子,18年後歸來復仇;而男主是集團總裁,卻少有人知他竟是從孤兒院被收養的(不好意思透了點劇情,不影響主線)
第二種意思:女主身份隱藏極深,許多社會大佬都認識,能力還在他們之上,隨便一身份若是拿出來都令人敬畏;男主本就是總裁,認識些人也不驚奇,就不多說了
至於強大的話,說實話,這小說就是來虐渣的,女主套路一個又一個,不把人坑死都謝天謝地了,偏偏她做事全憑心情,用她的話來說就是:「天不隨我願,我將天捅個窟窿又如何?此生,我只要活得痛痛快快!」偏偏男主又是個寵妻的,一公一母誰也阻擋不了。而且,女主確有說出狂話的資本,她手段了得,人恨心冷,卻在遇見男主後有了改變……
6. 如何提高現代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七至九年級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因此在初中課本中選入了部分文學作品,其中有一類就是小說。那麼如何提高小說教學的有效性,實現課標要求,聽了姜峰老師的講座,深受啟發,現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提高現代小說教學有效性的一些措施。
一是激趣導入,吸引學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雲:「知之者不如樂知者,樂知者不如好知者。」語文課堂中導課非常重要,小說教學也不例外,如果能在了解課文之前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例如在教學《故鄉》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展示了幾首鄉愁詩,詩中憂郁的情調,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一下子吸引了學生,我順勢引導,「葉落歸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故鄉,當有一天終於回到久別的故鄉時,我們應當是什麼心情呢?」學生們在閱讀了鄉愁詩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回答到「高興」、「激動」等。我語調一轉,「可有一個人回到闊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一起閱讀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故鄉》,分析文中的『我』回到故鄉為什麼高興不起來。」通過這樣的激趣,學生也有一些疑惑,為什麼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卻沒有正常人應該有的心情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閱讀非常認真,發言非常積極,教學效果自然非常好了。
二是滲透背景知識,拉近時空距離。在教讀一些時空跨度較大的文章時,必須要滲透背景知識的介紹。如教讀《變色龍》一課時就必須介紹背景知識,因為這一課的主人公太有點見風使舵了,以至於到了不顧廉恥的地步,在正常的社會形態下,怎麼會有這種人,或者說有也不會表現的如此張揚,應當是很隱蔽的。所以在教讀文章前必須向學生介紹沙皇俄國統治下的變態的、畸形的警察制度及警察本質,如此學生才能理解人物的真實性,才會理解文章的批判性,才能准確把握文章主旨。
三是把握每篇小說教學的側重點。每一篇小說的教學,都離不開小說的三要素,所以老師們都是根據三要素展開教學,以為這樣便能抓住小說教學的本質了,我當然同意同行的這些意見。但我認為:課本所選的每一篇小說雖然都是文學作品,但欣賞價值點卻不一樣,通俗一點就是教學側重應當有所不同。
如理清故事情節這一環教學中,《孔乙已》一課必須搞清楚孔乙已在咸亨酒店的待遇,在丁舉人家的遭遇,最後一次見孔乙已時的凄慘。這樣有利於學生從孔乙已的經歷入手分析出冷酷的社會對人的摧殘。所以《孔乙已》一課中的故事情節要詳細分析。而如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情節簡單,學生讀了之後就能概括,因此無須將教學重點放在理清故事情節上。
在分析人物形象時,不同的文章也應抓住不同的描寫來分析。如《故鄉》中的楊二嫂應當抓住典型的動作描寫與語言描寫來體會其尖酸潑辣。而《熱愛生命》中卻要分析心理描寫,以此感受主人公勇敢堅強的精神。還有分析菲利普夫婦要抓住他們的語言和神態,分析孔乙已則側重於外貌和語言。總之,文學畫廊中,正是因為不同的人物因其典型的動作或語言而使其形象栩栩如生、與眾不同,所以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應當抓住最能表現人物形象的描寫,這樣的分析必然令同學們印象深。
分析環境描寫也應當根據需要進行。如《蒲柳人家》一課的環境描寫基本沒有突出的作用,無須分析。而《我的叔叔於勒》中一家人去哲爾塞島旅行時的「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方」與回來時「天邊遠處彷彿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鑽出來。」形成鮮明的對比,分析這兩環境描寫,有利於學生理解小說中環境描寫能烘託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熱愛生命》中的環境則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小說中典型環境描寫有利於刻畫人物形象……
當然,小說是文學作品,其審美點、知識點、情感點在不同的文章中會有不同的體現,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但若是每一位老師在教學中都能在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上再有針對性地引導教學,則必能提高小說教學的有效性。
7. 拜託~~~~!!!!求一篇關於"現代小說"的論文 不少於1000字~~回答好可以追加懸賞!!
