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jia的玄幻小說
① 玄幻小說中的植物名
1、肉芝
肉芝,是一種騎著一匹小馬的小人,據說是有靈芝歷經千年時間,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修煉而成的,大約長七八寸,常年奔走如飛。人吃了,能夠延年益壽,甚至還可以因此得道成仙。這一種奇異的植物,在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裡面有著很重要的戲份。
2、祝余
祝余,是一種青草,宛如韭菜,內有嫩莖,開著幾朵青色的小花。據《山海經》記載,它生長在海外的鵲山上,可以充飢,吃到嘴裡有一股清香,立刻就能感覺到飽了。
這種青草在清代小說《鏡花緣》中出現過,「只見這草宛如韭菜,內有嫩莖,開著幾朵青花。即放口內,不覺點頭道:「這草一股清香,倒也好吃。
請問九公,他叫甚麼名號?以後俺若游山餓時,好把他來充飢。」唐敖道:「小弟聞得海外鵲山有草,青花如韭,名『祝余』,可以療飢,大約就是此物了?」
3、躡空草
又名「掌中芥」,葉子和松樹差不多,非常青翠。葉子上生有一子,其大如芥,人如果吃了,輕輕縱身就能離地五六丈,立在空中,所以叫「躡空草」。
這種草很特別,不用陽光雨露,而是靠呼吸之氣長大。當將葉子吃完後,取下草籽放在掌中,吹一口氣立刻就能從草籽中生出一枝青草,約長一尺,再吹一口氣,又長一尺,不吹就不會生長。
4、刀味核
是一種棗的名字,其味全無定準,隨刀而變,所以稱之為「刀味核」。人如果吃了,可成地仙,即使不能成仙,也可以延年益壽。
5、朱草
樣子和小桑樹差不多,葉莖如果放在珊瑚邊,汁液就會像血一樣留下來。如果將金玉器放在草的旁邊,那麼草立刻就會變得跟泥土一樣——以金器變化的叫「金漿」,以玉器變化的叫「玉漿」,人要是吃了,就能超凡入聖。
② 我在寫玄幻小說 求帶有中國風的怪獸名字和怪獸特徵還有武器名字和武器名字
怪獸名字及特徵:
【螣蛇】古書上說的能飛的蛇 傳說五行分陰陽,而螣蛇則為火陰性圖騰。
【檮杌】原本只是令人害怕厭惡的惡人,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神異經·西荒經》記「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犬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
【獬豸】 (xièzhì)古代神裁製度下產生的著名神獸,又被稱為「法獸」。根據《論衡》和《淮南子·修務篇》的說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樣貌大致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發,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有一隻獨角,據傳角斷者即死,有被見到長有雙翼,但多數沒有翅膀。擁有很高的智慧,能聽懂人言,對不誠實不忠厚的人就會用角抵觸。後世常將普通羊飼養在神廟,用來代替獬豸。
【白澤】黃帝巡遊至東海,遇之,此獸能言,達於萬物之情。問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氣為物、遊魂為變者凡萬一五百二十種,白澤言之,帝令以圖寫之,以示天下。《軒轅本紀》、《抱朴子》、《瑞應圖》有載。
【鬼車】別名九頭鳥。色赤,似鴨,大者翼廣丈許,晝盲夜了,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愛入人家爍人魂氣。亦有說法稱九首曾為犬呲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凶咎。(此疑為個例) 《三國典略》 、 《嶺表錄異》 、 《正字通》 、 《古風》有載。
【鑿齒】人形獸,齒長三尺,其狀如鑿,下徹頷下,而持戈盾(應有一定智能)。曾為羿於壽華之野射殺。 《山海經(海外南經)(大荒南經)》 、 《淮南子(本經訓)》有載。
【吼】東海有獸名吼,形如兔,兩耳尖長,僅長尺余。獅畏之,蓋吼溺著體即腐。《偃曝餘談》有載。