王小波的精神結構及其小說的結構模式
{內容提要}:本文從意象分析法的角度,論述了王小波小說中「夜」的意象的意義,進而闡述了他陰陽兩界沖突的精神結構和由此形成的其小說的結構模式。
{關鍵詞}:王小波 精神結構 陰陽兩界 結構模式
王小波有部中篇小說《我的陰陽兩界》,閱讀這部小說,讀者首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何為陰界?何為陽界?在他的雜文中也數次提到類似的說法,比如,話語圈屬於陽的一方;世界除陽的一面之外,還有陰的一面;「賴在文學上,可以給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個立腳點。有這樣一個立腳點,就可以攻擊這個圈子,攻擊整個陽的世界。」(1)還有其他衍生的詞「陰性的態度」等。
我認為,陰陽兩界是理解王小波精神世界的一個通道,他的精神結構呈現出陰界和陽界之間不可調和的分野,二者之間像兩軍對壘一般,上演了一場場攻防戰,時而劍拔弩張、勢不兩立;時而委屈求全、妥協禮讓;時而握手言歡。這是內心深處驚心動魄的戰爭。王小波的精神世界時時表現出搏殺、沖突、緊張、分裂的狀態,他精神上的弦綳得太緊,這是一個人的戰爭,這是分成兩半「自我」的格鬥,最後終於兩敗俱傷、琴弦綳斷,曲未盡人已失。王小波精神世界的這種特質投射到小說創作中,自然其小說的精神結構與它保持一政,不僅如此,其小說的敘述結構也展現出雙線並行、交織、虛實相映、古今對話的結構模式。
綜合王小波雜文和小說來看,對陰陽兩界的界定,大致可列出以下兩類詞語方陣:
陽界:愚蠢、專制、強權、無智無性無趣、烏托邦神話、愚民教育、宗教化政治、煽情倫理、思想牢籠、話語圈文化、精神陽萎、實用功利、機械化一、強勢群體……
陰界:健康的性、有趣、神奇、智慧、自由、愛情、創造、理性、科學、民主、人的尊嚴、沉默文化、參差多態、弱勢群體……
法國文學理論家加斯東·巴什拉爾認為,每個詩人都提供一份意象的綜合,我們可以事後去發現它,繪制一幅「曲線圖」,重新發現一種邏輯。在此,意象既不是一種修辭形象,也不是文章細節,意象是「一個完整的題材。它呼喚各種不同的來自多渠道的形象的聚合」;它是「一種原則的升華」,它可以上溯到語言和形象思維的起源,同時又表達「凝聚了事物內部的情感世界」。巴什拉爾的批評即是從一個意象出發,重新認識一個世界,藝術家心靈嚮往的那個世界。(2)
筆者通過對王小波小說中頻繁出現的「單位意象」或者說「存在編碼」「夜」進行分析,以期切入他的精神結構。「包圍著他們的是派出所的房子,包圍派出所的是漫漫長夜。」(《未來世界》)。《似水柔情》末尾:「眼前是茫茫的黑夜。曾經籠罩住阿蘭的絕望,也籠罩到了他的身上。」最典型的是如下大段文字:「夜黑的發紫,星星亮得像一些細小的白點。在京效時我常和鈴子鑽高梁地,對夜比一般人熟悉得多。這是險惡的夜,夜空緊張得像鼓面,夜氣森森,我不禁毛發直立。」
「在這種夜裡,人不能不想到死,想到永恆。死的氣氛逼人,就如無窮的黑暗要把人吞噬。我很渺小,無論作了什麼,都是同樣的渺小。但是只要我還在走動,就超越了死亡。現在我是詩人。雖然沒發表過一行詩,但是正因為如此,我更偉大。我就像那些行吟詩人,在馬上為自已吟詩,度過那些漫漫的寒夜。」(3)
在他的早期習作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文字:「在我小的時候,常有一種冰涼的恐怖使我從睡夢中驚醒 ,我久久 地凝視著黑夜。我不明白我為什麼會死。到我死時一切感覺都會停止,我會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我害怕毫無感覺,寧願有一種感覺會永久存在。哪怕它是疼」(4)。於是到雲南插隊時,他常常在深夜走出宿舍,在夜色中用自來水筆在一面鏡子上寫詩,寫了又塗,塗了又寫。(5)
王小波在1979年6月6日寫給李銀河的信中引了《德國詩選》中他最喜歡的一首詩,並說他尤其喜歡「銀色的星光」這個詩句(6):
他愛在黑暗中漫遊,黝黑的樹蔭
重重的樹蔭會冷卻他的夢影。
可是他的心裡卻燃燒著一種願望,渴慕光明!渴慕光明!