【畢方】在《山海經.西次三經》中,有在章峨之山,有一種鳥,型狀如鶴,一足,有紅色的紋和白喙。就是叫做畢方。《海外南經》:「畢方鳥在東方,青水西,只有一隻腳。」而《淮南子.汜論訓》中說,木生畢方。因而有說畢方是木精所變的,而形狀是鳥、一足、不食五穀。《在文選.張衡〔東京賦〕》中說:「華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而《韓非子.十過》中說:「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蛟龍,畢方並害。袁珂說畢方是鳳,鳳為太陽鳥,故「見則其吧有訛火」。《駢雅》:「畢方,兆火鳥也。」鳳即為神,也是災難的象徵。《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大風為害,堯乃使羿...繳風於青邱之澤。」大風即大鳳。《淮南子》「木生畢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響所玫,意即木生火。因畢方為火鳥故用畢方代火,非指畢方生於木。
【猰貐】(yàyǔ) 又稱為「窫窳」。傳說猰貐曾是天神,被名為「危」的神殺死,後來被復活,但是變成了食人的怪獸。關於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人面龍身、大小和狸一樣,也有的說是人面牛身馬腿,或者說龍頭虎身的巨獸(如圖)。據說由於猰貐喜食人類,所以堯帝命令後羿將它殺死。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82768.htm
古代武器:
《初學記·武部·劍》:「其後楚有龍泉,秦有太阿、工布,吳有干將、鏌鋣、屬鏤,越有純鈞、湛盧、豪曹、魚腸、巨闕諸劍。」 劍
《管子》曰:「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此劍之始也。」
軒轅劍: 黃帝所鑄,首山之銅,天文古字,廣黃帝東行,紀雲帝崩,葬喬山,五百年後山崩室空,惟劍在焉,一旦亦失去畫影。 騰空:顓頊所有,拾遺記曰:「顓頊高陽氏有此劍,若四方有兵;此劍飛赴指其方,則克在匣中常如龍吟虎嘯」。 禹劍: 夏禹所鑄,腹上刻二十八宿,面文明星晨,背記山川,藏之會稽山 劍
啟劍: 夏王啟鑄,銅,三尺九寸,後藏之秦望山。 太康劍: 夏王太康鑄,銅,三尺二寸,太康在位二十九年辛卯三日鑄。 夾劍: 夏王孔甲鑄,牛首山之鐵,銘曰「夾」,孔甲在位三十一年以九年甲辰鑄 定光: 殷太甲鑄,文曰「定光」,太甲在位三十二年以四年甲子鑄。 照膽: 殷武丁鑄,銘曰「照膽」,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戊午鑄。 含光: 殷代,列子曰:「衛周孔其得殷之寶劍,童子服之卻三軍之眾。一曰含光,二曰承景,三曰脊練,承景脊練」。 鎮岳尚方: 周昭王鑄,銘曰「鎮岳尚方」,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以二年壬年鑄五劍各投五嶽。 昆吾劍: 周穆王時西戎獻,鏈鋼,長欠有咫,用之切玉如泥。 駿: 周簡王鑄:銘曰「駿」,簡王在位十四年以元年癸酉鑄。 干將,莫邪: 吳人干將,莫邪所造。《吳越春秋》載:「吳王闖廬使干將作二劍,其妻莫邪斷發翦爪投爐中,劍成,雄號「干將」,雌號「莫邪」。 越五劍: 越,歐冶子造,銅錫,越絕書載:「歐冶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鑄成五劍,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 五曰「巨闕」。 越八劍: 越王使工人所鑄,採金。拾遺記載:「越王以白牛白馬祀昆吾之神,以成八劍,名曰「掩日」「斷水」「轉魄」「懸翦」「驚鯢」「滅 魂」「卻邪」「真剛」。 龍淵: 楚命歐冶干將所造,鐵英,越絕書載:「楚王聞吳有干將,越有歐冶子,命風鬍子往見之,使作鐵劍因成龍淵」 仙劍
泰阿工布: 鐵劍,秦昭王鑄。銘曰「泰阿」,昭王在位五十二年以元年丙午鑄。 定秦: 秦始皇鑄,采北祗銅。銘曰「定秦」,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丁巳鑄 神劍: 漢太公所得,命訣載:「太公微時有冶為天子鑄劍指太公腰間佩刀曰:『若得雜冶即成神劍,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劍成授太公」。 赤霄: 漢高帝所得,鐵。銘曰「赤霄」,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貴常服之斬蛇即此劍。 神龜: 漢文帝鑄,三尺六寸,同時鑄三劍刻龜形故名,帝崩命入劍玄武宮。 八服: 漢武帝鑄,銘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鑄凡八劍五嶽皆埋之 茂陵劍: 漢昭帝所得,上銘「直千金壽萬歲」昭帝時茂陵人獻一寶劍故名。 毛貴:漢宣帝鑄,「以本始四年鑄,一曰毛二曰貴以足下有毛故為之貴」。 衍: 漢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乘勝萬里伏: 王莽鑄,銘曰「乘勝萬里伏」,莽造威斗及神劍皆鏈五色石為之。 更國: 更始劉聖公鑄,銘曰「更國」。 秀霸: 漢光武所得,銘曰「秀霸」,未貴時在南陽鄂山得之。 玉具劍: 光武以賜馮異,七尺,馮異傳赤眉暴亂三輔,以馮異為征西將軍,討之車駕送至河南,賜以乘輿七尺玉具。 劍龍彩: 漢明帝鑄,永平元年鑄,上 作龍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時,常有見之者。 金劍: 漢章帝鑄,金質,建初八年鑄投入伊水中。 安漢: 漢順帝鑄,銘曰「安漢」,永建元年鑄。 中興: 漢靈帝鑄,文曰「中興」,建寧三年鑄,同時鑄四劍銘文皆同後一劍無故自失。 孟德: 曹操所得,上有金字銘曰「孟德」,獻帝建安二十年操於幽谷得之 思召: 袁紹所得,上銘曰「思召」解思召為紹字,古今註:「袁紹在黎陽夢神人授一寶劍,及覺果在卧所。」。 蜀八劍: 蜀昭烈帝鑄,採金牛山鐵,三尺六寸,一備自服,余賜太子禪,梁王理,魯王永,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各一。 鎮山劍: 蜀後帝禪造,一丈二尺,廷熙二年造此巨劍以鎮劍口山,故名。 倚天: 其利斷鐵如泥,操自佩。 青釭: 操賜夏侯恩持之,後被蜀將趙雲在長坂坡奪得。 三劍: 魏太子丕造,一曰「飛星」,一曰「流采」,一曰「華鋌」。 文士劍: 楊修獻魏文帝,文士傳楊修以寶劍與魏文帝帝佩之語,人曰此楊修劍也。 吳六劍: 吳大帝所有,古今注載:「吳大皇帝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大吳: 吳大帝孫權鑄,采武昌銅鐵,文曰「大吳」,黃武五年共作劍千口。 流光: 吳王孫高鑄,文曰「流光」,建興二年鑄。 皇帝吳王: 吳主孫皓鑄,文曰「皇帝吳王」,建衡元年鑄。 步光: 晉懷帝鑄,銘曰「步光」,永嘉元年鑄。 五方單符: 晉穆帝鑄,銘曰「五方單符」。 隸書: 晉孝帝鑄,銘曰「神劍隸書」,以太元元年埋此於華山頂。 定國: 宋武帝鑄,銘曰「定國」,永初元年鑄此劍後入於梁。 永昌: 宋廢帝昱造,銘曰「永昌」,元徽二年造於蔣山之巔。 梁神劍: 陶弘景造,金銀銅錫鐵五色合為之,文曰「服之者永治四方」,長短各依劍術法,梁武帝依普通中庚子命弘景造神劍十三口。 鎮山: 北魏道武帝造,登國元年帝於嵩阿鑄。 太常: 北魏明元帝造,銘背曰「太常」。 四尺千金劍: 唐晉公王鐸所有,劍俠傳唐晉公有千金劍,以獲李龜壽。 火精劍: 唐德宗所有,杜陽雜綿載:「夜見數尺光明斫鐵即碎」。 酉蕃寶劍: 宋監載:「右相都督張浚請御前降西蕃,寶劍給賜有功將士以為激勸」。 古銅劍: 宋蘇軾所得,東坡集載:「郭祥正遺古銅劍,東坡謝以詩」。 楚銅劍: 宋鄭文所得,方輿志載:「宋奉官鄭文嘗官楚武昌江岸裂出古銅劍,文得之冶鑄精巧,非人工所能成者」。 安定劍: 明初安定王所貢,咸賓集載:「洪武甲寅安定王遣使貫異劍賜以織金文綺命其酋長立」。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265.htm
http://ke..com/view/5174.htm#5
③ 玄幻小說洞天福地的描述,細節越多越詳細越好。
第一福地地肺山,一名太乙山,在江蘇江甯府句容縣。漢四皓高士隱此不受高祖召。
第二福地蓋竹山,在浙江台州府臨海縣。施真人得道處。
第三福地仙巖山,在浙江溫州府瑞安縣,宋陳傅良讀書於此朱子嘗訪之。
第四福地大滌山,在浙江杭州府餘杭縣。大滌語何法仁曰汝居此可逃世成真。
第五福地仇池山,在廿肅階州成縣。唐羅公遠真人修道處。
第六福地具茨山,在河南許州府臨潁縣。昔黃帝嘗登此山。唐盧照鄰隱於此。
第七福地高蓋山,在福建福州府侯官縣西南劉彝諸賢嘗隱於此。
第八福地青嶼山,在山東沂州府東海中。姜一真真君隱於此。
第九福地都水洞,一名玉笥山。在江西吉安府永甯縣。南北朝蕭子雲侍郎棲隱處。
第十福地丹霞洞,在江西建昌府南城縣。蔡經真人成道處。
十一福地君山,在湖南嶽州府巴陵縣西南洞庭湖中。湘君遊憩之所。
十二福地赤水巖,在浙江溫州府永嘉縣。地仙李方回先師棲隱處。
十三福地姑射山,在山西平陽府臨汾縣西。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即此。
十四福地靈墟山,在安徽太平府當塗縣東三十里。白雲先生棲隱處。
十五福地沃州山,與天姥山對峙,在浙江紹興府新昌縣。晉支遁真人放鶴處。
十六福地天姥山,在浙江紹興府新昌縣東。李凝姬修道處。
十七福地若耶溪,在浙江紹興府會稽縣。越西施采蓮於此。南北朝何允棲隱處。
十八福地金庭山,一名紫微山。在浙江紹興府嵊縣。上有金庭洞,馬仙翁棲隱處。
十九福地峽山,一名中宿峽。在廣東廣州府清遠縣。相傳黃帝二少子太煥太英隱居於此。
二十福地安山,一名白雲山。在廣東廣州府城東北。漢安期生真人沖舉於此。