使他痛苦異常。
他不知道,在他頭上,碧空晴朗,
充滿了純潔的銀色的星光。
王小波在不同的小說中先後引了二次塞利納杜撰的瑞士衛隊之歌:「我們生活在漫漫寒夜,/人生好似長途旅行。/仰望天空尋找方向,/天際卻無引路的明星!」(7)並且第二次引用時用的小說題目是《茫茫黑夜漫遊》,由此可見他對這首詩及「夜」這一意象的喜受。除此之外,他的一些小說題目多少也透露出一些信息:《紅拂夜奔》、《夜行記》、《夜裡兩點鍾》。
在王小波的筆下,夜是漆黑的、蕭殺的、凄慘的、緊張的、險惡的、森然的、漫無邊際的,它意指黑暗、壓抑、迷茫、恐怖、絕望、死亡。當王小波把「文革」時期比作漫漫黑夜時,「夜」這一意象的內涵還較為狹小,從王小波整個一生及其創作始終來看,他賦於「夜」以豐富、深邃的意蘊。《茫茫黑夜漫遊》好比怪腔怪調的布魯斯,是一篇心態小說,是作者寫作時「當下」心境的流露,在此,作者表達了在強制下永不屈服的信念:「有人可以從屈服和順從中得到快樂,但我不能。」他說,只有一種生活是可取的,就是迷失在探究小說藝術無限可能性中。王小波對夜的恐懼,即是對受奴役的、乏味的、無創造的生活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如何超越死亡,穿過漫漫寒夜般的人生,他選擇了創作,選擇了詩意人生因此他稱自己是行吟詩人、浪漫騎士,以藝術對抗寒夜,超越死亡,也超越命運、生命、存在。他說:「好詩描述過的事情各不相同,韻律也變化無常,但是都有一點相同的東西。它有一種水晶般的光輝,好像來自星星……我希望自己能寫這樣的詩。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顆星星。如果我會發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麼美好,那麼一切恐懼就可以煙消雲散。」(8)想像一下,一個17多歲的少年在亞熱帶地區的夜色下,在曠野之中,以他的單純、真誠試圖擺脫當時的話語霸權、語言牢籠,抒發出自己本真的內心情感,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那麼,與「夜」對應的意象就是「星星」、「明星」、「銀色的星光」,這是王小波的精神源泉,他渴慕星星,尋找星星,夢想化作星星,照亮黑暗,抗爭陽界,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王小波的人生及創作,那就是:星光照徹黑夜。王小波確如一顆劃過夜空的流星、慧星,他閃亮的光芒照徹了晦暗的夜空。
王小波的另一個重要的「存在編碼」就是小說中的「刑場」意象,及由此衍生的「砍掉的頭」、「屍體」意象,(9)「夜」和「刑場」都是王小波對人生、對他生活的世界的一種深刻體認。
王小波的小說中的人物可分為界線分明的二個方隊,即陽界中人和陰界中人;軍代表/知青、團知書/受幫教者、大夫/病人、警察/犯人等,在他們之間上演著管制/反抗、改造/抵制、追逐/逃跑的游戲。
王小波小說的動態與靜態場面也值得留意,當他的敘述落筆於爭斗、追逐、逃跑時就自由奔放、生機盎然、諧趣橫生,如王二的上山,老魯捉王二,衛公、紅拂出逃、薛嵩搶婚、征戰等,而一旦人物在一處停留下去就往往是壓抑、郁悶、死氣沉沉的世界。與此對應的兩類地點(皇宮、宣陽坊、灰色長安、洛陽/鳳凰寨、路上)也就有了相反的寓意。
下面以《黃金時代》中的3篇小說為例,論述陰陽兩界的沖突、對峙、碰撞。
在《黃金時代》里,王二是到雲南插隊的北京知青,二十齣頭,充滿了好多奢望和青春的強烈躁動,這就不可避免地與以當地隊長、農場軍代表為首的管制體制也就是陽界,發生激烈沖突,當他拿著獵槍和軍代表劍拔弩張地對峙時,這種沖突達到頂點,這是箝制與反抗、設置與反設置、情感萎縮與生命激情、道德戒律與精神自由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但個人是無法與整個社會相抗衡的,王二選擇了跑為上策,逃往深山老林。在這個陰界世界中,王二和陳青揚在原始山林里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狀態是一個神奇的夢,他們遠離人類,遠離文明,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他們活得狂放恣肆、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他們在大自然里無所顧及地做愛,他們的精神自由和生命激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和敞開,演奏出一首生命狂歡曲,從這層意義上講,這的確是王二的黃金時代,他們的生活很像湯恩比所說的人類史前文明的陰的時期的生活。下山後,他們受到陽界勢力 的圍剿:收審、寫交代材料、出斗爭差,但王二和陳清揚以精神上、性愛上的放浪不羈、輕松游戲消解了神聖、虛偽、庄嚴,從而宣告了他們在這場陰陽沖突中的不可戰勝。