二十一福地焦源山,在福建建甯府建陽縣北真人霍童所居。
二十二福地鵝羊山,在湖南長沙府長沙縣儀封人方回桀溺秦不虛隱於此。
二十三福地閤皂山,在江西臨江府清江縣。晉許遜真君棲隱處。
二十四福地青玉壇,在湖南衡州府衡山縣。乃祝融君遊憩之所。
二十五福地馬嶺山,一名蘇仙山。在湖南郴州東北。晉蘇耽入山修道,其母窺之見乘白馬飄然。
二十六福地洞靈源,在湖南衡州府衡山縣招仙觀西。唐李鄴侯讀書於此。
二十七福地洞宮山,在福建建甯府浦城縣。晉魏夫人華存以洞宮為棲真之所。
④ 玄幻小說中的修煉功法
入門之法 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卧式,一般為側卧,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於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
⑤ 《搜神記》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1、搜神記簡介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的故事集,搜集了古代的神異故事共四百多篇,開創了中國古代神話的先河,作者是東晉史學家干寶。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干寶,東晉新蔡人,初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關內侯,是一個有神論者,他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編傳作者為東晉初年史學家干寶,全書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作者在《自序》中稱,「及其著述,亦足以發明神道之不誣也。」(《搜神記·自序》)。就是想通過搜集前人著述及傳說故事,證明鬼神確實存在。故《搜神記》所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不少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文章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它與山川祭祀、祖先祭祀並列。自商周以來,歷代帝王無不親登祭壇祭祀,而記載神鬼傳說的典籍。除《山海經》、《淮南子》外,《搜神記》稱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本書為我們保留了不少珍貴的材料,是後人研究中國古代民間傳說及神話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2、作品成就
《搜神記》不但內容豐富,而且語言也雅緻清峻、曲盡幽情,確是"直而能婉"的典範。其藝術成就在兩晉志怪中獨占鰲頭,對後世影響極大。它不但成為了後世志怪小說的模物,又是後人取材之淵藪,傳奇、話本、戲曲、通俗小說每每從中選材;至於其中故事被用為典故者,更是不可勝計。《搜神記》的續作、仿作很多,最著名的當推署名陶潛的《搜神後記》,十卷。這部書是否真為著名的大詩人陶淵明所作,尚難以確定。該書除少數故事與《搜神記》、《靈鬼志》等書相重外,絕大部分采自當時的民間傳聞。書中多愛講神仙故事,其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車"故事等,都十分優美,歷代傳誦,廣為引用。但也得承認,在藝術方面,尚處於小說發展的初期階段,一般是粗陳故事的梗概。
3、作者簡介
干寶(?~336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啟《海鹽縣圖經》雲:「父瑩,仕吳,任立節都尉,南遷定居海鹽,干寶遂為海鹽人」。又雲:「干瑩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雜存》雲:「干寶……海鹽人也。按武原古志雲,其墓在縣西南四十里,今海寧靈泉鄉。真如寺乃其宅基,載在縣志,蓋古地屬海鹽也。」據史料記載,自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干寶初仕鹽官州別駕(刺史的從吏官),後因劉聰、石勒之亂,西晉亡,東晉立,南北對峙,干寶舉家遷至靈泉鄉(今海寧黃灣五豐村與海鹽澉浦六忠村的交界處)。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陽,干寶為父守孝。至三世時,遷至梅園(今海鹽通元),自此,海鹽成為干氏子孫繁衍的居住地。