《三十而立》,王二成了大學教師,但他感到無趣機械的生活好像一種酷刑,在他看來,這個世界裡存在著兩個體系,一個來自生存的必要,一個來自存在本身。就前者而言,就是為了功名利祿虛名浮利,違心地裝丫挺,假正經,過表演給人看的生活,這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而存在本身具有無窮的魅力,它沒有什麼世俗功利性,它就像草長馬發情那麼自然,二者之間的分野就是陰陽界面的確立。王二在功名利祿和追求真善美之間,在追求真誠和掩飾自己對社會的真實感受之間,在自然人生與生存之累之間徘徊不定,苦悶不安,做著痛苦的抉擇。在常態生活中,陽界的一切不像非常態的「革命時期」那樣面目猙獰、咄咄逼人,它就像滯重無形的空氣彌漫在「陰性人」王二的周圍,它無所不在又難以捕捉,王二時時有抗爭的沖動,卻不知把矛頭指向何方,因此,不得不在萬般無奈中「荷戟獨彷徨」。是苟且生存,還是返回存在本身?在王二死前,在小說結束之前還是個問題。
《革命時期的愛情》,是一部關於性愛的小說,也是一部關於個人成長史的小說。個人的成長恰恰框定在一個抹殺個人存在的革命時期,偉大人物設置的烏托邦中,那種命運的被設置感、行貨感、玩偶感刻骨銘心,個人意志與集體意志必然格格不入。少年王二與姓顏色的女大學生的愛情是慘痛、凄美的,作為兩個觸犯游戲規則未被懲辦的漏網之魚,他們在野外樹林、河邊的愛情可看作逃逸陽界中心的邊緣地帶里的一次療傷。他們在此還原到人本位,體驗男人和女人的感覺,但王二幼時的慘痛經歷在心理上的投影使他無法有所作為。表面革命失敗的背後,是骯臟、醜陋的世界作用於個人隱秘的性心理上的挫敗感,他們所扮演的革命角色其實是喪失人本性的受愚弄的玩偶、泥人,他們在咀嚼失敗中開始的畸形之愛只能以失敗告終,這是革命時期曲折隱晦的個人情感悲劇。王二長大成人後,進街道豆腐廠當工人,他和陽界中人、道德牧師、幫教他的女團支書之間由對抗、沖突最終轉向枕席之歡,女團支書由肩負拯救精神的使命,自覺不自覺地滑向肉體的放縱、沉淪、做成陰陽苟且之事,這是一場陰差陽錯的愛情。
在《黃金時代》中,陰陽兩界的沖突是緊張、激烈的,也是明朗、單純的,有兩軍對壘的氣氛,王二和陳清揚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戰斗同盟,而《革命時期的愛情》里,這種沖突要隱晦、錯綜復雜的多,在最隱秘的心理層面,在個人成長史中,也在王二和女團支書的苟且貪歡之間展開,它是多色調多層次的。
《我的陰陽兩界》,主人公王二選擇的生活方式是獨特的,他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長期在地下室居住,喜歡寂寞、黑暗,在寫小說、譯書的思維樂趣里自由地生活。造成這種狀況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他陽萎,這其實是一種文化隱喻,是陽界的傷害造成的,他逃跑、隱匿到陰界中去,在陽界中人看來,他是小神經,被列入異類,但長期以來,他和陽界中人過著兩不相擾、相安無事的生活。婦科女大夫小孫的冒然闖入打破了這種生活,導致了二者的失衡、沖突、較量,表面上看,在這場較量中,王二大獲全勝。與女團支書為青工王二治療精神為初衷卻以捐獻肉體告終不同,小孫以奉獻肉體來治療王二肉體陽萎為起點,最後治好了肉體,把王二拉回陽界,卻導致他又精神陽萎。兩個王二與兩個女人的性關系都蘊含著挽救的母題,盡管動機、方式、角色不同,但結局都是失敗的,而後一種失敗是精神上的大潰敗,因而是陰性人王二最大的人生失敗。
在這三部小說中,陰界的形象化指涉由蠻荒之地、邊陲的原始山林轉到城市效外河邊的小樹林,再轉為城中醫院里陰暗、雜亂的地下室,自然的野性、詩意由強轉弱,最終衰退到人群居住之所的凡塵。陰性人王二由在自己的世界裡隨心所欲的生命狂歡轉變為無路可逃中與陽界調情苟合,再變為陽界中的一員,精神境界一路呈現淪落、萎縮、衰退之勢,陰陽兩界的沖突也由緊張激烈走向淡化、緩和,直到化干戈為玉帛,握手言歡。這是否可稱為陰陽三部曲?
與王小波及其小說的精神結構相一致,其小說的敘述結構也往往採用雙線、多線並行、交織,古今對話、呼應,紀實與虛構、現實與想像、現時與歷史、生活與本文構成一個虛實相生真假莫辨亦真亦幻的奇妙繁復的開放性敘述空間,敘述人在這個無限敞開的敘述空間里自由出入、往返。《未來世界》由三大敘述板塊組成:描繪敘述人在未來世界裡的「當下」現實生活,追憶舅舅在上個世紀的歷史中的生活,敘述人撰寫的舅舅傳記中的生活。《白銀時代》的敘述結構是:寫作公司里的現實生活,回憶中的大學生活,《師生戀》這部小說中的大學生活,師生戀情及奇譎的沙漠世界。其中,《白銀時代》和《2010》的情節核及敘述動機都是一個謎語,小說的敘述流程亦即謎語的破解過程。《未來世界》和《2015》都運用了少年視角,頑皮、刁鑽、性萌動期的少年可看作前敘述人,他的敘述起到顛覆人物關系、倫理關系或反諷世界的怪誕荒唐或增加戲謔效果的作用。
《紅拂夜奔》、《萬壽寺》,用現代意識燭照歷史傳奇,敘述人的現實生活與其虛構的小說中的歷史人物生活形成同構關系,歷史和現實,過去和現在在相同的主題和動機上被跨越,這種古今對話的敘述方式在另外兩篇小說《立新街甲一號與昆倫奴》、《似水柔情》中表現得同樣突出。
8. 中文系,中國現代文學有哪些課程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_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_陳平原
魯迅作品十五講_錢理群
中國當代文學史_洪子誠
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_曹文軒
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_李楊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_謝冕、洪子誠
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_謝冕、洪子誠
表意的焦慮——歷史祛魅與當代文學變革_陳曉明
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_洪子誠
金庸小說論稿_嚴家炎
中國民間文學概要_段寶林
9. 結局好的現代言情小說
《淑女本色》,講的是一個偽淑女和腹黑狐狸男,一個妖艷大美女和清純小民警,一個直爽假小子和鑽石帥哥三段即搞笑,又溫馨,但又有點虐的傳奇愛情故事。看這文的時候情緒波動很大的說,有時候笑得差點岔氣,有時候虐的我洪水泛濫,總之是好看,結局是喜劇,不好看你就用磚砸我吧!
《大約是愛》這世界上再荒唐的男人,上帝都會找個女人來終結他!於是,是鑽石王老五+花心大少的荒唐男衛卿同志就被咱單純{絕對不是單蠢小白!!!!!}有才的彪悍女周是mm給終結了!欲知詳情。。。自己看吧。結局是happy end.衛卿同志最終被改造成了二十四孝好老公。本文不像台灣小言爛白,文筆很不錯的說,不看你會後悔哦!
《深愛》一段充滿陰謀的愛情故事。女主在准備出國留學的時候被告知自己有一個孩子,並且孩子得了血癌,女主為了救孩子不得不回憶起一段悲傷地往事{女主曾忘記了}並進入男主家。。。男女主一開始是為了救孩子而在一起的,但漸漸的產生了感情,就在他們准備結婚的時候,又一個陰謀把他們拆散。男主為了留住女主又設計了女主。。。很糾結,就像女主說的:「素蘅【奸詐女配】為了得到你設計了我們,然後你又設計了我」但也很深情,就像男主說的:「不管用多麼卑鄙的方法我也要留住你,因為我知道,一旦放了你,我也許就永遠失去了你。」結局喜劇,強力推薦啊!!不好看你砸我!!
還有很多好看的,可是我手軟了。。。真的想要就加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